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建模竞赛的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竞赛的心得体会
9月16日早7点37分在我们三个人的注视下,滚烫的论文成功发送到了全国建模组委会邮箱,宣告着三天三夜的数学建模竞赛终于结束,我们终于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
第一天,我们拿到题目,A题是嫦娥三号软着陆问题,B题是创意桌子的折叠问题,考虑到B题涉及较复杂和繁多的编程而我们学校的弱势便是编程,我和队长一致同意选A题,而杨彦云偏向于B题,因为对于专业为数学的我们,物理航天知识很欠缺,分析权衡后最终我们决定选A题。选好题后我们开始仔细读题并查找相关资料,深入读题后才发现涉及的物理航天知识很多,我们的物理知识储备对于这个题来说完全是小学生水平,我们需要大量补充知识,因此,我们去图书馆借了10本左右的相关书籍。我们把题干简化,分析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断翻阅资料,却发现有用的知识点很少。经过一天大海捞针地找资料,补充知识,我们几乎毫无进展,明显感觉大家都很沮丧,每个人都在暗暗为自己加油打气。因为是第一天,大家没有过多的紧张,而且也没有思路于是我们调好闹钟,凌晨1点左右就休息了。
第二天凌晨6点我们又打起精神继续奋战,把题目转化成数学问题的形式,简化问题要求,建立初等模型,为了避免一个人考虑不全面且思维有限,我们三个人各自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进行综合、补充,但到第二天下午时,我们的若干想法被否定后,我们依然处在原地,而培训时老师强调过到建模第二天第二问要基本做完,开始写作,但我们还是一筹莫展,紧张与恐慌是必然的。我们决定改变策略,我和杨彦云共同做第一问,吴珍(队长)做第二问。到晚上2点左右第一小问基本做完,可是第一题的第二小问这个拦路石,任凭我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撼动它分毫,我们三个人不得不一起攻克第一问,跌跌撞撞写完第一问,虽然感觉答案并不太令人满意,但由于只剩一天一夜了,我们必须开始做第二问。吴珍一直负责第二问,杨彦云开始思考第三问,而我开始写作。
第三天,我们的几乎没合眼,到了晚上,第一问论文已经写完,但第二问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一问,我们又开始共同完成第二问,毫无进展,主心骨吴珍再次发挥了队长风范,最终是她完成了第二问。晚上11点左右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进行建议和细节的修改,最重要的是摘要把关,摘要是建模论文的核心。老师走后,我们几乎又扑在电脑上,三人合力完成了第二问,此时已是凌晨4点左右,杨彦云开始完善第三问,我主要负责修改前面两问的论文和格式问题,吴珍处理数据,编写程序,到凌晨6点左右我们的论文基本成型,我们三个人开始一起修改论文,到16日早7点37分,我们终于成功交上了论文。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奋战,当我们走出教学楼的那一刻,似乎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我们终于熬过了三天三夜!
数学建模的比赛是艰苦的,三个比赛日,不允许一丝的倦怠,必须全力以赴的投入进去。三天我的睡眠时间不超过8小时,咖啡几乎当饭吃,总是打着十二分的精力坐在电脑前,疲惫不堪时才会在桌上趴一会儿,但我却感谢这痛苦的三天,因为这三天锤炼我坚忍不拔的品质,锻炼了我的吃苦精神,它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相信:没有什么苦吃不了;没有什么难受不了!
数模竞赛更考验了小队的团队合作精神,三个人必须拧成一股绳,单打独斗是出不了好成绩的。一人建模,一人编程,一人写论文,这样的安排方式看起来简单高效,实际上真正执行起来会碰到许多问题。麻烦从一开始的选题就接踵而来,A、B两题究竟选哪一题?很可能队内出现不同的想法,这时,大家必须根据本队的实际能力、成员擅长领域,作出合理的选择,而一旦作出选择,所有人都应该无条件服从,再没有其他杂念。左右徘徊、不断怀疑、固执己见只会影响了效率、模型质量甚至导致小队破裂。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则会牵扯到更多的异议与讨论,这是充分考验交际沟通能力的时刻,是三个人集中智慧、互相指教,还是各自为营、相互泼冷水,这是胜败的关键,其间也只有微妙的区别,稍不留神就会后悔莫及。即使事先分工明确,现场也还是需要更多的互相理解、支持,需要各位选手平日里在各个领域都做足准备。例如,负责写论文的人如果真的只是负责写论文,那么相当于他在前两天几乎都是闲着,而第三天下午可能手敲断了也写不完。因此,真正的建模竞赛是灵活的,复杂的,三个人必须以团队利益为主,互相体谅、相互配合、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通过数学建模,使我们更加成熟地对认识人生,认识外界,同时增加了我们做事、思考问题的耐心,对待事情不再那么浮躁,面对困难敢于尝试、勇往直前。不管建模竞赛成绩如何,培训及竞赛的回忆会伴我一生,这段日子的收获会助我一生!
在这里,真诚地感谢学校对我们参赛的支持、各位领导及指导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和指导。
第二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竞赛心得
——谈2009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心得体会
参加完二○○九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感觉只有一个字——累!三天紧张拼搏的日子已经过去,时间飞快走过的感觉仿佛依旧,充实忙碌的情景依然时时浮现眼前。
经过这次竞赛,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拓广了对数学的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
以前,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永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数学知识。只是沉溺于解题和公式的推导所带来的乐趣中,很少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自从参加了数学建模集训-竞赛的整个流程后,才真正踏进数学的殿堂,原来利用数学的知识还可以解决工业、商业和农业等生活中的问题。
数模竞赛的题目往往是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尽管题目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简化,但对于我们这些仍在学校里求学而并未遇到过如此复杂问题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有时我们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有时我们面临的却是零数据,无论何种情形,问题的解决都很让人头疼。不过这并不要紧,我们是勇敢者,既然已经选择了挑战,无论多艰难都要坚持下去,绝不退缩,在纷繁复杂的题目中寻找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加以解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类,并逐个击破。
二、团队合作
三天三夜的时间面对同一个题目,不仅仅是紧张枯燥、机械乏味的脑力劳动。只有真正参加了比赛的同学,才能体会到一种与集体融为一体,与数学融为一体,与竞赛融为一体的感觉。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我们不建议论文只由一个人来写,而应由队伍中的所有同学共同完成,以体现每个人的特点、反映每个人的智慧。分了工并不是说大家各自为正、互不交流,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合作。遇到问题时,大家需要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理解同伴的想法,最后将意见统一起来。有的时候即使自己感觉别人不对,如果多数人意见统一了,也最好能同意他人的看法,这需要对队友充分的信任且具备否定自己的魄力。如果分工不当、配合失误,往往会导致竞赛的失败,对此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
竞赛中的合作是一种艺术,只有大家不断的磨合,才能使合作达到默契的程度。
三、顽强的意志力
通过这次比赛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72小时的连续奋战,不敢相信我的体力会如此充沛,能把题目做出来,写出了还算成功的论文来,不管得奖与否,这对我们已经是最大的肯定了。这次比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自己怎样去挖掘。记得参赛第一天早上8点,当我们拿到题目的时候,对着密密麻麻几千字的题目,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们当时的表情——一头雾水;当第四天上午,我们把经过三天三夜的汗水与脑汁换来的论文时,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总之,这次参赛经历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比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检索文献能力,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在和队友一起奋斗的过程中,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和指导老师的交往中,使我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数模;与周围的交际能力也得到提高,领悟和理解别人的意思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数模,我们永远的老师!
数学建模协会
第三篇: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附件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China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CUMCM)}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竞赛宗旨: 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一、总则及竞赛内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竞赛)是国家教委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竞赛题目一般来源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不要求参赛者预先掌握深入的专门知识,只需要学过普通高校的数学课程。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供参赛者发挥其创造能力。参赛者应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即答卷)。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
二、竞赛具体事项
(1)赛题由东北三省联赛组委会命题;
(2)参赛对象为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每队3名学生,自己组队;
(3)竞赛规则参照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规则,竞赛期间可以使用各种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及网络资源;
(4)参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卷,并准时交卷。
三、竞赛详细要求等事宜将以通知的形式陆续在下面网站中发布:http://
第四篇: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中选择一项填写):所属学院(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1.杨建
日期:2013年11月3日
评阅编号(教师评阅时填写):
第五篇:数学建模竞赛试题
A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目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个重大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国内外许多人口专家都提出了一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如调整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以及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等。(1)收集有关数据,给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统计结果;
(2)试建立模型,预测在目前政策体系下,我国未来30年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趋势;
(3)结合我国实际,给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方案,并预测该方案的效果。
B题:动态生产问题
某化肥厂生产一种复合肥料,根据销售部门的预测,下一市场的月需求量如下表(单位:千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停机后再启动的费用很高,故我们假定生产是连续的。生产出来的化肥除满足当月供货外,剩下的可以存储起来供以后用。现厂房有一个容量为5千吨的仓库可供使用。因为仓库是厂方的,可以不考虑存储费用。生产过程中可以每月或者若干月调整一次生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生产工艺原因,如果从某月开始增加产量,每吨化肥要增加成本10元,如果减少产量,则每吨要增加成本5元。考虑到再下一的市场需求,要求年底有2千吨的库存。根据以上条件,编制一个下一的生产计划,要求因产量变化引起的成本增加总额最少,同时又保证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各月份的销售要求。又假如存储需要费用,每吨每月的存储费为6元,对上面的最优生产计划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