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第二课时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第二篇: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017.3.1 最新版
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 振—晨 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2017.3.1 最新版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017.3.1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教学意图:学生对周总理已经没有什么概念,只有老师对总理的生平进行介绍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明白只有像总理这样从小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2017.3.1 最新版
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老师读,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意图: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上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学生在书中进行标注,把读音、部首很好的掌握。)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遇到问题查字典的习惯。)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教学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练习学生归纳能力。)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意图: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总理的内心世界和对国家的热爱。)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2017.3.1 最新版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教学意图: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描写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不把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一个问题,使学生能明白作者写法的巧妙。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技巧。)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教学意图:明白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孩子,只有周恩来的心里想着自己的国家,更能体会出它的伟大,与不平凡。)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意图:对全文进行总结。)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教学意图:体会文章的写法。积累词语。)
三、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教学意图:增加知识积累。)
四、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学意图:练习写作,使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2017.3.1 最新版
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教学意图:知识扩充。练习表达能力。)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