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侬章莎-教学设计Topic 2 Can you sing an English song
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 2 Can you sing an English song?
Section A
麻栗坡县董干中学 侬章莎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课是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7 Topic 2 Section A部分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学习情态动词can/ can’t及选择疑问句的两项语言功能,同时,涵盖了本单元的主要语言结构,是本单基本的语言内容。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及情景交际法,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任务的设计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课型为听说课。教材以 Kangkang’s birthday party 为中心话题,围绕着在生日派对上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展开。学习情态动词can/ can’t 及选择疑问句的用法。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要求学生能掌握生词piano, disco, perform, ballet, have a good time, 学习谈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掌握选择疑问句并深入学习情态动词can 的用法,并在生日聚会的场景下学习具有交际功能的表达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拼写生词piano, disco, perform, ballet及短语 have a
good time并能灵活运用。
(2)学习并能正确使用情态动词can / can’t 用法。(3)学习并掌握选择疑问句的提问和回答。
(4)通过谈论生日宴会这一话题,能用英语谈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2、语言技能目标:
(1)能从有关生日聚会话题的听力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2)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扮演活动。(3)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4)能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调查报告。3 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培养友好互助的精神。
(2)采用对话、表演、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敢于开口,积极参与活动。
(3)通过学习英文歌曲,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情态动词can / can’t。
2、掌握选择疑问句的提问和回答。
3、通过谈论生日宴会这一话题,能用英语谈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教学难点: 通过谈论生日宴会这一话题,能用英语谈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I、Warming up!
学生一起唱歌“ I can sing it well.”
Step II、Leading in.(1)由歌曲引入游泳和飞翔的幻灯片,从而呈现本课的重点句型。
Can you swim? Yes, I can./ No, I can’t.Can you fly? No, I can’t.(2)点击幻灯片出现打篮球和踢足球的图片,教师问:“Can he play soccer?”学生回答:“No, he can’t.” 教师接着问:“Can he play basketball or soccer?”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He can play basketball.”
(4)点击幻灯片出现一女歌星唱中文歌的图片,教师问:“Can she sing ?”学生回答:“Yes, she can.”,教师接着问:“Can she sing Chinese songs or English songs?”学生回答:“She can sing Chinese songs.”
(5)点击幻灯片出现唱歌和跳舞的图片,教师问:“Can you sing or dance?”,教师请两个学生回答:“I can sing / dance.”
(6)
Step III.Presentation(1)点击出现一张归纳所有前面呈现重点句型的过幻灯片,教师带学生朗读。
Can you swim? Yes, I can./ No, I can’t.Can you sing or dance? I can sing.What can you do?
I can draw pictures, but I can’t cook.(此时所有本课要涉及到的重点句型已经全部展示完毕,带着学生读一遍,加深他们的印象。)(2)教师带学生读所有的生词。
piano, disco, perform, ballet, have a good time
Step IV、Listen,read and say.Listen to 1a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① Whose birthday party are they talking about?
② Can Maria play the piano?
③ Will they have a good time? Step V、Pair work
(1)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1a。
(2)请几对同学表演。
(3)完成1b部分。
Step VI、Summary
(1)生词 : piano, disco, perform, ballet, have a good time(2)句型:I can swim, but I can’t play basketball.A: Can you sing Chinese songs or English songs?
B: English songs.Step VII、Homework
(1)写出五件你会做和不会做的事。(2)熟读1a。
(3)完成同步练习册 Section A。
第二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黄莎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流江学校:黄莎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日月同辉与青山共存的精神。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法学法: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第三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第四篇:《断章》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第五篇:《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会认“肝、糙、犀、耷、恕、恋”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深厚的感情。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小狮子爱尔莎和“我”之间深厚的感情。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2、让学生从课外读物或上网了解有关狮子的知识。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狮子被称为兽中之王,是一种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狮子捕食的镜头。(出现狮子围猎捕食动态画面。)可今天我们学习的《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中的狮子爱尔莎却温柔、可爱、善解人意,甚至最后与作者达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快来认识认识它吧!
2、板书课题,自由提问。师挑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句障碍,画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生字、词语、读书情况:
(1)注意区分难读字和形近字。如:“糙”是平舌音,“恕”和“恋”是形近字。
(2)理解词语:扑腾、乳牙、垂头丧气、九霄云外、恋恋不舍。
(3)说说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画出点明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全文共有十个自然段,线索是小狮子的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记叙的。)
三、自由读文,理解内容。
(一)出示要求:
1、学生边自读课文,边划出表达“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感情的词句,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2、作者写了小狮子爱尔沙在成长中的哪些事例?3、从这些事例中你发现了小狮子爱尔莎怎样的生活习性和特点?4、文中的哪些段落、句子使你感动?为什么使你感动?
2、检查反馈。
(二)展示读书所得,发表自己的见解。
1、结合重点语句共同评议。如:
①“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把我舔醒。”从“一刻也不离开”“一起”“舔”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小狮子和“我”已经有了感情,我也接受了它对我的感情。
②“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故意……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写出了小狮子的顽皮,从“高兴”“开玩笑”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我”对小狮子的喜欢,说明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③“我大声呼喊……爱尔莎一口气把它赶出很远很远。”这句话中的“跑来”“勇敢”“搏斗”“赶出”等词语表现了爱尔莎的勇敢,从这句话的描述中,也流露出了“我”对小狮子的感激之情。
2、引导学生用心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头要读出小狮子对“我”的依恋之情,语气舒缓,中间感情渐浓,语速适当加快,表现出小狮子的活泼调皮、勇敢无畏、温顺乖巧等等,最后要读出依依不舍的情感。
四、总结,联系生活,升华主体。
1、你想对小狮子爱尔莎说些什么?
我们周围的人在保护动物方面做得怎么样?我们在保护动物方面还应做些什么?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从中懂得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
师总结: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太需要我们的关爱,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关心这些小动物吧!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我们生存的环境才会和谐、美丽。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
1、积累“抚摸、吮吸、恋恋不舍”等词语。
2、搜集、交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例。
板书设计:
出生:抚摸 喂 一刻不离
28、小狮子爱尔莎 成长:顽皮 勇敢 温顺 驯服(爱动物爱自然)
回归自然:莫大痛苦 恋恋不舍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奥地利女作家乔伊亚当森。文章讲述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最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作家用极其朴实平和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我”和爱尔莎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我”对爱尔莎的真诚呵护以及爱尔莎对“我”的无限依恋,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表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
2、懂得课文记述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生活习性和小狮子和“我”的亲密关系。
4、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己阅读,互相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小狮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小狮子爱尔莎的?
(出生----成长----回归)
二、学习“成长”部分
1、轻声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想爱尔莎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
2、学生反馈
3、在学生汇报中品词析句,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的感情
4、朗读感悟,适时评价
过渡:既然作者和爱尔莎的感情这么深厚的感情,最后为什么还要把它送回大自然呢?
三、学习“送回大自然”部分
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课文7--11自然段,说说作者把它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我为爱尔莎做了哪些事?结果怎么样?
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我”和爱尔莎之间深厚的感情,用“ ”画出。
2、小组汇报交流
3、指导朗读,相机板书
4、教师小结(观看视频)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选一题)
1、发挥想象,编写小故事如“与爱尔莎在河边嬉戏”、“爱尔莎发兽 后的反悔”、“爱尔莎恋恋不舍地离去”
2、说一说、写一写你与小动物之间有趣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我” 关心照顾 爱尔莎 顽皮
恋恋不舍
可爱
感情深厚 勇敢
教学反思:
学习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叙述的顺序,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重点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我”对爱尔莎的真心爱护。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抚摸、教训、选择、实验、资源”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构想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狮子的习性、分布等知识。教学时,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感受,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小狮子生长过程,了解它的生活习性,重点了解“我”怎样关爱小狮子以及把它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有关狮子的习性、外形、产地等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养过小动物吗?谁能给大家讲讲自己喂养小动物的趣事。(学生自由回答,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亲密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喂养一只小狮子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发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读音。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自学情况,解决开头提出的简单问题,用一两句话说出来。有关课外的问题,可以让部分预习时已找到资料的学生回答。留下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怕困难,继续探究。)
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快速读课文,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象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位女科学家和凶猛的狮子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事啊!课文中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把这些部分再好好地读一读。
四、引发想象,谈体会读了最使自己感动的段落,说说对小狮子爱尔莎和那位女科学家的印象。告诉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就是自己的体会,要大胆地说出来。概括出“我”和爱尔莎之间感情深厚。
五、小结复习生字词。学习了解文章叙述顺序的`又一种方法——找关键词语,理出顺序。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小狮子爱尔莎
为什么喂养 妈妈死了
洗澡 顽皮
怎样喂养 斗犀牛 勇敢
换牙 温顺 深厚感情
远足 驯服
学会捕食
送回大自然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开展朗读比赛,使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课文,组织学习小组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狮子爱尔莎和驯养它的女科学家,了解了小狮子爱尔莎出生、成长和被放回大自然的经过,知道爱尔莎和女科学家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家都深受感动。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和找的一样的同学一起读。按照学生找的语句进行分组,分成“出生、成长”和“放回大自然”两组。
二、开展朗读比赛
在读中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我”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的原因和做出的努力,体会“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并进行语句的训练。讨论出比赛规则:分别给自己的对起名字,进行合理的分工。比赛进行三轮,每队队员均要参加,每次每队读一个片断,看那个小组读得最感人,并能说出感人的理由。朗读时加动作的,时当给予加分。对方队员要仔细倾听,如果能发现朗读过程中的失误,分析过程中的错误,也可以加分。每队还必须完成附加题。老师能帮你们干什么?学生准备,教师引导、点拨。要练习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互相帮助,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进行比赛,引导感悟、体会
(1)“出生”部分要引导学生体会爱尔莎的可爱和作者对他如母亲般的关怀。
(2)“成长”部分要透过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词语,了解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
附:第一队的附加题:
用“水汪汪”和“滴溜溜”描述另一种动物。
描述爱尔莎和犀牛搏斗的场面。
小狮子有什么生活习性?
“我”会告诉爱尔莎什么?
(3)“放回大自然”部分,抓住女科学家内心的感受,她和爱尔莎难舍难分的情感,体会她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附:第二队的附加题:
“狮子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中要有什么?讲三种东西。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抚养、捕获、剖开、恢复、觉察、验血
表演“我”和爱尔莎最后分别的场面。
三、小结,深入体会。
这节课,大家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并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回答,虚心向周围的同学学习。了解了狮子的生活习性,体会出作者与小狮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大家还有感想和不明白的问题,都可以说出来。如果让你给课文改个题目,你会怎么改?
四、画出描写“我”无限关爱小狮子爱尔莎的语句,把他们工整地抄在摘抄本上。
作业设计
学习了《小狮子爱尔莎》后,你认为爱尔莎是放回大自然好呢,还是留在女科学家身边好?观点一致的小伙伴组成辩论小组,一起收集最能说明自己观点的资料。如,课文中的语句,有关狮子的生活习性和自然环境的文章、数据。开个小小辩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辩论,说服对方。
板书设计小狮子爱尔莎
(投影出示)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
2、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安排的。
3、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生活习性和小狮子和的我亲密关系。
4、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 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2、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情感与态度:
理解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懂得课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影???某沙?贪才诺摹?BR> 2、懂得我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3、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摘录,自主阅读,相互协作,大胆交流,独立体验。
三、教学难点:
能把在当地了解到的动物的景况与文中的人、事、物、情结合起来并发表独自的见解。
四、自学建议: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整理有关狮子的有关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奥地利作家乔伊.亚当逊写的《野生的爱尔莎》这本书,并乐意把自己所喜欢的情节讲给同学听。
3、收集、整理自己所喜欢猛兽的资料,并乐意与同学交流。
4、做做调查,了解重庆地区保护动物的情况,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做好记录。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激避导入、诱导探究:
1、板书课题,自由提问。师挑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2、揭示课题,简介作者。(将收集到的关于作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事 件 我爱小狮子的词、句 小狮子爱我的词、句
出 生..成长洗澡..勇斗犀牛..换牙..远足..送走后..【《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狮子爱尔莎》最新教学设计
2.课文《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范文
3.《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3篇
4.《15 小狮子爱尔莎》教案
5.续写小狮子爱尔莎
6.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7.关于《小狮子爱尔莎》的教学设计
8.关于小狮子爱尔莎教学设计
9.小狮子爱尔莎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