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

时间:2019-05-11 22:4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

第一篇: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

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前言

本科:清华大学 数学科学系

申请总结主要分为自我定位,GPA, GT, 科研,申请过程几个方面。因为每一部分的具体介绍和建议,GGU都有很好的材料,所以我主要分享一些个人的经历与体会。

自我定位

1.出国

本科毕业出国,我是比较坚决的。小时候因为不少亲戚出国留学,我耳濡目染对国外充满了想往。高中毕业许多同学出国攻读本科,和他们的交流使我清晰地感受到国外教育对个人轨迹的深刻影响。大学选择了数学系,后来转统计,目前这些领域国内外还有不小的差距,让我渴望到国外接受最前沿的训练。

2.方向

我并非很早就认定统计是真爱。入大学一年多我一直在考虑转商,比如做金融工程。后来接触数学,经管方面的课多了,发现自己更适应数学的思维模式,而且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对数学问题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与一些有实习经历或在金融行业任职过的前辈交流,感觉这条路不是很适合我,所以暂时放弃了转商的想法。方向没有最好的,适合自己比较重要。

统计有许多二级分支,比如贝叶斯统计,高维统计等。由于课程设置,我在大三及以前对统计的了解较少,这对我申请暑研造成了一定困扰。建议有资源的学弟学妹可以多选修一些统计课程,不仅可以为简历加分,而且可以减少申请季的迷茫。

3.博士 or 硕士

我比较喜欢探索,而且也希望在统计方面深入地学习了解。博士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学术界,也可以投身业界,比较多元。兼以我不太在意年龄,所以选择了博士项目。

申请博士的路上我也曾经动摇过,担心dream school竞争太强烈,考虑再补申硕士项目。后来在身边人的分析和鼓励下,我放弃了这个想法,一心一意投入到博士申请。博士和硕士注重点不同,建议不要“双管齐下”。

GPA

GPA是不少学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不比科研和“牛腿”。学校审核材料时会注重几门专业硬课,不过如果有一两门考得不尽人意也不用灰心(比如我大三上的数值分析考的很不理想,一段时间一直担心会严重影响申请结果)。

除了功利因素,多修一些专业课对学术发展很有帮助。比如我大三开始科研时线性规划都不太会,在组里比较吃力。随着学的东西增多,科研项目中会产生一些新想法。小伙伴们可以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比如其他学校的课程,网络资源(coursera)等。

GT

英语对于申请统计博士的大部分项目不太重要。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1.GRE

建议提早,集中准备。如果大四上一边申请一边考英语会比较紧张。比如我是大二暑假复习的GRE,大三开学考。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除了上小学期跑步基本都在背单词刷题库。除了投入时间与经历,一些小方法可以提高效率。比如GRE单词对我是个难题,我在过了几遍3000之后把不会的词列了一张excel表格,每过一遍mark不会的单词,然后按不会次数逆序排序。One thing,GRE有一点靠运气,不同考试加试科目不同,verbal的三空题数目和verbal难度也不一样。

2.TOEFL

关于托福大三上借着GRE的老本,攻了一下口语,年底考了TOEFL。虽然当时考完自我感觉不好,但是成绩还可以。所以学弟学妹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啊。

3.GRE Sub

Sub math达到95%即可,不难。Sub math每年的难度不太一样,可是评分标准与percentage计算却变化不大。建议大三开始考,万一遇到较难题目,大四还有一次机会补救。

科研

1.找科研

申请暑期科研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但是需要在大三寒假就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实非易事。如果确定不了“true love”,就选择自己有一定了解且不讨厌的方向。比如我个人对实验设计,生物信息等不太喜欢,所以申请时候避开了这些领域。确定方向后,需要找相关方面的教授,了解他们的研究,再提出申请。

2.申请科研

暑期科研分官方和非官方,统计方向非官方较多。先考虑一下国内老板是否有connections直推,再自主联系。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3.做科研

不同的老板侧重不一样。大部分老板会分配一个题目&博士生带。所做题目之前了解较少是正常的,但仍要加以拣择。在暑研的过程中如果有想法也可以找老板主动提出&单独组织project。比如,我暑研第一个月主要做普林老板assign的topic,后来结合暑研的seminar又和博士学长launch了一个优化的项目。

暑研第一阶段(有能力可以在暑研前完成)主要是学习project的相关知识。当掌握初步知识后,通常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比如推导收敛性,做随机模拟等。暑研只有2-3个月,能发paper那必是极好的,但主要目的是impress老师,拿推荐信。

对于好的暑研,不同的老师标准不一样。一般给大牛老师留下强烈的印象比较难。一则是“见的多了”,二则是大牛老板一般比较忙,可能暑假见面的机会很少。

暑研中,除了科研能力之外,“情商”也很重要。毕竟博士要跟着老板“混”4-5年呐。主动是一个很好的品质,比如和lab members,老板交流,参加报告。我在暑研的时候参加了JSM(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JSM遇到了一些大牛,对暑研结束的套磁带来了一些方便。

4.结束科研

暑研结束时最好在组里做一个report,给老板上交一个书面报告。“推荐信”嘛,一般老板都懂的,可以在暑研中期或者结束时候提出。因为大部分推荐信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找老板之前最好了解一下往届情况。比如是否会强推,推荐的同学都去了怎样的学校。

关于本科生科研,如果能够做出自己的东西,发paper,固然最好。但是如果没有publication,也很正常。做不出东西也可以impress老板,比如多和老板交流,让他看到进步与潜力。我一开始很care出结果,做的过程有些急躁。后来心态坦然一些后,越发觉得research有趣,做起来也更顺畅。

申请过程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1.选校

统计对申请者的数学,编程能力有一定要求,但与纯数,计算机项目相比低很多。各个学校统计系的研究风格/要求不尽相同。不介意银子的话可以多申一些学校,但是建议对申请学校进行分级:dream,so so,保底,申请过程中可以集中火力“追求”女神校。

2.CV & PS

关于申请的CV & PS,我需要感谢很多麻烦过的老师前辈。不同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提出多元的建议。推荐多找有类似经验的人修改,讨论,打磨出满意的文书

世毕盟,GGU

1.mentor

非常感谢GGU的mentor提供的专业指导。课程方面,mentor是统计方向的优秀前辈,对申请统计博士需要的课程十分了解,在课程选修方面提供了不少指导。研究方面,mentor关于independent research很有建树,我不仅可以求助研究中的学术问题,还可以在科研方法上得到辅导。选校方面,mentor提供了对统计项目与教授的精准分析,结合对我一年多的了解,给出了有针对性的选校建议。材料准备方面,mentor根据“过来人”的经验帮助调整PS的逻辑,将几段科研串成有逻辑有主题的故事。

2.培训师

GGU的培训师在申请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切实的帮助。我容易拖延,培训师姐姐定期的督促,在申请季“兵荒马乱”之时确保我能够beat ddls。此外,我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忧虑而“跑偏”,培训师姐姐在与我的接触中发现了这点,刻意地让我专注于当下事,减少分心。沟通方面我有时考虑得不周全,还遇到过一些棘手情况,培训师姐姐帮我出谋划策,减少非实力导致的失误。申请过程漫长而煎熬,培训师姐姐烦的陪伴与鼓励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源泉之一。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3.信息与资源

GGU在留学咨询方面很有经验,在CV,PS写作方面的建议可以显著提升申请材料质量。通过GGU的平台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申请伙伴,在申请季交流信息,相互激励。申请结束后,GGU还会建立各校各地区的微信群,方便出国小伙伴行前准备。

申请是一次全方面的考验,过程中不断发现各个方面的问题,在努力改进中收获成长。最后,祝大家申请顺利,拿到dream offers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二篇:博士申请总结

博士申请总结

今年八月,我将前往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在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The Henry M.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中国政治。

虽然我的背景并不具有代表性,申请过程中的失误也远远多于可分享的成功经验,但还是有必要写一个总结。2014年年初,在网申工作快要结束时,我才读到前南方周末记者,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方可成的ph.D申请心得。我们的背景颇多相似之处,优势和劣势也差不多,他在此文中分析的非常明白。如果早一点看到这篇文章,我应该会适当优化自己的选校和申请策略。因此不管多个人化和片面的总结,总有可能提供一些帮助,甚至对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的陌生人。更何况,失误本身的价值,并不逊于成功的样本。

关于选校

就博士申请而言,我的选校的不靠谱程度,等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方可成总结自己的博士申请选校,是按照赵鼎新的建议,“广种薄收”。而他也很感谢赵鼎新的建议,因为结果完全验证了这一点。就我所知,申请十个以上的项目都很常见,算得上“广种”的基准线;也有申请二十多个的。其中有碰运气的因素,因为你也不知道招生委员会到底看中什么,何况不同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口味也不同,没有一定准则。

选校是很考验申请者知识储备和眼光的一件事,选校和定位的靠谱程度对申请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靠谱的选校,要求申请者对自己、和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学科和主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了解学术史的谱系,了解当下的研究前沿,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归结到操作化的一点上,就是要知道在你要去的国家,目前有哪些与你兴趣和风格相关的学校和教授,开设可供申请的项目,从中选择十到二十个。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的,要么是国内较好的高校科班出身,长期追踪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训练扎实;或者要么是美本或美硕,占有天然信息优势。对一些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八卦,例如教授们的人事变迁,他们也有着了解。这些“圈内”信息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远远高于通过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

反观我自己,基本上可以说处在一个信息盲区。一方面,我是半路出家,改换门庭,基础训练不扎实,也很难找到前辈指导,毕竟不同学科的申请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没有海外训练的背景,甚至没有交流经历,对美国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在我的兴趣上可供申请的项目、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方法论倾向、近些年招收中国学生的状况、以及奖学金情况,一概不知。一直到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一两个月里,我才腾出空来在寄托家园人文社科版、Gradcafe上翻阅了大量这样的信息。我才知道我申请的一个项目中我感兴趣的教授即将跳槽到另一个学校,而另一个项目最近好几年没招过中国学生。而在申请之前,我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梳理这些散落在讨论帖中的只言片语,而“圈内人”自然容易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获得这些信息。

我一共申请了十二个项目,但其中只有六所是博士项目,剩下一半是保底的硕士项目,因此就博士申请而言,说不上“广种”。其中第一梯队是哈佛和斯坦福的政治学系,都属于竞争异常激烈的top program。斯坦福该系的网页上,说明他们招收的博士生GRE的V/Q部分基本都在95%以上,AW平均分是5.5分。哈佛的政府系(Department of Government)因为裴宜理的研究兴趣和取径(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观察当代政治)的缘故,一直是我的dream program。最后拒信里说他们今年收到了500多份申请,但只能录取21个人。

港中文的China Studies program我一直很有好感,截止日期是1月,时间也够。可是后来想法变了,决定去美国,加上网申了十来所,填各种材料,人也疲了,学校要求交一份research proposal,我懒得再写,就把申美国学校的statement of purpose寄过去了,结果杯具了。华盛顿大学的项目是我在寄托家园上看到有人讨论,说他家有着非常好的中国研究传统和师资。我查了一下博士项目截止日期是1月初;教授中有人研究陈云和CCp官僚系统,当代中国政治也有好几个;最重要的是,网页上提供了大量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尤其对选择标准说的很清楚:他们倾向于录取有着明确的研究兴趣和试图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申请者。当我按照他家的要求改完SOp,回头再看,自己也觉得很有说服力,和其他学校的SOp一笔带过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项目相比,明显strong多了。后来2月28日早晨五点多电话响起来,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陌生号码下面一行WA-Seattle,也很平静,感觉好像一定会接到这个录取电话似的。

总体来说,我的博士选校是很危险和不靠谱的:光打酱油的就占了一半多,而top program是既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的。我的准备还远远不够。选校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如前所叙的信息的局限。我的笨拙的选校方法是,在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所读的英文文献的索引中寻找可能的教授和项目。由于对裴宜理的研究感兴趣,我主要读了她的论文和著作,可惜这个方法太低效,没有找到太多合适的项目。我当时甚至不知道按照US-news的专排来选校。后来想要多申一些项目时,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因为博士项目一般截止较硕士项目为早。

虽然没有“广种”,最后还能“薄收”,一方面要感谢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我还是有一些优势。最主要的一点大概是我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很清晰。在SOp里,我把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过去曾为此做过什么准备,都串联起来,展现给招生委员会。因为学术训练不足,我主要强调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走向博士项目,我需要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学习分析它们的方法,解决切身观察、体验到的问题。一个替我改SOp的哈佛女生的评价是:it is very logical。杨老师说读我的SOp给人的感觉是,好像我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规划的很好,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事实上我完全是磕磕碰碰摸索,只是后来通过思考和表达把它呈现的很清晰。

对于后来的申请者,我在这方面所能分享的失误教训大于成功经验。占有信息非常重要。申请者最好早日留意和积累相关信息,多看国外学术期刊,了解研究动态。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临时抱佛脚是不成的。本专业的要利用本来的优势,尤其是咨询已经出国的师兄师姐。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申请这事,从结果推论过程,未必可靠。可能就跟盲人摸象似的,有人摸到象鼻子,就说重要的是象鼻子,有人摸到象腿,就坚持重要的是象腿。路是自己走的,要有自己的判断。转专业的没这个优势,多方面努力吧。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根据US-news的专排,把自己专业前50的院校和项目梳一遍。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选校方面最好是尽早准备和积累。

软硬件:SOp/推荐信/GpA/GT

常常有人问这些指标中哪一项最重要,我自己也为这个问题困扰过。现在,基于我“摸象”的经验和结果,我的结论是SOp是最重要的,因为在GpA、GT和推荐信都不算非常strong、转专业、没有publication的情况下,可能是SOp给了我一线生机。相比GpA和GT这些干巴的数据,SOp是比较“软”而信息丰富的:它集中展现了我的经历,个人体验,和研究兴趣,给了申请者补救短板、展现个性和潜力的机会。

我的本科GpA和硕士GpA都不高,因为在读书阶段,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从事研究工作,也因此没有好好利用在校时的学术资源。GT分数尚可,但GRE的AW部分才3分,托福的口语部分22分,因此限制了申请一些卡单项的学校。比如波士顿大学对口语要求好像是26;尽管傅士卓的方向和我比较符合,但也没有申,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因为有些学校可能不一定因为单项刷人,会有条件录取,让申请者补考托福。

我只能说,in my case, GpA和GT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当然,不管怎么说,高分总比低分好。但是,到了申请的阶段,GpA已经难以改变,GT虽然可以刷分,但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人民币,其收益却难以保证。譬如,我一共考了两次托福,主要想刷口语分,但两次分数都一样。而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SOp和Writing Sample。于是第二次分数出来后我就退考了第三次托福,因为好好准备文书会比单项提高个几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

至于推荐信,申请结束后我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说,top program“基本是靠信进去的”。我无从判断这句话的可靠程度。只能说,能够找到美国学术圈圈内人写推荐信,效果大概要好些。至少在推荐信造假普遍的背景下,美国教授推荐的信用程度总是高一些。我的推荐信是原专业的导师、在报社工作时的两位领导潘总和何总写的。虽然很可惜未能得到未来专业学术领域的评价,但是这三封信无疑对我过去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何以能胜任未来的研究,作了中肯和有力的推荐。尤其是潘总和何总对我在新闻领域工作的肯定,我相信对我进入一个强调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项目起过重要作用。在此向我的三位推荐人,特别是潘总和何总表示感谢。

套磁和其他

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进行任何套磁。此前看到差不多的说法,都是博士套磁有用,硕士没有必要。我无从判断,但根据申请结果,硕士确实要比博士申请容易许多。毕竟硕士基本上是自费的,而博士是拿钱的。

在博士的奖学金结果没有出来前,我曾犹豫过是否再读一个硕士项目作为跳板。坦白地说,在留学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与美本或美硕竞争,我没有优势,也像方可成的文章中那般踌躇:获得浸润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却没有学术性地研究它的训练积累。黎安友在一篇访谈里说“中国来的学者当然知道中国社会,但是缺乏分析这个社会的方法”,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哪得双全法,对我来说,再花两年的时间和几十万去走一个跳板,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所幸后来收到了award letter, 也就不犹豫了。

对于还有时间成本,对未来道路还在摇摆中的申请者来说,申请国外硕士项目应该是很好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难度也较低,好像也可以申请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如果不想负担经济开支,想本科直接申请博士,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优化各项指标才行。

结语

我理解的出国申请是一项充满变数的系统工程。它有一些大致的方向路径,但并没有哪一项指标是板上钉钉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一个不曾留意的小小扰动,也会影响全局。即使走过这段历程的过来人,也无法拍着胸脯保证一条康庄大道,或是必胜秘籍。对于那些手持一条象腿就好像洞察了全局的人或说法,最好保持怀疑,因为“没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结论不事先阐述自己的局限的”。

我理解的博士生活和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永远都是有局限的。正如下面这幅图阐释的那样,数年殚精竭虑或许只能为人类的知识贡献一个小小的突起--这还是最好的结果之一。

尽管如此,它仍然值得我投身其中,满怀趣味、热情和期待。我曾坐在一辆挤得像罐头一样”校车”中,它是一辆核载十多人的旧面包车,却塞进了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去社区家访发现这些家庭因为男孩偏好而普遍超生,尽管支持已有的孩子上学已不容易;这个小学还曾因城市规划被数次强拆。他们是弱势群体和利益受损者,却也是政策的违抗者:宏观的结构和微观的行动者在这里形成一个复杂的纽结。我试图以人类学家的方式接触和观察形形色色的官员:有浑水摸鱼的跑路党,有精明实干者,也有酒色之徒。有“不喝酒人生有什么意义”的,也有为了工作和前途喝到赔上身体的。在某个地方区政府门口我见过一群上访乡民,领导的车开过来,一个干瘦的老太太搬着椅子堵在正中间不让走。两个二十出头的武警小伙一边一个把老太太连人带椅端起来,抬轿子似的抬到边上去了。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包括小伙子和老太太,也包括我--好像他们的关系是再平常不过的祖孙似的。它颠覆了我对抗争和集体行动的刻板认知。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是如此复杂而多维,任何一种诠释、理论和意识形态都不能将其垄断。正是由于有着知识之间的缝隙和断裂点,而填补这些缝隙又能帮助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智识的探寻和开拓才会不仅有趣,还有意义。如果我的探索能为曾见过、交谈过也试图理解过的那些酒局官场、利益博弈中的人,在困扰他们的某些人类知识尚未到达的昏暗之处,投上一束理性的光,也就足够甚至是奢望了。

第三篇:2017 Fall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Harvard Stat PhD offer

2017Fall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Harvard Stat PhD offer(世毕盟学员)

北大数院 GPA: 3.78/4.00 Research Area: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Bayesian Factor Analysis GRE: 153+170+3 TOEFL: 1st 100(S23);2nd 107(S26)Result: Stats@Duke;Stats@Chicago;Stats@Harvard;withdraw the rest after received Harvard

前言

应世毕盟之邀撰写此文,以介绍申请经验、经历为主,同时向申请路上为我提供帮助的导师、学长及世毕盟的众位老师表达谢意。关于申请PhD的文章,相信大家都看得不少,一些重复的内容我也不再赘述,这里仅挑选一些我觉得很重要的或者不是很主流的申请策略和大家分享一下。

策略性选课

主流的概统系申请者选课大多是选专业方向对口的课程或者自己十分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选课方式想要在专业方向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需要在每门专业课中均取得很高的成绩并搭配上扎实的科研经历。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这里说说我的选课理念,个人认为有三种课程是值得选的,第一种是必修的对口方向专业课,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种是其他系课程中教授有用技能的课程,比如我在大三年级选过一门金融系的编程课,这门课程为我暑期科研的数据处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比如我还选过一门运筹方向的课程,该课程提供在海外导师指导下做小项目的机会,在这门课中我学会了做科研项目的基本思路;第三种课程是学起来比较轻松,给分比较好的课程,想要维持一个高的GPA水准,搭配上一两门“水课”应该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可以在对口专业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以上是一种比较”万金油“的选课策略,其优势在于容易维持高GPA且申请时可以尝试多个方向以及交叉学科的项目,以我自身为例,我的选课以统计为主,金融、运筹方向的课程也均有涉猎并有相应的科研背景,因此在二月的时候还收到了IDSS@MIT和Columbia商学院的面试,前者是IDSS的金融项目,后者是哥大商学院下的运筹项目,两者均对我的背景很感兴趣,他们招收的学生也大都是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这种策略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即在统计方向的申请上竞争力不强,当然,以我个人观点来看这点可以用扎实的科研经历弥补。

海外科研的重要性

这里我要讲的海外科研不仅仅局限于暑期海外科研,在有些课程项目中我们也能结识一些海外的导师,有的同学甚至能在讲座的休息时间里套到海外的科研机会。在我看来,这类科研经历是申请材料中最大的加分点,这次我能申请上Harvard统计PhD很大程度上是倚仗了来自Harvard的暑期科研导师向committee的强烈推荐,这点我十分的感激导师Professor Liu。另外一位给我的申请提供了巨大帮助的老师是来自UMN的Professor Wang,我们的科研故事源自于一个小的课程项目,我在Prof.Wang的指导下把我的创新结论推广并整理成了paper的雏形。申请时Prof.Wang不仅给了很好的推荐信,还抽出时间帮我修改了CV并给出了重要的申请建议。由此可见海外科研机会大都十分宝贵,科研导师都是我们申请过程中的“贵人“,优秀的申请者大都擅长发掘与把握这样的机会,积极地与导师取得联系。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收获好的推荐信、为申请争取胜算,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科研能力、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

TOEFL和GRE-请合理的安排时间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TOEFL和GRE是申请过程中最不重要的指标,却成了很多申请者成功路上的拦路虎,主要原因不难想象-人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拖延英语考试的时间。这点我也不例外,我第一次考TOEFL是大三上学期,当时勉强过了线,所幸后来的GRE考试也是好运的踩线过才没给申请带来巨大的负担。在英语考试上栽跟头的例子我身边就有不少,比如某同学大四上两周连着考GRE和GRE sub,导致sub没有时间复习而拿了个没法用的成绩。所以这里奉劝各位学弟学妹-英语考试请早做安排,拒绝拖延症!

怎样做好暑期科研

概率与统计系的同学大都会在大三年级暑假参加出国科研,出国科研大概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easy模式,即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在导师和师兄们的指导下做些小题目;第二种是hard模式,即导师交给你一个你完全没接触过的课题及一些资料和想法后就走了,然后定期回来听你汇报进展并交流想法。我当时很“不幸“地进了hard模式,但后来想想这可能也是最幸运的事,在这种模式下有充足的施展拳脚的空间,做出一些创新就能给导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能拿到导师强力推荐的关键。关于hard模式该怎么攻略,我觉得有个很重要的关键词-自律。需要自律是因为这种模式下导师基本都处于出差状态,没有人监督你的进程,自己也不知道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为好,于是我刚到波士顿时就给自己拟定了详细的科研安排,并计划每十天向导师写一份报告用以汇报工作,这样做一方面自我督促科研进程,另一方面给导师留下了态度良好、有科研热情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再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一些创新,那么本次科研经历就基本完美了。

DIY与中介

北大数院同学申请的主流方式是DIY,如果你在学长学姐中有庞大的关系网,并对自己英语水平十分自信且深谙申请过程中的各种套路,那我觉得DIY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如果你想找中介或者半DIY申请,那么我认为世毕盟是当之无愧的首选。我个人加入世毕盟的时间非常的晚,大约是2016年的十月底,也就是马上要交申请材料的时间。之前选课、找暑期科研之类的活动全靠学长学姐指点(这里要格外感谢Anran Hu、Xiaowei Wang等一票学姐学长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建议),加入世毕盟后才发现这边有很完整的mentor体系,以及流水线式的寻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找暑期科研的作业,十分适合那些有出国打算但尚处迷茫中或者不主动的孩子们。

我当时加入世毕盟的原因纯粹是时间不够,没时间一边自己改PS、CV,一边整理三份科研的科研报告,所以选了一家办事效率最高的机构来指导我写PS、CV并替我修改文书。PS、CV的撰写指导我觉得真的十分到位,整体上来说是根据申请者的特长来定制模板,比如我以科研经历见长,那么采用的PS、CV模式就以写科研经历为主,每段写什么、写多少字都规划得十分清晰。文书的修改工作也十分的高效,如果要的时间比较急,一般第二天就能收到改好的稿子。此外,世毕盟针对申请策略与面试的指导也非常的有效,当时如果不是W老师和G老师催我积极和暑研导师保持联系,很有可能我就无法拿到最终的强推,并录上Harvard。同时,因为有了几位老师的支招,我在Duke面试前格外的安心,并在面试中很好的展现了自己的优势。所以,我最后要感谢的是世毕盟的W老师、G老师以及素未谋面的文书润色人员,申请上Harvard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如果我是展翅待飞的雄鹰,那么就是你们为我插上了翅膀!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四篇:Cornell统计学博士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Cornell统计学博士offer申请总结

背景: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Overall GPA:4.99/5.0 Rank: 1/100 托福成绩(或者雅思): 111/26 GRE成绩: Verbal 159, Quantitative 170, Analytical Writing 4.0 本科专业:B.S, Mathematical Science – Statistics 最终去向:Cornell University--PhD in Statistics

就拿这篇文章给自己的申请做个总结吧,虽然当时每一分担心,紧张,忧虑现在看来都不值得一提,可是正是这些真真切切的感情让我觉得一次申请让我成长了许多,收获了很多,当然也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回忆。

关于读书的想法

最开始萌发读书的想法是在大二去ucb暑期交换,很喜欢旧金山的天气以及这边读书的氛围。回来之后就有毕业了想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念头。从另一方面来讲,觉得数学统计这个专业本科毕业做的东西也比较局限,可能更多的是比较机械化的数据分析。一次在市场调研公司的实习也让自己证实了这个想法,于是就决定毕业了再去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多学一点technical skill。

关于G&T 确定了读书的想法之后第一件事是准备G&T,相对于ps啊cv啊推荐信啊而言,G,T,GPA是唯一在自己可控的硬性条件了。我是在大三下学期考了第一次G,当时只是背完了再要你命3k就去考试了,时间也比较紧,所以考了155,170,3 并不是很理想的分数。后来跟学长学姐聊天,大家一致觉得writing 3分还是很短板,而且如果想申好学校,G还是越高越好。于是又准备了两个月,再要你命3k反复背,最后突击刷了几天题目,writing研究了几篇6分作文,找了找共性,自己又去考了一次,终于考到了能用的4分。总之GRE这个东西感觉还是比较有套路的,单词背熟之后,更多的是控制在一定时间之内刷题,给自己营造考试的氛围,多总结错题。作文就是多研究满分作文的套路,其实GRE这项在申请里面还是比较好handle的。G考过了,T就比较容易了,尤其是Reading和Writing基本不用复习了,听力刷几套题找找感觉,speaking每天在地铁上听满分回答自己模仿模仿,并且每个style的题目都练习几遍,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关于PS&CV 这个part还是很感谢世毕盟的帮助。世毕盟培训师Amy姐给了我很清晰的CV模板,根据那个模板我大概花了一下午写完了CV,后来Amy姐帮我找native speaker改了语言,世毕盟mentor(普林ORFE的博士哦)也帮我看了一些technical的问题,总之之前很头疼的cv在GGU的帮助下很容易就搞定了。接下来就是PS, PS这种东西感觉还是多一点真情实感实事求是比较重要。我是花了一晚上一气呵成,当时写完之后仿佛是对大学的一个总结,也通过这个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到底以后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当时写完觉得对数学统计还是真爱啊。当然初稿问题还是很多的,后来拿给Amy姐,她反反复复帮我找native speaker来回改了好多遍,也都很耐心,真的很感动。而且每次都是一两天之内就给回复了,老师也改的很认真。总之在世毕盟的帮助下,PS和CV感觉最初最头疼的两个东西感觉也变得比较容易handle了!

关于推荐信

我的推荐信找的两个本校老师,和一个交换学校的老师来写的。本校老师一个是mentor,平时关于各种各样学习生活的聊天比较多,所以他也比较了解我想读书的想法以及我的成绩什么的,很快就答应了可以写推荐信。另一个老师是做毕业设计的老师,因为在跟老师做一些关于数学统计的毕业论文,每一两周都会定期讨论一些问题,这封推荐信比较注重写科研方面的。第三个是交换学校的老师,因为在一次课上考了最高分,同时也下课会讨论一些问题,就比较熟,后来有读书的想法也找老师聊过,比较幸运的是,老师很支持我去申请,自然也很爽快的答应了写推荐信。后来陆续给老师发过我的资料,成绩单,也去聊过选校,很感谢三个老师第一时间给我交上所有的推荐信。

关于选校

其实刚开始我觉得最近数学统计申请太激烈了,自己的水平可能拿不到很好的博士,就想去读个硕士做跳板,后来跟世毕盟聊过之后,世毕盟mentor建议我去直接试一试博士,Amy姐也鼓励了很多,于是打算去试一试博士,后来没想到还真的成功了,现在想想真的好幸运。我的选校是都在top50的博士,专排来说大概top10申了三个,top10-20申了四五个,再往后申了三四个保底。总的来说选校想想还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等待结果

其实觉得交了application之后就听从命运安排了,也算比较幸运,大概一月左右来了第一个phd的offer,后来二月也来了自己很满意的offer,所以基本也就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学校。总的来说觉得自己一路申请还是蛮幸运的,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的帮助让我真的很感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也可以帮到更多的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最后,祝大家都申请顺利,拿到自己想去学校的offer!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第五篇: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

杜克大学材料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清华材料

GPA:88(强行四舍五入)TOEFL:103 GRE:152+168 科研:勉强算三段吧,没有论文 海外暑期研修:有

Offer:UC Berkeley AS&T PhD, Duke 材料PhD, UC Davis 硕士 Rejection:UIUC, Harvard, Stanford×2(博士拒一次,硕士拒一次)Decision:Duke PhD

前言

申请博士还是很看缘分的,感觉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看缘分吧,不论是找导师,找室友,还是找对象。

虽然有句话很俗套,但还是拿来说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碰到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越厉害的老师就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我是在为自己不牛开脱)。

所以,申请的时候其实你基本有一个定位了,前三年是怎么过的,基本决定了之后你能去什么样的学校,找到什么样的导师。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所以,最好前两年就决定是否出国,早作准备比较好(当然也见过某些院系年级第一临时起意搞完GT拿到神校的情况,当然这就不适合我这种划水的同学了)。

GPA

我感觉这个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没什么可说的。

看到我那几封拒信,就应该知道低GPA基本是不可能逆袭神校的。

所以一定要尽可能地考高分,当然高分不一定代表你真的学得好,但是学得好的一般都能考高分的。

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排名也很重要!!有的老师会问排名的。但是如果你排名不高,就不要在CV里写了,写个分数,0.5以上四舍五入,并不违法,反正官方给的分数也是精确到个位。

科研

我写的顺序基本是按照重要性吧,所以GT会放在后面了。我勉强算做了三段科研吧,当然都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三段科研还是让我在学术方面对材料这个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申请的时候也有所针对。

第一段做的是纳米颗粒的合成,第二段暑期研修做的是X射线衍射(XRD),第三段是大四上学期以及现在在做的计算材料。这三段科研按研究手段可以大致分为合成(synthesis),表征(characterization),还有模拟(simulation)。

经过这三段实验之后,我最后决定做偏向模拟和表征的方向,这也是我毕设的方向,也是我博士期间的课题。至于为什么的话,模拟和表征有理论模型和公式,可以算一算,觉得比较开心。

对于读博士和做科研来说,找到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如果你说喜欢的不适合,那我建议还是选喜欢的吧,都大学快毕业了,喜欢的也不太会变了,不适合可以慢慢学。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本科专业,找到愿意从事的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方向。

另外,科研老师往往也是给你写推荐信的老师,所以不管怎么样,每段科研都认真对待。

暑期研修

暑期研修属于科研的一部分,但是我把它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因为这段经历对我个人的提升比较大,无论是个人能力,思路,还是申请。

首先就是联系暑期研修,我记得当时发了两百封邮件,最后找到了暑期研修。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发得越多越好,后来我觉得发了这么多都石沉大海的主要原因是CV写得不好,邮件内容也没有条理。

CV的话可以找世毕盟要一些之前的看一看。邮件的话我觉得第一段说明来意,第二段介绍自己,最后加一个CV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暑期研修期间了。首先暑假期间可以亲自体验美国的生活和博士的生活,可能你体验完就不想读博了。同时,暑期研修可以要到推荐信,甚至直接是暑期研修老板的录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利用暑假面套一些你心仪的学校。

比如我暑假去的南加州大学电子系,就顺便面套了UCLA,Berkeley(Caltech太吊不理我,Stanford去的时候正好劳动节,在那瞎逛了两天)。而这次面套也为我拿到了一个Berkeley 的offer,而且这个老师还是化学系的。置于面套有什么技巧的话,就是对自己CV里做的东西了然于心,其余看缘分。

看到上一段会发现我暑期去的是电子系,拿到一个化学系老师的offer。(当然这并不是化学系的offer,是Berkeley一个交叉学科的项目,Applied Science & Technology,好像主要招PhD,推荐大家申一下)。所以,在最后申请之前,不要把自己定得太死,不一定非要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像我这样的同学,当时想到的首先是有书读!

最后,暑期研修对我未来的科研方向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由于暑期研修是和XRD相关的,但又不是课程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因此我接触了一些新的模型和公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式,也对X射线的理论有了更多认识。最后实验结果从数量级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回国之后觉得有公式算一算挺好的,干脆去做计算好了。碰巧带我做计算的老师超级好(感觉每个带我的老师都很好),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也觉得计算挺不错的,就决定了主要申请这个方向了。所以后来发邮件套磁的时候,主要都是这个方向的老师。

再补充一点,暑期研修碰到了非常好的师兄师姐,对我帮助也很大,相信你们暑期研修也会碰到很好的师兄师姐。

选校&推荐信

这俩放一块说吧,因为后者往往会限制前者。

选校基本就是我自己选的。浏览一个学校院系的网站,看是否有喜欢的老师(这里我用的是喜欢而不是感兴趣。回到前言,导师是你将来五年期间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一定要想好啊。至于何为喜欢,我主要看研究方向,学术水平,组内成员,还有看脸),如果基本没有的话,那么这个学校我就不申了,好像决定得有点草率。这样和之前说的首先有书读好像有点矛盾,主要是因为我个人的想法在申请过程中也是一直在改变的,现在觉得博士还是不要将就,选喜欢的老师,喜欢的科研方向,学校其次。我之所以决定去杜克就是因为和老师面试感觉不错,做得方向我也很喜欢,虽然学校专排不好,但我还是不愿意去Berkeley学习自己并不了解的化学方向。

发现有喜欢的老师之后,就是发邮件套磁了,如果有一两个回复你的话,那么就申这个学校,如果没有,但是你还是很喜欢这几个老师的话,那就强行申吧。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你会发现上述的情况过于理想,因为你会受到一个重要因素的限制,那就是推荐信的数量。我的推荐信组成是国内科研老师+班主任+国外科研老师,每人12封,所有学校都一样。因为如果你申某些学校如果少了某个和你关系密切的人的推荐信是不太好的,而有些老师你又不能要太多推荐信,所以这就对你的选校数量产生了影响。

上面其实也说了推荐人的选取,那就是和你关系密切的人,主要就是带过你的老师。选校的话,能不能保底看套磁情况,而不是看排名,像我的话,以为排名低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可以保底的学校一个都没保住。

CV&PS

CV之前已经大概说了,自己改改就好。像我的话,没有Award和Publication可以写就很不好了,所以前三年一定要努力啊!

PS的话一般认为写清楚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为什么我们学校要你。然而我感觉我写得比较偏心路历程了,因为三段科研基本不相关,如何从纳米转到XRD,再转到计算,我主要依靠自己想法的转变进行串联,但是主线是不变的,就是我是一个热爱科研,渴望投身科研的好同学!写PS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比较清楚地审视自己,也是在写PS的过程中我才完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博,为什么要做这个方向。

G&T

托福首战97,二战103。我感觉基础不错的话,直接做TPO就挺好的。GRE首战151+163+3.5(别问我数学为什么这么低),二战152+168+3。感觉GRE主要是单词,verbal从来没做完过。

建议:心理上不要恐惧;短期内花时间搞定,比如两个月GRE,一个半月TOEFL,拖久了心理会疲惫。

面试

如果面套也算面试的话,那我还是面了很多。

首先是UCLA面套了三个老师。第一个要不招人,只是随便聊聊。第二个我迟到了,没聊几句他就去开会了。所以有用的是第三个,第三位老师照着我的CV一条一条地问,甚至很多无关的问题,比如一些课外活动的经历,当时我就吓傻了,之后关于XRD的专业问题答得不清不楚。所以建议就是对自己写的每条东西都要很清楚,并且不要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影响心态。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Berkeley面了两个老师,第一个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实验室,问我对哪个方向感兴趣,然而我并不懂他做的方向,然后他就直接说good luck了。第二个老师没怎么问,后来申请的时候就拿到了offer,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建议就是对你要面试老师的科研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之后申请季面了杜克和wisconsin的老师,都是计算方向,问了我之前做过的科研,以及介绍他们自己科研方向并询问你的兴趣。建议就是介绍自己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有条理,把为什么做,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讲清楚。

总结

去年四月报了世毕盟的DIY博士项目,特别感谢培训师和mentor的帮助,各种问题都可以随时骚扰!第一次暑期研修的时候关于签证的问题就问了培训师很多,对于我这样第一次自己办签证的小白真是很有帮助。研修期间关于套磁的很多问题也都请教了世毕盟,包括怎么发邮件,怎么做ppt之类的。之后在网申的时候我有很多问题不会填都是问的培训师,她都能很快的回答我!mentor帮忙看的CV也是超级棒,对我选校和选老师的思路也有很大的启发!拿到结果之后和向凯老师的面对面交谈也是我收益匪浅!总之,世毕盟确实对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再次感谢各位帮助我的老师家长,师兄师姐以及同学,祝各位同学都能申到满意的学校!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下载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鲜出炉:2017斯坦福统计学博士申请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南洋理工,到Cornell统计学博士,我的申请总结

    从南洋理工,到Cornell统计学博士,我的申请总结 背景: 本科学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Overall GPA: 4.99/5.0 Rank: 1/100 托福成绩:111/26 GRE成绩:159+......

    统计学博士的求婚信

    精确到小数点的爱情--统计学博士的求婚信 精确到小数点的爱情--统计学博士的求婚信 亲爱的YX-03,你好! 我们是2005年1月9日22时30分在网上认识的,说来还挺有缘。截至此时此刻,我......

    布朗大学化学博士申请总结

    布朗大学化学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专业:化学 绩点:3.0/4.0 科研:电催化,进组的时机刚好比较巧,遇上前辈在做可以发文章的工作,于是就搭上了顺风车,有两篇文章分别是二作、三作,申......

    美国BME博士申请总结

    美国BME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GPA:85/100(Ranking 5/25) TOEFL:104(Speaking 24) GRE:V151 + Q168 + AW3.5 科研经历: (1)清华化工系:手术膜......

    美国社会学博士申请总结

    展开导航 2015美国社会学博士申请总结 张跃然|2015-05-16 0421-560 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写了这篇申请总结。其中的目的,一是给自己的本科生涯有个交待,二是因为近年来打算申请......

    非常全的申请总结 2011 本 材料 斯坦福硕士

    自我介绍 & 个人申请综述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下自己的背景和相关经历,总体来说除了研究经历比较特别意外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学位:本科学士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

    博士申请推荐信

    篇一:博士生导师推荐信书写规范和范文 推荐信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 (一)标题 推荐信的标题一般由文种名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写上“推荐信”三个字。......

    博士申请推荐信

    dear sir/madam: i can still recall the first day i met (学生姓名) in july 2009, when she and her tutor attended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