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课堂:请不要拒绝孩子的“为什么”
幼儿到了3岁,进入询问“为什么”的敏感期。孩子们基于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理,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习惯把“为什么”挂在嘴边,且没完没了。孩子的穷追不舍,常常令家长[微博]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此时,家长的态度如若表现得敷衍或厌烦,会将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和热情推入冰谷,折断孩子思维的翅膀,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认真、耐心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对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犟劲儿,不训斥、不挖苦、不回避。否则,家长的冷言和漠视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投下阴影,且终生挥之不去。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记得儿子三岁那年,突然向我发问:
“妈妈,鸡是从哪里来的?”
“母鸡下蛋孵出来的呀。”之后,儿子接着追问:
“那母鸡又是从哪里来的?”
“也是它妈下蛋孵出来的呀。”我的话言刚落,只听得孩子哇的一声哭起来,泣不成声地继续问道:
“那它妈的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呀?哇......。”
显然,孩子是在为自然界最早出现的一只鸡而困惑,这个物种来自何处?且一定是困扰了许久。对孩子的好奇和发问,我表现得漫不经心,故意敷衍和搪塞,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和失望,故而才哭得那么伤心。世上的第一只鸡究竟来自何方?实则是在争论生命的起源。如今,学术界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有诸多非议,连哲学界都争论不休的古老课题,我岂能一两句话说得清?
儿子的发问和气恼,对我震动不小。父母教育子女,态度必须坦诚,对孩子的提问,必须且只需认真答复。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要直接坦白地向孩子表示歉意,并与孩子一起去查书,或向他人请教。要真诚地告诉孩子,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有很多疑难课题人类搞不清楚,鼓励孩子长大要攻克这些科学难关。家长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共同学习和探讨,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使父母与孩子心灵距离缩短,净化了灵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与孩子一起锻炼成长。教育子女,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历程,父母只有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共同答疑,才能赢得孩子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回首童年往事,我却没有儿子这么幸运。因家庭变故,小时候我也曾做过两年“留守儿童”,因年幼无知,不会看大人是否闲暇和眉眼高低,依旧像在父母面前一样刨根问底。一次,我的“为什么”激怒了大人,换来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呵斥:
“真讨厌,贫嘴寡舌!你哪来那么多为什么?要想知道,拿镐头来,刨开根儿看看吧!”
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就如同一瓢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心中的疑虑和兴致顿时烟消云散,心中泛起莫名的惶恐、失落和委屈。大人不回答也就罢了,为何如此凶狠对我?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这里不是我的家,既然不受欢迎,就多干活,少说话,学会看人下菜跌,别问那么多为什么?免得招人嫌、讨人厌。难过了,想家了,就偷偷站在街口的高台上,拼命向着远方呼喊妈妈。小小年纪,因生长环境的突变,家庭爱的缺失,将许多困惑埋藏于心底,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直至学生时代,在老师给我的操行评语里,还频频出现“性格孤僻”的字样,直至影响了我后来一生的发展。
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拔高和浮躁。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必须俯下身来,静心听取孩子的心声,认真回答他们的“为什么”?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无穷奥妙。在大人眼里,也许就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荒唐、幼稚、可笑,但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无限神往,胜过于天。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那就应该尽到启蒙教师的职责,不要为孩子的“为什么”而烦恼,不要把爱发问的孩子拒之千里之外,而要将其问题视为家庭共同探讨的课题,一起来研究,共同去探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科学、虔诚、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努力去学习,仔细去观察,潜心去研究。大千世界,奥秘无穷,探索者,需要饱满的求知欲望,需要持久的学习热情。父母的关爱、真诚和耐心,就是维系孩子踏上人生成功之路的原始动力。
第二篇: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班主任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润物于细无声。理想的效果应该是学校(当然主要是班主任)、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我们,至少我们很多地方的现实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或某些领域中还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严重点说,我们很多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教育甚至是空白。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单打独斗。
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班主任因为一些事情而叫家长到学校来的。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经常被叫家长的都是一些所谓“差生”,成绩差、行为表现差、遵规守纪意识差等等。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好的,通过寻求和家长的合作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必要的,也是真诚的,这既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又是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快捷的途径。
但是,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就暂称为问题学生了),基本上是属于家长的教育效果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要么家长不在身边,长期在外对孩子失控;要么忙于生计,即使在家也没有时间过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属于“粗放式学习”型;要么,即使天天在身边,而从小对孩子给予的希望过大,要求过高,孩子没能达到要求,于是,失望,生气,放弃;要么自小溺爱,爱之越深,恨之也就越深,在过度爱的同时,功利性的希望孩子能到什么样的成绩或者要求,不能达到就狠狠的打一顿,然后再过度溺爱;还有一种,就是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夫东妻西,给孩子留下家教的空子,从中间逃避本该拥有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问题的结果是,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这个时侯,真正教育的意义已经变味了。这个时候,我们班主任、老师倒不如“剑走偏锋”,走弓背而不弓弦,靠强大的集体影响力,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站在为孩子一生的高度,站在做人的高度,来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我想教育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反思勤叫家长的行为,我觉得有几点要思考:
1.作为教育者,或者说明显的教育者,我们和家长联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勤叫家长,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就显得我们专业的教育者太无能了。我们是教师嘛,我们勤叫家长,这就等于宣告,我拿你没办法,让你家长去解决吧。而家长要是能解决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答案显然。
2.作为长期站在一线的老师,且“身经百战”,我们的教育水平会比这些学生的家长差吗?也不一定,那我们为什么不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班级的集体舆论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
3.经常叫家长,会给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学生往往会私下说“班主任就知道叫家长”,从内心里反感我们的教育,拒绝我们本该有的教育,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
4.决不能把和家长的交流变成告状。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的和谐统一。和家长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们和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多谈论学生的表现,多分析学生的行为,多商量教育的良策,最终寻求教育的合力。切忌把交流变成指责,变成训斥,指责家长,训斥学生。
从教近五年,担任班主任五年,师生关系一直融洽、和谐。细想起来,没有一次是轻易就叫家长的,遇到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和学生谈心,积极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时主动走进学生的家里,站在亲情的立场,从发展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多学生都很明事理,很多问题在谈话中,在活动中,在课堂上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篇:家长,请千万不要替孩子做这4件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碍孩子的成长。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不放心他们自由成长。其实这样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技能和思想的发展。
要知道,我们父母不可能事事都替孩子操心办事,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特别是下面提到的四件事,父母千万不要替孩子做。
替孩子背书包
读书是孩子的事,书包再重,也在他们的承重范围内。读书很苦很累还耗时,如果现在连书包都嫌重,那么还能指望他们坚持多久呢?
谁都想过轻松的生活,即使今天减了负,可明天依旧要负重前行,少那么一时两刻的重量,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大的,只会加深他们对学习的怨念,对书本重量的厌恶。
还是那句老话,“事做的多了,就顺了;路走得远了,就习惯了”,同样的,书包背得多了,孩子也就不觉得重了。
替孩子收拾
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习惯,要改掉。
前几天和一位教师朋友聊天,说到孩子的问题。她说,前段时间不是天气冷嘛,有家长给我打电话发微信,问:
“老师,您帮我问问XXX冷不冷,要不要送衣服去,上次给他收拾忘带了。”
“老师,我没给孩子带蚊帐,您说学校蚊子多不多啊?”
生活中,家长帮孩子收拾行李还说得过去,但有些孩子连地都扫不好,被子也不会叠。好像除了学习,其他一切都被家长包办了。
可能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可是有些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没有,性格还是软软糯糯,娇气的很。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在激烈的社会如何立足?
家长要明白:只有放手,孩子才有进步的可能。
替孩子道歉
当孩子闯了祸,或给别人带来麻烦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家长,代替孩子道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没有帮助的。
举个栗子:
周末,龙龙的爸爸妈妈带他到小轩家做客。大人们坐在客厅里聊天,龙龙和小轩则在一起玩玩具。没一会儿,小轩突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家长们过去一看,原来是龙龙一不小心把小轩最喜欢的玩具枪弄坏了。
龙龙的妈妈对小轩说道:“小轩不要哭了啊,龙龙太不乖了,他怎么能并坏你的玩具呢?阿姨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买个新的玩具赔给你,好不好?”小轩的爸爸妈妈一听,连连摆手说:“龙龙不要怕啊,不就是个玩具嘛,不用赔!”
其实孩子犯了错,或伤害了别人,理应道歉。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对孩子来说,有害无利。如果孩子没能从错误中得到应有的教训,就不能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就会主动向别人道歉,仿佛犯错的人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其实,孩子虽小,做错事还是要自己担当的,而主动认错就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
要知道,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自知!
替孩子做决定
记得马伊琍曾在微博上说过:大女儿爱马想打耳洞,她在给女儿寻找穿耳处时,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穿完耳洞后一直发炎鼓小包。她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遗传的可能性大,不打耳洞就没事,一打才会发病,建议不打。听完医生的话后,她让女儿自己考虑清楚再做决定,最终爱马自己放弃了打耳洞。
如果换作我们,可能听完医生的话后,就会立马拒绝孩子的要求。可马伊琍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做法: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讲清楚厉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即使将来后悔,也能吸取教训,不再犯错。
在我看来,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个应该放权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见得懂孩子这一代,可能并不像孩子那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如果父母帮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反而会造成他们日后责任心的缺失。
第三,父母管教太多,就会淹没孩子自己的声音,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失去自信。
第四,如果施压太多,会给孩子沉重的负担。
爱孩子没错,可家长应该把这份爱放到长远来看,给他们有锻炼的集会,也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送给所有父母一句话:
爱他,就要学会放手,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孩子终要自己学会面对一切!
第四篇:请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请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昨天课间教训学生的一幕还历历在目:二(2)班的一个小男生,正用脚用力的踢着校园里积存的雨水。看到他弄湿的鞋子和裤角,再加上他兴奋的神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今天我值班,所以被我撞见,可得好好的教训一下他。于是,我大声的训斥道:你给我过来!小男孩显然被我的威严所吓倒。乖乖的走到我面前,低下了头。仿佛知道了自己做了错事。虽然见他如此,我也不能罢休,要让他知道这样做是违反了学校纪律才行:你是哪个班的?课间有没有做文明活动?这个月又给你们班扣分抹黑了吧。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只见到眼里含着泪花,连忙说:老师,下次我不这样了……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我才“放过”了他。
这件事本来并没有让我挂心,只是回到办公室,听到胡校长的一席话,我才有所感悟。胡校长说:近些日子,我总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观察学生在操场里的行为,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规定文明活动,仍然有极少数同学在操场里追逐奔跑。但是昨天我看到了一个现象:几个男生在操场里追着玩,一个男生不小心摔倒了,身上沾满了泥巴,手上也是(因多天下雨),但他趴起来后,并没有哭,而且面带笑容的跑到自来水管处,洗净手上的泥巴,衣服上的全然不顾,又开心的玩了起来。胡校长感慨的说:有时我在想,我们对学生的管理是不是过于严厉,将学生儿时爱玩爱疯的天性扼杀了呢?
是啊,我也陷入了沉思。由于我校校园地面硬化,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严禁学生在操场里追逐疯狂,课间只能做“有意义”“文明”的活动。于是,学生要么在教室里看书练字,要么在操场里用体育器材活动。这些行为习惯要求,经常被校长、教师在各种场合向学生灌输。作为大队辅导员的我,也常常在升旗时“告诫”学生,并且有职责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进行通报批评,还要在每月文明班级考核中扣分。这样方显示出我工作的认真、教师的威严。但现在我却有一种后怕:在学生的心目中,我是不是一个人人畏惧,毫无童心的教者。
试想当年儿时,我们不都是在泥巴地面滚大的,在校园里、村子里追的满头大汗,摔的头破血流,玩自己做的“土”玩具。现在也健康的长大成人。现在仍然回味儿时的美好记忆。而当代的儿童,他们将来的回忆会是什么呢?也许是在师道尊严下的循规蹈矩,是在犯了“错”后的指责批评,而没有个性的张扬与放纵,没有令人回忆的童趣了……
然则,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和安全教育,教师并没有错。毕竟这么多年,校园里相安无事,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这与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但作为教师,当我们在对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指责时,有没有思考过方法策略?我们的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错,那是童心的表现,只是这种表现有可能带来不安全的隐患,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通过和蔼可亲的教育,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关爱,而不是懊悔和恐惧。
第五篇:请不要教案
请不要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辽、阔、牧、愉、污、染、洁、由”10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愉、由”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3.学习课文能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
4.有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尝试仿说诗句,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孔、雀、辽、阔、牧、愉、污、染、洁、由”10 个生字。
2.尝试仿说诗句,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请别碰我们的绿树》
我们的地球需要绿色,我们更要爱护绿化,保护环境。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跟读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或注释自学生字并通读课文。2.重点指导: 形近字:伐,代 “翱”书空
3.找出课文中与生字相关的词语。三.朗读感受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3.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4.分组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表演读。5.说话训练: 回到原来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答:因为茂密的森林是小猴的乐园,是孔雀的故乡,所以请不要把树木伐光。用同样的句式说其余的原因。6.背诵你读的小节。7.谈谈在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五.知识能力的迁移。
1.思维的拓展:学着课文的样子,展开想象,自编诗歌。2.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再仿写诗句前,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实践,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良好的个性,还建立了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情感,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