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参照译文读懂句子,会用自己的语言讲寓言故事。
3、懂得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在正确断句、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参照译文读懂句意,继而感悟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启迪,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重点难点:
能参照译文读懂句子,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则故事。看完后,谁来评价一下故事中的这个扔孩子投江的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谈)大家都是从他的品质上来评价这个人的,其实他这个人在做事方面比较呆板,不懂得方法。这则故事其实并不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是一篇寓言故事。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寓言故事?举例说说其它的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刻舟求剑》,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简介古书及作者: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时期吕不韦的著作,内有许多寓言故事。(列举寓言)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
二、出示课时目标:
1、认识“契、曰、吾”3个认读字,会写“寓、剑”等11个生字,2、能正确断句,熟练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能参照译文读懂句子,理解“刻舟求剑”,理解文中的字词意思,了解言文的一些特点。
4、懂得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汇报展示,检测验收:
1、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小组内互读,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2、选小组汇报生字词。
①重点指导“寓、剑、涉、岂”的写法。②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涉江:渡江。自:从。坠于水:掉入水中。遽契其舟: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求之:寻找剑。不行:没有走。若此:像这样。惑:糊涂。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其:渡江的人)
遽契其舟(其:无意)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渡江的人)
B、楚人有涉江者。(者:、、、、、、、的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地方)
师小结: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相同,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3、全班交流寓言的主要内容,初读感悟。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人在过江时把剑掉入水中,于是急忙拿刀在船上刻个记号,等船停了才去捞剑,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4、对照译文,理解句意,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寓言的意思。
5、反复读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四、学生质疑:
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最后为什么求不到剑呢?到底错在哪里?
(因为船在走,而剑却没有走,所以楚人才求不到剑。做事太过死板,不懂得灵活运用。)
五、当堂训练:
抄写本课重点生字,写的美观漂亮的展示鼓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两个多音字“度、宁”。
2、学习寓言《郑人买履》,理解“郑人买履”的意思,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说说第一则寓言的寓意。
2、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出示课件。(板书:郑人买履)《韩非子》:战国人韩非的著作,也有许多为后世流传的经典语言。
3、出示:
1、踩、走:(如履薄冰)
2、脚步:(步履)
3、履行:(履约)
4、鞋:(削足适履)
师小结:履在不同词语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郑人买履》,看看这里的履是什意思。
二、出示课时目标
三、初读感悟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后面的译文,读懂课文的大意。《郑人买履》:借一个宁可相信脚的尺码儿不相信自己脚的人,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学生自学自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汇报初读成果。注意读准下面两个字。
度 遂
(2)理解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置:购买。履:鞋。
且:将要,打算。自度其足:度,量。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置之: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
至:到。忘操之:操,拿。忘记了拿尺码。
持度:持,拿。拿尺码。反:同“返”,回去。
取之:取,拿。之,它,指尺码。市罢:罢,散。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宁:宁可。
信度:相信量的尺码。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3)通假字:
坐 座(座位)
反 返(返回)
三、研讨赏析
学生自读寓言,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寓言的意思。这则寓言写了一个郑国人去买鞋子却忘了带鞋子的尺码,就回去拿。等他再来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鞋没买成。小组内互相交流。班级交流。
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寓意。
思考: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他到底错在哪里? 学生先自己体会,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其他学生评议。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这则寓言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的脚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了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比较阅读
1、学生复习《刻舟求剑》这则寓言,与《郑人买履》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3、教师点拨:
这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以启迪,耐人寻味。且这两则寓言的主题相似,都讽刺了墨守成规、不尊重事实的人。
五、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起因:剑坠于水 固执拘泥
刻舟求剑 经过:契舟—舟止—入水求剑
结果:舟行剑不行 不知变化
买履前:欲买—先自度其足—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 买履中:至市忘操之—已得履—反取归之— 墨守成规
及市—市罢—遂不得履 迷信教条
买履后: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自学自测
一、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所: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 惑:
二、试着说说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三、请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宁信度,无自信也。
四、读完《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迪呢?请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