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4:1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

第一篇: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

第二章 物质的量

第三节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

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2NaOH~H2SO4

2mol∶1mol 在化学反应的溶液中如何体现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讲述】初中时学习过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使用时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溶质如果是固体物质,还可以称量,如果是气体或液体,称量它的质量就很不方便。至于溶液的质量就更不好称量,实验室常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一.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设问】能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体积来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过渡】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运算起来很方便。通常我们取溶液的体积为1L。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使用溶液的体积,用升做单位。

定义式:c(B)n(B)

V[B(aq)]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讲述】(1)溶液体积为1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1升;

(2)溶质是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例1)用20克NaOH固体配制1L溶液,其浓度为Umol/L。用80克NaOH固体配制1L溶液,其浓度为Umol/L 注意:将342克蔗糖(C12H22O11)溶解在1L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1mol/L吗?

解答:不等,应为1L水中溶解342克的蔗糖其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L。

强调:在物质的量浓度公式中的V一定是指溶液的体积v溶液m质m剂液,而不能溶剂的体积代替。但在一些不十分严格的计算中,如果溶质溶解于水中引起体积变化不是十分明显,可以近似认为水的体积就是溶液的体积。

若从1L 0.5mol/L的氢氧人钠溶液中分别取5ml,50ml,100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

解答:相等(以生活中的常识为例加以说明,如:糖水被分为几份后其甜味并不因此而降低。)

课堂练习

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

【设问】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设问】5mL与500mL的NaOH溶液,它们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相等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板书】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配制500mL0.1mol/L的Na2CO3溶液。【设问】配制溶液的第一步首先应知道什么?

【板书】1.计算

【设问】⑴实验室中只存在Na2CO3晶体,我们可以来计算出所需的溶质的质量,那么如何计算出需要Na2CO3晶体的质量?⑵若所取溶质为液体,应如何取?

【板书】2.称量

【设问】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 【演示】称量 g Na2CO3晶体。

【设问】若称量有腐蚀性的物质,例如:NaOH能否放在纸上称量?应如何称量?

【讲述】我们配制溶液用的主要仪器之一是容量瓶。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它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

【设问】⑴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说明了什么?

⑵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板书】3.溶解

【设问】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溶解固体物质应在哪儿溶解?用到哪些仪器?在溶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演示实验】用小烧杯加水溶解,并用玻璃棒搅拌。【设问】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讲述】把溶解好的溶液冷却后,从小烧杯转移到100mL的容量瓶里。

【板书】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避免溶液洒出,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设问】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应如何处理?

【讲述】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该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二、三次。

【板书】5.洗涤

【讲述】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1~2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可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所以,定容失败,只好重新做。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不能俯视或仰视,否则,都会造成误差。最后把容量瓶瓶塞塞紧,把容量瓶倒转过来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叫做摇匀。

【板书】7.摇匀

【设问】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演示】摇匀后,再把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设问】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哪些操作可能引起溶液浓度的误差?定容时若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配制误差原因

(一)称量时所引起的误差

1、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

(1)天平沾有其他物质或锈蚀(2)调节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的右端

(3)试剂、砝码的左右位臵颠倒(4)用量筒取液体时,读数。

2、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1)直接称热的物质(2)砝码有残缺

(3)在敞口容器中称量易吸收空气中其他成分或易挥发的物质时动作过慢

(4)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使所读液体的体积偏小。

(二)用于溶解稀释溶液的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使溶质物质的量,致使溶液的浓度。

(三)转移或搅拌溶液时有部分液体溅出,致使溶液的浓度。

(四)容量瓶内溶液的温度高于20℃,造成所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大于、小于)容量瓶上所标注的液体体积,致使溶液浓度。

(五)在给容量瓶定容时,仰视读数会使液体的体积,致使溶液浓度 ;俯视读数会使液体的体积,致使溶液浓度。

③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作业】课本第61页,第1题,第⒊题。

【随堂检测】(1)配制200mL0.1mol/L的NaCl溶液,需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2)欲配制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①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g。

②将称好氢氧化钠固体放入___中加___蒸馏水将其溶解,待___后,将溶液沿___移入___mL的容量瓶中。

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___次,将冲洗液移入___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___(低或高)。

④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___时,改用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___,应该___。

⑤最后盖好瓶盖___,将配好的溶液移入___中并贴好标签。

第二篇:《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二.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2)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3)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4)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前概念”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2 .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3 .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制糖水,品尝甜度”创设情境,用“真心英雄”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六.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学习情境]展示三饮料瓶的不同颜色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 [介绍]以上三饮料瓶的液体是我们兴趣小组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由此你将作出哪些猜测?

[设问]对如何验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这一猜想,你有哪些好办法?

[教师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化回答,给予肯定,鼓励性评价] [过渡]对于某某学生的方案4,我们一起来探究,是否可行?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言]

1、三瓶溶液颜色深浅不同,颜色浅的没那么甜。

2、颜色最深的一瓶可能是饱和溶液,其它两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它们的浓度不同,颜色较深的浓度大,颜色较浅的浓度小 [学生讨论交流,并相互质疑] [学生总结发言]

1、将三瓶糖水蒸干,比较得到糖质量的多少

2、没有必要将整瓶糖水

全部蒸干,只须取一部分等量的三种糖水蒸干,比较即可

3、颜色深。

4、可以在等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糖,制得的糖水的颜色不同,加入糖多的颜色深。

将书本上的药品CuSO4溶液改成红糖水,使学生更易和生活联系,亲近化学,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g,1.5 g固体红糖,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红糖水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溶剂质量/g

溶液红色比较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结过渡]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就应较准确地知道一定量的药液里所含农药的量,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过稀,又不能有效地杀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明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 初中主要学习溶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计算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结果填在课文P42上表格中。

[学生探究活动]

[交流活动结果]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聆听、思考]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概念和计算式,并进行领悟和记忆 [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以及增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使学生了解学习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设问]

1、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合理变形得到哪些式子 [板书]

1、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过渡] 根据以上所学,完成表格填空(投影展示)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质量分数

200

100

16%

35.7 100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选择下列相关数据,你能编制哪些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习题?

[投影展示]提供数据有 NaCl质量24 kg 水质量126 kg 溶液质量150 kg 溶质质量分数为16% [评价与分析]强调解题格式

[设问]如何将上述计算类型进行归纳? [小结板书]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引入] 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减小呢?

[讨论交流] [汇报结果]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 完成表格填空

[学生思考,合作讨论] [学生发言]

1、将24 kg的Nacl溶解于126 kg水中,配制得到的这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将24 kg的Nacl溶解于水,配制得150 kg的Nacl溶液,需要Nacl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学生活动](三名学生板演例题解析过程,其他同学提出异议)[合作讨论]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学生领悟]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巩固强化溶质质量分数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认识溶质或溶剂量的改变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投影]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 g,向B烧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向原溶液中增加10 g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后是多少?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课堂练习] 在4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或10 g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课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两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作业]习题1、4、7,并完成P42实验9-6

[讨论 回答]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学生活动]请三名学生分别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学生活动]

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情况,目标达成度。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下载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章物质的量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