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画临摹教案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名称: 中国画菊花临摹 教案科目: 五年级美术教案 教案版本: 人教版 执教人:王文英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具: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菊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菊花各色图例
(让学生体会古人热爱菊花,将菊花作为君子的象征,不但常常赞美还画菊花。)
菊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古今名人都喜欢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博斗,它的勇气令人折服。
另外菊花虽没有茉莉的芳香,没有玫瑰的引人注目,却有自己的美。它美,不只美在外表,美在那不屈不饶的精神,更美在它的奉献上。它的花瓣可以制菊花茶,清香宜人,还有药用价值。
2、今天这节中国画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菊花的画法。(板书解题:菊花中国画)
正式学习前我们一起回忆中国画荸荠和樱桃、西瓜等写意画法。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由刚才老师的介绍,你们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花吗?(指名回答)
生:它是深秋时独自开放。
师:深秋之日天气已经开始变冷,为什么菊花还会开花呢?
师(补充):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且不同心境的人均可从中寻觅出不同的寓意。
菊花以黄色显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黄花”在诗人笔下成了菊花的代词。“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初唐王绩见到菊花吐艳,醒悟到重阳节的来临。杜甫在战乱中度过重阳,“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从时序的推移中觉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却用“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显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亦隐喻自己的情操。
你们看,一朵小小的菊花竞然寓意这么大,今天我们就用菊花这种傲然的精神来学画菊花吧!
2、读画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
(出示范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 生:菊叶、菊枝、菊花。
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菊花又有什么不同?菊枝呢?
生: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
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 生: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2)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中菊花和菊叶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
生:先勾花瓣、后填色,先侧锋画出菊叶,未全干时勾出叶脉。
3、讲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
写意花卉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菊花”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4、师示范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菊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出示分步步骤图)
师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真实、生动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5、带领学生临摹
①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几朵菊花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起草稿框架),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
②师巡回检查一遍,是否符合,及时表扬与纠正。
四、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要领: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
五、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布置课外学习
1、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菊花的,怎样通过菊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想的?
2、写生或者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板书:
菊花中国画临摹
一、定位
二、画菊花
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
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第二篇:临摹树叶教案
24、树 叶(临摹)教案设计
付素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人教版全日制培智美术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十四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通过观察树叶,认知自然界中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状,色彩。并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临摹树叶。培养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树叶,观察树叶培养培智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临摹树叶,培养培智生的绘画能力。认知自然界中的树叶的变化,培养认知能力。
三、知识技能
1、通过临摹树叶认知树叶的颜色形状,培养培智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临摹树叶,掌握树叶的画法,掌握绘画技能,提高绘画技能能力。
四、重难点:
1、运用课件观察认知树叶。
2、在理解的基础上临摹树叶。
五、情感价值:
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建设优美的环境。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打开课件,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拿的是什么?一片树叶。树叶在我们的环境中经常见到,你观察过树叶吗?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说一说:绿色的树叶,黄色的树叶,红色的树叶,橘黄色的树叶。树叶的颜色有很多种,树叶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临摹树叶。板书课题。
三、打开课件,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各种各样的树叶。
图中有很多树叶,它们的形状相同吗?(不相同)它们的色彩相同吗?(不相同)树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树叶在季节中有什么变化呢?
四、拓展认知
树叶在四季中的变化。
春天的树叶
春天来临的时候,树叶开始发芽,长出新绿的叶子。
夏天的树叶
到了夏季,树叶茂密繁多,由新绿色变成了深绿色。
秋天的树叶
到了秋天,树叶成熟了,变成了黄色,红色从树上纷纷飘落。
冬天的树叶
冬天到了,树叶枯萎了。到了来年又会长出新的树叶。
五、欣赏认知。
浅绿色的树叶
深绿色的树叶
桔红色的树叶
七、看演示学临摹。
八、练习:画一片树叶。
九、展示练习。
十、拓展思维欣赏
十一、情感价值
爱护树木花草,爱护每一片叶子,爱护创造美的环境。
十二、作业要求:临摹树叶,或者想象画一幅树叶的装饰画。
十三、展示作业。
十四、下课。
24、树 叶(临摹)教案设计
全日制聋校培智美术教材第八册
驻马店特殊教育学校
付 素 丽 2017年3月
第三篇:经典素描临摹教案
课
题:经典素描临摹
目标和要求:拓展学生绘画技法和对绘画材料理解运用 重点与难点:经典素描的材料与技法 授课形式:讲授 教学课时:4 授课时间: 2014年10月 27 日
1-4节
[地点] 济川校区教学楼A2202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分析代表性画家,代表性素描作品,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分析; 2.素描表现语言的多样性分析; 3.素描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分析; 4.素描表现材料的多样性分析; 二 临摹方法与要求: 1.材料的准备与选择;
2.表现方法的选择与临摹过程设计; 3.底色的做法与操作实践;
作业布置:
根据提供的图片,临摹半开作业2张;
小
结:
第四篇:关于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思考论文
【摘要】 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国画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关键词】中国画 临摹 教学思考
一、中学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五篇:中国画教案
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2: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段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爱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中国画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 教学难点:
中国画独特的创作理论和美学追求 教学方法:
欣赏、归纳、讲评、对比、讨论、总结。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你 对中国画了解多少呢? 一: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板书)
文房四宝:笔:以产于浙江湖州的 湖笔。
墨:产于安徽歙县的 徽墨.纸:产于安徽泾县的宣纸
砚:产于广东高要端溪的端砚 2:如何来欣赏中国画呢?
二: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手段(板书)
a中国画丰富多变的笔法和墨法(板书)
徐渭擅长泼墨法,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追求气韵,墨色滋润淋漓、奔放流动,表达了他炽热激情的情怀,徐渭的画风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画丰富的 笔法:
勾、勒、皴、擦、点等 中国画多变的墨法:
五墨:焦、浓、重、淡、清。
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技法有:烘、染、破、泼、积。
问题3:中国画在布局上有那些独特的特点呢 ? b诗书画印有机的结合。
中国画讲究布局,布局中包括画题、题文,作者名号,创作时间、地点等文字。使观赏者能通过题款深入了解作品和作者。
题款用印要与作品风格相互协调,工细的 作品要书写工整的字体,粗放的作品宜富于变体。
用印也 很讲究,姓名章界在 题款后面,一至三方为好,多则俗气。
问题3:中国画丰富的笔法和墨法以及诗书画印有机的 结合所蕴含的深层意蕴是 什么呢? c独特的创作理论和美学追求。齐白石及其艺术成就:
著名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名璜,小名啊芝,号白石,别号寄萍老人,湖南湘潭人。出身贫苦,当国木工,工余时自学绘画,二十七岁时才拜师学书画,继而学诗和篆刻。四十岁以后五次出游大江南北,积累了不少的创作素材和画稿。六十岁定居北京,实行画风大转变,到晚年时期,他的绘画艺术达到顶峰。
他对绘画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情感与传统的文人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总之: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是这样,画山水气韵生动却不真似,画出人物情态传神却与真人有异,画红花墨叶鲜丽却不失雅韵正是这不似之似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特点。也正是因为中国化追求造型传神,气韵生动,使得中国画能 够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熠熠生辉。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不仅要为 自己的 绘画艺术 而感到骄傲和豪,更有责任 和义务弘扬传统的文化艺术,不断的进行继承创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