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鑫记伟业集团所感总结
参观鑫记伟业集团学习总结
公元2010年12月4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企业管理论坛社在各方面努力
下有机会荣幸参观鑫记伟业集团,一行人倍感期待,很早乘校车出发抵达密云
县蔡家洼——该集团豆制品绿色生产加工和温室果蔬培育基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野的荒山土岭被次序地规划,布置,等待科学开发利用在导游的热情接待和讲解下,我们了解到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工程,将来遍
地开金。进入生产厂房,焕然一新,里面培育了各种南方果蔬,花卉,环境优雅
神奇至极。看到手工和机械化的生产流程;品尝到原始手工的蔡家洼豆腐及各种
豆腐制品;观赏到温室大棚里的各种花卉,果蔬;听到该集团未来发展介绍的讲
解;面对面和副总裁交流---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企业的灵魂。
利用现代的企业战略,科学技术和科学发展观把各村的单体资源,技术,劳
力通过企业整合管理,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强势品牌效应,把真功夫推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机制,赢得广泛利益。既解决就业,收入问题,又带动区域全面发
展,一举多得。让都市人感受农耕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建设。
该集团是村企共建,由台湾女士林鑫所创,为实现把现代绿色生活理念带给
全人类的理想开创健康素食餐饮文化,“尊重生命,回归自然,绿色生活,良
性循环”是其宗旨,并不是因为吃素而去做素,而是心灵的环保,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保障农村收入,支持企业发展;村企相互依托,共建和谐家
园;充实文化生活,富裕精神文明;让他们改变贫穷路,登上富裕天。以人为本
------这就是该企业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与国际合作,建立长期信赖,不断做大
做强的原因。
提起全民生活素质,扛起社会责任。把百姓,员工当成自己的子女,父母,回归祖国心,共享天伦请。让他们“肯定,支持,团结”,而不是“服从,抱怨,憎恨”,最终知道“感恩,责任”,一份让全中国贫困农民和农村摆脱贫困的责任,免费开放学习,完全复制,带给全国各地。
我们从该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学到很多,这对将来创业,干事业有很多启发,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市场变化发展,多总结成败经验,坚持信念,永不放弃,大胆尝试,培
养卓越眼光,高瞻远瞩,怀抱未来,勇于担起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复兴
中华的历史使命,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篇: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参观北大红楼所感
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穿过车水马龙的五四大街,我们来到了位于沙滩的北大红楼。走进院落大门,正对的是一座四层坡屋顶建筑,红色的砖墙,红色的窗棂,红色的铺瓦与挑檐,四根历经风吹雨淋的水磨石立柱门廊傲然竖立。眼前这座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沧桑而庄严,历经百年(建于1916年),它已失去往昔的风采,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北京,显的似乎其貌不扬。然而,当我再次走出这座建筑时,我被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所震撼,折服。回望这座历史遗迹,我肃然起敬。
北大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这里,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们发起的爱国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旧思想,旧文化;在这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励着革命先驱用青春点燃了新文化的火海,开辟了中国未来的新道路。
走进北大红楼,前厅内竖立着一尊栩栩如生的铜像,这是为纪念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而设立的。在第一间展览室内,陈列了有关蔡元培先生的许多珍贵物品,有蔡元培先生(1986年—1940年)就任北大校长的任命状,有他提出“兼容并包”教学思想的手稿。听了讲解员的讲述,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北大的改造,在接到任命状时,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当时这里为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很难整顿,还会吃力不讨好。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学风,整顿学员,聘请教师,开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打破了限制平民学生上课的规定;“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同思想的人可以同时在一所课堂上相互争论,探讨。这种“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为近现代中国教育接受进步思想,改革教育旧体制开启了先河,我也为蔡元培先生不畏艰辛做出的执着努力而深深钦佩。
沿着高高的走廊往前走,两侧分别是“五四”风云中学子们上课的大教室
和馆藏书库。接下来是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新闻报刊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书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当年,从长沙来京的学生毛泽东就坐在书桌后面,平日里,他在这里登记阅览室新到书刊和前来阅览的人的姓名。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月薪只有八块大洋,勉强维持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吃住的基本生计。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岗位”上,毛泽东同志认真工作的闲暇之余,翻阅大量报刊书籍,如饥似渴的学习新文化,探索新思想,分析社会,了解中国。在北大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在各种思潮,流派撞击和融合的激流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真理,积极探索的毛泽东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论信仰,成为了一名坚定地共产主义革命家。
走到一楼西侧,有一间是有关陈独秀(1879年—1942年)的展室,里面也有一尊铜像,与那时长袍马褂的先生相比,一身西装,饱学西学的陈独秀的新青年形象脱颖而出。墙面上的展物中,有还原了当时《新青年》杂志的封面和一些宣传新文化的画册。1917年陈独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新青年》这块阵地上,陈独秀等人吹响了思想启蒙的号角,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提出了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正如陈独秀遗留的诗句:“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这种共产党人的坦荡胸襟,浩然正气,自强不息,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革命前辈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敬仰。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参观北大红楼不仅仅为了重温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用“心”来感知红楼的脉搏和精神。在国家浩劫,民族危亡的时刻,革命先辈用火红的青春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方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如今,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推广开来,使之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有担当,要扎实学好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胸怀全局,放开思路,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前,我国正
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稳定,同时,我国又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多重问题相互叠加,这就更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的去认识,撇清迷雾看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当下所处的发展方位和阶段坐标。“知中国,服务中国”,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三篇:参观 918博物馆所感
参观918历史博物馆所感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实现国梦
今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去参观了918历史博物馆。外面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但我们知道我们即将观看的是历史的积淀,将会揭开历史的帷幕,领略真实的历史背后的残酷。
1931年9月18日深夜,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展馆分为七个部分: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与东北的沦陷、日本在中国的血腥统治、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日本扩大侵华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与日本侵略的最终下场、中日两国人民以史为鉴期盼和平。
特别是当我看到那些残酷的牢房里人被残忍地鞭打的模型时,我的心都在颤动,我在那里驻足很久,周围的人似都远去,我依然浑然不觉。我在想,日本人怎么可以这么残忍,他们拥有怎样的“想象力”才可以想到这样的酷刑。而中国人,我的同胞,是如何从这样的酷刑中走过来的,那些死而不屈的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那样的坚强。我开始佩服我的同胞们,他们是那么地坚强,于是,我想到我自己,想到现在的青年人,如果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去经历那些地狱般的情景,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对党的拥护,坚持我们对民族的热爱?而随着深思,随着我的对现在人们的分析,我发觉我错了,尽管我们现在的90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我不应忽视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气节,在面对强敌压迫时,我们这些拥有着强大民族自信的人,必然会与阴暗反抗到底。想当年的小兵张嘎,小小年纪,就能够不畏强暴,勇敢的与日本人作斗争。我们又怎么不可以呢?
随着我的前进,我渐渐发现,路是慢慢向下走的,这代表着当年我们国家正处于危急中吧。而后我看到了各种中国人民反抗的各种情景雕像。深深的被他们所折服。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我渐渐发觉,我们中国人民是无法被打倒的,无论接受怎样的磨难,她终能站起来,终能让世界仰视。
这次的参观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九一八事件有更深的理解,让我坚定了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的想法。也让我更加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更加的热爱我们的民族。也让我知道了没有强大的国力就会挨打,甚至国破家亡。我们青年人,一定要复兴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要努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堂堂中国一定要让四方来贺!
第四篇:参观中共会址之所感所想
参观中共会址之所感所想
2011年4月4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1049班党章学习小组在党章学习小组组长以及团支部的带领下,前往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会址参观。首先,我们来到中共一大会址。来到一大会址,里面挤满了人,陆陆续续来参观的人也很多,他们都是来一览革命先烈的风采吧!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这是一幢建于一九二零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是当时出席大会的上海代表李汉俊和他哥哥的寓所。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共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三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也参加了大会,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柯尔斯基。
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共二大会址。
这是一座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石库门房子——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又称“辅德里”),它掩映在延中绿地的碧草和青竹间,把一段光荣历史深藏门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2年7月16日,上海南成都路625号(现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李公馆”———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的李达在沪寓所的客堂内,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会议共有12位代表,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尚有一位代表,因历史原因,无从查考。毛泽东缺席了这次会议。二大会议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选举了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五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蔡和森为宣传委员,张国焘为组织委员。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定了我党的第一个党章,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党的宣言,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参观一大和二大之后,若有所思。
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追求真理,革命精神处处闪烁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再次深深地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参观者。正是由于先辈们前仆后继的卓越战斗,才确保中国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中国走向光明,走向世界。先辈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我们后一辈的更应该学习先辈们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第五篇:水务集团参观实习总结
短短十天的实习结束了,对于这个实习,有太多想说的,老师说实习总结的要求是围绕某一工艺或者构筑物谈谈感想,我不想说这些,这些上网随便找找几个文献抄抄也就可以了,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实习的感想,完全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题记
去沈阳实习之前,本来是准备去大庆的,可是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的就被通知去了沈阳,本以为是周一去的,可又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的变成了周三,“哎我勒个去啊”——这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最开始的最真实的想法。但是我毕竟是个学生么,听老师的话,就ok了,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来,听从安排就是了,晚去两天,正好准备准备到那儿要问的问题,这也好啊。去的时候感冒比较重,鼻涕横流,别变成h7n9,毕竟去了往南的城市么,变成了我此去沈阳的第一目标,弄懂v型滤池的构造,是第二个目标,因为这个已经被我和我同学纠结了一个月了,可事实就是,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懂,这个后面再说,第三个目标,到了大城市么,要见见世面,到了大水厂,也要至少叫人家的工程师记住我这个胖子。
带着这三个目标和不算沉得行李,我们到了沈阳,第一天完全属于荒废的一天,仅限于旅程中的时间,开会,然后就是弄清附近有什么娱乐设施,这成了我们第一天的任务。其实也好,毕竟刚到那儿么,休整休整准备之后的战斗才是主要任务。可我真的没有想到,之后的安排让我一天比一天失望。
第二天上午我们简单地在水务集团的终身教育学院里学习和了解了集团的相关介绍和安全知识讲座,早上的介绍给了我重重的打击!沈阳原来是主要以地下水为主的!虽说后来去的八水厂的地表水处理工程规模也不小,可是我真感到一种挫败感,那就是我v型滤池设计的问题这次实习可能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因为只有这么一个地表水厂,我之前查的相关文献又说中国很少有利用v滤池处理水的。微微的担心,从当天下午连着三天,是污水处理的参观实习,我对这些暂时没有兴趣,以后可能也不回去涉及,因为那个气体,我自身是很难承受的住。所以前几天的实习可能也没怎么仔细的研究。
这三天,分别去了深水湾污水处理厂,浑南污水处理厂,和一个传说中在建的污水处理厂(这一天我没有去,因为感冒严重+失眠导致有点乏力),可听同学说,在建的水厂幸亏没去,因为都是在建的,而且是基础刚刚起来的那种在建污水厂,根本对里面的构造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的了解,还被吹得浑身是灰。
这三天里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沈水湾的那个由芬兰设计的flubed的生物膜处理系统,以前去的污水厂大多都是活性污泥(有可能是我去的不多,其实确实也不多),这次生物膜法的这个设计真是叫我有点叹为观止了,他设计的是如此的具有艺术性,至少我看着比那些a²o啊,完全混合式啊,要好的不少,而且给我最直观的的特点就是这个构筑物大的可以,后来才知道原来芬兰人当时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设计的40w立水去设计,而是增加到了60w立,这不得不佩服芬兰人的远见,以及人家为环保的远见,这保证了这个水厂到现在貌似还没有满负荷运行。浑南污水处理厂相比之下我就真的不想说什么了,由于他的运行模式是rot,和其他的bot模式不同,属于改造—运行—移交的模式,也不知道这是中国人的勤俭节约也好,还是反映中国国民劣根性也罢,这个污水厂的很多设备都处于停滞状态,你说是他对水质水量相当的自信,就说不会出大波动么,至少这个,我不是很了解。
周天的实习,是观看传说中的各种管件,水表啊之类的,这些东西在我眼中无非就是,我不知道学校还是水务学院为什么要安排这项工程,是叫我们这些人以后去自己动手连接那好几百mm的管子么,如果是细管子做模型,那么假期的生产实习我们不是亲自动手做了么,况且这一个上午的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就真的能学到什么么?我除了新型水表和管段连接,剩下的是一点都没有看,反而抓住了这个机会抓紧跟水务集团带队的老师混熟,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一下沈阳的供水现状,讨论一下官网的设计或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或许能解决我那憋了一个月的第二套方案的事儿,老师说现在的城市管网都实行低压供水,而且流速也并没有像规范规定的0.6m/s那么快,也就在0.3左右,另外,现在尽管大多数都用统一给水,但是已经基本上变成了低压供水,因为前段压力过高的话可能会出现漏失,低压可以减少10%左右的漏失率,而且现在也没有几个会满足城市楼房的最低水压要求,实现二次加压的很多,从沈阳他们辖管的1600余处泵房就能看出,二次加压的确不少。我觉得,这才是我实习期间应该了解的东西,多和管理人员和技术工程师聊聊天,要比去听那些实际工程的要好的多,因为实际工程就是个看,看是看不出任何东西的,只有自己上手去做,才能学点真正的能力,可偏偏我们学的是水,偏偏又赶上沈阳举办全运会全程反恐,这就几乎决定了我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可以触摸到设备或者运行机器的机会。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实习效果怎么样,但是至少我觉得来到沈阳这一次,绝对是收获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我和带队的老师的共识(请老师原谅我总是“不务正业”的和那儿的带队老师没事儿瞎聊天,因为我总是喜欢和比自己懂得多的人聊天,这样才能发现自己哪个方面比较弱智,可以虚心学习)。
第一周就这么轻松而又安心的过去了,周天的最大收获也是最大的惊喜就是据说八水厂用的正是v滤池,当时十分兴奋,心想终于可以问到有用点的知识了,可以完全了解这些构筑物的构造了。可惜事与愿违。
第二周的参观从八水厂走起,我们较为仔细的看了各个构筑物的…这个,就且说是构造吧,其实内部构造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比如我比较关心的斜管支撑啊,v型滤池的内部构造啊,出水稳流的构造啊,这些具体构造只要不是大修重新填料,这个我们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不知道老师有什么招可以叫我们能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毕竟这才是我们现在在毕设期间和以后设计院工作期间,甚至是研究生做个沉淀池滤池流态模型啊真正需要了解的。在八水厂的实习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有这么几条:
1.大概看懂了v型滤池的管路布置,可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布置,包括排气管。
2.原来现在加氯点基本上都有两个,回去的时候在设计上要考虑进去。
3.泵房的出水管原来是出去之后直接埋地再联络,这个至于为什么,我问了他们的工程师,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至少我看的这三个水厂,泵房似乎都是这么布置的,这和课程设计时候设计的泵房完全不一样,可能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吧。
后半周主要参观了地下水处理工艺,包括除铁除锰。在这个阶段,我完全改变了思路,抛开设计,去想一下这么布置会有什么问题,然后私下里找工程师去问,在六水厂参观期间,由于一上午就参观完毕了,下午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是等待通勤车,于是趁着这个时候,刚刚好有很幸运的遇到了杜工,于是他又带着我重新溜达了一圈水厂,突然觉得和那些有着丰富运行水厂经验的工程师在一起聊天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儿,而我也终于可以自私一点的问一些自己想要真实去了解的事儿了,那就是运行的过程中难道真的就是一点小问题都没有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