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大全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满招损,兼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好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丢了西瓜捡芝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艰难困苦,玉妆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多思出智慧;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从而用以指导实践。
春江水暖鸭先知——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
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一针见血——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本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性认识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叶公好龙——害怕实践,回避实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公无私;舍生取义——我们应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观主义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哀莫大于心死——失掉了科学而正确的理想,就失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人要想心灵澄明,必须源源不断补充新知。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行有常,人生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站得高,看得远。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道理。
1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要趁年轻早点奋斗。
第三篇:有关马的古诗词成语俗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拓展
有关马的古诗词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6.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8.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9.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11.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关于马的俗语和谚语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人是衣裳马是鞍。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关于马的歇后语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马背上打电话——奇闻。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马儿伸腿——出题。马过竹桥——难拐弯。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马戏团的小丑——走过场。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骑马吃豆包——撒了馅儿。偷马贼挂佛珠——假正经。千里马拉犁耙——大材小用。
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比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第四篇:政治:诗词典故蕴含哲理选择题(有答案)
诗词典故蕴含哲理选择题专练
1.下列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包含相同哲理的是 A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C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理生万物 C.心外无物 D.气者,理之依也
3、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人文素质。下列能体现基本人文素质的有A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②人皆可以为尧舜 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D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5、“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予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B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 ACADB
6、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C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7、2007年12月29 日,温家宝总理吟诵了自己创作的俳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的福田康夫首相,表达了中日领导人和中日人民对中日关系的美好期盼。下列名句与该俳句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D A.试玉要烧三Et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8、“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一说法属于 D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9、今朝踏浪书海豪情盛,来年题名金榜笑颜开,这是一位老师送给高三学子的一副对联。该对联的哲学寓意是
B A.知识是进步的阶梯,间接经验的获得比直接经验更重要 B.人生价值的实现,需积累更多的主观因素
C.对真理的求索无止境,人们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
D.感性认识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人们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下列句子中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6-10 CDDBA
11《菜根谭》里面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谭,雁去而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2、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D 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C.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13、“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下列名言中与这副对联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C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小事其实不小,细微之处可积德。”下列与此反映的哲理相似的是 C A.一叶知秋 B.管中窥豹
C.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D.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15、《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B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11-15 BDCCB
16、唐代柳宗元在(敌戒)诗中写道:“敌存灭祸,敌去召过。”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B A.好事和坏事的区分往往没有实际意义 B.好事和坏事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C.好事和坏事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本质的区别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17、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可见 D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民族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C、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18、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 C A.邯郸学步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因地制宜
19、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c A.要坚持适度原则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
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据此回答20—21题。20、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6-20 BDCCA
21、下列成语与材料中唐诗的哲学内涵相一致的是 B A.声东击西 B.居安思危 C.循序渐进 D.画蛇添足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B
22、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 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
23、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24、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这样强调的原因是
c
A.实践能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D.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5、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c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21-25 BBCCC
2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诗句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C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27“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B A.否定一切是发展的前提 B.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2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B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B A.规律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C.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表明B A.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C.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D.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
26-30 CBBBB
3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B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2.2007年12月29 日,温家宝总理吟诵了自己创作的俳句“常忆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岁,明年春更好”送给到访的福田康夫首相,表达了中日领导人和中日人民对中日关系的美好期盼。下列名句与该俳句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D A.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33、下列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所体现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C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理生万物 C.心外无物 D.气者,理之依也
34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B A.真理是绝对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真理是客观的 D.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35、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主要说明()A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动力 C.创新是文化的源头活水 D.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
31-35 BDCBA
36、“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B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37、中国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有 D A.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B.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D.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8、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者天下之大道也。”我国古代“和”的思想
A A.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否认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C.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想象
D.承认了矛盾的统一性,否认了矛盾的对立性
39、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A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0、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A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物极必反,暗极则光
⑤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36-40 BDA AA
4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表明 D A.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 B.矛盾双方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4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C 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
41-42 DC
第五篇: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20题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1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6、苏轼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17、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8、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19、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0、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参考答案:
1----5CDCBC 6-----10BCDCC 11----15CAACA 16---20CBDBC 16---20BD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