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 授
课
教
案
课程编号:01012 总学时:51
周学时:3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类2年级
开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 二 学期
使用教材:《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徐通锵著,1997年第3版)
00导言(1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分类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方法:讲授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明问题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方法:讲授为主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本节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组织教学。
导言部分对课程的内容作一个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和已经在一年级学习过的现代汉语课程及正在学习的古代汉语课程之间的关系,说明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介绍学习该课程应具备的认识和方法,即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语言,同时注重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以辩证的方法看待语言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材料分析的方法学习、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结构 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文学时期
– 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
语言学时期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
语言交际的信息论解释:
–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三、语言学的功用 语言教学 推行语文政策 实际应用研究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
2.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1.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
2.思维的成果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表达与贮存 语言同样也离不开思维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方法:讲授为主,启发学生思考体会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或者说,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言语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
言语有两种形式,即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二者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区别在于:外部言语具有交际功能,内部言语没有交际作用。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言语具有个人特点,语言具有社会性。
2、语言具有封闭性,言语具有开放性。
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自己的活动基础。语言又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不只语言这一种,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图画、旗语等等,但这些交际工具的作用都是不能与语言同日而语的。只有语言最能准确地、便捷地表达思想。它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交际工具而独立存在的交际工具,其服务领域非常广泛,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第一章第一节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语言和言语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注意,这里的所谈的“思维”是狭义的思维,指的是抽象思维。关于思维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5版p1290:“①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②进行思维活动。”或者如哲学逻辑学著作中所解释的: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及发现事物间有规律联系的过程,是人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一、思维离不开语言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首先,思维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日常说话,因为太平常、太习惯了,脱口而出,仿佛不感到有使用语言动脑筋的过程。如果我们考虑的是一些复杂的问题,就能感到有一个默默自语的过程,而且你还能感到动脑筋时所用的方言或者语言跟你实际说话时所用的方言或语言是一致的。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如果没有这种习惯,用外语说话时就得先用本族语把意思想好,然后译成外语再说出来。这样,说出来的外语就不会流畅、纯正。总之,不管用本族语思维也好,还是用外族语思维也好,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一种语言。
另外,思维的成果要以语言为工具才能表达与贮存。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形成概念,人类社会的知识、文化的传承主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它可以使人类认识活动可以在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必从头做起。
人们在静思时同样使用语言,只不过是以内部言语形式进行而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1.思维活动必须要用语言作手段;
2.思维的成果靠语言才能表达出来,使听读者了解; 3.思维成果必须依靠语言的巩固才能得以保存。
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实际上,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辩证关系。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同样离不 开思维。语言如果不为思维服务,不表达思维的成果——思想与感情,语言也就成了空洞的无意义的东西了,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思考与练习
1、语言和言语具有怎样的关系?
2、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如何理解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3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语言的性质 2.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 3.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4.理解语言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这一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的层级体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方法:课堂讲授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方法:课堂讲授与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交通指示牌图例
警车、救护车、救火车的警笛声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为什么要用符号来交际?
符号是事物的代表,是指代其他事物的标记。符号是由形式和内容组成的结合体,其形式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内容则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
符号的种类: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语言符号就其根本说属于听觉符号。
二、符号应该具备的条件
语言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联系。约定俗成即语言符号的本质。
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性的,是由社会约定的。这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但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之初的情形而言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对使用它的社会成员来说,就具有了强制性。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是一种分层装臵,这种装臵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系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序列。
音素→语素→词→句子,这是语言的层级装臵: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是这个层级装臵所提供的效能。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这个分层装臵是靠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转的。
组合关系:在语言装臵的同一层级上组织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聚合关系:在语言的某个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
一、语言能力
第三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而语言环境对潜在的语言能力变成现实的语言能力或者维持已经具备的语言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1、单位的明晰性
2、任意性
3、结构的二层性
4、开放性
5、传授性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由哪些因素构成。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3、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
4、就语言符号而言.什么是形式?什么是意义?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说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联系?
6、为什么人类会有如此多样的语言?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9、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第三章 语音(6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语音的性质,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重 点掌握音位的概念,概括音位的原则;掌握音素的分析方法,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符号;了解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的情况。第二章已学过组合与聚合是维系语言符号层级装臵运转的根本关系,本节通过语音部分音位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对组合与聚合关系的认识更为具体深入。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有关语音的所有基础知识:音素、语音的自然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语音四要素;元音和辅音及其区别,音位及音位变体,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语音中的具体体现
方法:理论的讲授与实际语言材料的分析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
音位及音位变体
一种具体的语音系统内音位区别特征的分析与概括
方法:理论的讲授与实际语言材料的分析紧密结合,运用学生对自己母语和所熟
悉的外语的感性认识帮助理解。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以图示讲解辅助相 关知识的理解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罗常培 王均.普通语音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林奎 王理嘉.语音学教程[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2 有关图片、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世界语言有几千种,但所用的音素是有限的。
二、音标
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它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其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素和标写符号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国际音标符号很完备,可准确标记世界各种语言的语音。
三、语音的属性
生理、物理、心理的研究是语音的自然属性,语音还有社会属性。
第二节 音 响
一、语音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色是语音的四要素。形成不同音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音质的音响分析
乐音和噪音
三、研究音响的仪器
第三节 发 音
一、发音器官
人的发音器官由三个部分组成:
1、肺和气管。
2、喉头和声带。
3、口腔、鼻腔、咽腔
二、元音和辅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1、气流是否受阻。
2、发音器官的紧张状况是否均衡。
3、气流的强弱
三、元音
不同音色的元音是受舌位与唇形影响形成的 重点练习八个主要元音的发音
四、辅音
从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去分析辅音 主要辅音表
一、对立和互补
第四节 音 位
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同样一个音素,就其自然属性来说,对各种语言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语言中其地位与作用却是不同的。如果不同的音素在区别语音的同时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我们说这几个不同的音素处于对立关系之中;反之,如果音色不同的音素,其语音差异不影响词义,这几个音素就处于互补关系之中。
我们通过对立和互补这两种关系去考察一个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凡是处于对立关系而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分属于几个不同的音位。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义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同一个音位,但应结合语音的近似特征来运用互补的原则。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有区别词的语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划分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除了音质以外,从音高、音强、音长的角度也可以概括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如果进一步分析,其实只是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这种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做区别特征。语言里的音位利用哪些特征和其它音位对立,要由它在音位系统里所处的地位而定。
二、聚合群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根据音位的系统性特点,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但实际上,在平行、对称的系统中,常常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对称系统中的不对称现象,可以为我们探索语言的发展提供富有启示性的线索。
一、音节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与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二、语流音变
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受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等。
思考与练习
1、人类发音器官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音高和音重在汉语中是否区别意义?举例说明。
3、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4、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5、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6、根据描写指出音素
①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②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③舌面前、高、圆唇元音()④双唇、不送气、清塞音()⑤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⑥舌面前、清、擦音()
第四章 语法(9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语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认识变换的意义,认识不同语言语法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什么是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怎样来的?
什么叫语法单位,语言中的四级语法单位
组合关系在语法中的具体体现;聚合关系在语法中的具体体现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各种类型语言的主要特点
方法:理论的讲授与实际语言材料的分析紧密结合,讲授与练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法结构的形式与意义
语法范畴问题
对各种语法结构类型语言的理解
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尽量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语言材料,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外语实际语言材料
相关内容素材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说话要符合规则
二、语法规则
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规则叫做语法的聚合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
三、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词组、词、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叫构词法 单纯词和合成词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上述五种基本类型是从语法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
四、组合的层次性
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组成的,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的。各个层次的结构关系不外乎上述五种基本结构关系。每一层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通过层次分析的方法可以揭示出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弄清结构的层次对正确理解语句的意义很重要。
五、组合的递归性
基本结构可以层层套用,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至于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同样的结构可以层层嵌套,这就是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来的那个项。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运用自如。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
二、形态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
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
三、语法范畴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变 换
一、变换与句型
肯定句和否定句 主动句和被动句 陈述句和疑问句 陈述句和祈使句
二、变换的功能与手段
功能: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 手段:移位、增添、删除、替代
三、变换与句法多义(歧义)
两个或多个结构意义合用一个语法结构 消歧的手段之一:变换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按照语法结构特点,世界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缺乏词形变化,词序很严格,虚词的作用很重要。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语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屈折语的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屈折语的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脱离变词语素,词根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黏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不像屈折语那样紧密,而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黏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多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思考与练习
1、语法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词类?我们根据什么划分词类?
3、综述语法成分、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
4、怎样理解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5、请对下列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分析。
(1)现代书法表现的内容应该具有现代人的观念、气质和感情。(2)艺术选择的全过程是艺术家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的表现。
6、什么是变换?它与句法同义有什么关系?
第五章 词义(6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词汇和词义的基本性质和内容。掌握分析词汇和词 义现象的基本方法,了解词汇的性质,了解词汇的一般分类情况。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词义是什么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在词义系统中的表现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词义的深入探讨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贾彦德.语义学导论[M].北京:北大出版社,1986、2001年。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词和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符号。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简称词义,它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
第五章 词 义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它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除此之外词义还具有模糊性、民族性。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和多义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第三节 词义的组合
一、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它成员的制约,此外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问题。
二、词义和环境
三、“言内意外”
思考与练习
1、基本词汇具有哪些特点?
2、怎样理解词义的特点?
3、词义的组合要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3课时)
教学目的
重点:了解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掌握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区分不同文字类型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理解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弄清语言与文字的联系与区别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周有光.世界字母简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 视频资料:专题片《汉字五千年》《史说汉字》《汉语拼音五十年》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作用
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上的限制,使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二、文字的发展
造字的方法有表意和表音两种。造表意字的主要方法是象形;造表音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假借,一是创造专门的表音字。专门的表音字又分表音节和表音位两种。从表意到表音是文字造字方法发展的总趋势。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文字的作用。
2、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
3、谈谈你对汉字改革的看法。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6课时)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如何发展),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树立语言是发展的的基本观念
掌握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掌握发展过程中语言分化与统一的各种具体表现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共同语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共同语的规范 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0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刘涌泉 乔毅.应用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国家语委每年发布的汉语年度新词语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语言如何发展,是由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进语言发生变化。稳固和变化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方式,不允许发生突变。语言的发展是通过旧质要素的消亡和新质要素的积累来实现的。
语音、词汇、语法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即使在同一部门内部,其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的语言可以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世界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二、共同语
三、共同语的规范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思考与练习
1、最后三章讨论语言的演变,这种安排反映了怎样的整体思路?
2、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部有哪些表现?它与语言的渐变性有什么关系?
3、一种语言为什么会分化为不同的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特点?
4、从语言演变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确定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根据是什么?
5、语言谱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谱系分类原则分出的最大的类是什么?世界上各种语言共分为多少个这样的大类?同一语系的语言在语言类型上一定相同吗?
6、社会的统一会引起语言怎样的变化?封建时期汉语社会的“通语”与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各国的“民族共同语”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语”和50年代出现的“普通话”属于什么性质的语言形式?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6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了解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了解不同民族语言接触时所产生的洋泾浜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了解不同民族语言接触时所产生的语言现象,包括语言成分的借用、语言的融合,洋泾浜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 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言成分借用中的借词跟意译词、仿译词有什么区别
由于缺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对洋泾浜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的具体认识存在困难
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尽量搜寻相关语言材料,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帮助知识理解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邹嘉彦 游汝杰.语言接触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借词
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另一种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二、融合的原因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究竟哪种语言最终取得胜利,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至于政治上是否占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双语现象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国际辅助语
思考与练习
1、借词跟意译词、仿译词有什么区别?
2、“语言融合”是指“发生接触的语言彼此混合而产生一种新的语言”吗?发生语言融合有哪些必要条件?必然经过哪些中间阶段?成为排挤替代其他语言的胜利一方取决于什么条件?
3、分析下列借词的方式
新西兰 色拉油 迪斯科 沙龙 卡片 剑桥
迷你裙 桑拿浴 吉普车 镭射 香波 黑客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9学时)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发展演变。认识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认识语言中语法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其发展演变是有规律的。认识语言中词汇和词义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其发展演变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及突出方法
重点:认识语言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系统变化,具体掌握语言中语音系统的发展 变化规律;通过对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具体掌握语言中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词汇的发展演变体现为:新词的创造、旧词的消亡、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
方法:讲授为主,结合当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语音发展演变的规律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方法:讲授为主,结合当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启发学生思考
相关内容素材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葛本仪.语言学概论(修订本)[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
研究语音的发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材料,一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的文字材料。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第二,语音演变的时间性;第三,语音演变的地区性。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方言之间或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为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变化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语言的语法有规则和有条理是主导的方面,但是实际语言中,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因此语法中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力量总是并存着。前者总是试图铲平例外,这种作用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可以使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词义演变的原因;词义演变的方式途径: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思考题
1、语音的演变有没有规律?教材上提到的汉语史上的“尖团合流”是否反映了语音演变的规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是“浊音清化”?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语音对应关系”?为什么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许多基本词根中会存在语音对应关系?
4、方言和亲属语言间共时语音差异的研究对于语音史的研究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对于现代的社会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应用价值?
5、词汇的发展演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6、举例说明词义发展演变的方式与途径。
第二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
选用教材:叶宝奎《语言学概论》 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 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绪 论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基本概念】
语言学 语文学 共时语言学 历时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社会语言学
【基本理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四、语言学的类别
五、语言学的流派
六、语言学的功用 【重点难点】
一、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二、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三、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认识课程,明确学习目的
这也是我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理论课,不管是语言学理论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课,直接用“有什么用”来提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它是基础理论,不是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反过来,一门科学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或者说,基础理论研究得不好,那么这门科学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语言学的情况当时与此相似,认为谁都会说话,还研究什么!中国语言学和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现在还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有用。(文学理论教大家去欣赏文学,语言理论教大家理
解分析语言
重要性:每个人都会说话交流,甚至掌握几种语言,但不等于对语言都有理性的认识。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的一些问题值得探索研究:(1语言的产生和起源--劳动说?交际需要(现在很多民族没有语言?为什么?/儿童怎样掌握语言?
(2语言的发展:很稳定--可以看懂古书;发展性--瞬息万变(网络语言,但不影响交际
(3人类思维方式一致,为什么世界语言丰富多彩?(方言差别明显--但却能够互相翻译? 从具体语言现象看,可思考的问题更多:(1语音:发现演变规律,古今音的对应--古音的构拟;方言差别
(2词汇:探索发展规律,文言文翻译、解释--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
(3语法:稳定是基础,但又有发展。“幸福着你的幸福”“永远有多远”“非常可乐、非常男女”“很受伤” 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系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具备用语言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因此,学习这门课,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弄清楚身边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主要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
二、学习方法
1、态度端正,思想重视
(1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每天接触,十分平常→容易忽视
语言不仅与日常生活(方言分歧、还与文化生活(推广普通话、政治生活(语言政策有关
(2语言学与外语的关系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学习→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有些理论、概念也要通过外语才能分析明白(汉语中没有性、数、格、态的变化 如英语中的“think”,/n/是舌尖音,/k'/是舌根音,/n/在发音部位上为了能够流畅地过渡到/k'/,而受到了k的同化,变成了舌根音/(/。
凡是普通话里后鼻音是/(/的字,日语都念长音:英雄、影响、光明 普通话是前鼻音的字,日语也念前鼻音,即拨音“ん”:精神
(3语言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标志,社会政治的变化往往影响语言。前苏联→独立(民族语→哈萨克斯坦总统竞选
许多国家原本只有一种语言→分裂→亲属语言(语言不同,但尚存共性 美洲:法语区/英语区 欧盟诸国:工作语言不统一 例子:很多国家语言地位的规定成为政治争斗的导火线? 语言蕴藏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出国后的留学生发生变化,虽然不是军事、经济渗透,但潜移默化→地位重要→国家重视推广、规范本国语
(4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文学有文学理论,语言有语言理论→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
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义素分析法、语法生成模式--语义、语法的形式化描写
2、理解和把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教材共分为八大章+绪论(看教材
绪论、语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教学
绪论、第一章:总论语言的性质、功能、性质
其中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这一节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结构的二层性,二是语言运转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如何以几十个音位有层次地组成各级语言结构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直至能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探索语言中“以少驭多”的奥秘。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的各级结构单位如音位、语素、词等如何运转,解释人们何以能灵活地运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无尽的话语的奥秘。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由于讨论的是语言结构单位的运转规律,因而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以后各章,无论是讨论语言系统的各个侧面(语音、语法、语汇等 ,还是语言的演变,都是围绕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展开的,或者说,都是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视角去贯串语言的结构。
第二至第五章:分论语言的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特点(第六章“文字”从另一角度谈 第七章:总论语言的历史演变(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是补充部分,主要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谈语言
概括地讲,包括性质特点、结构体系、演变规律、与文字的关系。
总(本质--分(结构:组合与聚合--总(发展
其中,性质结构是课程的重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贯穿主线。
3、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整体研究
结合各个章节,不能分开孤立的学习。第一章的理论是全书总纲,要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后面各章。如:汉语词汇的构造、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第一章的理论。
4、注意自学,加强实践练习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阅读语言理论著作,反复钻研理论概念。对比联系,强化记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注意结合外语
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语言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善于观察,做有心人,积累有趣的语言事实资料,为抽象理论作根据,提高语言灵敏度和捕捉力。
第2学时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语言学”定义(前面反复提到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语言的性质:
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人类的思维工具;
3、符号系统。
语言的结构:
1、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
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
语言的发展:怎样产生?有哪些演变规律?历史发展的情况。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任何语言”:从对象上说,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
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当今交际用和“死”语言(古代书面语;
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三语言学的任务
理论上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应用的现象,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把本质的东西挖出,固有规律概括出来→总结、整理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语言的符号性结构上,至于语音、文字的意义,不是它研究的任务。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规律问题。(鸡吃食 / 食,鸡吃
当然,它还必须研究语法结构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
(四研究方法:语言本身构造复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先分成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部分→描写分析特点和发展,比较差异(与共同来源的语言→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归纳一般规律(总--分--总
我们的课程:以汉语研究为基础,通过汉语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二、语言学的建立(形成过程
1、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2、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音韵、训诂(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
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
第3学时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千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 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 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 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 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 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 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 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 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 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 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 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 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4学时
四、语言学类别(分类)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各个学科的总称,内部还有很多分支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人们研 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样→形成语言学的各个类别和派别
1、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功能标准为首要标准)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研究 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 段。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
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的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 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前者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
(汉语语言学/英语语 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 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 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 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 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 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 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3、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 点,找出演变的规律。
共时语言学:以语言发展中某个阶段为横断面,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现
汉、古汉)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情况→纵向研究(历史语音 学)
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 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 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4、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断代似的研究,反映语言在某个时代的客观细致的面貌(现汉语音、词 汇、语法)
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 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对比语言学: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共时历时研究:古今汉语、英汉语 法→类型比较)
5、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静态语言学:静态的语言符号为对象,构成要素的分析描写 动态语言学:动态的言语交际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运动规律
6、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
学 微观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围绕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语音、词汇、语 法和语义研究 宏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各个类别→综合各门学科展开研究(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 究)分类角度不同,一门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类别中,如现汉(功能→理论语言学、对象 →专语语言学、时段→共时语言学、方法→描写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类别:广义、狭义之分(1)社会语言学:结合社会学和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和运用各方面与社会环境结合 1952年首次出现名称,1964年学科诞生,吸收运用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 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 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差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社会接触和混合等)(2)心理语言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形成,语言是个人心理的反映。
重点观察语言与个人的关系,通过语言了解人的心理认知活动;
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人类怎样运用语言;
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得接受和发生过程、语法的心理实现。
比如有的语言学家提出“核心句”问题就是具有简单句、肯定句、主动句和陈述 句性质的句子,心理语言学对此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现,陈述句转换为否定句比否定句转 换为肯定的被动句(被动语态)的时间短,说明核心句是符合心理现实的。
(3)神经语言学:最近20年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
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通过神经控制系统研究言语的产生;
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人脑重量大约为1450克,黑猩猩头部重量与人类差不多,但大脑只有500克左右。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黑猩猩没有语言中枢。
人类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 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可以看到,大脑左半球控制 语言的有关部位比右半球相应部位体积要大,结构更加复杂,连婴儿也不例外。有些十岁 以下的儿童,因为患脑瘤而需要切除大脑左半球皮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这表 明儿童的大脑心理过程可以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但是对于成年人,若将大脑左半球切
除,则将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实验表明,人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它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人的语 言机制主要是在大脑,大脑和人类的语言的内在联系现在认识研究还很不够。语言的起源 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
题至今难有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脑的机制研究不足以回 答上述问题。如果真正把语言与人脑的关系研究透彻,破解其间的秘密,可以想见,语言 及语言学史都将写下崭新的一页。(4)统计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
统计语言学:作品、作家用词频率统计→探索语言风格,为词典编纂提供依据
确定语言中借词的比重,常用汉字,计算机存储汉字等。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可以看出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五、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 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 缘)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 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 言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 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 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 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 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 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 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 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
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六、语言学的功用
1、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 践
2、指导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
3、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 范化
4、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 的处理
6、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 等
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 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规律)?? ?? ?? ??
《语言学概论》教案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1
第三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完整版教案—徐红
引
言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语言学的起源、基本概念和主要流派,明确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意义、学习的方法和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基本概念】
语言学、语文学、个别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
【基本理论】
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的流派、学习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学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语言学的流派(教案符号:★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3课时
【参考书目】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乔姆斯基《句法结构》、高名凯《语言论》、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马学良《语言学概论》、马建忠《马氏文通》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从语文学到语言学(From philology to linguists)Linguists is a pilot science.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学(《说文解字》)、音韵学(《广韵》)、训诂学(《尔雅》)→解释典籍→经学的附庸→语文学(philology)(小学)(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panimi》(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
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语言学的发展说明:描写现状、追溯历史、探索规律。
语言学就是一门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追溯它们的历史,探索语言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From philology to linguists)
1、个别语言学:以某一语种为研究对象,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个体必须了解的一门语言。个别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2、普通语言学:以人类的所有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它依赖于个别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索绪尔(D·sanssure)1906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标志。(为语言而研究语言:Study th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普通语言学探讨的是人类所有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个别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二课时: ★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
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三课时:
四.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
(一)、中外学者的论述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葛林伯格(Greenberg):1973年《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科学》; 罗马尼亚语言学家
马尔塞斯:《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科学》;
中国语言学家
伍铁平(北师大教授):《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美国语言学家
萨皮尔(Sapir):《论语言学的重要地位》
在此,仅以中国学者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的观点为例说明:①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作用;②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统领作用(四大结构主义语言学者都受索绪尔的影响);③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推动作用(N·Chomsky:TG语法=Transformation generative linguistics)。
(二)、语言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语言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工具,哲学、历史、文学、考古等社会科学都要借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如: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书中在论述古代奴隶制的产生时,就以“臣”字的起源和含义为例证。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如:马克思“语言起源于劳动”的学说。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缘)。如: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先生的老师)就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学。
(三)、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
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Clinical linguistics)、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Computer linguistics)、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Social linguistics)、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Cultural linguistics)、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五.学习语言学的意义
1、增强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的自觉性
平常说话过程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语言的理论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 univeisals):所有的语言都有主谓结构(s+v)、动词支配对象(v+o);古汉语、英语、俄语都存在疑问代词前置现象。
2、提高语文水平: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目前,中文系学生普遍重视文学轻视语言学,不知道语言学是文学的基础。所以,中文学生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说话清晰)和文字表达能力(写字),少用电脑;要提高对语言,尤其是对汉语的认识水平;学会运用语言理论指导一切工作。
3、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以前阅读文学作品只注重文本,不注重语言,“语言学转向()”之后,开始由“文本热转向语言热”,即用语言学的方法来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例如:孔乙几的几句文诌诌的文言,祥林嫂的翻来覆去的几句重复语,老舍作品中欧化句式(代词被限定、状语置于句末)、轻声和儿化等老北京方言有240个以上,赵树理作品中的土语等等。
4、便于了解古代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DNA”,即语言中蕴涵着许多文化成分,人们通过语言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如:中国的丝绸、茶叶。茶,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但“茶”的读音在英国和俄国的相差很大,其原因是:
茶→南方通道(闽语)→tea[ti:] 茶→北方通道(北方话)→чаu[t a:k]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 ①资料检索:输入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是语言学方法; ②机器翻译:ECMT英汉机器翻译系统;
③人工智能:机器人(超市监管员、家庭服务员„„)。
6、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
7、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等 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规律)
六.怎样学习语言学
1、学好母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2、学好外语:掌握的语种越多越好(陈寅恪掌握的语种最多:23种语言)
3、了解方言:(大冶方言是一种宝贵的语言财富)
4、研究基地:(适当做一些研究论文)
七.思考题
1、什么是语言学?
2、语言学有哪三大基本流派?
3、语言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有何地位?请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加以论证。
4、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七章第一、二节——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展;第一章第四节——语言学及其发展。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导言。
语言的本质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的符号性和语言的体系性,了解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与非语言交际工具的不同,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及其与动物“语言”的不同,能够运用所知识解释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基本理论】
1、语言的交际功能;
2、语言的交际过程;
3、语言与非语言交际工具的不同;
4、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不同;
5、语言的符号性;
6、语言的体系性 【重点难点】
★语言的交际功能、※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不同、★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的体系性、※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语言与言语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5课时 【参考书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
2、[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3、[美]布龙菲尔德《语言伦》,商务印书馆,1980年;
4、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
5、冯广艺、冯学锋《文学语言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年。【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交际功能(本质功能)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动物不具备。非洲有一个民族把新生儿叫做kuntu(物),到孩子学会说话才叫做muntu(人),这鲜明地反映了会不会说话、能不能说话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认识。
动物的“语言”:简单、零碎、模仿、本能。
人类的语言:单位的明晰性、音义结合的任意性、结构的层级性、系统的开放性。
恩格斯:在“劳动在类人猿转变成人类中的重要作用”的论述中,论证了语言在劳动中产生→语言在劳动交流中的作用→彼此之间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 鲁迅:“文学起源于劳动说” 语言是适应人类需要而产生的:适应人类需要→语言产生→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反之亦然:社会存在→人类交往→语言重要;如果没有语言,交际受限→人类生活受影响;语言产生受交际促使→社会交际不需要,就不会有语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马、恩: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写实 列宁: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斯大林: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用它来进行交流,表达思想。(《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
语言的交际过程(四个阶段)
语言是信息载体,是传递信息的代码(现实的编码体系)。
言语表达者
媒介物
言语接受者
交际功能决定语言的生死存亡
语言所服务的社会对语言交际功能作用强。
①交际功能强,语言的生命力强。如:英语(分布最广、使用国家最多),汉语(使用人口最多)②交际功能弱,语言的生命力弱。如:满语(正濒临灭亡,为抢救之,人民大学仍主办《满语研究》),鲜卑语(唐朝时广泛使用,随后大量向南部迁移),清朝统治者入关后都说汉语,不说满语 ③交际功能发生变化,语言死恢复燃。如:古希伯莱语(犹太人使用的语言,曾经在历史消失过,但犹太复国主义者成立以色列国之后,确立希伯莱语为国语)
第二课时: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除语言之外,人类还拥有许多交际工具,如文字、体态语、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字符号、化学公式等。①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体态语: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语言交际工具。如:黑夜时看不见;鼓掌、举手、挥手、使眼色、打手势、点头、裁判等必须建立在双方理解,心领神会的基础上。②旗语、电报代码等:一种通讯方式,使用于航海、军事或野外作业,手持两面小旗用不同姿势代表字母,进行传达联络,它们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非语言交际工具。③文字:它常与语言联系在一起,将听觉感知转变为视觉感知,以克服语言在时空上的限制,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如: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而有文字的语言只有几百种,仍有大量语言是在没有文字的基础上实现的交际功能。
斯大林:“语言是须臾不能离开文字的”,所以,我们应帮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制文字,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方位、无处不用,不像体态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语言是维系人类社会的唯一精神支柱,设想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语言,将永远沉默在黑暗中。——体态语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与动物语言含义不同 鹦鹉学舌是模仿,不会创造;蜜蜂的舞蹈语言(找蜜源、跳舞)是以不同的飞行姿态向同伴传递信息;蚂蚁的香料语言是运输食物;泰国的长臂猿能发出9种不同的喊叫等等→→动物语言更多地表现为身态语言,用作交际的声音是不可分解和重组的、一成不变的,现场刺激引起的,内容有限,因此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同一种动物,基本上是按照族群的分类在一部分语言上取得共通的,如海狮妈妈和海狮孩子之间很多时候是通过叫声来辨认对方,但是通过声音来进行沟通的情况非常少;比较聪明的是黑猩猩,能利用声音表达一些情感,但是并不能准确表示,更加不能面对具体的情况表示一个完整的情形。
《礼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而人类语言在运用上更多地表现为语音或文字;其语言符号的组合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后的规范性等特点,因此不受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如:婴儿学说话 人类与动物“语言”不同 人类语言 动物“语言”
说出的话(句子),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需要、语言规则组装。以叫单位的明晰性
喊或舞蹈动作来表示某一固定意思,“语言”单位不能分析和组装。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
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
传授性 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现实的语言环境,掌握一种语言。其“语言”是一种本能,与生俱来。结构的二层性 两层结构:音位层;符号层。不能分解成单位,没有结构。
一种封闭的系统,所传递开放性 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的信息固定有限,受刺激的限定。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哲理,驰骋想象,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限制。交际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不能回顾过去、设想未来。
四.思考题
1、语言的交际过程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2、动物有没有语言?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不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语言呢?
第三课时:
第二节
语言是符号体系
语言的符号性
(一)什么是符号symbol 符号是指代表事物的标记,由形式、内容两部分构成,两部分之间无必然联系,不可论证,是人为约定的结果。符号判定的标准有二条:一是是否由形式、内容两部分构成;二是两部分的关系是否任意。
(二)语言是听觉符号
语言以语音为形式,语义为内容,音义之间的结合关系是任意的,所以语言是符号。符号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依托,如声音、图像、颜色、线条、动态、立体等,据此可以将符号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动觉符号、触觉符号等。语言是听觉符号。语言之所以以符号为载体,是因为它使用简便,容量最大,效果最好。
(三)语言符号的特点
1、任意性:不可推理、无法论证,无理据可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又叫做约定性,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关系并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者某种规范建立起来的,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这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公孙龙·名实论》:“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彼此且彼,此此彼且此,不可。”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
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人、刀、树、水、妻子、太阳、月亮„„ 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
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2、线条性:链条排列
A、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这个组合过程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层级性,如汉语中的“语素→词→短语→句子”的层级关系。B、线条性限制了符号组合时的空间配置,这种限制性因素就是规则。可见,线条性是受规则支配的。
如:wǒmen de qiántú
wúxiàn guāngmíng 现代汉语作品中,常用变异性破坏语言的线条性,如:《雷雨》中的一段对话(“断线”、“岔接”):——“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打的那个人的妈”
3、开放性(生成性)
开放的系统,有限模式生成无限的句子。乔姆斯基:语言通过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4、稳定性
由任意性、约定性决定的。社会约定,无所谓好坏→不轻易变化→个人来说强迫接受。
5、可变性、发展性
历时角度看,稳定性是相对的,(静态描写→共时研究)发展是绝对的(动态分析→历时研究)。音义之间相互适应(矛盾→发展变化)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的可变性和不变性→只能渐变,不能突变
第四课时:
语言的体系性(系统性)
1、结构要素
语音要素:如汉语由声、韵、调构成,英语由元音、辅音构成。语义要素:如汉语有词义对立现象,英语则无词义对立。词汇要素:如汉语与英语不同。语法要素:如汉语与英语语法体系不同。
语言的层级性 层级性:语言单位不在同一平面,而分属不同的层或级→内部规律(语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符号系统)语言体系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符号分别处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一个层级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发挥不同的作用。
语言的底层:音位层(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音位→音节→语法)。
语言的上层:符号层(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语素→词→短语→句子)。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词和短语,第三级是句子。如:
音位:/m/、/t‘/、/t/—/A/。
语素:马(mǎ);他(tā);打(dǎ);人(人民)。
词(词组):枣红马;他们;鞭打;人(伟大的人);环境、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学家。句子:他们鞭打枣红马;人!(谁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保护环境。朱德熙先生:“语素是语言中最底级的单位。”
冯广艺先生:“语言不存在大小之分,只有层与级之分属,语素是上层单位中最小的单位。”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关于语言层级的理解:小单位→大单位,各成层级
语素层→词层→句层级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索绪尔)语言的层级关系是相对于语言体系的整体而言的,至于这一体系如何运作,使语言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创造出无限多的句子来,所依靠的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如:“房子大”和“大房子” 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纵向替换性。二者的关系:组合关系所侧重的是符号和符号怎样组合成为一句完整的话,聚合关系所侧重的是如何替换现有的符号创造出更多的句子。我们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表示: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组词造句过程:立出句子结构(组合规则)→选择适当词(聚合规则)→句子产生 如:“白花”这个符号的链条,能出现在“白”这个位置上的有“红、蓝、紫”等颜色词(是形容词),也有“大、小、好、香”等形容词;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纸、卷、房子、皮肤”等名词,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
第五课时:
4、语言和言语(索绪尔)在日常运用中,语言和言语区分不清,常常混合,但都与“说话”有关。如:“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和言语。” “说(language)话(speak)”:“说”是动作行为,“话”是动作行为的结果;“说”依赖于一定的规则,“话”是这一规则的成品。索绪尔:“语言和言语就好比数学演算,语言是数学演算中的公式和数字,言语是数学演算中的过程。” 50年代我国就召开过语言与言语的学术讨论会,并出版过《语言和言语讨论集》„„2004年在武汉大学又召开过国际言语学学术讨论会。
①区别:
从表现形式看: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有共同性和社会性/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全体社会成员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体现个人表达的成品,带有个人的烙印)从运用角度来说:语言是规约的、有规则/言语是自由的、灵活的。(“规范”与“变异”之争:“读小说、读诗歌→读鲁迅、读沧海、读长江”→“语言学家与文学家的矛盾”;“有一对情侣在公园里有意展览他们的幸福” →“语法学家与修辞学家(语用学家)的矛盾、讲究规范的学者与讲究变异的学者的矛盾”)
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个别的,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运用同一语言,言语不一定相同。
其他:语言是封闭的/言语是开放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②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方式;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语言规范着言语,又从言语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模式,可以从话语中找语言。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着。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先运用,后有规则。因此,研究语言要从言语入手→言语是补给手段,语言是材料库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刘连仁“孤岛”)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口语、书面语→书面化)(4)语余成分(超语言的剩余成分):存在言语中的非语言成分。
言语包括语言成分(被社会使用)和语余成分(未被社会承认)它包括:
A、个人的创新成分(词汇、语法)。(小孩说话明显)
B、个人误用的言语成分。(语音:尖、团;词汇:非常;语法:“快乐着你的快乐”)
C、言语的生理部分。(嗓音:粗细、大小;语速)
D、行文格式。(写出来的话)
这些都带有个人特点→若被社会承认→转化为语言成分。
三.思考题
1、怎样认识语言的符号性?
2、语言的体系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谈谈你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4、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一章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范围、第二节——语言的结构、第三节——语言的功能。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
音 【教学目的】 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掌握音位的归纳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给普通话注音;了解语音组合、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的情况。【基本概念】
音素、国际音标、音位、超音质音位、调位、量位、时位、音位变体、条件变体、自由变体、区别性特征、音节、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基本理论】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三、归纳音位的原则;
四、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五、语音的组合;
六、语音的发展演变(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
【重点难点】
一、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
二、确定音位的基本原则
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四、音位的组合规则;
五、语流音变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所用课时】
6课时 【参考书目】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纲要》,科学出版社,1957年,商务印书馆,1981年;
2、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出版社,1985年;
3、吴宗济等《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4、林奎、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大出版社,1992年。【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音理论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表现形式)。与其他声音对比,语音的特点:
(1)自然界声音:风、雨、敲门声→不是发音器官发出,不表示特定含义;(2)动物声音:发音器官+特定意义→对环境的即时反应,不能组合,不表思维;(3)人的声音:咳嗽、呵欠→自然反应,不能形成符号,不表示意义。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科学,从多种角度去研究:普通语音学、具体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实验语音学。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一种声音,具有物理属性(物体振动:物理性);语音又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生理性)发出的,具有生理属性→自然属性;由于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用于交际,含有一定意义→社会性(本质属性)
语言交际活动的链条:编码
发出
传送
接收
解码
其属性分别与听觉学、心理学、发音学、音响学相联系。语音传递要素
发音
传递
感知
1、生理属性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了语音的区别:不同种族器官一致→选择不同语音表示语义→不同语音的属性
语音学研究
发音学
音响学
听觉语音学 生理属性
物理属性
社会属性
语音系统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1)动力器官:肺和气管{人类语音一般是靠呼出气流发出的→呼气音(少数语言[非洲南部]利用吸气发音:缩气音、反音)}(2)发音器官:喉头、声带{喉头的几块软骨如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勺状软骨、会厌软骨及连接它们的肌肉;声带(是否振动)}
(3)调节器官:口腔、鼻腔和咽腔(其中口腔最重要)
口腔: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小舌、舌头(最灵活、最重要的发音器官)鼻腔:鼻化音、鼻音
声带、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主动发音器官(自由活动)齿、齿龈、硬腭等→被动发音器官(不自由活动)
2、物理属性
同自然界的所有声音一样,语音也是由于物体受到外力的撞击而振动发声的,因此具有一般声音的特点,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音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个方面的要素,一般称为语音的四要素。
物体振动→声波→听觉器官感知→物理现象
(1)音高:决定于振动频率(快慢)振动快→频率高→音高
人类语音的音高取决因素:声带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人们可自行调节:16—20000赫兹)
音高的作用:构成声调和句调(汉语靠音高变化区别意义;也可表达特定语气或感情色彩)(2)音长:决定于声波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说,语言中的音素都可念长念短)
音长的作用:可以通过音长变化调节语调(英语等可以利用音的长短形成对立,区别意义)
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调,入声短,其他相对较长
(3)音强:决定于发音体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动力大→振幅大→音强 人类语音音强的取决因素:发音动力的大小。发音力大→气流大→音强
音强的作用:协同音长、音高调节语调。(有些语言中,音强变化构成词的轻重音,区别意义)
英语
汉语(轻声:区别意义[孙子]、区别结构[打死人])音高、音重和音长都是相对的,以音高为例,假如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都用普通话念“衣、宜、以、翼”四个字,就绝对的音高来说,女同学往往比男同学高,可是我们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别。对于语音来说,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之间的高低变化的对比,至于每一个音的绝对音高的变化,那是不重要的;同样,音的轻重、长短,也都是比较而言的,如“帘子”的“子”念轻声,其强弱是相对于“帘”音来说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音高、音重和音长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汉语中,语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调类,也就是按照不同的声调分出来的类别。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其实就是音高的变化,同样的音素组合,声调不一样,音高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
(4)音质:音的性质,本质特色,又叫”音色”→一个音区别于其他音的基本特征。取决因素:发音体震动的形式(体现为具体音波的样式→由基音和陪音的关系来说明)
声音:单纯音(单纯振动,只有一种声波形式,一个频率)
复合音(一系列振动,不同发音体或同一发音体不同部分同时振动形成声音)
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的音就是基音(复合音中振动频率最低的音波),除此之外都是陪音。我们平时所说的音高也往往指基音的音高。
语音中音质的决定因素:陪音的数量、振幅、频率以及它们与基音的关系。
从声学角度看,声音分乐音和噪音两种。乐音是有规律的音波,基音与陪音呈规则的正整数倍关系;噪音的音波形式则是杂乱的,基音与陪音不呈现规则的正整数倍关系。
语音中元音属于乐音,清辅音属于噪音、浊辅音属于混合音。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看,乐音中元音的音质是由于元音的共振峰决定的。浊辅音有乐音成分。
造成不同音质的原因?(出现基音和陪音变化的原因?)
A、发音体不同。乐队中不同乐器发音不同。[t][d]→声带是否振动
B、发音方法不同。木棍敲击和划过锣鼓,发音不同。[k][k’][x]→排除障碍的方法不同
C、共鸣器形状不同。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i][y]→唇形的圆展、鼻腔的开闭 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上述三种方法,发出不同的音色。(5)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者是从不同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的四个成分,但总的说来,音长、音高和音强三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音色是最根本最本质的,任何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是以不同音色的音色为其最基本构成,其他要素则不占据主要地位。音色的变化最丰富,可以满足人们区别各种意义的需要。
3、社会属性(语音区别于其他音的最根本性质)
在语音的属性之中,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根本属性,或者说是本质属性。因为:只有社会属性才能使语音和其他声音区别开来。语音的社会属性就是看什么样的语音在怎样的系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如:
音位
最小的语音单位
具体语言中
区别意义
语音的社会性表现(与语言的社会性表现相参照):(1)语音符号的音义结合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语音都有意义,音义结合不是个人决定的,是全体社会约定俗成的。
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太阳(日头、老爷子、sun、hi[日语]);同一个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
(2)语音系统是由社会决定的。
任何语言和方言都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即使物理、生理属性相同的现象在不同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同。→这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汉语有卷舌音,但大部分方言无浊音;英语有浊音,但无卷舌音。这些差异不是发音器官不同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而是不同民族、地区、团体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系统→所以,经过训练,可以相互学习不同的语音(汉族人学颤音;西方人学会四声→社会习惯改变)如: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从语言的社会性角度,对纽约市百货公司高级、中级、低级职员的社会用语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著有《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社会层次不同,所操语言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语音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所操语言不同
第二课时:
第二节
音素论
一.音素、记音符号、国际音标
(一)什么是音素
1、定义:音素是人类语言在一次发音中按照音色的不同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严格的说,一次发音就是一个音素,两次发音可能音色就会不同(如:a、A、ɑ)
在语音中,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因此,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音中的作用,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最小语音单位:不能再作横向切分
?
2、音素与字母的区别:
(1)一个音素多用一个字母(2)一个音素用多个字母(long[?])(3)一个字母多个音素(a→?、ei、?)
(二)记音符号
分析语音 →记录下来→书面符号(记音符号)
记录语音的符号就是记音符号,即音标。广义的音标指一切标记语音的符号(国际音标、音位音标、音节音标、语音结构音标);狭义的音标指标记音素的音标→最通行的是”国际音标”(分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两种)
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
(三)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iciation Alphobet)1888年8月,由国际语音协会(“语音学教师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iciation)创立的一套记音符号。国际音标的优点:
(1)标音准确:符合一对一原则,音素与符号一一对应,便于准确记音;
(2)符号简单易学:以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为基础,便于学习使用;(3)使用灵活:有很多附加符号,可以记录人类一切语音。如鼻化音、唇化音等。国际音标所用的符号主要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不够用时则采用反写、倒写、合用、增添附加符号、用小写尺寸的大写字母等方式解决。
(四)国标与汉标的比较
辅音比较: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z
c
s
zh
ch
sh
r
[ ] [ ] [ ] [ ] [ ] [ ] [ ] [ ] [ ] [ ]
元音比较:a
o
e
ê
I
I
i
u
u
er
ai ei a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u an en ang eng ia
ie
iao iou ian in iang 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eng ong ue uan un io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音素的构成:元音和辅音
1、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气流在发音通道上有无障碍(元音无,辅音有)→最主要区别
(2)发音器官各部位的状态(元音:各部位均衡;辅音:成阻部位紧张)
(3)声带是否振动(元音:振动;辅音:不一定振动)
(4)气流的强弱(元音:弱;辅音:强)
(5)是否是纯乐音(元音:纯乐音,响亮;辅音:乐音+噪音,不响亮)
(6)能否自成音节(元音:自成音节;辅音: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2、元音
(1)元音的特点(与辅音相区别):声带振动、气流不受阻碍、可以自成音节
(2)元音的分类:区别不同元音主要根据共鸣器形状→主要是口腔形状(与唇、舌的状态有关)每个元音又具有自己的特性,根据口腔里舌头起作用的部位,可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两类。
发元音时,舌面起调节气流的关键作用,所以通常说的元音即指舌面元音。舌尖起作用的舌尖元音(普通话两个:舌尖前,舌尖后)舌尖同时上卷,向硬腭翘起的卷舌元音(普通话一个)舌面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唇形的圆展决定的。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
A、舌位高低:分七级(高、次高、半高、中、半低、次低、低)→与口的开闭程度相关:开口大→舌位低
B、舌位前后:三类(前、央、后)
C、唇形圆展:两类(圆、不圆)
元音的描写必须综合三大因素的作用。[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舌位图(补充):
八个正则元音(标准元音):四个极限音[i][u][a][ɑ];四个定位音[e][ε][ο][] 元音舌位图是D·Jone(国际语音学泰斗)发明的,用X光透视法得到的投影图。元音舌位图的含义:
(1)元音区别性特征: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唇形圆展;(2)元音组合:单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3)其他
3、辅音: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并克服阻碍发出的音(成阻+除阻)
(1)辅音的特点:气流受阻、发音器官各部分紧张;发音时声带有时颤动有时不颤动(2)辅音的分类
辅音音色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辅音的发音比较复杂,包括唇、齿、舌、喉各个方面。这些部位互相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发音。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一般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排除阻碍的方法。
第一、用送不送气、发不发声、通过鼻腔还是口腔排除阻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用形成和保持阻碍的方法分析,包括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所谓塞音,就是发音部位紧闭,阻碍气流通过而发出的音。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发音部位:发音器官对气流形成阻碍的部位→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中、后)音、小舌音等
发音方法:成阻和除阻方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边擦音、颤音、闪音;
声带是否颤动→清音、浊音;
气流的强弱→送气音、不送气音(3)辅音发音的几种独特情况
A、半元音: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属于混合音。声带颤动,较为响亮(与元音相似); 又略带摩擦(与辅音相似);口腔近于开放,乐音成分大些。
普通话中零声母的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其韵头都是半元音。“烟、温、元”
B、腭化辅音:发音时扩大舌面与上颚的接触面,在发辅音时同时加上[j]音,两者合成一个音素。
英语dew、俄语、普通话[t、t’、n、l]与齐齿呼相拼时,就带有腭化色彩。“电”、“题”
C、唇化辅音:发辅音时伴随圆唇动作,一般在辅音下方(或右上方)加“w”。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常见,特别是舌根唇化明显。[kw、khw、gw]
普通话,多数辅音与合口、撮口韵母相拼时带唇化色彩。“都”“居”
D、清鼻音、清边音:声带不震动,然后经鼻腔、口腔的舌边流出,在辅音下方加“o”
汉藏语系中瑶语勉话多见。
三.思考题
1、北方人大多会发卷舌音声母zh、ch和sh,而大部分南方人不会发这三个声母,或者发音很费劲,是不是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发音器官构造不一样?
2、听别人说话,在没有看见人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能听出是男子说话还是妇女说话?是大人说话还是小孩说话来呢?请结合语音知识加以说明。位
3、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二章第一节——语音和语音学;第二节——音素和音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第一节——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第三节——发音
第三课时:
第三节
音位论
一.什么是音位(phoneme)
音位是在特定的语言或方言里,构成对立性差别的,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如:汉语: 肚子饱了。Tu zi pao le
兔子跑了。Tu zi pao le
在汉语中,送气与不送气可以构成语言的对立性差别;
英语:
peak
kill
tool
Speak
skill
stool 在英语中,送气与不送气可以构成语言的非对立性差别;(不区别词性、词义,不影响交流)
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辩义功能)
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具有辩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不同的音位。如普通话”度/tu/”、“兔/ t’u /”、“怒/nu/”、“路/lu/”中的/t t’
n l/与“巴/pA/”、“逼/pi/”、“逋/pu/”、“拨/po/”中的/A u o/语音环境相同(韵母、声调),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意义,所以分别属于四个不同的音位。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
在区别意义的前提下,是最小的,不可以再切分的。如”听/t’i?/”与”灯/t??/”韵母不同,元音不同,还可以再切分→所以音位应该是/i/ /?/。
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
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多次发音→多个音素(一个音位总包含许多语音相同和相似的音素)
人的发音制约(每次不可能完全相同);语音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声音本身不同→却没有辩义作用(人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区别)→当作一个音位
4、总属于具体语音或方言的。每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音位系统,这些音位都在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中起着区别意义的作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者方言,它们的作用也就不存在。比如我们不能将英语中的音位和粤方言中的音位等同起来。
不同语言中,语音体系也不同→音素和音素的差异是否构成功能差别也不同→相同的音素进入不同的音系,其相互关系可能不同(每个语言/方言的音位及其内容不同)
英语[P][P']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不会造成意义差别。people/speak→一个音位/p/
汉语则是两个音位。英语/p//b/两音位,汉语则没有对立。再如/n//l/的对立。
以上说明了语音的社会性→本质上是社会现象。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如苏州话/i/ /Ι/分两个音位;而成都、武汉/n/ /l/成一个音位)
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补充知识]
音位学说的创立 最早提出的是俄国人(波兰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语音分生理和心理语音学。其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明确提出“音位”的名称,另一学生谢尔巴发展音位理论,使之自成体系。理论产生后向英美传播,英国的语音学家D·琼斯接受并融合本国学者斯威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音位观;美国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也注意到了语音的辩义作用,发展了音位理论;东欧、俄国的特鲁别茨柯依撰写了《音位学原理》→成为集大成之作。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又在研究中衍生出生成音系学,使音位理论深入拓展开来。
二.音位变体(Poneme variation/variaent/variable/variative)
同一音位往往包括很多音素→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无辨义作用的不同音素就是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
1、条件变体
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它们互相排斥,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条件变体的音位在语音上相似,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又比如:zi.zhi.yi,三个音节的-读音不同,出现的语音环境也不能互相替换,是互补关系,所以归并为/i/音位。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如普通话/a/音位,有四个常见的变体,而且有各自的出现条件:
[pai]中,受前元音[i]的影响→前元音/a/
[mA]中,受单韵母影响→央元音/A/
/a/的条件变体
[lɑu]中,受后元音[u]影响→后元音/ɑ/
[j? n]中,受韵头[i]影响→半低前元音/?/
英语清塞音/p t k/有两个变体:出现在词首读送气音[p't' k'];出现在/s/和元音之间读不送气音
由于它们不区别意义,所以都是/p t k/的条件变体。
2、自由变体
自由变体是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虽然音质上存在差别,但该语言的人意识不到。
如:四川话、湖南话、湖北话/n//l/不分→/n/的变体,如“那边来了一位旅客/女客”、“男衣与蓝衣”、“怒与路”;傣语[x]、[k']可以替换。一般地说,每个音位往往有几个条件变体(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可以忽略);但不一定有自由变体→无主次之分,共同构成一个音位。
音位、音素、音位变体的关系?
(1)音位和音素的关系:音位和音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着眼于自然语流中的语音单位分类而言的)区别:A、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孤立地考察语言片段在一次发音中切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位是从特定音系中分析出来的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B、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侧重语音的物理、生理属性;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音素就像人类共有的制造语音外表的原材料,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的语言或方音的音位系统。
C、音素只能从音质角度上切分,音位却可以从语音四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划分与归并。D、音素是一次发音就可分析出来的,音位则往往涉及一类发音。
联系:音位是比音素更高一级的语音单位,音素是音位所使用的语音资料实体。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可能是音位,也可能是音素。例如普通话的声母b和p,可以区别意义,是音位,但它们同时也是音素,具有一般音素所具有的生理、物理属性。
音素存在→构成差别(关系)→产生功能差别单位
(2)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着眼于语音体系中集合和内部成员的关系而言的)
音位是由音位变体构成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从具体变体中归纳而成的语音类型单位,没有具体的音位变体,音位就不会存在;另一方面,音位总是由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的。
第四课时:
三.确定音位的原则(归纳/划分音位的原则)
音位分析的目的:具体语言中无限的语音→归纳成某些环境中形成对立的数目确定的音位。
1、对立原则(非对立原则是归并音位的第一原则):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的音位彼此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特定语言或方言中,有差异的两个音如果出现在同一个语音环境中,且区别意义→形成对立关系→不同音位
如汉语/k//k’/分属不同音位。/b//p/则属于同一个音位。
这种对立包括所有音位之间的差异,每个音位都包含一些相似的音(音位变体),但必须与音系中全部其他的各类音形成对立并互相排斥才行。事实上,如果仅靠对立原则,划分出的音位会有很多,所以还要对这些音进行合并归纳→互补原则
2、互补相似原则:同一语言或方言中,有相似或相近的几个音各有自己出现的语音环境,绝不出现在相同条件中,那么这些音的分布状况互补,就应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如[a、A、α、ε] :a为前元音、A为单元音、α为后元音、ε用在[i][y]和韵母[n]之间→归为一个音位 其中,语音相似或相近是非常重要的(音感特征),它们是对本族语或本方言的语音的直接感受。
[i][][]三者在普通话中形成互补分布,且三者在发音上具有相似性→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音感差异太大,则不能归并。如[f][?]分布互补,但音质差别太大,所以不能合并。
3、随意替换性原则: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可以自由替换而无辨义作用的若干音位归在一起。语音上不同的音素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并且在一切活语言环境中可以彼此替换,没有功能差别,那么就属于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如普通话[u][U][w] →/u/的变体;方言/n//l/→/n/的变体。任何音系中,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与另一个音位内的所有变体相互具有辨义作用→对立性原则是最根本的 互补相似性原则将条件变体加以合并;随意替换性原则将自由变体加以合并→归纳音位数目,[补充知识] 归纳音位有多种因素。赵元任在30年代发表《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一文,是早期音位分析理论的经典之作。他指出:对一种语言进行音位归纳,不能要求得出唯一正确的音位答案。归纳音位时,强调或侧重音位的不同方面,音位归纳的结果就会不同。比如,要求音位与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简单化,或要求音位成员之间在语音上尽可能地相近,或要求音位符号有最大的可逆性,这样音位的数目就会偏多;如果侧重音位单位的经济简明,或要求音位符号的选择不超出常用的拉丁字母的范围,音位的数目就会减少。
四.音位的分类→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
前面我们所讲的音位(包括元音、辅音音位)都是根据音质特征所构成的功能差别来考虑的,而不考虑其他方面的特征,单从音质辨义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就称作音质音位。但任何一个音素又都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的统一体,每一方面的特征都可能构成功能差别→把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称为超音质音位。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在语流中总是按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段一段地排成线性序列→音段音位(或: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占有一定位置的音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超音段音位(或: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不占有一定位置的音位)
在词平面上,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势位)。
1、调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由调位变体组成。(声调)音高及音高变化在具体语言中被划分为一定数目的调位,每个调位在具体语境中至少有一个调位与之对立。这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成为区别形位、词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标志。
表现:一个音节中调位不同→语音形式不同→意义不同(1)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调位的数目不同。
(2)方言调位最少的是河北滦县话(3个),较多的是广西玉林话(10个)。福州、厦门(7个)(3)普通话有4个调位→4种音高对比模式(高平、中升、降升、高降)五度标记法/55、35、214、51/(4)邻近调位相互影响会产生条件变体→/55/(包括/44/、/35/等一般变体)→采用典型调位变体来表示
2、量位(势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轻重音)(1)它由量位变体组成。begin/bi’gin/(/12/、/13/、/23/„„)
(2)构成量位的音强也是相对的,通常重读音节要读重些,只要造成轻重差别就可以了。(3)一般只有具备自由重音的语言才可能有量位,重音位置固定的语言由于不能形成对立差别因此无量位。
(法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芬兰语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波兰语的重音在倒数第二音节)(4)汉藏语系多属非重音语言。一般情况下,音强不能造成功能差别。英语permit:重音在前一音节,名词“允许”;重音在后一音节,动词“允许”。俄语mука:重音在前,“痛苦”;重音在后,“面粉”。
普通话的轻声比较特殊,如虚词“的、地、得、了、着、吗、呢”等,它有辨义作用,是一种弱化音节,但与音高、音长、音质都有关系
3、时位: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长短音)(1)它也由时位变体组成(长短也具有相对性)
(2)英语中明显的长短元音的差别可看成时位的对比。Sit[sit] →seat[si:t]
feel__fill
beat__bit
(3)我国广州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有这种对立。辅音的长短差别也可以形成时位。(4)普通话一般无时位。元音长短差异表现在个别“儿化韵”中→无普遍意义 [补充知识] 音位的区别特征
20世纪50年代,布拉格学派(音位学派)创始人雅柯布逊在瑞典声学家方特和美国语言学家哈勒的帮助下,创立了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理论,他考察了上百种语言,从世界语言中概括出12对音位的区别特征。后人陆续增加,到乔姆斯基和哈勒的《英语的音型》,已经把区别特征发展到30多对。
12对区别性特征:
(1)元音/非元音
(2)辅音/非辅音
(3)突发性/延续性
(4)急煞性/非急煞性(5)粗糙性/柔润性
(6)浊音/清音
(7)集聚/分散
(8)沉钝/尖锐(9)降音/平音
(10)升音/平音
(11)紧张/松弛
(12)口音/鼻音(参看《语言学资料选编》p58—59)
五.思考题
1、[t t’ ]与[ts ts’ s] [t t’ ] [k k’ x]均构成互补分布→语音相似→能否合并?
舌面中
舌尖前
舌尖后
舌面后(舌根)
2、归纳下面的音位(使用方言)
(1)[t t’ ]与[k k’ x]
(2)[n]与[l]
(3)[d]与[t](4)[t t’
]与[ts ts’ s](5)[a]与[?](鼻化音)
(6)[ i
]
3、举例说明什么是对立,什么是互补?
4、举例说明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5、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二章第二节——音素和音位;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第四节——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
第五课时:
第四节
音组论
语音的组合单位——音节(syllable)
语音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语音单位→表达复杂的语义内容→构成音节(有限性→组合规律的制约)
一.什么是音节
说话时自然发出的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段,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语音单位(音位)构成。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
音位组合规律通常在音节范围内进行研究的,其组合特点表现在音节构造上。
普通话音节最少有一个音素,最多有四个音素。(音位通过具体的变体来体现→由音素构成的音节包含在由音位构成的音节中)[nA] →/na/(/na/、/nA/、/lA/、/nɑ/)
二.三种不同的音节组合学说
(1)元音说(√):起源于古希腊,认为元音是构成音节的最重要因素,元音的多少决定音节的多少。现代语音学认为,元音有单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之分,元音的数量与音节的数量不对等。如:飘[piao] 皮袄[pi ao](2)响度说(√):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在《人类语言的差异》中认为,音节的不同是由于元音的响度不同,元音的响度决定音节的数量,音峰与音谷之间构成一个音节。
现代语音学认为,由于发音体的不同,音峰与音谷的呈现不同。
(3)紧张度说(×):法国学者格拉蒙(Grammont)与前苏联学者谢尔巴()认为,人们发音时依赖于喉部肌肉紧张度的不同,紧张一次就是一个音节,紧张二次就是二个音节。如:飘[piao ] 皮袄[pi ao]
现代语言学著作一般采用“紧张度说”。三.音节的发音过程:音渡
发音器官由松到紧再恢复到松。弱→强→弱的形式,多音节相连就是松紧不断更替。如:[ai]是由a、、e、i的一系列过渡音的代表,而不是由a直接跳到i。两音节交界处是最弱的(音谷),处于音峰位置上最强的音大多是一个音节中最响亮的元音或开口大最大的元音或紧张度最强的辅音(鼻音或边音)。
四.音节的构造
音峰阶段→领音;渐强阶段→起音;渐弱阶段→收音。其中领音是必不可少的,起音和收音是可有可无的。
构造模式:起音(多由辅音充当)+领音+收音(辅音充当→闭音节;元音充当→开音节)。如:现代汉语以开音节为主,闭音节少,乐音多,噪音少,表现为抑扬顿挫。汉语今后的走向:以开音节为主,开音节和闭音节逐渐平衡。印欧语系以闭音节为主;日语以开音节为主。
英语辅音丰富,汉语元音丰富。如:grammaticalization 音节构成的四种方式→领音;起音+领音;领音+收音;起音+领音+收音。
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起首的辅音)、韵母(韵头+韵腹[领音]+韵尾)、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特殊的例子有:(1)、没有声母,如“昂”(ánɡ),“杨”yáng。
(2)、韵母没有元音。这种情况只有很少的几个语气词,如“呣”(m)、“哼”(ng)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汉语音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声母和“四呼”的配合很有规律性,这是音位互补关系的体现。如舌尖前音声母z.c.s,舌尖后音声母zh.ch.sh,舌根音声母g,k,h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成音节,而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舌面前音j,q,x可以和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组合。
[补充知识] 复元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体(响度大的元音是领音,另外元音响度小)。复元音发音时,肌肉只紧张一次→组合不跳动,只能滑动。
复元音包括二合元音(前响二合元音[ai][ei][au]与后响二合元音[ia][ua][ie])和三合元音(中响复合元音[uɑi][uei])复辅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辅音的组合体;组合后保持各自的音质。如英语fly的“fl”;俄语Страна(国家)中的“стр”;汉藏语系中某些语言和南亚语系中比较丰富,都出现在音节开头,如[pl][bl][kl]等。
藏语[sbr-]三个辅音结合,结合密切。印欧语系中复辅音结合比较松,形式不固定,可以多个连在一起,位置也不固定,如英语[stri:t]。容易结合成复辅音的是边音、鼻音、擦音、颤音等,塞音、塞擦音结合较少。
塞擦音不是复辅音:结合紧密,作用同单个复辅音。
第六课时:
第五节
音变论
语音的发展变化包括共时变化(synchronic change)→语流音变;历时变化(diachronic change)→历史音变
一.语流音变
1、什么是语流音变
语流交际中音位并非孤立出现,而是表现为音位之间的组合和连续,必然要发生关系,相互影响。特定语流中的音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强弱、高低的不同,或者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语流音变,也叫连读音变。大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都发生在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邻音、语速高低、强弱等都可能成为条件变体的出现条件:如/a/ /u/音位的变化)
但有时语流音变却超出了音位的范围,如英语名词复数加-s,清辅音后读[s],浊辅音后[z](我们主要讲这种情况)
2、语流音变的主要情况
常见的语流音变情况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1)同化与异化
同化:言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语音变化,指两个不同或不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相同或相近。英语(初学时不解):think / ? / looked /t/→同化作用(发音部位一致,为了顺口,增强邻音的共同性)
变化了的音→被同化音;未变化的音→同化音 土耳其、匈牙利语多音节词所有元音都具有某个共同特征:“元音的舌位必须相同或相近” →前元音+前元音;后元音+后元音
元音和谐是导致元音同化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规律 [补充知识]
同化的具体表现:(种类)A、顺同化(前进同化)/逆同化(后退同化)
顺同化:前面的音同化后面的音(英语)广州话:今日[kam jat]→[kam mat] 莆田话:红旗[a? ki]→[a? ?i] 逆同化:后面的音同化前面的音
难免[nan mian] →[nam mian]
辛苦[φin k’u] →[φin k’u] 面包
B、近接同化(邻近同化)/远接同化
近接同化:莆田话(光明[kο? mi? ] → [kom mi?])
远接同化:藏语(太阳[ i ma] →[ i m?])C、完全同化/部分同化/互相同化(溶化同化)
完全同化:广州话“一元”[jat man] →[jam man]
部分同化:勤恳[tφ’in k’?n] → [tφ’i? k’?n]
金榜 [tφin pa?] → [tφim pa?] 互相同化:福州话:“新妇”[si? pou] →[sim mou] “皇帝”[xuo? ta] → [xuom na]
异化:两个原来相同或相近的音连读→受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原因:避免拗口,增强邻音差异性)
俄语里最丰富;法语“militɑire”[militε:r] →[melitε:r] 汉语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如两个上声连读,前一个变阳平(好好学习、粉笔、野草、悔改)也有顺异化、逆异化;远接异化和近接异化(2)弱化和脱落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发音时受所处地位(位置:在词的末尾、作助词等)的影响而引起的肌肉紧张度减弱的音变现象。
A、辅音弱化→发音阻力减弱(清→浊;塞→擦):大的[ta t?]→[ta d?];哥哥[kγ kγ]→[kγ g?] B、元音弱化:前、后元音→央元音
李家[li tφiA]→[li tφi?] 高、低元音→中元音
妈妈[mA mA]→[mA m?] 歇着[φi? t?uo]→[φi? t??] 复元音→单元音
木头[mu t’ou]→[mu t’o]
脑袋[nau tai]→[nau dε]
C、声调弱化:有调音节→轻声(上面的例子)→汉语中最常见的音变
脱落:语流音变中连读的某个音消失的语音现象。(往往弱化的某个音节进一步弱化形成脱落)A、汉语轻声音节经常出现脱落情况。如:我们[wom?n ]→[wom];豆腐[tou fu]→[touf];意思[yi si]→[yis] B、为了连读方便,儿化音节里韵尾-i-n常脱落。([i][n]韵尾与儿化的卷舌不协调,所以先减音再儿化)如锅盖儿[kuo kɑi?]→[kuo kɑ?];小孩儿[φiɑu xai]→[φiɑu xar];茶缸儿[t?’ɑ ka?]→[t?’ɑ k??](只留鼻化的痕迹)
英语音节的连读或语速加快时,常出现脱落现象。(3)增音:语流中连读发音时音素增加的语音现象。
现代汉语“啊”音变→表句末语气时,受前面音的影响增加一个声母或韵头。天啊[t’i?nA]→[t’i?n nA];好啊[xau A]→[xau uA]
英语:places→[pleisiz] ;冠词在元音前加[n]:如an actor(4)换音/合音 [补充知识]
换音:语流中连读的两个音的正常位置发生了变化。如北京话“言语”[i?n y]→[y?n i] →[i][y]互换 有时候也发生在不相邻的两个音节之间。
如山东·新泰、曹县“脖拉颈”[p? la k??] →荷泽、阳信“疙拉绷”[k? la p??] 合音:相邻的两个音节会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
北京话“不用”[pu yo?]→[p??] “这一”[t?γ i]→[t?ei] “那一”[nA i]→[nei]
二.历时音变
1、什么是历时音变
具体语言的语音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变化(被历史固定下来的变化)就是语流音变。
而语流音变(共时音变)是临时性的,有条件的,同一时代内的变化。
历时音变不仅是具体音位的变化,还包括整个音位系统的变化。→考察历史音变要拿不同时期的语音作比较
如古今诗歌押韵不同→语音演变(远上寒山石径斜)
中古塞音有清有浊→现代汉语塞音全是清声母→有演变,找规律 [补充知识]
2、历时音变的规律性
(1)历史音变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则的变化,音位聚合中整个系列的有规则的变化 →在一定时期具体语言中所的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称为“语音规律”(要概括演变过程→挖掘出公式或规则→总结规律)(2)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雅各布·格林在《德语语法》中提出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认为类同变化同,语音按一定的分类规律地进行演变”。→被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研究证实。
语音规律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相同的某一类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3)汉语“浊音清化”、“知组、照组合流”、“重唇分化出轻唇”等都是重要的语音规律。浊音清化:中古时期10个全浊声母到元代(13世纪)都清化了。
并/b/ 奉/bv/ 定/d/ 群// 澄// 从/dz/ 邪/z/ 床/d / 禅/ / 匣//(崇d/)
清化过程:全浊塞音(并、奉、定、澄、群)→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音;仄声→不送气清塞音
/b/→平/p’/(滂)仄 /p/(帮)/d/→平/t’/ 透 仄/t/端
全浊塞擦音(从、床)→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送气清塞擦音;仄声→不送气清塞擦音
/dz/→平/ts’/(清)仄/ts/(精)
全浊擦音(邪、禅、匣)→同部位的清擦音
/z/(邪)→/s/(心)→/s/ ;/φ/(后来又分化)
(4)语音演变的制约条件(有规律也有条件)
具体的语音规律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种种条件的制约 A、时间条件:语音规律只在某段历史时期起作用。如卷舌音[t?][t?’][?]只能出现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而不见于中古和上古音;“浊擦音”“日母”之所以没有清化,是因为它出现在“浊音清化”过程之后。B、地域条件:语音规律只在特定地域内进行,如广州话无[t?][t?’][?][],保留了入声。浊音清化在北方方言中都已完成,但吴方言、湘方言中仍保留浊声母。(特定语言/方言的重要性)C、语音条件:语音演变要受到演变音本身或其他相邻音的音质与非音质的限制。如浊音清化有送气、不送气清音之分→受演变音自身声调的影响(声调成为声母变化的条件)
例如“浊音清化”只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边音 “平分阴阳”的条件→演变音是清音还是浊音。
[k k’ x]与[ts ts’ s]两组音只有在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才变为[tφ tφ’ φ]
五.思考题
1、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2、以你所熟悉的两种语言为例说明音变的类型。
3、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二章第三节——语音组合;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章第六节——音位的组合语
义
【教学目的】 理解语义的性质及分类;认识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掌握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内容和特点;简单了解语义学的发展;了解语义特征分析法和相关的语义场理论。
【基本概念】 词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语法意义、区别性语义特征、义位、义素、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场、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多义关系 【基本理论】
一、语义的性质;
二、区别性语义特征;
三、义素分析法;
四、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五、义位的组合和聚合;
六、词义的发展演变 【重点难点】
一、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二、怎样进行义素分析;
三、语义场理论及类型;
四、词义演变的原因和演变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4课时
【参考书目】
1、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大出版社,1986、2001年;
2、冯广艺《超常搭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1982年;
4、(英)利奇《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节
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一.语义的定义(将语义与意义、词义区别开来)
1、意义:日常生活中,意义的含义很多:“意义”本身的含义→“价值”;“作用”
作为学科术语→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人类学都要探讨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所标记的内容(“雨伞”→防潮防水;绿灯→通行)
2、语义: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符号所标记(代表)的意义内容就是语义,也就是具体语言特定符号所具有的内容
其中语言符号包括静态备用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和动态组合体(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等两大部分,其表示内容都属于语义→可见,语义是极其复杂的
3、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句子形式表达的内容→句义)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其中,词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而句子是最基本的交际单位,所以句义经常涉及语用问题。
词义和句义是语义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研究偏重词义。由此可知,从概念上看,意义>语义>词义(互相包含关系)[补充知识] 语义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们描写分析语言习惯于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进行→重形式,轻意义 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首先具有音义结合的二重性→语义是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系统中地位重要。
(1)语义和语言要素各部门的联系→在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语音:音义结合,缺一不可。
词汇:没有不表达意义内容的词,是形式与内容结合体→(形+音+义→词汇内容)
语法:语法分析越来越重视语义作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格语法、配价、语义指向)(2)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客观实际)哲学(语义哲学流派)、心理学(语言习得)、逻辑学(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人类学、社会学、计算语言学等上述学科中关于意义的核心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答案多,但仍不完美。60年代以来,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逻辑数理语义学、格语法等语义研究模式相继出现,但由于语义本身的复杂性,这些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语义仍是语言研究的薄弱环节。
二.语义的内容
不管是语素义,还是词义、句义,都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1)定义和特点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不涉及人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理性意义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要表示客观世界,必须有理性意义(概括反映)各级语言单位都有理性意义→词的语音所表示的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词的理性义)[补充知识](2)讨论:虚词有无理性意义?
有争论→无(不表示特定概念,只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有(客观存在的关系也是一种理性义,如“和”表示一种连接关系)从历史上看,大部分虚词由实词虚化而来(和:唱和;应和,从口禾声)(3)理性意义与概念
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基本意义→收录在词典中)它属于语言范畴,职能是交际→人们相互理解,抓住区别性特征即可;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全面深刻。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2、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意义。
其概括程度大大高于理性意义。
它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各类语言单位在组合搭配时表现出的语法作用和功能特点方面的内容。对词而言,它总是以特定的语法形式(造句规则)进入句子→其语法意义就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经过类聚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意义。→概括性
如“人”、“树”概括了所有“人”或“树”的本质特点→理性意义
二者有共同点→表示客观对象的名称→类型化意义(名词)→语法特点和功能共同点→可作主语和宾语
“伟大”的语法意义:形容词,可作谓语、定语。
“并且”的语法意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小句。
3、附加意义/色彩意义/附属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给词义加入一层附加色彩。常见的有: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
(1)感情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语言社团对客观对象所作的主观评价或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如:赞扬、喜爱、尊敬、厌恶、讨厌、轻蔑、亲昵、鼓舞、鼓吹等。“乖乖”:对小孩的称呼(+“可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商店、商品的名称(“诚达”“好又多”“全聚德”)
A、不同语境、不同使用者用同一个词语,感情意义不同。如“老头子”(老伴:亲昵、喜爱;年轻人:厌恶,不尊重)。
B、有的感情意义渗透于理性意义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理性意义之外,成为理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喜欢”、“讨厌”本身的理性义暗含褒义;“放肆”(+轻率、任意)则带有“厌恶”的感情倾向。
C、虽然是主观态度或评价,但须在理性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社会公认的语义成分:“老大爷”→尊称;“臭老汉”→憎恶
(2)形象意义:语义中所包括的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的联想而产生的意义内容。它是由客观事物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方面的感性反映。
附加视觉形象意义:仙人掌、金钱豹、蘑菇云、灰不溜秋、白花花、丁字路口、爬山虎 附加听觉形象意义:乒乓球、呱嗒板儿、响当当、霹雳舞 附加味觉形象意义:香喷喷、臭烘烘、甜丝丝、辣乎乎、酸不溜丢 附加触觉形象意义:冰凉、火热、硬邦邦、麻嗖嗖
有时候附加两种形象意义:水汪汪(明亮+灵活)胖墩墩(胖+矮+结实)
(3)风格意义:特定语言单位在具体运用中形成的个性特点→使用范围不同造成的
使用语言时,场合、对象、目的、文体不同→适合特定语境的语言造成某种气氛或格调,包括口语的、书面语的、方言的、行业的、俚语的等方面交际场合或文体的语言特点
口语:爸、妈、脑袋、撒野、害臊、黑咕隆咚、深更半夜→随便、通俗 书面语:令尊、令堂、步伐、对抗、覆盖、公允→正式、文雅
(冯:语体意义:在不同语体中词义表现为不同的意义类,如《丹心谱》:“把那提神的液体拿来”。科技语体→文学语体)以上三大方面构成语义内容的整体,三者统一于语义之中,缺一不可。其中理性意义可以使我们认识语言;语法意义可以使我们理解语言;附加意义可以使我们运用语言;三者不仅统一表现于词义中,也表现于短语义、句义等每一级语义单位之中。
第二课时:
三.语义的性质
由上可知,语义内容十分复杂,以存在状态分两大类:静态语言义(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动态言语义(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具有不同的性质)
1、语言义与言语义的区别和联系 语言义:静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语素、词、固定短语)所具有的意义内容,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内容。(冯:语言意义:语言中固有的意义,表现在字典、词典中语言单位的固有意义。其特点:稳固性、抽象性、多义性。如:“打”在〈现代汉语〉中有打毛衣、打麻将、打井、打人等21个义项:;“炒”有炒鱿鱼、炒人、炒作。)言语义:动态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自由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所具有的意义内容;特定语境中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的内容。(冯:语用意义:交际过程或语用中交际双方共同理解的意义。其特点:临时性、具体性、单义性。如:两位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女方说“你真坏”。)
二者的区别
语言义: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概括的反映→抽象概括性特点
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固有的,不受任何语境的影响→规定性、稳定性 言语义:语言符号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具体性、个别性
受语境的强烈制约,渗透主观意愿而产生临时意义→临时性、灵活性、不稳定 如“动物”的语言义:生物中的一类,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和感觉,能运动;言语义:人人都要保护“动物”(稀有)/他们简直不是人,是“动物”
对句子而言,言语义更复杂,如“我今晚没空”→不同的深层义 二者的联系→相互依存
A、语言义来自言语义→从言语义中概括出来的,存在于具体、个别的言语义之中。B、语言义是言语义的基础,言语义是具体体现和运用,是语言义在动态使用中产生的无数变体。C、言语义可以转化为语言义→某些具体个别用法不断重复使用→社会认可→固定为语言义
如“打”、“炒”的许多义项
2、语义的性质(1)语言义的性质(包括词义、固定短语义)
A、客观性:词义反映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实词]及其关系[虚词]),其理性义、语法义、附加义都具有客观基础。如“鸟”(带翅,著羽毛,卵生,带有角质两足的生物)→以鸟的客观特征为依据概括出来的 词义只能反映客观存在,而不完全等于它。→词义与客观事物不完全对应(人们认识的局限→全面/不全面;正确/错误)其具体对应情况:
第一种:词义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容相符合。
第二种:词义不完全等于客观存在→词义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天、地、月等自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断深入的;“水”(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过去的词义
第三种:词义不等于客观存在→词义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B、概括性:词义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无限复杂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概括一类客观对象的共同特征,舍弃某些个别事物的特点 概括的程度有时表现不同(种概念∠属概念:杨树∠树)
单独概念也是概括的,如专有名词“黄河”(发源、流量、流域、水文特点„„)词义是概括的,但在具体语言中,其反映的内容又是具体的→概括对应性特点 C、社会性:语言是社会现象→词义具有社会性特点
从词的形成看,词义是使用同一语言的全体成员共同确定的→约定俗成性
“寒酸”:穷困潦倒≠硫酸 从词的使用看,词义的运用受社会制约,全体成员对同一个词的意义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否则就影响交往。
这个酸秀才(讥讽文人的迂腐)
方言“有”(动词前)→特定方言区有社会性
D、发展性:词义形成后相对稳定,但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客观事物变化,人们认识深入
不同时代词义有发展:兵:兵器→战士;走:跑→行走;江:长江→江的总称 同一时代词义也有发展:污染(空气、水源等具体事物→精神等抽象事物)
E、民族性:词义是一个系统,受到特定民族的制约→民族特点和民族色彩 同样的客观对象,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词义不同。“伯父、叔父、姨父、姑父”→uncle(汉族重视社会关系)如:鲁迅笑谈不能将“银河”翻译为“the milky way”;冰心认为不能将“银河”翻译成“icy heark”;又如“黑啤”不能翻译成“black bear”,而是“dark beer”,“清咖啡”是“black coffee”,“秋波”是“bright eyes of beautiful girl”,“其壮如牛”是“as heslthy as a horse”。
又,汉语“肥”与“胖”,大陆“减肥”,香港“瘦身”,新加坡“纤体” F、模糊性:词义反映事物是概括的,明确的→词义所包含的概念的外延是模糊的
表现为事物的范围不确定,界限不分明。反映客观事物的标准不明确:“大、小”“高、低”“美、丑”“早、中、晚”“今天、明天、后天”“春、夏、秋、冬”“长、宽”“赤橙黄绿青蓝紫” 模糊性是相对的,任何词义都是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在特定语境中,其范围和界限是明确的。
外延比较确定的词的意义一般比较明晰。如“人、地、天空”以及数词。交际中模糊性很重要→只要区别事物,指代大致范围就行了,不必太模糊。如《证婚启示》:某男,身高1.8M左右,身材匀称,五官端正,潇洒英俊,事业心强,未婚无伴。模糊性与含混不清、思维模糊是两回事,人们利用词义的模糊性才能有效地表达。学术界研究模糊语言学,以伍铁平教授为代表:伍铁平《模糊语言学》、吴振国《模糊语义研究》、张乔《模糊语义学》 G、全民性: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具体语言社团有阶层、性别、年龄、社会分工的不同,对同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各自独特的理解,这一现象表现一定阶级性,而词义却是全民性,保留着全社团“约定俗成”的、普遍认可的东西。
四.语义学
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析平面进行研究的学科就是语义学。
语义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语义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学科是20世纪的事。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语文学时期(19世纪前)早期的语义工作是注释古书(文字注解),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就是伴随这项工作逐步产生发展的。
欧洲:古希腊为哲学典籍作注解→研究典籍的语法,同时考订意义→目的是让后人读懂 我国: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训诂学
(1)春秋战国时期注释《春秋》→《公羊传》《谷梁传》(2)汉代提倡读经,古籍注释之风兴起。郑玄《诗》《周礼》《礼记》注,专门释义的工具书《尔雅》
(3)晋代语文学重点转到了音韵方面,训诂工作并未结束。
(4)清代训诂学到了顶峰。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愈樾等大家。
中外语义学研究存在不同:古希腊、罗马、印度重语法、也重语音,轻语义(希腊语、拉丁语梵语→曲折语,形态丰富)
中国重视字义→孤立语,很少形态变化
成就与不足:积累了大量材料;但限于注释古书,疏通文字(通经的需要)→词义研究不全面、不科学、不系统
2、传统语义学(19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世纪初,语言学独立为一门学科→从语文学进入语言学→发展步伐加快,领域扩大。这时的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一部分(传统语义学时期)(1)语义学的独立。1938年德国学者莱西希主张把词义研究建成一个独立学科“意义学”→未引起重视 1893年,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尔首先使用了semantique(语义学)这个术语,并出版了《语义学探索》→渐渐从词汇学中独立出来→由传统语义学时期进入现代语义学
(2)主要理论方法
理论:在哲学、逻辑学影响下,以具体语言的语义研究为基础,吸收语文学时期的成果而形成的。研究问题:词义、语音、客观事物三者的关系;词义与概念的关系;词义的色彩;同音词、多义词、同义词;词义的发展演变等
(3)主要贡献和不足
语义研究从语文学、训诂学到传统语义学是一次飞跃。
不足:A、研究方法是原子主义的。不象语音学、语法学那样整理并研究系统,没有从关系着眼考察语义系统,把系词看作孤立的个体去研究→对语义的分析是原子主义的。
B、研究范围囿于词义。语音学从最小的语音单位一直到最大的单位。语法学也是这样。传统语义学只关注词义。
把词义作为囫囵的整体,未对语义单位作微观分析(语音、语法把单位分解成因素进一步研究)
3、现代语义学(20世纪20、30年代至今)20世纪初,语义学从词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学科。20世纪20、30年代,语义学研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现代语义学阶段,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传统语义学。
(1)现代语义学的内容:深入语义的微观层次,研究语义结构和语义单位之间关系。扩大语义的研究范围,研究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的语义内容。重视语义的系统性考察,注意挖掘特定语言中的语义系统。[补充知识](2)现代语义学流派(语义研究模式)
A、结构语义学:受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采用结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研究语义
把语言的意义看作系统,进入语义系统研究,并提出语义场理论→理论与方法的重大突破
代表人物:[德]特里尔
[英]乌尔曼
50年代后期,地位上升 B、解释语义学:60年代初,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认为转换生成语言学不只要研究句法,还要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语义的解释;(乔姆斯基接受并补充→开始注意研究语义)用符号和规则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和微观分析,检验句子的搭配,解决歧义问题。
代表人物:[美]卡兹
福德 C、生成语义学:60年代后期,乔的学生莱可夫、卖考莱、罗斯·波斯塔等,提出不以语法为基础而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理论模式(乔认为语法是基础,可以独立于语义之外进行研究)认为语法和语义不能截然分开,语义是基础,具有生成性→不必假定纯语法的深层结构存在,通过一次转换就从语义直接产生句子的语音形式。这可从儿童学习语言中找到证据。
D、菲尔墨的语义理论:菲尔墨是乔的学生,1968年发表《格的理论》,提出一整套用来说明句子语义的理论→格语法理论:该理论是对生成语义学的进一步休正,提出“语义深层结构”,认为句子由情态和命题构成,任何命题都可扩展为一个动词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语义格(名词中心说)→通过转换,将语义深层结构变为句子表层形式 E、切夫的语义理论:也主张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结合起来分析句子。认为句子都是围绕谓语部分构成的,以考察动词的语义特征为重点→动词中心说 F、逻辑数理语义学:利用许多数理逻辑的概念和表示方式来研究语义。
7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蒙塔古创立了“蒙塔古语法” →主要研究语义,也研究句法和语用。认为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一样可以用精确的数字描述出来,研究自然语言的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应成为数学的分支。(3)现代语义学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现代语义学不仅重视词义,也重视句义的分析,适应了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取得了成果,使语义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语义研究成为了重点和热点
不足:与语音学、语法学相比,显得粗疏,不够成熟。原因?
A、语义系统复杂、庞大,难以把握。
B、语义渗透各方面,与许多学科有联系。
C、语义隐藏在深层,受语境、语用、语法等诸方面的制约。D、忽视了传统语义学的一些成果。
语义学分类:个别语义学(以具体语言为对象)/普通语义学(以人类语言为对象)
描写语义学(语义性质、系统和语义构成)/历史语义学(语义演变事实、规律和原因)
五.思考题
1、谈谈你对语义和语义学两个概念的理解。
2、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举例说明语义的内容和性质。
4、自读内容:刑福义《语言学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语义和语义学;
第三课时:
第二节
语义的构成和义素分析
一.语义的构成
语义单位指语言中表现意义的单位,语义学中最基本语义单位是义素、语素义、义位、义丛、义句、作品义。
1、义位:义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具有独立形式标志的最小意义单位。它是语义系统中最基本、最自然、最现成的语义单位。义位与词义、义项有区别:(1)义位不完全等于词义。二者处于一个语义层级上,但并不相同。词义指词的所有意义,义位指词的某个意义→单义词词义=义位;多义词词义>义位。(2)义位不完全等于义项。传统词汇学对多义词的意义的解释和运用都以义项为单位进行。语义学上的“义位”大体相当于传统词汇学中的义项。但有的义项不能独立运用
2、义丛/义组/义系:义丛是由义位组合而成的比义位更高一级语义单位,大致相当于词组的意义。可分为固定义丛和自由义丛。如“厦门大学”、成语等是固定义丛,“晴朗的天空”“接受批评”“听歌曲”等是自由义丛。
第四篇: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课程导入讨论:
自然科学对大脑研究的发展过程
1.对异常症状的研究与描写(疯子、精神病)
2.对特征神经障碍的研究与描写(阅读障碍、言语障碍)
3.主动截断脑内神经联系进行研究与描写(电极,电子干扰,脑电波测量仪器)
语言学对大脑研究的理论核心——黑匣理论 大脑是一个有着自身逻辑和运转方式的密闭装置 我们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变化来描写 密闭装置内部的转换规则。
导语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基本定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是一门!!科学(逻辑、实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西融合,创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全盘西化
语言学是偏向于自然科学,建立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
语言学转向
语文学:语言研究属于从属的地位,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解读经典的需求是语文学产生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教育幼儿的需求是语文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小学 中国传统语文学 文字、音韵、训诂 语文学到语言学的深刻转折 理论语言学(基础语言学):
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组合规律和聚合规律(索绪尔《基础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语言学最核心的两大规律)历时描写和共时描写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是偏向于自然科学,建立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符号学/信息论/控制论
三、语言学的分类 现代汉语语音研究 1.时间 历时/共时
历史语言学(亲属语言,语言的谱系研究)
共时语言学(民族共同语、语言工程/自然语言理解)断代研究/专书研究(明代的人称代词研究)2.宏观对象 单语/多语
3.微观对象——语言内部构造 语音、语法、语义、语用 4.语言的外部影响 语言应用研究
5.外部对语言学的影响——交叉学科研究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病理语言学„„ 1 2 3 4 5 现代汉语通论 共时 汉语 全面 局部-
共时汉语全面(语音、语法、语义)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分类 推荐参考书:《语言学史概要》岑麒祥!!理论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
四、语言学主要流派介绍
五、语言学的功用 a.教育的功用
b.政治(经济、文化)的功用 c.科技的功用
课程导入讨论:
为什么猫会抓老鼠?
1.喜欢磨爪子 1.小型皮毛动物 2.对活动的事物敏感 2.非常活跃 3.对高频声音敏感 3.高频的吱声 4...喜欢夜间活动 4.喜欢夜间活动 5...匹配和预测
为什么猫跟狗很难沟通(交际)?见面总是打架? 1.表达友好
猫 尾巴低垂,夹在两腿间
狗 摇尾巴/闻、扒拉、舔、卧倒、肚子朝天„„
2.表达敌意 猫 摇尾巴 狗 尾巴直立 3.表示警惕 猫 直立尾巴,闻 狗 尾巴下垂 4.表示愤怒 毛炸起来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说话
语言-言语
概念、意义、规则„„ 交谈、文章、陈述„„ 抽象 具体(言语的爆炸)
可能性 结果 语言能力-语言行为
网络-信息
机器-产品 公理定理-数学题 „„
有限的材料(词)生成 无限的句子 更为有限的规则
每个正常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但又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熟极而流 语言观:#约定俗成先验
规则是既有的,每个人所说出的话是由先验的规则生成的。德语 三 drei 妇女 Frau
猫-老鼠
猫的生理结构 磨爪子/对高频的声音特别敏感
老鼠的生理结构 毛皮动物/经常发出高频的声音
鸟类(麻雀)
基因(记录环境影响的程序)
复原原初的环境 语言-言语(索绪尔)
语言能力-语言运用(乔姆斯基)语言观:约定俗成-先验
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语言与阶级性(阶层)的问题 1.语言是没有阶级性,是全民的 2.语言/(言语)是会变异的,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变体/年龄变体)
音位-音位变体
条件变体
自由变体
武汉话中的/n/音位-[l]-[n] 普通话中的/a/音位-[a][A]后a和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普通话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最
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语、盲文、肢体语言、表情语言 1.跟语言无关的:红绿灯、肢体语言、表情语言、2.文字:文字(有声语言)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口口相传),传承了知识、历史与文明 3.建立在语言及文字基础上的辅助交际工具:手语、盲文、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旗语
其他交际工具要么依附语言而存在,要么作用范围狭窄。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论点:思维离不开语言 论据:
1.内省的时候能够感到自己动脑筋的过程,能够感到自己在用一种语言自语。2.思维活动的成果可以用语言来储存并明确化。概念化/定义/命名
思维的过程一定依赖于语言,思维的成果一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思维离不开语言。
图形思维 顿悟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儿童 语言习得 研究
1.结合的具体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2.结合事物的属性,动作 3.空间感、时间感
眼、耳、鼻、舌、身、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意义
1.非母语者对外语的语言习得 2.儿童的语言习得 3.(动物的语言习得)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动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只是不如声音那样方便有效。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疯子的思维
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沃尔夫假设:语言的不同会造成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能力-思维模式-语言结构
思考题:提出一个假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证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同屋的来自不同的人,在疼痛的时候,所发出来的声音。
在二2,希罗多德提到埃及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为了证明这一点,埃及国王普善美提科(Psammetichus,664-610 BC在位)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两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交给牧羊人,让他把孩子放到羊群中养大,而且下命令不许任何人和孩子说一句话。结果到了孩子们两岁的时候,牧羊人发现孩子们总是对他说“becos”。普善美提科于是开始调查这个“becos”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他得知弗里吉亚人的“面包”就是这个词。于是他便承认弗里吉亚人比埃及人还要古老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语言学实验。也有可能这件事是什么人假想、杜撰出来的,但这件事(即使它只是一个传说)本身就暗含着一些重要的意义。
五、人工智能(AI)
所涉及领域:计算机、心理学、语言学、生物学
所运用工具:数学工具、信息技术工具(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 最著名的假想:图灵实验 电影:奥斯卡奖
诺贝尔奖:文学、和平、经济、物理、化学 菲尔兹奖:
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高的奖项
诺贝尔奖:文学、和平、物理、化学、经济学„„ 菲尔兹奖:数学 [介绍]图灵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计算机能够具备人的智能 实验设计: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图灵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计算机是否具有人的智能和感觉。
分别把计算机和受试者关在两间房间,事前受试者不知道与人还是计算机对话。如果他通过对话判断不出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计算机具有人的智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计算机能够达到和人一样的表现。图灵试验由计算机、被测试的人和主持试验的人组成。计算机和被测试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内。测试过程由主持人提出问题,由计算机和被测试人分别回答。被测试人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表明他是“真正的”人,计算机也尽可能逼真地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如果试验主持人听取对问题的回答后,分不清哪个是人回答的,哪个是计算机回答的,则可以认为被测试计算机是有人的智能的。
黑箱理论 疑问:
1.问题如何设置?
时间限制?感性问题、理性问题、计算问题等等 2.人设计的程序,但程序面对的是问题
疑问:
1.主持人是否客观公正?(主持实验者是行业经验丰富的人选,还是一个知识储备极为缺乏的小孩)涉及到人的判断力。
2.被实验者中的人的角色选择?涉及到人的知识领域和逻辑判断能力。
3.结论是否可靠。即使在理想条件下计算机达到“以假乱真”或“鱼目混珠”的程度,是否就可以推断计算机具备人脑的思维功能。4.完全的模仿秀是否能超过原主。人机对话
人机对战(国际象棋)(围棋)
人不能确切地明白计算机要干什么或在干什么 人机合作(计算机是个纯粹的工具)
能够或者希望控制计算机在干什么或要干什么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文字究竟能对语言产生多大的影响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语素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
定型化:每次都用同样的一个图形来记录同样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图画记事就转化为真正的原始文字→象形文字 结绳、刻木是雏形,而图画记事是原型。对159图的说明 1.不是文字 2.描写的是一个故事(场景),而非一个语素,在这个场景中运用的象形符号与原始文字非常接近。但这些符号是不可分拆的,而且在其他类似的场景中可能是不可移用的。既非语素化,也未定型,更重要的是,它形成的是一个平面的图案,而非一个线性的语言表达模式。
3.我们从图中发现的跟原始象形符号非常接近的元素,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文字。也有可能只是一种临时的表达手段。因为到了近代以后,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已经不再具备自然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近代没有文字的语言的文字通常借用既有的拼音文字,或者在既有的拼音文字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相应的字母。
二、文字的发展
从造字的角度考察: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
英语/英文/英文字母:表音-音位文字/字母文字 日语/日文;谚文:表音-音节文字 汉语/中文:意音文字/语素-音节文字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简化:简化与规范化(推广简化字,规范异体字)
拼音化:汉字有汉字的优点,拼音化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而非文字改革的方向。信息时代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影响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客观的二元,文言文时代,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口语化的书面语(当前的特色)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
54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是一场典型的书面语改革的全面运动。文化、教育、文字、语言。是书面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值得去解剖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欧洲国家的拉丁文时代,跟中国的文言文时代非常接近的一种状况,书面语与口语严重脱节。日语和朝鲜语借用汉字,这是一种文字的借用,实际上与拉丁文和文言文不同,并不完全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汉字是象形文字是个错误的观念。原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汉字发展到今天之后从理论上讲也是表音的,是一种意音(语素-音节文字)
文字 口语 书面语 1.借助于文字所呈现出来的书面材料。2.与口语对立的一个概念。
A.受教育者显示自身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
B.经过深思熟虑的产物,在逻辑性和谋篇布局上比口头临时的说话更A。
课程导入讨论:
广东话-北京话的语音差别大于英语-德语的语音差别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综述 1.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一个单一语言集团的发展,理想状况)
2.不同语言系统由于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会带给?弱势(文化、经济)语言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强势语言也会受到诸多的影响。
“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中心语言,外围语言 形成了汉语众多的方言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
弱势语言 形成了现代汉语
同质的语言→分化 异质的语言→相互影响和融合
二、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a汉语的双音节化:(语言现象)语言材料 1.浊音清化(声母和声调的减少)、辅音韵尾消失(入声消失)→音节数量的减少,音节结构的简化
2.新事物、新概念需要词汇进行表达,词汇的扩张。(论证过程)利用双音节化来解决这个矛盾。(解释和论证)阐释 b藏语出现声调:(语言现象)
c语音演变引起的连锁反应(推论/假设)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面的渐变与点的突变相结合 渐变性 不平衡性(语言发展)
词汇(最敏感)词义 语音 语法(最稳固)修辞 ?语用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分化的原因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政治需求
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几种语言之间如何来看待: 广东话-北京话的语音差别大于英语-德语的语音差别
政治、文化、历史等诸方面原因来综合判断地域方言变体和亲属语言。
二、社会方言 行业用语(行话)、黑话、俚语、术语
年龄变体、性别变体、职业变体、专业变体
四、地域方言 同语线 方言岛
1.有什么语音特征。有卷舌音,jqx的分化,四个声调、没有入声 2.没有什么语音特征。无浊辅音(塞音)‖有浊塞音,非北方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历史比较语言学 1.亲属语言的定义和谱系分类的方法 2.语系-语族、语支、语群 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日尔曼语族、拉丁语族、斯拉夫语族、梵语族 侗台、苗瑶、藏缅、汉
系属不明的语言:朝鲜语 日语 3.汉藏语系的特点 第三节 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区别
言文一致,书面语改革(文学家、政治家)推广民族共同语。(语言学家)1.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官话、天下通语、国语、普通话(口语层面的共同语的雏形或真正的民族共同语);文言文、白话文(敦煌曲子词、蒙古秘史、朴通事、老乞大,比较有名的早期白话文书面材料;笔记小说、诗词歌赋)
2.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统一(人工语言、混合语)
二、共同语
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对比以及各自的定义。哪些因素影响到共同语的选择。政治因素:北方话成为汉语共同语 经济因素:伦敦方言成为英语共同语
文化因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语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国语(官方语言)
三、共同语的规范 重点论述的问题 1.法律角度(《语言文字法》)2.教育角度(九年义务教育/推广普通话)可操作性,理性,强制性 3.社会经济文化角度 引导-舆论引导、利益引导 4.标准制订的角度
课程导入讨论:
佛教外来语对汉语文化与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借词=外来词
意译词(→仿译词)国际通用术语(转写)音译+意译
二、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
二、语言融合的原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四、融合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 克里奥尔语 社会语言学评述 陈原
课程导入讨论: “卓(zhuō)见” 还是“卓(zhuó)见” ■谢仁友
仔细研究一下《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和《修订稿》,就会 发现,其中个别音的审定,确有“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情况,“卓”与“拙”的定音就是一例。“卓见”和“拙见”,在《初稿》 里都是zhuōjiàn;而在《修订稿》里则是:卓zhuó(统读),于是 “卓(zhuō)见”成了“卓(zhuó)见”。按照古今语音演变规律 和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制定的审音原则,“卓”和“拙”一样,都应该 读zhuō,但在《修订稿》里怎么又改了呢?解释是:“拙见”自谦,“卓见”赞人,意义迥别,为方便言语交际而改之。
如此“硬改”者还有“癌”字。“癌”是一个形声字,从ʹ(yá n)得声,按理应审定为yán,民国时的《国语辞典》即是如此。然为 何在《初稿》中就毫不犹豫地改定为ái呢?答曰:“癌”若定为yá n,则与“炎”同音,“胃癌”与“胃炎”不可不分,请设想:若病人 只得了“胃炎(yán)”而医生告诉他得的是“胃癌(yán)”,岂
不吓得他头冒冷汗、心中凄然?于是参考吴方言“癌”的读音ngái,折合成北京话为ái,由此敲定。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现 在还真没有人读“癌”为yán了!
人为地“硬改”字音,并不是都能如此成功。曹先擢先生曾举了 个例子:氰,50年代为了避免与氢同音而改读qíng,现在辞书中也标 音为qíng,但实际上,人们口头上读qīng的更为普遍。这是否因为 “氰”字使用频率较低,偶尔用之便易犯“认字认一边,赛过活神仙” 的老毛病呢?台湾《重编国语辞典》倒是乖巧,索性顺其自然地标为 qīng了。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第一节 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一、组合规则的发展
二、聚合规则的发展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义的演变
方言、亲属语言、文字、韵文(韵书)、借词(外语借用本族语、本族语借用外语的对音材料)《诗经》(韵文集)时代代表着上古音 《切韵》(韵书)时代代表着中古音
在研究语音发展的时候,相互映证是最重要的方法。
录音材料
过去的语音材料是“有类无值”,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个音属于不同的或相同的音类,但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音值。引入历史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今天的音值来构拟过去的音值。
历史比较语言学提供了对过去的音进行构拟的理论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语音对应规律 原始母语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乩、战、贴、粘、阽
声旁“寿”组成的“筹”读chóu,“涛”读tāo即是。等、待、时、诗、侍 从寺得声 A.使用了同一个声符而已。“等”:上古端母蒸部; “待”:上古定母之部。
从声母上看,端—定旁纽;从韵母上看,正是之—蒸之间的阴阳对转。这在上古形声字构成中是很常见的现象。只不过后代语音演变看不出来了而已。
B因为这三个字的意思都和寺院的性能有关。比如,寺院修行的人们打坐等待往生。《心经》上讲:无等等咒。意思是说,修习《心经》是不用等待的修行。服侍人需要等待别人的需要和召唤。寺院修行就是等待佛菩萨的需要和召唤。
C“寺”的金文从“止”从手,会意字,即抓住其脚的意思。因此,至少明显包含有“持、待”这两个字的概念。“aii”本是音源相同的,所以,“待”可说等于“寺”。至于“等”,它的本义应该不是等待的意思,而是均等、等分之意。但我怀疑它不是许慎所说的指竹简,而是指称物的等,即后来所造的同音字“戥”,戥上均匀的刻记如竹节,所以写成“等”;因此,“等”是一个会意字,“寺”并不仅仅表音,而是表示抓持的意思,因为称量物体时,要抓持等身。等待的概念当是从称等时的要稍作停留才能称准而来的。
D“寺”,上古邪母之韵; “止”,上古章母之韵; “之”,上古亦属章母之韵。前两个字和“等”“待”都有语音上的同源关系。至于“之”和“止”,在甲金文中好像有异体关系,隶变之后二字分化。这一点希望搞古文字的先生加以指正。
最后说说土木真先生的意见: 从时间顺序上看,“等”、“待”、“寺”都是上古就已经产生的字,《诗经》里都有吧?它们共同的声符“止”更是早在商周时代甲骨、金文中就广泛出现了。而佛教传入中国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时代的事情,距离这几个字的产生和广泛应用已经过去好几百年啦!您连最基本的时间顺序都搞错啦!
您说“从汉字里得到佛道儒、中医、气功等文化的痕迹和解释。”我还可以接受,但是您在前一个帖子中分明就是反过来用的:是试图“从佛道儒、中医、气功等文化的痕迹里得到对汉字的解释。”这就不大可靠了!,「寺」的意思本來跟佛教沒有一點關係吧!寺的本意主要是「侍奉」「伺候」,因而具有等待的意思。「寺」後來多用作服務宮廷的官署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等。
佛教傳入中國時,名稱沒有一定。直到唐代有了中國第一個官辦的佛教機關--「白馬寺」(由於是皇家供奉的,屬於宮廷服務機關,故而稱寺),以後才約定俗成,逐漸統一稱佛教機關為「寺」。
E要正确理解“寺”字,可以参照“蒦、尃”,前者以手抓鸟,义近于“獲(获)”;后者以手抓蝙蝠,义近于“缚”;它们都是构型相似,意义相近的字,都含有“执、持”的意思。“寺”之“止”,是用脚趾这一局部的象形代替整体的鸟而已。
“寺”的跟“寺庙”有关,虽然是佛教传入以后,但不是偶然的采用。因为我国古代,至少在周,已经有“寺人”制度,这种寺人是从巫师里分工出来的,专门负责在祭祀时唱念颂诗——“诗”即寺人之言;他们地位较高,为保持神圣,是被阉割了的——后来便演化成了宦官。寺庙里的和尚尼姑是不能结婚生子的,与寺人差不多。
而寺人的被称为寺,我想其原因在于鸟被抓时,声嘶力竭的样子与寺人颂诗时的样子相似。
F先秦拟音 寺 zjәg 待 d‘әg 等 tәŋ
在先秦时代,这三个字发音有些相似。在含义方面“寺”有伺候的意思,“待”有等待对待的意思。
语源探究与右文说等的讨论 本义 引申义 形声字
取: 取耳 取妻 娶 “取”声符兼义 解: 解开 解怠 懈 “解”声符兼义 再如: 惛:日不明为昏,心不明为惛.驷:一车所套四马.诽:以言非毁人.鳊:身体扁的鱼.辆:车的单位,因古代车两轮而得名(古书多以“两”表“辆”).由此可见,只有为分化引申字而通过加义符构成的形声字,声符才具有示源功能.具有示源功能的声符,对人们认识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来源和词义特点,有重要的作用.期末复习要求及综合分析题示例 1.术语运用准确。2.逻辑性强
试讨论汉语普通话中中元音音位分析的多能性。
描写性的论证 我认为:
试举例说明词义的模糊性。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教案概说.
《语言学概论》教案
选用教材:叶宝奎《语言学概论》施用范围:汉语言文学本科 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 绪论
【教学目的】
认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分类和主要流派,以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基本概念】
语言学语文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社会语言学 【基本理论】 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的建立(发展阶段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的流派 语言学的功用 【重点难点】
一、语言学的建立过程
二、重要的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理论观点、主要贡献
三、主要的语言学门类和派别 【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
一、认识课程,明确学习目的
这也是我们过去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理论课,不管是语言学理论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课,直接用“有什么用”来提问,确实不好回答,因为它是基础理论,不是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但是反过来,一门科学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或者说,基础理论研究得不好,那么这门科学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语言学的情况当时与此相似,认为谁都会说话,还研究什么!中国语言学和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现在还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有用。(文学理论教大家去欣赏文学,语言理论教大家理解分析语言
重要性:每个人都会说话交流,甚至掌握几种语言,但不等于对语言都有理性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看,语言的一些问题值得探索研究:
(1语言的产生和起源——劳动说?交际需要(现在很多民族没有语言?为什么?/ 儿童怎样掌握语言?(2语言的发展:很稳定——可以看懂古书;发展性——瞬息万变(网络语言,但不影响交际
(3人类思维方式一致,为什么世界语言丰富多彩?(方言差别明显——但却能够互相翻译? 从具体语言现象看,可思考的问题更多:(1语音:发现演变规律,古今音的对应——古音的构拟;方言差别
(2词汇:探索发展规律,文言文翻译、解释——现代汉语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3语法:稳定是基础,但又有发展。“幸福着你的幸福”“永远有多远”“非常可乐、非常男女”“很受伤”
学习目的:树立科学的语言观,系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具备用语言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因此,学习这门课,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意识。(弄清楚身边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主要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
二、学习方法
1、态度端正,思想重视
(1语言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每天接触,十分平常→容易忽视
语言不仅与日常生活(方言分歧、还与文化生活(推广普通话、政治生活(语言政策有关
(2语言学与外语的关系
借助语言理论知识→比较学习→提高学习技巧和外语水平
有些理论、概念也要通过外语才能分析明白(汉语中没有性、数、格、态的变化
如英语中的“think”,/n/是舌尖音,/k‘/是舌根音,/n/在发音部位上为了能够流畅地过渡到/k‘/,而受到了k的同化,变成了舌根音/(/。
凡是普通话里后鼻音是/(/的字,日语都念长音:英雄、影响、光明 普通话是前鼻音的字,日语也念前鼻音,即拨音“ん”:精神(3语言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标志,社会政治的变化往往影响语言。前苏联→独立(民族语→哈萨克斯坦总统竞选
许多国家原本只有一种语言→分裂→亲属语言(语言不同,但尚存共性 美洲:法语区/英语区欧盟诸国:工作语言不统一 例子:很多国家语言地位的规定成为政治争斗的导火线? 语言蕴藏着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出国后的留学生发生变化,虽然不是军事、经济渗透,但潜移默化→地位重要→国家重视推广、规范本国语(4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文学有文学理论,语言有语言理论→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与其他学科也有联系。
机器翻译、计算语言学:义素分析法、语法生成模式——语义、语法的形式化描写
2、理解和把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教材共分为八大章+绪论(看教材
绪论、语言、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教学 绪论、第一章:总论语言的性质、功能、性质
其中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全书的核心理论。这一节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结构的二层性,二是语言运转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一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如何以几十个音位有层次地组成各级语言结构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直至能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探索语言中“以少驭多”的奥秘。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语言中的各级结构单位如音位、语素、词等如何运转,解释人们何以能灵活地运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无尽的话语的奥秘。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由于讨论的是语言结构单位的运转规律,因而成为全书的指导思想,以后各章,无论是讨论语言系统的各个侧面(语音、语法、语汇等,还是语言的演变,都是围绕着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展开的,或者说,都是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为视角去贯串语言的结构。
第二至第五章:分论语言的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特点(第六章“文字”从另一角度谈 第七章:总论语言的历史演变(产生和发展
第八章是补充部分,主要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谈语言
概括地讲,包括性质特点、结构体系、演变规律、与文字的关系。总(本质——分(结构:组合与聚合——总(发展
其中,性质结构是课程的重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贯穿主线。
3、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整体研究
结合各个章节,不能分开孤立的学习。第一章的理论是全书总纲,要理解透彻,并运用到后面各章。如:汉语词汇的构造、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等,都需要第一章的理论。
4、注意自学,加强实践练习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阅读语言理论著作,反复钻研理论概念。对比联系,强化记忆→牢固掌握课堂内容(注意结合外语
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结合语言事实进行理论分析,善于观察,做有心人,积累有趣的语言事实资料,为抽象理论作根据,提高语言灵敏度和捕捉力。
第2学时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一“语言学”定义(前面反复提到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
语言的性质:
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人类的思维工具;
3、符号系统。语言的结构:
1、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因此,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音、语义、词汇、语法[+文字]。
语言的发展:怎样产生?有哪些演变规律?历史发展的情况。(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任何语言”:从对象上说,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当今交际用和“死”语言(古代书面语;
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三语言学的任务
理论上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及应用的现象,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把本质的东西挖出,固有规律概括出来→总结、整理出系统的理论→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但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在于语言的符号性结构上,至于语音、文字的意义,不是它研究的任务。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些结构规律问题。(鸡吃食/ 食,鸡吃
当然,它还必须研究语法结构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及其组合的演变规律。(四研究方法:语言本身构造复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先分成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部分→描写分析特点和发展,比较差异(与共同来源的语言→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归纳一般规律(总——分——总
我们的课程:以汉语研究为基础,通过汉语了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
二、语言学的建立(形成过程
1、语言学产生原因→适应社会需要,逐步扩大范围,改进方法而产生
2、从语文学到语言学
语言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与人类关系密切→引起人们注意→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于中、印、希腊文明古国——语文学的三个源头
(1我国:文言文的延续(注重文字,方言分歧大→古籍阅读的需要→文字、音韵、训诂(小学
(2印度:解读经文→梵语语言的研究→前4世纪,对梵语语音的研究,形成“声明学”;对梵语语法的研究,《巴尼尼经》(梵语语法专著。《西游记》去西天取经。
(3希腊:哲学的巨大影响(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相随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罗马史诗进行了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被称为“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拉丁语分布广,使用时间长(一千多年拉丁文语法→哲学家用逻辑研究语言→奠定了语法研究的基础(现在《语言哲学》的重要性
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虽然语文学存在局限,但却为语言学的建立准备了材料。社会进步→使用语言的状况发展,交往频繁→交际范围超越了国界,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提高→要求语言本身方面的探索
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印欧语假设”,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德国学者施列格尔第一个提出“比较语法”。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草创者。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博普和格林,俄国的沃斯托可夫。他们运用“历史比较法”,即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研究,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他们共同研究使语言纳入了历史的科学的轨道,把它
当作研究的独立对象。
19世纪中叶,普通语言学也建立起来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又提出了人机交流的语言问题,要求人造的计算机语言逐步接近自然语言。人类使用语言的状况复杂多样→提出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的各式各样的”转码”要求→沟通口语和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今语和古语、本族语和外族语、自然语言和机器语言。
总之,社会需要指引→语言研究范围扩大→推进研究→加深人们的认识 第3学时
三、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19世纪千孤立的分散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都有别于传统的语文学。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历史的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轨道。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木和博普→奠基者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德国的施莱歇尔→按照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1优点: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语文学: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释经解义;忽略了语言本身结构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当语言研究在观点、方法上酝酿重大变革之时,瑞士的索绪尔出版了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的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的基础提出了著名的“棋子理论”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了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代表人物: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论文《结构语言学》
代表人物: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先驱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重要人物布龙非尔德→《语言论》是该派德奠基之作→“布龙非尔德时期” 另外,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1优点: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是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法,但发现了弊端,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例:进口机电产品;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观察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探索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它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又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前者用一套符号表示,如:S→NP+VP,NP→D+N,VP→V+NP(S代表句子, NP代表名词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D代表限定词,N代表名词,V代表动词。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如上例,“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转换”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优点: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形式主义相对峙的还有系统—功能学派:英国的韩礼德(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
第4学时
四、语言学类别(分类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各个学科的总称,内部还有很多分支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样→形成语言学的各个类别和派别
1、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功能标准为首要标准
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研究
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
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的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语义学——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指导个别语言学
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前者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现汉/古汉;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3、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
共时语言学:以语言发展中某个阶段为横断面,研究相对静止的状态→横向研究(现汉、古汉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在不同阶段的演变情况→纵向研究(历史语音学
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4、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描写语言学:断代似的研究,反映语言在某个时代的客观细致的面貌(现汉语音、词汇、语法
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
对比语言学: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包括共时历时研究:古今汉语、英汉语法→类型比较
5、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静态语言学:静态的语言符号为对象,构成要素的分析描写 动态语言学:动态的言语交际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运动规律
6、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微观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围绕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研究
宏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各个类别→综合各门学科展开研究(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分类角度不同,一门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类别中,如现汉(功能→理论语言学、对象→专语语言学、时段→共时语言学、方法→描写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类别:广义、狭义之分
(1社会语言学:结合社会学和语言学,把语言结构和运用各方面与社会环境结合 1952年首次出现名称,1964年学科诞生,吸收运用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差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社会接触和混合等(2心理语言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形成,语言是个人心理的反映。重点观察语言与个人的关系,通过语言了解人的心理认知活动;研究人类大脑的语言机制,人类怎样运用语言;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得接受和发生过程、语法的心理实现。
比如有的语言学家提出“核心句”问题就是具有简单句、肯定句、主动句和陈述句性质的句子,心理语言学对此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现,陈述句转换为否定句比否定句转换为肯定的被动句(被动语态的时间短,说明核心句是符合心理现实的。
(3神经语言学:最近20年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通过神经控制系统研究言语的产生;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人脑重量大约为1450克,黑猩猩头部重量与人类差不多,但大脑只有500克左右。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黑猩猩没有语言中枢。
人类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可以看到,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的有关部位比右半球相应部位体积要大,结构更加复杂,连婴儿也不例外。有些十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患脑瘤而需要切除大脑左半球皮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这表明儿童的大脑心理过程可以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但是对于成年人,若将大脑左半球切除,则将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实验表明,人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它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人的语言机制主要是在大脑,大脑和人类的语言的内在联系现在认识研究还很不够。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至今难有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脑的机制研究不足以回答上述问题。如果真正把语言与人脑的关系研究透彻,破解其间的秘密,可以想见,语言及语言学史都将写下崭新的一页。
(4统计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
统计语言学:作品、作家用词频率统计→探索语言风格,为词典编纂提供依据 确定语言中借词的比重,常用汉字,计算机存储汉字等。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可以看出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五、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是联系人们的纽带→不同学科对语言研究产生兴趣(生物学物种变异→历史比较法;数学、史学、文学→比较法学
1、作为传授经验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关系密切
2、作为思维工具→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
3、作为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文学、文化学关系密切(英汉比较:称谓→年龄、血缘语言研究领域扩大→成果广泛运用→与自然科学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从正式建立到现在的100多年间,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自然科学的广泛重视。它与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系统论等学科联系紧密,产生了一些新的语言学分支,如心理语言学、生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学科→离不开语言理论(语言学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计算
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六、语言学的功用
1、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本族语的结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2、指导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方言、本族语和外语
3、有利于各项语文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扫除文盲、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语言规范化
4、提高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5、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语言是信息载体,发挥很大作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
6、对哲学也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语言习得等对个人来说,利用语言学的成果,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外语或方言,找出对应规律,明确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