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人的旅行(转载于意林)
一个人的旅行
人生,是一场旅行,虽然有些人陪你走过了大半旅程,但他们终会与你走上不同的岔路,毕竟,人生总归是一个人的旅行。——题记
从呱呱坠地之日,我们便打点行装,走上了人生的旅程,路上行人众多,每个人都似曾相识,但每个人都会匆匆走过……只有仅有的几个人,可以在你的旅程中留下脚印。
旅行开始,父母亲人陪你走过,路上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还有衰老的足迹,终有一天,你长大了,而他们也离去了,就好像是旅程中的不如意,压下心中的痛苦,重整旗鼓,大步向前,毕竟,这是一个人的旅行。
旅行途中,朋友、兄弟,那些偷偷喜欢的人,他们陪你走过,他们就像旅行中美丽的景色,让你沉迷其中,忘了要前行的路,忘了前面的路要以何种方式走过,但是,总有一瞬间,你会猛然想起,这是一个人的旅行,一个只能前进的旅行,不会有人帮你策划前行的路,所以,背起行囊,继续走下去!
旅行要结束了,远方地平线那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你的脸上,在最后的旅行中,有最爱的他(她)、最爱的子女,还有路上那令你怀恋的风景与你共度,就像旅行要结束时的感慨与怀念,但是,总有一天你会结束行程。但是旅行不会结束,你会静静地收拾行囊,等候走向下一段旅行……
在这段路上,没有人能陪你走完全程,有的,只是你自己,毕竟,这是一个人的旅行……
一个人的旅行
他出生在普鲁士一个小乡村,爸爸是当地有名的牧师,两岁半时,他才会说话。19世纪的天空晕染着这片国土,大地明亮,河流寂静,他是一个沿着流水踽踽独行的小人儿。
五岁时,他的爸爸和弟弟相继病逝。再没有一个男人在前,亲切、自信地指引;亦没有一个兄弟在后,天真、热情地追随。忧郁和黑暗的涌流占据了他的童年。受母亲宗教信仰的雕琢,他一生勾勒着清教徒的线条,如石塑般质朴、深刻。
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接近陌生人。那激情、超常、富有神秘感和问天求道色彩的谈吐,令人难以交谈。一次,他在旧书摊邂逅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瞬间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每天读到凌晨两点,心中满是相识恨晚的神经冲动。没有一个朋友,只是与书、与我喁喁低语,从衔着露珠的清晨,到撒开暮色的黄昏,这是一个人的旅行。
1869年,他被聘为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年仅25岁。学术界的巨大涡轮已示好“增压”,他却选择离经叛道。大路上伙伴众多,我偏不走,要去辟一条独上天涯路的寂寞曲径。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作品充满反潮流气息,且攻击了大卫·施特劳斯,他的名字——尼采,因此被大家所瞩目,又被学术权威们所排斥,强力的,推拒式的。
1886年,尼采踏上罗马的旅行。在那里,他遇到莎乐美。这是一个才貌双全、聪颖可爱的俄国少女,也是他的学生。两人一块到卢塞恩旅行,度过一段甜蜜时光。他陷入情网不可自拔,他的哲学思维从没经历这样的乏力、浑浊、惊心动魄。他那么地孤僻,那么地羞涩,以至于无法开口示爱。不到五个月,这段幸福戛然而止。未来漫漫长途,注定仍是一个人的形影相吊。
他在余生里取得巨大成功。浪迹天涯时的沉思汇聚成《善恶的彼岸》,汇聚成《偶像的黄昏》,汇聚成《道德的系谱》……皆赫赫有名,承载大道。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精神恍惚的他走在都灵大街上,一个马夫正在虐待嘶嘶哀鸣的老马。他突然上前抱住马脖子,失声痛哭。踽踽独行中踩深的终其一生的孤独,瞬间鼓胀,沙底压抑的水奔腾涌射,击碎干涸的天空。
1900年,尼采在魏玛辞别了这个风雨飘摇的人间,结束了一个人的旅行。“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第二篇:一个人旅行
一个人旅行
曾几何时,看过一本叫《一个人旅行》的书,迷过一部叫《练习曲》的电影,听过别人讲他一个人旅行的故事,从此想一个人出去走走。憧憬着一个人膜拜布达拉宫,一个人行走在巴黎街头,一个人划着船在威尼斯城中,一个人在米兰看着橱窗里的时装。远离尘嚣,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邂逅一位美丽的女人;只为离开,无忧无虑的行走;厌倦了世俗纷扰,放弃了卑微的爱情,一个人旅行。清晨醒来推开窗,看着晨雾弥漫的青石小路,呼吸着清新迷人的空气,或许还有一只小鸟愿意停留在肩头,轻轻地梳理着她的毛发。放眼望去一双眼正凝视着你,我们互相点头微笑。临着窗抿上一口清茶,看着街头人来人往,被这热闹的气息所感染,静静的加入这人群。结识几个路人于河畔,炊烟升起,寻着香味而去,在渔夫家中吃上热乎的米饭还有鱼香作伴。兴尽而归,夕阳已洒落窗前,流下几滴泪溶入斜阳,浸透古木。
第三篇:一个人旅行
一个人旅行
看完高木直子的漫画《一个人旅行》,一个身高150cm的小女生,独自一个人去日本的四岛,沿途遇到各种人各种事,用笔和相机记录一路上走过的痕迹,于是很是羡慕,想哪天也独自一个人去旅行。
一个人旅行,带着小女生的情怀。一个背包,一张车票,一个相机,一个人然后开始一段旅途。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坐火车,一杯奶茶,一本书再加上车窗外缓缓倒退的风景,穿过一个又一个的隧道,然后车厢变得忽明忽暗,每到一站,等到一站等在站台上的人们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排着长长的队挤进小小的火车,已下车的人们匆匆走向远方,而我的目的地还在前方,喝口奶茶低头继续沉醉在手中的书本里,偶尔也抬头看看车厢外的风景和车厢里的人们,有和邻座聊天的,有的沉沉地睡着东倒西斜地坐在火车那不是很舒服的座位上,还有的耳朵里插着耳塞,沉静在歌曲或电影的美好故事里,而我坐在浅浅的阳光下,带着一种好奇心去想象我的目的地。当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旅客们请注意,XX到了。。”于是,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一个人的旅行,总带着那颗浮躁的心,城市的浮华,生活的匆忙以及各种人情世故,将曾经自由的心带上沉重的枷锁,走在异地有种不一样的感受。虽然人们常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厌倦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厌倦的地方。但是异地异乡还是能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路,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更有的是不一样的心,远离那些繁琐的事,听不到身边人的唠叨以及那些令人讨厌的闲言碎语,让自己真正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
坐在充满怀旧音乐的书吧里,看着墙上贴着各种许愿的小纸条和一张张从四面八方来的车票,小店的桌前写下我的心愿,附上来时的车票,在墙上寻找缝隙,留下我“此一游”的足迹,走过异乡的路,踩过异乡的桥,看过异乡的一砖一瓦,拿着相机摄下看过以后还很留恋的景色。一个人旅行,没有拘束,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走自己想走的路,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离开时不忘给自己的好友寄上明信片,于是远在异乡寄去的小小卡片代表着一个符号,我即将结束我的这段旅程。
回程,又一次一个人坐上火车,听着车轮和铁轨之间的咔嚓响声,心中少了几分来时的新鲜感,多了几分回家的归属感,异地异乡纵使再好也不是那个自己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的小城,那个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每条路,某个商店,即使它使我的心变得浮华,即使它曾让我产生了厌倦的感觉,于是火车离家越近,那种感受就越强烈。
一个人的旅行,一路的疲惫就闭上眼睛小憩,或许再次睁开眼睛我就看那到了我的终点。
第四篇:浅谈旅行的意
浅谈旅行的意义
有人认为,旅行,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有人认为,旅行,仅仅是为眼睛买了一张观光票。
我想,旅行未必矫情,只要你喜欢,无需算计代价是多少。
我想,旅行未必劳累,只要你情愿,不会因舟车劳顿而抱怨。
我想,旅行未必不值得,只要你留心,怎么会只饱了眼福呢?
盛夏时节,明媚笑靥。
定格在每一帧胶卷的每一个镜头里。
坐在摇摇晃晃的火车上,蜷缩在属于自己的座位上,一笔一划地在本子上写下每一个字,每一句感想。深深浅浅,如心室壁上曲曲折折的纹路。每当经过一段一段的隧道时,听见旁边的少年抱怨道:“操!再这么下去眼睛都废了!”年少的轻狂,格子衬衫在风里飘荡。低头微笑,把本子放在贴近心脏的位置,轻轻说一声:“嘿,你知道吗?我正在去往梦想的途中。”然后,又笑自己的天真。黑暗的隧道让我无比期望黑夜的到来,我想,大概是我遗失了什么在黑夜里。暮色四合,黑夜降临。望着黑漆漆的窗外,我眯起眼睛,有了些质疑:这就是我想要的吗?灯火点点,看见了一个城市,被夜色笼罩着的城市,像是魔法师的黑色长袍,总带着几分神秘感。好吧,什么都不想了,好好地睡一觉。闭上眼,耳边好像传来轻轻的哼唱,像是摇篮曲一样。梦里,是我钟情的水乡。粼粼波光,依依杨柳,潺潺流水,吱吱作响的水车,踏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沉醉在温婉的小情调里。这样的梦境让我对一个词信以为真,天长地久。猛然惊醒,颈动脉跳的异常得快,大概是我每晚熬夜的报应吧,神经衰弱。看对面的他们,都睡着了,人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睡着了的时候,柔和的曲线,安静的侧脸,沉睡中的人们都是温和平静的。在那时候,一切的罪恶都会被赦免,一切的不快、不堪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次日下午,拥挤的人群,都只不过是过客而已。出现,钟摆般消失,无人彼此怀念。人情像白开水一样淡漠。去过了很多著名景点,走走停停,见识了北大的另一面,海底隧道的奇幻和拘束,电影城里的真伪并存,乐岛的high......愈来愈心存疑惑,原本因激动而轻飘飘的心在渐渐往下坠,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走过落了花的槐树下,我问那棵根须粗壮、盘虬卧龙的老树:“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漫步于古老的胡同里,我问那些青砖朱门:“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伫立在蔚蓝的海边,我问朵朵洁白的浪花:“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没有得到答案,可是得到了一种心绪。那是一种我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有点迷茫,有点彷徨,可是方向感又很强烈的感觉。找不到答案的我再次挤上了归家的列车。
坐在车上,我却突然茅塞顿开。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游山玩水,也不在于饱尝美食,而在于在旅行的途中明白身边的人对自己的重要性,明白自己和那些朝夕相对的人们之间的情谊是多么深厚,教会我们怜取眼前人
第五篇:意林读后感
爱的力量
作者:D六(3)吴亦恬
最近,我读了《意林》上的一篇文章“人间有大爱,一个13岁女孩的7年守候”。从中,我受益匪浅,深受感动,并被小主人公顽强的毅力所震惊了。
她,叫黄凤。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2002年春天,黄凤父亲黄志仁从楼梯上摔下的,经过抢救,父亲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颈部以下却完全瘫痪了。而在这时,黄凤的母亲离开了黄凤和她的父亲。面对30万元的医疗巨额和无人照顾的困境,于是,黄凤默默地承担起了父亲的生活。6岁的黄凤每天除了踩着凳子烧饭之外,还要喂父亲吃饭、帮父亲翻身、洗衣服等。但是,一年1700元的低保根本就养不活他们。于是,黄凤就拉着小车带父亲去乞讨。终于,黄凤的乞讨生活被网友拍了下来,不久,许多好心人就来为他们捐款。最后,《走进科学》还来拍了节目,更引得医院来为他们捐款。
其中,文中有几个镜头最令我感动,让人潸然泪下。
第一个镜头是6岁的黄凤踩着凳子烧饭的情景。虽然作者在文中没有具体描述,但是我似乎看到了黄凤烧饭时的情景:只见她踩着凳子,拿着对于她来说沉重的锅铲,正在细心地炒菜。油不时溅到她的手上,肿起了一个包,但她为了能让父亲即时吃到饭菜,继续炒着菜。不小心脚下一滑,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她还是坚强地站到凳子上,继续炒菜。再想想,那时,她才6岁,多么小的年纪啊!而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却连方便面都不会煮,我感到惭愧极了。而她却能这么懂事,那么为身患重病的父亲着想,身后是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持她啊!凝思了好久,我才明白,是“爱”,造就了这伟大的奇迹!
第二个镜头是黄凤带着父亲去乞讨时的情景。11岁那年,她决定要给父亲治病,于是,她一边乞讨,一边打听给父亲治病的医院。她还推着村里人为她父亲做的沉重的铁架车,花了整整5天,从火车站走到了医院。我的天!整整5天哪!是个什么概念?!5天的艰辛、5天的坚持,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一个成年人也未尝能做到,而她,当时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居然用她那孱弱瘦小的身体做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举动,身后是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持她啊!凝思了好久,我才明白,这也是“爱”,造就的伟大奇迹!
第三个镜头是武警总医院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安沂华见到黄志仁后说的一句话:“长期瘫痪卧床的患者极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下肢血液栓塞等病发症,但他统统没有身体的各项检查结果都正常。这往往需要3个人24小时轮流照顾才可能实现,而照顾他的只是一个什么医学常识都不懂的孩子。”看着这句话我尤为震惊,是什么造就了这奇迹?!又凝思了好久,我才明白,这还是“爱”,造就的伟大奇迹!
作者还在结尾处写道:“电视台记者潘颖说‘拍摄黄凤的短片时,我们曾经找了一个6岁的孩子模拟她当年照顾爸爸的动作,结果根本无法完成。’潘颖说,‘爱所能创造的奇迹,超乎我们的想象。’”读到这儿,我明白了,“爱”,能创造你无法想象的奇迹!世界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就是因为世界有“爱”。
“爱”的力量无法想象,让世界再多一点“爱”吧!那么世界也会因“爱”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