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

时间:2019-05-12 17:3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

第一篇: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

气象物候

学习目标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过程与方法

1.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2.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 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本文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

(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

(3)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三 精读深思,细心品味(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

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 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五 小结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说明语言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六 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七 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 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二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三 小结说明文知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明语言 四 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五 诗词部分

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文大意 到了五月,祁连山仍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博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分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句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也是高低气温差异。查阅资料可以从地理资料、气象资料、旅游资料、文学作品中去找,如有条件,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输入相关词语搜索。(注:可以是“天山”,也可以是“祁连山”)

问题: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五月的祁连山(天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高下差异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诗人在大林寺里重遇春天美景,在喜出望外中,不禁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其实,诗人并不会真的以为如此,这只是文学笔法罢了。凉州词 王之涣

诗文大 意 黄河的滔滔波涛仿佛一直伸向了白云深处,塞上的崇山峻岭之间露出一段孤寂的城墙;你们何必吹奏那怀乡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只有黄沙白草,春风从来吹不到这儿。

分析 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句法气势显然要富有美感,李白就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可谓异曲同工。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可以虚构、夸张、移用。竺可帧先生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这种说法也有后来发现的唐人抄本为证。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 1935年)施蛰存认为,如果说凉州不在黄河边上因而肯定“黄沙”也有问题。因为《凉州词》是谱唱《凉州曲》的歌词,其内容本来不限定描写凉州城。王之涣此诗只是写一个边塞上的戍城,“孤城”是泛用,并非特指凉州的,那么连这第二句也得否定了。(《唐诗百话》)问题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明确 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

塞下曲 卢纶

诗文 大意 月黑风高的夜晚,大雁惊起高高地飞,敌军趁着夜色偷偷地溃逃。将军正要率领

骑兵追击,飞扬的大雪,立刻落满了将士们的弓箭刀枪。

分析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他说:“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

诗文大意 竹林之外,有三两技桃花争相开放,春江之上,鸭子最先感知了江水回暖的消息。蒌蒿已经长满了岸边,芦芽还很短,这正是河豚快要上市的时节啊。

理解

1、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2、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3、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4、“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根据3、4两点,诗意可以理解为:看到了蒌蒿满地、芦芽发出短芽,就想到(可以和这两种菜一同煮的)河豚正在溯江而上。六背诵诗词 七积累背诵

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俗语或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八 练习

1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你从下列诗句中发现我国春天有什么特点?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阅读下面《冬至》一文,完成

太阳虽然高挂在空中,却显得苍白无力,挡不住北风的凛冽,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匆匆而去。冷,真冷啊!

急步跨进自选商场,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爽!舒服极了。商场里倒是挺热闹的,顾客们穿梭选购,店员们殷勤服务。

忽然,商场里安静下来了,一种异样的氛围弥漫开来。售货员的微笑变成了惊疑,顾客的脸上也带着惊讶或气愤。怎么,今天出了什么大事?疑惑的我不由随着人们的目光向前望去。啊,乞丐,一个老乞丐在选购食物!

他弯着腰,眯着眼,在食品架上扫描,右手紧紧地握着。而众人的眼睛正“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乞丐怎么也进了商场?我暗暗自问:“怎么不能?他也是一个人,也有应得的权利。”这时,犹豫多时的他终于选定了食物—一条最便宜的面包棍。

他向收款机走去,右手仍然紧握着,人们纷纷自动让道,正在交款的一位女士立刻局促不安起来,一面催售货员赶紧收款,一面把自己的女儿—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拉了过来。他排在了女士的后面,隔着一段距离,但女士却像背上遭了芒刺一样,身子猛地向前滑出。小女孩不懂世事,却回过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衣裳破旧的老人,一双纯洁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脸上展现着天真的笑容。“爷爷!”突然,小女孩亲热的叫了一声。全场顿时一震,那老人更是惊呆了,嘴唇动着,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他弯下腰,颤巍巍地用他那干枯的手掰开面包,递了一半给小女孩,小女孩伸出细嫩的小手毫无顾忌地接了过来。她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被她那涨红了脸的母亲一把拉了出去。

老乞丐默默无语地在收款台上,撒下了一把“叮当”作响的硬币,驼着背走出了商场。商场里又活跃起来了,售货员的脸上又绽开了温暖的微笑。

我走出商场,看见老乞丐正在弯腰从废物箱里捡起半根面包,那是他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然后蹒跚着,慢慢消失在寒风中„„(作者:陈慕炯 选自《慧语》2005.10)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文章用“冬至”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文章第4段、第5段两次写到老乞丐“右手紧握着”,作者这样描写有特别的用意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3.老乞丐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是谁扔到废物箱的?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判断理由。

4.阅读下面一段调查报告,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城市中的乞丐?

被调查的乞丐中,46.3的人从来没有受到当面的侮辱;24.4的人受到过一两次当面侮辱;19.5的人受到好几次侮辱;9.7的人经常被人当面侮辱。

在看待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帮助他们的人是“善良的好人”的占35.7;觉得是在“可怜”他的占31;觉得帮助自己是“别人应该做的”占4.8。

在看待不帮助他们的人时,认为“各自有各自的难处”的有8人;认为“没看见自己的存在”的有5人;只有1人认为不给予帮助的人“没有好报”。

第二篇:《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 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5.学习谚语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看云识天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大自然的四时交替、万物变化,对于身在其中的我们而言,早就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1805年深秋拿破仑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仑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仑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仑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而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3、本文结构是“总——分——总”的结构。据此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这样分层,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说明文的知识

(1)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 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六、积累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④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⑤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⑦山戴帽,大雨到.《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天空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1、速读课文,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分析课文结构

提示:课文可分为4个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写起,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三、读课文,研讨问题

1、阅读第一部分,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为了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都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三篇: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

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3.诵读积累。

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六.布置作业: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气象物候专题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俗语积累: 诗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词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3.东虹轰隆西虹雨。4.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成语

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秋风扫落叶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二)探究练习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

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闻鸟鸣,天空会转晴。

燕低飞,披蓑衣。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晴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四季谚语 春季

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热烘烘,秋东风晒死老虾公,冬东风雪花白蓬蓬。未到惊蛰打天雷,四十二天雨门开。东闪西闪,晒死泥鳅、黄鳝。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春雾雨水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用力。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夏

早西晚东风,晒死塘底老虾公。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日内刮龙风。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雨打鸡啼丑,雨伞不离手。

立夏落,蓑衣笠帽挂屋下;立夏晴,蓑衣笠帽站田塍。食过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二更上云三更开,三更上云雨便来。

南云过北,无水磨墨,北云过南,大路成潭。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晨起霞,等水烧茶,晚上起霞,晒死青蛙。日落红霞照满天,风暴在眼前。

虹高日头低,大路冲成溪,虹低日头高,明朝晒断腰。东虹日头,西虹雨,早虹晴,夜虹雨。雾里日头,晒破石头。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日出日落胭脂红,不是雨来就是风。夏至有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六月急雨隔田塍。

西甑山戴帽大雨就要到。

“夏九九”歌(夏至后81天):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夜眠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日中秋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夜眠盖被单; 八九七十二,想着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寻棉衣。秋季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燥到底,当日南风当日消,三日南风大雨浇。秋前西风大水淹,秋后西风断雨点。立秋下雨廿日旱,旱过廿日烂稻秆。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霜打秋头,没草饲牛。霜降见霜,五谷满仓。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要翻。冬季

北风连夜起,雪花满天飞。

四季北风四季雨,四季西风四季晴 冬至落雨星不明,立春下雪步难行。先下雪后下霜,一个麦头二人扛。冬雪是被,春雪是刀。

“冬九九”歌(冬至后81天)一九二九,双手不出袖; 三九二十七,桠头如笔立; 四九三十六,夜眠水里宿; 五九四十五,日头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黄狗看阴地; 七九六十三,棉袄扁担担; 八九七十二,鲤鱼跳过滩; 九九八十一,犁头闸田缺。

第四篇: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

教学目的: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

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

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二.诵读感知

具体操作如下:

1、听朗读录音。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

2、理解诗词内容。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三.品析鉴赏:

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讨论明确: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2.揣摩领悟:诗作中描述出的有关物候现象。

自由朗读,交流讨论(幻灯片投影:四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画面)

明确: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3.诵读积累。四.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交流,补充: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五.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六.布置作业:

1、请写出有关“气象物候”的两句谚语。

2、探究活动: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做好记录,进行交流。

第五篇:课时教案 2

课时教案

课题:Maya角色动画的学习

周次:教学目标:

学习并掌握角色基本运动的知识,熟练运用相关工具完成角色走、跑、走-跑-跳、砍树的动画制作。

教学重点:

1.角色的基本运动规律

2.角色的走、跑、跳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对走、跑、跳的相关细节的掌握课时数

教学过程:

1.学习人走路、跑步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了解运动的姿势以及时间的把握。

2.使用maya调人的走路动画,着重掌握脚、重心等的运动规律。

3.使用maya调人的跑步动画,着重掌握脚、重心等的运动规律。

4.将前面所学知识串联,进行“由走转跑再转跳跃”的动画学习。

5.学习角色砍树的动画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角色动画的相关知识。

6.个别指导过程

7.完成后提交作业

8.总结

作业布置:完成走路、跑步、跳跃的动画的练习

下载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思索·质疑 初三(8)班 党雯佳一、《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答:我认......

    《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

    专题--物候 生

    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 生 执笔人审核人专题——气象物候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

    气象物候专题★

    气象物候专题 一、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 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春华秋实 二、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杨花落尽子规......

    物候谚语

    蛐鳝着地爬,下雨勿用话。 鸡鸭勿上舍,明朝呒晴天。 蚂蚁移窝,天井成河。 蛇拦道,雨来到。 鸡早舍,天将变。(阴雨转晴) 猪叼草,雪花飘。 猫(吃水)晴狗(吃水)落。 泥鳅跳,风雨到。 蛙......

    《夜色》教案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课前激励:男女生比赛,看谁更棒!贴图加星。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搬石头)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去欣赏一些景色, 但是,在我们......

    《夜色》教案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北街学校 路建珉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搬石头)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去欣赏一些景色, 但是,在我们必经的路上被大石头挡住了......

    《 识字2》 2课时教案

    识 字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2.能力目标: 把看图读词语与想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