古文教学计划
古文教学计划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一)本课题背景
如何使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文言文精华不被悠久的历史长河淹没?如何让生动有趣的小古文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呈现出来、鲜活起来?何使这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字真正成为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传承文明的有效载体?我们认识到:
1、白话文以文言文为语言根基: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它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
2、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文言文一无所知。教师虽深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但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乃憾事,无能为力。可以说,文言文教学在小学是一片空白。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我们认为,这是由教育的育人本质决定的。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我们认为,学好文言文对形成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1、拯救国宝,培养小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意识;
2、夯实文言根基,培养汉语言文字素养;
3、增强文化意识,传承中华文明;
4、启迪智慧,提升听说读写语文基础学力;
5、开发精神宝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汲取精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陶冶性情,完善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人格;
8、探究方法,巧手翻新,化为终身受益的语文财富。
二、课题相关概念和重点难点的界定
1、趣味小古文:就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
2、实践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如何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小古文学习空间,确保学生小古文学习时间,相应增加学生小古文学习数量,探究提高学生小古文学习效益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并构建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再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验证与完善。
三、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2、构建立体化、多层面、高效益的学习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3、构建小古文积累运用的平台。
4、有效展示小古文的魅力,彰显小古文学习的意义。
5、丰富教师的古诗文积淀,丰富教师的学科底蕴和人文涵养。
四、研究内容
(一)趣味小古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小古文教材要有趣味化。从内容到形式能够吸引小孩子,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小古文,形成趣味小古文教材。达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轻轻松松,笑起来开开心心。
1、依托《小古文教材100课》,精选趣味小古文:这是一本《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编写的小古文教材,在小古文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已经在江浙一带很多学校运用,反响非常好。所以,本课题将重点开展《小古文教材100课》教学实践,精心选择材料,力争内容趣味化。
2、结合苏教版《语文》,链接趣味小古文。
(1)内容链接:苏教版中的很多课文都有文言背景,尤其是历史类文章,如《螳螂捕蝉》《寓言故事》等,现代白话文都有相应的文言文,文白对照,相映生辉。
(2)主题链接:苏教版课文编排是单元主题式,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依据主题拓展趣味小古文,实现主题链接。如六上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爱国名人》,那么就可以链接一篇相关的古文。
(3)除了内容链接、主题链接之外,还可以是形式链接等,只要符合趣味小古文的研究,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
3、结合成语,拓展趣味小古文:绝大部分成语都有文言背景。在指导学生积累成语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寻成语之“源”,来学习文言文。例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既增长了历史人文知识,又积累了文言文知识,可谓一举多得。除此之外,还有“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
4、结合其他版本《语文》教材,教学趣味小古文。苏教版《语文》虽然没有安排小古文,但是其他版本《语文》教材并不是没有。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下单元给安排了一个单元的小古文,像《两小儿辩日》《杨氏之子》都编列在目,这些内容也应该成为我们趣味小古文教学范畴。
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杂志、报纸等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开展趣味小古文教学。
(二)趣味小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小古文教学要有趣味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遵循“读是关键”,保护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尽量做到“好玩”。教学目标降低,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尽量简单易行。达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轻轻松松,笑起来开开心心。
1、“读咏结合式”教学,做到读、诵、唱三结合。
诵读是文言学习的基本手段。文言文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最好让学生能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来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
2、“读演结合式”教学,在表演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读演结合,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如“自相矛盾”就可以进行读一读、演一演。
3、“读问探究式”教学,在研究发现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每一篇文言文,如果从不同角度去鉴赏,都能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字词到句篇,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段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课题资源。在学习文言文时,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问题就在你的身边”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爱好,组成兴趣小组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适合于研究的课题,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如“之”的研究,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开展小组合作进行研究。4、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读写促进式”等。
(三)趣味小古文学习积累运用的研究
孩子们通过趣味小古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展示平台,从而进一步营造趣味小古文学习的浓厚氛围,利用今后的学习发展。
(1)开展“1234趣味小古文运动”:即要求学生每人每周有机地诵读积累1篇小古文、2句古代名言、3首古诗词、4个成语。“有机”意谓所积累的名句、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材料)。主题类可以分为读书、惜时、理想、爱国、友谊、思乡等栏目,材料类可分为人物、景物等栏目。然后,根据一星期来积累的内容,可以连词造句、连句造篇,最好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
(2)出版“趣味小古文”专版黑板报。
(3)建立“趣味小古文”专题网站或者博客。
(4)排演“趣味小古文”课本剧。
(5)编创“趣味小古文”片段。
(6)撰写“趣味小古文”专辑日记或作文。
(7)制作“趣味小古文”专题手抄报。
古文教学计划2
学习目标:
1。认读“蓟、涕、襄”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正确书写“涕、巫”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3。知道诗人得知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评价任务:
1。通过指读、正音、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通过观察、范写、练写,正确书写“涕、巫”;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文。
2。抓关键词,结合注释,默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知道诗人得知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环节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4分钟)
师:同学们,看到这两幅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指名二位同学背诵)
诗句正确;你理解了这首诗;
看着图片,同桌互相背一背。
过渡语:每一首诗,都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诗,看我写题目,你们思考:题目什么意思?
板书课题
活动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借助一定的背景资料。浏览这段材料。结合材料内容,谁能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你真会理解。那“河”指的就是?
生:黄河。
师:说得很准确。来,我们读一读题目吧。
师范读,学生跟读。
环节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3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三位同学读)
生1:
字音准确。看,在古诗中,这个生字它读什么呢?
生:读chánɡ。
师:现在我们又怎么读呢?
生:shɑnɡ。
师:读得很准确,把它放回古诗中来读一读吧。
生2:读得流利。
生3:读得有感觉。
师:来,男女生合作,男生读前半句,女生后半句。
师:调换顺序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
环节二: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8分钟)
师:现在我读诗,你们边听边看,一会儿我们交流,这首诗中,诗人什么心情?诗中哪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情。你来说。
生:喜
找得很准确。同学们,把喜这个字圈起来。
师:诗人欣喜到了什么地步呢?
生:到了发狂的地步。
师:我们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说。
生:欣喜若狂。
活动一:圈画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知道诗人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诗人是怎样“喜若狂”的?我们按照诗人描写的顺序一件一件地来说。
(1)生:我找到的是“涕泪”。
师:(板书涕泪),涕是需要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写,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方。请同学们在书写本上写一个,写得好的我用红笔圈出来了,不满意的,读帖对照,再写一个。
师:同学们,读这句古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诗人把衣服都哭湿的画面。
师:捷报突然到来,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就涕泪如雨。读—
战乱平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男生读——
终于可以回归家园了,女生读——
诗人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一起读——
诗人除了用眼泪表达内心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的`“喜若狂”呢?你来说。
(2)生:我找到的是“漫卷”。
师:(板书:漫卷)“漫卷”是怎样的卷呢?你来演一演吧!
师:说得好,演得更好。看,诗人看到身旁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胡乱地卷起诗书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读—
开心的哭,胡乱地卷起诗书,这都是喜悦的表达,还有吗?
(3)生:我找到的是“放歌”“纵酒”。
师:(板书:放歌、纵酒),是啊,诗人大白天就开怀畅饮,纵情歌唱。这正是“喜欲狂”啊,一起读—
除了这些喜悦,还有吗?
(4)生:我找到的是“即从”“便下”。
师:(板书:即、便、)诗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返回家乡了。
师:(指名两位同学读)同学们,“巫”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生字,跟我一起写,巫字要注意两个人的位置,捺要变为点。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来齐读古诗。同学们,我们读着读着发现诗歌所有地方都充斥着作者的喜悦。诗人既写到了喜悦的神情“涕泪满衣裳”,又写到了喜悦的动作“漫卷”“放歌”“纵酒”,正是这些喜悦一而再,再而三的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欣喜若狂。
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会学习,读得投入,听的时候会想象,还能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心情。
环节三:背诵古诗(5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诗意,看着图片,说一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诗人杜甫听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时第一反应是(出示第一张图片)然后(出示第二张图片)接着(出示第三张图片)最后说(出示第四张图片)是啊,诗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返回故乡了。
师:整首诗,诗人用这样的喜悦来表达着怎样的情感呢?
(指名三位同学说)
师:杜甫用诗来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感。
在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里,杜甫写下了很多爱国诗篇。
那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爱国”的诗句呢?看一看,并在课下搜集关于“爱国”的诗篇,读一读,背一背。
古文教学计划3
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提升学生诵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养。
(4)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晏子春秋》、《宋词三百首》、《鬼谷子》、《资治通鉴》、《庄子》、《颜氏家训》等中的精彩内容。
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星期利用好课上40分钟的时间进行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3.每月的黑板报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四、教学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五、检查评比
不定期对各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形成特色和成效显著的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1.酒以成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2.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3.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 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 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 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4.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5.高阳应造屋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6.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7.功名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8.目贵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9.自知之明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10.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1.稼穑艰难
古人欲知稼穑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暧而惰裁衣也。
13.孙泰轶事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14.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15.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6.钱太守断鹅
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乡人讼于郡。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无不惊讶。已退食,,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少顷出,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清;店鹅食谷栗,粪色黄。店主伏罪。
17.博学之,审问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8.杀身成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9.弃书捐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20.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21.病痞
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yù)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22.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3.昔有长者子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4.岳飞二三事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 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5.和尚敬茶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26.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27.尊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