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倾听遥远的声音
倾听遥远的声音
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的古典诗歌,是一棵艺术的常青树,内韵深厚,回味无穷。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对诗歌进行鉴赏。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以它独特的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音韵性而成为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遵循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呢?
一、读,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是诗歌学习的基本切入点,是通向审美的必由之路。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把诗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如,在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上阕的朗诵,可做这样的指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中的“送”“迎”要重读,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第四句“犹有花枝俏”中的“犹”和“俏”要重读,这样体现了梅花凌寒开放的特征。下阕“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的“待”“笑”重读,突出梅花不争春,报春的品格。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就可以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读懂,以便把握诗歌内容
诗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因此鉴赏诗歌实质上是从文本出发去探寻诗歌中所隐藏的意境和内容的过程。读懂文本才是诗歌鉴赏的起步训练阶段,读懂就是为了整体感知,以便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
拿到一首诗我们应该怎么指导学生来鉴赏呢?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其次,理解作品主题。主题是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例如,我们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就应该先介绍作者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是辛弃疾赋闲上饶时写给他的挚友陈亮的。在这基础上再介绍词人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到辛弃疾不单单是一个词人,还是一位爱国的将军。对于这点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词人当时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再次,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指导学生对一些重要作家诗风的了解,如李白诗自由奔放,颇显浪漫;杜甫诗沉郁顿挫,尤重现实;苏轼词雄健豪放;王维诗含蓄生动等等。这样,能使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少走不少的弯路,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读深,体会诗歌的意境
初中阶段接触的诗歌一般有这么几类:边塞诗、抒情诗、送别诗、田园诗等。边塞诗中往往通过描写边塞特殊的景致来营造一种肃杀的气氛,从而表达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有家难回的感情。抒情诗中往往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写高山、大川往往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写春、秋之景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等。送别诗往往通过意境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等。田园诗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惬意、恬静等。在鉴赏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例如:写到“大雁”往往表达的是思乡思亲之情;“荷”往往体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松”表达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等等。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中所包含的旨趣、意象中所体现的情调,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歌作品。
四、读出美,触摸诗人的灵魂
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怎样读出诗的美呢?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白居易的《观刈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中描绘的两幅画面。一幅画是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另一幅是令人心酸的画面。那就是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那这位妇人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到别人田里捡麦穗呢?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都是贫困逼的啊!最后,由这两幅画引入对诗写作手法的讲解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多读、多感、多悟,先读懂文本的内容,再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诗歌鉴赏的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倾听遥远的声音。
编辑 谢尾合
第二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第三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师:上课之前我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叫两个学生到讲桌前表演
2师:是谁在说话?你是如何知道是哪位同学在说话的。学:听出声音。
3:看来大家都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今天我们就学习《倾听声音》。4:很多同学都善于观察,我给大家准备了几段声音,你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播放前5段声音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之中,有的声音是很动听的,就像音乐的声音,大家听一听这些是什么乐器?
播放后两段声音。
这些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那么谁能告诉我发音的部位在那里呢? 大家讨论一下。
6: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小吉他和一个小鼓,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发音部位在那里?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回答。
7:我们知道了乐器的发音部位了,你能告诉我它们是如何发声的呢? 学生回答。
8;下面我们做三组实验,看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尺子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鼓(放上黄豆)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我们平时说话,我们身体有没有振动呢,跟老师摸着嗓子一起说,我真棒。
10、你对声音还有那些问题
第四篇:3倾听声音
3倾听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我们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音乐
音乐好听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你能找到哪些地方有声音吗?(播放课件,找声音)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好听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倾听声音。(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说)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今天我们就从最根本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开始研究,(板书:声音是产生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同学们还记得观察的方法吗
2、实验:
(1)实验指导: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样物品,它们是?(鼓、橡皮筋、玻璃烧杯、弹簧片)怎样让它们发声?指导方法
你也可以用身边的其他物体来试一试,然后把它也填写在报告单中。
(2)实验:
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验一下吧,别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呀!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结
(1)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
(2)提问:在这些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
大家看,不论是什么物体发出了多么不同的声音,它们产生了一个共同的现象——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由物体振动)
4、应用:
我这里有一面锣,想让它发声该怎样做?(敲)也就是让锣产生?(振动)锣声是悠长的,当它被敲响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停止吗?(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试一试)为什么他这样做声音就停止了?(因为振动停止了所有声音也停止了)
你们也可以在鼓上试一试(学生实验)。
(指名几个组汇报一下)我们让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了,这说明了什么?(没
有振动就没有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研究的很认真,有了许多发现。其实声音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反思:
第五篇:倾听声音说课稿
《倾听声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倾听声音》。《倾听声音》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对象,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声音的作用,找出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寻找声音的室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着重观察了解了“声音是由谁发出的”“物体发生时的变化”等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打基础。本课主要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为后面《物体传声》、《制作小乐器》、《声音与生活》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知识目标: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用“耳”和“眼”共同感知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情感目标
(1)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针对小学生好玩的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模仿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请其他同学猜他模仿的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倾听声音。接着我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现在都能听到什么声音,从而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我会进一步引导:“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一起找到本节课最想探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共分三步:
第一步 使物体发出声音,并提出假设
我是这样做的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的物品,并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他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看谁想的方法多。
(3)观察发声物体,提出假设: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教师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二步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实验,从正反两方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活动一:观察发声物体,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听、看、摸等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填写实验报告1。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1。接着小组进行汇报。
我让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归纳它们的共同点,最后将学生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摆动、抖动、运动等过渡到规范、准确的科学术语“振动”。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振动”就是指物体某一点做来回运动。
活动二:反面验证假设,并做记录
实验要求: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观察现象,填写实验报告2。
做实验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会说出“用手按”“用手抓”“用其它物体压”等不同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2。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填写实验现象时要用科学术语表达,让学生习惯使用“振动”一词。实验完毕后找小组进行汇报。
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透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步 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所发现的规律,归纳推理,概括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欣赏乐曲、思考延伸
1、首先课件播放一段乐曲,让学生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
2、学生一边听乐曲,一边观察声音的波形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有高有低的,并让学生课下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板书设计
倾听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