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法与学法:教师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总结
教具准备: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干抹布、白瓷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大到广阔的宇宙、小到身边的小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化中,只是有些变化是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而有些变化却是在悄悄的进行中:比如叶子变色了,面粉做成了馒头,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这节课,我们以蜡烛的变化为起点,一起来研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并填表: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的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测:加热以后,蜡烛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蜡烛又有什么变化?怎么来验证?
① 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
② 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
③ 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 教师在讲台做实验,学生观察后记录。
⑤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 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
⑦ 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
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 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观察教科书30页的三个实验)
② 提出注意点,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③ 学生分组记录实验情况
④ 汇报交流
⑤ 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3.比较“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两个实验,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巩固探究结果
1.教师出示图例。
2.学生自主探究巩固。
3.通过这几个实验让学生说说物质变化的分类。并说明理由。
四、练习巩固
1.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看看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2.学生独立读题。
3.交流、订正。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说说你的收获。
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变化,飘扬的雪花、缤纷的烟火,所有的物质同唱一首变化的歌曲,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课后继续研究关于变化的主题!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
液体
没有新物质产生
冷却
液体
固体
(物理变化)
点燃
发光
发热
有新物质产生
(水、二氧化碳、黑烟)
(化学变化)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_蜡烛的变化》
六年级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2)生互动,写出方法: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1)提问: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
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
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 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3)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下面的实验,参照书30页的方法进一步验证。6)学生自主实验.实验一: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二: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
(7)教师提问:实验结束,请大家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补充交流实验记录。请各组选一位发言人汇报实验情况。(8)教师提问:雾气和黑色物质是什么? 4.区别蜡烛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
(1)教师提问:三个实验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你能发现这些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么?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2)教师小结:切割和受热,都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其实其他物质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出示):科学家们不但给这两种变化分了类,还给这两种变化都取了名字把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把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产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问:这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3分钟)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有效的删减,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分层式教学,课后的延伸练习,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有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产生质疑激发兴趣。导入时采用了魔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化学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们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产生质疑,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把课程的结构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整,把重点放在实验现象的交流上,而对第一层实验活动的前期指导用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对实验工具组装和正确的使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内容的指导。
(三)恰当的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发挥教师指导。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的实验活动属于本课第二层试验活动,在第一层实验之后作为一个补充实验出现,但是这个补充实验的分量很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难度比第一层实验的操作难度还要大,所以说实验工具发放,工具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实验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忽略。
(四)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突破这节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以后生活经验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使用建议:
在使用时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 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 设计意图: 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及时的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完成实验,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学习习惯,也达到了使学生初步认识蜡烛变化的教学目的。】
2.展示交流实验现象
切割
(1)教师提问:
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切割后蜡烛变小、变短、变成两截)(2)教师追问:其他组发现一样不必汇报了,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3)教师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形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
(4)教师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板书画图)
【设计意图: 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切割使蜡烛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对现象分析概括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物质变化的过程。虽然这里没有提到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到,不论怎么切都是蜡烛形状和形态上的变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达到“真正认识第一类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
受热
(5)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从固体变成液态)
(6)教师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变成固态)
(7)教师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到加热蜡烛使蜡烛产生了从固态到液体再到固态变化的过程。】
第二个现象的汇报,因为有前一个对现象汇报的铺垫,学生们对蜡烛受热现象的表述明显概括准确了很多。这是师生交流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起到的作用。燃烧
(8)教师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9)教师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变短了)
(10)教师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
(切割没变,点燃变成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注意到蜡烛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为以后用发光发热作为依据来判断化学变化打下基础。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疑——少的那部分哪去了?是真的消失了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并做出新的猜测,使学生们产生进一步实验的需要。】
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1)教师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罩东西)
(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演示实验: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产生白色的物质。)
(3)教师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填写实验报告第二行)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板书:二氧化碳)(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下面的实验,参照书30页的方法进一步验证。
(6)学生自主实验.实验一: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实验二: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
(7)教师提问:实验结束,请大家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补充交流实验记录。请各组选一位发言人汇报实验情况。(实验一发现雾气,实验二发现碗底变黑)
(8)教师提问:雾气和黑色物质是什么?(板书:水、碳)
【设计意图: 教师的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后面的两个实验,通过现象,学生亲自验证了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达到“认识第二类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个教学目的。】
4.区别蜡烛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
(1)教师提问:三个实验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你能发现这些变化的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么?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
(2)教师小结:切割和受热,都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其实其他物质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板书: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没有产生新物质)
(3)教师讲解:(出示):科学家们不但给这两种变化分了类,还给这两种变化都取了名字把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把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产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4)教师提问:想较准确的区分物质这两种变化的话,有些现象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出示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
【设计意图: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找出三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大量的交流让学生归纳出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通过看书看资料了解到,其他物质的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而且还知道了这两大类的变化最大的区别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从而达成本课“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的教学目标。】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判断物质的变化的类型。
(1)教师提问:同学们能用刚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一下刚上课时表演的魔术属于物质的哪类变化吗?
(2)教师追问:
这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3)教师小结:通过颜色是否变化、是否起泡等现象可以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设计意图: 课堂练习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及时产生信息的反馈,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来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解释,与导入形成呼应,让学生解释魔术中的变化充分体验知识给同学们带来的快乐。对其他物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了解。】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3分钟)
1.教师提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有效的删减,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分层式教学,课后的延伸练习,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
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 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产生质疑激发兴趣。导入时采用了魔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化学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们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产生质疑,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程的结构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整,把重点放在实验现象的交流上,而对第一层实验活动的前期指导用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对实验工具组装和正确的使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内容的指导。
(三)恰当的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发挥教师指导。
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的实验活动属于本课第二层试验活动,在第一层实验之后作为一个补充实验出现,但是这个补充实验的分量很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难度比第一层实验的操作难度还要大,所以说实验工具发放,工具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实验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忽略。
(四)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突破这节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以后生活经验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使用建议:
在使用时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侯孟中心小学 高会
第四篇: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
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根据板书,提出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现在,让你们给蜡烛的变化分类,你们怎么分?
(两类: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和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不谋而合,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课件出示物质变化的分类)
(1)、找生读
(2)、强调产生新物质变化的特征: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
小结:只有形态变化的还叫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态改变,化学变化不仅仅产生新物质,一定还会伴随着物理变化。
三、探究其它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分为两大类,其他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呢,我们来看下面的探究活动,课件出示。
物质的变化实验记录
探 究 活 动
现 象
变化种类
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压扁易拉罐
向碱水中倒入少量白醋
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2、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石灰水、白醋、生鸡蛋、碱、易拉罐。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4个实验全部都做。每组只能选1个实验进行探究。现在小组成员凑在一起,赶快做出决定。(小组商量)
3、猜测: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4、展示自己的成果。
5、总结:
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出示课件
四、分析生活现象巩固所学新知
1、过渡:我们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大类,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课件出示)学生结合图片逐一解释。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面粉做成馒头
3.枫叶颜色发生变化
4.铁水变钢锭
5.火柴燃烧
6.水的三态变化
7.盐酸点在石灰石上
8.白糖加热至融化
9.白糖加热至焦黑
物质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只要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
版式设计:
蜡烛 的 变 化
加热 固体-----液体
液体-----固体
点燃 水、二氧化碳、黑色碳
形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
第五篇:苏教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石灰水、PH试纸、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
小组材料:蜡烛、火柴、烧杯、手工纸、白醋、鸡蛋、易拉罐、水、碘酒、土豆等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给大家表演一手。
老师演示:1.用PH试纸放入白醋中试纸变红
2.用PH试纸放入碱水中试纸变绿
师:这个魔术的变化神奇吗?神奇在那呢?(生:…)对了!(颜色发生了变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蜡烛,)你们看,老师手里的蜡烛,当把它点燃时,一会儿,蜡烛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发光了…)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蜡烛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断开了。)其实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来选择一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物体“蜡烛”研究它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形态变化(物理变化)
1.过渡: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下面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仔细观察,比比看哪一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生:分组观察并完成记录表一的任务。师:通过观察你们对蜡烛有了那些了解。
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等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然后汇报。
2.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教师板书:折断、点燃、加热、泡在水里…
(1)师:演示折断蜡烛,问:蜡烛的什么变了?蜡本身变了吗?如果切成碎末呢?
生:…
师:板书:形态变了
(2)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学生发言,交流猜测结果。
师:蜡烛在加热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 生:蜡块加热时固体变成了流动的液体蜡油。师:板书:加热
固体------液体
又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生:…)师:板书:冷却:
液体-——固体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三、探究蜡烛的化学变化。
(1)过渡:下面让我们共同看看点燃蜡烛会有什么现象?P30 师: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生:倾斜烧杯口,不能整个盖住…(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师:观察烧杯壁有什么现象?
生:上台演示,请一些同学上来观察现象。(提醒只有一小会时间,注意观察)
师生:生成了水。
板书:水(2)师生继续做第二个实验
师:你们知道这个实验看什么吗?(石灰水的变化)
师生小结:石灰水变浑浊,生成了二氧化碳。
板书:二氧化碳(3)师生继续第三个实验
小结:生成了 游离碳
板书:游离碳
小结:通过这3个小实验我们又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生:…)
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和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不谋而合。其实大千世界的物质千变万化归纳起来只有这两种变化: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了解一下其他物质的变化又会怎样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呢?。
四.分析生活现象巩固所学新知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学生逐一解释 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面粉做成馒头 3.枫叶颜色发生变化 4.铁水变钢锭 5.火柴燃烧 6.水的三态变化 7.盐酸点在石灰石上 五:实践应用
师:上课这么久了,同学们都很紧张,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放松一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彩纸折个自己喜欢的小玩具,边折边想,这张纸在你的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
生:折纸。
生:发生了形态的变化。
师:同学们真聪明。如果我把它点燃呢?(师边说边点燃)生:产生了新物质——烟和灰
还有
光和热呢。解释开头魔术的秘密属于那类变化呢?(第二类变化)六.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研究,弄清实验中的变化类型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石灰水、白醋、生鸡蛋、白糖,还有易拉罐等。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6个实验全部都做。每组只能选1个实验进行探究。现在小组成员凑在一起,赶快做出决定。(小组商量)
生:猜测:小组长带领一名助手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小组长和小助手取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参与一组)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小结:刚才我们动手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物质变化有两类。虽然物质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我们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要同学们课后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
板书:
1.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
—
液体
冷却
液体
—
固体
没有产生 新物质
(物理变化)
发光
发热
气泡
颜色改变
性质改变
产生 新 物 质
(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