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王进喜》观后有感
《铁人》电影观后感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市总工会的统一安排下,热电公司工会组织员工观看了《铁人》这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影片。
电影《铁人》以黑白和彩色两种形式、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来描述 “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劳模和以刘思成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间传承的故事。影片既重现了几十年前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艰苦场面,又展示了新时期青年人继承前辈光荣传统、爱岗敬业的风貌。
王进喜,一个普通的西北汉子。平日里,朴实无华没有豪言壮语,饿着肚子还要诙谐幽默;然而,王进喜被称做铁人,主要因为他的那种无坚不摧的顽强精神。关键的时候,大吼一声,挥手就跳,“舍得给你”,做人肉搅拌机,敢于牺牲,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这首没有经过任何刻意修饰雕琢的语言体现出了铁人对祖国、对民族、对工作、对同志的深厚感情,正是在铁人这种以苦为乐,不向困难低头精神的带动下,大庆油田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那种要啥没啥的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气冲云天;在地位和荣誉面前,铁人掷出了“我要的是工人阶级的地位,全国人民的荣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铁人精神”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王进喜在那个年代所表现的为国家、为民族昂扬向上、永不后退的精神,是我们所有员工都应该铭记和学习的。
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位“小知识份子”的角色,这位小知识份子当时没有坚持住,虽然做了逃兵,然而他也付出了许多,双腿不能行走,留下了终生的烙印。晚年还一直在忏悔他当初的决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直要求他的儿子“刘思成”替他完成他没有完成的责任。
刘思成是我们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内心由痛苦,空洞,矛盾,到坚定,明了,清晰,他的内心活动是影片情节发展的中心轴,同样是钻井工,为什么这一代和上一代的区别这么大呢,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当看到铁人在压井喷的水泥散不开的危险时刻,他带头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体搅拌机”;当看到铁人拖着伤腿在誓师大会上简洁豪迈的一句 “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时,只觉得感慨万分,铁人形象骤然清晰。那是一个物质极其匮乏,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是什么让他们那样充满干劲?他们穿不暖,吃不饱,与今天的我们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可他们的精神世界比我们丰富多了,而且斗
志昂扬,奋发向上,这种动力就是“信仰”。而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好了,但是我们缺少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总觉得生活有些空虚。现在看来那时的生活,有理想,有追求,没有那么多的诱惑和干扰,生活是纯粹,简单的。不像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社会,选择多了,好像人的心灵那种纯粹反而越来越难得到。
在喧扰复杂的今天,我们更要以“铁人”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引导职工把学习“铁人”与学习身边的劳模结合起来,把发扬工人阶级敢于争先的品质与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承老一代劳模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开展“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迎接挑战,同心同德、共克时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电影《焦裕禄》观后有感
电影《焦裕禄》观后有感
电影《焦裕禄》我在学生时代就看过,当时只觉得兰考这个地方条件太艰苦了!焦裕禄很了不起!今天应县局党委的要求,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焦裕禄》,感受颇有改观。1962年,年仅40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黄沙吓不走他,洪水挡不住他,盐碱难不住他,焦裕禄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1964年5月14日,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离开了人间。
焦裕禄----这位视人民为父母、抱病为改变兰考面貌日夜操劳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将被永远载入党的史册,铭刻在人们心中。一把右扶手有洞的旧藤椅,一支不
是用于写字而是用于顶住肝部止痛的自来水笔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焦裕禄就是用这些来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生产对,跋涉2000多公里,查清了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和大小河流。就是这样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这就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他是多么高尚啊!自从担任县委书记后,他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的仍是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他讲的是奉献,脑子里想的是百姓的冷暖,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享受任何待遇。他象燃烧的蜡烛,牺牲自己,给别人带去光和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至尽仍广为传颂,他崇高的公仆形象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作为一名公安干警应该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新的成绩为党和人民争光。继承和弘扬焦裕禄的精神,就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焦裕禄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虽然我们和焦裕禄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工作的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总觉
得焦裕禄就在我们的身旁,总觉得焦裕禄精神就在我们的心里。我时时告诫自己,要把爱人民、为人民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变为自己的具体行动。我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到焦裕禄同志问候村里的困难户,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的情形。因此我始终坚信,只有对人民群众有赤子之心,对群众掏出真心、倾注真情、使出真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第三篇: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有感
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有感
这是我儿时的戏剧和电影,善良和忠诚交织在一起。
儿时的大脑充满了一片火红。火红的五角星,火红的总攻号角声,火红的五星红旗,火红的国歌声!
当二十一世纪悄然来临时,看电影似乎也成为我记忆里的一份精神遗留。电视的大量普及,DVD碟片满街都是,过去的、现在的,国内的、国外的,盗版的、正版的,黄的、白的,处处都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已觉无趣了。当媒体在不断吹嘘某某导演、某某影片、某某影星,拿了什么金奖的时候,创造了什么票房纪录时,我也许会抬起头来看一看这个片花。
许多电影确实给了我震撼,震撼于拍摄的大手笔,震撼于构思的大题材,震撼于摄影的宏大与精巧,两个小时的电影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呢?
当《建国大业》在祖国大地热播之时,我就看了盗版DVD。但我还是放下了手里的事和孩子一起走进了高档影院,走进了离我很久的电影院。就当是我向祖国献上一份真挚的敬礼吧,就当是给孩子上一堂近代历史课吧。
宽大的荧幕,清晰的图像,辨别到一丝一毫气息的音响效果,加上舒适的软包靠椅,空调里吹来凉爽的冷气,吃着赠送的点心,这真是一种全方位精神享受。
电影从飘渺的未知的云层里开始,从赶走日本鬼子后开始,一直讲到1949年的十月一日开国大典。宏大的历史题材讲叙了仅仅两个男人间搏弈的故事,未免显得单调,显得导演们、编剧们不是很会讲故事了。他们不会讲故事?也许会有人要笑话我,呵呵,笑就笑呗。
用到搏弈这两个字,我就又有了一个新的思考,他们到底谁是真正的棋手?
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著作,我一本都没有读,但我知道有一句响彻四海的口号叫:毛泽东思想。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地方体现出毛泽东思想来,这让我很是失望:他原本就没有思想?那么他的成功建立在哪个基础上?战士们的血肉长城?老百姓的同心协力?似乎什么都没有,我看到的又是一个“解放军赢了”----个人崇拜,万岁!
当毛泽东隐身于穷乡僻土,共产党的军事经费来源于哪里?在半个月吃上一顿红烧肉已是奢望的岁月里,靠什么来调动四方部队和百姓?他依赖的是什么?个人的道德品质?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是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切给电影留下了悬念,应该不是悬念,是什么我又不知道,那就依靠观众自己去体会了。
当蒋介石临危于内外交困,向美国借贷四亿美金,却依然难逃失败的命运,电影告诉我:这多少是有点天意罢。电影对于蒋介石的成败得失讲叙非常到位,全方位分析得入情入理,丝丝相扣,已不像过去对他的践踏和否认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创作人员还是做得很公正。电影肯定了蒋介石的大气与善良;肯定了他的付出和辛苦;肯定了失败不是他的错。英雄末路没有孤注一掷,没有破釜沉舟,依然以爱民为最大的政治出发点,他黯然放弃了生他养他的大陆、放弃了生他养他的黑土地。他不是一位合格的棋手,他抓起了一把黑子轻轻地放在了棋盘上。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很诧然,作为乱世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对弈,他们到底谁更高尚?谁更伟大?他们各自依赖了什么?是虚伪还是真诚?是友谊还是利用?电影却没有给我答案。
毛泽东没有拿出一分钱,他没有借来一个银子,他没有一个正直意义上的朋友和兄弟,但他成功了。蒋介石在四大家族的支撑和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最后还是落寞地退到了台湾,茫然地听着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看来一种思想或是某种思想不一定需要很健康、很公正的辩证,也不需要承担很大的社会责任,只要在那个特定的时刻能够得到最大的人力支持,他的思想就是成功的。
作为一部政治性的电影,《建国大业》将新中国的建立定位在毛泽东的个人身上,让我常常发笑。
发笑的地方很多,让我把它当着是一部商业娱乐电影吧。把它定位为一部娱乐电影,它就是成功的。但把那么多的伟大人物,那么多的前辈鲜血当着我们娱乐的对象,我们肯定接受不了。我们对不起所有为解放中国而奉献而牺牲的前人来,包括我自己的被砍掉了头颅的奶奶。
电影里有很多丰富的笑料,在一个严肃的题材下,笑料让枯乏的政治电影好看起来,当看到阎锦文救出了张澜,看到毛泽东身边居然有国民党特务时,我笑了;看到王宝强说:前面有一个大户地主,院墙很高很厚,手榴弹也炸不开时,我笑了;当看到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穿中山装,标榜着自己都是孙中山接班人的时候,我笑了......笑了,我笑得很开心,电影就是娱乐,没有必要那么认真罢。
电影也有许多让观众疑惑的地方,林彪、刘少奇、邓小平他们全成了跑堂过客?宋庆龄仅仅因为解放军战士的遵守纪律、就因为毛泽东的诚恳就承认了共产党政权?李宗仁真的是在窥伺总统宝座,还是意欲救百姓于水火?
建国大业电影观后感:
观《建国大业》有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求编剧们给我们一点正直吧,给我们的孩子们一点正直吧。
留点疑惑也好,给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去想吧,给那些还没有看的观众去想吧。
昨天,我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应该是我近年来第二次走进影院罢。记得上一次是和孩子一起看的是再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就让孩子如我孩提时代一般,跟着父亲走进了黄梅戏院,走进人生。
三十年后我还会看电影,因为电影不很闷。
只怕,那时没有了电影和戏剧这个文化载体。
第四篇:观后感,电影观后有感,爱国电影
诗意盎然,以小见大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观后感
×××
摘要:电视电影《那年秋天》以感人的抒情描述和生动的艺术形象,使观众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源于三大特点,即“诗化”风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关键词:“诗化”风格;人物形象;民族风格
引言
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篇幅短小,情节单纯,场面也不繁复。然而,编导者却以饱满的热情,独到的视角,通过感人至深的抒情描述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紧紧地攫住了观众的心,使观众从并不新鲜的故事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享受。电视电影《那年秋天》的情节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情感刻画细致入微,并调动综合艺术的手段,把瑶山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渲染得多姿多彩。应该说,这是一部诗意盎然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电视电影。它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抒情诗,更像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
一、《那年秋天》的主要内容 „„
二、《那年秋天》的主要特点
(一)“诗化”风格
有人说:“戏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成功的戏剧作品既是来自生活,又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概括、提炼、浓缩的。浓缩的实质就是诗化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部电视电影虽然只有上下两集的篇幅,但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主要是编导者善于浓缩情节,充分调动观众的艺术创造想象力,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把剧中的丰富内涵领会得分外真切而又深刻。如剧情开始,并没有出现红军与追剿敌人战斗的场面,而只是通过老年山花的画外音自然而然地将故事引出。这样,不仅使观众可以从画外音得知,六十六年前的秋天,年轻山花即将与未婚夫七步成亲的日子里,路过瑶山的红军曾跟国民党打了一场恶仗,山花救下的年轻红军旗手孙福来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负伤 的,而且还可以从画面上所表现的孙福来奄奄一息的神态,山花急切的心情,阿公和七步如临大祸的紧张表情,想象出这场恶仗是如何的惨烈,如何的悲壮。这种浓缩情节,以虚代实,调动观众想象力的“诗化”,要比如实地在画面上展现刀对刀,枪对枪地厮杀,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1、“诗化”意境。意境就是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不仅对主题起到了深化作用,而且调动起观众的想象力,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二度创作的艺术氛围里,有着身临其境之感。《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的编导者就善于营造意境。请看山花含泪送走七步和孙福来的情景:
„„
2、象征手法。这部电视电影运用“象征”之处颇多。如阿公与蓝癫子展开殊死搏斗一起摔下山崖同归于尽后,特写镜头展现的伴随着悲壮瑶歌久久地飘荡在山谷上空的那面军旗,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今天的革命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3、“诗化”韵味。这部电视电影的尾声就“韵味”十足,当山花的回忆故事述说完以后,剧情并未因此结束,而把镜头又拉回到现实中:画内,老年山花默默地站在老榕树下,企盼着眼望远方;画外,又回荡着她那缓缓的诉说声:“九月十六真到的那一天,七步哥没回来。我晓得,除了跟孙大哥当红军,他离不开我。那天晚上,我痛痛快快地大醉了一回,从此再也没有喝过酒。可不知怎么搞的,从那天以后,只要看见圆圆大大的月亮,我就一阵阵的头晕,好像是六十六年前那场酒醉,到今天还没有醒来„„”这一音画结合的尾声,体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它不仅饱含激情地讴歌了瑶族同胞“爱到永远,生死不渝”的凄美之爱,淋漓尽致地敞开了山花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纯洁善良、崇高美丽的内心世界,而且还把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留给观众,真可谓“言欲尽而意无穷”。
(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山花,是编导者倾注满腔热情塑造的一个纯洁、善良、崇高、美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热烈憧憬的纯情少女,由于出生时就没了父母,一直受到爷爷的宠爱,得到从小与她青梅竹马的七步的呵护,不免有些任性。然而她却有一颗纯真如碧玉,透明似水晶的心灵,当她发现受伤的孙福来奄奄一息时,便不顾一切后果地将他救回家中料理。她救人的动机单纯得可爱,当她从孙 2 福来手上的粗茧看出是穷人时,便抱定穷人应该救穷人,救人应该救到底的决心。所以,阿公和七步几次将受伤的孙福来送出家门,都被她找回来。她天真好奇,为了逗孙福来高兴,毫无顾忌地当面试嫁衣,蒙盖头,并让孙福来掀了红盖头。她机智勇敢而大方,在蓝癫子搜家的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假装裸身冲凉将孙福来藏在浴桶里而骗过了蓝癫子。她更具有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牺牲的精神,明知自己深爱着七步,轻易离不开他,但为了将来能打下天下,保住老百姓的江山,却在成亲的前夜毅然决然地洒泪送走七步去当红军。她像一朵清新、明丽的山花,点染在瑶山的青山绿水间,熨帖着人们的心灵。
„„
(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但凡优秀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总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而作品的地方特色越浓,越有利于加强它的民族风格。因为民族风格的特点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具体地寓于或渗透于属于这个民族的一定地区的地方特色之中。这部电视电影是反映广西白裤瑶族生活题材的。白裤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民族。他们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导者的高明之处,则是以一滴水珠映现太阳的发人深思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白裤瑶的文化特征浓缩得极其形象而又情味绵邈。如反映山花成亲的那组镜头:
„„
三、主要结论
总的来说,《那年秋天》这部电视电影是一部有较高品位的成功之作。但它也不是白璧无瑕,美中仍略有不足之处。如人物刻画方面,七步的形象较单薄,个性不突出;对山花主导性格特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也揭示不够。„„
第五篇: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
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
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1篇
影片《铁人》是第一部把被主义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当成真实的人来拍的电影,导演用老电影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在环境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展开的大会战。在一幕旧时的火车站里,驶入一列破旧的火车,高耸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头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等等映入眼帘,历史仿佛再一次通过银幕在我们面前重现。
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每天都在那昏暗简陋四处透风的工棚下,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里,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粮,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条件下,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竖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带领全
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
片中有一幕戏,使我至今难以忘怀---在钻井发生井喷之后,王进喜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肉搅拌机。看到这里,我被此幕所感动,他的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不惜以牺牲个人生命来保卫国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自己。
《铁人》中的王进喜是一个并不完美的英雄,它体现出那位60年代王进喜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层师傅,他爱骂人,急了还打人,脚砸伤了会疼,肚子饿了也会腿酸胳膊软,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工人阶级形象。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刘思成。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庆石油工人的后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欲横流的新时期,对着茫茫无际的戈壁,干着每日重复枯燥的工作,他困惑过,彷徨过,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
是,就在工友失踪的突发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寻找工友的征程。这样一段故事的穿插,王进喜和刘思成在精神状态上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借助刘思成的父亲隔代抽象的传承下来,暗示着我们铁人精神依然存在,在新时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在那食不饱穿不暖、环境很残酷的岁月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振兴国家的石油事业,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看完影片,回过头来看我们,在经济危机时刻,在企业举步艰难之际,这种铁人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让我们大家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拿出铁人的干劲,拿出铁人的坚韧不屈、艰苦奋斗、不肯服输、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电影《铁人王进喜》观后感2篇
铁人王进喜出生在一个平凡不能在平凡的家庭,讨过饭,给地主放过牛,做过苦工。直到1950年春,成为了新中
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不是每个人都这么苦的,也许正因为是这些不一般的经历,造就了铁人王进喜不平凡的人生。也许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钻井工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铁人。王进喜同志是一名党员,他是1958年带领全队创下当时全国最高纪录的领头人,他带领的队伍荣获了钻井卫星红旗,这些数不清的荣誉的背后是王进喜和他的队伍不断地艰苦奋战钻井取得的。
铁人王进喜同志带领着他的队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风凛冽,始终会在油田的钻井看到他们奋斗的身影。他是一个有奉献精神、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人。在每个队都在争第一的时候,他能帮助其他的队伍解决困难,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其他的队伍一起钻井,成为钻井队的好带头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我想如果没有王进喜同志这种乐于助人,与他人一同进步的思想,中国也不会有那么快的发展。作为
当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具备这种乐于奉献,不为私欲,积极为国家的发展,为了更高水准的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说不论是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还是党员,在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进步,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努力。
铁人王进喜同志在种种困难面前,他的心不软,打井缺水,他带着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水泡子里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压井喷的水泥散不开,他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体搅拌机。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都在不停地进行着钻井工作,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自己有病了也坚持工作。他的这种精神不禁让我们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