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专题

时间:2019-05-12 18: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专题》。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专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

(一年级五班 董晓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生学习的探索性。首先通过整理文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初步认识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练习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择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2. 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 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兰的星期天》:小兰早餐后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一会儿,小兰完成了作业,当她整理东西时却犯愁了„„

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具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评:在这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个问题,而是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融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并不远,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也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媒体演示)

4.小结。

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圈一圈: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评:对于解决问题来说,重要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这一层次的设计正是实践了这样一种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分类的意识和基本方法。其中又适时渗透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接了电话后说,有客人要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小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想想做做”第3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2)客人就快来了,我们来帮帮小兰好吗?就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学生把同类的玩具作上相同的标记。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3.“想想做做”第4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当小兰刚把房间整理好,妈妈就回来了,她买了些什么呀?哟,红红绿绿的,多新鲜多好看呀!这些又可以怎样分呢?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类。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既可以按颜色分,又可以按品种来分。如果学生有其他合理分法,给予适当肯定和鼓励。

4.这时客人来了,在这些客人中你发现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穿着、身高等多种标准来分类。

[评:把巩固练习贯穿于《小兰的星期天》中,情节生动、富有情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练得扎实、有效,练得轻松、愉悦。练习的设计富有层次,能较全面地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第3、4两道开放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再作概括总结。

[评: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伴随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自身积极投入的情感和态度,真正体现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学习目标的多样性的要求。] 总评

这堂课最大的特色是以一个生动、形象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来贯穿全课,实践了寓数学思考于生活情境中,寓自主探索于操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数学教学理念。先由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引发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愿望和兴趣,接着让学生在同桌、小组的合作实践活动(操作、讨论、交流等)中主动体验、理解“分一分”的过程,弄清按什么标准分,可以怎样分,掌握一定的分类方法。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同时,也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第二篇:分一分 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2.分一分,理一理。(1)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3.分一分,做一做。(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2)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3.(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二)按不同标准分。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2.选一选,分一分。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二)按不同标准分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3.玩听口令游戏。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约3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不可再生垃圾: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可再生垃圾: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有毒垃圾: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一)(二)

(三)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案分一分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P7~8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2.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分类的思想,初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的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教学难点:

确定分类标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各种颜色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体会分类的含义

1.谈话:小朋友们逛过超市吗?超市里的物品都是怎么摆放的?(学生自由发言)2.出示主题挂图。

(1)提问:超市里有哪些商品?它们分别是怎样摆放的?

(2)思考: 超市为什么要把同类的商品摆放在一起?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说出:把同一类的商品摆放在一起,可以方便顾客购物。3.揭示课题:

象这样把同类的物体摆放在一起就是数学上的分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学会分类 1.学生小组合作把各种图形分类。

2.分组展示分图形的结果:有的是按形状分的,有的是按颜色分的。3.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小组分的结果不一样? 4.指出: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也不一样。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说出图中分别有哪些动物。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把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圈起来。

(3)集体交流,提问:图中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类?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说说他们各在哪里行驶。(2)讨论:可以分成几类,是哪几类?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书上作出分类标记。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1)学生尝试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2)汇报交流。

提问: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回家后,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想一想该怎样整理。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后笔记:

1、以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兴趣。

本节课开头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入,通过观察让学生讨论后得出:把同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不同的东西分开来放,这就叫分类。后引出课题:分一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在教授过程中,课堂结构层次分明,能够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索性比较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分一分 2 教学设计

分一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3.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平时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块逛商店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商店?

2.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物品是怎样摆设的?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学生会各抒己见,在交流中领悟到分类的必要性。)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需要分类摆放,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块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电脑演示课本分类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

(2)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整理?

(3)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想出各种不同的整理方法,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合理就行。

2.涂颜色(作业纸出示)

(1)用彩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涂。

(3)反馈,教师提问:这些动物为什么会飞?

3.分水果

(1)学生独立分水果、蔬菜卡片。

(2)说一说:把什么分成一类?为什么这样分?

意图: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类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找朋友

我们班里有许多好朋友,你可以找出哪几种分类的标准。

(1)按所穿衣服的颜色分。

(2)按穿没穿校服的同学分。

(3)……(学生可以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谋略的多样化。)

(4)……

5.考大家

(1)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拿出6张图形卡片,自己动手给卡片分类,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

(2)小组讨论分类。

(3)汇报。

6.应用

(1)大家自己动手,请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把桌面上的东西整理一下好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7.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8.课后扩展

下课了,同学们能不能用分类的方法走出教室?可以怎么走?(按男女生走、分组走、分排走等)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 分一分冀教版

第一课时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把实际物品抽象出立体图形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立体图形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实物,经历把实际物品分类,并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状的实物,并说出它们的图形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游戏,获得愉快的学习乐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难点:正确区分各种立体图形,掌握分类与比较等学习方法,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生:来的是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

生:想。

(教师展示包装盒、墨水盒、排球、茶叶桶、地球仪、五子棋盒、魔方、包装桶、鱼罐头、网球、鞋盒、礼品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鼓励评价并媒体展示图片)

师:看这么多的物品,同学们都认识,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能把它们根据形状分一分类吗?

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和研究这些物体。(板书:分一分)设计意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因此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求新知。

(一)看一看、分一分,揭示课题。

(以组为单位先仔细观察袋子里的礼物,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师:哪个小组可以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呢?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1:我们小组是按物体有角和没角分成两类。(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学生2:我们小组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把物体分成4类。(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分类结果)

(教师依次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让学生为其取名,并说说为什么;学生会把长方体说出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及时纠正,并板书名称)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这4种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认识,采用小组的方式分一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摸一摸,感知特点。

师:请你高高举起球,并互相看看拿对了吗?如果拿对,请放回学具篮中。

(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拿出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但是长方体不放回篮中)1.摸---感知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同学们说一说。

(给学生充分交流时间,指着实物描述不清的及时指导)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统一意见):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2.摸一摸---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同学们说说心中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摸物体以及交流的时间,描述不清的及时指导)

生1: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这一点可能有些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加以指导)。

生2: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

生3:球圆溜溜的。

设计意图:(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摸一摸,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说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心情轻松,没有任何压力,思维也会迅速活跃。

(2)教师这样放开让学生亲自尝试,加深了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认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化。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和摸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衣服,如果去掉花衣服,你们还认识吗?(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顺势将这些几何图形贴在黑板上。)你能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吗?

(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依次从袋子里拿出相应的实物,完成后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接着教师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进行辨认。)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具体实物到脱去外衣以后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过渡非常自然,学生乐于接受。

(四)融入生活,寓教于乐。

师:生活中,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形状?你能说一说吗?

生1:文具盒、数学书、药盒子等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生2:魔方、化妆品盒子、骰子等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生3:蜡烛、灯管、铅笔等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生4:皮球、足球、玻璃球等物体的形状是球。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学生的思路放开了,思维拓宽了,并且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了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1题。(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指导学生说一说各物品形状(教师要注意知道学生的语言,如:铅笔是圆柱形的)。

(3)同学之间交流物品形状,并随意指出物品让学生说它的形状。2.教材第25页---数学游戏。

可以同桌两人一起做,也可以全班一起做。(可以按形状名称摸物体;也可以根据摸出的物体形状说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动手摸物体等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讨论,全班交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达标反馈。

1、找朋友(连一连)。

2.3.答案:

3.答案不唯一 如:摸出一本数学书,它的形状是长方体。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简单的四种立体图形。谁能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有什么特征?

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 1.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平平的面。

2.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并且6个面都一样大。3.圆柱四周圆圆的,上下一样粗,上下都有平平的面。4.球圆溜溜的。

六、布置作业。1.连一连。2.动脑筋想一想,填一填。

3.数一数有几个正方体?

答案:

2.(1)2 7 2 2(2)②④ ①③ 3.3 5 4 5 4 4

板书设计

分一分

长方体:长长方方、6个面、不易滚动。正方体:四四方方、6个面一样大、不易滚动。圆柱:上下一样粗细、上下底面是圆、易滚动。球:圆圆的、易滚动。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立体图形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最后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一)师:同学们,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同学们放的又快又好。(板书:分一分)

(二)师: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请你们按要求从里面摸出下面的立体图形!并推一推这个立体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2.正方体。3.圆柱。4.球。......设计意图: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

二、教学资源 生活中如何判定立体图形

1.长长方方并且有6个面,这样的物体是长方体。2.四四方方并且有6个面一样大,这样的物体是正方体。3.上下一样粗细并且上下底面是圆,这样的物体是圆柱。4.圆圆的并且易滚动,这样的物体是球。

三、资料链接。

(一)篮球的圆柱体规则?

圆柱的说法就是说当你张开手的时候你可以被高度概括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内的空间是你的··如果对手侵犯了··比如像打手··那就是犯规的·(这种规则更倾向于判罚身体接触)·类似于科比麦迪那种造犯规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不过NBA虽然也存在这种说法··但是NBA有个更重要的宗旨就是鼓励进攻··所以对圆柱体的概念就相对模糊了··当然··人站在合理冲撞区里可以基本无视这种规则··

(二)“数学之神”——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如果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丹麦数学史家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了阿基米德给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传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信件和传抄本中,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17世纪趋于成熟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分一分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大全5篇]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欢迎阅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一分

    活动目标: 积极参加分类活动,能按事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特征进行分类,发展思维能力。(重点) 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了解画面内容。出示视频照片画面,引导幼儿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风车......

    一年级《分一分》教案

    《分一分》教案 护国中心校:周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实际经验入手,根据事物的特点,学习分类的方法 (2)悟分类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验入手,通过......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杨蕾 “分一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商场里的物品是怎么样摆放得,引出本节......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分一分

    分一分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8页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 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分一分》说课稿 说教材 分一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认识物体中的内容。教材前后编排“分一分”和“认识物体......

    一年级《分一分》教学设计

    分一分 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1-52页。 (二)教材分析: “分一分”这一课题安排了小猴子整理房间的情景图,通过把杂乱的物品分类整理,学生感受......

    一年级科学《分一分》教案

    10、《分一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一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物体进行分析、对比,探讨科学奥秘,知道分类的方法,有利于学会整理生活中的物品。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新生初入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