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遏行云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响遏行云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响遏行云教学设计》。

第一篇:响遏行云教学设计

课外同质整合学习模式教学设计

宜宾县孔滩镇万家小学

郭晓英

课题名称:成语故事《响遏行云》《青出于蓝》 教学年级:六年级

教学理念:呈现学生自主、个性化课内外阅读的收获,通过交流展示,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生理解成语故事。

2.会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

3、能联系生活实际交流独厚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4、把阅读成语故事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教学重点:能读懂成语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学无止境”,能者为师,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成语故事?(抽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更精彩的成语故事————《响遏行云》《青出于蓝》(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内故事《响遏行云》。

1、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与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3、带着一下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勾画出来。

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物?

4、再读课文,想想它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默读课文标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6、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响遏行云”的意思。(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8、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和启发。(围绕学无止境)

9、口头用“响遏行云”说话。

三、学习课外故事《青出于蓝》。

1、生读故事,想想师傅是谁?(孔璠)徒弟是谁?(李谧)

2、抽生汇报交流。

3、自由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4、齐读课文,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批注感动理由。

5、理解“青出于蓝”的意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6、组内交流体会和感受(师生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谁的知识多,谁就可以当老师,即能者为师。)

四、对比阅读《响遏行云》和《青出于蓝》。

1、再次浏览两个故事,进一步熟悉内容。

2、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师傅和徒弟的句子。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两个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全班交流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六、练习。

我最喜欢的成语故事(),它主要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我还能用这个成语写一句话:

七、小结,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响遏行云成语故事解析

响遏行云的成语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响遏行云的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于是,他四处拜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对秦青说:“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伤的歌曲。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原文是:“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秦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响遏行云的材料

【注音】xiǎng è xíng yún

【出处】《列子·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解释】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近义词】声振林木、响彻云霄

【反义词】默默无闻

【年代】古代

【例句】树林边那高吭的笛声,响遏行云,使人久久难忘。响遏行云的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那么,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用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第三篇:响遏行云文言文翻译

响遏行云文言文你知道怎么翻译了吗?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编为你整理的响遏行云文言文翻译吧,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雄壮的歌声,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注释

(1)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2)于:向;

(3)穷:尽,完;

(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

(5)弗止:没有劝阻;

(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

(7)抚节:打着节拍:

(8)遏:阻止;

(9)谢:认错,道歉;

(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1)止:劝阻

启示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赏析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要没有止尽地学下去。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学习是学无止境的,学海无涯,永远学习。要谦虚好学,不能浅尝辄止。

响遏行云的主人公是谁?

战国时期,有个喜欢歌唱的青年,名叫薛谭。他得知秦青在歌唱方面很有造诣,便拜秦青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有了很大进步,受到了同行的称赞。

薛谭自以为已经把老师的本领学到手了,于是,有一天,他便去向秦青告别,秦青没有挽留他。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设宴为他送行。在饮酒话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非常悲壮的歌曲,那高亢的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天空中的流云都停了下来。薛谭听得入了迷,意识到自己的骄傲自满有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对秦青说:“老师,我原以为学得和您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比老师差远了,请老师原谅我,让我继续跟您学习吧。” 秦青听了,笑了笑,让他留了下来。

第四篇:响遏行云的成语解释

【拼音】xiǎng è xíng yún

【典故】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列子·汤问》

【释义】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用法】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相反词】悄无声息

【押韵词】大汗涔涔、上下同门、拥彗扫门、逐队成群、大雨倾盆、芝艾同焚、反朴还淳、大开方便之门、超迈绝伦、化驰如神、......【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歌手薛潭向歌唱家秦青拜师学艺,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薛潭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就向老师辞行。秦青在郊外设宴送行,席间唱了一曲十分悲壮的歌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觉得十分惭愧,于是留下继续学习

【示例】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成语造句】

无数人前呼后拥,旌旗蔽日,鼓乐的喧嚣响遏行云。

第五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下载响遏行云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响遏行云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 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 学习作者......

    教学设计

    《尊严》 教学设计 付廷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

    教学设计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况说明文内容的方法并能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

    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

    教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

    教学设计

    《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2012-03-02 来源:原创 编辑:宋彤浏览:243次 【大 中 小】核心提示:教材解析、单元主题: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

    教学设计

    《鸭兔同源》教学设计 ——美化合成图像 教材分析: 《鸭兔同源》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教材是这样安排本单元内容的如图所示:通过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