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学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学案设
计
教学流程:
一、炫我两分钟
六(1)班安排40名学生进社区敬老院做义务劳动。其中3/8的同学打扫厨房,/8的同学打扫宿舍。
(1)打扫厨房、宿舍的同学各有多少人?
(2)写出打扫厨房、宿舍的人数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二、尝试小研究
(一)上尝试小研究
(一)了一块984平方米的菜地,计划按3:种茄子和西红柿。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把一张长方形纸看作984平方米的菜地,把这张纸按3:进行划分,种植茄子和西红柿。
并交流讨论:
、3: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要求茄子和西红柿各多少平方米,可以怎么求?
(三)上尝试小研究
(二)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配制一种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质量的比是2:3:,要配制XX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交流讨论:、本题有哪些已知条和问题?
2、2:3:是什么意思?
3、要配制XX千克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这个问题和菜地问题有何异同?
、归纳解题步骤。
三、小组合作交流
(一)交流上尝试小研究
(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出示小组合作交流时的注意事项。2学生独立完成。3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进行交流。
(二)探究上尝试小研究
(二)、找出已知条和问题。
2、说一说2:3:是什么意思?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四、班级展示汇报、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点拨:两个问题有何异同?
(1)第一个题已知的比是两个数的比,第二个题的已知比是三个数的比;
(2)都是已知比和一个总量,求其中的一部分是多少;
(3)都要先求份数的和再求其中的一部分。
五、巩固提高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1。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分什么?()
怎样分?()
大
豆:()公顷
玉
米:()公顷
六、自我挑战。
、填一填
某小学共有40位教师,男教师人数和女教师人数比是1:7,男教师有()位,女教师有()位。
在一份满分为100分的试卷中,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的分值比通常为6:3:1,基础题占()分,综合题占()分,提高题占()分。
2、淘气一家三口和笑笑一家四口到餐馆用餐,餐费总共是140元。两家决定按人数分摊费用,两家各付多少元?
3、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这块菜地的周长是100米,且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菜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4、小明今天的早餐表
面包鸡蛋牛奶
00g0g200g
(1)小明今天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面包∶鸡蛋∶牛奶=()∶()∶()
(2)如果小明的妈妈用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克?
七、盘点收获
现在请大家想想今天这节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八、拓展延伸
用一根长是192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得长方体长、宽、高的比为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
(四)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
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
3+2=5 100× =60(平方米)100× =40(平方米)
方法三:
100÷(1+)=60(平方米)60× =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
100÷(1+)=40(平方米)40× =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
1.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1)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94(棵)
(3)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90(棵)
(4)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 =14(厘米)20× =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1.情景导入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2.复习铺垫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6/16+1)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1/16+1)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1.教学例1(改编)1998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1)出示1998年的条形统计图。(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104(6+7)6=48(台)104(6+7)7=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突出板书:104 =104 =48(台)104 =104 =56(台)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提问: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第一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第二机房电脑台数占学生电脑总台数的。把学生电脑的总台数看作单位1,用学生的总电脑 =第一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用学生电脑的总台数 =第二机房学生电脑的台数。这题可以怎样检验?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8+56=104(台)48:56=6:7通过检验,说明我们学校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我们求出了两个机房的学生电脑台数后,可以用这样的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评析: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比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2)小结并揭题说明:我们刚刚解答的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指第二种解法)解答这类问题可以根据已知的比表示的份数关系,找出各种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个比转化为分数关系。(在课题下板书:比分数),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行解答。【评析:在学习例题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自然、流畅。】2.教学例2(改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00年我校开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这时又对原有的计算机房进行了改造。(电脑出示:2000年学校计算机台数情况的条形统计图。共有176台电脑。其中教师电脑20台。)提问:看到这些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电脑有156台。)剩下来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我们是这样分配的。(电脑出示:第一机房、第二机房、第三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2:14:13。)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那么三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呢?自己算算看。学生尝试练习。板书:176-20=156(台)156 ==156 =48(台)(指第一步)为什么这步求出的是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156 ==156 =56(台)156 ==156 =52(台)答:第一机房有学生电脑48台,第二机房有学生电脑56台,第三机房有学生电脑52台。(机动,如有学生提出其它解法,如第二机房:48 =56(台)等,要及时表扬,并进行讲解。)【评析:解答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以及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脑出示:相应的条形。)提问:这道题要先把什么给求出来?强调:当分配的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时候,要先把分配的总量给求出来。3.补充题(1)今年暑假我们学校先把第一机房的学生电脑捐给希望小学,然后又购进了一些学生电脑。并将机房的设施进行了更新。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电脑出示题目)出示:学校原有156台学生电脑,2002年学校先捐给希望小学48台学生电脑,又购进了57台学生电脑。然后计算机信息中心将三个机房的学生电脑按照1: 1:1进行分配。每个机房各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提问:这题可以怎样解答呢?根据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算式:156-48+57=165(台)165 ==165 =55(台)答:三个机房各有55台学生电脑。提问:165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165的 是多少?)提问:按照1:1:1进行分配就是相当于把学生电脑怎样分?(电脑出示三个机房的条形统计图)说明: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提问:这题是平均分还可以怎么求?(1653)【评析: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平均分也是一种按比例分配。】4.延伸提问:知道了三个机房分别有55台学生电脑,总共有165台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现在我们知道学生电脑和教师台数的比是33:7。你能不能求出学校有多少台教师电脑吗?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 教师电脑165 ?33 :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66 =35(台)答:学校有35台教师电脑。提问: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生电脑的台数,所以要求教师电脑有多少台实际就是求什么?因此,要把谁看作单位1?【评析:这个延伸练习,是为了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5.比较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1996年2002年间学校计算机房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汇总情况吧。(电脑出示:各年段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总台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提问: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对!从这张统计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1996年2002年间学校电脑总台数在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回首这几年学校计算机房的变化吧。(配音乐,电脑出示:各阶段的机房照片。)【评析: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
三、拓展1.调查学生家庭有电脑的情况。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那么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我们的家庭对计算机教育是否也越来越关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调查,好不好?请五年前,也就是你们上一年级的时候,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表示这一情况?(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没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它们的关系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统计图来表示。(电脑出示:1996年统计情况的扇形统计图)请现在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站起来。(统计人数)那么,家庭里没电脑的有多少人?现在我们班家庭里有电脑的人数和每电脑的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电脑出示:改成2002年情况的扇形统计图)看到这些变化,你们有什么想法?【评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扇形统计图,强烈感受到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不断发展。】2.补充练习老师这儿还有这么一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电脑出示:学校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组。第一兴趣小组有30人,第二兴趣小组有31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提问:用今天的知识能不能求出两个兴趣小组各应分得软盘多少张?学生练习,电脑出示算式。提问:这题的比没有直接告诉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小结:两个计算机兴趣小组分别有30人和31人,两个组人数的比就是30:31。把122张软盘按照两个小组的人数分配给各班,就是把122按照30:31来分配。【评析:引导学生学会没有直接出示比的情况下,如何来解决比的应用的问题。】
四、课后练习(设计方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生活中比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我这儿有一个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信息中心拟订的规划,准备将来再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电脑出示:投资30万元,购进一批电脑)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愿组成小组,去了解我们本部、分部、分校的电脑配置情况。再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一个分配方案,根据需要,分配一下每部分可能需要多少钱?大约能买多少台电脑?并简要地说明分配的理由,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总评】:本节课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特色,在学校电脑房电脑台数的变化这一素材中引发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出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学校电脑房的发展情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做出一定的预测,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第四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总纳概括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的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重点与难点:
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某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并且说一说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
一、引发阶段
1、情境诱发
陈叔叔和王叔叔,他们俩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经过一年的辛勤经营,除去交税、发工资和扩张等费用,还净多10万元。他们坐在一起商量分钱的事。(课件)(陈叔叔和王叔叔,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的净利润是10万元。他们两人
第 1 页 各应分得多少钱?)
2.猜猜看,他们是怎么分这10万元钱的?如果我再给你这条信息---(陈叔叔和王叔叔两人投资额的比是2:3,构成例1)你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吗?
3.陈叔叔和王叔叔各分得多少万元?你会算吗?
二、探究阶段
1、自主探索
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2、集体交流。
哪个小组先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要听仔细了哦!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听清楚他们的方法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其他同学有意见或不明白的地方吗?可以向发言人提问。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
3、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和前面的知识联系最密切,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分析归纳
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总数,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
你们在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按比例分配。
第 2 页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
5、你见到过、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的情况吗? 我省中考热点学校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 证券市场中股票发行是按比例分配的。美国总统大选各州选票是按比例分配的。在建筑业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到按比例分配。
三、实践应用
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其实在你身上也藏着按比例分配的学问呢!
出示:身体中的按比例分配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看到这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说说你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高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我的身高是150厘米,我的头部高度约是多少)
四、情境延续 1.再看例1 文具厂在张叔叔和王叔叔的经营下,越来越红火。第二年,李叔叔也投资加入。他加入一年后,纯利润可能会达到多少万元?这时,他们三人各得多少万元?出示(这一年,张、王、李三人的投资分别是4万元,5万元,3万元)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
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第 3 页 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告诉我们总数,都是按照比例分成几部分(都可以看成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比。
五、发展应用:
1、有些同学不但数学学得好,还十分爱看书。学校校长非常支持,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科技书、故事书和优秀作文选。假如你是校长,会把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
1:2:3代表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1:1:1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比,算一算各花多少钱? 反馈交流。
有用1:1:1来解的吗?哪种解法最简单?
按1: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例分配。
2、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25,两数之比为2:3。求甲数与乙数。
3、六年级有92名学生参加三个课外兴趣小组。第一组与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一组与第三组人数的比是3:4。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
六、反思评价
第 4 页 1.在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
2.在这节课中,你的同桌哪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第 5 页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对多种方法之间联系的探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进一步沟通倍数、份数、分数、比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意义
1、六年级二班有30人,六年级三班有24人,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30+24=
和
30—24= 差 30÷24=
倍数
比
30:24= 5:4 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转化成份数和比,看来分数、份数、比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二、出示情景,设计分配方案。
1、学校为六年级二班、三班学生配备了课外书,已知二班有学生30人,三班有学生24人,你认为应怎样分配比较合理? 学生讨论分配方案(1)预设:平均分。
按人数的多少分配比较合理(2)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公平?
(3)按人数分,也就是按几比几分呢? 30:24 是最简比吗? 30∶24= 5∶4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就是按比分配。】 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2、出示例题:如果学校准备了这种儿童读物90本,二班和三班人数的比是5:4,每个班级各应分配多少本?
3、学生试做。要求:
(1)自己动笔试算,画出简单的分析图或用文字说明你的思路。(2)想办法验算。
(3)组内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4、课堂反馈 预设:
① 5+4=9
90÷9×5=50
90÷9×4=40
说明:学生验证时可能出现,只是把结果相加得90,就认为是对的,遇到这种情况要组织学生讨论。
② 5+4=90 90×5/9=50
90×4/9=40 ③
90÷(1+4/5)=90×5/9=50 90-50=40
或 90÷(1+5/4)=90×4/9=40 90-40=50
5、沟通联系。
1)比较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
分别想一想,5/
4、4/
5、4/9等分数分别表示的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反馈:5/
4、4/5表示的是两个班份数与份数之间的关系,4/
9、5/9表示的是六(2)(3)班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求9份中的4份、5份是多少?
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方法、完善认知。
1、我校合唱队共有学生48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2、用200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捏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捏之前怎么分配橡皮泥呢?圆柱、圆锥各需要橡皮泥多少立方厘米
3、上个月支出的3600元中,用于伙食费、还房贷和其他方面的钱数的比是5:4:3,伙食费和还房贷一共要用多少元?
A、3600×+3600× B、3600÷(5+4+3)×(5+4)
C、3600×
D、3600÷
4、用长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消费总量的 比是8∶12∶7,全世界茶消费总量大约是400万吨,其他两种饮料的消费量各是多少万吨?
【提示:先自己读一读题目。想一想此题与前几道题的区别。
【找准所给已知量与它相对应那个份数(分率)。】 作业: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以下部分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回家测出你的身高,算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四、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数学思想等)。
板书设计:
按比分配
4+5=9
转
90÷9×5=50(本)(本)
化
90÷9×4=40(本)
答:六年级二班应分配50本,三班应分配
4+5=9
90×=50
90×=40(本)4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