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

时间:2019-05-11 23:4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

第一篇: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

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

题记:讲信用与否,要分对象。交善君子,诚信为先;交恶伪君,何以言信?!我们应该用辩证统一的思想去看待信用——文一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以吾之拙见,孔圣虽以仁知天下,以信服后世,然亦不执拗也,何以言哉?存古文为证,引以为鉴,以享友人,望贤者领之神,愚者知其意,而吾等大凡,则勿为囧途而。一刀是曰:人之为人,必以信用天下,然遇无信之徒,亦可背信而为之也!自下引文佐证,乃吾文一刀摘与《史记》云而:

“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抢,更用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进去忘其出’。于是孔子去陈。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以私车五乘以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勿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自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今必有愚人笑曰: 孔子尚且被信,何乎吾等后人?非然也,望君子自明其意,背信之为,非对君子。乃以之道还之其身也,伪君不以信用天下,吾等遂不以信用之也。

一刀是曰:信何以用天下?因人而异也。交善君子,诚信为先;交恶伪君,何以言信?!甚思吾思,共党之辩证统一论亦可取哉!

叹曰:孔圣言信亦有毁,是谓中庸之道,勿偏激而为也哉!万物存之必有法,譬如恶蝇之存亦献灵感于奇门,共党尚斗亦能略取中庸谈辩证。

第二篇:读《孔子世家》有感

孔圣人

——读《孔子世家》有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孔子以一个凡人之躯,化为圣人。

春秋。

一个生食人肉茹毛饮血的时间段,野禽四奔,人畜无分,他们都有自己既定的命运,畜生幸福些,他们的敌人基本上从不包括同类,但对人来说,命定的阶级、贫乏与弱小,竟容不下一个人的挣扎,被同类拖向屠宰场,不管如何悲号求饶明明能被听懂却不能被放过,是多么悲哀的事。

祭神,殉葬,奠祀,那时贵族坚信用同类的血最容易得到神的悲悯,毕竟被牺牲的与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五禽之后是人血,再然后是什么?

我们无法揣度怜悯世人的万神如何看待这满是鲜血的献祭,只是同族那黑白分明绝望的眼,真真切切写下属于那个年代的悲伤,然后被冲散在死亡的缝隙。等级与愚昧的金字塔垒得太高,沟壑太大,以至于底层死再多的人上面也没有人怜惜,人命之贱,天底下的女人九月怀胎而诞下的婴孩,还比不上白皮的狸猫珍贵。

我完全没有有资格评论春秋世界观的正误。

若把自己加在那个时代的贵族身上,也只是见天子而不见万民,言传身教是自诩的王道天下,远古蓍草占卜,天地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生万物,信着国相的星相论凶

兆观信着牺牲一两百个人就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亦会纵容手下向小孩老人下手。

这大概是为什么纵使君子也远离厨房的原因,时代没有给人太多考虑的机会,天灾人祸食不饱腹,诸侯像疯子一样囤积粮食兵力等着某一天你死我亡割据一方,天文地理动量守恒宇宙第一定律牛顿哥托马斯天马流星拳神马的全都做梦去吧,人家的权威是周公不是弗洛伊德,自然面前人类太卑微太渺小,雷公电母的一个喷嚏都能让无数人家毁人亡,没有办法,吴承恩还没出生猴哥连神话都不是,找不到龙王菩萨,被自然逼到尽头的人只能拜神祈求安宁,后羿伏羲女娲蚩尤共工西王母,先古神话的移民们还端庄的被描在烫金的丝绢上,松香白烟飘渺了他们的神迹,莫名的就安抚了动荡的人心:

我祭活人与你,你方得保我安宁。

相较于视礼法比粪土还粪土的诸侯,那时世道真正的文人极重礼仪,文人士者们见面均是拱手问安,见诸侯以手贴额躬身伏地,穿着大同繁复的古衣,深蓝的麻布衣服有宇宙的深沉和寂寞,他们齐刷刷跪下的样子让我动容,有些涩涩的感觉。在贵族脚下他们除了风骨一无所有,孔子见鲁昭公执的是旧日周礼,直身而拜虔诚庄重。他拜的是诸侯,也是天下的权者,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们的气节,只是许多年后在流浪的路上有人见了他说他额像尧舜、肩似子产、狼狈得像丧家之犬,我们才看见他们选择的的道路竟是这般蹉跎,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孔子51岁才当上鲁国的中都宰,53岁才得到鲁昭公重用。

正式见鲁昭公谈江山时孔子还不太老,才54岁,他涉猎政治、伦理学、社会、哲学等领域,还未曾染尽岁月的雨雪铅华,眉发间须臾神风写满抱负。

他施仁政削三桓,阳虎自负拥兵自重,吃里爬外昧礼忘恩,鲁昭公与与齐国公会与夹谷需兵护驾,阳虎不给兵,齐国公兵变,孔子以十乘兵车恍装五百,一计树上开花不费一兵一卒退了黎组的大队人马,若干年后怒吼长坂坡的张飞听了这段恐怕都要为他叫好称一声师傅,他救君危难,力挽狂澜。

再然后,琼花谢尽只需一夜,三月不长,却可让人心衰无望,鲁昭公终究负了他,孔子治理鲁国仅仅三月便让鲁国强大起来,连齐国也震惊于孔子的能力。可鲁昭公目光太浅太卑微,装不下孔子的剑芒。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红衣妖娆,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季氏不需要天道为公蔚然成风的世道抱负了,这一年,孔子55岁,终于开始了十四年的列国漂泊。

十四年中,孔子颠沛流离,往返卫、宋、郑、陈、蔡、叶、楚诸国,经历了无数次饥饿、风霜、病痛的生死考验,见了诸多国君,宣扬着自己的仁道,却得不到重用,他长叹,只要君王肯用,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可为什么,就不能实现呢?

为什么不能实现呢?

匡地被囚,几遭杀身之祸;蒲城被扣,冒险破誓逃脱;卫国见南子,目睹腐败荒淫的卫国政治而无法干预;宋国被司马恒魋追杀而落荒逃跑;郑地被瘟疫折磨的奄奄一息几近送命;陈、蔡之间被困山岭绝粮数日,无奈中质问苍天,自己非兕非虎,为何要被逐放于荒野之中……最后,终于有励精图治的楚昭王愿意重金聘用孔子,但等他赶到,见到的却是一具楚王的灵柩……

颜回死的那天,漫天冰雪,颜回抱着书卷竹简沉睡在万年的深蓝,孔子哭着说,回,回来…颜回听不到了,孔丘最喜欢的大徒弟也无奈的消失在漫漫的流亡路上,他一定很伤心,因为他后来单单为颜回祭奠了那么多次。

不止颜回,他好多弟子都没能陪他走过那十四年,子路为救幼主而死时,目毗尽裂,严厉向敌人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孔子的弟子和他一样有骨气,于是被乱世所不容,杀于野。

曾今有那么一个开满小野花的日子,卫国夫人南子无比崇敬地对孔子说:世人或许知道先生的痛苦,却未必理解先生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南子是少有几个看见孔子惊世才华的人,聪慧貌美,可谓当时一位人物,只是女子总归是不容于权道的,一箭穿胸,也算死得畅快。

理想不能实现,乱世太乱教化不平,道不同不相为谋,天下与他背道而驰,七十二弟子三千徒弟又能如何,还不是背井离乡?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名满天下,却不能被诸侯可用。曹操焉知礼贤下士,当世诸国,竟没有一位国君愿意以礼收之,明明是那么有骨气有能力的人!

错过了这么一个圣人,所以春秋乱,乱得荒诞,乱得可笑可悲可叹。

屈原曾悲痛地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然后毅然迈进汨罗。然而孔子比他更悲哀,因为孔子活着,活在渺小的希望与绝望里。老子曾劝他上善若水任方圆,可他选择了积极入世救民水火,最后被世道伤得体无完肤,退而自守。

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寂然心死。那是清淡。

多年以后,孔子终于被请回了鲁国,他却看清了这个世道,不是选择入世而是著书立说,编写了《春秋》和论语。

孔子用了一生去教化人民和诸侯,民风未化,他却已身死成仁。我一直觉得诧异,七国混乱,民风剽悍,肉食者鄙,碌碌无为的君主们忙着剥削打仗或者屯粮等死,这样的世道怎么能养出那么一个至真至慧的圣人?若是乱世造就英雄,那么英雄应该多么寂寞?

颜回最了解他: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说出了孔子的心声,孔子周游列国觐见各国君主,每一次他都有礼而

郑重的宣扬自己的观点,每一次都没有折腰屈服,野兽一般的年代里,只有这么一个人为苍生着想不遗余力,这便是孔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原因吧。

太史公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孔子的德行,并把孔子列为世家帝王之列,虽然这一生的颠沛流离让他像个流民东奔西突,却赢得了后世万年的称颂,从这一方面来说,孔子是幸福的,他未成之事已由后人接手,他也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敬他,在茫茫的天地间岁月的长河里,再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吐纳如此多的智慧与仁义!

属于别人的时间总会过去,难得的是,中国从来不会忘记孔丘,这个在72年的生命里历尽人世心酸的儒家圣人。

第三篇:读《史记·外戚世家》有感

读《史记·外戚世家》有感

摘要:外戚势力之下,个人荣辱关乎家族存亡,同时前朝也影响着后宫。看似柔弱的女性,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兴亡,司马迁以较为全面的角度,不仅展现了深宫女子的血与泪,同时,也以此告诫从政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勿被外戚专权。《史记·外戚世家》也像一部鲜有的女子列传,不仅有母仪天下的威风,也有门庭冷落的凄凉,细细读来,不乏对女性无力掌控自己命运的哀叹,一个“命”字,贯穿全文,既是写实,也有情节的壮阔与回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解读。

关键词:女性 外戚势力 国家危亡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女性以其温婉贤良,勤劳质朴等东方特点闻名于世界。并且,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从古至今也鲜有描述女性对政治的影响,后宫不得议政、参政等的规章制度,但即便如此,后宫与前朝仍旧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与权力斗争。而《外戚世家》中的外戚即指后妃及其亲戚。在中国,曾经也出现过颇具代表性的女政治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女掌权人,就是武则天。但当读到《史记·外戚世家》的时候,又更深入的了解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以书观史,以史为戒。

刘邦死后,诸吕擅权,几乎取代了刘家王朝。这个历史教训司马迁是很重视的,这里作者显然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个重要的教训,这也是作者对本篇的命意之一,也可见太史公的深谋远虑。或许是某种巧合,篇中的几位皇后都是出身微贱,而她们能当上皇后又都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有的是阴差阳错,有的则事出偶然。每个人的命运都可以写成一个故事,只是史记所着重讲述的几位主人公的故事更像是一部传奇,读来震撼,引人思考,更给了后来统治者一定的参考。不同人的命运折射出相似的问题,但又具有极大的不同。在阅读相关资料时,看到这样一个字——“命”,不禁让人想起这样一句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也让人想起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人物,像《红楼梦》里的人物,大观园里人生百态;像《雷雨》里的人物,周公馆里世事无常。一个“命”字道出了多少曲折回环,有时也不禁让人感慨有造物弄人的无奈,也有无心插柳的欣喜。中国长期以来都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因此对女性生命里出现的波澜壮阔有着格外的关注,是非功过,似乎都值得拿出来细细评说,于是成就了一段传奇,成就了《史记·外戚世家》的这段经典。在《史记·外戚世家》开篇便提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可以看出从太史公的角度国家兴亡与外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全方面的角度去看待一个国家的衰亡,就如同清王朝衰落一般,许多人将其原因归结于闭关锁国,在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中,老师同我们探讨了这一问题,其实,我们应该在因果之间做一个细量的考察。我们是否还应看假如没有闭关锁国清王朝会变得怎么样呢,当然从现在的角度讲这似乎不能够实现,但这无异于在我们下定论之前提供了一条思维方式,即在理工科常用的控制变量思维。回到史记,也就是说,外戚的影响是否为主因还有待考量。但这一点的提出,的确揭示了夫妻关系,尤其对于统治者的婚姻关系需更为慎重。由此而得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的结论。婚姻,是人类长期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这是一种规范与保障制度,又由于牵连的甚至是家族与家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古代宫廷制度之下,权力的争夺,明争暗斗,腥风血雨,婚姻便也就不再单纯了。

当出现了柔弱的女子也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之时,也不要忘了还有千千万万个未曾被历史记住的深宫女子默默地就这样消亡,甚是说当作了王朝的陪葬,此时也会想起王昌龄的些许宫怨诗来《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那般惆怅与凄凉。多少女子香消玉殒。同样的,在《史记》中也读得出对他们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无奈。有人也总结过《史记·外戚世家》中女子生存的方式分为不惜一切竭力争取和无为而至两种,可在我个人观点看来实则都是形势所迫,女子也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两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活”,显赫也好,苟且也罢,也关乎着家族史的存亡吧。

《史记·外戚世家》中描写了诸多人物,外戚世家这一部分也堪称鲜有的女子列传,我就以几个代表人物进行我自己的解读。历史上被诸多学者研究的,吕后算是其中之一。其实在吕后的身上我们便可得出共性来。古代帝王,后宫佳丽三千,妻妾成群,所以也不存在有绝对的宠幸,时光流转,或年老色衰之时,在后宫的争斗之下,也是如履薄冰,谨言慎行。除了保全,甚至还有防卫与反击,利益驱使下或者利益迫使之下,弱肉强食。宫中更有母凭子贵的铁律,这似乎成了争权夺势的一块敲门砖。有人选择无争,有人选择争。而争的那一部分人,走到最后的毕竟是少数,这算是一种“活”的信念,必须选择,要么就将被历史淘汰,整个家族也将被历史淘汰,因此多少选择争的人惨死在了这条道路上,这就是皇宫里的生存法则。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吕氏专权,吕氏家族的鼎盛兴旺,而吕后过世,伴随着的吕氏势力也跟着逐渐没落。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古代皇室的家戚缔结、亲上加亲也证实了对外戚势力的巩固。而后的薄太后受到命运垂青,不仅是各方势力的权衡,也是印证了在古代这样的皇室环境之下母凭子贵的道理。在《史记·外戚世家》中,所提到的外戚,家族中封侯分地的数也居多,可见,外戚对于国家朝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母仪天下38载的卫子夫卫皇后也是《史记·外戚世家》中一个较为出众的人物。卫子夫虽然出身卑微,但在得到汉武帝宠幸之时,也没有恃宠而骄,生下一儿三女,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他依旧做事谦虚谨慎。即便年老色衰失宠以后,依旧得到汉武帝的尊敬,卫皇后平稳的处事风格以及良好的品德,赢得了武帝的信任,除后宫诸事为卫子夫职责之内,武帝每每出巡游幸天下时亦将少府所掌宫中事由交予卫子夫定夺。有时武帝还会听取卫子夫的意见,卫子夫也是宠辱不惊,凭借平稳的心态和公正的处世态度赢得百姓称赞。司马迁后来在《史记自序》还称赞卫子夫“嘉夫德若斯”提到外戚,卫氏一族可谓是建功立业,其弟弟卫青大将军和外甥霍去病骠骑将军为汉武朝立下汗马功劳,都说外戚势力过大会威胁到王权,然而卫氏一族可谓是忠心耿耿,尤其是在抗击匈奴之时两位都是骁勇善战。这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不过也正是由于与卫子夫的裙带关系,卫青和霍去病的才华才能如此顺利的得到施展。但后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卫氏一族外戚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事端,在巫蛊事件中,东窗事发之后,卫氏一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可见,外戚势力是牵连一起的,同衰共荣。

浅读《史记·外戚世家》,对于女性和外戚势力以及国家存亡之间有了简单的理解,其实,正是因为是女性,这样赋予了历史以更为传奇的色彩,司马迁在对《外戚世家》27位女子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记录历史写实,从太史公的角度,我们也读出了对于女性的同情之心,在深宫后院,有多少女子随着时间就这样消亡,即便有的可以权倾朝野,可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是他们自愿的还是为了活下去而被迫的呢,命运就在无数的斗争之中起起伏伏,历经沧桑,这与人们印象中女子柔美的一面不太相符,这大概也就是身为宫中女子需要承受的吧,需要去适应生活里充斥着争斗、尔虞我诈,不仅为了自己,也是肩负着家族荣辱,在波谲云诡之中艰难地行走。

第四篇: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

文臣乎?武将乎?

——读《史记·萧相国世家》有感《史记·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萧何伴随汉高祖左右,为其效犬马之劳终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写到汉高祖为群臣排位次的细节,现在读来,让人有寒噤之感。经历过秦末的腥风血雨,又有楚汉的争锋对决,该是坐下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此时高祖认为“萧何功最盛,…所食邑多”,而一群武将却不买这个帐。仔细想来,曹参之流,身经百战,冲锋陷阵,要是没有曹参这样的干将,刘邦即使有一百个萧何也成不了大业。而萧何不曾有点点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他的功劳就会攀到曹参之流的头上呢?试想,如果在楚汉对决时,刘邦说出萧何功劳最大这样话,结局肯定很惨,不用说韩信这样的人立马会占到项羽那边,就连曹参这样的亲信也会觉得靠不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转马头了。现在不一样了,消灭了项羽,天下惟刘邦最大,一伙人不再是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关系了,高祖说的话不需要考虑那些武将们的感受了,他欢喜谁就是谁,他爱谁就是谁。武将们的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在主子需要他们时,他们拼命冲杀,最后功遂建业已立之时,他们的功劳却被轻轻松松的抹去。每个朝代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不幸,为什么?武将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大哥”如果在论功行赏再给他们予很高的位置,难保哪天他们就给篡夺了,这招谁都得防着点。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刘邦,分封群臣时抬高文人地位,极力贬低武将功劳,后来还通过吕后、萧何消灭韩信进一步铲除那群武将们的势力,汉景帝承刘邦衣钵,连本族人都不放过,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让天下权利集中于皇室。赵匡胤也是一个忽悠武将的能手,他“杯酒释兵权”,还把表情装得很无辜,在酒席间,故意愁眉不展状,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将藏忧的问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赵匡胤算温柔的,狠一点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功高震主,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胡惟庸、蓝玉等等开国功臣都不能幸免,最冤的是徐达,做得忠顺恭谨,让朱元璋找不出错误,还是免不了被赐死。高祖以猎人和猎狗来比喻文臣和武将的功劳关系,以萧何为人,武将们为狗固然不是对武将们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武将们被极度的工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高祖说萧何“功不可忘也”,难道曹参和韩信之流功可忘乎?说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于他们功劳之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功劳有没有必要被提及。这就涉及到了萧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兵刃交接的战争中,萧何是个谋臣,是个副职。管理国家之时,他被刘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过这一举动表明刘邦不信任武将们的态度,有此举动,武将们便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二,通过这些文臣们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达到限制武将的势力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并不比刀枪小。看看萧何的所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事不大。刘邦是这样为萧何功最盛辩护的,首先他是个谋臣,“发踪指示”,其次,他“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发踪指示”是他本职工作,“举宗数十人皆随我”那是另有隐情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胁迫,可见刘邦是为了捧红他而出其辞的。再后来排位次时,刘邦所举萧何功劳也未必多么光耀。刘邦所言萧何之功如“遣军补其处”、“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等功劳要是真与前线将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谓“欲加之功,何患无辞”。

刘邦果真十分信任萧何之流的文臣吗?帝王对于臣子的信任从来只是处于将来利益需要,而不是过往功劳的惦记,如果谁以功劳自夸,这样的人总会被干得很惨的。刘邦当初在楚汉之争最为艰苦的时间里,他还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说白了,就是刘邦怀疑萧何,屡次派人打探,而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孙昆弟都给派上疆场了。而后,汉立国后,刘邦一次一次地怀疑萧何,萧何表现出了很好地孙子态度,为了保全自己,设计把韩信杀了,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产、资财都献出来分给军士,为了让刘邦对自己彻底无忧,他甚至做毁誉之事——低价甚至赊借买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为止。有时,你只能感慨,历史真是一幅充满小丑的图卷,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就知道,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大本事“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没什么作为)。及汉兴,依日月(指刘邦)之末光”。看《萧相国世家》的《萧何第一》中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刘邦为萧何“功最盛”正名,功劳评定后,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刘邦决定要压制武将的想法是铁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说破,群臣也装傻,力推曹参位排第一。此时,一个姓鄂的人站出来,替刘邦把想说的话抖落出来,说萧何居功至伟,有万世之功,应该排在第一之类的云云,高祖二话没说,立马就说“善”。这个人据说因为在关键时候揣摩了刘邦的心态,替他说了句话,被封为关内侯(很巧的事,这也似乎没什么本事的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仅只于此)。读到这个细节时,哑然一笑,佩服于关内侯和刘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马迁对历史的敏感程度。说到底,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赞誉还是毁誉,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更难。人们总是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下自己,在别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第五篇:读《史记▪留候世家》有感

论归隐与仕途

——读《史记▪留候世家》有感

李达161班陈舒芸

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身边的得力助手,能统筹布局,能带兵打战,可却偏偏不爱官场利益。

《史记·留候世家》中便有记载,留候跟从皇帝去攻打代国,出奇计攻下马邑,以及立萧何为相国,之后留候和皇帝从容地谈了很多天下大事,留候常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这段话开始我还是很不理解的,那时的张良立下累累汗马功劳,对于一般的大臣来说,他们巴不得在皇上身边多待几年。觉得有运气可能还会得到皇上的青睐,升个官,发个小财,颐养天年什么的。可张良却执意摆脱官场,去过算是归隐的生活,毕竟他还是挂着“留候”这个名号的,且他后期也与吕后有接触。倒是像极了南朝齐梁的陶弘景,可能张良并不具有隐士思想,只是在官场累了,想过自由的生活罢了。

并不同于晋宋间的宋炳与元代的吴镇,即便是皇上下令征召也不去,不和官方打交道,张良只是奔波太久,想停下来休息而已。他也想过过那种可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生活吧。虽说这是后期李白的诗句,但那种意境,着实让人向往。也是,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样的日子,敢问世间有谁不想要呢?

我相信,一定有人觉得张良归隐很傻,但我却并不这样觉得。当一个臣子愿意放弃荣华富贵去追求自由生活时,无非就那么几个原因。也许是想休息了,就像是古人喝烈酒喝醉醒后都会习惯性品茗一样。在大醉后来一杯清甜回甘的白茶,清去残余的酒香,留下的萦绕唇齿的茶香不也是一种享受?另外,《史记》中有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说明张良已经没有带兵的能力了,也只能出谋划策。且“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说明张良早有归隐之心,但这时天下尚未平定,所以留候坚持着服侍高祖。但刘邦已平定天下,张良遂了自己的心愿,有何不可?

再者,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便要全身而退。人们说:“伴君如伴虎”,功成却不身退,便是要与虎谋皮,但这却并不可能,张良也是看出这一点了吧。想想历史上,来不及功成身退而落了兔死狗烹结局的可不少。伍子胥、岳飞、于谦,哪一个不是尽心地服侍君王,哪一个没有为国贡献?可最后呢?却被那位高高在上的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而与张良同期的韩信,为高祖收复燕、代、齐、赵,最后却被诛三族;越王时期的文种为越王出谋划策,收复吴国,最后却被越王逼迫举剑自杀。这一桩桩,一件件,可不可笑?范蠡说的没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以来,没有君王会愿意留立下大功的臣子,最后也只会是兔死狗烹,所以,如范蠡与张良这样,选择归隐才是明智。

而且,对比起明代陈继儒,张良的选择可谓是着大众之眼光,随心自在。陈继儒明是归隐之人,却爱和官家打交道,因此被世人诟病“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实在是可怜。而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他们时机来临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这样有何意义?归隐反而成了他们为了仕途而撒的网,难道这样就正确吗?如果是,那张良的安然归隐又有何不可?

我觉得,用“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来形容张良再好不过,这“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要的便是一份淡然;而张良归隐求的也是这份淡然,相对比来看,这归隐与品茗又差不多,这品茗之人品的不也是一份淡然吗?像蒙顶甘露的齿颊留香,祁红的“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武夷岩茶的馥郁丰富。这都是归隐感受,也似人间百态。

想想,一个人归隐自有道理,是累了要休息也好,是为仕途铺垫也罢,抑或是为躲避君王的绝情。总是因为有一丝厌倦灯红酒绿,渴望清闲雅致,才会选择归隐,或许只有那远离尘世烦扰的青山绿水之间才能安放自己的灵魂。所以对于张良的归隐,我欣赏。

(指导老师:张芝兰)

下载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曰:要盟也,神不听。——读《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