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和》教案
《人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梳理文意、提问串讲、合作研讨问题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梳理文意,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一、熟读文段
二、点出要掌握的知识点
城、郭、环而攻之的“而”、兵革、委、域、固、威 天时、地利、人和、亲戚
难句句式掌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状后和定后)
三、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串讲提问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一、二、课前十分钟默写 研读课文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三、深入研讨问题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最大?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五、布置作业 翻译以下句子:
1、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教学反思:
第二篇:孟子人和 优秀教案
人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4.主要讲授第2、3则。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
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⑤“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然而假如这个小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军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
“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 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3)治礼义,“驱而之善”(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第三篇:《勤快人和懒惰人》教案
《勤快人和懒惰人》音乐教案
山丹县幼儿园 陆婷
活动内容:《勤快人和懒惰人》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尝试用不同速度的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2.大胆尝试用肢体动作表演勤快人和懒惰人,并用乐器进行伴奏。
3.体验歌曲诙谐的情绪,愿意做个勤快人。重难点:能用正确的速度进行不同段落的演唱。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律动《劳动最光荣》。2.儿歌《猴子蒸糕》引题。
小猴——勤快人 小狗——懒惰人
二、歌曲新授
(一)学习第一段勤快人的歌曲。1.多媒体出示勤快人图片。
师:这三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呀?(生看图回答)。小结:所以他们跟小猴一样是勤快人下面请大家听听勤快人的歌曲。
2.播放音乐第一段,体会勤快人的歌曲是欢快的还是慢吞吞的。3.用简单的动作表现第一段歌曲。4.幼儿尝试打出歌曲的节奏。
5.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看图谱按节奏念歌词。6.学唱第一段歌曲。
(二)学唱第二段懒惰人歌曲。1.出示懒惰人睡觉的图片。
师:这个小朋友跟前面故事中的谁一样呀?(生:小狗)所以他是?(生:懒惰人)。2.看图谱按节奏念第二段的歌词。3.用动作表现第二段歌曲。4.学唱第二段歌曲。5.完整演唱歌曲。
6.告诉幼儿歌曲的名字《勤快人和懒惰人》。
三、打击乐器表演。
四、歌表演。
五、延伸活动,学习勤快人做馒头,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喜悦,我们小朋友也要向勤快人学习,做一个勤快人,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学做馒头吧。
第四篇:老人和海鸥上交教案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教学设计
锦州市站四小学 李敏
一、学 科:语文
二、课例名称:《老人和海鸥的故事》
三、执教教师:李敏
四、课 型:阅读课
五、年 级:四年
六、教材版本:语文出版社A版
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老人和海鸥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老人爱鸟,退休十几年来,几乎天天喂海鸥,老人去世了,海鸥悼念老人。老人爱海鸥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海鸥依恋老人,就像依恋自己的亲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就是被这样浓浓的爱包围着,那么和谐美好。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文质兼美.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词析句中领悟,在反复的诵读中更好的把握故事情节、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循着“老人爱鸟”、“鸟爱老人”两条线索,带着问题一边读书,一边圈点批注,通过抓关键词句,感知语言,悟出文字内涵;在丰富想象、情境渲染、音乐烘托中,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感悟文章中的真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的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浓浓的深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年寒假,老师去云南旅游,特意来到昆明的翠湖边和这群可爱的海鸥合影,共同凭吊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走近翠湖,走近老人和海鸥,来感受他们之间这份浓浓的深情.(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1—4自然段
打开书,大家都来默读这1-3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和海鸥之间的这份深情厚谊呢?勾画出来,体会体会.1、汇报交流:
重点抓住:十几年、天天、并不富裕、一直坚持等来谈谈感受。
(1)、十几年、几乎天天:(从时间上感悟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执著。这两个词作为例子,着重讲)十几年是多长时间?是几千个日子,天天会有怎样的天?寒风呼啸,大雨滂沱、雪花纷飞,烈日炎炎。
(2)、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让你感觉到了老人的确爱鸟?
(3)、并不富裕却一直坚持: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联系上下文想老人一直坚持做什么?(买饼干、买馒头、挖虫子„„ 老人仅仅做了这些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老人为喂海鸥想了很多办法,费了很多心思)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看来文章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这份深深的爱,谁体会到了老人这颗爱鸟的真心,带着这种感受,练习读一读这一段。
教学2自然段
(1)、一„..就:说明什么?(海鸥认识老人,很熟悉,因为“十几年来、一直坚持”,联系上下文谈理解)
(2)、直接啄:这种吃食的方法说明什么?(老人熟悉喜爱海鸥,海鸥熟悉信任老人)
(3)、海鸥对老人是这么熟悉,这么信任,这么不舍,老人对海鸥又何尝不是这样呢.(4)、一边是人,一边是鸟,却如亲人一般亲昵.师接:这时,他心里一定荡漾着一片温暖,内心深处的孤独一定这些可爱的翅膀带走了?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上下文。“可爱的翅膀”指海鸥,老人孤身一人,看到它们就好像看到了亲人,再也不孤独了。)
2、第三段里有打动你的词吗?
盘旋:什么意思?为什么“盘旋”?(一圈一圈的飞,不愿离去,海鸥也把老人当作亲人,表示感谢)
长久地挥手: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长久的“挥手”?(是关爱、是牵挂、是不舍)尽管每天见面,却还是那么依依不舍,让我们都来想象这样的画面:海鸥们吃完食物并不马上飞走,它们总是围着老人盘旋,而老人则朝海鸥长久地挥手。(想象这样的画面,再来读一读,自己先练一练。)
这是一位怎样可敬可爱的老人啊,文中有一段老人的外貌描写,谁找到了?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资料 想象画面(音乐、画面)
这就是海鸥老人,他叫吴庆恒。这是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吴庆恒老人孤身一人,每月仅有308元退休工资。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是6个鸡蛋和一小袋面粉,而这些,还都是弄来给海鸥吃的。老人爱听戏,可连几元钱的收音机都不肯给自己买。每天他都舍不得坐5角钱的公交车,而是步行十多公里进城,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走到翠湖。就这样,十几年来,他几乎天天都到江边喂海鸥。
听了老师的讲述,我想此刻你的心一定不再平静。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前三个自然段,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两个同学指名读)
(三)、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喂海鸥,从未间断,可有一段时间,他却没有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什么?(去世、孤身一人、多年来坚持)
(四)想像:同学们,“多年来”是多少年?(十几年)。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天天坚持。在这些日子里,也许有一天老人重病在身,你看他步履蹒跚,虚弱的坐在翠湖边,身体弓成了一条曲线,在这几千个日子里,也许有一天寒风呼啸,也许有一天大雨滂沱、也许有一天雪花纷飞,也许有一天还会烈日炎炎。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静静的想一想在这些情况下,老人会克服怎样的困难来喂海鸥呢?谁脑海里清晰的呈现了一幅画面?谁来用语言具体描述一下你头脑中想象出的这幅画面。谁来说一说?
想象的真好。
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常常要这样,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去体会,去感悟。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摄影师从工人那里了解到了一切,他们被深深的感动了,于是把老人的照片放大,装在镜框里,来到江边,悼念老人。这时候,感人的一幕发生了,找同学读第6自然段。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人们,摄影师眼含热泪,拍下了这感人的一幕。(音乐、图片)(停顿)
(1)扇动的翅膀在悼念老人,悲哀的鸣叫在悼念老人。这时候,感人的一幕发生了(接着读)„„
(2)阴霾的天气在悼念老人,飞溅的水花在悼念老人。这时候,感人的一幕发生了(一起来)
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的行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大家自发捐款在江边竖起了海鸥老人的青铜塑像,并效仿老人的做法,纷纷来到翠湖边喂这些可爱的生灵。看,这是翠湖上海鸥翔集的场景。一位普通老人用他的善良唤起了千千万万颗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心。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老人与海鸥的故事。
第五篇: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教案
巨人与小矮人历险记
1、知识与技能
(1 感知巨人与小矮人的视觉形象对比与角色变化的想像力(2 学会用变形夸张与组合的手法去表现童话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 分别从巨人与小矮人的角度去观察身边事物的形象特征(2 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意想不到的事物
3、情感与态度
(1 积极收集与讲述相关的童话故事
(2 共同参与画家与同龄人作品的欣赏点评活动 教学目标:
执教: 云陵一小
陈舒
重点:
扩大想像的空间,增大奇思异想的力度
难点:
如何以周围环境衬托出自己变大或变小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作品范例、彩笔、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动画导入:
欣赏动画《米老鼠与豌豆茎》及《拇指姑娘》片段:出现巨人与小矮人。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巨人与小矮人。
2、发展阶段(教授基本知识与技能、突破难点)设问:你们是怎么判断他们是巨人还是小矮人的?
出示作品展示:先出示没有环境衬托的人物,设问:这是小矮人还是巨人啊? 生:有的说是巨人、有的说是小矮人。师:出示另两幅图(对比图)
设问:现在看看是小矮人还是巨人啊?为什么?用什么手法表现? 生:回答(略)师:出示——对比、夸张(教师分析讲解)。
3、巩固阶段
欣赏图片,分别出示(图
1、图
2、图
3、图4等):想一想:如何以周围的环境来衬托出你变大或变小了?
这些小矮人有趣吗?他们在干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是什么东西变大,什么变小了呢?
4、深入阶段(强调过程和方法,解决本课难点)
师:真的有巨人与小矮人吗?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了解的巨人与小矮人的故事?
(生: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格列弗游记、邋遢大王奇遇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等)
我们先跟随亚瑟一起走进他的迷你王国去看看那里发生了那些有趣的故事?(师生共赏动画片《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师:亚瑟的故事我们先看到这里,当我们真地来到巨人与小矮人的世界情况又会怎样?现在就一起开始我们的探险之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亚瑟、格列弗、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哈里·波特中的巨人,你希望在你的探险之旅中发生哪些奇妙的事情,讲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5、实践阶段(欣赏学生作品,渗透情感教育,指导学生作画)
你能有语言描述一下他们都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吗?(启发学生想象,不但人可以变成巨人或小矮人,动物同样可以变大变小,以此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领会到巨人威力的震撼和小矮人的乐趣。)学生自由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
(1)基本要求:能用点和线条画出人物变大或变小后身边发生的趣事。(2)较高要求:画面的人物表情、动作既夸张又有趣。(3)个性探究:能突出人物变大或变小的情节表现。
6、小结:
评讲作业: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最新奇?
谁画的人物表情、动作即夸张又有趣?
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观察与发现、想象与感受”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