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海霞--”启迪智慧 浸润心灵“-赴上海华师大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心得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心得
启迪智慧 浸润心灵
——乌鲁木齐市第七幼儿园 郭海霞
金秋10月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香甜怡人的桂花香。在最美的季节来到最美的校园,有幸参加乌市经开区(头屯河区)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教师研修班,心生喜悦,溢于言表。
初进华师大,笔直的水杉,苍翠的梧桐……尤其是五舍前面的那条熙熙攘攘的大道,放眼望去如同梧桐构筑的拱廊,平添了学府的宁静、深邃,将我带进梦中的学府殿堂!图书馆陈旧的桌椅上仿佛能看到岁月的流逝,斑驳的树荫下成群的学生谈笑而过,不禁让我羡慕青春的美好!丽娃河畔小桥流水,古树虬枝、睡莲摇曳、细雨绵绵。目之所及,风格各异的建筑,浑然天成的景观,历史建筑原汁原味,行走其间,仿佛置身在上世纪古色古香的花园之中,漂泊的心不由得安顿下来。
而接下来为期六天的培训,不仅给了我心灵的洗礼,更让我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和油然而生的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12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反思始终萦绕在脑海中,不仅化解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困惑,而且还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专家教授高度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素养,激情跌宕的课堂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魅力!
华师大教育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张万朋教授的《浅谈学校教学有效性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换个视角看教育》的专题报告令我印象深刻。讲座立足教育经济管理学理论视角,首先讲解了有效性、效果、效率、效益、超级细菌、创造性等。张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通过大量的教学管理案例分析,每一章节穿插提问、反问,启发思维,论述了有效教学与教师工作创造性的关系,既有宏观的学校管理理论分析,也有微观的课堂管理分析,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启发。而普陀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特级教师祝庆东《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做研究》这一讲座终于揭开了科研的面纱,让我们觉得并不神秘!祝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些鲜活的实例不仅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实用性强,也具有可操作性。他首先从生活中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为什么妈妈总是烙不好饼”,引出生活中处处有研究。祝老师认为研究一点儿也不神秘。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会碰到类似的现象。而我们之前缺少的就是这种研究意识,缺少反思,缺少思考。如何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成长,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呢?听了祝老师的讲座后,突然意识到研究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有心,就能计划做研究,就能做好研究,引用祝老师的一句话:一位教师一定要经过规范的课题研究,才能渐渐成熟。
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宋宝平为我们带来的讲座《从“减负增效”到“走向个性化”》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老师说的一句话“减负——改善——一直在路上”。这句话一定也深深的刺痛了我们许多老师,许多家长,许多孩子的心。“减负提质”,其实是相互矛盾的。正如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不吃草。这是行不通的。要想马儿跑得快,要吃好草,而好草来源于教师。归纳起来就是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恰当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要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综合利用。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崇尚愉悦的体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向自己的课堂要效率!
风趣幽默的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特级教师凤光宇为我们带来的讲座《确立课程意识,提升教学有效性》以“三个学生的一天”作为引子,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压力与责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解。“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来为每一堂课做准备。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让知识联系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懂得知识真正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真正地喜欢上学习。此外还要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教学机智,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注意平时的课堂上一些情境的积累,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追寻的目标,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勤奋、认真、钻研,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在培训中的感觉也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每一个专家教授的讲座都是活泼生动的,也总是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朴实风趣的话语分析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同时,每一次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专家教授们对教育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深厚的教育素养令人折服。
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的精神和力量!
让我们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开垦沃土,培育幼苗,聆听花开的声音吧!
乌鲁木齐市第七幼儿园
郭海霞
2016-10 于上海华师大
第二篇:蛙跳井底,世界好大---赴上海华师大培训学习心得
蛙跳井底,世界好大
——赴上海华师大培训学习心得
双墩中学 卜长备 2009-11-10 10月31日至11月4日,我有幸到上海参加培训学习,五天时间里,共有五位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教授给我们授课,11月1日下午,对方安排了“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桂贤娣老师给我们作了一场讲座。11月3日,我们到上海卢湾中学参观学习,主要是听课、评课,以及听卢湾中学唐校长作办学理念的介绍。
这五天里,学习日程安排得很紧,平均每天听六七个小时的课,由于他们的课讲得很精彩,也因为我们都是带着求知的心去学习,所以收获很多。我这里谈谈几点主要的印象、心得。
一.教师应有职业使命感、职业崇高感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句诗:“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琵琶女在弹奏之前已经进入了状态,并用自己的动作、神态传递着音乐的神韵。可见,她是一个弹奏琵琶的高手。教书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教书之前应有什么?我们在教书之前应有个端正的态度,有热爱教师职业的心态、情感。
现实是,很多老师都有职业倦怠感,教书更多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是别无更好的选择。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一定活得很累,而且也不容易取得成绩。而如果我们热爱教书,把教书作为事业去做,从教书中发现乐趣,并且不断去增加这种乐趣,那么我们就会活得很舒心,工作也容易取得成绩。大家知道,人性中有个特点,就是人都喜欢向别 人表达自己,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教师在这方面恰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讲台下面有几十个学生。很多大科学家、学问家都很长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可以说在工作中物我两忘,达到崇高的境界,这有利于生命的长寿,因为他们有精神的支柱,心态不迷茫,人生很充实,能在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
所以,我的第一个心得就是,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去做。当然,做到这一点很难。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
朱熹有句诗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不会僵化,才能保证我们的知识不会过期变质。借用华师大应俊峰教授的话就是: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必须是一桶活水。
当然,生活处处皆学问,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
我在听了沈烈敏教授的心理学讲座后,我到讲台那里问她,我说: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能不能推荐几本心理学书籍。当时沈教授推荐了好几本我从未听说过的心理学书籍。说明有很多教育理论著作有待我们的阅读研究。
目前普遍的状况是,我们都在凭经验教书,即使我们的经验是合理正确的,也往往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学习了教育理论,我们一方面可以用科学理论居高临下地指导自己的 教育教学,同时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规律的高度、理论的高度。个人认为,如果想做一个高层次的教师,就必须要学习教育理论著作,并把教育理论介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这次到卢湾中学听项恩炜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设计自己的课程。一方面进行了作文教学,另一方面进行了思维训练。所以,他的那节课听得很紧张,听众的思维始终被他牵着,一环扣一环,但却兴味盎然。后来在评课时得知他刚刚通过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有着深厚的心理学素养。
三.适应新课改要求,推动课堂改革
以前我对新课改的认识还比较粗浅,认为大约就是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老师适当引导引导即可。应该说我的想法不算错,但不够明确、具体、科学、理性。这次,听了卢湾中学周雪梅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议论文层次要清晰——《小议成功》作文反馈〉,发现周老师将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周老师选印八篇学生习作,就作文层次是否清晰让学生个别、自主发言分析评价,并让作文写作者当堂应答其他学生的质疑,周老师自如、充分地引导、调动学生展开生生对话。周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具体篇目分组集体讨论,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至极,而周老师成为课堂节奏的控制者和课堂目标的引导者。周老师针对同学们开放、生成的发言略作小结,使课堂教学有效鲜明。整堂课,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周老师成了课堂各个环节间过渡流转的引导者。
由此我感到,我们确实需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避免满 堂灌;我们确须把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避免独角戏。
11月4日,华师大郑桂华教授作了一场《课堂教学技巧》的讲座。郑教授立足于新课改的背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课堂教学技巧。郑教授的讲座使我明白,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看一堂课处于什么思维层次、能力层次,都是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论标准的。这也启示我们,必须学习课程理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四.教师应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成长,有很多途径,而开展教科研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科研活动就是让教师发现现象、研究现象、总结规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适时推广。教科研活动推动教师成为一个专家型、研究型的专业化教师。
总之,这次赴上海学习,给我很强的震撼,让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书是这么教的,课是这么上的,教师是这么当的。我们确实应该避免坐井观天、孤芳自赏,而应不断学习,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