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一《表现性和再现性》
专题一:表现VS再现
专题一:表现VS再现
(模仿说VS情感说)
题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简析这两种说法的关系。
2.别林斯基说:“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达·芬奇说:“画家的心应像镜子一样”;克罗齐说:“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直觉只来自于情感,基于情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说:“诗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简析这两种说法的关系。
3.隋姚最主张“心师造化”,唐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也。有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谈谈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4.齐白石说:“画家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思路及要点:
1.简述题目观点,点题 2.再现性(原理+例子)3.表现性(原理+例子)
4.再现性与表现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答案: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克莱夫·贝尔的对立,实质上是对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对立,即“再现说”和“表现说”的对立。
在中外美术史上,从唯物主义方面解释艺术本质的,主要是再现说。再现说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西方再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流行一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模仿,实际上也就是承认艺术对现实的反映。赫拉克利特曾说:“我们从蜘蛛那里学会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造房子,啼唱婉转的天鹅和夜莺那里模仿歌唱。”亚里士多德则扬弃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说”的观点,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艺术“实际上是模仿”,艺术模仿的对象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因此艺术也是真实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更是坚持模仿说,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他说:“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是自然合法的女儿,因为它是从自然产生的。”“画家的心应像镜子一样。”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也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或再现,狄德罗说:“凡是自然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革命者也倡导模仿说和再现说。并作出系统论述,如: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更为明确地肯定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师造化”与西方模仿说相似,也是从唯物主义角度理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现实是绘画的根源,强调画家要向自然学习,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师造化”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造化”泛指天地、自然界和一切主体之外的事物。如:隋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倡“心师造化”;唐张璪主张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等等。
模仿说、再现说和“师造化”说,在艺术的本质问题上摆正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所以基本是唯物主义的。但这种唯物主义还只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有的则是机械唯物主义,还存在许多矛盾,还不可能正确解释艺术的本质。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再现生活”,但他没有说明再现怎样的生活和怎样再现生活,不说明这两个问题,等于没有艺
专题一:表现VS再现
术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第二方面的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极端的,他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应用到美学上来,强调再现客观,否认主观表现,否认艺术家的主体性,片面的认为艺术只是对客观现实“苍白的复制”、“拙劣的模仿”,批评画家“造不出一个可吃的苹果”。艺术是要反映现实的,但绝不是这种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在这里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个唯物论者,但他恰恰看不到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看不到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所以只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
在中外美术史上,从唯心之一方向解释艺术本质的,主要是表现说。表现说主张艺术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大量的主张者。中国古老的《尚书》中就说:“诗言志,歌咏言”,这是类似于表现说的观点。这种观念被后人总结为中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给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了重大久远的影响。《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也。有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志”还是“情”,它们很显然都是指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其影响波及西方近代艺术以及20世纪艺术的发展。克罗齐等人对艺术的解释则完全是出自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克罗齐在他的《美学原理》中主张: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只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他说:“直觉即表现”,“直觉只能来自情感,基于情感”。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柏格森也是直觉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则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理论,主张“表现活动”可以仅仅在造型艺术家的头脑中发生,认为“当一件艺术品作为一种事物的创造仅仅在造型艺术家心灵的时候,它已经被完美地创造出来了”。他在《艺术原理》中也强调艺术的表现性质而否定艺术的再现性质。他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只有通过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20世纪西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家接受了克罗齐、柏格森和科林伍德的表现说,主张艺术就是主观感受、情感、心灵的表现。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曾说:“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克莱夫·贝尔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是“有意味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贝尔的艺术定义内含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的形式性,一是艺术的有意味性。艺术的形式必须有意味,即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而不是传达某种思想和信息。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形式是否有意味,在于这种形式是否能触动我们的审美感情。换言之,按照贝尔的艺术定义,艺术并不以再现为特征。“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贝尔认为:一切艺术问题,都通某种特殊的感情相关,而这种感情在形式中才能被知觉到。
虽然表现说和再现说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艺术本质的全部事实。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艺术的本源地位,强调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表现说则关注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艺术的最终决定意义和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实际上,艺术离开了生活就失去了它的客观基础,离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艺术就丧失了它的存在意义。与之不同的是,能动反映理论则正确地辩证地处理了生活、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强调了艺术家的独特创造力,真正概括了艺术总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真正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属性。
第二篇: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定义
重复性:传统上把重复性看作“评价人内变异性”。重复性是指由
一个评价人,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 时获得的测量变差。它是设备本身固有的变差和性能,通常指设备 变差(EV),尽管这样容易使人误解。但事实上,重复性是在确定的 测量条件下连续试验得到的普通原因(随机变差)变差。当测量环境固定和已定义时,即确定了-固定的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者、环境和假设条件时,对于重复性最佳的术语是系统内部变差。除了设备内部变差以外,重复性也包括在特定测量误差模型下任何情况下的内部变差。
√ 在固定的和规定的测量条件下连续(短期)实验变差;
√ 通常指 E.V-设备变差;
√ 仪器(量具)的能力或潜能;
√ 系统内变差。
再现性:传统上把再现性看作“评价人之间”的变异。再现性通常定义为
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手动仪器受操作者技术影响常常是实际情况,然而,在测量过程(即自动操作系统)中操作者就不是主要的变差源了。由于这个原因,为此,再现性被看作是测量系统之间或测量条件之间的平均变差。√ 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同一量具,测量一个零件的一个特性时产生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 对于产品和过程条件,可能是评价人、环境(时间)或方法的误差;
√ √ √ ■ 通常指A.V-评价人变差; 系统间(条件)变差; ASTM E456-96包括重复性、实验室、环境及评价人影响。ASTM(美国实验及材料协会)的定义超出上述定义范围,它不仅包括评价人不同,而量具、实验室和环境(温度、湿度)也不同,同时在再现性计算中还包括重复性。
转载请注明出自(六西格玛品质网
第三篇: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然后依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指导学生组成调查小组,调查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学生必须进行项目研究,运用多种技能,如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资料、合作讨论、绘制地图、写调查报告、口头陈述等,还可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表现性评价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因为评价的作业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使用这种评价能很好的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同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实际技能的表现 ,应该说这才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成就的真实评价.同时学生也会很愉快的完成任务,因为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这是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中动态推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学生的发言,扑捉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时做出回应与评价,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思维得到确认,点拨和启迪,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一、要把学生的思维现状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接,找到教学现实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衔接点,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一个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有关的知识为基础,以临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外部表现,并体现了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我们要明确实施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二、要依据学科、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或结果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有据可依,要体现出评价的可操作性.应注意评价的学科启发性,教师不是单纯采用“对”或“错”为目的的客观性评价,而应是集知识性 ,过程性和情感性于一体的评价,学科思考的指向性非常鲜明,也使激励性与启发性在学习中得到高度统一,实现了评价的有效性.三、善于倾听,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考虑如何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应,比如有些教师不仅能恰当的评价学生,还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其隐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方法中的亮点,领悟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使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
第四篇: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摘要:表现,是把要表达的艺术思想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受众,而再现指的是将原有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重新构思或创作之后再次呈现出来。在人类艺术史上,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既再现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关键词:艺术作品 表现性 再现性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和谐统一
艺术作品的表现性与再现性
艺术应该是有意味形式的,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艺术形式的“意味”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东西,它即可是具象又可是抽象的。艺术作品的创造形式则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线条、体面、明暗等表现出来,变异、夸张和含蓄是其内在的手段。
表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不循规蹈矩,不机械模仿,不求绝对真实效果,而把扎实的基本功隐藏在背后,只充分利用基本功而不会滥用基本功。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符号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趣,由于表现艺术摆脱了服从客观物象的束缚而得以充分显现它的意味,使之不断能创新。
再现艺术——以客观物象去描绘,虽然也有加工改造,也有主观表现因素在内,但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中的物象还是基本吻合。画得最好,功夫最深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真可谓画之辛苦,看之无味,尤其是那些专事描绘客观物象平庸的作品中,形式意味甚至是不存在的,早已被客观事物表象所掩盖扼杀了。由此可见,就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表现性作品更有其意味形式,更具有创新的空间
巴洛克艺术就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代表。罗马是巴洛克艺术的诞生地,从这中心向外散布到整个欧洲,以及在美洲的属地。这时期的画家倾向在画中使用弧线及对角线,画作中充满动势和戏剧性的光影及色彩,使画里的空间产生无限的错觉,藉以把观赏者的眼光带进画里。代表性画家有:义大利的卡拉瓦吉欧、贝尼尼、法国的普桑,以及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等。
除了画作外,巴洛克艺术也表现在建筑上。充满装饰的建物,大量采用弧线的整体造型,圆屋顶、大扶梯以及十分考究的庭园、广场、喷泉、桂廊和雕刻,都是当时建筑物的特色。
决定本质特征的依据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与科学、伦理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并积极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但是,艺术为一种满足人们特殊精神需要的审美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其特殊性。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本质特征,首先取
决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殊性和掌握方式的特殊性二者的统一。艺术反映的对象虽是统一的客观世界,但却是客观世界的特殊方面,即在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能引起人们普遍兴趣的、具有各种审美特征的具体生活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有其特殊的反映对象,即作为人的社会本质与其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相统一的生动、完整的社会生活。所以,社会的人及其内心世界总是艺术反映的中心对象。即使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其反映角度和意义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研究对象。这种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是自然本身的一些自然属性、特征的直接再现,同时也是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间接表现。它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特殊审美要求,使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审美对象的这种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必然要从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去把握现实生活。
以形象揭示生活本质
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基本特征在于,它不是象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而是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形象体系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是从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中完整地把握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把握,虽然必须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但这一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对事物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其结果不是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对生活素材的选择、提炼和集中,概括出显示生活本质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典型形象或意境。因此,艺术的形象思维以情感体验为中介,是本质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的过程。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转化为艺术形象时,也就具有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普遍性的特征。
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统一
艺术能动地反映现实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审美特性的概括,又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情感的呈现,它的内容是客观与主观,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态,产生于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当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时,不能不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理想。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活动,首先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突出地选择和再现对象的形象特征,而这种知觉因素又是同想象紧密结合,并受其制约的。这种创造性的想象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艺术思维中的想象区别于科学思维中的想象,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并推动情感活动自由地扩展和抒发。中国古代诗论和画论中称之为“情景交融”的境界。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在作品中不是以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而是蕴含、渗透在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艺术形象既是对生活现象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而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又往往反映和凝集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的普遍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在人类艺术史上,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既再现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结束语
艺术作品需要表现性艺术去表达其内心强烈感受,同时也需要再现性艺术去展现其真实现象。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应该兼顾其表现性和再现性,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谈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李志勤,中国美术教育,1998(6).2、《艺术学概论》,彭吉象,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表现性素描个性
摘 要:表现性素描侧重艺术思维,是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表现性素描重点是个体的本质认识与表达。无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的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注重内在的个体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和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素描写生 认识和体验 艺术思维 素描的再现与表现 个性表现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开始学美术备考艺术院校准备踏上绘画之路时就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传统素描训练在素描学习中占绝对统治。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虽然有些艺术院系对素描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倡导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但由于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它没有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各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因而在素描教学中特别是在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几大系科所推广现代素描的力度、深度有所不同,教师讲授新的艺术理念,新材料工具使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等等也参差不齐,所以,学生所接受新的创意理念、创新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表现力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素描写生的表现性”在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中不是是否需要重视与否,而是该如何加强的问题。
一、素描是美术基础,而表现性素描更注重内在的艺术思维、个性化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之母。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表现,也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和教学效果。同时,优秀的素描作品也应该是一种艺术永恒,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时代的脉搏和情感体验。中外美术史上不乏有许多美术大师的经典素描成为世界名作,如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德国门采儿、俄罗斯列宾;中国的徐悲鸿、王式廓等人都有传世之作。
众所周知,在素描写生中具备一定的技巧和技能是必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但另一方面,素描的技法不是唯一的,它是依附在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之中,通过素描技巧和技能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素描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二个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和表现性素描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实际上是传统造型艺术阶段,它讲究如何正确地掌握比例关系、塑造物象的形体、明暗对比、物象的体积感等等,它追求的是正确反映物象“再现性”,即通过仔细观察被描述的物体客观地表达出来。它训练的是眼——准确地观察和分析;脑——根据美学原理理解进行艺术思维;手——运用素描技法来再现客观物象的过程。它是素描写生初级阶段,也是艺术院校每个低年级学生必须经过严格而枯燥的基本训练阶段。
表现性素描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二阶段,它强调的是超越客观物象的外形轮廓、明暗关系、色彩等外在表象元素,注重的是作者个体主观感受,通过创意思维注入艺术创造性、融入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以客观物象为对象,忽视了传统性对物象外在相似性的描述,在眼、脑、手三者关系中更重视扩展脑(艺术思维)的作用,主张注重作者与被描述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个体认识和体验、个性的表现等特点。(图一)
其实,再现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有其共同的特点——艺术思维,则不过各自追求目的或重点不同而已。或者说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思维层次有所不同,相对而言表现性素描更侧重内在的表现性艺术思维和作者个性化的表现,它是作者个体对客观物象的内心体验和艺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具有个性的艺术思维形成和扩展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并不是拿一点别人的东西来充门面或拍拍脑袋想当然的事,而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来探索,这个过程中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增强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语言的过程。
二、表现性素描是个性的体验与表达
现代的艺术理念要求破除旧有的造型理念,种种探索和变革已不鲜见。例如,“设计素描”、“结构素描”、“光影素描”、“意象素描”、“构成素描”以及“版画素描”、“调子素描”等等概念的提出,但其核心还是素描表现性发展扩展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是以自己本专业为基本面并融合了表现性素描的特点从而建构了诸多“品种”的素描,通过这些具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素描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表现性素描另一个重点是个体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我们知道艺术的再现具有多种性,素描艺术的再现同样也具有多种的表现性。在现代素描的表达中,具像表现是众多再现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写生中的物象表现造型,光影的变化性可以把客观物象以三维空间呈现在画面中。当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以现实主义方式来再现客观物象是需要的,特别是在学习造型能力的阶段,但这并不是艺术再现的全部。现在,艺术多元化已经成为艺术家们的毕生追求,因为艺术是有个性的,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平时在绘画时也会不自觉地带有各自情感,这情感是多种情绪、心态的组合体,它包含作者在写生时的愉悦程度即被写生物象给写生者带来美的享受程度大小;另一方面写生者对表现物象认识的心态;写生者在写生时的精神状态的好坏及写生环境等等,这些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作者写生时的体验和表达,因而也直接反映在画面之中。因此,我们不论通过何种素描表现形式展现都把培养创造力和艺术思维训练作为手段,将注重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真正的目的。它的核心目标就是将创造力的培养置于基础训练之中。
综观过去和当今之绘画艺术,人们称之为世界艺术大师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换言之,是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个性化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毕加索说过:“人不应想把大自然已经完满造成的东西再制造一次。人不应该只是模仿事物,人须透进它们里头去,人须自己成为物。比起模仿自然来,我情愿和自然处于和谐一致中。”[1]
图
三、图四是笔者素描静物写生课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习作,它们打破了传统造型元素,忽视了空间、光影、物体的明暗和形体完整性。前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格。它以花与枝条为联系,用象征手法描绘的龙把主题小提琴与背景联系一起,整幅画写意性地表达了作者对该静物的理解和认识,用中国民间传统风格演义个体感受。后者是一幅具有抽象风格的课堂习作。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构图和立体主义画家莱热所特有圆鼓鼓造型的影子,这幅习作用音乐旋律般有规则的圆弧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组合体,整个物体略带一点明暗立体效果,它通过小提琴和衬布的扭曲、变形的同时省略了静物中的玻璃花瓶和花,作者主观地加强或忽视物象的表现成分,夸大了以小提琴强为主题静物的音乐性质,强调了个体对物象的情感流露。
以上二幅习作都强调了作者个体体验和认识、个性的表现与特点,较好地表达了作者注重与被描述对象之间内在联系的愿望。(图
二、图三)
三、艺术思维训练是学习个性表达有效工具和手段
再现性素描阶段是我们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美术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进入表现性素描阶段的必经之路,它是美术学习中一个阶段性的教学目。而表现性素描阶段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因为表现性素描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意思维能力,是培养艺术审美判断能力建立艺术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阶段(再现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是拘泥于再现物象表象和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客观物象内在的性质、缺乏艺术思维及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
立体主义画家、理论家阿尔倍尔?格莱兹说:“绘画是一种默然无言的、不动的宣言。它所欢呼起的活动,只能存在于观赏者的精神里。它们和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变易无关。后者是通过一个被动的、静观的眼睛来知觉一个运动。但眼睛是一种具主动积极性的器官,它在新的节奏式螺旋形绕圈的造型形式里,返回到它的活动本质、它的自身的积极活动里。”[2]阿尔倍尔?格莱兹在这里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性和作者与物象之间的互动,要求作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艺术思维,发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来寻找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式的。所以,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绘画中固有的概念,颠覆传统绘画中人们给素描给予的定义,在课堂上加强创意思维、扩散思维和表现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超强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艺术思维,具有个性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欣赏能力且要有终身审美意识,形成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实际上要达到这些目的是非常艰难,其过程也是相当痛苦,因为要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能力即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要经过犹如“凤凰涅磐”地重生,脱颖而出。
在21世纪的今天,以自律性、主观化、多元化为特征,以人文精神和个性体现为目的的造型基础,并努力发展具有创造性技术的素描是现代观念上的素描,各大艺术院校纷纷以此为教学目标。为此,在众多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中,其素描写生中艺术思维表现性的重要性或是必要性已是不争之事实,重要的是作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在素描教学之中应该如何去运用现代理念、创意思维去灌输和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如何去满足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独特个性与艺术思维,这是放在我们面前荷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洲现代艺术理论HERSCHEL CHIpp/余珊珊译/吉林美术出版社
[2]绘画及其法则/格莱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