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采风总结
贵州采风总结
说到贵州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国酒茅台,黄果树瀑布,红军革命根据地遵义,这些都是贵州省代表名词。我一直就对东南地区的少数名族有着很大的兴趣,这次贵州之旅便可以好好的感受这爽爽的贵州了。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贵阳。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民族民间工艺,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2013年6月23日,我们背上行囊,坐上火车,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令人神往的贵州之旅。虽然早些在网上浏览过那儿的照片,可是我们依旧满怀期待的想去目睹她的风采。从柳州到贵阳的火车上,有点累,因为是凌晨的火车。还好车程不是很久,第二天9点多就到打了贵阳,就这样我们来到了这个色彩斑斓的贵州,马上开始我们在贵州的一周采风之旅。下一站我们的目的地是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从远古的九黎蚩尤,到600年前的千户苗寨,大跨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生活,讲述了一个民族不屈与抗争的发展史。为生存,我们的先祖,在迁徙中流亡,在流亡中迁徙。600多年前,他们翻过雷公山,避入了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荒芜瘴疠、人迹罕至的西江。如今,西江苗寨已发展壮大,全村有1200多户5400多人,人称“千户苗寨”,为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故乡于我们而言,就是现在一个个的千户苗寨们。从贵阳到达凯里已是下午2点,我们下车匆匆吃了午饭,马上有回到大巴,赶往目的地苗寨。
一路上,去西江路途的高坡上,跃入眼帘的,是形如牛角的山寨。偌大的村寨背靠群山,吊脚楼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宁静而适意;清澈见底的白水河蜿蜒穿寨而过;寨前寨后,稻田依依。西江,委实一派温馨而美好的田园风光,一座宁静而朴素的古村落,一幅美丽而动人的水墨画。它,当是慰藉疲惫心灵的家园。此时正是困意浓浓的午后,大家慢慢安静下来,慢慢的我进入了梦乡......梦里我看见壮观的村落,美丽的梯田,还有那好客的苗族姑娘穿着多彩的服装,跳着苗族舞蹈在欢迎我们,越看越美,越看越激动,我也跳了起来。正高兴着,突然停住了,睁眼一看,原来不是舞蹈停了,是到千户苗寨了,呵呵.....美丽的苗族我们来了。
说西江千户苗寨平常,那它就是一个苗族村寨而已,极为平常;说西江千户苗寨不平常,那是因为它代表了所有苗族村寨的历史和文化,确实不平常。游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说,西江千户苗寨,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西江做客,喝过十二道隆重的拦门酒后,在苗家的大堂屋里吃长桌饭,你会被苗族姑娘的歌声所激动,苗族姑娘边唱着边走来给你灌上一杯她们自家酿制的米酒,“不管你喜不喜欢,喜欢喝一杯,不喜欢就和三杯”还没听清楚唱的歌词米酒已经进了你的嘴里。慢慢回味着歌词,米酒。来这旅游的人可能会一杯一杯的喝,然后酩酊大醉。西江归来去兮,朋友会把他们西江之行酒醉之态作为茶余饭后的笑谈。可是,他们会回应朋友云:西江米酒碗作杯,苗姑情歌后面催。醉卧西江君莫笑,古来谁推美人杯。
西江之美,经过余秋雨品题之后,已是世人皆知了,那是在2007年7月,余秋雨到黔东南开展了文化之旅。到了西江之后,你便可以看到规模庞大的吊脚楼建筑群,西江的吊脚楼群规模庞大,极具气势。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远看苗寨,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近看才发觉它的实用性、科学性、吊脚楼立于平地,吊脚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上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下级竖叫长柱,上级竖叫短柱,“吊脚楼”因此得名。吊脚楼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生活中心、正中堂屋为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摆上长桌,设宴款待,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第三层一般用来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其中一些房间做客房或者卧室,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而建,有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
在寨子里,我看见一个小孩子,才刚会走,爷爷在边上一拍节拍,小脚丫就有了节奏,好玩死了,你看这个就是了不得的传承,一种无形的支撑。当地苗人有句俗话:小孩子会走路就会跳舞,小孩子会喝水就会喝酒,小孩子会说话就会唱歌。你想知道人长大以后,怎么样才能没有烦恼吗,按照心理学的理论通俗地说,小时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我才恍然,理解了,为什么我在长条宴席上,在田埂边,在山路上,在手工作坊里,见到只有微笑与和蔼,知道了没有锁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知道了为什么人人都是那样的好客了!汉人的文化是记录在纸上的,可是苗人的文化表现在葬礼上,在银饰里,在刺绣中,在芦笙里,在长条桌宴席的菜肴里,在笑声中,在歌声中,在醉意中,在这漫山写不完的,美的回忆中......黔东南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家园:铿锵的芦笙,雄浑的芒筒,清澈的苗歌,欢快的鼓舞,闪耀的银饰,绚丽的绣裙,秀美的山水,古朴的风俗„这一切,都是诗歌的源泉,而苗族青年男女对歌的神韵和古老祭仪的神秘,更有可能给诗歌丰富的养分。后两天的行程是在雷山县,早上吃过早餐开始从西江出发,一路上弯曲的山路蜿蜒着,不过车程不是很长,中午时分就到了雷山县,今天最期盼的是2千多米高的雷公山了,弯弯的山道从山脚蜿蜒伸向山顶,道两旁茂密的野草、灌木丛带着雨珠。偶尔有车从对面开来,得花好长时间才错得过去。颠簸了半天,汽车终于在山顶上一座房屋前停住。这是我们就要开始雷公山之旅了,爬上这看着可望不可及的雷公山了。
路途中一行人就被眼前的一大片新绿吸引住了。只见满坡满岭的藤蔓密密麻麻布满了附近的几个山头,长长的藤蔓相互牵扯着,编织成一顶顶巨型华盖,大有遮天蔽日之势。藤蔓上碧绿的叶子被雨冲洗得越发油润,叶子的缝隙处,一对对像牛的犄角一样的双钩,长势喜人。爬了一半路程,实在是累呀,但是不能半途而废,坚持!看着一路有下来的,我几度想要和他们一起返回山下,但是咬咬牙还是向上爬。看见了,看见了,不远处就是山顶了。和同伴欣喜的望着山顶,又爬了半个小时,天呀,我们终于到了.....此时看着山下,多的都说不出来了,一览众山小就是这个感觉了,犹如在仙境般。
虽然下了山感觉快要虚脱,累的半死,但是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身在其中的感觉和照片中所领略是大有不同的啊!
实践结束后,回到柳州的那一幕,我们都不大习惯柳州闷闷的空气了。对苗寨那个美丽的地方还是恋恋不舍,它那里的美是品味不完的,你每天所见的都是相同的景色但是因为有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国度的人们与这里的古朴发生碰撞。你会觉得自己忽而在现在忽而又回到了大自然里。对以后的学习目的我更加明确,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人对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
第二篇:关于贵州采风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州采风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4.22---2012.4.27 调查地点:广西-贵州 调查对象:民族民间音乐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记录 调查人:蓝珊
前言
我们于2012年4月23日至4月27日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风活动。音乐采风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了解、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方式,是对学生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创作能力的运用和考核,是音乐创作的根本源泉。也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途径。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对民间音乐和乡土气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提高选材创作和深入加工的能力。深化对民间音乐的认识,锻炼掌握民间音乐的运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了解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和乡土气息的特色。让学生通过音乐采风的训练不断提高习作重要性,不断探索陶冶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音乐语言,锻炼成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审美观,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较新的高度。
第一天我们先从桂林驱车前往广西南丹县,抵达南丹之后前往中国——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了解白裤瑶的节庆仪式、民族歌舞、染织工艺,谷仓和各式民居等。原始的生产方式,淳朴的民风。可看到最具特色的白裤瑶风情,可看到男人打铜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吹木叶,女人织布、纺纱、画裙,男女对唱白裤瑶情歌。白裤瑶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男装分为盛装和便衣,成年男子均蓄发,用白、蓝黑色长巾盘头。上身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裤子用白布做成,裤裆大而宽,长度刚过膝盖。下端渐窄,裤脚用黑布镶边。盛装的上衣外沿都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图案。女子服饰有夏冬两种,成年女子蓄发盘髻,用黑布包头,再用白布条裹紧。夏装的上衣为前后两块方布缝合而成,之间留出一段,供套头穿用。白裤瑶族妇女将画布用丝线绣上图案,再制成衣裙,非常精美。每逢遇到重要节庆,便可感受白裤瑶民族最为热情独特的迎宾礼节——鸣鸟枪。我们还参与瑶民打陀螺等民族娱乐活动。观赏——白裤瑶歌舞表演。白裤瑶的音乐舞蹈很独特。委婉低吟的细话歌多用于恋爱、叙事。铜鼓乐舞在葬礼中显得深沉、豪迈和风趣。白裤瑶还有吹牛角号、喇利、木叶、打竹筒等娱乐形式,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第二天我们前往的是贵州荔波的小七孔景区。有著名的小七孔古桥,这是当年西南地区通往我们广西的唯一通道;秀丽的68级响水河瀑布、拉雅瀑布、龟背山原始森林等景点一派原始野趣;还有浪漫的鸳鸯湖,传说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人们有“下了鸳鸯湖,白发老翁变少年”之说。更有景区的精华景点水上森林,若是夏天,我们可以享受一下“湿足”的乐趣,只是现在是比较冷的天气。这里富含负氧离子,是旅游界公认的一个“洗眼、洗心、洗肺”的好地方。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我来之前就有听过“中国最美的湖叫西湖;中国最美的女人叫西施;中国最美的寨子就是我们眼前的西江了。白水河蜿蜒而过,滋养着千户苗寨的世代子民。”
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雷山西江是全国仅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西江,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我们体验苗族的半吊角楼及苗家千人宴。西江風味餐也是一大特色,还感受西江苗家的拦门酒。然后欣赏原汁原味的——苗家歌舞表演。苗歌悠扬婉转,舞步欢乐轻快,台上台下激情飞扬。听,大红的锣鼓敲起来了,苗家儿女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跳起了《芦笙舞》,欢庆丰收的喜悦;欢快的芦笙响起来了,苗家小伙拿起芦笙,吹响了迎接客人乐章。漂亮的苗家姑娘身着亲手缝制的五彩衣裳、踏着轻快的舞步,为大家表达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健壮的苗家小伙穿着阿妈在灯下纳好的“千层底”,为大家表演起了《滚山猪》,精彩的表演引起台下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尧舜恩难泽,三苗隐瘴蛮。
连江寨古旧,遍麓屋连环。
拦道劝清酒,闻歌见美颜。
三千年太久,何必计东还。
《西江千户苗寨》——支公鹤
第四天我们来到了“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一曲笙歌奏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内。岜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他们自有一套解决问题的体系,年纪较大、代表权威的长老们便是这里掌管一切的人,就如同很多原始部落的酋长一般。岜沙山寨植被茂密,这是几百年来自觉爱林护树保护生态的结果。耕地稀少的岜沙苗人,多年来主要是靠卖柴维生,但寨中有严格的规矩:村人卖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担柴到城中,仅解决油盐之困,不许以此赢利;不许动用畜力车、机动车外运木柴,绝对不许外地汽车来寨子里收购木柴;绝对不允许在一个地方砍柴,确保山寨周围树林能够休养生息、平衡发展。
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那里的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观看鸣枪迎宾,芦笙坪上歌舞表演。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全世界最大而又最古老的侗寨(肇兴),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寨里有5座气势雄伟、建筑独特的鼓楼,这在侗族地区是罕见的,鼓楼、花桥、寨门更是肇兴侗寨的一大特色。五座鼓楼、五座花桥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风格各异,在建筑上别具匠心,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木榫穿插而成,鼓楼、花桥的装饰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肇兴有两个很出名:美女出名,大歌出名。《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行歌坐夜——中国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语称“鸟蓊”,在不同地区又分别称为玩山或走寨。玩山盛行于侗族地区北部。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树下对唱情歌。走寨又称走姑娘,盛行于侗族地区南部。姑娘们结伴在屋中纺纱、做针线,客寨青年男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生命不只是给人一种感觉,或是沧桑或是新生,或是繁华或是优雅。艺术与心境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修了心,更要表现出自己的心里与感觉到的世界。我们应多多休息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回归到大自然的淳朴中。
音乐史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我们要记录它,传承它。
第三篇:8贵州民族服饰采风报告
贵州民族服饰采风报告
2013年4月19日,我们扬州大学服装1001班的全体同学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乘上了K11列次火车,开始了为期九天的贵州采风之行。
次日下午,我们到达了此次采风之行的第一站—镇远。二十多小时的火车,让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镇远这座自然之美的历史古城,以它清新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瞬间缓减了大家的倦怠。镇远是中国文化古城之一,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儛洋河畔诗意盎然。无论是青砖黛瓦,高封火墙,还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都让人心神畅然,流连忘返。
21日早餐后,我们出发前往凯里。途中,我们参观了革家文化的代表—麻塘革寨。关于革家人的种种传说,虽无法考证,却令人神往。进寨的喝酒仪式让我们看到了革家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安逸的生活状态也让人印象深刻。革家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古朴的民族。革家女子的服饰比较奇特,少女戴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绣花衣,并罩以铠甲式披肩,下着百褶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值得一提的是,革家蜡染古朴大方,花纹精致多样。
入住凯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小七孔景区。景区内各个景点景色优美,趣味盎然。小七孔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为道光十五年建,故得名“小七孔景区”。景区内的水上森林让我难以忘怀。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2013年4月23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台江姊妹节。这一天,苗家的兄弟姊妹们身着各式精美服装游行在长街上,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从工艺技法上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各种手法相互穿插,或挑中带绣,或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使得纹样百出,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用色上看,他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的鲜艳与丰富。苗族男装上衣大都对襟,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
苗族女装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苗族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桃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桃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菱形桃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多为红、黄、绿等色。银饰是这场游行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之一。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姊妹节当天有一个苗族服饰创新大赛,关于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与创新,这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所谓的民族风格,就是从民族服饰中借鉴一些形式要素,将之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而民族服饰的要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造型、结构、材料、工艺、图案、服装附件、装饰品、色彩搭配等方面。我国的民族服饰极其丰富,如何更好的将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时尚的服饰中,则需要更多的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另外,就是要对服饰前沿流行信息敏锐的把握和灵巧的应用。
姊妹节结束之后,我们来到了中国现存的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寨子里别具特色的当属吊脚楼民居和风雨桥。吊脚楼结构严谨,美观而实用,“依山筑屋吊脚楼,高低参差藏幽林。门前芭蕉蔽炎日,屋后清溪淙淙流。”吊脚楼参差藏于幽林,溪水清冽芬芳,树木葱郁诱人,山间鸟语灵动,一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许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风雨桥则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的生活,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自成一道风景。
下一站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县芭莎苗寨。当进入寨子时,芭莎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门。芭莎男子的发髻是男子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子头部周围的大部分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下午我们入住了肇兴侗寨。这个寨子,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没有被开发的村寨,雨水浸过的泥路,满是稻梗的农田,规模不大的小商店,三轮车,牛车,抱着孩子串门的妇女„„他们依旧保持着平时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隔离,淳朴的生活气息令人似乎忘却了城市生活的匆忙与繁琐。
虽同是侗寨,堂安侗寨却又不同于肇兴侗寨。堂安侗寨依山而建,坐落在梯田之巅。寨内石阶随处可见,因历时已久,已经被磨得光亮。居民用水来自山上的清泉,清泉水温润清甜,居民用它来洗菜、浣衣和饮用。寨中的妇女大都身着蓝色或深色右衽上衣,穿黑布小鞋,并挽髻扎深色头巾。这里的生活同样与世无争,安静悠然,令人神往。
入住贵阳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天龙屯堡古镇,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它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中国服装发展到明代,综合传统式样自成体系。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束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身着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一双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几天以来,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边走边欣赏,似乎忘却了平日里的烦心琐事。对于此次采风,第一,也是我此次的最大收获,就是对民族服饰的深刻了解,和对于民族服饰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的深刻思考;第二,我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感受到祖国疆域的雄伟辽阔;第三,就是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并不断追寻,我们一样会循着美好,一直追寻下去。
古城镇远
革家服饰
苗族姊妹节精美服饰
西江吊脚楼
银饰项圈
肇兴侗寨男子发式
堂安侗寨的生活场景
堂安侗寨的山泉水
屯堡的太婆们在路口绣尖头绣花鞋
贵州梯田
姓名:仲玉勤 学号:100307138 指导老师:严加平
陈欣
2013年5月7日
第四篇:采风总结
采风总结: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就结束了短暂的旅途了,在那这十天当中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不仅领略到了美丽的风景和自然历史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也提高了自身对美的审视,对大自然和工艺品的认知水平,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各色各样的建筑有了大致的了解,更为我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素材,也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会是我获得的一笔财富,会在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给予我灵感,活跃我的构思。做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相结合才能打造出能融入城市中的设计。设计离不开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要培养丰富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坚韧的毅力,将全身心实践体验及丰富炽热的想象和创造真正融入到具体的、生动的、个性的内心世界,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和美学观。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和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精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的采风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条新的旅程, 我深深感觉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专业指示的匮乏。对以后的学习目的我更加明确,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人对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总而言之,此次采风,我不虚此行。学校组织我们去江南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户外采风实习,这次户外采风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各站的采风中我一次又一次的沉醉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也对各种古典建筑设计无比痴醉、沉迷。这次实习不仅为我积累了大量的设计素材更重要的是这次实习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带给了我心灵上的震撼。回到学校我一直在整理我的思路,想要把这次采风实习的过程认真的记录下来。
第五篇:采风总结
采风总结
学习知识不可能只局限在读书上,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行走,在路上,才会发现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现美的眼睛。
在路上,第一站到达的是大理。大理的美只有置身其中才会感受的到她的大气,淡然。在大理古城外三月街城西酒店住着,环境挺好,里面的家具是仿古的棕色木质,还未仔细欣赏大理的美景,先通过这点就感受到了大理古朴与厚重,苍山与洱海的相伴仿佛在象我们诉说着故事。
大理,是个白族为主的城市,他们以白色为尊贵,无论建筑亦或服饰。建筑为白墙瓦顶,白色的墙上有文字和图画,但这些只占很少的位置,墙体上会留出大片的白色,白色区域均有方框。
服饰上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白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的要数白族金花头饰——“风、花、雪、月”。一顶漂亮的金花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再去剑川的路上真切的感受到了山路十八弯,云南难走的路,带这些许不必要的担心到达目的地—石宝山。因为剑川的歌会让石宝山的人变得异常的多,让我们领略了少数名族的服装特色。我们来石宝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看石窟。古代石窟在云南虽不甚发达,但在南诏
和大理国时期,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剑川石窟艺术。剑川石窟位于石宝山的支峰石钟山上体现了以白族为主的西南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造像雕刻在红砂石上,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佛教题材,有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胁侍、罗汉等;另一类是世俗题材,有南诏王、清平官、南亚僧等人物形象。把佛教题材与世俗凡人的“王”题材放在一起,这是石宝山石窟的一个特点,这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皇室文化的交融性,也只有凡人的最高统治信服或者说是推崇佛文化,人民大众才能更多地接触和信仰佛文化。
领略了石窟的风采,以及山中平原的田园风光,一个大插曲出现了,因为某些我们要沿着山路走下去,这一刻真心后悔自己冲动的爬了两个山头,现在,下山好像很难。可是以为自完成不了的事也做到,接着难题又来了,像塑胶一样的米线没吃饱,因为歌会暴涨的房费,师傅开了多久的车才帮我们找的住宿房间、、、可是当所有的问题都过去的现在,想起来剑川的这一天,却是最让我怀念的,我感觉到了我在成长,或许就一点而已,可是在大学的这2年里心里有过这种冲击吗。
虎跳峡是在由丽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传说曾有一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
我们沿石阶逐级而下,毕竟是在香格里拉,海拔比较高方抵达峡底观景台途中休息了几次只局限于眼前的风景已经很兴奋了,快到观景台了声音的震撼大于肉眼所见,真正抵到时眼前江水汹涌,耳边涛声震天,这种视听盛宴所带来的震撼力,想必我这一生都要去惦念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这么让人震惊。
在香格里拉的第二天去了普达错国家公园。几乎每个人都穿了厚厚的毛衣每个组也买了氧气预防高原反应。可是当真正进入里面的时候兴奋的表情都透在每个人的脸上,自然之美所带来心灵上的冲击是现代社会不能带来的。每个人都谨慎地漫步其中,生怕自己的冒失扰乱这如灵如圣的氛围。清冷的微风和微弱的高原反应并不能减弱我的激情,想必任何人都为此脱离世俗的景致所折服。
藏族文化胜地,号称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惊叹富丽唐卡布置,辉煌的殿堂。可是商业化的通病已经很明显了,对于建筑还让人享受的。
香格里拉接着去了丽江,行程到这已经过了一半了,作为学生的我们,将生活的所有缺点全都暴露在了外面,自己还不清楚,老师们的教诲将我们打醒,让我们懂得做人,懂得感恩。让我带着另外一颗心,怀着令一个目光开始了下一步的行程。
丽江的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束河古镇亦是如此,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
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这里各色店铺中的民族商品琳琅满目,店铺分布在小河两旁,垂柳婆娑,人流如织,华灯初上,一派繁华景象。其热闹程度绝对不亚于上海的任何商业街!我们忘情地流连在其中。丽江古城在充分保护纳西族文化遗产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运用先进的表现形式,把古老的民族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对于文化遗产的现代经营成就了丽江古城庞大的文化产业,不仅延续了文脉,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值得中国其他各处文化遗产学习。可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商业化,坐在城中我想象不到了一以前纳西人们的生活样子,纳西妇女披星戴月的美。
对于楚雄,州博物立的彝族文化展示的很全面,初步了解当地彝族知识,确实是个好地方,恐龙化石,古生物化石,动物标本等都会
让人大饱眼福。而彝古镇胡须是因为新建的原因少了好多的感觉。触碰不到心里。
在大糯黑的2天里,却是是最让自己内心平静的时候。大糯黑位于昆明市石林县属于彝族的支系撒尼族聚居的地方。村寨因仍处于喀斯特地貌地区,石头偏多,土地偏少。当地撒尼族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头建盖自己的住房。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的诺黑石头寨。我们几个女生住在民房里与集合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走在路上感受自然地清新,吃着柿子的新鲜,到处都是石头的房子,看家狗的叫声,心沉到了最低端,它是一种对另一种文化气息,另一种生活态度的感受,属于自然的冲击。
我想这次民族民间采风,收获的不仅是专业上的提高与开阔,更多的是擦亮了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