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沫若解说毛泽东诗词为何一再犯
郭沫若解说毛泽东诗词为何一再犯“低级错误”
2010年03月15日 10:39 重庆晚报
在现代诗人中,与毛泽东相交最久,相知甚深的当数郭沫若了。同时,郭沫若也是毛泽东诗词的权威注家和解说者。但事实上,毛泽东有时候并不满意郭沫若对自己诗词的解说„„
历史开了一个玩笑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只有两人享有在诗词上与其唱和的“殊荣”,一个是郭沫若,另一个是柳亚子。
毛泽东数次请郭沫若对自己的诗“加以笔削”。这种时候,郭沫若也会谨慎地指出他认为“不大谐协”之处,并贡献自己的修改意见。但不知何故,郭沫若贡献的修改意见,总不大高明。例如,毛泽东写于1959年的那首《七律·登庐山》,第二句原为“欲上逶迤四百盘”,郭沫若觉得“欲上逶迤”“似有踟躇不进之感”,建议改为“坦道蜿蜒”,后来毛泽东将此句改成了“跃上葱茏四百旋”。该诗第四句原为“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觉得与上句“不大谐协”,建议改为“热情挥汗洒山川”,“以表示大跃进”。后来,毛泽东只易了一字,即改“南天”为“江天”。(胡为雄编著《毛泽东诗词鉴赏》。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毛泽东还曾数次利用诗词的方式对郭沫若提出批评。1973年,毛泽东想起了郭沫若写于1940年代的《十批判书》中对孔子的肯定和对秦始皇的批判,便拿郭沫若为“批林批孔运动”祭旗。据说,1973年8月5日,毛泽东向江青念了两首诗,一首是《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另一首则纯属“打油”:“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这两首敲打郭沫若的诗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其实,郭沫若当年在重庆骂秦始皇,意在影射蒋介石;赞儒家,或者说,也是在间接地出国民党的丑。
当年的郭沫若,决不会想到这些“帮忙”的文章30年后会成为罪状。“郭沫若惊惧而愤怒,急火攻心,患上肺炎住进了医院。
毛泽东诗词的积极解说者
郭沫若与毛泽东诗词之间最主要的关系,还在于郭沫若曾是毛泽东诗词积极的解说者,同时也是权威的阐释人。毛泽东诗词首次公开发表,郭沫若便著文解说。
1965年2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的手迹,约请郭沫若写读后感。毛泽东此幅墨迹,有好几处笔误:“黄粱”写成了“黄梁”,“龙岩”写成了“龙龙岩”,词的最后也没有句号。对此,郭沫若在读后感中这样解说:
主席的诗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主席无心成为诗家或词家,但他的诗词却成为了诗词的典范。主席的墨笔字每是随意挥洒的。主席更无心成为书家,但他的墨迹却成为了书
法的典范。例如以这首《清平乐·蒋桂战争》的墨迹而论,“黄粱”写作“黄梁”,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了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
1945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将那首后来极其著名的《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诗词一发表,即引起轩然大波,赞赏者和厌恶者在报刊上刀来剑往。毛泽东在将《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时,就说明这是“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的旧作。毛泽东是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的,1935年的中国政治局势与1946年相差甚远。但当郭沫若于1946年7月解说这首词时,仍然极力把其“主题思想”往1946年的政治局势上靠。
于是,郭沫若对这首词的“底子”做了这样的解说:那是说北国被白色的力量所封锁着了,其势汹汹,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那些银蛇腊象,遍山遍野都是,那些是冰雪,但同时也就是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甚至外来的成吉思汗的那样一大批“英雄”。那些有帝王思想的“英雄”们依然在争夺江山,单凭武力,一味蛮干。但他们迟早会和冰雪一样完全消灭的。
据说毛泽东是很喜欢雪的。郭沫若之所以如此牵强附会地解说这首词,恐怕还与雪的“白”与“红色政权”的“红”相对和相反有关。但问题是,经郭沫若这样一解释,这首本来不无诗意的作品,就变得索然寡味了。
毛泽东亲自给解说者纠错
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后,注家蜂起。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当然会有冲突,但当有人看法与郭沫若不一致时,一般来说是不会战胜郭沫若而被普遍认可的。因为郭沫若已是解说毛泽东诗词的权威。然而,如果毛泽东自己出来纠正郭沫若的说法,那郭沫若只能惴惴不安了。
1935年2月,毛泽东写了《忆秦娥·娄山关》,在对这首词的解释上,郭沫若就颇出洋相,只不过这洋相出在他身后。1962年3月7日,郭沫若在广州与一些人座谈诗歌中的一些问题。在谈及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时,郭沫若反复朗诵了这首《娄山关》后,逐一问在座者:“这词写的是一天的事,还是不是一天的事?”有人说是写一天的事,有人说写的不只是一天的事。郭沫若说,他仔细研究了遵义的新旧县志,终于弄懂:“这首词写了三个月的事。”他将此解说写进了文章,同时又送了一份给毛泽东审阅。
毛泽东看了郭沫若的文章后,亲笔将关于《娄山关》的解说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吻写下了一大段话: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在积极解说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郭沫若一再犯下“低级错误”,一再令自己尴尬。以郭沫若的古典诗词修养及文学审美能力,这样的事情本来不应发生。
第二篇: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一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情感诵读,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在切身感受中体验诗人气魄雄伟胸怀阔大的形象;让学生学习用一句话品味词语,在自主探究中体味诗歌语言丰富的情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教学重难点:感受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
(1)“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2)“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3)“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4)“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4、交流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一、认清局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二、指引战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三、预言胜利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四、赤子之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五、文武之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六、光明之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分上下篇。上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
下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现出来吧。(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板书设计:
上片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
下片 评古论今,赞颂当代英雄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二
菩萨蛮·黄鹤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情感诵读,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2、背景
《菩萨蛮·黄鹤楼》创作于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此词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1)“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2)“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3)“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4)“把酒酹(lèi泪)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5)“心潮”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4、交流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①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②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因当时共产党处境维艰,国民党占有上风),•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确是正宗汉音,苍凉慨叹沉雄俊爽。
4、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板书设计: 菩萨蛮·黄鹤楼
黄鹤知何去
心潮逐浪高!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三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情感诵读,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2、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4、交流词的大意。(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4、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板书设计:
第一首,狂飙过后——长征,一路狂奔 第二首,斗志昂扬——战斗,四渡赤水
第三首,自信满满——彼可取而代之!刺破旧世界,改换新世界
校本教案毛泽东诗词之四
念奴娇·昆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情感诵读,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情导入
1、出示毛主席诗词——念奴娇 昆仑(1935.10)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2、此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10月,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指导以下个别词语: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人或为鱼鳖〕人们也许要被洪水淹死。《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遗(wèi胃)〕赠与。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4、交流词的大意。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请大家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学生共同交流体会,老师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诗之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诗人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并站在一个高度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泄千里之感,从大象入物,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这高”、“这多雪”中的“这”字用得简省好看,•显得诗人内心笃定大气,仅两个“不要”就解决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联想到稼轩的《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二句“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以及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甚至还令笔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倚天屠龙记》。•而诗人毛泽东不正是在 1935年10月倚天拔剑斩玉龙吗?
最后二行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应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诗人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前者清凉后者热烈,•放在一块加以辩证综合就调出一个恰切的温度,另外,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含而不露,辗转达意,却又一语中的,•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4、同学们,毛主席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下面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情感诵读,熟读成诵。
1、生有感情地诵读,熟读成诵。
2、检查效果,师生齐背。板书设计:
念奴娇·昆仑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