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札记
简介: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缩写成短文。
格式及写法
一般读书札记有摘录式、评注式、心得体会式等。
摘录式――读完一本书,把其要点按照原文实质,摘要记下来,以便于记忆,领会要点。摘录内容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而定。大体有以下几种:名言警句、动人的描写、精确的主题句及引人深思的典故等,摘录时要分门别类,同时必须注明出处、书名、作者、页码、版本、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以便将来引用时能做到言必有据。评注式――读书时,把自己的感想、质疑、体会。在原书正文旁边加上批注。如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梦》都属于评注式札记。
心得体会式―― 这是较高层次的一种笔记,它要求对所读文章、书籍,有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全面分析,或作重点评论,并写成文章或学术专著。写心得体会札记,必须扣紧原文,边引文,边分析,边议论,防止断章取义,曲解原文。借题发挥,勿溢美,勿偏激,要客观、公正,写出真实的感受。写笔记首先读懂文章是基础。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评语言或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读书笔记目的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录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评注式;心得体会式更进一步,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步骤:
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第二步: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还原作者本意)第三步:写出你对论文的评价意见。(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第四步: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对自己有什么启发?)格式举例:《 名人传》
书名:《名人传》
作者: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组成:《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时间: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内容: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启示: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 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 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 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 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 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第二篇:读书札记
读《弟子规》札记
撰写人:梦一莎李豪 李梦娅 林 晔
08级20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清中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必读课本,现在,它依旧是人修身养性,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因为它有它的特色和内涵。
入则孝——为人子之道是“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自觉遵守的一条道德准则。“入则孝”就是教育孩子从幼童时期就开始用感恩的心对父母。所谓由小见大,积少成多,在家懂得孝的人,出外才知“人不独亲其亲”,尊敬老师长辈及一切人,对于孩子应该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孝”之态度,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接受父母的训诫,不让父母担心,做事之前要向父母咨询,要谨慎,不因失德而让父母感到羞愧,齐备父母所好,不让父母蒙受耻辱,不让父母的不慈成为自己不孝的借口,这些都应该是身为人子所必须的,只有这样,亲情之花才会在家庭的每个角落开放,也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因年龄而产生的代沟才会被温暖填平,一切不快就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生活会淡雅,幸福会长久„„
出则弟——兄弟相处之道。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其实这句话中的朋友更确切的对象应该是指兄弟之间吧。懂得尊重,无论是长辈朋友,都会是你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贵人,所以“受人滴水
恩,就当涌泉报”就用来形容对于生命中贵人的尊重,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故不需要悌道,这种看法是狭隘的、短浅的。“兄弟”一— 也叫“长幼”。孩子终会长大步入社会,视年长于已的为长辈,视有才德知之人为兄,就是“弟道”,所以有古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懂得“出则弟”的人,明白友谊的长河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亲情有多么不可或缺,所以他们更能够在天下争雄的天地里站稳脚跟,成就自我。
谨——教你一种生活态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高低,水平好坏,所以学好“谨”,对于日后孩子成大事,担大任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人三方面的能力:一为自制力,二为独立生活的能力,三为做事的能力,所以就不难得到《论语》中“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的教导作用了。俗话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习劳知感恩”,”这就更要求我们亲身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谨”的能力。敬爱的周总理12岁那年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伟志,“慎独”以及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言传身教,都启迪我们力行“谨”而为大事。
信——承诺的力量,“人无信无立”,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在亲情,友情中畅游。同样的,企业无信,同样不能使企业成功运转,所以企业家们一定不能因眼前利益而破坏信誉。“信”的另一层延伸含义是信念,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没有信念,就如一盘散沙,抵不住狂风暴雨,而信念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水和凝
结剂,所以建成的大厦高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得更直,更令人肃立。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懂得立志,立志干什么呢?当然做圣贤,这是正确的信念,所以幸福和成功才会源源不断。无论你是谁,身在何方,身处什么样的境遇,“信”都会是一种力量,对于你,是前进的号角,是奋斗的动力,所以立信,志在必行。
泛而众——爱对天下。从微尘到大爱无彊,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学生到边防战士,“小我”已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人们心中满满的爱,早已比过了长江,黄河。溢出海平面的爱在困难的洗礼中成就了中国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真心爱家人,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践行大爱。所谓“性情中人多至爱”,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青年还是老年,有“重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就应该被众人称颂,被世人传唱。
亲仁——亲近仁德,择师要亲仁,交朋友要亲仁,学习别人要亲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对于我们,亲仁就是进步的阶梯,是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至关重要的价值导向。“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则臭”,假如每天身边都是低俗之人,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粗俗而可笑,所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才是真正而真实的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唯有“亲仁”才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余力学文——提高自己修养道德的阶梯。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文化”就是用文来化我们,学文的目的就是在化自己,变化自己的气质,把文化融进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化到点滴生活之中,所
以文与力行是相辅相成的。圣贤教育指导我们去相处,去待人接物,真正力行了才理解“力行是行门,学文是解门,小解行要并重”。“能者为师”,所以对于学文的一个要点就是请教而“求确义”,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所以用力行去学文吧,那是人们德行显圣的必由之路。
《弟子规》是照妖镜也是显圣镜,只要用弟子规去衡量,去践行,德行就会稳固,实践能力就会提高,学会做人,才能成事。《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准则,而我们呢,需要的只是一颗虔诚的信心去领会和一颗力行的心去实践,那么孔子中彬彬有礼的君子就不会只有“圣贤七十二”了,也许会有君子之城,君子之国了吧!
我相信,在《弟子规》哺育下,作为幼苗的我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弟子规》的浇灌下,我们这些幼嫩的禾苗也会成为未来的根基。在《弟子规》的陪伴下,作为未来主宰的我们,身边必定不会缺少朋友,亲人和其他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人„„所以,努力学习并践行《弟子规》吧。
古之圣贤,今之榜样;古之圣言,今之训诫。站在时代的潮头,中华儿女站起来,携着《弟子规》等一批中华经典文化,民族复兴不再是梦!
第三篇:读书札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世间最苍凉的诺言。诚然,最开始的相爱,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最爱的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可是,到最后的最后,又有几个人信守了当初的诺言。别人都说,做人家老婆,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泪水,放得下诺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喜欢和爱有什么分别?喜欢一个人,不至于渴望跟他共度余生。需要和爱有什么分别?需要一个人,还不至于希望下辈子再跟他一起—张小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有的人,是拿来成长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起生活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辈子怀念的。
一个懂你的人,能带来一段彼此舒服的爱。一个不懂你的人,最终会让你懂得一个道理: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
我多想有个人能对我说:你不用改变自己,我来习惯你就可以了
At least even for a little while, I was the reason behind your smile.至少曾经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我是你微笑的原因。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拍拖就应该经历一下异地恋。体会一下欣喜忧愁无从分享,欢笑落泪不能拥抱。隔着屏幕隔着电话隔着书信联系直到你几乎疯狂。学会拒绝诱惑,学会处理一个人的时间,学会照顾自己。也只有这样,在下一个拥抱,乃至白头偕老,你才会感恩,异地恋不仅是考验着对方的耐心,更是考验了自己的认真。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哭的时候,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伤心的时候,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告诉自己、要坚强;孤独寂寞的时候,静静的想着某人;难过的时候,学会了伪装自己 对别人笑;失落的时候,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不要去骗人,因为你能骗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我想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人 他完全不是你的菜不符合你的择偶条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他 哪怕最后无疾而终 他带給你的伤害大过于甜蜜 纵使有他在的时光你总是患得患失 自己都不像自己 但很久后和別人提起他 你只记得他的好 在我懵懂不成熟时 曾有一个你点缀我百无聊奈的生命 我由衷的感激
傻逼样的去坚持,自会看见牛逼的结果。
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 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 更珍惜这份感情。
第四篇: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生活中的“搏斗”
——读《家》有感
巴金爷爷在我心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自从读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后,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打破封建陋习的人。
《家》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高氏家族的悲欢离合,描绘了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奉承,通过描写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对社会、对未来不同的看法进行了层层分析,也决定了一个人最后的结局。小说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于七十个,衰老的高老太爷专横跋扈,逼迫了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高家子孙走上了无底的深渊,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顾子孙们多么奋力的反抗,毫不体会他们的心情,逼觉明娶素不相识的女子,逼鸣凤嫁给一个荒淫残忍的老头做姨太太„„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愤。
此外,我对觉新、觉民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作为长房中的长子,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应有大好的前途与美满的婚姻,但在封建礼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么懦弱,丝毫不反抗,看着心爱的女人死去,看着自己的妻子死去,一点儿也没有反抗。他爱着他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侩子手。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不能争取自己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自己所爱的妻,他是那样无能,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关系,也可能是长子的理由,但他却不知道,是他扼杀了两个最爱的女人的命。
可两个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梦想,坚定的信念,他还坚持“五四”,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最糊涂的时候也许就是在爱情面前,他的自私让鸣凤投湖自尽,却留给了他一具清白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也正是她,让觉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赢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录上说觉慧身上有一点他的影子,这样的人,是被社会欣赏的。相比觉慧,二哥觉民不冲动,拥有进步思想,也因此,他赢得了琴——一个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应该是《家》中最幸运的。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巴金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是的,就让它成为我们鼓舞的源泉,与生活“搏斗”!
初二:金静依
第五篇:读书札记
人生如果没有快乐,就算你拥有的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在风雨起起落落的路上走得无怨无悔。拥有了快乐,你才能在人生的试卷上得到一个满分。诚然,我们的世界中有太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但是,要记住,缺乏快乐的日子,永远无法得到满分。
不管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还是一个追求伟大的人,只要你有一颗能够“放下”的心,你就能成为人间的卓越者、成功者。我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是:只问耕耘,莫论收获。其实,你放下了收获这个“包袱”,说不定你耕的土地比别人更多、更精,收获的当然也将会更多。“放下”一些功名利禄,“放下”一些爱恨情仇,会让你更快一步到达成功的终点,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个沉重的包袱,羁绊着你前行的脚步。学会“放下”吧,做一个快乐的成功者。
如果你不能成为花园中那枝最美的玫瑰,那么就做一株嫩绿的小草坝,因为在那一片红花之中最显眼的也许并不是那枝开得最美的花,而是那一抹映入心底的绿。
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人与人的纠葛,物与物的碰撞,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这一切使社会显得那么狭小,生活变得那么拥挤,每个人都会在着急赶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制造一些伤害,不是碰伤自己就是割伤别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宽容生活,宽容会让我们的心开出无比美丽的花朵。若我们无法避免前进时的种种伤害,那就学会宽容吧!
当你猜到了紫罗兰的心,它却把芳香留在你的脚上,这是紫罗兰的宽容。宽容生活,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以善意的态度理解着生活的一切内涵,我们也就发现了生活为我们展示的所有良好机遇。给心一份轻松,自由去做我们该做的一切;给生活一个广阔的空间,使生活在我们创造下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若要活出人生的精彩,品悟人生的美好,请时刻以善良为圆心,宽容为半径,它们会为你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吞下一份苦,需要的是勇敢与坚强;忍一份甜,需要的是信念与毅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舍生的人都可以“舍甜”。“甜”在生活中幻化成种种美丽的影像来撩拨我们。一道秋波,一句蜜语,一席佳肴,一樽纯酒…..我们在“甜”的允诺中有一点儿恍惚。在娱身的痛快与娱心的愉快面前,我们常常做出错误的选择。甜诱惑着我们。这个潘多拉盒中释放的魔鬼一刻不停地念着魔咒,准备将你在心中塑成的那个完美自我掳走。
美丽的心灵能够攻破万难,高贵的品质可以柔纳万物。只有爱和帮助,才能获得尊重。
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再渺小、再普通的人,也会有人需要你,对于他们来说,你是一棵伟岸的大树。再低矮的一棵树,也可能支撑着鸟儿的爱巢;再平凡的一个人,也或许携带着别人的企盼。不要为自己的挫败放弃自己,勇敢地撑起枝叶,为自己,为他人,做一颗伟岸的大树。
在人生的追寻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怎样把失败的一页翻过去,把失败写在背面,才能忘记失败的痛苦,才能以崭新的笑容迎接新的挑战。
不要只看到纸的一面,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机会。翻过来是绝处逢生,翻过来是柳暗花明,翻过山坡,山坡的背面竟然鲜花灿烂……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权力与财富,而是自身的幸福与满足。
细节决定成败,心态主宰机会。安逸的环境只会让人磨平棱角,失去斗志。如同苍鹰失去了翱翔天际的机会,就会与地上猥琐的家鸡无异。
一个人如果20岁时不美丽,30岁时不健壮,40岁时不富有,50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
一片叶子在拥有一颗树之前,先拥有阳光和信心。在人生的险滩中,在生活的荆棘丛中,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就放弃心中的愿望,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在生活中留下奋斗的痕迹,在生命中感悟无悔的青春。
不要迷信命运,不要放任自流,相信你的双手,它才能为你创造美好的明天。
生命中遇到不可避免的风雨,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雨中一味地抱怨、叹息,要么平心静气地去寻找一把雨伞,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
知足者常乐,这是一种生活境界。它不是让人们 甘于平庸、不思进取,而是让人们懂得适可而止,才会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在不停地追名逐利,欲壑难平,结果身心俱损,回头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