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边塞诗的时代精神探析
唐边塞诗的时代精神探析
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他与战争,军旅题材的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唐代是我国边塞诗创作最繁荣的时代,其创作贯穿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边塞诗,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现,最重要的是展现出了各有的时代精神。
唐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但在其建立之初就边战不断,“清除边患,保卫边境”成了初唐边塞战争的号角,至开元时期,玄宗推行拓边政策,大唐声威远扬,整个社会形成崇文尚武的时代精神。初唐诗坛的文人也卷入了时代的漩涡,由于统治者重视军功,他们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此时,最鲜明的代表应该算是初唐四杰,“四杰”诗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四人中,王勃、杨炯、卢照邻都未到过边塞,但边塞依然是他们幻想建立功业的用武之地,他们创作的边塞战争诗充盈着一种雄豪之音。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四杰中唯一亲赴边塞的骆宾王,把他从军西域,北游幽燕的生活体验蕴藏于边塞诗,使其夹杂着真切感和苍凉感。如《边城落日》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总的看来,初唐文人一方面因为受到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的影响,另一方面怀揣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朝廷颁布的 “入幕制度”的刺激,在边塞战争诗上表现出刚健、遒劲、奇雄的风格,初步显露着大漠边关的苍凉雄壮。
时至盛唐,边塞诗放射出最为耀眼的光芒,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军边塞成了众多诗人的热切向往,边塞诗也成了李白、杜甫、崔颢、王之涣、王翰特别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笔下最热门的题材。两次出没边塞的高适,善于以直爽的风格、强劲的骨力、深邃的思想、苍凉的笔触营造雄浑的意境。这在他的《燕歌行》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边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诗更多的是以雄奇瑰丽的浪漫笔调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把本应枯燥残酷的边塞生活添上了一个“胡琴琵琶与羌笛”的音乐世界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图画世界。岑参边塞诗别开生面地描绘祖国边地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豪放的边塞生活,洋溢着浪漫、乐观的精神。盛唐边塞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黄金百战穿金甲”,《燕歌行》中的“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诸如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盛唐诗人在某些程度上饱含着英雄主义精神,显露着盛唐诗意象雄阔,基调激昂,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中唐边塞诗出现在盛唐边塞诗创作的巅峰之后,既顺利成章地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创作路数,又不可避免地受衰败时代的影响而表现出新的面貌。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实力急转直下,吐番乘机长驱直入,唐王朝只有应付之力。唐朝历史由盛转衰,内忧外患加剧,这时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杀敌靖边的决心和对民族存亡的忧虑,情调多壮烈悲愤。如李益的《从军北战》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令狐楚的《塞下曲两首》其二:
边草萧条寒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盛唐“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至此已成为“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为光复失地,边塞诗中时而发出深沉的怒吼,时而传来悲愤的叹息和凄凉的哀叹。总的来说,苍凉沉郁的现实色彩成了当时的主旋律。
晚唐时期藩镇林立,政治混乱,唐王朝丧失了守边的能力。诗人们看到外族的不断入侵,将士的无畏牺牲,人民的流离失所、生产的凋敝破坏、边地的凄凉荒凉,因而此时的边塞诗充满了萧飒之气。如张泌的《边上》:
戍楼吹角起征鸿,猎猎寒旌背晚风。
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
山河惨淡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
只此旅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
概括而言,晚唐边塞诗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意绪低沉,抒发中流露的是一种衰 颓晦暗的时代精神。
唐王朝的边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唐边塞诗繁荣的景象,但是变化万千的时代政局,牵制着诗坛文人的价值取向,从而通过各个阶段的边塞诗体现出了各不相同的时代精神。
汉语言062 冯叶
06011204
第二篇: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你我传承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社会风云变幻,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有人说教师的奉献精神像蜡烛,燃烧自己却照亮别人;有人说教师的高尚品格像春蚕,对教育事业奉献的是一生的忠诚。张丽莉老师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但英雄正是来自平凡,崇高的师德体现在平时点点滴滴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张丽莉老师的英雄壮举,是商品时代对良知的一种呼唤;是利益冲撞时对道德的一种呼唤;是和平年代对英雄的呼唤。我们应该像张丽莉那样在平凡的工作中,在细微处体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我们从张丽莉老师身上看到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阻燃战士”高铁成的事迹展现了当代革命军人舍生忘死、心系百姓的卫士情怀,谱写了忠诚无畏、无私奉献的新篇章,鼓舞、激励着我们武警官兵和解放军战士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英雄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当代革命军人时刻把忠诚于党的根本要求镌刻于心。军人的忠诚是一个国家不朽的魂魄,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高铁成关键时刻,经受住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高铁成在危险面前英勇无畏、舍己阻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英雄乐章,是当代军人的楷模,是全体市民及驻绥部队官兵的学习榜样。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一定要学习高铁成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胆识和气魄;学习他不计回报、无私忘我的高贵品质。
“平民英雄”、“见义勇为勇士”、“交通英模”、“道德模范”……这些称号对于吴斌来说是最好的赞美。吴斌同志用生命履职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交通全行业、感动了杭州人民、感动了浙江人民、感动了全中国,吴斌同志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深深撼动着每一个人。看到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吴斌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吴斌在危急时刻用生命履行职责的奉献精神和十年如一日忠于岗位、忠于家庭、忠于职守的崇高品格值得敬畏,值得学习。只有当责任变成一种习惯才会让行动也变成一种习惯。吴斌把敬业当成习惯,把职责当成生命的人生教条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社会,热爱家庭。吴斌是平民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必然是因为他做出了英雄的事迹。英雄长眠了,但是英雄的精神永存!信念永存!我们应不忘英雄的志向,学习英雄的品质,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伟大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新社会里真正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一点事。
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重要性的战略发展理念,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精神是指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特点、符合时代要求、应答时代声音的思想意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力的重要前提。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
时代精神要你我传承,才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篇: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根据党十八报告的指示,让我们明白到,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地方文化的传统文化特色。就像北京精神“开放、包容、爱国、厚德”等,其他地方也有。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来看,提出一个地方精神是很重要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首个改革开放地区,经济发展飞快,但我们的社会建设和道德建设还是跟不上,按照温家宝总理的说法,“我们的道德滑坡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程度。”
一个强国的崛起不只是经济强大,还要精神上的素质提高。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原因就在于后辈没有继承到祖辈的哪一种精神,.zishi生活在祖辈的余音之下。这就充分体现出广东精神的提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政治上来讲,也是在相应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符合执政党的政治要求!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毕竟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虽然我们的文化产业也不少,但实际上社会主义革新价值体系和精神才是文化的核心。
为此,提炼广东精神成了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群众讨论、专家论证、领导决策的程序,从广东来讲,讨论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在一年的时间里,在全省经过五轮的征集讨论活动,在这个讨论活动中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共征集到广东精神表述1100多条,先后有150万人参加了这场大讨论,所以,新时代的广东精神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经过汪洋书记对广东精神的概括,新时代的广东精神应运而生,那就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名人康德的一句话,不光是他,还是他的名言,社会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名人名言,由此可见,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厚于德”出自于《易经》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如何,可以反映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礼记_大学》曾言:‘德者本也’。强调修身养德是进行传统道德情操教育的基石。儒家思想家很早就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儒家道德中把“五常”作为“治天下”的策略和准则。
“厚于德”是广东精神的开源和基础,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是很必要的。通过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学习岭南地区历代名人的精神。使做官的明确要有好“官德”、“政德”,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理念,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使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待人接吻。这样有利于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展现出广东人的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体现广东未来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推动公民的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的道德理念,充分展现“广东精神”的道德风貌。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信是立身之本,更是治国之基。个人失信,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政府缺乏信用,则德治难行,权威不立。“诚于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童叟无欺,重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中有“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信”已成为我们民族先人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孔子的弟子子夏也曾力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理念。
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有欣用才能真诚相处;邻居之间,有信用才能真诚相待;生意场上,有信用方能赢得客户;从政为官,有幸用方能取信于民。“君子欲讷于言而民于行”,强调了要注重实干,敏动善行,主要体现在:一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先行先试。二是善于把握先机,把先进的思想及时转化到行动上,务实不张扬。三是善于应变,灵活变通。当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广东人总是及时把握时代潮流,放飞思想,踊跃创新,迎难而上。
“敏于行”是广东精神的时代特点与动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大爷中,敢为人先,以务实的风格和实干精神,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奇迹,为改革开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景。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能够随机应变,顺应历史潮流,化解历史矛盾,体现了政府部门“敢于敢当”的精神,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践行新时代的广东精神,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实意义,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行为!
第四篇: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雷锋精神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现代雷锋精神的代表人物:郭明义。
“谁言雷锋去?请看郭明义。盈怀热心肠,满腔浩然气!”
两弹一星精神
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代表人物: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抗洪精神
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代表人物: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航天精神
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代表人物: 费俊龙、聂海胜
这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铁人精神
即“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代表人物:王进喜
昔日童工王进喜,翻身入党尤争气。玉门关上立标杆,大庆油田扬赤帜。人拽肩扛抢运装,盆端桶递保开启。拌浆压井下泥池,拼命铁人谁不识!
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孕育、倡导的爱国、进步精神和民主、科学精神,构成了五四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90年后的今天,五四精神的当代体现则是强国。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集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国家的强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五四精神。
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矢志不移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依靠群众、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朱光亚,中国两弹元勋,863计划领导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投身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实现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了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军民团结、同舟共济的精神;民主集中、协作统一的精神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在地震中营救受困群众,却因回家太晚,痛失亲人的乡村干部。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体现了党的领导干部与人民共患难,风雨同舟的西柏坡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冒着大雨和战友们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面对大灾,正是因为有这样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钢铁战士,我们才一次次闯过难关。这就是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这就是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5、延安精神——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7、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时代精神的体现: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青藏铁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与弘扬输入了新的动力。
12、“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3、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14、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之一 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之二 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之三: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之四:雷锋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艰苦奋斗,舍己为人,助人为乐。
之五: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之六:铁人精神
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 ;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 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 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之七:延安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五篇:边塞诗
浅谈边塞诗
语文教育1334班 郑海凰 学号2013016438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到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时代意义。
一、各时期的边塞诗有着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因而创作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汉魏南北朝的边塞诗主要反映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隋代的边塞诗,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是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当时写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题材开阔,内容丰富,且思想内涵深厚,格调高亢。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又如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二、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题材的丰富性、主题的复杂性、情感的矛盾性、浓郁的汉代情结、鲜明的边地风貌。
(一)题材的丰富性。边塞诗作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当代社会作了广泛的透视。既有从军出塞、保国戍边、塞上风情的描写,也有报国壮志、反战呼声的抒发。既描写了重大的边塞战争,也表现了夫妻别后相思之苦,母子分别之悲。总之,与边塞生活密切相关。
(二)主题的复杂性。对于同一首诗。例如《小雅.六月》,叙写的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的事迹。看内容它是战争诗,看民族关系却又是一首边塞诗。同一首边塞诗,其主题也不是单一的。例如《唐风.鸨羽》,抒发戍边士卒有家难归、父母无人赡养的同时自然流露出对边塞战争的厌倦以及对统治者的怨恨。《诗经》中的边塞诗,既有热情的歌唱,又有愤怒的呼声;既有对边塞战争的赞美,也有对这种战争的反抗。这便是其主题复杂性在总体的表现。
(三)情感的矛盾性。对边塞诗作总体的关照与考察,不难发现它所表现的情感在总体上是矛盾的。它既表现了保家卫国、共同对敌的高昂的斗争壮志,如《秦风.无衣》等,也有反战呼声的抒发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如《小雅.渐渐之石》等。情感的矛盾性特征决定于战争本身的复杂性。从性质上看,边塞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即使是同一场战争,也有利与弊之多少的问题,哪怕是正义的战争,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四)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五)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三、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了独特的边塞闺怨诗。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妻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的戍边的亲人还健在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以杜甫的《兵车行》为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背井离乡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陈琳、李颀、卢纶、王维、鲍照等,现在主要分析一下高适。
(1)生平:高适(702-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3)《燕歌行》赏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①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②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③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