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16次备课全册教案 第四次备课教案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第四次备课
集体备课内容: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设计考虑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知道,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学生设置了可将结论进行推广和一般化的空间,将探索、发现和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依据(2)确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解决困难的思路和策略.三、教学目标设计: ● 知识目标:
1.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3.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4.(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5.(1)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里和判定定理.
(2)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丰富对几何图形的认识.(3)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 6.(1)会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证明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图形语言的能力.
(3)经历探索,猜想,证明使学生掌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2、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难点:难点是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一)一、问题引入:
1.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你会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
二、基础训练:
议一议:写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请证明,并与同伴交流.做一做:阅读P25做一做,然后用尺规作出右图已知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并说明为什么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A B 反思:如何用尺规作图确定已知线段的中点?
三、例题展示:
例:如图在△ABC中,AD是∠BAC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延长线于F.E 求证:(1)∠EAD=∠EDA;(2)DF∥AC(3)∠EAC=∠B
四、课堂检测: 1.已知:线段AB及一点P,PA=PB,则点P在 上.2.已知:如图,∠BAC=120,AB=AC,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则∠ADC=.第4题 第5题 第1题
03.△ABC中,∠A=50,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则∠DBC的度数.4.△ABC中,DE.FG分别是边AB.AC垂直平分线,则∠B ∠BAE,∠C ∠GAF,若∠BAC=126,则∠EAG=.5.如图,△ABC中,AB=AC=17,BC=16,DE垂直平分AB,则△BCD的周长是.6.有特大城市A及两个小城市B.C,这三个城市共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使得该厂到B.C两城市的距离相等,且使A市到厂的管线最短,试确定污水处理厂的位置.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0
0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中考真题:已知:如图,DE是△ABC的AB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D.E,AE平分∠BAC,若∠B=30,求∠C
1.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一、问题引入:
1.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一定在 上.2.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则PA.PB.PC的大小关系是.3.在△ABC中,AB=AC,∠B=58,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N,则∠NBC=
.4.已知线段AB,请你用尺规作出它的垂直平分线.A B
二、基础训练:
1.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是否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是否相等?剪一个三角形纸片,通过折叠观察一下,并与同桌交流.2.上面的问题如何证明?
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三、例题展示:
(1)如图,在△ABC中,∠A=40,O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求∠OCB的度数;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000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2)如果将(1)中的的∠A度数改为70,其余的条件不变,再求∠OCB的度数;(3)如果将(1)中的的∠A度数改为锐角a,其余的条件不变,再求∠OCB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证明;
(4)如果将(1)中的的∠A度数改为钝角a,其余的条件不变,是否还存在同样的规律?你又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在三角形内部,有一点P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则点P一定是()A.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 D.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2.已知△ABC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在△ABC的边上,则△ABC的形状为()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3.等腰 Rt△ABC中,AB=AC,BC=a,其斜边上的中线与一腰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则点O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是.4.已知线段a.b,求作以a为底,以b为高的等腰三角形.a b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0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中考真题:已知:如图,Rt△ABC中,∠ACB=90, ∠BAC=60,DE垂直平分BC,垂足为D,交AB于点E,点F在DE的延长线上,且AF=CE,试探究图中相等的线段.1.4角平分线
(一)一、提出问题:
1.角平分线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1:还记得角平分线上的点有什么性质吗? 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证明它吗?
定理归纳: 问题2: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它是真命题吗?如果是,你能证明它?
定理归纳:
二、基础训练:
用尺规怎样做已知角的平分线呢?并对自己的做法加以证明.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0
0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三、例题解释:
例:如图,已知AD为△ABC的 角平分线,∠ABC=90°,EF⊥AC,交BC于点D,垂足为F,DE=DC,求证:BE=CF.四、课堂检测
1.OM平分∠BOA,P是OM上的任意一点,PD⊥OA,PE⊥OB,垂足分别为D.E,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PD=PE B:OD=OE C:∠DPO=∠EPO D:PD=OD
2、如图所示,AD平分∠BAC,DE⊥AB,垂足为E,DF⊥AC,垂足为F,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AEG≌△AFG B:△AED≌△AFD C:△DEG≌△DFG D:△BDE≌△CDF
3.△ABC中, ∠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连结AO,若∠OBC=25°,∠OCB=30°,则∠OAC=_____________°
4.与相交的两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A:一条直线上 B:一条射线上 C: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上 D:以上都不对
5.∠AOB的平分线上一点M,M到OA的距离为2CM,则M到OB的距离为_________.6.在RT△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若BC=16,BD=10,则D到AB的距离是________.7.如图在两条交叉的公路L1与L2之间有两家工厂A.B,现在要修一个货物中转站,使它到两条公路的距离相等,以及到两个工厂距离相等,你能帮助确定中转站的地址吗?请试试.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AFBEDC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中考真题:
如图,梯形ABCD,ABCD,AD=DC=CB,AD.BC的延长线相交于G,CE⊥AG于E,CF⊥AB于F,(1)请写出图中4组相等的线段(已知的相等线段除外)(2)选择(1)中你所写的一组相等的线段,说说它们相等的理由.1.4 角平分线
(二)一、问题引入:
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作用呢?
二、基础训练:
1.如图:设△ABC的角平分线BM.CN交于P,求证:P点在∠BAC的平分线上
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 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引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若设这一点到其中一边的距离为m,三边长分别为a.b.c,则三角形的面积S=.2.已知:△ABC中,BP.CP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且交于P,若P到边AB的距离为3cm,△ABC的周长为18cm,则△ABC的面积为.3.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不能确定
三、例题展示:
例:△ABC中,AC=BC, ∠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E.(1)已知:CD=4cm,求AC长(2)求证:AB=AC+CD
四、课堂检测:
1.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2.△ABC中,∠C=90, ∠A的平分线交BC于D,BC=21cm,BD:DC=4:3,则D到AB的 距离为.3.Rt△ABC中,AB=AC,BD平分∠ABC,DE⊥BC 于E,AB=8cm,则DE+DC= cm.4.△ABC中,∠ABC和∠BCA的平分线交于O,则 ∠BAO和∠CAO的大小关系为.5.Rt△ABC中,∠C=90,BD平分∠ABC,CD=n,AB=m,则△ABD的面积是.6.已知:OP是∠MON内的一条射线,AC⊥OM,AD⊥ON,BE⊥OM,BF⊥ON,垂足分别为C.D.E.F,且AC=AD求证:BE=BF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00
0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中考真题:三条公路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区域,今要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建一果品批发市场到这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试找出批发市场的位置.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
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
一、教材概况
三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形成了一些基本能力。随着识字量、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思维也略见深度、广度,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已具备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本册教科书继承了前五册的教材特色,在内容与形式上又发生了变化,注重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的进一步拓展。
本册教科书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9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2篇略读课文)组成。精读课文后面又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又要求认识的字,有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琏接”和“指南针”。每个语文百花园由4——5个栏目组成。“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是固定的栏目;“能说会道”“笔下生辉”“语文大课堂”交叉安排。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有以下特点:
1.选文形式多样化
本册教科书继承了前五册教材选文形式多样的特点,又有所拓展。新编选的课文占80%以上,除了低段教科书中常见的诗歌、散文、故事、童话、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本册又增加了说明文、科学小品、剧本等新的体裁,使课文的体裁更加丰富。教材选文力求贴近儿童生活,从儿童现有的经验世界出发,并拓展想像世界;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吸纳多样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使儿童在阅读的同时,生成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的方法,受到情感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单元内容主题化
本册教科书继前五册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世界、人与动物、科学精神、人与自然、亲情关爱、意志品质、爱国精神、中外文化。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材在读写训练方面,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观察中展开想像;读懂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初步了解文章是从几方面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查找、收集资料等。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提高读写能力。这些训练重点分布在8个单元中。
本册教材中的古诗课文,加上了注释。目的是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逐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累语言。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读一读、抄一抄。二是在每篇课文之后都设有“词语花篮”栏目,不仅为学生提供
了积累语言的材料,而且还要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再补充上一些,体现了对积累词语的重视。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朗读方面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背诵包括背诵指定的段落和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这样既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兼顾基本要求。四是在语文百花园中专设了“阅读平台”“积少成多”板块,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字的增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写话的愿望会日益增强。为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本册分别在3、4、5、7单元安排了4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
本册教材继续设置有“学习琏接”栏目,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册的“指南针”栏目,意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册的“在观察中展开想像”“学习查找、收集资料”两个内容,是结合课文内容,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安排的。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认识211个生字,会写299个生字。
(3)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3.习作
(1)留心观察,展开想像,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学写感谢信。
(3)能够在习作中合理地运用收集的资料。
(4)能够有顺序地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策略
(一)关于识字、写字
1.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并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使用本册教材时,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独立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并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使之能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差异,如在一定时间内的识字数量、质量上的差异。不要求学生对字的掌握一步到位,允许在滚动识记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分享识字的乐趣。
本册要求学生认识211个字,会写299个字,这是下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以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增加识字量。
2.在教学中为学生巩固识字提供途径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巩固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生字多接触,增加生字的复现率。如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形式的读、比较,小练笔和习作中的具体运用,都是巩固识字的途径。
3.在写字教学中加强指导
时至今日,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字方法,形成了一定的书写习惯,但教师仍不可忽视写字(包括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对于重点、难点字,教师应有示范,学生应有练习,练习后应有反馈,以求学生写字质量的提高。
(二)关于阅读
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发挥两个积极性,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缺一。
2.学科交叉融和与把握学科基本特点完成学科自身教学任务的关系
我们要培养学生培养收集、整理、运用信息能力,这是各学科共同的任务。但不同学科培养这种能力必须与学科自身特点相结合,必须与完成学科的教学基本任务相结合,不能上成单纯的信息收集整理课。
3.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2018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8年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含进度表)
岳中山
本班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好,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一、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的学困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
(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式统计表,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搭配
(二)和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4.了解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了解数学广角,学会解决搭配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年、月、日。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教学,使学生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实验的紧迫感。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 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7.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认真及时地记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及时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学。10.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单元
内容
课时
备注 1
3.4-3.9
位置与方向 4
认识东南西北
地图上认识方向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3.12-3.16
简单的路线图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3 口算除法3
3.19-3.23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26-3.30
商中间有0的除法
商末尾有0的除法
4.2-4.6
用估算解决问题
清明节 6
4.9-4.13
整理和复习
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
4.16-4.20 两位数乘两位数 11
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7
4.23-4.27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期中考试
解决问题
五一 9
4.30-5.4
整理和复习
5.7-5.11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5.14-5.18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解决问题
5.21-5.25
年、月、日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5.28-6.1
整理和复习
制作活动日历
14
6.4-6.8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
六一
小数的大小比较
6.11-6.15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解决问题
6.18-6.22
数学广角-搭配
(二)3
搭配
(二)端午节
我们的校园
17
6.25-6.29
复习周7.2-7.6
安排暑假工作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目录
八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目录
16.1.1从分数到分式………………………………………………………………P1—2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P3—4 16.2.1分式的乘除(一)…………………………………………………………P5—6 16.2.1分式的乘除(二)…………………………………………………………P7—8 16.2.1分式的乘除(三)…………………………………………………………………P9—10 16.2.2分式的加减
(一)…………………………………………………………………P11—13 16.2.2分式的加减
(二)…………………………………………………………………P14—15 16.2.3整数指数幂…………………………………………………………………………P16—17 16.3分式方程(一)…………………………………………………………………………P18—19 16.3分式方程(二)…………………………………………………………………………P20—21 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P22—23 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P24—25 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P26—27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一)…………………………………………………………P28—29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二)…………………………………………………………P30—31 18.1勾股定理
(一)………………………………………………………………………P32—33 18.1勾股定理
(二)………………………………………………………………………P34—35 18.1勾股定理
(三)………………………………………………………………………P36—37 18.1勾股定理
(四)………………………………………………………………………P38—39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一)……………………………………………………………P40—42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二)………………………………………………………………P43 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三)……………………………………………………………P44—45 19.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P46—48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二)……………………………………………………………P49—51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P52—54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二)……………………………………………………………P55—57 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三)——三角形的中位线……………………………………P58—60 19.2.1矩形(一)……………………………………………………………………………P61—63 19.2.1矩形(二)……………………………………………………………………………P64—66 19.2.2菱形
(一)…………………………………………………………………………P67—68 19.2.2菱形
(二)…………………………………………………………………………P69—70 19.2.3 正方形…………………………………………………………………………………P71—74 19.3梯形
(一)……………………………………………………………………………P75—77 19.3梯形
(二)……………………………………………………………………………P78—81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P82—84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P85—86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P87—88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P89—90 20.2 数据的波动——20.2.1极差………………………………………………………………P91 20.2.2 方差……………………………………………………………………………………P92—93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第一单元《除法》单元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第一单元《除法》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除法》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分苹果”、“分橘子”、“分草莓”(主要是介绍除法的试商方法)、“租船”、“派车”(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练习一”。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上册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以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的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分苹果、分橘子、分草莓等实际操作活动,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体验除法竖式的抽象过程,能正确地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2、让学生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4、解决有余数出发的问题。
5、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难点:、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2、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 题
分苹果
教时
一
(1)
学习
目 标、让学生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2、让学生能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探索的精神。
学习
重 点、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淘气昨天买了20个苹果,但他拿到家后遇到困难了,大家愿意帮一帮他吗?淘气看着一堆苹果发愁了: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分苹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写法。
A、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师通过回顾,总结学生的几种想法。介绍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计算--除法算式。小结:4是商,表示分4盘;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第二个20是商和除数的乘积,表示需要20个苹果;“0”表示20个苹果全部分完,没有剩余。中间的符号表示除号。
B、教学写法: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做课本第2页“试一试”。
2、用竖式计算。
21÷7
36÷4
9÷3
54÷6
45÷9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如何?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苹果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想法
班内交流
学生打开课本第2页,自己观察竖式,试着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班内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笔画写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20-5-5-5-5=0
20÷5=4,4盘
答:20个苹果可以放4盘。
课 题
分橘子
教时
一
(2)
学习
目 标、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学习
重 点、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4÷3
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学 生 活 动
学生用14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先自己列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竖式,并说明自己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班内交流
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试一试”的题意。小组讨论:到底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然后观察每道算式,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4÷4=3„„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课 题
分草莓
教时
一
(3)
学习
目
标、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大家猜一猜智慧老人最喜欢什么水果?草莓。今天智慧老人买了一些草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挂出情景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列式、估计结果: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板书课题:分草莓)
B、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先不解答。列式:
c、估计。
2、小组合作探讨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3、小组合作,探索试商方法。
学生分组交流后班内交流,展示两位学生的竖式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做小结:试商时先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看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谁。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课本第5页“试一试”。
师生共同完成“()×8<44”()里能填1、2、3、4、5,这些数中间最大的是5,()里就应填5。
班内反馈
2、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1题。
3、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3题。
4、课本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你今天又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学 生 活 动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估计一下,每个盘子里大约放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估计后,共同探讨估计的对不对,为什么
A、让学生独立试着用竖式解决。
B、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竖式,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试商的。
学生先说说()里能填哪些数,然后找出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答案了。
学生独立完成剩余题目。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试商方法。c、班内反馈。
A、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错误。
B、提醒学生不能犯类似的错误。
A、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B、班内反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盘放6个,还剩7个。
课 题
租
船
教时
一
(4)
学习
目 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学生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
重 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开学前几天,淘气、笑笑和他们的好朋友们一起到儿童乐园去划船,我们来看看吧。师投影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揭题:租船。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至少要租几只船”问题、找准数学信息列式解决。
总结:至少要租6只船,通过列式得出需要5只但还有1人没能坐上船,所以还要再租1条船,至少要租6只船。
2、发展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班内汇报时,学生想出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以鼓励、表扬。
学生25人。(2)面包车限乘8人。(3)小轿车限乘3人。
2、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派车?
[提示]小组交流后,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师生共同对每种方案进行分析。
3、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派车方法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课本第9页“试一试”:
本题答案有多种,关于怎样合理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说出道理,就应给予肯定。2、27名同学去划船,大船限乘6人,小船限乘4人,租大船8元,小船6元,怎样租最合理?[提示]“租船最合理”是解题的关键,即花钱最少。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小结: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要考虑最佳方案,你掌握了今天的内容了吗?
学 生 活 动
指名说说对这些信息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派车
25人
面包车:限乘8人
小轿车:限乘3人
(1)可以怎样派车,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课 题
练习课
教时
一
(6)
学习
目 标
.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白“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道理。
2.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应用。
学习
重 点
试商方法与实际应用。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切入举偶
开学已经一周了,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
对话平台
学中做
综合练习
(1)填一填。(2)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总结:本节课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 生 活 动
学生说一说本周学的知识.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5、6、7题。
a一个数除以2,如果有余数,有可能是()和()。
b计算有余数除法,()一定比()小。
c37里面最多有()个6,还余()
a36米长的绳,做9根同样长的跳绳,需要剪()次
①4
②8
③9
b46个人做船过河,每船做6人,至少需要()条船。
①7
②8
③9
板书设计
练习一
()里最大能填几?
()×5<24
6×()<34
()×9<70
7×()<48
()×8<46
4×()<30
课 题
练习一(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时
一
(7)
学习
目 标、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
重 点、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一、基本练习:、课本第10页第1题“()里最大能填几?”
2、课本第10页第2题。(列除法竖式)
二、综合练习:、课本第10页第3题:
2、课本第10页第4、5小题:
3、课本第11页第6题“按要求在方框内填算式”:
4、课本第11页第7题。
课本第11页第8题,班内交流时,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以鼓励。
5、课本第11页第9题
第3个小题有些困难,估计小部分学生也能说出答案,让他们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全过程,全体师生共同研究,如果学生说的不到位,师做补充。
三、总结:在本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 生 活 动
A、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如何做题?B、学生自主完成题目。c、班内汇报交流。先找一学生详细汇报自己解题的全过程,然后再找学生简要汇报其它题目答案。
A、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B、反馈:首先找一位学生在班内汇报自己的试商方法,全班学生共同判断正误。其余题目同位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A、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B、同位俩人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c、班内汇报交流
A、让学生说出题意,说说做法。B、学生独立解决算式。c、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分类。D、班内汇报。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如何分配卫生洁具最合理?”
A、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B、班内汇报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用竖式计算。
40÷7
52÷8
46÷9
60÷8
51÷6
65÷9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