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CB板制作实验报告(大全)
PCB板制作实验报告
姓 名: 任晓峰 08090107 陈 琛 08090103 符登辉 08090111 班 级: 电信0801班 指导老师: 郭杰荣
一 实验名称
PCB印刷版的制作
二 实习目的
通过PCB板的制作,了解制板工艺流程,掌握制板的原理知识,并熟悉制板工具的使用以及维护,锻炼实践动手的能力,更好的巩固制板知识的应用,具备初步制作满足需求,美观、安全可靠的板。
三 PCB板的制作流程
(1)原稿制作(喷墨【硫酸纸】、激光【硫酸纸/透明菲林】、光绘非林)
把用protel设计好的电路图用激光(喷墨)打印机用透明、半透明或70g复印纸打印出。注意事项:打印原稿时选择镜像打印,电路图打印墨水(碳粉)面必须与绿色的感光膜面紧密接触,以获得最高的解析度。稿面需保持清洁无污物,线路部分如有透光破洞,应用油性黑笔修补。
(2)曝光: 首先将PCB板裁剪成适当大小的板,然后撕掉保护膜,将打印好的线路图的打印面(碳粉面/墨水面)贴在感光膜面上,在用透明胶将原稿和PCB板的感光面贴紧,把PCB板放在曝光箱中进行曝光。曝光时间根据PCB板子而确定。本次制作的板子约为三分钟。
曝光注意事项:请保持感光板板面及原稿清洁和整齐,若曝光时间不足则容易在下个环节容易使线路腐蚀掉。
(3)显影:调制显像剂:显像剂:水(1:20),即1包20g显像剂配400cc水。显影:膜面朝上放感光板在盆里。
(4)蚀刻:块状三氯化铁:热水(1:3)的比例调配。蚀刻时间在10-30分钟。
注意事项:感光膜可以直接焊接不必去除,如需要去处的可以用酒精。三氯化铁蚀刻液越浓蚀刻越慢,太稀也慢。蚀刻时间不可过长或过短。蚀刻完毕后,用清水将蚀刻后的PCB板进行清洗,等待水干后在进行下一个步骤。
(5)二次曝光:将蚀刻好的PCB板放进曝光箱中进行二次曝光。此次曝光是将已经进行蚀刻的PCB板上的线路进行曝光。
(6)二次显影:将二次曝光的PCB板再次进行显影。将进行了二次曝光的PCB板进行显影,将PCB板上的线路进行显影,去掉线路上的感光膜,让铜箔线显露出来。
(7)打孔:使用钻头在已经制作好的PCB板上进行打孔。在本次实践过程中不进行,因为在打孔过程中容易造成打孔钻头断裂或者PCB板损坏,工艺有一定难度。
四 制作成品展示
五 对焊接实习的感受
首先,我们要感谢郭老师的教导,是老师一步一步的细致讲解,让我们成功完成了实验。通过制板的学习,基本掌握了pcb板生产制作的原理和流程,以及电路板后期焊接,安装和调试与其前期制作的联系,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锻炼了同学们之间团队合作的精神,还增强了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收获很大,虽然在实验制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但通过分析问题,请教老师和同学,最终顺利完成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任务。
电子制作中或在电子产品开发中,都会用到电路板,自制电路板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采用本次制版的方法。通过此次手动制版实验,对手动制版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亲身实践,更容易理解制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此次手动制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显影液的调制,曝光,显影,蚀刻等时间的掌握都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每一步都容易造成制作的PCB板出现不良或者制作出来的PCB板无法使用等情况。我们这次制作的PCB板由于蚀刻时间过短,导致PCB板上的铜没有被腐蚀掉,所以再次曝光后板子已经基本不能使用。
第二篇:PCB板作业指导书
篇一:电路板设计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产品的 pcb 工艺设计,规定 pcb 工艺设计的相关参数,使得 pcb 的设计满足电气性能、可生产性、可测试性等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构建产品的工艺、技术、质量、成本优势。
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公司产品的 pcb 设计和修改。
3、定义(无)
4、职责
4.1 r&d 硬件工程师负责所设计原理图能导入pcb网络表,原理上符合产品设计要求。4.2 r&d 结构工程师负责所设计pcb结构图符合产品设计要求。4.3 r&d pcb layout工程师负责所设计pcb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5、作业办法/流程图(附后)5.1 pcb 板材要求
5.1.1 确定 pcb 所选用的板材、板厚等,例如pcb板材:fr-
1、fr-
4、cem-
1、cem-
3、纸 板等,pcb板厚:单面板常用1.6mm,双面板、多层板常用1.2mm或1.6mm,pcb的板材和厚度由结构和电子工程师共同确定。
5.1.2 确定 pcb 铜箔的表面处理方式,例如镀金、osp、喷锡、有无环保要求等。
注:目前应环保要求,单面、双面、多层pcb板均需采用osp表面处理工艺,即无铅工艺。(特殊工艺要求除外,如:轻触按键弹片板表面需镀金处理)5.1.3 确定pcb有关于防燃材料和等级要求,例如普通单面板要求:非阻燃板材xpc或fr-1 94hb和94v-0; tv产品单面板要求:fr-1 94v-0;tv电源板要求:cem1 94v-0;双面板及多层板要求:fr-4 94v-0。(特殊情况除外,如工作频率超过1g的,pcb不能用fr-4的板材)5.2 散热要求
5.2.1 pcb 在布局中考虑将高热器件放于出风口或利于空气对流的位置。
5.2.2 大面积铜箔要求用隔热带与焊盘相连,为了保证透锡良好,在大面积铜箔上的元件 的焊盘要求用隔热带与焊盘相连(对于需过1a以上大电流的焊盘不能采用隔热焊盘),如下图所示:
焊盘两端走线均匀 或热容量相当
焊盘与铜箔间以”米”字或”十”字形连接
5.2.3 大功率电源板上,变压器及带散热器的发热器件下面需开圆形直径为3.0mm-3.5mm 的散热孔。
5.2.4 解码板上,在主芯片的bottem层的大面积的地铜箔上需开斜条形绿油开窗,增加主 芯片的散热效果。
5.3 基本布局及pcb元件库选取要求
5.3.1 pcb布局选用的pcba组装流程应使生产效率最高:
设计者应考虑板形设计是否最大限度地减少组装流程的问题,如多层板或双面板的设计 能否用单面板代替?pcb每一面是否能用一种组装流程完成?能否最大限度的不用手工焊?使用的插件元件能否用贴片元件代替?
5.3.2 pcb上元器件尽可能整齐排列(x,y坐标),减少机器上下左右的行程变化频率,提高生产效率。
5.3.3 为了保证制成板过波峰焊或回流焊时,传送轨道的卡抓不碰到元器件,元器件的外 侧距板边距离应大于或等于 5mm,若达不到要求,则pcb应加工艺边。工艺边要求如下:
机插定位孔及不能机插的区域: 5 5.3.4 上图中左边直径4 mm的圆形机插定位孔的位置必须固定,距离相邻两条板边的距 离各5 mm;右边4x5mm的椭圆孔只要与下板边(轨道边)的距离保持5 mm,与右板边的距离可以适当移动,但不能小于5 mm,且不大于拼板尺寸的四分之一;没有机插元件的pcb,可以不用增加机插定位孔。
5.3.5 安装孔的禁布区内无机插元器件和走线。(不包括安装孔自身的走线和铜箔)5.3.6 考虑大功率器件的散热设计:元器件均匀分布,特别要把大功率的器件分散开,避免电路工作时pcb上局部过热产生应力,影响焊点的可靠性;大功率元件周围不应布置热敏感元器件,它们之间要留有足够的距离;电解电容不可触及发热元件,如大功率电阻、热敏电阻、变压器、散热器等;电解电容与热源(散热器、大功率电阻、变压器)的间隔最小为3.0mm,其它立插元器件到变压器的距离最小为2.5mm。5.3.7 器件和机箱的距离要求: 器件布局时要考虑尽量不要太靠近机箱壁,以避免将 pcb 安装到机箱时损坏器件。
特别注意安装在pcb边缘的,在冲击和振动时会产生轻微移动或没有坚固的外形的器件,如:立装电阻、变压器等。
5.3.8 布局时应考虑所有器件在焊接后易于检查和维护,小、低元件不要埋在大、高元 件群中,影响检修。
5.3.9 可调器件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供调试和维修:
应根据系统或模块的pcba安装布局以及可调器件的调测方式来综合考虑可调器件的排布方向、调测空间。
5.3.10 引脚在同一直线上的插件器件,象连接器、dip 封装器件,布局时应使其轴线和 波峰焊方向平行。
5.3.11 轻的插件器件如二级管和1/4w电阻等,布局时应使其轴线和波峰焊方向垂直, 这样能防止过波峰焊时因一端先焊接凝固而使器件产生浮高现象。
5.3.12 为了保证可维修性,bga器件周围需留有4mm禁布区,最佳为5mm禁布区。一般情 况下bga不允许放置在背面,当背面有bga器件时,不能在正面bga 5mm禁布区的投影范围内布器件。
5.3.13 0603以下、soj、plcc、bga、0.6mm pitch以下的sop、本体托起高度
(standoff)>0.15mm的器件不能放在波峰面;qfp器件在波峰面要成45度布局。5.3.14 两面回流再过波峰焊工艺的pcb板,焊接面的插件元件的焊盘边缘与贴片元件本 体的边缘距离应≥3.0mm。
5.3.15 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尽量远离。
5.3.16 晶振放置位置尽量靠近主芯片相关引脚,晶振匹配电容等其它辅助件放置在晶 振和主芯片的间的连线上。
5.3.17 合理布置电磁滤波/退耦电容,此电容尽量靠近ic电源脚,rc回路靠近主ic。5.3.18 pcb元件库的选取,规定从研发部pcb组标准元件库mtc-lib中统一调用,此元
件库存档路径:ftp://研发部/4_pcb元件库/mtc-lib,此元件库会随着新元件库的增加随时刷新;如果在此元件库当中没有的元件,需提供元件规格书制作新的标准元件库。篇二:电路板 检验作业指导书
篇三:pcb印刷线路板作业指导书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程序 受控发放
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
pcb印刷线路板检验作业指导书 2007-04-29发布 wi00-001 批 准: 审 核: 编 订:xxx 上网发送:公司相关领导;公共技术部、计划储运部、生产管理部、商务部、品质管理部等部门的主管 及相关人员; 2007-04-29实施
书面发送:发文部门、iso专员、营运文控、研发文控
文件编订概况 收文:
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2013-03-271/61、目的:
为了做到部品检验规范操作、有依据可寻;规范检验员规范作业提供文件依据;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iqc对pcb印制线路板部品受入检验的操作;
3、抽样检验标准:
gb/t2828.1-2003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一次抽样方案,正常检验水准ii;
4、检验依据: 部品认定书;
5、检验规则:
5.1、检验规则分交收检验、定期确认检验及部品认定检验; 5.2、交收抽样检验合格可以作为每批材料判定入库的依据;
5.3、定期确认检验是为了保持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产品经过一段时间[规定每半年]后,要要求供应商提供对该部品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测报告;[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规定每半年一次;
5.4、厂商每批进料是否需要提供检验报告 ■是 □否
5.5、aql标准:cr:0 ma:0.25mi:0.65,有规定的按照特殊规定抽样水准执行; 5.6、部品认定检验是开发新的pcb印制线路板、新的pcb印制线路板厂家或pcb印制线路板厂家改变设计、工艺、主要原材料等或pcb印制线路板停止使用一年以上及因质量问题停止使用并通过整改后恢复使用时需进行的试验。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2013-03-27 2/6 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2013-03-27 3/6 6.1、加?在受入检查时不要进行确认,其它的受入检验要按照检验项目执行; 6.2、部品认定检验no.1-10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确认;
6.3、定期确认检验no.1-10所有的项目都要进行确认,同时规定每半年进行一次管理试验; 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2013-03-27 4/6 福建xxxx技术有限公司2013-03-27 5/6 篇四:pcb放板作业指导书 浙江讯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篇:PCB设计实验报告
Protel 99SE原理图与PCB设计的实验报告
摘要:
Protel 99SE是一种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电路板设计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提供了原理图设计、电路混合信号仿真、PCB图设计、信号完整性分析等电子线路设计需要用的方法和工具,具有人机界面友好、管理文件灵活、易学易用等优点,因此,无论是进行社会生产,还是科研学习,都是人们首选的电路板设计工具。
我们在为期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中只是初步通过学习和使用Protel 99SE软件对一些单片机系统进行原理图设计绘制和电路板的印制(PCB),来达到熟悉和掌握Protel 99SE软件相关操作的学习目的。
在该课程设计报告中我主要阐述了关于原理图绘制过程的步骤说明、自制原器件的绘制和封装的添加以及根据原理图设计PCB图并进行了PCB图的覆铜处理几个方面。
关键字:
Protel 99SE
原理图
封装
PCB板
正文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实习,使学生掌握设计电路原理图、制作电路原理图元器件库、电气法则测试、管理设计文件、制作各种符合国家标准的印制电路板、制作印制板封装库的方法和实际应用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原理图(SCH)设计系统;原理图元件库编辑;印制电路板(PCB)设计系统;印制电路板元件库编辑。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原理图(SCH)设计系统(1)原理图的设计步骤;(2)绘制电路原理图;(3)文件管理;
(4)生成网络表文件;(5)层次原理图的设计。
基本要求:掌握原理图的设计步骤,会绘制电路原理图,利用原理图生产网络表,以达到检查原理图的正确性的目的;熟悉文件管理的方法和层次原理图的设计方法。
原理图元件库编辑
(1)原理图元件库编辑器;
(2)原理图元件库绘图工具和命令;(3)制作自己的元件库。
基本要求:熟悉原理图元件库的编辑环境,熟练使用元件库的常用工具和命令,会制自己的元件库。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系统
(1)印制电路板(PCB)的布线流程;(2)设置电路板工作层面和工作参数;(3)元件布局;
(4)手动布线与自动布线;(5)电路板信息报表生成。基本要求:熟悉PCB布线的流程,熟练设置电路板的工作层面和参数,根据实际情况,规范的对元件进行布局。掌握自动布线和手动布线的方法,并会对布线后生成的信息报表进行检查,以达到修改完善PCB的目的。
(四)印制电路板元件库编辑(1)PCB元件库编辑器;
(2)PCB元件库绘图工具和命令;(3)制作自己的PCB元件库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熟悉印制电路元件库的编辑环境,熟练使用元件库的常用工具和命令,会制作自己的元件库。
(五)原件封装属性: 电阻——AXIAL0.3 电容——RB.2/.4 三极管——DIP14 CN——CN6 滑动变阻器——VR5 LM324——DIP14 IN4733——DIODE0.4 电源和地插座——AXIAL1.0 二极管——XTAL1
三、绘制原理图与PCB
1、绘制原理图(1)在原理图库文件中绘制才能CN芯片
在制作这个CN中芯片中其中遇到了一点问题就是连接线不能在网格的任意位置画线,其中运用到了图 中所显示的需要分别进行在“视图”工具栏中的“可视网络”和“捕获网络”的应用来进行任意位置的画线。
(2)绘制原理图 ①新建原理图文件:
②连接电路如图:
连接完整好的电路如上,但是看上去简单其实在制作这个原理图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绘制原理图中的 这个部分时,我就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最终在同学的帮助下顺利的完成了。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截图 中所示的“放置”---“总线”---“总线入口”等步骤来完成。
③对电路进行ERC检测:
结果如下
④电路无误后创建网表
3、绘制PCB(1)绘制PCB库中没有的原件封装
绘制原件CN的封装如图:
注意:封装的引脚与原理图中引脚相对应
总 结
经过此次Protel课程设计实习,基本达到了对Protel 99SE软件有初步认识和熟悉,并掌握了使用Protel 99SE软件进行电路图的设计和绘制的方法。
首次接触Protel 99SE软件时,对各个元件的查找和对元件库的管理和添加是第一个难点,其次就是对于绘制原理图的一些细节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在绘制原理图元件时要注意元件一般的尺寸大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了,还有元件管脚电气属性的设置的方法。原理图的绘制完成后便是修改名称和添加元件库了。这些基本方法都掌握后, 就可以绘制一些基本的原理图了, 绘制图形要注意元件的摆放和整体的布局,绘制的原理图要求美观,清晰。
绘制完原理图之后便是学习制作 PCB 的封装了。元器件封装是Protel较难也很关键的一步,制作 PCB 要以元件实物的型号和大小为依据,实物元件的种类繁多,所以要以具体情况具体要求来制作 PCB 封装。PBC封装尺寸的大小更注重在管脚的距离上,管脚距离的大小决定了实物元件能否安装在电路板上。要从原理图生成 PCB 就要保证每个元件都有对应的封装,不仅大小要对应,符号也要一一对应。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某个元件在库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封装号时,我们应该在库中自己绘制出其封装形式。在这些步骤都完成后就可以从原理图生成 PCB 图了,当然刚开始做的时候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练习,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找到错误的根源所在,及时改正,最终完成了设计任务。当然,最后检查的时候,必须保证从原理图生成 PCB 时要保证每个元件都是正确的,保证每个元件都被导入了,而没有遗漏。
最后一步是布局和布线。由于初学原因,采用的电脑自动布线。在此期间,老师给我指出了诸多错误及不合理之处,所以,以后自己要多从手动布线方面多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布线技巧。当然,仅仅四天的实习还远远不够,今后自己还要多下功夫,争取真正作出更为细致且精美的图来。
最后,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领悟到了学习掌握Protel对于将来学习与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欠缺,在将来的学习中需要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提高!
第四篇:PCB布板总结
我是在2006年的12月25号第一次接触到protel99se,这种接触当然是指利用protel99se来做实际的产品,关于PCB设计软件,我当时在研究所的时候还接受过目前最先进的PCB设计软件cadence 15.2的培训,可是并没有用来做实际的产品设计,所以,对该软件的理解也很有限。到现在位置,也一年多了,介于自身的原因,感觉对PCB设计的领悟还不够深刻,还好,从做EPS的ECU这部分的设计以来,得到刘老师的悉心指点,所以,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体会!
一.
布局和布线是PCB设计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内容
所谓布局就是把电路图上所有的元器件都合理地安排到有限面积的PCB上。最关键的问题是:开关、按钮、旋钮等操作件,以及结构件(以下简称“特殊元件”)等,必须被安排在指定的位置上;其他元器件的位置安排,必须同时兼顾到布线的布通率和电气性能的最优化,以及今后的生产工艺和造价等多方面因素。这种“兼顾”往往是对硬件设计师水平和经验的挑战。
布线就是在布局之后,通过设计铜箔的走线图,按照原理图连通所有的走线。显然,布局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布线的成功率,往往在布线过程中还需要对布局作适当的调整。布线设计可以采用双层走线和单层走线,对于极其复杂的设计也可以考虑采用多层布线方案,但为了降低产品的造价,一般应尽量采用单层布线方案。结合自己做过双面板和四层板的设计。
二、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1.PCB尺寸大小和形状的确定
首先根据产品的机械结构确定。当空间位置较富余时,应尽量选择小面积的PCB。因为面积太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但还要充分考虑到元器件的散热和邻近走线易受干扰等因素。
就目前我们这个项目来说,我对机械设计对PCB设计的影响的体会是相当深的,不一般吧,这三块板子,那块是规规矩矩的,这都是由于我们产品自身的原因导致机械结构的特殊,而机械结构的特殊,就对电路板本身的外形结构进行的限制和规定。电路板之间的信号连接也有了相应的特性要求。但这些都是不能避免的,因为产品为市场所要求,市场的变化多端的,所以产品也是变化多端的,设计为产品而服务。
2.布局
· 特殊元件的布局原则
①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②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③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④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⑤应留出PCB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以上各条都是需要做过对应的相关设计采用较深的体会,第二条我的体会最浅,因为没有做过这种元件和导线之间有较高电压差的这种PCB。其他几条都还是有所体会的,主要就是一个原则:做出来的板子要和它周围的结构兼容,要和放在它上面的元件兼容,要满足一些基本的电气要求。
· 普通元器件的布局原则
①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流向。
这一条我体会很深,第一次做板子的时候,面对几百个花花绿绿的元件,完全不知道该这么去把它们组织都一起去,当时就奇怪凭什么这个元件要这样放,那个元件要那样放。就是因为心里没有这条原则,原来自己布局出来的板子,在利用自动布线时,布通率是很低的,后来,做多了,就慢慢的体会到了这一入门级的基本原则。
在首先满足机械结构的前提下,在给定的平面空间里,布局的基本原则就是按照电路的流程来安排各个电路单元的位置。
其实这一条解释了,如何对各个主要元件进行布局。
②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这是在满足第一原则的前提下,尽一步的更细的解释了如何对电阻电容这些分离元件进行正确的布局。
③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
我做过的高频电路最大的为270MHz,但是,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对这种理解不是很深刻,当时也是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完成了,又因为只做过一种这样的高频板,所以对如何通过考虑元件的分布参数来布局不能理解。目前,我们异步电机ECU部分的信号最高频率为控制电机用的PWM信号,约为30KHz左右。(晶振为8MHz的晶振,都是在布局过程中,晶振和8346的距离很近,几乎直接输出到8346,而且只有这一个地方,所以可以不用考虑。)所以几乎完成可以不用考虑元件的高频特性。④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成4:3。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x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
这一条通过最近的工作,我还是有较为深刻的体会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这主要是考虑了在对PCB装配进行外协大规模加工的时候,留给贴片机器的夹持距离。
3.布线
①相同信号的电路模块输入端与输出端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
②印制铜铂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当铜箔厚度为 0.05mm,导线宽度为1.5mm时,通过2A的电流,温升不会高于3℃,可满足一般的设计要求,其他情况下的铜铂宽度选择可依次类推。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导线宽度就可以了。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0.5mm。
③由于直角或锐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因此印制铜铂导线的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铜箔膨胀和脱落现象。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
其实原来我一直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在PCB设计完成后,要对PCB进行敷铜,只是人家有经验的同事这样做,我自己也这样做,后来有了一点认识,以为敷铜就是用来连接各个地网络节点。在做我们这个项目的时候,刘老师要求在敷铜前,将所有的地网络都连接都一起,这才让我认识到:敷铜并不是仅仅把各个地网络节点连接到一起这么简单。查了一下资料,敷铜大概有以下几个理由:1.起屏蔽作用。2.PCB工艺要求。3.可以保证信号完整性,给高频数字信号一个完整的回流路径。4.散热。
三.
做四层板时,如何分割内电层
在protel99中,内电层采用反转显示的方法显示电源层上的图件。放置在内部电源层上的导线及填充等物件在实际生产出来的电路板上是没有铜箔的,而PCB电路板中没有填充的区域在实际的电路板上却是实心的铜箔。
如果需要多个电源网络共享一个内部电源层时,就需要对内部电源层进行分割,但是在分割内部电源层之前,用户必须对具有电源网络的焊盘和过孔进行重新布局,尽量将具有同一个电源网络的焊盘和过孔放置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上面的两段只是提了在进行内电层分割时的大原则和首要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分割内电层并不是如此的简单,我们还必须理解下面这个原则:
即:在进行内电层分割时,隔离带不要跨接在内电层连接焊盘上。
上图的这个分割方式是没有问题的,隔离带是不能跨接在内电层连接焊盘上,但是可以跨接在连接焊盘上。
第五篇:画PCB板总结
一:原理图
1.首先必须保证原理图正确,网络都已经标注。
2.在确保原理图正确的情况下,在PCB布局时,为了方便布线可以查看原理图中有无其他的连接方式,可以使PCB布局更合理。二:库文件
1.最好可以根据项目创建自己的原理图库文件和PCB库文件,并且可以把两个库文件都加载到相应的工程文件中,可以方便修改。
2.在绘制原理图库文件时,要保证引脚的标号正确,因为PCB封装库只可以与原理图库文件的引脚标号相对应。
3.在原理图库文件中可以把相应在相应的器件属性中添加器件的必要信息,如电容可以说明电容的耐压和大小等,并且最好指定好封装,否则绘制好之后再重新加封装会比较繁琐。4.PCB封装库要求精确,最好画的形象接近实际元件的形状,插针形式的器件要留有相应的安全域量,防止器件无法顺利安装。三:画板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1.在原理图中编译,没有错误的情况下可以生成相应的PCB文件,画PCB板最重要的是要根据电路的实际情况,做最合适的布局。布局不合理,板子很可能要重画。
2.布局时要考虑相应的安全距离,要根据实际的电压差值确定安全距离,顶层和底层的要远一些,内层可以近一些。
3.线的宽度受线路实际电流的限制,在可以走粗的情况下要尽量走粗,不能走粗也要确保可以达到实际电流的要求,一般情况下1mm的宽度可以走1A的电流。4.高压线和一般的信号线之间要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
5.吸收电路和高频滤波电容要尽量靠近被吸收电路的两端,且越近越好,否则吸收和滤波的效果不好。
6.驱动电阻要尽可能靠近被驱动的开关管的两端,可以防止干扰。
7.驱动线路要尽可能的短,尽量不要走过孔,需要同时导通管子的驱动信号最好驱动线路能够一样长,否则会有延迟,影响驱动质量。
8.驱动信号要近可能远离高压线或干扰比较大的地方。
9.在PCB布局时要考虑实际电路功率的走向,因此在铺铜时也需要考虑实际功率走向,去掉无用的部分,且在铺铜时要选择去除死铜。
10.丝印层的文字最好朝一个方向,也要注意字的大小与字的粗细,要防止线太细,PCB加工厂无法加工。
11.采样电路一般尽可能靠近被采样电路的引脚,可以使采样的值比较准确和迅速。
作为PCB工程师,在Lay PCB,应重点注意那些事项?
1、电源进来之后,先到滤波电容,从滤波电容出来之后,才送给后面的设备。因为PCB上面的走线,不是理想的导线,存在着电阻以及分布电感,如果从滤波电容前面取电,纹波就会比较大,滤波效果就不好了。
2、线条有讲究:有条件做宽的线决不做细,不得有尖锐的倒角,拐弯也不得采用直角。地线应尽量宽,最好使用大面积敷铜,这对接地点问题有相当大的改善。
3、电容是为开关器件(门电路)或其它需要滤波/退耦的部件而设置的,布置这些电容就应尽量靠近这些元部件,离得太远就没有作用了。
Lay PCB(电源板)时,结合安规要求,重点注意那些事项?
1、交流电源进线,保险丝之前两线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6MM,两线与机壳或机内接地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8MM。
2、保险丝后的走线要求:零、火线最小爬电距离不小于3MM。
3、高压区与低压区的最小爬电距离不小于8MM,不足8MM或等于8MM的。须开2MM的安全槽。
4、高压区须有高压示警标识的丝印,即有感叹号在内的三角形符号;高压区须用丝印框住,框条丝印须不小于3MM。
5、高压整流滤波的正负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2MM。简述设计、开发流程:
1、根据设计制作原理图;
2、在原理图编译通过后,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网络表了;
3、制作物理边框(Keepout Layer);
4、元件和网络的引入;
5、元件的布局——元件的布局与走线对产品的寿命、稳定性、电磁兼容都有很大的影响,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一般来说应该有以下一些原则:⑴放置顺序 先放置与结构有关的固定位置的元器件,如电源插座、指示灯、开关、连接件之类,这些器件放置好后用软件的LOCK功能将其锁定,使之以后不会被误移动。再放置线路上的特殊元件和大的元器件,如发热元件、变压器、IC等。最后放置小器件。⑵注意散热 元件布局还要特别注意散热问题。对于大功率电路,应该将那些发热元件如功率管、变压器等尽量靠边分散布局放置,便于热量散发,不要集中在一个地方,也不要高电容太近以免使电解液过早老化;
6、布线;
7、调整完善——完成布线后,要做的就是对文字、个别元件、走线做些调整以及敷铜(这项工作不宜太早,否则会影响速度,又给布线带来麻烦),同样是为了便于进行生产、调试、维修。敷铜通常指以大面积的铜箔去填充布线后留下的空白区,可以铺GND的铜箔,也可以铺VCC的铜箔(但这样一旦短路容易烧毁器件,最好接地,除非不得已用来加大电源的导通面积,以承受较大的电流才接VCC)。包地则通常指用两根地线(TRAC)包住一撮有特殊要求的信号线,防止它被别人干扰或干扰别人。如果用敷铜代替地线一定要注意整个地是否连通,电流大小、流向与有无特殊要求,以确保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8、检查核对——网络有时候会因为误操作或疏忽造成所画的板子的网络关系与原理图不同,这时检察核对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画完以后切不可急于交给制版厂家,应该先做核对,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设计中,PCB 设计与机构设计应如何统一?
限高要求,元器件布局不应导致装配干涉;PCB外形以及定位孔、安装孔等的设计应考虑PCB制造PCB外形和尺寸应与结构设计一致,器件选型应满足结构的加工误差以及结构件的加工误差PCB布局选用的组装流程应使生产效率最高;设计者应考虑板形设计是否最大限度地减少组装流程的问题,即多层板或双面板的设计能否用单面板代替?PCB每一面是否能用?一种组装流程完成?能否最大限度地不用手工焊?使用的插装元件能否用贴片元件代替?选用元件的封装应与实物统一,焊盘间距、大小满足设计要求;元器件均匀分布﹐特别要把大功率的器件分散开﹐避免电路工作时PCB上局部过热产生应力﹐影响焊点的可靠性;考虑大功率器件的散热设计;在设计许可的条件下,元器件的布局尽可能做到同类元器件按相同的方向排列,相同功能的模块集中在一起布置;相同封装的元器件等距离放置,以便元件贴装、焊接和检测;丝印清晰可辨,极性、方向指示明确,且不被组装好后的器件遮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