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大会师》有感
《长征大会师》有感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八十周年之际,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共同观看革命历史电影《长征大会师》,影片以史诗般的恢弘巨制、新颖深厚的精神开掘和新鲜独到的细节呈现,向世人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壮阔历史画卷。
这部红色历史大剧,令人感慨,发人深省。它用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一个真理: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纪念长征,我们要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改革开放,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关于长征的题材,从电影到电视剧,已经有了不少,但是真正以三军大会师为主要题材的电影作品,《大会师》应该是第一部。该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不仅表现了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艰苦卓绝,而且揭秘了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同时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终实现胜利会师这条主线进行了十分清晰的再现。其中关于作战的场面,诸如百丈关、直罗镇、会宁城、山城堡等著名的战役战斗,写得悲壮惨烈、气壮山河。
《大会师》之所以感人,还因为作品不仅把笔墨用在关注领袖上,而且浓墨重彩地写出了一批普通战士的命运起伏和情感故事。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征战,要靠具有理想和信仰的红军部队才能完成。一方面需要像毛泽东这样的军事政治领袖的领导和正确决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一个个普通士兵的英勇奋战。《大会师》就在展现领袖人物的同时,写出了诸如枣儿、书同、邓承武、石传一等一批青年战士投身革命参加长征,在红军队伍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动人故事。它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写重大题材容易忽略对普通战士活动的描写的窠臼。正是基于这一点,这部作品赢得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喜爱和认同。这一成功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是非得人物显赫、事件重大不可,只要把小人物写好写活,也可以实现小中见大的非凡艺术效果。
一部优秀的作品再现历史的时候,不应该是简单的描摹,而应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作。在这一点上,《大会师》可以说别具匠心。影片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加上大量催人泪下的细节,营造出深情悲壮的审美效果。比如,女战士枣儿牺牲时,敌人的子弹打中了她胸前佩戴的黄花。顷刻,殷红的鲜血侵染黄花,花朵由黄变红,枣儿悲壮倒下。还有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在即将被泥潭沼泽吞噬之际,仍不忘脱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留给缺少衣服的战友。画面里,举着一块银圆党费和党证的手渐渐下沉,只剩一顶军帽漂在水面上。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都是对英雄、对理想、对信仰的由衷赞颂,它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一样震撼心灵,荡气回肠。
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忘记初心。但究竟什么是初心?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用他们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壮举,对此作出了深刻的诠释。不可否认,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某些文艺作品沿着“去历史化”的错误方向,走向了一个极端。而《大会师》与这种“去历史化”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作者坚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寻找到了文艺作品表现历史的正途。从这个角度看,《大会师》就是一部展示共产党人初心的优秀教科书。
第二篇:观《会师园》有感
观《会师园》有感
在军训即将结束,学院组织学生去红军长征的终点站,会宁县的会师园进行“爱国教育实验基地”的接牌仪式。每个班只有一名学生。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感触颇深,受益匪浅。9月15日早上,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下,我随着学院的老师及其他学生一起乘车从学校出发,来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集结地—会宁的会师园。
首先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入园内,来到会师塔前,会师塔共11层,下面九层三塔环抱,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第十层三塔合一,象征着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并且有着九九归一这么一说。第十一层封顶,寓意着红军长征所走过的是一个省.自治区。
在会师塔前,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党员们重温党员誓词,当我看到党员们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议……之时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接牌仪式后,讲解员进行了一个简单扼要的入园介绍,随后带着我们进入会馆内参观,我们一百认真地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一边仔细的观看着每一件展品,包括图片以及红军曾经用过枪支,医药箱,手榴弹,穿过的草鞋,羊皮袄,棉大衣等等。听讲解员说,馆内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当地百姓自愿捐献出来的,由于红军的军机严明,从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没有钱就用随身之前的东西作抵押,看到这儿,我们心里有着一丝的酸楚,当年我们的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条
件下,用如此落后的装备,坚持革命。据讲解员讲,当时红军全体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士兵平均年龄平均不超过18岁,大部分都还是比我们年龄还小,而他们却已经经历了多少次生死大战,历经了多少艰难万苦,我们现在有吃有喝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在这里我有一丝的惭愧。
随之我们一同回顾了红军长征途中参加的大小战役,当时讲解员说,在长征途中,红军平均每前行100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去。每3天就有一次大仗,重大战役有:最惨烈的湘江战役,四渡赤水河跳出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陕甘重镇腊子口战役等。会馆内还展出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场景,而眼前一切的一切,把我们重新带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最后在上演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回师的三维立体视频前结束了上午的参观。
中午在会师楼吃饭,免费的午餐还不错,每道菜各有特色,休息片刻,继续启程。
下午我们一行来到位于会宁县城南面的桃花山游玩,讲解员说,桃花山是把红军长征的路线缩小了一万倍,在山上修建了长征途中几个重要的地方。比如,遵义会议,泸定桥等。我们随讲解员亲自走了一遍这缩小后的长征,虽然我们是轻装上路,最后都累得筋疲力尽,可想而知,我们的先辈们是怎样扛着武器,在吃不饱,穿不暖,前有敌人的封锁,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完这25000里长征的。
通过参观 实践 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
我。我意识到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世纪的年青一代,我们更应该好好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岗位,好好学习,以昂扬的斗志,投身我们的学业,为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加油。
第三篇:红军长征会师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
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中央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逼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政治行动。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危险。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本文来源于范文大全-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
;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第四篇: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大会师》观后感
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为了让全体党员同志们重温红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10月30日下午,集中观看了《大会师》这部讲述红军长征历史的电影。
影片用历史线性结构以时间自然顺序及事物因果逻辑铺设剧情,以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波澜壮阔、血火硝烟的艰苦征程和艰难会合为创作蓝本,通过其传奇与坎坷并重的历史史诗,揭秘长征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从合到分、从分到合,艰难北上、胜利会师的光辉历程。反映了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奉献精神,且恰当展现了历史大潮中,基层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和所表现的信念、情操、精神及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
借鉴历史、抚今追昔。近两个小时观影,大家用心投入,除了对红军长征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外,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淬炼了我们全体党员同志的政治立场与革命信仰。影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红军战士们为什么一致同意要追随中央“北上”?枣儿等几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参加长征?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长征途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在当代中国,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极其重要。片中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是你们这些普通战士,用信仰和生命完成了伟大的长征,缔造了长征精神。”毛主席明确指出了信仰的伟大力量,而坚定的信仰正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但国际矛盾和国内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的中国,全体党员同志们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团结一致锐意进取,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进步的先锋力量!
第五篇:长征有感
坚持信念 逆境奋斗 继往开来
——读《长征》有感
光阴荏苒,人世沧桑,红军长征胜利已有七十多年。抚今追昔,红军长征途中的悲壮与凄凉我们虽无从体验,但却可用心去感受那至真的爱,予国家的、民族的。红军将士用鲜血、生命、理想、信念筑起的长征精神,我们应该虔诚地加以继承与发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首《七律〃长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无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困难与挫折,甚至时时刻刻生与死的考验,绝大多数共产党人没有气馁,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们义无返顾,他们勇往直前。因为他们眼中的前景一片光明,他们的心中满是胜利的希望。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的作战,是在敌强我弱,兵力、装备居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托的战况下进行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克服重重困难,红军终于战胜了敌兵的围追堵截,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自然环境恶劣,给养严重不足,伴随红军整个长征。高山缺氧、草地沼泽等来自大自然的杀手困绕着红军。缺吃少喝,饥饿劳累“一匹骡马,你推我让,谁也不愿骑;一把青稞粒,大家分着吃;一锅野菜汤,大家分着喝”等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却成为普遍现象。军团长彭德怀下令杀死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把肉分给几天没有进食的红军战士;战士烤着吃捡来的牛皮……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据资料统计,长征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渡过了24条江河,翻越了1000多座高山,许多红军将士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雪山、草地里。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参加长征的共有20多万人,到达陕北后,四支队伍加起来只有33400多人了,十七、八万红军将士牺牲在长征路上。据计算,红军每前进70米就有一个同志牺牲。可以说,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
这就是中国历史中恢弘的长征,是凡人世界的奇迹,奏响了千万爱国炎黄子孙的命运转折英雄曲。
也许有人会说,长征过去70年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长征精神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实话说,在今天,不仅不少人还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就是考虑了,恐怕也未必能想出个眉目。
与70年前相比,今年的新中国有了什么新特点?不少人会从不同角度说出很多。比如,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外部特征之下,全球一体化导致文化观念的横向渗透;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在淡漠,社会分层更丰富、更细化;公众的利益点更多,价值更趋多元,共同价值观越来越少,社会关系更复杂……
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长征,用现代的思维去反思长征,我们仍然收获颇丰,受益非浅。
长征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我认为核心是“坚持信念,逆境奋斗”,围绕着这一核心,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充分展示了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心系民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审时度势,扶正纠错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一致,维护统一的顾全大局
精神;互助友爱,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长征,我们看到,信念、意志、垂范等精神力量,可以超越时空、国度、阶级、政治界线,在全人类发挥巨大作用。只有搞清了长征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主要价值梯度,才能回答新时期我们该如何发扬长征精神。为什么我们有些干部腐败了,渎职了,消沉了,根本在于他们在外部环境的冲刷之下,已经忘记了自己从事的事业,是和国度、阶级、政治的联系十分紧密的,是革命性、人民性、全局性都很强的工作。忘记了这些,信念必然异化,意志必然扭曲,享乐主义必然代替艰苦奋斗,“给我冲”必然代替“跟我来”……久而久之,党的战斗力怎么能不令人担心?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今天依然奋进在建设强大现代中国的新长征征途上。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我国外经贸支持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从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展的特点和历史任务看,这些成就又只是新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进出口银行受到国情和许多发展中瓶颈因素的影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遇到来自国内方方面面的各种困难。此时,我们需要以伟大的长征和长征精神构筑起坚强的政治保证和丰富的精神食粮,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走过一个个发展道路上的“雪山草地”。当然,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仍然要面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新考验,无疑要通过一个较长时期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每当我们面对非常复杂的局面时,更需要保持和弘扬红军长征那种敢于创新,敢于胜利,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
于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既不能忽视前进中的问题,又不能被某些经济、金融中出现的困难所吓倒;既要遵循基本的经济、金融规律,又要坚持自己发展的特色;既要着眼当前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发展。我们尤其需要弘扬红军长征讲纪律、讲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加强自我约束,认真调整信贷结构,控制不合理的投融资项目建设,保证党和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长征和新长征,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力赛。用历史的眼光看,7O年前的长征胜利,仅仅是中国从几千年旧的社会形态向现代文明迈出的新的一步,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新长征才刚刚开始。长征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坚强意志的综合体现,长征精神也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中华民族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经历了太多的失望和希望,这些无疑是一个伟大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些精神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最具生存韧力和生命活力。珍惜我们的民族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在民族的往事中——无论是壮美的还是悲怆的——不断地汲取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都会对这种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这意味着整个民族的血脉相连和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