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微生物学试验课程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 春季 学期)
教学内容:病毒学检查法(综合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 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熟悉包涵体的特点及意义。
二、掌握流感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原理。
三、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法及临床诊断意义。
四、了解病毒动物接种法、病毒鸡胚培养法、病毒组织培养法。
五、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如PCR法检测病毒)。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观察病毒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等)
二、单层细胞培养及CPE的观察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录象)
四、病毒CPE形成过程(录象)
五、PCR鉴定病毒感染(录象)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思考题】
一、病毒感染的常见检查方法及程序有哪些?
二、病毒包涵体是什么?在诊断上有什么意义?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要求全面、具体)
一、病毒感染的常见检查方法及程序(看录像)
60分钟
二、实验考试
60分钟
(一)笔试(每组10个题目)
(二)口试(每个学生一个病案讨论)
三、病案讨论
30分钟 【附录】临床病毒学讨论
冼某,男,58岁。病案号:159589。因耳鸣、牙龈出血、腹胀7个月,于2003年5月13日入院。患者患有乙型肝炎20年,7个月前出现耳鸣、牙龈出血,在它院治疗,中医诊断为“耳鸣”,经给予滋肾养肝等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上述症状略有好转,但常反复发作,且于劳累后加重,来我院求诊时症见:面部及胸部皮肤呈浅灰蓝色,耳鸣,牙龈出血,血色淡,劳累后加重,下肢稍浮肿,胃纳可,睡眠一般,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体查:神清,精神一般,面色呈浅灰蓝色,全身皮肤黏膜可见黄染,胸部见蜘蛛痣,肝掌,巩膜轻度黄染,牙龈无肿胀,可见散在出血点,血色淡红,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胀 膨隆,移动性浊音(+),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轻度浮肿。实验室检查:肝胆脾B超:1.肝内光点增粗2.慢性胆囊炎;腹部CT:肝硬化、脾大、中量腹水;乙肝两对半示:HBsAg(+)、HBeAg(+)、HBcAb(+);肝功能示:AST 60U/L,ALT 16U/L,GGT 70U/L,TB 58.5umol/L,DB 20.7umol/L,IB 37.8umol/L;凝血四项:PT 20.80s,PT-INR 1.71,APTT 49.30,FIB 1.78g/L。转归:于2003年6月30日出院,面色基本接近正常,无明显不适感,现仍健在。思考题
一、您考虑本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可能的病原体是什么?发病机理如何?
二、您如何对本患者进行诊治?
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英文名称:《medical microbi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68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24学时
学分:3.8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并了解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使学生得到微生物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重点学科。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力求与国际先进
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的最新水平,和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差别。内容包括第一篇:细菌学,第二篇:病毒学,第三篇:真菌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微生物无菌技术、培养技术、纯化分离技术等,具体涉及各类微生物形态比较、微生物分离技术等。我们根据专业的后续课程的不同,避免重复,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重点略有差异,突出专业特色。基本教学内容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不断补充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力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吸收和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科技前沿,推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正任,6版,2003年。参考书目:《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陆德源,5版,2000年。主讲教师:吴中明教授江吉富副教授周安讲师魏洪讲师
第三篇:《医学微生物学导论》课程规划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课程学习规划
班级:医学检验
学号:
姓名:侯祎蕊
09023081502035
一 自我介绍与分析自我介绍
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是家里的乖乖女,中国式教育下的好学生。从小我就有个愿望,那就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所以我高考的志愿就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系,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我高考落榜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让我不得不分析落榜的原因。我想成功不但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而这正是我在大学里所要追求获得的东西。
上大学以后,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着严谨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因为我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同学团结一道,配合其他学生干部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的思维中,学历与能力并重。所以,我很注重在全方位锻炼自己。所以在假期中,我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为我以后踏入社会与人良好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两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我的缺点就信心不足,不敢去尝试新鲜的事物;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不足; 二职业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分析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强,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医学各科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26个检验系,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现在每年约有3000余名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到检验队伍中,使得检验科的人员结构和素质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发达国家实验室开设的检验项目达1300多项,而我国的三甲医院约有300项,县级医院则仅仅50余项。由此可见,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机遇。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忽略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况且,医学检验学科发展更新很快,检验人员需要不断自主吸收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
2职业规划
1)第一年:实习能否给自己一个固定的工作还要靠自己努力,凭借自己年轻的优势去自己梦想中的地方闯闯,争取找到可以在编制内的工作。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证明给大家看,争取做一名出色的检验医师。
2)第二年:给自己定个新的目标,尽量在事业上勇攀高峰。在生活上要考虑个人问题,争取在3年内买套房子,把父母接来生活。
3)第三年:再攀事业的高峰,专心做自己的医师。
4)第四年:争取改善生活质量,构置一套房子。工作上争取晋升。
5)第五年:稳定工作,接父母来生活,在父母的帮助下争取把房子换成两室。28的年龄应该考虑结婚了,给自己个完美的家庭。
6)第六年:准备考研的复习工作,或者学习其他的专业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
7)第七年: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行动,在做好自己的工作之余给自己充电。
8)第八年:考虑要孩子,给自己的生活添一种色彩。
9)第九年:照顾孩子,正常工作,家庭放在首位。
10)第十年:创造自己的医院,进而为人们服务终生。
三课程分析与规划
《微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探索和揭示生命运动规律,推动自然学科的发展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学与现代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微生物学教学对于获得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了解微生物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掌握微生物学的学习研究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学好微生物学就必须认真处理好与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内容。其次,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与研究微生物学的新进展,多听生物学讲座,多看课外书,积极查阅文献,在写好一篇论文的基础上学好微生物学。
四本课程学习模式构建
(一)学习目标
大三是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的关键的一年。是大学生活的又一转折点,大三是已经结束了大学的公共课学习,进入正式的专业课学习的时期,是为自己大四考研做准备的黄金时期,是积累课外知识的好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我觉得,大学生活将会由此荒废。所以,做好大三学习生活规划对于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措施如下:
1、外语学习。外语学习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将来工作中也很重要。英语学习贵在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总会提高外语水平。
⑴、提高单词量,每天背5个单词,隔天复习一次,一周复习一次,月末复习一次,没记住的单词反复复习。
(2)、每周写一篇英语文章,然后对照范文,查漏补缺,发现不足。周日晚上为写作时间。
2、专业课学习。
⑴跟着老师进度学习,提前预习。不懂的地方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不留问题。
(2)每周复习一次本周学过的内容,每月末复习本月学习内容。循环复习。
3、读书
⑴每周读书时间不少于五小时,每天抽出一小时读书。
⑵读书人文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我深知,仅仅制定一个计划是不够的,关键还是执行计划的能力,但是,既然制定了计划,我就会按着计划走,不留遗憾,过有计划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内容
细菌:主要叙述细菌的形态,结构,长繁殖,变异,致病性等生物学特征,以及理化,生物因素等对细菌的影像。
免疫学基础:主要阐明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互相作用的一般规律,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叙述非传染性免疫的有关理论。
细菌各论:阐述医学上重要的各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和特异性防治。
其他微生物:分别列述与医学有关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和真菌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检查法和特异性防治。
五总结
光阴荏苒,短短两年的学习生活即将过去。在菁菁校园中,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爱以及各方面的熏陶,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在掌握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在校期间,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竟争的社会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仍然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二)掌握微生物的分类。
(三)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学习目的。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六)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二)熟悉布氏菌属、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氏菌的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梅毒螺旋体: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免疫性;检查方法;预防原则。支原体和脲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三)掌握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和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分型和变异,致病性,病毒分离和鉴定。[教学内容]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六)掌握EB病毒的特异性抗原;两种感染形式;了解EB病毒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深部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熟悉白假丝酵母菌和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五篇:《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必修课 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江丽芳 单位:中山医学院 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学生 专业:医学类各专业 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2005年9月
一、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 2.智能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5)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掌握微生物学的常用英语词汇,可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考试中英语占有相当比例,要求通读以下英文书籍: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绪
论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十二章 生态学及微生态学的概念;正常微生物群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人体各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论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4学时)
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3学时)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