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经济学理论总结
重商主义(15-17世纪产生于资本主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保护贸易理论 三个观点:1.拥有贵金属数量的多少是衡量国家财富的唯一标准
2.获得金银贵金属通过国际贸易顺差。
3.主张政府干预保证国际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的两个时期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又称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英)斯塔福(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主要观点:
1.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内,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
2.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这就是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的原因。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又称贸易差额论或重工主义
(英)托马斯孟(运动、联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他们允许某些地区有贸易逆差,只要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这就是被称为贸易差额论的原因。
2.积极主张国家干预贸易。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3.晚期重商主义者还积极鼓励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扶植和保护本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如“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即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或者禁止进口本国不需要的商品,以达到保护本国工业和保持贸易顺差的目的。进口替代等等。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通过重商主义的各种政策主张,我们可以看到,重商主义者的基本错误在于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他们只把货币当作财富而没有把交换所获得的产品也包括在财富之内,从而把双方的等价交换看作一得一失。
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在理论上是不成熟和肤浅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这种理论所研究的“商”,只不过是流通领域里的表面经济现象,其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因此只研究如何从国外得到金银,没能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是否能为参加国带来贸易利益。
但它为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在他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的提出了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因此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首先倡导者和鼻祖。
三个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分工提高了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省了转换时间,有利于发明创造。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绝对优势的来源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绝对成本说是科学成分与非科学成分的混合,其正确的方面,是深刻指出
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认为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又是人类本性所决定的。事实上,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在历史上分工早于交换。同时,交换也不是人类本性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和分工发展的结果。
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
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对此,斯密的理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大卫·李嘉图的功劳。
比较优势理论 1815年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它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谷物法”废除了。这是19世纪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所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主要内容
生产和贸易模式生产和贸易的模式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与现实上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的缺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
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
2.只考虑了由于自然地质条件的差别而导致部分资源分布不均产生的劳动生产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没有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运输与通信手段、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生产区位、贸易政策与贸易公约、经营策略与技巧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然而,随着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上述其他因素在国际贸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向替代的产品。
H-O理论 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继承并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所以要素禀赋理论又被称为赫-俄理论。
内容
贸易基础: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不同,因此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
贸易方式:每一国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自由贸易使两国相对要素价格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昂惕夫最重要的贡献是从30年代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即在编制反映各部门间产品量交流情况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用数学方法研究各部门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并广泛运用,并被联合国规定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70年代领导一个小组,从事世界经济模式的研究,对2000年的世界经济情景进行了预测。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 Leontief,1906-)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预测相悖。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劳动熟练说(里昂惕夫)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 Skill 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这是他本人对这个“谜”的解释。
2.人力资本说(美)舒尔茨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虽然人口只有两亿多,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很高,劳动者事实上从事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折合成多倍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以此角度来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劳动缺乏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所以,对外贸易中,美国出口自己资源优势比较大的产品。3.自然资源说自然资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凡涅克和波斯特纳等。他们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里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对外贸易进行经验验证研究时,仅拘泥于要素禀赋理论关于贸易模型只包含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的假定,忽略了自然资源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要素。一旦将自然资源要素纳入理论讨论的范畴,“谜底”也就自然而然地毫无玄妙可言了。
4.贸易政策说
第二篇:国际经济总结
The absolut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between two currencies is equal to the ratio of the price levels in the two nations.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exchange rate is equal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price levels in the two countries.The law of one price: The proposition that in the absence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tariffs, and other obstructions to the free flow of trade, the price of each homogenous(identical)traded commodity will be equalized in all markets by commodity arbitrage.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The tendency of exchange rates to immediately depreciate or appreciate by more than required for long-run equilibrium, and then partially reversing their movement as they move toward long-run equilibrium levels.The trade or elasticity approach: Postulate that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s the one that balance the value of the nation’s import and exports.The monetary model exchange rates: 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exchange rates are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 of equilibrium or balancing the stock or total demand and supply of money in each nation.(an increase in the nation’s money supply leads to an equal increase in price and depreciate of the nation’s currency in the long-run.)The asset or portfolio model: 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a nation’s money supply leads to an immediate decline in the interest rate and shift from domestic bonds to the domestic currency and to foreign bonds.Stabl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he condition in a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where a disturbance from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gives rise to automatic forces that push the exchange rate back toward the equilibrium rate.J-curve effect: The deterioration before a net improvement in a country’s trade balance resulting from a depreciation or devaluation.The reason is that it takes time to order,ship,receive,and utilize goods.In fact,the immediate effect of a depercistion may be to worsen,rather than improve,the nation’s trade balance because the price of imports usually rises sooner and faster than the price of exports.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 The automatic adjustment mechanism under the gold standard.It operates by the deficit nation losing gold and experiencing a reduction in its money supply.(双向流动)This in turn reduces domestic prices, which stimulates the nation’s exports and discourages its import until the deficit is eliminated A surplus is corrected by the opposite process.Expenditure-changing polices: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directed at changing the level of aggregate demand of the nation.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es: Devaluation or revaluation of a nation’s currency directed at switching the nation’s expenditures from foreign to domestic or from domestic to foreign goods.Freely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The flexible exchange rate system under which the exchange rate is always determined by the forces of demand and supply without an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1.(a)What is the absolut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Why is this not acceptable?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between
two currencies is equal to the ratio of the price levels in the two nations.R=P/Pf.If there were no transportation costs, tariffs, and other obstructions to the free flow of trade,if all commodities were trade internationally and if no strutural changes took place in us ,since there assumptions do not hold the absoluted version of the ppp can not be taken seriously.(b)What is 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When do we expect it to hold? The theory that postulates that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exchange rate is equal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price levels in the two countries.2We expect 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to be approximated in the long run.(c).Do empirical tests confirm or reject 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经验检验是肯定的还是拒绝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Not much except in the long run.But this doesn’t mean the theories are useless.It just simple means that they provide incomplete explanation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2.In 1973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was 15.9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29.2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3 to 2003, it was 122.4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121.5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exchange rate was £0.04304 to the dollar in 1973 and £0.5975 to the dollar in 2003.1973年英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为15.9,美国的该指数为29.2 2003年该值在英国为122.4 美国121.5 两国的汇率在1973年为£0.04304 2003年为£0.5975
(a).Calculate the rate of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minus the rate of 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d from 1973 to 2003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rate of depreciate of the Britain pound with respect to the U.S.dollar over the same time period.计算一下1973到2003英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并将它与同期英镑对美元的贬值情况进行对比R=P – Pf =(122.4-15.9/15.9)-(121.5-29.2/29.2)=3.537
(0.5975-0.4304)/0.4304=0.3882
(b).Did 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hol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1973 and 2003? Why? 1973到2003年在美国和英国之间,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有效吗,为什么?According 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the higher the price level is the greater the pressure of depreciate, so the conclusion of(a)provides supply for the 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 because of the equation of R=P-Pf
3.(a)Explain what is the effect on the exchange rate of an increase in the nation’s money supply according to the monetary model.根据货币模型,解释一国货币供给增加对汇率有何影响 MS(increase)→ rate(decrease)→ out flow(increase)→ home currency(depreciate)
(b)Do empirical tests support or reject the monetary? 实证研究支持还是拒绝货币模型?资产市场或资产组合方法呢?Not much except in the long run.But this doesn’t mean the theories are useless.It just simple means that they provide incomplete explanation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4.(a)Explain what is the effects on the exchange rate of an increase in the nation’s money supply according to the asset market or portfolio model.根据资产市场或资产组合货币模型,解释一国货币供给增加对汇率有何影响
MS(increase)→ rate(decrease)→ out flow(increase)→ home currency(decrease)→ ↗export(increase)↘ import(decrease)→ surplus → appreciate
(b).In what way does it differ from the monetary approach?它在那些方面与货币分析法不同 The asset or portfolio model of exchange rates differs from the monetary approach by postulating that the exchange rate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 of equilibrating or balance the stock or total demand and supply of financial asset(of which money is only one)in each country.It also brings trade explicitly into the analysis.(c).Do empirical tests support or reject the portfolio approach? 实证研究支持还是拒绝货币模型?资产市场或资产组合方法呢? Not much except in the long run.But this doesn’t mean the theories are useless.It just simple means that they provide incomplete explanation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5.(a)Why is a depreciate inflationary?为什么贬值会导致通货膨胀 Depreciate will increase the price of imports进口, which will increase domestic products, thus depreciate is inflationary.(b).Why is a depreciate of the nation’s currency not feasible to eliminate a deficit if the nation’s demand and supply curves of foreign exchange are inelastic.为什么一国外汇的供求曲线缺乏弹性时该国货币的贬值无法消除赤字 If the demand﹠supply curve is inelastic ,the expenditure is not eliminate to the change of price, so a depreciation may not eliminate its deficit.6.(a)How can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be used cure recession and balance-of –payment deficit when the nation is not willing to change the exchange rate even when facing a large and persistent balance-of-payment disequilibrium?假如面临持续而巨大的国际收支失衡时国家不愿意改变汇率,那么如何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治疗经济衰退The nation can use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and tight monetary policy to cure the situation.(b)How do these policies operate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objectives?这些政策是如何运作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TightInterest ↗Capital flows in↘
Monetary Policy →rateOverall
Money supplyrises↘InvestmentcurrentBalance of
is decreasedand→account↗payments improve
income fallimprove↓
monetarymoney supply risespolicy←in order to maintaineffectivefixed exchange rate
Expansionaryinterest rate
Fiscal Policy:↗rise→ capital flows in↘ Overall
Gov’t spending↘Balance of
rises and/orproduction and→current account↗payments may
taxes fallincome riseworsensimprove
↓
Fiscal policy more effective←money supply falls to defend fixed exchange rate
(c)Is there a conflict between the policies used? If so, how is this resolved? 这些政策之间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如何解决Yes, two policies must be paired and both policies and targets should consider together.7.What is meant by the “assignment problem”? Why is it crucial that nations follow this principle? 什么是分配问题,为什么国家奉行这一理论很重要Based on their relative effectiveness, we conclude that nations should use fiscal policy to achieve internal balance and monetary policy to achieve external balance.It is crucial that each policy be paired with or directed at the objective in which it is more effective.If the nation does not follow this principle, it will move farther from both balances.8.How can a nation us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to correct a recession or unemployment with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nd 在浮动汇率下,一国如何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衰退或者失业(a)imperfect capital mobility?有限资本流动情况
The effect is uncertain because the improvement the worse of current count.So the overall balance of payment may worse.(b)perfect 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资本可以在国际间完全自由流动 ExpansionaryInterest ↗Capital flows out↘
Monetary Policy →rate
Money supplyfalls↘Investmentcurrentcurrencycurrent is increasedand→account↗depreciates →account
income riseworsenimproves
→income rises more
9.How can a nation correct the problems of recession and deficit when the additional objective of price stability is recognized as a separate goal when operating under a system of 如果该国采用下面的汇率体系,当附加目标价格稳定被视为独立的目标时,一国应当如何调整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赤字(a)flexible exchange rates? 浮动汇率制The nations can use easy monetary policy and depreciation of home currency
(b)fixed exchange rates?固定汇率制The nation can use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and tight monetary policy.10.(a)What are the advantage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direct controls?直接控制的优缺点
advantages: when these general policies take too long to operate, when their effect id uncertain, and when the problem affects only one sector of the economy, nations may turn to direct controls as temporary measures to achieve specific objective.Disadvantages: It can tread to economic inefficiencies.(b)Why do direct controls affect the nation’s balance of payment requir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be effective? 为什么必须由国际合作,用来影响国际收支的直接控制才会有效
Because it can make direct controls more effective.11.(a)What are the alleged advantages of a fixed over a flexible exchange rate
system? How do advocates of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respond?相对于浮动汇率体系来说,人们宣称的固定汇率体系有哪些优势,浮动汇率体系的支持者如何回应
(1)It can introduce a smaller degree of uncertainty.(2)It can reduce the speculation.(3)It include greater price discipline(价格管制).(b)What overall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whether flexible or fixed exchange rates are preferred?在选择浮动还是固定汇率方面能得出什么样的总的推断 A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is preferable for a small open economy that trade mostly with one or a few larger nations and in which disturbances are primarily of a monetary nature.on the other hand, a flexible exchange rate system seems superior for a large, relatively closed economy with diversified trade and facing primarily disturbances originating in the real sector abroad.12.What can we do to cut a depreciation of the deficit nation’s currency automatically reduces domestic absorption?对于逆差国来说货币的贬值会自动降低国内吸收的3个条件(1)It redistributes income from wages to profits(2)the increase in domestic prices resulting from the depreciation reduces wealth and hence expenditures in the nation(3)inflation pushes people into higher tax brackets and reduces consumption.13.在浮动政策制度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
ExpansionaryInterest ↗Capital flows out↘
Monetary Policy →rate
Money supplyfalls↘Investmentcurrentcurrencycurrent is increasedand→account↗depreciates →account
income riseworsenimproves
→income rises more
ExpansionaryInterest→Capital flows in ↘
Fiscal Policy:↗ rate rises
Gov’t spending rises
and/or taxes fall↘productioncurrentcurrency may
and→account↗appreciate→
income riseworsens
→income expansion is reduced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理论总结
生在复习教育心理学中的一般学习理论这章时,往往会觉得理论多、人物多,复习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混淆现象。而这部分的考题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比如,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布鲁纳)强调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等等。如果考生对这章的框架体系十分熟悉的话,解答这类题目都会变得非常容易。可是,往往有的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认为不同理论学派的观点都比较深奥,于是在学习时只关注一些较难较偏的细节,却忽视了整体的知识逻辑体系,最终导致考试时不能很好地提取相应的知识点。今天中公教育杨雪老师就从本章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入手来帮助同学们熟悉本章的知识逻辑体系。
首先,同学应该明确一般的学习理论这一章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什么是学习,或者说学习是怎么发生的这类问题的不同观点。因此,大家在最后的试图回忆阶段,应该问自己“行为主义流派认为学习是一个什么过程?”“建构主义流派把学习看成是一个什么过程?”“行为主义的桑代克认为什么是学习?”等问题,以此来加强对各个理论流派的不同理解。
接下来,我们应该从整体上对各个理论流派的显著特点进行分析与识记。可以看到,学习理论流派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直至人本主义,越来越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关注人自身情感的参与。其实,学完教育学课程一章的同学会发现,我国当前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就借鉴与融入了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比如,强调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认为课程应该是整合、综合的,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分科教学,内容编排上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具体来说,行为主义一般认为行为发生变化了,学习就产生了,也就是一个刺激就会引起相应的反应,即S-R的联结;认知派则将关注的焦点从行为转向了认知,认为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了,学习就产生了;建构主义虽也强调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可是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之上,更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人本主义则认为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人本主义看来,认知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苏贝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仅仅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即心的参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同学们就可以运用关键词法进一步将本章的知识逻辑框架进行细化。比如,行为主义包括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代表人物,可以通过他们所采用的实验对象进行识记: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与班杜拉的小朋友。认知派主要包括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可以通过他们的理论关键词进行识记:苛勒——学习就是顿悟、构造完型的过程;托尔曼——学习是为了获得期待,形成认知地图;布鲁纳——知识结构与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新旧知识的同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加涅——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则从知识观、学生观与学习观这三观出发,成为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人本主义重视人的情感,代表人物有马斯洛与罗杰斯,认为学习者情感上的参与与提升——即自我实现对于学习者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C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 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生活即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答案:A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1911年 B.1912年 C.1957年 D.1958年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小学校令》,并于同年ll月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标志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A.1902年 B.1903年 C.1912年 D.1922年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
温馨提示:如本网页未显示文章全部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翻页选项阅览更多文章内容![page]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属于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己的对于教学的独特认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 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答案:A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平行教育”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答案:C 温馨提示:如本网页未显示文章全部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翻页选项阅览更多文章内容![page]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答案:B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连续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答案:D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德育过程一般是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但在具体的德育的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或持之以恒,又或导之以行。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_________。答案: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_________、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案:组织者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_________、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答案: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__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答案:政治教育 法纪教育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小组活动和_________。答案:群众性活动 个人活动
温馨提示:如本网页未显示文章全部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翻页选项阅览更多文章内容![page]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学校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答案:(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案:(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答案: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四篇:“学理论,练内功”活动总结
大丰市地方税务局“练内功”活动总结
为了更好地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10月份以来,我局积极贯彻总局教育中心和市局党组关于开展“练内功”活动的意见,在回顾总结前三季度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再掀学理论、学业务、练内功热潮,根据四季度自身工作实际和时代要求,以学习江总书记“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文献精神为重点,学以致用,做到措施上落实,方法上务实,效果上求实,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加强局党组中心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全面学习了新《税收征管法》、《税收相关法律》、《税收基本知识》、《落日的辉煌》等书籍,由于计划周密,组织科学合理,带动了全系统良好学风的形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提高认识,注重学习的导向性。
我局围绕建设“一流班子、一流队伍、一流执法、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形象”的目标,从加强党组成员、领导班子、基层分局及机关股(室)负责人理论学习入手,带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系统地学习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七〃一”讲话、“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注重从理论上研究,在精髓上把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基层分局的理论学习作为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确保研究有议程,实施有方案,1
学习有考核,落实有检查,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政策水平,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地税工作,推动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领导,注重学习的规范性
为切实把理论学习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嵇海林同志为组长的“练内功”学习指导小组,党组成员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并做到:凡重要内容,都带头先学,凡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的内容,都带头学好。由于领导重视、认识到位、以身作则,坚持学理论、记笔记、写心得和撰写调研文章相结合,形成了党组成员带动中心组学,中心组带动局机关学,局机关带动基层分局学的“三带动”学习局面。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习,我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三项制度:一是组织制度。规定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吸收机关股(室)负责人参加,人事教育股具体负责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日常工作。二是学习制度。制定印发了《大丰市地方税务局学习制度》,对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作了长计划、短安排,每次集中学习前,都按既定的学习计划进行。三是考勤制度。做到记录及时,定期公布,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学习的,缺学的内容指定专人辅导补课。由于领导带头,制度规范,目前全系统干部职工学理论、学业务已蔚然成风。
三、讲究方法,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第四季度临近年终,征管改革紧锣密鼓,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正如火如荼,各项工作紧张、繁忙,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尤为重要。针对地税工作实际,我局采取个人分散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专题辅导、参观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深化学习内容,强化“内功”。
1、党组班子成员带头学。坚持业余自学,认真研读,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写出有份量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目前,班子成员已写心得体会30余篇计10万余字,撰写调研文章10篇,其中报省局7篇,被《江苏地税调研》刊登1篇,其它报刊刊登4篇。
2、专题辅导。定期举办理论报告会或专题讲座,邀请有关部门领导或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开阔干部职工的视野,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先后邀请盐城市委党校吴兴鹏校长作辅导报告;邀请省委党校梁作民教授举行创新知识讲座,以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果。
3、参观学习,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组织分局长、机关股(室)负责人赴先进地区学习取经,先后赴苏州、溧阳、徐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改进征管方法,落实新举措。
4、讨论交流。学习、讨论、交流、学以致用、共同提高是我们“练内功”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局坚持做到:理论学习每季集中交流一次,业务学习每半年考核一次,重点是结合税收工作,交流学习体会。
四、联系实际,拓宽思路,注重学习的针对性。
在“练内功”活动中,我局始终把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5.31”讲话及党的十六大精神同全市地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与“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等活动结合起来。围绕大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个统揽。四个提升”的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抓学习。一是针对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偏注重业务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强化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领会;二是针对思想不够解放,与时俱进意识不够强的实际,加强了对“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中国政府入世承诺等理论和政策的学习讨论;三是针对“纳税人至上”意识还不够强,优化服务的软环境还不够优的实际,组织学习市局文亚和局长在开展“五优化、八到位,让投资者满意”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四是针对地税工作实际,组织学考税收业务知识、执法知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一月七日,在大丰市委宣传部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大丰市首届行政法知识大奖赛中,地税代表队经过两轮预赛,均获团体第一名,轻松进入决赛,决赛中,他们沉着应战,奋勇争先,经过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角逐,一路领先并勇夺特等奖,受到了到场的大丰市委、市政府及盐城市法治办人员的高度好评。
活动是暂时的,“练内功”强素质是永久的。只有不断地学习,4不断地钻研,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又红又专才能圆满完成党的十六大赋予我们地税人的历史使命。目前,我局全体干部职工正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掀起了新一轮读书热。00二年十二月六日 二
第五篇: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总结
社会事实: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做用于个人,使人感受的现象,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比率和集体现象;一类是公众意见、社会心理、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和思维模式;解释原则;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来解释;区分社会事实的功能和原因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的共有的宗教取向和血缘亲情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存在于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有机团结:工业社会的社会团结形式,植根于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其联系纽带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分工:基于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密度增加导致的生存竞争的结果;人口和社会密度增加导致同质的有机体竞争,引发淘汰,进一步引发职业的分化,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劳动分工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提供了有机团结的纽带;分类: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不合适的分工社会失范: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整体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也包括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自杀:自杀这一术语适用于由受害者本人的积极或消极行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切死亡事件,他清楚地意识到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分类:利己主义自杀,利他主义自杀,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评价涂尔干的的社会学理论?他的理论贡献:确立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确立了一整套实证主义的研究
方法;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典范;他的学科贡献:第一个社会学教授;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个社会学讲座教授;创办社会学年鉴杂志;参与创立社会学学会;对他的批评:保守:对冲突和变迁的相对忽视;片面:对现代性的单一的制度性解释:劳动分工以及其所决定的功能关系及其后果;极端:社会事实不是唯一的价值中立: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确定了选题,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而必须以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从事研究,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研究中必须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区分实然和应然。社会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望的他人行为为取向(报复、防御和预防)。四类:目的合理性(以目的、手段和结果作为取向);价值合理性(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伦理、美学、宗教);情感或情绪行动;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进行的行动。理想类型:韦伯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手段,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高于经验事实;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是繁多经验整理归纳的结果,突出了经验事实的共性和规律性。理想类型提供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三种:历史性的具体特点;社会现实的抽象;具体行动的合理化假设;形式合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实质合理性:实质理性是
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三种统治类型:克里斯玛charisma: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的忠城或情感。传统权威:建立在对古老传统即实施权威者和发行的坚固信仰之上的权威。法理权威:建立在“对所实施的规则的合法性,以及被椎全权威位置上的人根据这些规则去发号施令购权力的深信无疑”基础上的权威类型。齐美尔:文化的冲突和悲剧:客观文化飞速增长和人们文化制造吸收和控制文化的能力却相对逐渐衰弱。客观文化:人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主观文化:个人制造、吸收和控制文化元素的能力;表现:客观文化绝对范围增加;组成成分增加;摆脱了主体的控制;根本原因:分工的细化使人们丧失了对整体文化的把控能力货币哲学:在现代都市里,货币经济和金钱的优势,影响并见改造广人际关系的本质,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的计算性和理性,以及非人格化的冷漠、傲慢、玩世不恭等所谓都市性格。加之分工导致的专业化,更是加速了个人文化的衰退。帕森斯的单元行动理论:行动决策是某些包括规范和情境在内的制约的结果。因此,意志性行动包括了下列因素:行动者。在帕森斯的体系内,1.行动者是个人。2.行动者的行动被看作是为寻求目标的实现。3.行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4.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境条件都会影响目标和手段的选择。5.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理念所支配。这些价值观、规范和理念
影响着建立日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6.行动涉及到行动者为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做出的主观决定,所有这些都受到理念和情境条件的限制。“AGIL框架”及其理论功能: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都必须满足的。1适应,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2目标达成,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3整合,系统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 4维模,完整的保存原有的运行模式下来,保证系统照常运行。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的划分为四个子系统,1行为有机体系统 2人格系统 3社会系统 ④文化系统一般行动系统的各个独立的子系统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系统,因而也面临着同样四项必须满足的的功能要求。而且,当这一子系统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内部也会分化出相互区别和相对独立的更低层次的子系统。AGIL却可以作为适用于各个层次行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框架。冲突的基本类型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1现实冲突:指追求没有得到满足目标的冲突,现实冲突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因而达到这个目标就会消除冲突的根源。2非现实冲突:指冲突一方或多方为释放敌对情绪而发起的冲突。即使各方都实现了具体目标,也难以消除冲突的潜在原因。2初级关系中的冲突与次级关系中的冲突1 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一
经爆发就会异常强烈,(2)次级关系中的冲突虽易爆发,但强烈程度一般较低,3.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1内部冲突是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2外部冲突是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4.党派冲突与个人冲突1党派冲突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以集体目标为参与动机的社会冲突。2个人冲突是指个人自身参与、以个体目标为参与动机的社会冲突。冲突的功能:1.整合功能:冲突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的建立和维持,增强群体内部的团结,2.稳定与平衡功能:制度化的冲突能够使社会结构得到调整,拥有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稳定机制,进而形成有利于社会延续的力量平衡的社会环境。3.社会冲突能够创造出新的组织:制度与价值不同群体对抗共同的对立面时,一方面将促成新群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能带来暂时的工具性联合。发展各方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创造新的制度与价值,进而形成新的制度结构与价值结构。4.“社会安全阀”理论:社会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有力例证。它就像不断推泄过量蒸汽的安全阀,使社会中的敌对情绪不断排解,而维护整个社会结构。科塞主张将这种社会安全机制制度化为安全阀制度,认为它能够通过释放敌对情绪,维护冲突各方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组织或减轻其他方面的冲突,而维持整个社会结构;5.社会冲突的反功能:冲突是具有正功能还是反功能,既取决于冲突的性质,也取决于社会群体或系统的内部结构。柯林斯的情景社会分层理论柯林斯把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分层理论
作为分析社会冲突的基础。将他的分层冲突方法,与现象学和常人方法学结合。提出了两点假设:⑴人人具有社会的天性,但在其社会关系中都有冲突的倾向,冲突很可能在社会关系中发生,因为在互动的场景中,人们会经常运用“暴力性压制”。⑵人们往往力求“主体地位”的最大值,他们依靠他们的资源和那些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的资源。他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冲突思路可以归纳为三个:第一,他相信人们是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主观世界中。第二,一些人有力量去影响、甚至控制别人的主观经历。第三,一些人总是力图去控制别人,这样就会遇到反抗,结果就会发生人际间的冲突。基于人们具体的工作和消费生活,他从经济方面划分出了七类阶级:金融巨头,投资阶级,企业家阶级,明星,中产阶级或工人阶级,非法获利者,下层或贫困阶级。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是:1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2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3)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概化他人:个体一普遍化的他人行动,能体味进而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或明确的共有态度,个体看来似乎能够对社区或一般信仰、价值观和规范作整体性的透视设定。这意味着人们能同时提高对那些他们必须与之交往之人的反应的恰当性,并将他们可评价的自我形象从特定他人的期望,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共同体的标准和观点。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
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就像一个舞台,成员是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他用剧场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要点1 印象管理:制造情境定义的过程。2 为实现印象管理,需要运用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3 表演有前台后台之分。④ 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配合。⑤ 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误解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⑥ 自我概念分为:表现出来的自我和强加的自我。⑦ 自我如不能让人信服,互动过程可能被破坏。⑧ 互动双方对维持相互身份共同承担责任。破坏试验法: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布迪厄实践与实践逻辑:布迪厄所说的“实践”,显然不是指马克思常用的“实践”,而是人的“实际活动”,指的是人类一般的日常性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换、政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活动等,具有复杂性紧迫性总体性模糊性。实践是具有逻辑的,但实践逻辑远远不是关于行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隐藏在实践活动中的深层次的生产原则,而不是规范行动的规则。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得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或者说生物性的个体)之中。场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的基本观点1.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2.场域
表现为不同类型或不同形式,各种场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或阶层结构中存在的,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利益要求。3.场域都是关系系统,而这些关系系统又独立于这些关系所确定的人群。从场域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原则: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场域的概念形象地概括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的主要类型经济资本: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经济财产、各种收入以及各种经济利益组成。文化资本: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具有具体化客观化制度化三种形态。社会资本: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符号资本: 现实社会中,人们通过各种感知范畴,认可上述各种资本的占有和存在逻辑,我们就说上述资本就有着符号资本的形式。即上述资本的被认可形式称之为符号资本。符号暴力:它是一种成功的赋予意义的权力,并通过隐藏权力关系而成功地将这种意义赋予合法化,而这种权力关系正是其力量的基础。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换:1.资本具有基础地位,其他类型的资本都可以从中转化而来。同时,其他类型的资本通过努力也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2.经济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具有直接性和透明性,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则表现为间接性和模糊性。3.各类型的资本之间的转换是一种策略性行为。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总结其一,在布迪厄的理论中,资本已经不具有榨取剩
余价值含义。资本变成一种超历史的资源,与特定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关联。其二,资本不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资本,而是名目繁多的各种形式的资本。其三,布迪厄将资本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吉登斯双重解释:对日常世界已经解说过的现象进行第二个层次上的解说,解释常理世界的解释。及社会学不可避免和作为研究主题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关联,参与到世界建构中去,从而使得社会科学话语自身具有了“实践内涵”,这是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本质。结构化理论(a)建构结构化理论的目的:试图克服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的二元对立,用结构的二重性来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b)结构化理论的立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总体,而是在时空维度中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c)结构化理论的中心议题:结构是外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它是以主体的不在场为其特征的。现代性 是指17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组织的方式,随之蔓延到世界各地,基本特征是断裂、非连续性。时空分离:前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受到场所支配,现代性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时空距离的关系,缺场也变得习以为常时空分离造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有两种抽离机制:1,象征符号: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典型是货币。2,专家系统:技术职能或专业性的专家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