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庄子哲学》心得(共)
读《庄子哲学》心得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庄子的《逍遥游》。走进庄子的世界,那奇幻的想象、神奇的语言令我着迷,于是我对庄子产生了兴趣。翻开庄子,去体味内外杂篇的哲理,可我得到的却是迷惑,庄子像是楚狂人接舆,他漫无边际地讲着疯话,那一个个寓言,到底是想说些什么内容?庄子像是一个无所挂记的流浪者,对着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发呆,我似乎能感受到庄子语言之外的大智慧,可它的具体内容,却好像天上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
一次政治课上,老师偶然提到了王博老师的书――《庄子哲学》,老师说书中的语言感性优美,足以触碰到内心的感动,于是我便买来一本,从而对庄子有了更深的理解。
《庄子哲学》从《狂人与狂言》开始,我看到了庄子的率真与可爱。在士人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奔走的战国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是忙碌的,他们在兜售自己的君人南面之术,想把社会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可庄子不然,他为自己而活,看淡生死,漠视功名,而将自己的智慧精心灌制入那些厄言、重言、寓言,等待着后人的会心一笑,接着,我便开始了从人间世而始的旅行。老实说,这番旅途是不通畅的,既因为我对《庄子》原书没有仔细详尽的研读,也因为我的思想深度太浅,不能跟上作者的步伐,只能乘一叶小舟,随着王博老师思想的长河流动、游戈,去欣赏沿途的风光,心斋、坐忘、陆沉.……我好像离庄子那个白茫茫的内心世界更近了。
坚持把书看到第七章,我终于可以一睹《逍遥游》的风采了,这正是我与庄子初识的地方。在辽远的、至极的北方,那只大鲲正在休憩,它太大了,以至于“不知其几千里”,以至于让人无法想象它的大,无法想象它的生活状态。此时的大鲲想必正如我小时候想象的鲸鱼吧,被困仄在北海,难以动弹。我又想到了盘古,盘古从黑暗中醒来,四周不见光明,不正与大鲲的处境相似吗?盘古不开心,用巨斧劈开了大地,大鲲不适意,用大鹏取代了自己的形骸,至此才挣脱了束缚,一扫压抑,自由地逍遥在九万里的高空。
可那只大鹏是逍遥的吗?从小鸟的视角来看,它并不逍遥,那么小鸟呢?尽管它自视甚高,但仍然只能控于地而已矣,它也没有挣脱束缚。所以在此处,我产生了疑惑:历史书上的庄子是齐万物的呀!按说小鸟与大鹏也没有区别,那为什么小鸟会嘲笑大鹏,而庄子会说“小知不及大知”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书中说,“‘齐物’不仅仅是要超越万物之间的区别,更重要的,它是以对万物差异性的肯定为前提的”。于是我有了答案,那只大鲲是可以称作逍遥的,但似乎还不是,因为它有所求,它要飞到南冥,另一个辽远的地方。
因为对南冥的追求,大鹏起飞了,所以我又生出了第二个疑问:大鹏代表了什么呢?大鹏所追寻的南冥是什么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儒家以人视视世界,为我们建构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条框,为我们设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一切似乎是清晰的,我们只要遵循着圣贤为我们划定的规范,自可以“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但如果以天视视世界呢?儒家的思想真的行得通吗?假托于三代的大同世界真的存在吗?“盖道家者流,皆出于史官。”庄子或许正如那一株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一般,从历史中看出了人性,看穿了世界。于是他不再相信儒家的说教,他从九万里的高空审视这个世界。于是大鹏似乎还可以看做是庄子自身对逍遥的追求。或许庄子也曾狂热于儒生的大同梦,可现实让他产生了迷惑。他痛苦、迷茫、无助,如同被缚住手脚的大鲲,他的形体越膨胀,他的知识越广博,他就会越拘束。他一路走来,从对君人南面之术的渴求转向对自身得到解放的追求。
?腻幸S危?我又想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有一种逍遥的姿态。当今社会被冠以一个“快”字。快节奏的生活挤走了我们思考的时间,我们不敢停下来,不愿停下来,我们的心中似乎有一个南冥之地,但永远也到达不了。其实此时那个南冥之地只是以人视视世界,将金钱、地位这无限多、无穷大的目标来做为有穷生涯的追求,自然永远无法触及。那应该如何逍遥呢?我想,人生就应像苏轼那样,于物质,不刻意追求,只是因着食材做出美味的东坡肉;于精神,放飞心灵,有追求,却不偏执,淡然地面对迎向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件开心事、难过事。
第二篇:读庄子心得
读〈《庄子》心得〉有感
一直觉得于丹老师写的书很深奥、很有哲理,即便有时候看不懂她书里面的真正内涵,但还是喜欢看,一如既往,乐此不彼。读她的书感觉自己也遨游在她的世界中,感受着她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记得她在〈《庄子》心得〉一书中写道:“人生在世,从古到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和利这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着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是啊,每当我为我们家在城里买不起房子而伤感时,每当带着儿子在大风大雨中行驶着去上班上学而觉得愧对儿子时,心中就会想起于丹老师的一句话:“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是的,书上说,庄子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他还要处处求人,等米下锅。我想我还不至于像庄子那么贫困,至少我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是衣食无忧的,在城里买不起房子,至少乡下的空气比城里的新鲜,而且视野开阔;在城里买不起房子,至少乡下餐桌上的蔬菜比城里的新鲜,真正的绿色食品,这些都是城里人所感受不到的。那么我还要伤感什么呢?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的,我相信这困难只是暂时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世界上总有路可走,不是吗?
“新炼特密”职工读书会 会员周 丽2010年5月
第三篇: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
。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
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
下,成就人生。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
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
伤,而世代漂洗为生;
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
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
“逍遥游”
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
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 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 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
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
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
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
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
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
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
二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
《知北游》篇中说:
“仲尼曰:古之人外
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
“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
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
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
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
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
“不化”。
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
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
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
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
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
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
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
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
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
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
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
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
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
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
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 要不今天坐
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
"
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
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
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
第四篇:读于丹《庄子心得》
做幸福的老师
——读《庄子》心得
韩福英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静静地品读于丹的《庄子》心得,觉得自己的内心淡定了许多。我的座右铭是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觉得人就应该在这个物欲喧嚣、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是不同的,我们关键是应该做好的自己。
回首自己走过的岁月总觉得是那么匆匆忙忙。我们生命里的这段光阴,跟整个时间流程相比,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也时常在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最有价值呢?
庄子告诉我们:“心态决定人的状态。”是的,今天的我们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做人有拥有一颗平常心,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因为该属于自己的谁也拿不去,不属于自己的它也不会来。自己常常想,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家长信赖的老师,这就是我最欣慰的。但是有时候总是过于急躁,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做了违反课堂纪律,作业出现错误,我总是很生气,有时甚至大声指责。其实想想学生们真不简单,我刚刚批评过他们,他们竟然会对我亲切地微笑,并亲切地喊我“韩老师”。
在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世界上,想想做小学老师也是比较幸福的,因为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最纯洁的心灵,不需要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只要我们付出爱心、耐心,就会获得最真挚的情感。作为一名老师,当然都盼着自己的先生最优秀,希望他们的成绩出类拔萃,好像这样才更光彩。这是一种积极追求向上的心态,但如果过度了,就会给孩子们太多的压力,使他们讨厌老师而最终对学习产生倦怠。所以,我们为人师者的心态 不仅仅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祖国未来和希望呀!
感叹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获得成功。我有
时也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但羡慕又有什么用呢?人还是应该面对现实,找准自己的目标,为了心中的执着不断前进。凡是一件事如果动机过强,往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越来越喜欢看体育比赛,那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挑战,有多少优秀的选手正是因为压力太大,没调整好心态,而失去了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机会,其实有时候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呀!我的第一次国旗下演讲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它磨炼了我。我们学校组织老师轮流演讲,当我登上演讲台,真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刚刚开始时,我就觉得有些小紧张,又想到周围这么多的师生,后面还有校长们,就更紧张了。我提醒自己“不要紧张”,但无济于事,演讲快结束了,我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我想可能自己想演讲得好一些,结果适得其反。当我读了庄子《达生》篇里木匠的故事,明白了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也就是我们在做事时,别想太多,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也就实现了真正的超越。与我们的同事天天相处,我们需要的是宽容和理解,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我们每个人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名家长信赖的老师,我们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第五篇:读《庄子》
姓名:马永超学号:201100640159专业:11级 社会工作
读《庄子》的思考
在我看来,《庄子》是一本充满着为人处事、人生思考以及对社会假想的书。据我了解,它被分为内、外、杂三篇,分别主要对应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用现代话说,《庄子》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人与人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
首先,我很欣赏《庄子》一书的文采。书中巧妙的比喻等修辞即使到现在,恐怕也很难有人能够超越甚至是与之匹敌。初读《庄子》时,我觉得它里面的有些东西很离奇,有些东西很有教导意义,有些故事很精妙,有些现象很常见„„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出现的大鹏鸟,庄周借粮时使用的救鱼的比喻,子綦之子的故事,惠子对庄子的小人之心的故事„„
说庄子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我非常同意。
不过,读这本书时我有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觉得《庄子》中的许多东西都太飘渺了;而另一方面,我却觉得《庄子》书中的许多内容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先说《庄子》一书中的思想之一:顺其自然。这似乎给人以这样的信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追求也不会有结果。虽然这种思想对于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有一定作用,甚至能够给人启发;但如一些老师说的,顺其自然这一思想应用于年轻人身上,似乎显得消极了。究竟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呢,还是顺应自然、相信所谓的天命?如果只是读《庄子》,我是得不到答案了。也许庄子是个浪漫主义者,但我们却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尤其年轻人,更被看成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必须认清现实。不过,我依然很喜欢庄子的洒脱。或许,年轻人追求理想本就是顺应自然的。
其次,说下《庄子》的政治思想。我觉得庄子所看好的是百姓自我管理,甚至是完全依赖各自生活规律生活,而管理者似乎连服务者的角色都不一定算得上。但是现实没有庄子想的那样美好。因为,首先,百姓自我管理,他们的生活规律在小范围内也许相互融洽;但是一旦扩大生活范围,人们的生活规律就相互冲突了,比如说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冲突等等。有矛盾冲突就需要与有人解决,否则矛盾激化,社会就将面临灾难。可是,能解决问题的人一定要有威信,否则众人不服,一样会积累问题。威信可以来自个人魅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魅力;而
更一般化的威信则来自于权力,一个更好的词叫做“power”。要“power”,就需要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首要机构就是军队;再者,要有一整套运作机构组合,如层级严密的官僚、政府机构;等等。于是,一套非完全自由的社会制度就诞生了,而且这是无可避免的。由管理层与基层订立的不同契约,公民权利就会不同,于是又有了民主社会与专制社会的分别。这一切的诞生,都是很自然很自然的。庄子当然也应该能想到这些,那么他又为何坚持宣扬自己的理想的社会呢?这也是《庄子》留给我的一个困惑。也许庄子太过理想主义了,一心想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理想化的生活的模版,但他忽略了理想与现实间互通的桥梁的建立,而这正是我们后代人苦苦追寻而又不得其果的。
以上是“飘渺”,接着说“切合”。这里,我主要说书中的道理。书中的一些道理是很通俗、人人皆知的,甚至有些是废话,而《庄子》却因这些“废话”被人广为传颂,其中少不了书中的有趣故事与精妙比喻。谁都知道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庄子将之以与车印里小鱼对话的形式展现,效果我就不必说了。反过来也即,《庄子》通过故事、比喻等所传达的道理,大都是浅显而贴近生活的。
我比较喜欢《胠箧》这一篇,因为它给我以政治上的、生活上的思考。起初我不太懂这篇,老师告诉我说这篇讲小盗盗金被诛杀,大盗盗国为诸侯。如今我所理解的是,活在规则下的人无力打破规则,否则受制裁;活在规则上的人不受规则约束,因为这样的人一旦违背规则,那么规则就发生改变。反正就是规则以上层人物为中心来约束下层人。这就是政治,但并非庄子的理想的那种,而是现实的。它还展现了社会不平等、政权交替等现象。
总之,《庄子》的思辨还是相当经典的,经典到每次我读时都能产生相关思考,相信其他人也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