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课《牧童之歌》
主备:姚宝华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编写的儿童歌曲,展现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画卷。表现对家乡的真挚、热爱的情感。同时生动描绘出小主人骑马奔驰的形象。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
6、师言: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三、拓展延伸: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加鞭挥鞭。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老师能从你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大家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大家下课后,有兴趣的话,收集一些关于牧童的故事,我们下节课来一起分享。随着音乐走出教室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其曲调采用了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调和词意,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特点。4/4拍,羽调式。音乐宽广而又宁静,富有意境。歌词中的“妈”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孩子”的亲昵的情感,语气十分亲切,感情真挚。最后歌曲以平稳的音调在充满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全曲欢快活泼,大调式,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欢快起伏的旋律和富有劳动生活的节奏,生动地展现了澳大利亚牧民在剪羊毛时的情景。第二乐段开始音区较高,旋律和节奏开阔舒展,使得欢快的劳动情景得到更为生动鲜明的表现。最后两个乐句重复了第一段最后两个乐句,它强调了“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一哲理,并在艺术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的收束。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
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重、难点: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教学过程: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课题,提问: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
(1)听一遍教师范唱。要求: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3)新授全音符X———。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6)完整地唱全曲。
5、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纠正错误处。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不同处: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3)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4)讲解延长记号。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5)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
三、拓展情境,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表现歌曲。
1、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2、创编图画:学生创编图画,画出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评价: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歌曲《剪羊毛》,充分感受到了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我们懂得了劳动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最后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唱一遍,好不好?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
2、曲调接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教学用具: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 教学过程: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入境激情
一、游戏: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提问: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可边听边表演。
三、拓展、延伸
师:《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中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是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音乐!
师小结:从玛利亚和孩子们热情洋溢的歌声和表演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部影片以外,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音乐,比如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插曲就很有感染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播放电影插曲《地球上的星星》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渲染特定的环境等等)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色彩比较暗淡、忧伤等等)师讲解: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印度男孩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他伤心、孤独、沮丧,觉得被亲人抛弃了,因此他不再和任何人说话,他把自己的心完全的封锁了起来,这段音乐就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3、播放《地球上的星星》第二片段
4、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情绪比较热情、欢快等等)师讲解:这段视频是一位新的美术老师选择独特的方式跟孩子们见面的情景,他的突如其来,用欢乐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加上动感十足的音乐和这位美术老师滑稽风趣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音乐在这段影片中起到了渲染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气氛以及刻画了美术老师“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推动了影片剧情的发展。
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影视歌曲,更加突显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片中的音乐常常比电影画面有更重要的作用,做着“镜头不能表达的意境”和展现电影画面常常不能表达的内容。音乐可以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渲染特定的气氛、帮助和推动剧情的发展,突出影片的主题,这只是影视音乐常见的几个作用,以后同学们在观看电影电视时,会发现他的作用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多聆听好的音乐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听赏水平。
第二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季童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感受歌曲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2、能用天真、活泼的情绪演唱出歌曲中的“趣”。
3、通过气息练习、断奏练习、旋律模唱等方法,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4、掌握歌曲的速度特点,学会用轻快、活泼的音色演唱《四季童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表演歌曲《四季童趣》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唱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节奏练习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来自哪个季节的声音?(教师弹《嘀哩嘀哩》)
学生回答:春天
2、师: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来说说看,在春天的时候,你都可以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放风筝、春游„„
3、节奏练习:
师:今天,要通过我们的歌声来唤醒身边的花草树木,那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热身的小游戏,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节奏,老师出示的节奏,是不断地在变化的,请你仔细地来看一看。
①XXXXXXX
②XX0XXXX
③XX0XXXX
(先出示第一个节奏,然后第二个,再第三个,难度一点点递增,让学生观察他们之间的变化。在休止符地方变成红色,加入点头的动作)
二、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1、第一遍听录音范唱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第二遍看歌谱听老师范唱。
师:在每个季节里,同学们都会做着不同的趣事,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歌词来听一听老师的演唱,请你想一想,小朋友们在四季里,分别都在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春天放风筝、夏天捉鱼虾、秋天打枣摘苹果、冬天滑雪橇
3、再听录音
师:找一找歌曲里面哪些地方就像孩子们的脚步声一样轻快?哪些地方像春风一样十分地轻盈、连贯。
学生交流。
4、跟琴学唱前两个乐句,注意断奏句和长句的气息控制。
师:童趣在春天的时候,悄悄地唤醒了万物,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用“弱”的力度来唱。
5、夏天到了,小朋友来到了小河边,你看到什么?(鱼虾螃蟹),他们的心情是怎么在变化的?我们来听听这一句,你来感受一下。(教师范唱)
学生交流:小朋友的心情越来越开心。通过“渐强”来表现小朋友的心里是越来越高兴。
6、学生跟琴演唱,注意力度变化。
7、师:唱完了春天和夏天,让我们一起跟着琴来唱唱秋天和冬天。
8、跟琴完整演唱两段
9、情感处理:
师:这首歌曲唱出了孩子们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快乐,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唱?速度应该要怎样?(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选择)
(用轻快、活泼、快乐的情绪,速度较快、有感情地跟伴奏演唱)
三、拓展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四季的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每个人在四季里都有最喜欢的活动,除了歌词里的活动,你还喜欢什么活动呢?课下试着把你喜欢的活动编成歌词或者图画表现出来,下次有机会咱们再一起展示好吗?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这首歌让我们想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四季不同的美。纯真的童心是最可贵的,愿同学们能不断发现身边的美,天天快乐。
第三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季童趣》教学应用实录
教学实录
一、前检激学
1、师:春夏秋冬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不同季节留给我们不同的记忆,谁来说说你在不同的季节中都会做些什么? 生1:我喜欢在夏天去游泳 生2:我喜欢秋游 生3:我喜欢在冬天打雪仗
2、师:一年四季带给同学们这么多快乐,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让我们合着好听的音乐律动起来吧。(完整聆听1)生跟师做律动
3、你们太会玩游戏了,让我们加上伴奏乐器串铃代表刚才拍手的部分吧,没有乐器的同学用手势来表示。(完整聆听2)
4、你们太聪明了,老师这儿还有乐器双向筒,你们可以用身体的哪种方式来表现双向筒呢?(拍手、弹舌)我们来试一试。(完整聆听3)
5、表现的不错,刚才是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你们记住规律了吗?这次你们自己挑战一下怎么样?(完整聆听4)定策学习
1、太厉害了!掌声送给自己吧。(提示串铃放好)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四季童趣》,它描绘了一年四季中小朋友们的趣事,让我们听听看,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四季中都玩什么游戏呢?(完整聆听4)
听后小结:春——放风筝 夏——捉鱼虾螃蟹 秋——打枣摘苹果 冬——滑雪橇
1、师:看来四季中的游戏能带来这么多乐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听老师的演唱,找找歌曲中如何表现四季的“趣”。*先听春天。教师范唱
2、学生模唱。师:为什么你们认为是这些地方?对比一下老师两种演唱方式。生1:因为唱的感觉很欢快 生2:有休止拍
师:对,曲作者加入了很多休止拍,让歌曲的节奏变得欢快、跳跃,充满了童趣。让我们跟琴唱唱,体会一下春天的童趣。(生跟琴唱)能跟着歌曲中小朋友的速度唱唱吗?生:能(生跟范唱唱)*接着我们走进夏天,听听夏天什么最吸引你? 生1:夏天可以游泳 生2:夏天可以吃冰糕
师:夏天真的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听歌曲中小朋友都做了什么。重点指导“鱼虾螃蟹 四处逃”师生接龙——男女生接龙——完整演唱(接唱部分强调强弱)
师:跟着范唱中的小朋友合作表现一下,小朋友唱前,我们接龙 生唱
小结:我们用有强有弱的力度表现出了四季的童趣,鱼虾螃蟹我们用的音乐记号是p,表示弱,“四处逃”的记号是mf,表示中强。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春天和夏天的游戏完整的表现一下?(生完整演
唱第一段)
师:从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仿佛真的看到大家在游戏。
师:刚才我们跟着歌曲中的小朋友体验了一下他们春夏秋冬四季的游戏,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游戏?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1:我喜欢夏天的游戏,因为可以捉鱼虾螃蟹。很刺激。生2: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能摘果子。很开心
师:下面让我们带着开心快乐的心情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四季童趣》。
三、练习巩固
1、师:现在看歌谱中,老师给歌词标注了不同的颜色,请女生演唱红色部分,蓝色的部分请男生女生一起唱。生完整演唱
2、用打击乐器互相伴奏
四、后检反馈
1、师:、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大组,请每个组在演唱你所在的季节时加上串铃。
小结:大家表演的非常棒。你们能运用强弱力度来演唱四季童趣,感受到四季中做的各种有趣的事情。
2、师:经过一节课,同学们能够把这首歌曲演唱的这么优美,让老师很佩服你们能运用强弱力度来演唱四季童趣,知道了同学们在四季中做的各种有趣的事情。其实四季也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是个调皮的娃娃,你听,他们在捉迷藏呢!(播放歌曲 捉迷藏)
(播放歌曲 《捉迷藏》 第一遍:听
第二遍:律动)小结:春夏秋冬这四个娃娃还会捉迷藏,多么有趣呀。
4、拓展:其实表现四季的内容有很多,大家看——出示课件《嘀哩嘀哩》、《踏雪寻梅》、《铃儿响叮当》、《樱花》现在已经进入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好,让我们聆听一首《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好听的歌曲结束这节音乐课。
第四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赛马》教学设计
第10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
第1课时《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教学目标:
1、能听辨出二胡的音色。
2、播放《赛马》的音乐片段,联想画面使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教学重难点:识别二胡音色和音乐主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二胡曲《战马奔腾》进教室
(二)了解二胡
1、请一学生实物介绍二胡构造、音色极其演奏特点并作简单的示范演奏
2、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大屏幕展示)
(三)欣赏《赛马》
1、初听乐曲,初步感受曲子热烈欢快的情绪(由学生演奏)思考:曲子把你带到了哪里?谁能给这个乐曲取一个名字?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你体会到他们对草原、对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无比热爱)
2、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 分段欣赏:(1)细听第一段
想一想这段音乐表现了赛马比赛的什么阶段?场面怎样?
音乐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唱 :突出“6”),还有急促的 16分音符,音乐的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
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听第一段音乐,配打击乐(2)细听第二段
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2 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音乐刻画的是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的形象 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再听音乐,要求听辩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拨奏,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发出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
(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第二段音乐的情绪怎么样?(抒情、悠扬)再听第二段音乐,配骑马动作(3)细听第三段
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段相似?(第一段)哪一段情绪更激烈?(第三段)
这段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什么关键时刻了?(冲刺)
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4)完整欣赏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和草原牧民赛马的片段集锦
(四)下课
在激烈奔放的二胡乐曲中,学生走出教室。教学反思:
第五篇: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赛马》教学设计
《赛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二胡曲《战马奔腾》进教室
(二)了解二胡
1、请一学生实物介绍二胡构造、音色极其演奏特点并作简单的示范演奏
2、教师小结,学生朗读(大屏幕展示)
(三)欣赏《赛马》
1、初听乐曲,初步感受曲子热烈欢快的情绪(由学生演奏)思考:曲子把你带到了哪里?谁能给这个乐曲取一个名字?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你体会到他们对草原、对生活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无比热爱)
2、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 分段欣赏:(1)细听第一段
想一想这段音乐表现了赛马比赛的什么阶段?场面怎样?
音乐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唱 :突出“6”),还有急促的 16分音符,音乐的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听第一段音乐,配打击乐(2)细听第二段
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2 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音乐刻画的是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的形象 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再听音乐,要求听辩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拨奏,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发出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
(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第二段音乐的情绪怎么样?(抒情、悠扬)再听第二段音乐,配骑马动作(3)细听第三段
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段相似?(第一段)哪一段情绪更激烈?(第三段)这段音乐结尾时,节奏密集,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了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什么关键时刻了?(冲刺)
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4)完整欣赏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和草原牧民赛马的片段集锦
(四)下课
在激烈奔放的二胡乐曲中,学生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