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二章

时间:2019-05-12 20: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物二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物二章》。

第一篇:动物二章

动物二章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 热爱自然 享受自然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鸬鹚》这篇写景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鹭鸶》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蕴,恰如清风拂过读者的心田,又似纯净的溪水荡涤内心的焦躁与烦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重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和鹭鸶的一些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 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读读认认。

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

(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 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教师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一)出示杜甫《绝句》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白鹭也叫鹭鸶。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鸶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展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三)导入新课: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鹭鸶呢?到底鹭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鹭鸶》开始探寻—— 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句子: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朗读感知。

三、体会“鹭鸶是精巧的诗”

(一)解释“精巧”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品读第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鹭鸶精巧的语句勾画出来。

(三)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四)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描写的鹭鸶是什么样子的? 2.鹭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鹭鸶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六)谈感受:鹭鸶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七)感情朗读。

四、体会“鹭鸶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鹭鸶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学习提示:读课文第6-8自然段,从中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找到的画面起名字。

(二)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三)交流汇报: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四)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的描写使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五)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1.钓鱼图——展示课件

(1)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2)总结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瞭望图——展示课件

(1)思考: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鹭鸶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2)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3)指导朗读:把该句后的问号读成什么符号,才能把这种想象的意境读出来?(省略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低飞图——展示课件

(1)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鹭鸶是一种什么感觉?

(2)在朗读中感受。

4.总结过渡:这就是鹭鸶,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读读第9自然段,并谈感受。(1)自由朗读,思考体会。(2)汇报交流。

①理解: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回顾课文,指导内化:“鹭鸶,因此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展示课件

5.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鹭鸶(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张志和的《渔歌子》等。

六、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鹭鸶的古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第二篇:《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5《动物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和鹭鸶的一些特点。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

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示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生字词)

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2.同桌互读。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提示: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

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

(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

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的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课后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当堂检测

一、火眼金睛

侯()弦()棵()篙()喉()炫()裸()膏()

二、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伶伶俐俐

转眼间(表示时间快)

第二课时

一、古诗引领,导入新课

(一)出示杜甫《绝句》中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白鹭也叫鹭鸶。我国现代杰出的大诗人、作家郭沫若也写了《鸶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展示课件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三)导入新课:

为什么古今诗人都喜欢描写鹭鸶呢?到底鹭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了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从品读郭沫若先生的《鹭鸶》开始探寻——

展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自学生字词,力争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要思考:在作者的眼中,鹭鸶是什么?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勾画出来。

(二)学生自由读书,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读后汇报:在郭沫若的眼中,鹭鸶是什么? 展示课件,出示句子: 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朗读感知。

三、体会“鹭鸶是精巧的诗”

(一)解释“精巧”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呢?品读第1-5自然段,想想是什么原因?把具体写鹭鸶精巧的语句勾画出来。

(三)自由阅读第1-5自然段,思考、圈划、批注。

(四)指名说自己的理解:为什么说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五)品读句子:“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作者具体描写的鹭鸶是什么样子的? 2.鹭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呢?

3.鹭鸶的美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体会第2自然段的对比、烘托手法)

(六)谈感受:鹭鸶实在是美,美得像一首精巧的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七)感情朗读。

四、体会“鹭鸶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一)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鹭鸶既是一首诗,那它是否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画呢?

学习提示:读课文第6-8自然段,从中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给找到的画面起名字。

(二)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三)小组合作: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你给画面起了什么名字?

(四)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地方的描写使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五)欣赏画面:根据学生回答调整。1.钓鱼图(展示课件)

(1)理解“钓鱼”的拟人化;引导感受画面的完整、和谐美。(2)总结学习步骤:找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2.瞭望图(展示课件)

(1)思考: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鹭鸶又是怎样的?你认为它是在瞭望吗?

(2)想象说话:

它真的是在瞭望吗?或许它是在______________。(3)低飞图——展示课件

①引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黄昏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飞来一群鹭鸶是一种什么感觉?

②在朗读中感受。

6.总结过渡:这就是鹭鸶,它钓鱼时的悠闲、瞭望时的悠然、飞行时的翩然,让人觉得它是那样的——韵味无穷!

可是,仍有人觉得它美中不足!请读读第9自然段,并谈感受。(1)自由朗读,思考体会。(2)汇报交流。

①理解: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回顾课文,指导内化:“鹭鸶____________,因此鹭鸶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展示课件

7.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加深体会。

五、深化拓展

介绍有关鹭鸶(白鹭)的古诗:杜牧的《鹭鸶》、张志和的《渔歌子》等。当堂检测

一、听写

鹭鸶 蓑毛 白鹤 镜匣 嵌在 望哨 嗜好 铿锵 韵律

二、填空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的散文诗。

六、课后作业

(一)收集有关鹭鸶的古诗。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集体备课时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是:

1、加入课外延伸环节。

2、导入时加入图片。基于我班学情,我个人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动物二章》教学反思

动物二章中描写了两种水鸟,鸬鹚和鹭鸶,在描写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鸬鹚郑振铎的一篇散文,行文是按照实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的,重在表现鸬鹚捕鱼的动态美,以及环境描写所起到的烘托作用,而鹭鸶是郭沫若的一篇经典散

文诗,结构清晰,行文流畅,用诗一般的语言,略带文言的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要让学生学习这种描写事物的方法。

《鸬鹚》这篇文章,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介绍了鸬鹚帮助渔人捕鱼的过程,分为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三个阶段,其中最能体现鸬鹚动态美连续美的是捕鱼时,文中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包括渔人站、抹、抓、挤、甩,鸬鹚扑、钻等动词,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揣摩这些动词来感受这种动态的画面,以及渔人和鸬鹚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为了使这种动态美更加生动,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第一自然段捕鱼前,是很安静的一幅画面,有夕阳、小湖、渔船。渔人“悠然”,课文最后捕鱼后也是环境的描写,有炊烟、天色暗下来等,要让学生理解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所起到的烘托作用,描写一种事物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进行。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充分运用。

此外,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把握文本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可以给每个画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可以试着画下来。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使我对散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第三篇:5、动物二章鸬鹚

5、动物二章 鸬鹚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热爱自然 享受自然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鸬鹚》这篇写景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三幅画卷。从文中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水乡景色,感受到渔人的悠闲自得,并从渔人和鸬鹚的默契中体会到这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美;了解并学习文章 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要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重难点分析:

1.引导学生充分、专注地诵读全文,使他们能够读正确、读流利。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学生领悟行文思路,领悟湖面的平静与否跟

鸬鹚捕鱼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熟读、美读课文,使学生能借助画面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寄托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了解鸬鹚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读课题。

指名读,朗读课题后齐读。

(二)教师或学生简介鸬鹚。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并且捕鱼本领特别高。(展示课件)

(三)介绍鸬鹚喉囊的位置和作用。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老师范读,订正字音。

(二)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读读认认。1.自读课文,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4.交流字词理解情况。5.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思考: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

(三)讨论,理清文章思路。捕鱼前平静 捕鱼时 不平静 捕鱼后 恢复平静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一)读悟捕鱼前的段落

1.默读课文,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优美?将有关语句勾画出来。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湖面的“平、亮、清”(镜子)、小船的“轻、稳、平”(浮)以及渔人悠然的感觉。

3.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学生试背,教师指导学生背课文的方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背,看着画面背,闭眼想象画面背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读悟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这个重点词语。

(1)学生品读课文第2、3、4段,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本上。(2)教师点拨: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展示课件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

(3)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教师提醒学生: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比如:好鸬鹚、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我的宝贝、朋友们、小家伙们、小嘟嘟„„

(4)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再读课文,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

组织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反复读好有关句子。

(三)品读捕鱼后的平静 1.展示课件: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天色逐渐暗下来,湖面恢复了平静。

体会“恢复”一词的意思。

2.品读思考: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完全一样? 这是一种____的静,____的静。

相互讨论完成练习。并指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五、教师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这是一种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这不仅是《鸬鹚》,也是整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份美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地享受它。

第四篇:二章大题

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确或者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3、实践出真知,所以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

4、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5、客体就是客观存在。

6、丰富的感性认识就是理性认识

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8、相对真理是指包含错误的真理。

9、“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不可知论观点。

10、认识的目的是达到理性认识。

11、真理即是客观事物、客观规律。

12、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 , 就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13、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4、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57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实践在认识中其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 68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使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使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3、如何理解真理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和相对性(不确定性)。69 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他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与他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及无数个别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6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但是还不深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和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位理论和经验论,在工作中会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5、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5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应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等。因而,它全面的解释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有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和条件 62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其意义: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没有得到证实。而将以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并在实践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

实现由理论相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工作)方法。

7、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56+网上答案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的反映对象的过程。2.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因此主体和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是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3.主体和客体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由制约作用。

8、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30&57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具体体现为: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即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征。

实践在认识中其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前面,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

9、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7+网上答案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综上,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从而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0、简述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的内容和关系。65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其次,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即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精度上都是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从“静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看来,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二者的统一。第二,从“动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们想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11、简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67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会变成谬误。

四、论述题:

1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但是还不深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和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位理论和经验论,在工作中会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谈一下我们在今天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其次,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即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度、精度上都是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从“静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看来,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二者的统一。第二,从“动态”上看,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们想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对决主义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道出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得一切科学理论。

3、如何理解真理的内容和性质。

4、用理论和实践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试用这一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

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及其伟大意义。

第五篇:孟子二章中考题集锦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锦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

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

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

2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①故.: ②是.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

(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

答: 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

答:

八、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于虑 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

九、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2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

十、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下载动物二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二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二章练习(推荐)

    十五《老子》二章 随堂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请写出出自《老子》二章的名句 ①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 人......

    孟子二章作业.doc

    十五 《孟子》二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蹴尔而与之() ...所恶() 拂乱() 胶鬲() ...(2)【成语大搜集】 《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

    《孟子二章》教案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重点 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

    《孟子二章》教案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www.5y kj.co m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球溪高级中学 陈丽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复习教案 主备课人:齐新华 复备人:九年级语文组 审核:王福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