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双非到哥大OR, 2018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双非到哥大OR, 2018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基本背景
本科:某双非财经类院校 GPA: 92 GRE: 325 IELTS: 7
申请结果: Columbia MSOR
前言
从大一开始准备申请US院校的MFE专业,2017 Fall申请MFE全军覆没,GAP year找到了GGU,目前收到了2018 Fall Columbia MSOR录取。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一、申请准备
我觉得申请大概是从两方面准备,软实力和硬实力。
1、关于硬实力
硬实力除了维持一个比较高的GPA,尽可能多选些solid courses,数学和编程课多多益善。学校选不了的课,可以通过Coursera, EdX这样的MOOC平台,或者UIUC、UCB这样开设online course的学校,进行补充。Top MFE比如UCB会给出prerequisite list,很多课如果你之前没有学过,录取后也要完成的。对于math课程比较少的同学,可以考虑GRE Math Sub,从去年起sub答错题不再扣分了,所以拿到好成绩的概率或者比之前大了一些(对于topology之类的pure math内容,可以肆无忌惮的蒙了)。
关于GT成绩,建议大家能刷高就尽量刷高。这几年感觉申请MFE的同学,GT越来越高,所以如果GT比较低的话,可能在初筛的时候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口语方面一定要重视,现在感觉越来越多的学校注重申请者的口语,尤其是对于MFE这个专业,虽然比较technical,但是进入finance sector,communication skill也很重要,大家在平时尽量多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最后硬实力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本科院校,这点虽然很多申请者已经很难改变。不过对于非top school的同学,大三本科transfer to美本、加本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在北京上学的同学还可以考虑北京大学国发院的经双项目,这些都是提升院校背景的好方法。由于现在MFE专业申请很激烈,很多学校会把更多的offer发给自己target school target program的申请者,对于非target school的学生,申请成功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在无法改变院校背景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尽可能申请semester exchange program,在交换的1学期中,争取拿到很不错的US professor推荐信,这也是弥补院校背景的一种方法。当然,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去US做summer research,对于MFE而言,偏stats或者operations research的暑研对申请还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暑研和学期交换,GGU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无论是帮助大
二、大三同学申请非学校合作项目的交换,还是暑期科研的内推都是非常给力的。我就是在gap year的暑假得到了GGU的内推,去香港某高校做了一个summer research,丰富了自己的经历。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2、说完硬实力,再说一下软实力
对于MFE这种job oriented的program,软实力最重要的就是intern了。最有效的肯定是quant related intern,现在国内的量化私募越来越多,所以相关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不过很多quant intern都需要经历好几轮的tech interview,这块大家要提前准备。在申请过程中,像UCB和Baruch这样的top项目也是需要2轮以上的tech interview,所以在找实习的过程中,也为未来申请做了准备。
找实习尽量找big name尤其是那些multinational companies,即便不是那么quant related,但是写在resume上也对申请很有帮助。对于quant intern来说,还有一个考量的要点就是带你的人的背景,如果是wall street回来的是再好不过(最好是那几个TOP MFE出来的),虽然实习很难真正学到东西,但是如果有US背景的人能给你写一封强推,那对申请也是很大的加分。
二、申请过程
每个申请季都很难熬,我在经历去年申请季的煎熬,今年又经历了一次。12月初拿到了Baruch的面试,挂在了2面。现在tech interview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基本要你答得又快又好,平时大家不光要训练自己的解题能力,还有训练自己的解题速度,这点很关键。被Baruch拒了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直到4月初收到Columbia MSOR的offer,一切才柳暗花明。
三、Why GGU
首先GGU拥有非常强大的network,很多科研和实习的内推机会。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非top school的学生尤其重要。对于那些top school的学生可能从自己的学校或者学长学姐就能获得很不错的资源,但是对于非top的那些比较好的学生,可能缺的就是平台,在我看来GGU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本人是在GGU推荐下拿到了香港某高校的summer research机会,在那里认识了很多不错的同学和老师,通过日常交流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对金融行业的认知。
其次GGU在MFE这个申请方向上确实很专业,比如我的培训师张老师及时向我提供了Columbia MFE基本不再自动转OR的信息,建议我直接申请OR。在现在的申请大背景下,在不能同时申请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考虑申请中间院校。当然对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于可以同时申请的项目,建议大家还是扫申,没准幸运女神就降临在你的头上了。最后,GGU的mock interivew很棒,模拟面试官很好的帮我指出了不足之处。
四、鸣谢
首先感谢我的培训师和mentor在申请过程中给与我的帮助,其次感谢在申请季帮我提交推荐信的professors和director。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同学在gap year中一直给我鼓励和支持,能取得这样的结果,离不开你们的大力支持。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
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二篇:从SEM到哥大商学院金融经济,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个人背景
申请方向:金融/金融工程 院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与金融
GRE: Q159 + V170 + AW3.5 TOEFL: 阅读30 + 听力29 + 口语26 + 写作29 = 114 实习:瑞士信贷、麦格理、穆迪、中金等
录取结果:Columbia Business SchoolMS in Computational Finance;Cornell University – MEng(Financial Engineering Track);University of Chicago – MS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LSE – MSc Risk and Finance 其实,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是从我大一甚至高中就开始的。从小在北京长大,很久以前就想离开家乡,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可遗憾的是,执行力不足,也出国的信念也不够坚定。孔子云,讷于言而敏于行。我这个出国的想法却总是”讷于行而敏于思“。早在高一和大一的时候,我就参加过新东方托福、GRE辅导班,本想早做准备,但又总觉得出国还遥遥无期,拖着拖着,本科再有一年就毕业了。这时候回望一下浑浑噩噩度过的本科时光、也不知道当年“去远方”的小理想该从何做起。
平心而论,本科四年间,我的成绩不算拔尖,没当过学生会主席,也没做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虽然如此,但在漫无目的的探索当中,积累了一些有趣的经历,磨练了自己的品质,也鬼使神差地为我的申请铺平了道路。
大
二、大三时候,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梦想读PhD,研究经济和金融的理论,梦想成为影响世界的经济学家。那时候,我跟着经管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多位老师做过助研,还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到了清华的本科生暑期海外科研——只要找到在暑假里愿意接收自己去做研究的国外教授,学校就会给予资金支持,报销机票、住宿等费用。借着这个契机,我开始广泛地联络国外的助研机会,发cold email、参加学院组织的seminar、跟来清华访问的国外教授交流、也向学长学姐们打听往年暑期海外科研的机会。在长达几个月的联络,经历了无数的拒绝之后,我终于找到了Harvard和Princeton的两个助研机会,有两位年轻有为的助理教授愿意接受我做暑期助研。权衡再三,我选择了Harvard经济系,在那里做了两个半月助研。那时候我本来无心申请金融/金工,但这段研究的经历却意外填补了我量化经历的不足,教授也同意给我写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无意中为我的申请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那次暑期中,我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逐渐认识到了真实的PhD和经济学家们的日常工作。Disillusion的过程让我有些失望,对学术的热情也比当初。从美国回来以后,我开始在学术之外探索新的方向,探索新的机会,也挖掘自己的潜力。我本科的专业是经济与金融,于是就自然地随着大流,在业界寻找实习。
在职场上初来乍到,但是我的运气不错。几个好朋友不遗余力地帮我引荐,于是我在中金公司的投资银行部开始了第一份实习。对金融行业来说,投行是个很优秀的平台:常常有机会能接触到上市公司的高管,参与数十亿、数百亿的资本运作。虽然身为一名实习生,往往只能做最琐碎的工作,但是却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对金融行业建立整体的认识,也逐渐熟悉这个业界的种种规则。其实,积累实习经历就像滚雪球,有了第一份实习以后,之后的机会便会纷至沓来,公司和部门的含金量也会随着自己经历的充实而水涨船高。如果现在的你还在为实习发愁,那务必要多点耐心,多去寻找机会,不要怕失败,一旦成功了第一次,之后就会越来越顺利。
这时候的我,距离申请季开始还有几个月的时间。粗略的分析以后,我觉得自己的履历具备了申请国外项目的基础,于是来到了GGU咨询,开始认真地考虑申请方方面面的细节。在跟龚老师、田老师的几次meeting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申请方向,也规划了自己的背景提升方案。
首先,为了让自己的履历与量化金融的方向更契合,我在穆迪的风险咨询部门做了一份偏量化的实习。此前的投行实习偏“定性”,虽然充实了我的金融背景,但距离量化的金融工程方向,还差了一个台阶。
在实习的同时,我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集中准备GRE和TOEFL。按理说,GT成绩只需要过了底线就足以,一味地刷高分不会给申请的背景带来多少提升,但却会花掉过多的时间,机会成本太大。不过我却觉得,在不影响申请大进度的前提下,通过刷GT成绩的方式来提高英语水平,长期来看好处良多。比如,准备GRE时我反复地背《再要你命三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词汇量;再比如,我的听力和口语一直是短板,于是我反复地做了大量的托福听力和口语的练习,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在后来外资投行暑期实习的申请中,我能够在多轮全英文面试中脱颖而出,其实也是得益于之前对词汇、听力、口语有意的训练。
最后,我听从了龚老师的而建议,在Coursera上自学了Python语言和数据结构两门课,填补了课程方面的不足。
美国金融/金工方向的申请季从12月份正式拉开帷幕。这段时间忙的不可开交,我既在麦格理做PE投资的实习,又在紧锣密鼓地写文书、填申请,还在申请第二年外资投行香港办公室的暑期实习,同时还要应对学校的课程。这段时间,我对GGU最深的感受就是——专业,每每我在申请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GGU的老师总能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每次meeting我们总是简明扼要,用最短的时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明确未来的规划。几次meeting下来,文书初稿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后交由GGU Native Speaker修改语言;每次面试之前,GGU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面经和背景资料,并由专业的mentor做mock interview。这种高效的分工合作节省了我的精力,使我在留学申请、暑期实习申请、当前实习和学业课程这几条线上能够有条不紊,用最少的时间投入,实现最大的收获。
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短短几个月的申请季中,如果说写文书、填网申、面试等等这些是身体上的劳累,那等结果的这段时间就是精神上的折磨。1月份全部申请提交以后,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只不过是自己和内心的较量:我常常在极度的自信和极度的自卑之间反反复复。有时候觉得,凭自己的实力,肯定能横扫各种offer,往年录取的学长学姐也不过如此;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的申请材料漏洞百出,肯定要“全聚德”,反复地琢磨自己的保底校是不是够低;更糟糕的是随之而来的无助感,无论怎样焦虑也于事无补,自己能做的只有稳定自己的情绪,认真、全面地准备每一次面试机会。后来问了问身边一起申请的同学,其实大家的状况都大同小异,都是反复地陷入焦虑的循环,又要从焦虑中跳出来,做力所能及的改变,最后把心放在太平地,静观其变。“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稳妥。”如此看来,申请也是一场内心的修行。
有人说,2月14号情人节,也是申请季的一道坎。从这一天以后,心爱的女神校就会抛出橄榄枝。我不得不服。
这天以前,我收到的拒信都能打牌了,学校申请、投行实习一无所获。直到这一天开始,我先是接到了瑞士信贷香港办公室的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部的暑期实习录取,不久又纷纷收到了我的dream school –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MSFE的项目和CMU、Cornell、Chicago、LSE等校的录取,终于迎来了大团圆的结局。
如今,距离我的申请季结束,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回顾申请留学、甚至整个大学时光,我想起了乔布斯的一段话: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Steve Jobs,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 2005
其实,我的大学、我的申请季也是一个“connect the dots”的过程。大学里的每个阶段,我们憧憬着不同的未来,尝试每一条有趣的路径,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选择,尽力做好每件事。最后,在将要离开母校、开始新的旅程时,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原来做了这么多有趣又有用的事,这些过往的经历共同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也铺平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想到这里,我由衷感激自己起起落落的申请季,也原谅了自己的焦虑和神经质。最后,祝愿每个同学申请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篇:从厦大到CMU信息管理系统,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从厦大到CMU信息管理系统,我的申请总结 个人背景:
本科院校:厦门大学
系别专业:管理科学系电子商务专业 GPA排名:4/32 IELTS:7.0 GRE:155+170+4.5 经历:国内专业相关实习其他:无发表无牛推
申请情况:
申请专业:master项目,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辅以个别商业分析或工程管理专业
录取情况:CMU(MISM), Umich(MSI), UT Austin(Information Studies), Syracuse U(Information Management), UW Seattle(Information Management), GWU(Information Systems), Florida(Information Systems & Operations Management).申请过程:
我的申请开始的较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把申请的很大希望寄托在世毕盟(GGU)上。当时我还在专心准备GMAT考试,由GGU派给我的第一任流程负责人朔姐和第一任mentor负责开展初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简历制作、选校等。由于我身在厦门,和GGU的联系只能通过微信,邮件,meeting通过Skype语音会话进行,但是沟通十分顺畅,申请进度没有因为“异地”受阻。GMAT考试失利后,我听从GGU建议立刻转战GRE。这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负责我申请工作的流程负责人换为Amy姐,mentor换为Hybur,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申请工作的进度,我的选校基本定下,CV也基本定稿了。在一口气顺利拿下IELTS和GRE后,我正式投入申请工作,主要是撰写文书。因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项目文书要求天差地别,所以我撰写文书的过程尤其漫长,一直到学期末才算基本结束。这段难熬的日子多亏了Amy姐和Hybur,他们在我身上的投入早已是自发的,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申请提交后,Amy姐和揣铎姐每天跟踪查看我的申请状态,直到录取结果出来。个别学校需要进行面试的,GGU也有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专人负责模拟面试。目前为止,我手头有比较满意的学校了,还在等待剩下一些学校的录取结果。
以下针对申请季个人比较有感触的环节展开说明
关于时间:
申请期间时间似乎永远是不够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是时间不够的问题。我在2015年8月份准备GMAT首战期间和GGU签下合同,申请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而正式投入申请是10月底搞定语言考试后。我认为那已经是最后关头了。且不说正式的申请工作,光是语言考试就够很多人喝一壶的,考一次就得一个月砸进去,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我属于运气还可以的,没被反反复复的语言考试耽误进度。语言考试后,还有许多申请材料要准备,无论留学机构能帮到多少,自己都要保持高的参与度,毕竟是自己的申请,所以时间紧张的话,材料必然准备不充分,又要虐心了。然而虐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时间紧迫,很多机会无法把握。如果趁早拿下语言考试,就有时间多选课刷GPA,找实习,帮教授搞科研,或者申请GGU的暑期科研项目,这些都能实实在在提升申请者的竞争力,不要到用时方恨少。另外,我在GGU的说服下才从GMAT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如果我早些联系GGU,早点认清GRE才是我的最好选择,时间至少能多出一个月。因此,申请开始的时间永远不嫌早;如果考虑通过留学机构申请,务必尽早联系,可以少走弯路。
关于语言考试:
上部分说了,语言考试是个时间黑洞,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班上两位同学,分别是大三下学期和大三暑假开始准备,都签了彻底包办一条龙的中介。他们中一位八月初高分拿下GMAT,然后一直考TOEFL,到十一月中旬才上100;另一个到几乎所有申请截止TOEFL也没到100。语言考试除了时间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量体裁衣,谨慎选择。我因为大二为了出国交流考过IELTS,对TOEFL完全陌生,所以最终保守选择用IELTS申请美国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申请。此外,由于学长姐们都是考GMAT,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决定考GMAT但以失败告终。GGU鼓励我参加GRE考试,不仅考核内容对我来说更简单,而且MIS专业用GRE可以申请的项目更多。于是我大胆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理想成绩。但无论是对IELTS的保守选择,还是对GRE的大胆争取,皆因悔不当初,形势所迫。因此,语言考试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提前了解项目官网上罗列的语言考试要求,是否接受IELTS/TOEFL?是否有单项分要求?是否接受GMAT/GRE?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关于个人背景:
个人背景我自己总结就是申请者的“三围”硬背景和九维软背景等。三围即GPA、IELTS/TOEFL和GMAT/GRE,这些就是硬条件必须有,该刷的平时都要好好刷。九维背景即(顺序和重要性无关):发表、科研、实习、项目、课程大作业、比赛、交流、学生工作、证书。九维背景不必样样都有,而是尽可能在申请前填满,最好是不同的维度体现不同的能力品质,必将会成为申请利器。
等到申请时候,三围基本定下,重点在于九维软背景的利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匹配,即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申请项目match的背景。于我而言,到大四申请的时候,个人背景基本无法得到实质提升,GPA、语言成绩和各种经历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是在制作CV和撰写PS的时候,在世毕盟mentor的指点下,只要搜肠刮肚一般都能从九维软背景中找到不少亮点,最终形成了CV和十来篇“花样百出”的PS。
关于MIS专业
MIS可谓是个杂家,其master项目既出现在商学院,也出现在信息学院,即使同一所大学里B School和I School都设置了此类专业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不同的MIS项目自然代表了不同流派,大体分为两大类:技术流派和商业管理(非技术)流派,但是申请时,我发现各个MIS项目如八仙过海,什么样的要求都有,必须针对每一个项目做具体准备。虽然不同流派会注重申请者不同的背景,但是一般需要这三类背景:①technology,即有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背景,比如数据库课,java软件编程项目等;②economic management,即经济管理商业方面的背景,比如创业比赛,企业相关实习经历等;③analysis,即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比如使用spss分析问卷等。MIS专业申请者首先应当增加和梳理自己在这三方面的亮点,作为申请的基石,再考虑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做个性化准备。
关于选专业与选校:
专业的选择就是“从心”,通过了解学长姐们的出路、官网或论坛的资料,自己做出选择,一定要自己了解,方向错了,来了录取都不会去的。因此,要对专业方向心里有数,不过只要知道大致方向,不需要确定太细的方向。此外,不太建议同时申请两三个不太相关的专业方向。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在专业方向选择之后,就是选项目选校。这一步要考虑的东西就非常多,比如项目课程设置、时长、工作年限要求、就业方向和情况、是否STEM,比如学校地理位置、生后成本、周边企业等。
我在申请之前对美国高校不甚了解,选校时也在忙英语考试,所以将选校完全交给了GGU。GGU先是列出了许多学校项目以及概况给我,之后正式开出选校名单,我再给出一些意见,由GGU帮忙调整并敲定最终名单。从目前的录取情况来看,当初的选校策略对头。虽然选校成功,但是选校列表中的一些学校,我在后来仔细了解后并不感兴趣,但是都已经申请完了。这不是说GGU给的选校出了问题,而是我自身对学校和项目的不了解导致了现在的一点后悔,毕竟是自己没有把一些意愿告诉GGU。比如申请者希望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还是立即回国,这就影响到项目选择,希望留下工作的应当申请属于STEM专业的项目,毕业后可以留在美国的时间比非STEM专业毕业后要长非常多。我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申请人自己要主动了解自己专业的项目和学校,初期时候能清楚说明自己的想法,再由GGU从策略上完善选校。重要的是主动了解,平时养成刷项目官网和留学论坛的习惯,了解课程设置、实习要求或就业方向等,很多自己的偏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意识到的。主动了解是自身参与申请的第一步,越到后期,越会明白自己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对申请大有裨益。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第四篇: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Harvard, Yale, Berkeley城市设计、建筑学硕士申请总结
忙碌的申请季终于结束啦!总的来说,建筑方向的申请还是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整个过程还是相当愉快的。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有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世毕盟的培训师和mentor真的非常用心,我们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对我一些想法或灵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不断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共申了10所学校,最终收到录取信的有Harvard GSD, Yale, Berkeley, UPenn, Columbia, UMich, UCLA, USC, WUSTL。MIT直接把我干脆地拒了。GSD录取我的项目是MAUD,MARCH II在WAITLIST上。所以比起直录MARCH II方向的同学,可能我作品集的建筑性还有些欠缺,的确值得反思一下。
1、选校
选校、了解学校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各个学校的官网,看它们学生或教师的作品,还有一些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官网上的DEAN’S LETTER就非常清楚地表达出他们对于申请者的期待是什么。比如GSD就非常强调DIVERSITY和跨学科的交流。官网上的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让你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挑你喜欢的申请。其实,更直观地来说,不同学校的网站的视觉风格也很能够体现不同院校的特点。比如YALE的官网,网页设计很典雅(好像关注点不是很本质)。UCLA的官网首页是一个大机械臂,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它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它的SUPRASTUDIO的几个选题很有趣,每个选题都由不同的老师带,尝试做一些不那么建筑的设计项目。
除了从官网上了解学校,还可以通过很多其他的渠道来了解不同学校的风格。比如YALE受STERN院长影响,风格偏古典又非常踏实,这和STERN事务所致力于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有很大的关系。GSD每年都会出一本GSD PLATFORM的作品集,收录了优秀学生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出GSD挺喜欢玩形式,非常重视建筑的剖面;换句话说就是用剖面和平面来思考空间、思考建筑。GSD很多元化。GSD的众多PROGRAM也有利于建筑相关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至于MIT和PRINCETON这两所学校,了解的并不多,听说很理论。
尽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准备作品集、准备材料不应刻意地去迎合这些风格。最重要的是要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去了解哪些学校适合自己。这样申请材料能够表现最真实的一面,学校才会被你打动。所以选择学校的同时,学校也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2、申请过程
建筑专业申请和其他很多专业申请不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筑申请肯定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集中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应该每天都泡在教室里,然后找个一起申请的小伙伴共同准备各自的作品集。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然后给对方的作品集提出意见。这个真的很有效果。不仅如此还需要找一个能够给你挑刺的导师。在院里找一个谈得来的、评价一阵见血的老师能让你不断地反思、进步。比如我在做作品集的那段时间里会不定期的找一个老师,和他一起探讨。他的建议很让我受启发,同时也在他毫不留情的“还是丑”的评价中把设计逐渐改得不那么丑。。除此之外,世毕盟建筑申请的mentor也都非常厉害,在和他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作品本身或作品集的构思提出很中肯的意见,从申请的角度用很专业的眼光进行探讨,更加有针对性。像这样在不断的与各种人交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申请的材料才能不断地完善
3、英语
我托福成绩是30+29+26+28=113,GRE成绩157+168+4.0。英语成绩在建筑申请的过程中很重要,很多人会觉得建筑院校不怎么看英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申请美国硕士需要考GRE和托福,尽管GRE难度高很多,但托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GRE,因为托福可以直接反映建筑学习所必需的英语交流能力,有些学校甚至对托福的成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比如耶鲁在申请人数很多的时候会直接淘汰所有口语分低于25分的申请人,口语不达标的话作品集不会被审阅。GSD会强制托福任何一项低于26分的申请者参加英语小学期,而且还会在录取前进行面试。所以,托福可以说是敲门砖。GRE考察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听说耶鲁也非常喜欢GRE verbal部分和写作部分高分的学生,可能verbal 160+或作文4.5+会有一定的优势吧!
4、本科课程成绩
美国建筑申请好像几乎不看课程的成绩,但还是最好不要有挂科的情况出现。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说有些学校可能会看专业课、设计课的成绩,但和作品集比起来作用微乎其微。
5、推荐信
推荐信的重要程度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确定,但觉得还是要认真对待一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提交三封推荐信,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环境下了解申请人。比如导师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实习的老板对自己有什么印象,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有哪些特质。所以推荐人一定是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人。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着推荐人之前,也和世毕盟的导师们交流过,了解了一些注意事项。推荐人一定要找信任的推荐人,而且不要找很多,通常3-4个推荐人就足够为你推荐好几所你想去的学校。我的推荐信有三封找了院里的老师,一封找了美国实习的老板,还特地找了YALE毕业的,因为有些学校还是很看重校友的推荐。但这具体有多大的作用我也不是很清楚。
6、作品集
作品集是重中之重,如果英语是敲门砖,那么作品集就是真正决定命运的东西啦。
作品集需要充足的时间准备,而且最好是完整的时间段,有利于思考的连续性。我从挺早就有一个作品集的大概构思,但是脑子里想象了很多,手上倒是什么也没做。作品集正式进入状态是从去年八月底九月开始,一直到12月底,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从早到晚集中精力做作品集基本可以保证做得比较完善,但是不能保证每个作品都有时间进行巨大的调整。比如我的作品集一共有5个作品,其中只有两个竞赛作品来得及经过大改动,其他三个在建筑设计上只是做了些微调和细化。
作品集基本不可能一遍就能完成,它是一个不断画图、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好多人都把作品集改了4遍5遍,才会满意。所以一开始不要因为图面太丑而气馁,作品集的初稿看起来都很丑。。
作品集一般没有明确的页数限制,但申请美国硕士一般做30页左右。但berkeley要求12页以内,GSD要求30页以内。建议放4-6个作品,我放了五个,正好做了30页。
7、PS PERSONAL STATEMENT是对建筑的理解,这是所有文书当中最重要的,一遍写好应该不太可能。写作需要花断断续续一星期时间,但构思需要和作品集一起进行,要几个月。PS和作品集的思想应该相互呼应,在表述你的观点的同时需要用作品集中部分的作品作为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在做哪个设计中是如何思考建筑的,如何影响或塑造你对建筑的理解。除了作品集里部分作品的阐述思考之外,PS还需包括超脱于作品集以外的东西。比如你对建筑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但是在作品集中并没有机会实现。
在写PS的过程中,我和世毕盟的mentor也进行过频繁的交流讨论,不断修改文书,能够非常有效地探索并表达出自己脑中曾经闪现但是没有能够充分表述的一些想法,更加全面地让人通过PS的文字了解自己,非常有帮助。
GGU语录:申请如歌,旋律由你把握,你永远是主唱,但少不了整个乐队的支撑。
第五篇:Kellogg管理学offer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南京大学,国贸系 gmat:750t:109gpa:3.74(wes)均分88实习:四大advisory+外资银行商业银行部+内资非top券商ibd&equity research,UCB学期交换 gpa4/4 有一段科研经历,奖学金学生活动若干。AD/Offer:Kellogg MSMS;LSE MGT&Strategy;UVa Commerce(Fin track);Brandeis Maief Waitlist:LBS MiM;Rochester MSF Rej:LSE MSF;MI 前期考试准备timeline及选校准备 因为所上大学就在自己的家乡,且我觉得国内研究生时间略长,所以我差不多从大一就开始下决心出国。也正是因为决定出国在大三下去了伯克利进行了学期交换。自己的语言考试是在去年七月份才全部完成,以下是我的申请timeline。
大二上学期完成托福一刷,首战半裸考只有100分;大三上学期12月份,完成gmat一刷,首战也只有700分;大三下学期参与交换,去年5月份完成gmat二刷,750分;去年五月底回国,闭关准备托福一个月,七月初二战托福109分(s24);暑假期间开始一边实习一边做school research,确定申请方向和专业,对感兴趣的项目做功课;九十月份开始写文书改简历,拖延症如我几乎都是卡着ddl提交的
选专业及项目的一些建议和理解:
(1)个人认为选专业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我本身是国贸专业,三年多学习的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和一些商科课程。实习比较迟,导致我在大二大三一直没有很清晰明确的职业方向。奈何我又是一个综排名气控,也深知美帝msf坑爹情况,所以一直到去年四五月份都准备主申请econ顺带着申请一些金融项目。但是当我对econ master的项目开始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我发现经济硕士也和金融硕士其实存在着同样的情况:综排高的学校开的比较少,尽管整体而言各个学校综合排名水平要比msf强些,但让我比较想去的项目好像也并不多,只有duke的econ,而这个项目是2年的项目,费用较高,这几年扩招幅度也比较大,中国人比例也比较高。加上深知自己对做学术并不感兴趣,也不想再花2年时间继续学习经济学模型,想早点读完书早点就业,所以干脆放弃了考gre和申请econ。我的数学计算机能力也比较薄弱,所以金工金数那条路也早早被我否定了。
(2)放弃econ申请后,我开始研究可以用gmat申请的专业和项目,在实习的过程中也确实觉得corporate finance相当重要,自己也非常乐意去学,所以一开始还是准备主申msf方向。这时要非常感谢注册君在cd上发的申请总结和管理学项目相关介绍,我发现也有一些非常好的mim项目。加上本身国贸背景算半个商科,申请管理学也非常合适,所以最终定的方向是msf+mim.因为本身比较综排控(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吧哈哈),所以采取了英美混申的方式。最后定下来11个项目,分别是:
us:mit mfin;brandeis maief;rochester msf;jhu msf;kellogg msms;duke mms;uva commerce uk:lse msf(一志愿);lse mgt & strategy(二志愿);lbs mim;ic msf&esb 对每个项目做了一些功课,结合了自己的背景,这11个项目中我是拿jhu msf/ic esb/lse mgt&strategy来保底的;同时也因为这几个是保底校,我当时就准备的是迟一点时再申请;而当时的女神校是mit/kellogg/duke/lse msf/lbs。在拿到西北kellogg的offer后,我就放弃申请jhu msf/duke mms的二轮/ic了,主要是因为自己很喜欢西北吧。所以最后申请的7个项目如上文申请结果所示啦~
(3)记不得是哪个cder说的了,如果一个项目你一点都不心水的话,那何必浪费申请费去申请。深以为然,offer在于精不在于多,保底校个人认为选3个足够,其他就尽情报自己想去的项目吧。同时,虽然我自己最后的申请结果还算说的过去吧,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早点开始实习,早点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为了名校去学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本科院校就不错可以过绝大多数公司的简历关的同学们,还是提升自我水平比较重要。
文书准备的一些建议
(1)简历:
别看好像essay字数多很难写,但我认为其实最难改的是简历,我的简历来来回回改了非常多遍,也前前后后咨询了很多人建议。非常同意vic所说,简历是申请文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学校收到你的申请package时会看你的简历,面试时面试官会看你的简历,最后admission committee还会再看你的简历。所以简历应该要力图完美,该用哪个动词能最好的彰显出你干的事情的价值?你干的事情带来多大的影响?简历里的数字多吗?这些都需要非常细致的打磨。所以非常建议大家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写自己的中英文版简历,不会用词时看网络上好的cv是怎么写的,看linkedin上别人是怎么描述实习经历的,也多找一些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学长学姐看看,能获得不同的insight。同时,建议大家及时update自己的cv, 及时向学校反映你的最新情况,这样学校也会认为你对这个项目比较重视。我在10月份时才找到四大的实习,及时把这份实习添到了简历上。
(2)文书:
申请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商学院项目的文书题目都是有共同之处的,只是可能问法不太一样。其实还是围绕着why me why school的问题来写。1.why me:
一般这类文书都是要围绕着自己经历展开的,比如说西北的文书题目:How have you grown and developed as a person over the last four years? What experiences at you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 have contributed to your development?(500words)再比如说lbs的文书题目:The study groups will challenge students by testing their ability to work with academ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people and to play different roles within these teams.What strengths will you bring to your team and what qualities will you need to improve in order to be a valued team member? Feel free to use a real example to illustrate your thoughts.这类文书都是需要你结合之前的大学经历,举出几个example来证明你具有某种quality,而这种quality恰恰是学校比较重视的。我的建议就是大家可以在大一时就开始记录自己做的一些社团活动/实习经历,你的团队合作的经历当leader的经历,记录的细致一些,这样在申请时可以在这些素材中挑比较合适的,也许一件你认为并不出彩的事情恰恰可以用在文书中。
同时要注重文书的逻辑性,有些时候一件事例可以彰显出你的不同特质,比如说我自己用的一个事例: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队员和采访对象的沟通遇到了问题,我作为leader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事例其实既可以说自己的leadership也可以说自己的communication skills,我一开始写的时候就比较混乱,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讲自己的哪个优点。所以建议大家写完多读读想想,是不是这个事例能充分说明自己这个quality,是不是真的make sense。
2.why school:
这个问题不仅文书中会出现,面试时也是必问的。比如brandeis的题目:(Required):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is graduate program at Brandei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IBS)? Please include how this degree will help you achieve your short and long term professional goals.(500-1000 words)其实这种问题比较好回答,但是你得让每个项目觉得这就是单独为他们写的essay,也就是说要足够多的school research,why school的理由要足够充分且详细。一般我会写这个项目的课程设置,具体举一两个这个项目开设的课程;这个项目的faculty,有没有哪个教授的研究和你职业发展的方向是非常符合的;学校的club, alumni network,可以仔细了解下club具体会举办的活动而不是只记住名字;项目的地理位置etc...非常同意姐姐说的,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一句话在任何一篇essay里都可套用,那说明是废话。3.一些商业问题:比如西北的essay 2 Essay 2:Briefly describe a contemporary managerial issue or challenge that interests you.How do you expect earning a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 Studies will enable you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issue?(300 words)我觉得类似这种问题一般机构是写不出来的,自己可以多联系职业发展上的issue、行业新闻来写,当然也要联系学校说加入了这个项目能够如何让我更好的理解这个issue, 可以多问问业内人士获得不同的insight.在申请之前,我觉得文书很讨厌,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操作时,你会发现就这么写写改改就出来了,在写了两三所学校的文书后,你会越来越熟练。如果英语水平不错,完全可以diy, 身边太多机构写的文书不靠谱的例子。或者找到比较靠谱思维非常有逻辑性的文书老师/学长学姐帮你修改,我个人报的是世毕盟的DIY指导项目(A项目),我的mentor是MIT校友,每次都是我完成初稿,我们就essay的内容和逻辑不断的打磨,最后再找世毕盟 native speaker润色语言。个人认为最好初稿自己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英语的过程。当甩手掌柜全交给机构毕竟还是非常有风险的。非常感谢我在世毕业盟的mentor,培训师以及世毕盟 Native Expert团队,在整个申请季给我很多帮助!除此之外,建议大家可以看看mba申请的文章,比如成功申请哈佛商学院经典essay65篇,非常好;多找人改改,可以找找外教/学长学姐/业内人士,尤其是没有面试的学校,文书还是蛮重要的。比如我的lse文书就前前后后找了6个不同的人帮我看,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3)推荐信
国内推荐信大多都是自己写的,让老师老板转发链接就可以,但我还是建议如果老板老师和自己关系足够好的话,让他们上传,或者至少自己在上传推荐信时注意更换不同的ip地址,保不齐学校就查呢。像是今年mit的面试,就查出来中国区大片学生自己递交推荐信的情况。推荐信的写作,我认为其实和文书差不多吧,甚至可以说是对文书的一个补充,你没有在文书里表现的特质可以尽情在推荐信里表现出来,当然也要足够的有细节来支撑,可以在推荐信中指出项目的具体名称。面试准备(1)其实我是面渣渣,不过我觉得面试也是同样,做好why me why school的回答。在每场面试前,去熟悉每所学校每个项目,比如说可以和在读学生聊聊,比如说可以把这所bschool的网站所有内容链接都点进去看看;比如说学校视频宣传册之类的,总之就是让学校觉得你做了足够多的功课。我个人认为面试官是感受得到你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项目有兴趣的,比如说我的罗村面试,因为我自己对罗村一直不感冒,当时也已经拿到了kellogg的offer,一度想decline罗村的面试,但最后还是毫无准备的面了,结果就是个waitlist= =(2)在面试前把自己的简历推荐信和文书过一遍,特别是简历,每个细节要非常清楚,同时要防止学校问到文书和推荐信的内容而自己却没有反应过来。(3)准备一些和自己职业发展所在行业相关的新闻insights之类,这个可以多问问业内人士,让学校认为你确实对某个行业很有热情。(4)对待女神校,我觉得有些问题最好要准备2套答案例子。比如说leadership经历,teamwork经历,最好准备2个例子,防止面试官让你再举例时想不出来。(5)多mock,在面试前对照着面经把答案过几遍。(6)Q&A环节可以问一些能和面试官自身经历结合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是mba学生面你,可以问你在这个学校的经历怎么样;如果是招生官面,可以问问这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具体的一些活动啊比如说field trip之类的
顺便说一下,世毕盟的mock interview也是非常赞的,面试官姐姐不仅非常专业而且人非常nice,多次的mock过程中暴露了我在面试中的问题,充分的面试准备也为我在申请中加分很多。
一些tips 1.关于交换:本科期间如果有比较好的交换机会建议出去看看,可以算是申请时的一个小亮点~
2.网络课程:如果大家有转专业的情况,建议大家除了可以在学校修一些相关课程外,也可以在coursera之类的mooc平台上修课。我身边不少小伙伴这么做的,我觉得非常棒非常主动!尤其可以修一些女神校的课程,也让学校确实认为你做了功课。3.实习:因为本科院校不在北上广且实习氛围不是很浓,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们普遍实习比较晚,大三才开始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实习。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强烈建议大家早点实习早点实习早点实习。即使到了申请季,要开始忙各种essay时也不要放弃实习。我在10月份时才找到了四大的实习,尽管那个时候一些学校交了申请,我还是可以通过update cv和在面试中主动提出这份实习的方式来让学校知道我的最新信息,个人认为这份实习对我的申请非常重要。
4.关于gt:没什么好说的,好好考早点考出来。身边很多小伙伴一直到12月份还在刷成绩,心理压力巨大。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大一大二考出来gmat gre之类,大三再把托福考出来~
5.利用好cd,多去主动了解一些申请信息。因为申请我加了不少群,有时候申请群里就有不少有价值的面经和信息,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很优秀的小伙伴,非常开心~
6.身边也有挺多人背景很不错但没有拿到好offer的,我觉得这就是申请季吧,也许那所你认为肯定没问题可以保底的学校拒了你,也许你做梦也没想到女神校给了offer。尽人事知天命吧,做好自己能做的,大一大二大三时认真学把gpa搞高些;gmat托福认真刷;每篇essay认真写不要出现低级错误;对自己负责!多转发锦鲤,虽然可能并没有什么用==
最后的话 Anyway祝大家好运了!一定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来干了这碗鸡汤=。= 最后,感谢申请季中所有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让我离梦想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