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之《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幻灯出示“寓言”二字,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寓言故事吗?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能来说说?
生:《画龙点睛》、《南辕北辙》、《天鹅、大虾和梭鱼》
2、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生自由发言,师总结出示:由一个浅显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师出示“滥竽充数”课题,生齐读。
4、师设问:谁知道“滥竽充数”的“竽”是指的什么吗?师出示“竽”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理解。
5、师小结:那“滥竽充数”的“滥”什么意思呢?“滥竽充数”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解决生字词。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时在文中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遇到生字可查字典,把课文读通,字音读正确。
2、请个别学生分自然段自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注意字音的正确。
师生共同讨论字词,纠正读音。
在读中可相继解释“南郭先生”为住在城的南边。“腮帮”可让孩子自己摸摸自己的腮帮。
3、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字词,齐读生字词。特别提醒“承”、“鼓”、“演”、“改”的笔顺。
师出示小黑板,生说笔画名称,师书写,在写中说说容易写错的地方。
三、品读课文,思考问题。
1、师出示三个问题:
1)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够混在乐队里? 2)南郭先生怎样混在乐队里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溜走了?
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勾出答案。
1)生1: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生2: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总结:讲排场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例子? 朗读时提示抓住重点词:常常,三百人,讲排场,一齐,2)生1: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装腔作势,混在人群里充数。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呢?(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造个句子:背书时,小明不会,他只好张着嘴,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同时理解“装腔作势”在现实生活中的列子,知道朗读。3)生1: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生2: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改成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生3: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师小结: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而齐湣王又喜欢一个一个地听,那南郭先生会露馅吗?请你想象一下当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4)生1:南郭先生他可能会想:怎么办啊,要杀头的,快逃吧。
生2:这可是欺君之罪啊,他只好连夜逃跑了。
2、师小结: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狼狈样,那通过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一个没有感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四、拓展延伸
师出示古文《滥竽充数》,师范读,请学生注意节奏,自由感受古汉语的特点。
教学反思:
1、为什么南郭先生能够混在乐队里?南郭先生怎样混在乐队里的?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溜走了?整篇课文的学习都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交流,然后抓住这三个问题引发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课文中“装腔作势”的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讲排场”一词,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说明,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不同的形式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学生应具有的学习能力。
2、依照原文,进行适当的想象,并且最后进行原文的对照,有利于孩子对古文语感的培养。
3、教学时重点不够突出,问题不明确,评价语应更具指导性。
4、书空的词语不用太多,写出重点即可。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