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pu风扇声音大的问题?
cpu风cpu风扇声音大的问题?
网友完善的答案:
因为现在好多风扇使用的是润滑脂,润滑脂在低温的时候粘度大,摩擦力就大,所以声音就大,这一般出现在刚刚开机的时候。
随着电脑运行,温度逐渐升高(和你关机再开两次效果异曲同工),润滑脂开始慢慢变软,粘度降低,摩擦力随之减小,所以声音也会越来越小。
如果一直声音大,说明润滑脂接近固化,已经不能使用了,可以通过给风扇加油解决,但由于润滑脂的存在,效果不是很好,最好是换一个风扇。找一支一次性注射器,然后用注射器吸少量的缝纫机油,最后在机箱的背后找到下述风扇。在风扇一圈圈的挡板的中心是不是有一个小圆?将上面的贴纸用镊子撕去里面是一层橡胶垫,最后将注射器插到橡胶垫里将缝纫机油直接注入即可。
这样不用拆电源就可以顺利地将缝纫机油加到风扇里,最后再把贴纸沾上就行了
主机内会发响声的有:
1、CPU风扇
2、电源风扇
3、显卡风扇
4、硬盘风扇
5、机箱风扇
6、光驱
7、硬盘
一般来说声音是从风扇发出的。
拆下风扇清理一下各个风扇上面的灰尘,再给风扇中间上一点机油(润滑油),装回去就行了!
如果还是有响声那只好一个一个的检查了!
把风扇逐个的把电源断开看看是否还有响声,找到出现故障的的风扇进行更换!
满意答案:
电脑的噪音主要来自风扇,很多资料上都介绍过给风扇注油来降低噪音的方法,但我认为风扇的噪音变大不一定都是因为轴承缺油,下面就风扇噪音产生的原因及给风扇注油的具体操作,阐述一下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风扇的扇叶“偏心”是噪音大的主要原因。优质的风扇,其扇叶的重心在轴心上,运转时非常平稳,噪音很小,而劣质的风扇,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扇叶的重心没有在轴心上造成“偏心”,这样的风扇转动起来后,就相当于一台振荡器(振荡器就是在电动机轴上加一个偏心轮),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风扇轴承逐渐磨损,或风扇的散热片安装不牢固,出现松动等,都会使震动加剧噪音变大。此类故障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尽量把风扇安装牢固,使之震动不起来,当然这种方法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为风扇的扇叶仍然“偏心”;另一种方法是给风扇轴承处注油,对震动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弱噪音;还有一种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扇叶拆下来,用细线穿过扇叶中心小孔吊起扇叶,如果一端下降,说明这一端较沉,可在砂轮上磨几下,如此几次后,再用细线吊起扇叶时,如果扇叶能在水平位置静止,说明改造成功。给风扇注油的几个问题: 1.用缝纫机油还是机油,我建议用四冲程摩托车机油,因为缝纫机油很稀,流动性和挥发性强,注油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没有了,风扇又会“旧病复发”,而且缝纫机油对震动的缓冲作用也非常小,对于减弱噪音,作用不大,用机油恰好避免了以上两个缺点。2.注油后的密封问题,风扇注
油部位贴着一标签纸,揭下标签纸注油后,该标签纸一般就不能再用了,用什么来代替呢?我选用的是四五层的透明胶带纸。找来一卷透明胶带纸,用小刀横向划一刀,划破大约四五层,然后把这四五层的透明胶带纸一起揭下来就可以用了。注意千万不能只用一层胶带纸,因为一层胶带纸在风扇转动时易振动产生噪音,还有可能破损造成机油飞溅。用透明胶带纸代替标签纸还有一个好处是风扇是否缺油,一看便知,一目了然,不用拆开。扇声音大
网友完善的答案:
因为现在好多风扇使用的是润滑脂,润滑脂在低温的时候粘度大,摩擦力就大,所以声音就大,这一般出现在刚刚开机的时候。
随着电脑运行,温度逐渐升高(和你关机再开两次效果异曲同工),润滑脂开始慢慢变软,粘度降低,摩擦力随之减小,所以声音也会越来越小。
如果一直声音大,说明润滑脂接近固化,已经不能使用了,可以通过给风扇加油解决,但由于润滑脂的存在,效果不是很好,最好是换一个风扇。找一支一次性注射器,然后用注射器吸少量的缝纫机油,最后在机箱的背后找到下述风扇。在风扇一圈圈的挡板的中心是不是有一个小圆?将上面的贴纸用镊子撕去里面是一层橡胶垫,最后将注射器插到橡胶垫里将缝纫机油直接注入即可。
这样不用拆电源就可以顺利地将缝纫机油加到风扇里,最后再把贴纸沾上就行了
主机内会发响声的有:
1、CPU风扇
2、电源风扇
3、显卡风扇
4、硬盘风扇
5、机箱风扇
6、光驱
7、硬盘
一般来说声音是从风扇发出的。
拆下风扇清理一下各个风扇上面的灰尘,再给风扇中间上一点机油(润滑油),装回去就行了!
如果还是有响声那只好一个一个的检查了!
把风扇逐个的把电源断开看看是否还有响声,找到出现故障的的风扇进行更换!
满意答案:
电脑的噪音主要来自风扇,很多资料上都介绍过给风扇注油来降低噪音的方法,但我认为风扇的噪音变大不一定都是因为轴承缺油,下面就风扇噪音产生的原因及给风扇注油的具体操作,阐述一下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风扇的扇叶“偏心”是噪音大的主要原因。优质的风扇,其扇叶的重心在轴心上,运转时非常平稳,噪音很小,而劣质的风扇,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扇叶的重心没有在轴心上造成“偏心”,这样的风扇转动起来后,就相当于一台振荡器(振荡器就是在电动机轴上加一个偏心轮),随着使用时间的变长,风扇轴承逐渐磨损,或风扇的散热片安装不牢固,出现松动等,都会使震动加剧噪音变大。此类故障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尽量把风扇安装牢固,使之震动不起来,当然这种方法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为风扇的扇叶仍然“偏心”;另一种方法是给风扇轴承处注油,对震动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弱噪音;还有一种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扇叶拆下来,用细线穿过扇叶中心小孔吊起扇叶,如果一端下降,说明这一端较沉,可在砂轮上磨几下,如此几次后,再用细线吊起扇叶时,如果扇叶能在水平位置静止,说明改造成功。给风扇注油的几个问题: 1.用缝纫机油还是机油,我建议用四冲程摩托车机油,因为缝纫机油很稀,流动性和挥发性强,注油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没有了,风扇又会“旧病复发”,而且缝纫机油对震动的缓冲作用也非常小,对于减弱噪音,作用不大,用机油恰好避免了以上两个缺点。2.注油后的密封问题,风扇注油部位贴着一标签纸,揭下标签纸注油后,该标签纸一般就不能再用了,用什么来代替呢?我选用的是四五层的透明胶带纸。找来一卷透明胶带纸,用小刀横向划一刀,划破大约四五层,然后把这四五层的透明胶带纸一起揭下来就可以用了。注意千万不能只用一层胶带纸,因为一层胶带纸在风扇转动时易振动产生噪音,还有可能破损造成机油飞溅。用透明胶带纸代替标签纸还有一个好处是风扇是否缺油,一看便知,一目了然,不用拆开。
第二篇:解读CPU风扇的认识误区
要以为小小的CPU散热风扇就没有什么可提的,其实有许多故障就是因为对散热风扇认识不够或者错误认识造成的。为了减少无谓的故障出现,笔者认为对散热风扇容易混淆的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1、使用降温软件肯定能降低CPU温度
从降温软件的工作原理上分析,降温软件能利用HLT指令让CPU进入了“睡眠”状态,使用它们应该能降低CPU温度,笔者曾经也特意在Win95操作系统下试用了一下降温软件,检测到这种软件的确可以让CPU温度下降3度左右,但我们此时千万不能以点带面地认为,降温软件能在任何工作环境下都能有效降低CPU温度。因为笔者后来在Win98操作系统下,使用了同样的降温软件,发现CPU在空闲时的温度并没有明显降低,有时反而温度会略微偏高一点,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类似Win98、WinXP以及Win2000之类的操作系统,它本身已经具有了降温软件的功能,在对CPU降温环节方面已经进行了改进,让CPU空闲时能自动降温;如果我们此时再在这些操作系统中运行其他降温程序的话,这些过多的自动降温程序反而会相互干扰,造成系统无法调用HLT指令来控制CPU进入睡眠状态,从而会破坏操作系统本身的降温功效,甚至会导致系统在使用了降温软件后CPU温度直线上升。因此,那种认为使用降温软件肯定能降低CPU温度的说法显示是不正确的。
2、风扇功率越大散热效果肯定更好
从理论上分析,风扇功率越大散热效果应该就越好,但这样的理论成立是在一定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在风扇的运行功率不超过额定运行功率的条件下,功率越大的风扇通常它的风力也越强劲,散热的效果也越好。而风扇的功率与风扇的转速又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风扇的转速越高,风扇也就越强劲有力。目前一般电脑市场上出售的都是直流12V的,功率则从0.X瓦到2.X瓦不等,这其中的功率大小就需要根据你的CPU发热量来选择了,理论上是选择功率略大一些的更好一些,因为这种风扇的转速要高一些。但笔者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片面地强调高功率,这需要同计算机本身的功率要相匹配,如果功率过大,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反而可能会加重计算机的工作负荷,从而会产生恶循环,最终缩短了CPU风扇的寿命。因此,我们用户在选择CPU风扇时,不能错误认为风扇功率大其散热效果肯定会好,而应该根据够用原则来选择与自己电脑相匹配的风扇。
3、散热风扇的运行效果与环境温度无关
由于CPU散热风扇常常工作在室内环境中,而室内温度恰好可以保证散热风扇能高速顺畅地运转,于是许多人就想当然地认为散热风扇的运行效果与环境温度无关,其实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人是没有在条件恶劣、温度低下的环境中运行过电脑,一旦到了温度极低的冰天雪地中使用电脑时,哪怕是刚刚新买的CPU散热风扇,用不了多长时间,您就能感觉到散热风扇的运行效果很差,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是运行过程中噪音很大,在刚刚启动计算机的那一刹那转动不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中,涂抹在散热风扇的转轴上的润滑油失效,致使散热风扇在初期启动时转动很艰难,严重的话就会发出噪音很大的震动,因此为了能保证散热风扇有良好的运行效果,我们除了要注意使用环境的温度外,还要特别给风扇加注防冻润滑油,以确保CPU散热风扇也能在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
4、散热风扇装反的话风扇就不能转动
您有没有将散热风扇的卡子装反过?当然,谁也不愿意尝试将自己的散热风扇装反,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一不小心将散热风扇装反的话,风扇到底还能不能转呢?许多人都会说装反的话肯定就不能转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实际的操作来看,散热风扇的卡子即使安装反了,风扇也能运转,不过这种运转并不能达到降温的效果,而且转动的时间也没有多长时间,就会导致系统CPU温度提升,这样主板上的CPU温度监控部件就发挥作用,CPU降频后就容易出现频频死机和自动关机现象,严重的话可能使散热风扇或者CPU损坏,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在安装CPU时,千万不要将风扇的卡子位置安装反了,也不要尝试将风扇反安装,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高价风扇肯定散热效果好
风扇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大,最便宜的仅仅十几元,最贵的可能达到数百元,考虑到直接影响着CPU寿命的问题,这里多花一点钱也是值得的,但是,并不是价格越贵就一定越好。在普通用户的消费观念看来,一等价钱一等货,散热风扇的价格越高,它的质量和性能也应该比其他类型的产品要好,其实并不如此。散热风扇的价格越昂贵,并不代表接风扇的功率就大、转速就快。其昂贵的价值可能会体现在风扇制作材料比较好、风扇的品牌知名度高以及风扇需求量大或者是拥有其他辅助功能等方面上,如果风扇的高价是由这些原因引起的,那么购买回来的高价风扇不见得所有功能都适用于所有消费者的电脑。另外散热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只与散热风扇有关,还与散热风扇是否能与CPU协调配合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的话,如果高价风扇不能与自己电脑中的CPU有效进行配合,不但不会达到理想的散热效果,严重的话还有可能损坏CPU。所以大家在购买前应该详细了解与多加比较,市场上仍有许多“便宜又好使”的散热风扇。因此,单独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散热风扇的散热效果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大家最好选择CPU厂商推荐的散热风扇。
6、风扇必须安装牢靠才能减少噪音
试想一下,如果风扇没有很牢固地固定在散热片上,而是很松垮,这样的风扇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许多人肯定会脱口而出道,风扇肯定会产生很强烈的噪音,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很片面的。尽管目前市场上许多风扇都是将散热风扇很牢固地固定在散热片上的,但也有风扇并没有将风扇直接固定到散热片上,而是固定在一个塑料框架上。我们都知道风扇的噪音来源之一就是由共振引起的,为了能降低由这种原因引起的噪音,许多风扇都通过一个具有弹性的塑料框架进行固定,以便能起到防止共振的作用。这种风扇在直接固定到塑料框架上之后,再把塑料框架通过卡扣固定到了散热片上,轻压风扇四个角落时,就会发现风扇有一定余地的运动空间,这样做并不是固定得不牢,而是为了降低风扇运转时的噪音采取的特殊设计。所以,那种认为风扇必须安装牢靠才能减少噪音的说法有失偏颇!
7、散热片面积越大散热效果就越好
由于C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是通过传导到散热片,再经风扇带来的冷空气吹拂而把散热片的热量带走的,而风扇所能传导的热量多少与散热片的面积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风扇的散热效果就越好,但这种说法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在机箱内有足够的剩余空间的情况下。如果计算机的机箱本来散热空间就不大,在没有足够剩
余空间的话,面积很大的散热片就很难安装到机箱中,即使勉强能安装到机箱中,太大的接触面积也会阻挡散热片周围的热空气很快散去,从而导致机箱内部的整体温度过高,以致于影响整个电脑的运行性能,因此笔者建议散热片面积的大小选择应和机箱相匹配,不能一位地追求面积大的散热片。
8、扇叶大的风扇排风量就大
扇叶大的风扇排风量就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风扇排风量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它是衡量一个风扇性能的最直接的因素,它的大小不仅仅与风扇叶子的尺寸大小有关,还与叶片的设计形式、风扇厚度以及扇叶的偏角有关系。如果一个风扇的扇叶尺寸很大,但其扇叶如果是扁平的话,那就不会形成任何气流的,风扇的排风量就为零,所以关系散热风扇的排风量,扇叶的角度是决定性因素。在购买风扇时,我们如果要检查风扇的排风量的话,只要将手放在散热片附近感受一下吹出的风强度就可以了,通常排风量大的风扇,即使我们在离风扇很远的位置,也可以感觉到风吹来的气流。
9、风扇转速越高冷却效果越好
不少人认为风扇转速越高,那么在同一时间内,从CPU上带走的热量就越多,这样CPU就越容易冷却,事实并不是如此。如果风扇的转速超过其标准值,那么风扇在长时间超负荷情况下运行时,从CPU上带走的热量就比它在高速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小,这样时间运行得越长,热量差也就越大,这样高速运转的风扇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反而使CPU温度大幅提升;况且,散热风扇的转速越高,可能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就越大,严重的话可能让风扇或者CPU报废掉;另外,要想让风扇高速运转,还必须有较大的功率来提供动力源,而高动力源又是从主板和电源中的高功率中获得的,主板和电源在超负荷功率下就会经常引起系统的不稳定。所以,风扇转速越高冷却效果越好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第三篇:笔记本电脑CPU风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大家都知道,笔记本里面都有一个cpu风扇和散热器,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笔记本降温,防止电脑温度过高出现各种故障问题。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CPU风扇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CPU风扇无法正常工作。那么,笔记本电脑CPU风扇都有哪些常见问题呢?下面就随U大侠小编一起来看看笔记本电脑CPU风扇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cpu风扇
1、笔记本电脑的CPU风扇不转
故障现象:一台笔记本电脑,发现CPU风扇在电脑运行到后背面板温度很高时仍不转,经检查发现电脑启动自检时会转一下,说明风扇在制动上没有问题。可是后背面板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仍然不转。
处理方法:CPU风扇主要是为CPU散热,只有当CPU温度高于70℃左右时才会旋转为其散热。另外,后背面板温度过高的问题并非一定是CPU引起的,硬盘、内存、显卡和主板等配件的热量都可能聚集在这里,所以后背面板温度过高和CPU风扇是否旋必然联系。另外,建议同时运行大型游戏进行测试,如果一段时间后CPU风扇还不转,则有可能是CPU风扇的问题。
2、CPU风扇安装不到位导致经常死机
故障现象:一台IBM T42笔记本电脑,只要启动后,运行一段时间速度就会变慢,而且出现无故死机和自动重启的现象。
处理方法:由于CPU风扇噪声较大,此前该笔记本电脑的CPU风扇曾经被拆卸下来做过清洁,因此判断可能是CPU风扇的问题,导致CPU温度过高而出现问题,后面拆下来检测是T42原装CPU风扇的螺丝没有安装到位,重新安装后再没有出现该故障。
3、CPU散热风道堵塞引起停机故障
故障现象:开机工作一个多小时后就突然停机,过一会又可以开机,但是开一会又停机。
处理方法:既然能够开机说明硬件系统没问题,出现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CPU温度过高,自动开启了保护功能而停机。所以我们拆开笔记本电脑检查,如果没有发现CPU风扇的问题的话,再拆开散热风道,会发现风道被一些絮状物品堵死,进行清理后把笔记本电脑复原,就可以解决故障了。
4、CPU风扇停转导致死机故障
故障现象:笔记本电脑的CPU风扇有时候停转了,致使CPU温度过高而造成死机。
处理方法:现在的移动CPU基本上都具有温度保护功能,当CPU的温度超过某个限度的话,它就会死机或重启,从而保护CPU。如果是CPU风扇出现问题,就应尽快送修以排除故障,保证风扇正常运转。
5、笔记本电脑的CPU风扇有时候转有时候又停
故障现象:朋友的一台东芝M2笔记本电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CPU风扇有时转有时不转,但感觉机身温度一直很高。
处理方法:笔记本电脑的风扇是采用温控设计的,一般CPU温度高于70℃时才会旋转,机身温度高并不代表内部温度真的很高,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第四篇:CPU名词解释
英特尔® 定向 I/O 虚拟化技术(VT-d)
英特尔® 定向 I/O 虚拟化技术(VT-d)在现有对 IA-32(VT-x)和安腾® 处理器(VT-i)虚拟化支持的基础上,还新增了对 I/O 设备虚拟化的支持。英特尔定向 I/O 虚拟化技术能帮助最终用户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改善 I/O 设备在虚拟化环境中的性能。英特尔® 可信执行技术
英特尔® 可信执行技术是一组针对英特尔® 处理器和芯片组的通用硬件扩展,可增强数字办公平台的安全性(如测量启动与保护执行)。此项技术实现这样一种环境:应用可以在其各自的空间中运行,而不受系统中所有其它软件的影响。AES 新指令
英特尔® 高级加密标准新指令(AES-NI)是一组用于快速而安全地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的指令。高级加密标准新指令对各种加密应用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执行批量加密/解密、身份验证、随机数字生成和验证加密的应用。英特尔® 64
英特尔® 64 架构在与支持软件结合使用时,能实现在服务器、工作站、台式机和移动式平台上进行 64 位计算。¹ 英特尔 64 架构通过允许系统处理 4 GB 以上的虚拟和物理内存提高性能。英特尔® 防盗技术
英特尔® 防盗技术(英特尔® AT)可在笔记本电脑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帮助保护其安全。英特尔® 防盗技术需要从支持英特尔® 防盗技术的服务提供商订阅服务 空闲状态
当处理器空闲时,使用“空闲状态”(C 状态)实现节能。C0 为操作状态,表示 CPU 正在处理有用工作。C1 为第一空闲状态,C2 为第二空闲状态,依次类推,C 状态的数字越大,采取的节能措施越多。
增强型 Intel SpeedStep® 动态节能技术
增强型英特尔 SpeedStep® 技术是一种先进方法,它既能实现高性能,又能满足移动式系统的节能需求。传统的英特尔
SpeedStep® 技术依据对处理器负荷响应的高低程度在两种电压和频率之间切换。增强型英特尔 SpeedStep® 技术在该架构基础上构建,使用电压与频率更改分离以及时钟分区和恢复等设计策略。温度监视技术
温度监视技术通过几项散热管理功能防止处理器封装和系统出现散热故障。片内数字温度传感器(DTS)检测内核的温度,散热管理功能则降低封装功耗,从而在需要时降低温度,以保持在正常操作限制以内 英特尔® 快速内存访问
英特尔® 快速内存访问是图形和内存控制器中枢(GMCH)骨干架构的更新;它通过优化对可用内存带宽的使用和降低内存访问延迟而提高系统性能。英特尔® 灵活内存访问
英特尔® 灵活内存访问使不同大小的内存均可填充,且保持在双通道模式中,从而使用户的升级变得更加轻松。执行禁用位
英特尔病毒防护技术是一项基于硬件的安全特性,它能减少受病毒和恶意代码攻击的机会,并防止有害软件在服务器或网络上执行和扩散。
有扩展页表(EPT)的英特尔® VT-x 带有扩展页表(EPT)的英特尔® VT-x,也称为二级地址转换(SLAT),可为需要大内存的虚拟化应用提供加速。英特尔® 虚拟化技术平台中的扩展页表可减少内存和电源开销成本,并通过页表管理的硬件优化而增加电池寿命。要辨认当前 BIOS 版本,查看 BIOS 版本字符串:
启动时,按 F2 进入 BIOS 设置程序,查看主菜单,BIOS 版本字符串86A后面的4 位数就是当前 BIOS 版本。
英特尔固态硬盘工具箱
英特尔® 固态硬盘工具箱(英特尔® SSD 工具箱)是一个硬盘管理软件,它让您能: * 查看英特尔® 固态硬盘(英特尔® SSD)的当前硬盘信息,包括:
硬盘健康状况-预计硬盘的剩余寿命-SMART 属性(对硬盘驱动器和非英特尔 SSD 也可用)
-识别设备信息(对硬盘驱动器和非英特尔 SSD 也可用)
* 使用 Trim 功能(删除档案时会使固态硬盘立刻将磁盘区块清空,而不是等待下一次再次写入档案时才将区块清空,避免集中写
入同一区块,以增强耐用性及写入时的性能。这会大幅提高硬盘的性能。)优化英特尔 SSD 的性能 * 支持的英特尔 SSD 更新固件 * 运行快速全面的诊断扫描以测试英特尔 SSD 的读写功能 * 检查并调节系统设置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英特尔 SSD 性能,功效和持久性
* 查看系统信息和硬件配置,如中央处理单元(CPU)、芯片组、控制器名称和驱动程序版本 * 在辅助英特尔 SSD 上运行安全擦除
第五篇:CPU讲稿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走红的64位微处理器。
一、CPU发展的孕育期(1971~1978)
代表CPU:intel 4004、8008 世界上第一款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4位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十分冷淡。于是Intel公司随后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二、CPU发展的摇篮期(1978~1979)
代表CPU:intel 8086、8088 这期间的代表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推出的这款8086处理器,它是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最高主频为8MHz,内存寻址能力为1MB。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从这点上来说,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8086的性能是那么的不堪,但是它的诞生却奠定了以后CPU发展的基础。
1979年,英特尔公司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8088。8088集成了约29000个晶体管,采用40针的DIP封装,最高频率为8MHz。也正是从8088开始,PC(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因为1981年IBM公司将8088芯片首先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标志着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CPU发展的婴幼期(1979~1985)
代表CPU:Intel 80286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它 是一颗真正为PC而存在的CPU,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首先用在AT机中,引起了业界了极大的轰动。80286 采用PGA封装,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可使用的工作方式包括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两种。在这之前,INTEL也发布过80186 CPU,这是一颗性能介于8088,80286之间的的CPU,但因为某种原因,80186从来都没有在PC中应用过。
四、CPU发展的幼儿期(1985~1993)
代表CPU:intel 80386、80486 1985年10月,intel推出了386DX,其内部包含27.5万个晶体管,最高频率为40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为32位,可以寻址4GB内存,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并且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而且在386时代,英特尔为了解决内存的速度瓶颈,采取了用预读内存的方法来缓解,并为386设计了高速缓存(Cache)这一方案。intel的这一设想无疑是伟大的,不仅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intel发布386的时候,同时也有其他的几家CPU制造商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性能也不错,比如Motorola 68000、AMD Am386SX/DX和IBM 386SLC。
1989年,英特尔乘胜追击推出486芯片,该芯片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50MHz。在当时,486所采用的技术是最先进的,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性能比80386 DX提高了近4倍。
在intel推出486的同时,其他几家CPU制造商也不甘寂寞,也都发布了自己的同性能CPU,其中以TI 486 DX、Cyrix 486DLC和AMD 5x86为代表。
五、CPU发展的儿童期(1993~1999)
代表CPU:Intel Pentium/Pentium2/Celeron、AMD K5/K6 1993年,intel的Pentium(奔腾)CPU面世,这一全面超越486的性能优良的产品为intel赢得了巨大的声誉,Intel?inside 深入人心,同时也把其他竞争对手甩在了后面,一举奠定了市场的霸主的地位。早期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制造工艺,后期120MHz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
97年~98年,这两年对于CPU业界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一个极其混乱的两年,这不仅是因为在这两年里,各大CPU厂商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法宝,也是因为在这两年里,不少CPU制造商因产品性能问题被兼并或倒闭。
97年初intel为了提高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发布了Pentium MMX(多能奔腾),同时许多新指令集也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ntel的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SSE和AMD的3D NOW!。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在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得到最佳的性能。
97年中Pentium II和AMD K6上市,年末Cyrix 6x86MX面市。AMD是一个生命力异常顽强的公司,在与intel的竞争中,一直是屡败屡战,精神可嘉。在Pentium呼风唤雨的年代,AMD在1996年发布了自己第一块独立生产的x86级CPU——K5,但性能一般。永不服输的AMD在1997年又卷土重来,推出了拥有全新的MMX指令,整体性能要优于奔腾MMX,接近同主频PⅡ的水平K6。
到了98年,经过一年混战,CPU市场正式开始洗牌。Intel的Pentium 2发布,它采用0.25微米工艺制造,最高频率为400MHZ。但是因为转用了Slot 1架构,所以很多消费者并买帐。AMD的K6-2乘机而入,凭借低廉的价格一度占得近30%的市场份额,这也给AMD一个喘息的机会。所以到了99年,面对Intel的猛烈反扑,AMD没有步Cyrix的后尘,落得被收购的下场。
而在低端市场,英特尔为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于98年4月推出了最高频率为300MHz的Celeron(赛扬),但因为没有二级缓存,该微处理器性能甚为低下,于是intel紧接着又发布了内建32KB L1 Cache、128KB L2 Cache的Celeron300A、333、366,在市场中挽回了一点颜面。
六、CPU发展的少年期(1999~2001)
代表CPU:Intel Pentium3、AMD Athlon 99年伊始,intel就忙不迭的发布了采用Katmai核心的Pentium3 CPU,该CPU的系统总线频率为100MHz,起始主频为450MHz,一级缓存为32KB(16KB指令缓存加16KB数据缓存),二级缓存大小为512KB,0.25微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950万个晶体管,采用Slot 1架构。
反观AMD方面,为了抵抗来势汹汹的P3,AMD于99年6月推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K7微处理器,并将其正式命名为Athlon。K7也不负众望,在时钟频率上率先进入到了G时代,并给intel的处理器在市场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自此,CPU市场真正步入intel、AMD两强争霸的时代。
七、CPU发展的青年期(2000~2003)
代表CPU:intel Pentium4/Celeron4、AMD Athlon xp/Duron 面对市场的压力,intel于2000年发布了Pentium4处理器。但接下来的一切都不是很顺利,光是接口就改了2次。第一次是因为刚开始的423接口的Willamette 核心 P4 所搭配的 RDRAM(i850芯片组)价格太高,市场反应冷淡,于是又改成NORTHWOOD核心的478接口P4。再后来为了提升频率,intel又将核心改换为 Prescott 核心,接口也换为LGA775,虽然经过这么一折腾,频率是上去了,最高的达到了4G,但是发热量也高的惊人,而且如此频繁的改换接口,也令消费者不厌其烦。
在低端市场,intel则一律把CPU的二级缓存消减3/4,从512K到128K(后期的 Prescott 核心赛扬为256K),使性能大大削弱了。
而AMD公司则在2000年6月份推出了Athlon xp处理器,再次向英特尔发出了挑战,并在DIY市场取得重大成功,可以这么说,在进入到Pentium4时代以来,在AMD的紧逼下,intel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也为AMD后来的K8处理器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早期的Palomino核心Athlon XP为0.18微米制造工艺,发热量较大。但在AMD采用了新的Thoroughbred核心后,发热量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两者除了在发热量及DIE尺寸上有所不同外,外形几乎一样,都是462针的接口、128K的一级缓存和256K的二级缓存和3750万的晶体管数。
八、CPU发展的壮年期(2003~至今)
代表CPU:AMD Athlon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