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伤认定指南(合肥地区)
工伤认定指南
一、法律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第586号令)
2.《安徽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省政府169号令)3.《工伤认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
4.《关于委托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和各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工作的通知》
5.《关于建筑业农民工工伤认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二、收费标准及依据:不收费。
三、办理时限: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四、所需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表样在www.xiexiebang.com网站可以下载);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单位的有效工作证(卡)、单位盖章的工资表、单位盖章的从事本职工作的证明、身份明确的单位同事的证明等,附证人劳动关系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和联系方式);
(3)职工《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因特殊原因无法提交身份证的,可以提交户口簿);
(4)工伤职工的直系亲属申请的,应当提交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户口簿);
(5)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和相关医疗救治材料复印件(验原件),患职业病的应当提交确诊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复印件(验原件);
(6)未参保职工还需提供用人单位营业执照或者登记注册基本情况(可到工商局查询打印);
(7)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证明(如相关证人证言,并附证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联系方式;或者其他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
(8)因特殊原因受到伤害的证明材料;
①受到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提交上下班时间证明、公安机关或者居委会出具的家庭住址证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运输、铁道等部门或司法机关,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组织出具的对事故责任定性的相关法律文书等;
②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当提交因工外出证明和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裁决;
③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针对暴力伤害所作的证明材料或法律文书;
④从事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受到伤害的,应当提交民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针对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行为受到伤害所作的证明材料;
⑤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应当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旧伤复发后医院的诊断证明;
(9)劳务派遣人员应当提供派遣单位和实际用工单位的派遣协议、受派员工和派遣单位的劳动合同、实际用工单位的事故调查材料;
(10)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11)其它特殊情况,需提供能够证明情况的相关材料。
五、办理流程:
1.用人单位申请时间: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备齐所需的材料后,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市劳动保障局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60日。
其他主体申请时间: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备齐所需材料后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管辖范围:
(1)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封闭运行单位的工伤认定工作。
(2)各县级市、县、区(开发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住所地在本辖区内发生的各类用人单位的工伤认定工作。在省内发生且用人单位注册在合肥市的,用人单位注册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工伤认定工作。
(3)对于外省企业在我市生产经营的,其所属农民工的工伤认定,如果该企业既未在外省注册地也未在我市为农民工参保的,则该企业在我市具体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县级市、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这部分农民工的工伤认定有管辖权。
(4)建筑业农民工工伤认定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即工伤认定申请由工程所在地的县级市、县、区、开发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按委托受理认定。
2.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予以受理,材料不完整的一次性要求补正。
3.受理后根据审核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
4.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六、相关表格及样本下载:(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办事指南→工伤保险→表格下载)
七、办理地址(电话):
合肥市政务新区政务环路88号市人社局14楼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处(联系电话:0551-63536493)肥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肥东县店埠镇人民路15号(联系电话:0551-67735321)肥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肥西县上派镇巢湖路90号(联系电话:0551-68828976)巢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巢湖市巢湖路192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楼社保科(联系电话:0551-82185830)
庐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庐江县行政服务中心人社局窗口)地址:
庐江县黄山北路与迎客松路交叉口(联系电话:0551-87309519)长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长丰县水湖镇长寿路58号(联系电话:0551-66671853)瑶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合肥市明光路1号(联系电话:0551-64496064)
庐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合肥市濉溪路287号(联系电话:0551-65699509)
包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合肥市包河大道118号(联系电话:0551-63357380)
蜀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地址:
合肥市望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叉口蜀山行政服务中心五楼
(联系电话:0551-65597576)合肥市工伤生育保险管理中心:
合肥市政务新区政务环路88号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三楼(联系电话:0551-63536349)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保障局:
翡翠路398号经开区管委会1楼行政服务大厅(联系电话:0551-63679047)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事劳动局:
合肥市望江西路860号高新区管委会1楼大厅(联系电话:0551-65315587)新站区劳动人事局:
合肥市新站区文忠路999号新站区管委会(电话:0551-64240545)
第二篇:工伤申请认定指南
申请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常州市职工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提交清单;
3.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相应注册登记证书副本)复印件;
4.受伤害职工《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或其他与用人单位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工作证”、“服务证”等证件、“招工登记表”或“报名表”等); 6.《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原件及复印件(封面及第一、二页); 7.初诊病历及其封面、出院记录、辅助检查报告单、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鉴定书)原件及复印件; 8.属于下列情况的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
①属于生产事故的,提交《职工事故概况卡片》、工伤事故分析处理报告及事故发生时现场两人以上证明(并附证明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
②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人民法院或公安机关的判决书或其他有效证明; ③由于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出工伤认定的,提交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事故现场示意图(交通事故路线图)、单位作息制度、考勤表、家庭住址相关证明;
④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认定因工死亡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和死亡证明;
⑥属于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有效证明;
⑦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专业、复原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9.对参保企业延时申请的,应提供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参保单位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申请表》。10.非受伤害职工本人和实际用工单位申请工伤认定还应提供的材料:
①受伤害职工近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提供的材料(如近亲属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与受伤害职工亲属关系的证明材料,如户口簿底册、结婚证等);
②劳务派遣员工应提供劳务派谴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谴协议、实际用工单位确认加盖单位公章的受伤害经过记录等;
③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提供工会社团登记证书、法定代表人签字等;
④委托代理人(律师、法律工作者)申请的要提供委托书和律师函(法律工作者函);
11.证人提供的证明材料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①写明证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等基本情况; ②有证人的签名,不能签名的,应当以盖章等方式证明; ③注明出具日期;
④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的文件; ⑤其他劳动者的证言首先要能证明劳动者与该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以上提交材料均为一份,提交材料复印件时应同时提供原件进行核对,用人单位提交的证明材料一律注明提交日期并加盖单位印章,个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应注明来源并由提供人签名或盖章。申报材料统一用A4纸。
◆办事程序
1.申请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材料; 3.工伤认定调查核实; 4.工伤认定作出决定;
5.制作工伤认定决定书并送达。
◆办理期限
1.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日内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全部补正材料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工伤认定: ①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而有关部门尚未作出结论的;
②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工伤认定难以进行的; 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需要中止的情形。
中止情形消失的,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中止工伤认定的时间不计入工伤认定期限。
4.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日内,将《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送达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收费标准 不收费。
◆申办表格
申请人可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表格为A3纸正反面。
第三篇:工伤认定申请指南
工伤认定申请指南
发布人:系统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7-01
业务名称
名称:工伤认定。性质:非行政许可。
设定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6号)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办理条件
(一)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8.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9.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所需材料目录
(一)用人单位申报工伤认定需提交的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1式2份。(附件1)
2.《劳动合同书》复印件1份;无劳动合同书的提供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属劳务派遣的,需提供劳务派遣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用工单位的工伤事故证明材料。
3.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复印件1份;属于死亡事故的,应提供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有关反映死亡事实的证明材料。
4.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
5.受伤害职工的原始病历及住(入、出)院记录复印件1份。6.用人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事业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1份。
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1)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2)因工作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文书;(3)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法律文书或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决;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同时提供标注受伤害职工出发地、目的地、事故发生地的简易线路图;(4)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和死亡证明等相关申请工伤认定的材料;
(5)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6)在参加用人单位举办的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用人单位举办文体活动的相关证明材料;
(7)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退役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旧伤复发的确认结论;
(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9)适用工伤认定简易程序的,除按上述要求提交材料外,还应提交《工伤认定简易程序申请表》1式4份。(附件2)
(二)个人申报工伤认定需提交的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1式1份。
2.劳动合同书复印件1份;如无书面劳动合同,则提供其他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复印件1份;属于死亡事故的,应提供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有关反映死亡事实的证明材料、医院急救出诊记录。
4.用人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事业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或工商行政部门企业登记电脑咨询单1份。5.受伤害职工的身份证复印件1份。6.受伤害职工的原始病历复印件1份。
7.2名以上事故现场目击证人各自出据的书面证言,并附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1)因履行工作职责遭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2)因工作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文书;(3)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同时提供标注受伤害职工出发地、目的地、事故发生地的简易线路图;
(4)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和死亡证明;
(5)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6)在参加用人单位举办的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用人单位举办文体活动的相关证明材料;
(7)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退役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旧伤复发的确认结论;
(8)由伤亡职工近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当提交与伤亡职工有近亲属关系的有效证明;(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办理机构 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办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工伤认定,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权或指定由我局办理的工伤认定。
另外,用人单位的法定住所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在法定住所地参加工伤保险或者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在参加工伤保险地办理工伤认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工伤保险的,工伤认定在生产经营地办理。
办理地点
材料报送地址:南宁市政务服务中心(南宁市科园大道东五路六号)二楼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窗口。
办理时间
(一)法定办结时限
自受理工伤认定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二)承诺办结时限
1.适用简易程序的办结时限为11个工作日; 2.适用普通程序的办结时限为40个工作日。
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早上9:00-12:00,下午13:00-16:30
联系电话
0771-3221265 办事流程
(一)简易程序流程适用简易程序流程的见《工伤认定简易程序流程图》(附件3);
(二)普通程序流程适用普通程序的见《工伤认定普通程序流程图》(附件4)。
收费标准 不收费。
第四篇:工伤认定办事指南
工伤认定办事指南
一、法律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第375号令)
2.《安徽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省政府169号令)3.《工伤认定办法》(劳动保障部第17号令)
二、办理时限: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举证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时限内)。
三、所需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表样在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可以下载);(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如单位的有效工作证(卡)、单位盖章的工资表、单位盖章的从事本职工作的证明、身份明确的单位同事的证明等,附证人劳动关系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和联系方式);
(3)受伤职工身份证复印件(因特殊原因无法提交身份证的,可以提交户口簿);(4)工伤职工的直系亲属申请的,应当提交直系亲属关系证明(户口簿);
(5)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和相关医疗救治材料复印件(验原件),患职业病的应当提交确诊的职业病诊断书或者职业病鉴定书复印件(验原件);
(6)未参保职工还需提供用人单位营业执照或者登记注册基本情况(可到工商局查询打印)(7)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证明(如相关证人证言,并附证人身份证复印件和联系方式;或者其他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8)因特殊原因受到伤害的证明材料
①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提交上下班时间证明、公安机关或者居委会出具的家庭住址证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交通事故处理证明、机动车驾驶证等材料;
②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当提交因工外出证明和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裁决; ③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针对暴力伤害所作的证明材料或法律文书;
④从事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受到伤害的,应当提交民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针对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行为受到伤害所作的证明材料;
⑤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应当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旧伤复发后医院的诊断证明;
(9)劳务派遣人员应当提供派遣单位和实际用工单位的派遣协议、受派员工和派遣单位的劳动合同、实际用工单位的事故调查材料;
(10)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11)其它特殊情况,需提供能够证明情况的相关材料。
四、办理流程:
1.用人单位申请时限: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备齐所需的材料后,向注册地或生产经营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60日。
其他主体申请时效: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备齐所需材料后可以直接向企业注册地或生产经营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2.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予以受理,材料不完整的一次性要求补正。
3.受理后根据审核需要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
4.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工伤保险知识问答
1、《工伤保险条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2、工伤保险参保如何交费?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时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3、用人单位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工伤保险怎么办?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生态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优先拨付依法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4、《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认定工伤的情形有哪些?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5、《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视同工伤情形有哪些?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6、哪些情形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2)醉酒导致伤亡的;(3)自残或者自杀的。
7、职工发生工伤可享受哪些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可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及康复待遇。包括工伤治疗及相关补助待遇,康复性治疗待遇,辅助器具的安装、配置待遇等。
(2)停工留薪期待遇。职工因工伤需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生活不能自理的还可享受护理待遇。
(3)伤残待遇。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工伤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及生活护理费等。
(4)工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以按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8、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用人单位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及时救治受伤职工这是职工受到事故伤害后,用人单位首先应当采取的措施。(2)及时进行工伤认定申请。
(3)支付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相关费用。包括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必要的生活护理费用,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9、职工工伤认定时效性是如何规定的?
用人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应及时报告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最长时间不超过48小时。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延长30日。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10、哪些工伤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1)工伤医疗费;(2)残疾辅助器具费;(3)生活护理费;(4)一次性工亡补助金;(5)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6)一至四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7)丧葬补助金;(8)供养亲属抚恤金;
(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费用。
11、哪些工伤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1)停工留薪期护理费;(2)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待遇;
(3)统筹地区内住院治疗的住院伙食补助费;(4)统筹地区以外就医交通、食宿费;(5)五级、六级伤残职工的伤残津贴;(7)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费用。
12、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4)因特殊原因受到伤害的证明材料。
13、工伤就医有哪些规定?
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所在用人单位应积极救治,并在3日内用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医保中心报告。工伤职工就医应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工伤职工急诊可就近诊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往定点医疗机构。工伤职工在门诊就医,实行双联处方。工伤职工因伤情需要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应办理《工伤职工转诊转院申请表》,经医保中心核准后方可前往。发生工伤未在规定时限报告的、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费用(急诊就近临时处理除外)、未经批准转院的,其医疗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14、结算工伤医疗费须提供哪些材料?
治疗终结后前来结算费用时须提供:工伤认定结论、发票、费用清单、诊断证明和相关病案资料、个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非本人前来办理的还须提供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及单位介绍信)、转外就医的还应提供转院申请批准件。
15、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享受何种工资福利待遇? 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除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外,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发给,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护理。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规定享受伤残待遇。也就是说,停工留薪期满时应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伤残等级,按照伤残等级发给伤残待遇。
第五篇:工伤认定指南(个人)
成都市双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办事指南(个人)
办理程序:(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
1、提出申请: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或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1年内,可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受理范围:(1)用人单位在我区参加工伤保险的;(2)在成都地区受伤,用人单位未参保,且在我区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3)在成都地区受伤,用人单位未参保,在省市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且单位驻在我区的;(4)注册登记住所不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在我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未为农民工参保发生工伤的。
3、审查核实后,对符合条件的工伤认定申请在60日内(法定时限)做出工伤认定。所需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1)单位意见栏。为非必要填写项;(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受伤部位应详细;(3)单位实际地址和办公电话为必填项;(4)表内“申请事项”一栏中,应当由受伤害职工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或者工会组织签字确认。签字确认人为受伤害职工近亲属的,应当提交签字确认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以及与受伤害职工的亲属关系证明;签字确认人为工会组织的,应加盖工会组织印章。
2、工伤职工身份证明复印件。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委托代理人办理工伤认定的,应当提交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出具的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委托人为受伤害职工近亲属的,应当提交其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以及与受伤害职工的亲属关系证明。
3、病情诊断证明书。医疗机构出具职工受伤后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者出院证明书等,或者依法取得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4、劳动关系证明。(1)用人单位依法注册登记的相关证书复印件或者注册登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注册登记信息查询证明;(2)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如: <1>工资支付凭证或者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4>其他劳动者的证言(应提交证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5、受害职工受伤事实的证明材料,如:
(1)证人、证言2人以上(提交证人身份证复印件并按手印);(2)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的凭证(如医疗费等);(3)报警记录、其他行政部门处理情况和调解记录等。
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的证据材料:
(一)职工死亡的,应提交医疗机构或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还应当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等相关材料,以及在工作岗位上初始突发疾病的相关证据材料;
(二)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应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三)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或者相关部门的有效证明;
(四)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出具的具有结论性意见的责任认定文件或者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