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庄子选译》有感
读《庄子选译》有感
和平镇沙朗小学
邓学忠
《庄子选译》一书,编著者曾精卫按“原文——注释——译文——庄子心得——经典”的结构进行编写。既保留了原著,又有助于读者理解庄子深邃的思想。读了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淡薄名利,做真实的自我。
通过阅读,我对庄子的“无为”思想有了一定的感悟。“无为”即让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不追名逐利,只有“无为”,才能“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乘物以游心”的逍遥,“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是常人难于做到的。固然,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追求的心灵高度与境界,但其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庄子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老龟。他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权利、美色等诱惑,少一份欲望,心灵就多一分宁静。知足常乐,我们应该学一学庄子的飘逸和洒脱。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这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曾经,上师范时,政治老师说过,有时间,一定要看看老庄的书籍,有点老庄思想。暮然回首,23个春秋过去了,一路摸爬滚打,经历了其间的是非曲直,黑白对错,我对那位老师的话有了深刻的体会。曾经,老校长提议我担任教导主任,我当面谢绝了他的好意。因为我深知自己的短板:生性耿直,脾气急躁,说话没有策略,直来直去,经常得罪人。去年,我自愿申请到村完小工作,离开了曾经工作了20年的中心完小。今年,校长考虑教师住宿难,照顾我的家庭,建议调我回中心完小工作,我感谢他的好意,要求继续在村完小工作。我知道,自己的内心需要的是平静、简单的生活。如今,我所在的完小是全镇最小的学校,教师少,学生少。完小校长年轻有为,为人豪爽,办事公道;老教师稳重,细心;年轻教师热情,勤快。大家团结协作,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一样。遇到过节或是上边来人,学校办伙食,不用校长安排,老师们积极主动地找事做。需要杀生动刀,男教师责无旁贷;女教师则洗菜倒水舀饭,收碗洗碗,一切井然有序,妥妥帖帖。下午放学后,偶尔,大家齐动手,把自己的拿手菜聚拢一桌,喝口小酒,谈天说地,谈谈学生的顽皮与可爱,聊聊家长里短,在这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身处这样的环境,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和快乐。
有时进行家访或是家长杀年猪,和热情好客淳朴的农村人在一起大碗吃酒,大碗喝茶,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说孩子读书,聊家庭收入,展望未来,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这种友好的气氛,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心里热乎乎的,觉得很亲切。
曾经,从教研员的角色转换到普通的教师,好友流露出些许顾虑。我淡定地说:“没什么,能上能下,这很正常。我没有权利欲望,我不在乎教导主任的位置,还会在乎其它?以后,可以少喝酒,好好保养身体。”听了我的这番话,友释怀了。去年,因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由八级岗下滑到了十级岗。面对朋友的安慰,我淡然地说:“没什么,充其量一年少用一个月的工资。我不是一直在坚持锻炼身体吗?多活一年,就多有四五万,眼光要看长远一些。”
我是个爱锻炼的人。每天清晨6点钟,闹钟一响,立马起床,进行半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周末,回家帮父母干农活,既做了事情,又锻炼了身体,同时也陪伴了老人,看到他们高兴,自己也心情愉悦。
真诚坦荡的我就喜欢这种简单的生活。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活出真实的自我,让自己生活得轻松快乐。
平凡的我们,做不了梁柱,可以做一棵弯曲的长在旷野的老树,用满树的绿茵供人们乘阴纳凉。
与庄子的思想境界相比,我们微不足道,不可同日而语。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第二篇: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读《白居易诗选译》有感
冯振
白居易诗很多都在小学及中学课本中学过,很多耳熟能详,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花费时间不多,看过之后感觉有四。
一、浅显易懂。传说他写的诗都是能让不识字的老太太听懂的。感觉很有道理,以我不高的古文水平,能不看译文和注释就能轻松读懂,验证了这一传说的正确性。白居易的诗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很多有如白话。感觉邓小平文选具有类似的特点,文章短小精悍,思想鞭辟入里,“短、实、新”。
二、思想性强。白居易出身小官僚家庭,27岁考中第4名进士。但他对社会弊病和民生疾苦都有自己的深刻认识。在《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深刻的体现了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的仁爱情怀,有此情怀,就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庸官、一个贪官。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趣。不是常说,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尚能有如此的觉悟,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到,但是实际上就有人做不到。
三、艺术性高。并非用典及高深文字才能体现作者水平。简简单单几个字,经大师排列之后,效果绝然不同。如“枯藤老树昏鸦、秋风古道瘦马”。作者17岁,相当于高二学生时写出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即成千古名句。其求教于的诗人顾况,因此事反而留名。此外作者笔落惊风雨,如《轻肥》,前面极力渲染内臣的奢靡生活,末句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有一落千丈之势,读来颇为震撼。
四、纪实性真。如初中时学的《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忠实记录了“宫市”的无赖行径。《新丰折臂翁》通过折臂翁年轻时为逃避服兵役自残的事迹,反映了唐玄宗征讨南诏的历史及人民的悲惨命运。此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上写帝王将相,下至贩夫娼妓,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把诗歌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社会职能,发挥了政治作用。
1200年后,白居易的诗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第三篇:读《庄子》有感
读《庄子》有感
高中的时候学过庄子的一篇文章《逍遥游》,至今仍能诵出其中的一两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说,若能顺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应乎阴阳、风雨、晦明的自然变化,而逍遥于广袤之间,那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直都很喜欢庄子所推崇的那种自由自在的思想,在空中自由遨游,在风中翱翔,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谓逍遥,不是四处乱潇洒,而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那些难以忘记的烦恼。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将会时时觉得自己始终是轻松和坦然的。所谓自由,就是与“道”合一,“与宇宙精神往来”。这种自由的获得,靠生命体验而不是客观认识,从心灵的角度而言,是情感论,不是知识学或知性论的。所谓“天在内,人在外”这种看似反主体论的语言,其实正是提倡生命的情感主体、德性主体,而反对知性主体,表明庄子哲学以“无我”、“忘我”的心灵境界为人生的真正自由。
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的价值追求,这种自由是超越的“真情自由”,不是今人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情感生命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既不是知识论,也不是意志论,而是情感论,才是庄子哲学的真正特色。
庄子最赞赏的是自然之乐,甚至主张与自然界的动物共处而同游,这其中有深刻寓义。一方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另一方面隐涵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这里,自由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自由即是自然。自然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生存的环境;不是决定论的因果必然性,而是一切生命的自由敞开。“鸢戾于天,鱼跃于渊”,这是儒家的自由观,海阔天空任鸟飞,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庄子的感受和体验则更加深沉,乐观与悲情是同时存在的。当江湖干涸之时,鱼“相吹以湿,相濡以沫”,这才是生命的真情,毫无计较之心。人难道不应该如此吗?因此,真正的自由应当
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鱼依靠江湖河海自得,人则必须凭借“道术”才能够“逍遥”“无为”。在《逍遥游》中,庄子并没有详细传授这一高妙的“道术”,只给出了一个高度概括的要领,叫做“至人无己”。“己”是私我,“无己”就是去除私我。
庄子哲学对于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培养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乐趣,实现人的心灵自由,具有极重要的价值。“人如何生活?”“人如何生活得更好”?庄子哲学从情感心灵的角度为我们做出了极有意义的回答。
第四篇:读庄子有感
庄子——逍遥的探求者(读庄子有感)
备注:①本人只读了其中一小部分并对此部分作了解读与感悟。不代表全文感想
②参考文献:1,《庄子》,2《庄子的享受》。(王蒙)
实在是自己不争气,两个星期还没有读完庄子(在这里向思修老师道歉)。因而,对这本书也只是一知半解。谈不上什么感想。但是,仅就我读的部分来说,我看到的是一个对逍遥孜孜不倦的探求者。
《庄子》是集中了庄子思想的一部书,出版在战国时期,其语言可谓晦涩难懂。多用寓言体,表达的是另一种价值观。在战国乃至今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如何出世,对于在社会上经受打击的人还有心灵鸡汤的作用。庄子奠定的学说,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学说与其对立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深度。
开篇的逍遥游,可谓是恢弘磅礴。庄子从大鹏的北徙中感悟到那无可抗拒的逍遥,那种无所御的快乐和极致。接着,那小事物轮番登场。不过像什么蜩与学鸠只不过用来起到对比的作用。庄子从自然中感悟到那是一种大智与小智的区别,你的思想水平决定了你看事物的角度,看法。因此,鹏不会看得起斥鷃的安于平庸,而斥鷃也不会理解大鹏飞得如此高的用处。所以,就会产生隔阂,所以,什么文学牢牢结合群众的说法根本就是胡说。现
在就是如此。人都没有结合,又怎么会产生共鸣。但是,庄子没有郁于自然,而是谈到了我们该如何实现逍遥。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的人不过就是俗人,做不到不依外物。宋荣子,列子自是高人一等,至少他们超脱了一般的追求。但是,他们仍是有所依。而要真正的做到逍遥,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换一种说法,即使“物物而不物于物”。此为神游也。从这种对自然的探求中,庄子得到了一些感悟,当然不是什么如何入世,而是出世。是如何做到不受条规的约束。不受外人的约束。甚至不受礼法道德的约束。这钟逍遥,我们可以从逍遥游那超脱不羁的文风和那种霸气中看到庄子的自信甚至是狂傲。因而想到那庄子在其妻子去世时的鼓盆而歌也就不作为奇了。但是庄子放在现在,恐怕就是不和谐因素。这种道法自然的超脱也恐怕不能被人理解。
但是,这种神人怎么做到这般超脱?这是我的疑问,因为就我这十几年的经历来说,我没有有过脱离社会的想法,在中珠,我也没有见过有这种倾向的人。因而,我认为庄子也是受过伤的,而且伤的不轻。有谁在少年只是不是意气风发,想建立自己的功业。陆游这么一位老者,在僵卧孤村之时还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想象。何况一位刚出世的少年。但是,在那个春秋战国,需要的是老子孔子的治世之道,而不是庄子的那种出世之说,于是,他屡屡碰壁。最终,他也看破了这些无谓的虚荣。转向了追求逍遥。于是,会出现庄子呵斥前来的使臣的“子亟去,无污我”。也会
有《庄子.秋水》中凤凰(打不出那个字,只能自己翻译过来)与小鸟(还是打不出来,也翻译不出来)的对比,在那里再想变成了腐鼠。在这一点上,贾宝玉到时像其几分,但是宝玉还没有抛弃男女之情,如此看来,庄子在追求逍遥的道路上还是有所收获。至少,他不会靠太多的凭依过活。但是,至少他实在一片黑暗中摸索进行的。但,这不就是探索者应该有的吗?他不是圣人,他并没有做到说整整无所依,他去藐视别人不就是凭借自己的人生观吗?只是,狂妄的他还不知道出世,入世并没有分别,纯粹是你自己的选择。但他是强人,他不断地探索,也算是善始善终。并且敢于表露自己在别人看来是荒谬的想法。这恰恰是当今的我们所缺乏的勇气。
我读完这部分的书,感想至少有两点,第一点:《庄子》虽然深奥,但是是可以揣摩出来的,第二点:坚持地探索,只求无愧我心,不亦乐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再怎么扣题在高考也版不回老师的心。这篇文章耐心看完我的愚见,然后打上个勉强及格。看来,我不是庄子,我还是有所求,而且要求还很多。
第五篇:读庄子后有感
得道
——读《庄子》后有感
我读的这本是《庄子》是节选的,但就算是节选的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首先说《庄子〃逍遥游》中有处说到‚宋国有一善于调制药物能让人皮肤防冻伤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皮肤不被冻伤,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里就告诉我们说使用的方法不同,结果会有巨大差异.《庄子〃养生主》中有说‚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这里我知道了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要硬碰事情以伤身心,这样可以使身心更加健康.《庄子〃秋水》中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这里我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远不要对自己感到满足.《庄子〃杂篇〃外物》中说‚任国公子做了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着巨大的钓钩,急速沉没海底,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 1
告。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我认为这里是在借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讽刺眼光短浅好发议论的浅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须立志有所大成。
读《庄子》,我得到了养生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