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襄城一高初中部九年级语文学案(下)17
执笔:刘娇艳
审核:王金伟
审批:
班级:
姓名:
相见欢 渔家傲·秋思 浣溪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背默这三首诗。
2.理解诗句表达的感情,准确对诗句进行赏析。【重点难点】同目标1,2。
相见欢
一、文学常识。
1.李煜,五代时期 后主。他的词前期多写宫廷闲情,亡国之后,其词多抒发。
二、默写填空。2.《相见欢》以眼前实景写主人公苦闷终日的句子是:。3.《相见欢》的主旨句是:。4.《相见欢》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的诗句是:。5.《相见欢》中“,”化无形之情为有形,写出了亡国的哀思。6.《相见欢》中描写“藕断丝连”的离愁别绪的句子是:,。7.《相见欢》中抒情的句子是:,。
三、能力提升。8.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 ”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 之情。9.对《相见欢》这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黯淡的底色。
B.仰望夜晚的天空一弯残月,使人愁上添愁;俯视秋天的地面无边寂寞,使人愁而更愁;上片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不言愁而愁自见。
C.下片前三句暗用“丝”作喻体,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
D.最后一句是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可惜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因为难以言说,最终只有自己内心知晓了。
10.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居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11.任选角度,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2.赏析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渔家傲·秋思
一、文学常识。
1.范仲淹,字,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我们学过他的文言名篇。
二、默写填空。2.《渔家傲·秋思》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3.“,”两句点明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4.“,”两句表达了将士因边疆战事未了,难以回家。5.“,”抒写作者忧国思乡的思想感情。
6.词中表现“异”字的句子是:。。7.“ ”即景生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出边塞特有的凄凉和荒芜。
三、能力提升。8.“燕然未勒”的意思是。9.《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以(表达方式)为主,描绘了(内容);下阕以(表达方式)为主,抒发了。笔力雄健,感情沉郁。10.《渔家傲·秋思》下阕“,”两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11.词的上阕写景,围绕“ ”字着笔,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抒怀,慨叹 和,表现了戍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12.本词上阕是写景,以“异”字统领,然后以、、三幅画面来描写边关的独特景象。13.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阕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阕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同。C.词的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14.《渔家傲》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15.用自己的话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
16.“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有何作用?
17.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浣溪沙
一、文学常识。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二、理解填空与名句默写。
2.词的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3.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4.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5.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名句是:。
三、能力提升。
6.诗人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图画。7.“夕阳西下几时回”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9.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
中寓情,情景交融。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10.本首词哪两句是千古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11.试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谈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
相见欢
11.(1)以“梧桐”自比,表达了词人孤寂凄苦的心情;(2)“锁”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被囚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凄苦。
1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纷繁的离愁比作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被囚后难以排遣的悲苦心情。
渔家傲 秋思
6.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8.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9.描写 塞外奇异的秋景 抒情 戍边将士忧国思乡的情怀
10.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1.异 功业未立(或:燕然未勒)思念家乡(或:归期无计)12.衡阳雁去 边声四起 孤城落日
15.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一座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16.写出了边地夜景的凄清悲凉;表现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17.用典,既想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
浣溪沙
6.夕阳 落花 归燕
1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话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青春易逝的感慨。
11.寓情于景。借助夕阳西下、落花归燕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岁月和生命的珍惜,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
第二篇:《相见欢》、《浣溪沙》教案
词二首—《相见欢》、《浣溪沙》
预习提示
1、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初步感知内容;
3、试着体会内涵,尤其是名句的揣摩。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李煜、晏殊的生平;
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两首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浣溪沙》晏殊
1、作者简介
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辞海》1989年版)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
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时又不觉感到一丝惆怅。
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书写了这种伤别怀旧之情。(3)“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怅之余,我们是否应像词人一样独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
《相见欢》李煜
1、作者介绍: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已经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一些艳情为主的窠臼。原有集,已散失。有人把它及其父璟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3、朗读指导
这首词朗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4、诗词鉴赏、词上片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词的下片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推荐作业
赏析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1、对〈〈浣溪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词人巧妙运用了“新”“旧”对比,用“新”来反衬“旧”,突出了词人对往事的留恋。B.“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夕阳西下”是眼前景,词人用叹今的方式来表现怀旧的感情,情味凄婉。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面对花儿飘零,心中涌起了无尽感伤。但看到相识的归燕,空虚的心灵又得到了安慰。D.“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通过写主人公的行动,倾诉了词人怅惘的心境。
2、你认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3、《相见欢》〉中书写离愁的句子是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句话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第三篇:渔家傲秋思(范文模版)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教读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骚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二、释题:
1、“渔家傲”是什么?/
2、“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3、学生介绍范仲淹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三、品读诗歌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3.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4.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景品情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4、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
提示: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6教师小结: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6、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赏析词的下片。
8.学生赏析: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9、教师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9、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五、赏析诗句
小小诗歌却包蕴意象万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同一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请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赏析你喜欢的诗句,希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1)赏析本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A/“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2)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自己赏析诗句。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词牌名,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分析这两首诗词的异同。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
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 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 同点。
2、说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七、课堂练习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3.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词。
2、将这首词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第四篇:相见欢 演讲稿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全词情景交融,字字传情,无人尝过亡国之痛,通过一个画面和一个比喻,把诗人复杂的内心表现的极为真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本词流传千古之句。
第五篇:课堂实录《相见欢》
课堂实录《相见欢》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一位同学。[学生朗读] 师:请坐。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资料展示] 生:是愁。
师:是什么样的愁绪呢? 生齐:是离愁。
师:这份离愁是怎样的离愁,哪一句中给我们具体展现了出来?(生杂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展现了出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他的离愁是剪不断的,是理还乱的,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 生:是愁绪,是思绪。
师: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不断,理?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 生:因为他的离别。
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
师:一起思考一下,他究竟在“思”些什么呢? 生齐:思国。
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 生:因为他离开了国家。师:他离开国家了?
生:是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在思什么呢? 生:还思念家乡。师:怎么理解?
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还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 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他的愁是怎样的愁啊,那么多的愁,要把它整理起来,确实有一些混乱的。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迁客骚人的愁绪哪一句,能感觉到吗,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这一段离愁。
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
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一个独上西楼,这就可以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不想说,无法说。”所以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有思念,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我们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当是怎样的?
[学生朗读] 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分量。再朗读有一下。
(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很好。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学案上的练习可以参照,有问题提问。
[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说了哪些景,词人看到了哪些景,景物有哪些?
生:西楼、月、梧桐、秋。
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 生:在秋季。师:时间? 生:晚上。
师:在哪儿看到的景? 生:西楼。
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分析一下。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愁。
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一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许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
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不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师:我们可以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生齐:愁、恨、别。
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正在落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师: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好想看到这边在讨论,这个梧桐到底什么意思,有结果吗?
生: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觉孤单。
师: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展现出怎么样的情愫。
[资料展示]
师生赏读:“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的,深秋了,“幽人独往来”,却只是“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么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
师: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 生:寂寞,孤单。
师: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因而,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登上楼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离情别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让我们来演绎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评:语速是比较慢了,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些语词,刚才特别能体会愁绪的这些景,应当如何凸显出来,来加强他的这种愁绪呢,我们可以试一试,也许你可以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我们只读这段景,试试看。
生标注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评:“深院”似乎不够深。我们想一下,怎样把这些景色的特点以及他们包涵的词人的心情再读出来。师:梧桐的特点是?生:“寂寞”。师:“院”的特点是?生:“深”。师:“秋”的特点是?生:“清”。师:“清”是什么意思?生:凄清,冷落。师:我们可以一起朗读出来这些词意么?
[学生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已能表达出词的情感,可是在朗读中还有些字词处理得有些平淡。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会到这些词对于他的情感表达寄予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资料展示]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划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汲取多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思维。
师:先给大家一个点评的例子,可以学着评点。[资料展示]
生: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寂寞”是表达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梧桐”就是象征作者自己,“深院”就是象征作者自己的心灵,“清秋”是他的忧愁,这是作者把他自己的忧愁锁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和前面的“无言”相照,不愿意和别人说他的忧愁。
师:好,很有独到的见解。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么。
生:我觉得这句话读上去似乎没什么寓意,但是能和前文照应的话,就可以表现作者自己很孤独。这样的话,我会想到“寂寞”好象就是作者一样,“深院”又可以感觉到作者心里非常空虚,当时非常寂寞,所以说深院似乎可以表达出作者当时那忧虑的心里。而“清秋”又是很萧索的,就是说清秋也可以联想到愁,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当时有很多愁在心里。所以说我觉得这句话经典。师:听了两人的评价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这些景变成了词人自己的处境的体现了。大家看到了没有?
师:那寂寞的是谁?是有同学曾问过。寂寞的是梧桐吗? 生:是。
师:寂寞的仅是梧桐吗? 生:还有作者。
师:对,刚才陆思嘉特别还说到,好像深院是他内心,作者把愁绪锁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无言和后头在心头对应起来。特别是这个“锁”字是刚才有同学特别注意过,你能体会这个“锁”的感受吗?
生:“深院锁清秋”,他要把秋天锁起来的话,就是说那个院子很高很深比较压抑,心情比较绝望的。那种院子墙壁很高,只有他一个人在,仿佛被关在里面了。
师:他说深院“锁”的是秋天,又忽然之间联想到感觉到好象作者也被锁到里面了。究竟锁的是什么? 生(杂声):是秋天,是词人。
师:一个“锁”字给我们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中秋色浓重,亡国之君被锁到了这里,让人体会到他的愁绪。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要交流。生:“独上”给人一种独憔悴的感受。
师:对,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词的情感也能够演绎出来呢。不要光注意了景,忘了情,这些词中也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的,好,一起来把全词朗诵一下。
生:《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我们请同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味道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词人的处境,体会词人的心境,理解词的意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