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文
教学重点:读懂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文,学习生字词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文
4,同桌同学互读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文,深入体会
,指名读,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
第二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内容
2,背诵文
教学重点:读懂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二,读悟探究:
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分节朗读文
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
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