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应处理好三个关系(划清“四
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
蒋乾麟《 人民日报 》(2010年09月08日07 版)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此,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重要关系。
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
所谓一元化,是就指导思想而言的;所谓多样性,是就现实社会中存在多种思想观念而言的。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社会思潮。既巩固思想基础,又丰富文化内涵。巩固思想基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丰富文化内涵,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这两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基本思想共识,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文化多样性,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在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纠正关于一元化与多样性的两种错误认识。有人认为,指导思想一元化必定扼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历史经验表明,杂乱无序的思想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因而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正是有了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引导和规范,多样性社会思潮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并得到质的提升。因此,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仅
不会扼杀社会思潮的多样性,而且有利于多样性社会思潮的发展和完善。也有人认为,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必然妨碍指导思想一元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思潮的多样性是一种正常的状态。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理论创新,激发社会活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思想认识成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始终坚持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可以说,没有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就失去了源泉和活力。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我们国家,各种思想文化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离开这一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文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在坚持这一根本方向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鼓励、支持思想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吸引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原则性与包容性的关系
所谓原则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包容性,就是尊重差异,包容和吸纳多样性的社会思想文化。处理好原则性与包容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既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又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一切积极有益的探索。
认清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是客观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和趋势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的内容,使之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为此,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反对那种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
别论断为依据而拒斥时代发展要求的观念和做法。与此同时,必须敏锐辨别和坚决反对一切以探索创新的名义歪曲、否定、抹黑马克思主义的行为。
认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与否定、偏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崭新的制度形态,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然而,由于不同国家、民族的情况不同,社会主义的表现形态必然存在差异,每个国家都应当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一条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应当看到,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而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条道路。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不能变。为此,必须坚决抵制和有力批判民主社会主义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实则否定和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错误思潮。
认清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与否定、反对党的领导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而绝不能否定和反对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一致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错误就在于割裂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声称坚持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鼓吹多党轮流执政,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一些人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其实质就是要
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如果那样,人民的政权就要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颠覆,国家就要分裂,人民就要遭殃。
“破”与“立”的关系
所谓“破”,就是批驳和反对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所谓“立”,就是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破”不“立”或者只“立”不“破”,既不利于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巩固,也不利于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破”与“立”的有机统一。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党的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进干部群众,使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时代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决批驳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激浊才能扬清。只有对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思潮进行坚决批判,与其从根本上划清界限,才能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看到,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误导人们的认知,腐蚀人们的心灵,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错误思想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和反对。特别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其错误本质,明确其实践危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提高判断能力,自觉践行真善美,坚决拒斥假恶丑。
第二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杨 庆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三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发言稿《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1)(2)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四篇: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领导讲话稿的起草是“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只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准确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写出让领导认可的讲话稿。
一,正确处理“理论指导”和“工作安排”的关系,使讲话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作为党委的领导,如果讲话中没有实际的工作安排,光谈理论指导,重“虚”轻“实”,就会造成讲话不切实际、空洞无物,工作安排不明确,致使工作推进困难。而如果讲话中不作理论指导,只作具体工作安排,重“实”轻“虚”,就会造成工作安排过细,党委职责未尽,讲话内容和政府领导重复,而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思想未通、思路不清,无法开展工作。可见,领导讲话稿不仅要“虚”“实”结合,而且要做到“虚”“实”有度、言之有物。
一是理论指导要把握精髓、言简意赅,忌高谈阔论、言之无物。如:某县决定开展一项创优达标工作,但该县基础较差,要达到标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干部持否定、怀疑态度。在动员大会上,党委领导要通过讲话统一干部思想。讲话从中央精神到上级要求,从国际到国内,长篇大论,而工作安排则寥寥数语带过,草草收场。结果参会的同志听得头昏脑涨、“一头雾水”,开展工作时却无从下手。本想“以理服人”,结果却是“理不服人”,令人生厌。“文以载道”,党委领导的讲话要像一面旗帜,昭示真理、凝聚人心;要像一把钥匙,解疑释惑、启迪人心;要像一剂良药,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应把握精髓、言简意赅,不能以文解文、空谈理论、连篇累牍。
二是工作安排要思路清晰、抓住关键,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如果工作安排没能抓住重点,那讲话稿就成了“流水账”,主要工作完了还有重要工作,重要工作后面还有重点工作……一项工作安排用十多页的稿子还没能写清楚,对工作的指导性也就体现不出来。
二,正确处理“场合变化”和“领导风格”的关系,使讲话切合时宜、个性鲜明。
每个领导的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平实婉转;有的善理论阐述,有的喜事例说明。领导风格的体现,是一篇讲话稿被领导认可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只注重“领导风格”的体现,而没能很好地结合讲话场合的变化,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严重的可能“贻笑大方”。
一是要正确把握场合,找准讲话切入点。俗语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撰写讲话稿也要审时度势。如某革命老区向上级争取一个工业项目,在论证评审会上,县委领导不从项目获利收益讲起,而是另辟蹊径,把如何改变老区人民贫困生活作为讲话的切入点,风格迥异、效果良好,打动了评审领导,使该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
二是要大胆创新,力求立意新颖。一篇好的讲话稿要提出一些新思想,给人以启迪;要有几句“提神”、“醒脑”的话,抓住听众,鼓舞人心。如: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多数讲话稿都是从完成任务、加快发展、努力争先等方面来讲,而某地党委领导根据当地财政负债大的实际,提出“还账也是政绩”的新思路,得到一致认可。
三是要用心遣词造句,切合讲话场合。首先要根据领导讲话的角度选择词句。如对本级和下级讲话时多是使用“要怎样”,而对上级汇报时就应是“将怎样”。其次要根据参会者的情况选择词句。如针对农村基层党员的讲话,用词就要通俗易懂,可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词句。第三要根据会议的性质选择词句。如党代会、党委会,就要体现严肃庄重,要用书面化的规范语言;而年终团拜会一类的场合,语言则要热情洋溢、轻松自然。
三,正确处理“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使讲话主题鲜明、系统严密。
党委会议需要议定的事项多,内容庞杂、差异较大。如果撰稿者不把握好“全面完整”和“突出中心”的关系,讲话稿就会主题不明、思路不清。
一是要准确把握会议主题。在撰写内容庞杂的会议讲话稿时,要从多个内容中提炼出共性的问题,把“筋”提出来,明确讲话的主题。
二是要做好工作的分类整理。要使讲话稿全面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撰稿者就要对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能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并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如,在讲党建工作时,就应把党建工作完整地体现出来,若把统战工作遗漏,就会让统战部门的同志认为党委领导不重视统战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三是要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党委领导的讲话既要全面系统,又要主题突出,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在起草讲话稿时巧妙运用“概述”和“详述”。“概述”就是要把所涉及的工作全面完整地概括,没有遗漏。如在党委全委会上的报告,对一年的工作都有一段概括性的总结,但有的秘书工作者只注重地方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体现,而没有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体现,让与会者感到党委领导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详述”时要把重点部分写深写透。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说明问题时要注意运用“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等正反结合、层层深入的论述,运用内在的逻辑将主题深化。
第五篇:做好文秘工作应处理好三种关系(本站推荐)
做好文秘工作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杨 光
文秘工作是办公室履行“参与政务、办理事务”职能的重要载体。作为枢纽机构,办公室的服务工作是否到位、助手作用是否发挥、窗口效应是否体现,与文秘工作能否奋发有为关系极大。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文秘工作,必须强化与时俱进理念,把握行业工作特点,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学”与“研”的关系。学习是文秘人员的第一要务。文秘工作者应当把学习和研究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写作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新时期行业工作的动向和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中央和省关于推进行业改革的措施和言论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并高度关注和掌握,只有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另一方面,文秘人员应利用参与会议、调研、考察等活动的机会了解和吸纳来自各方的知识和信息,做到广闻博览、广泛涉猎,促使自己具备广阔的眼界和知识面,并注意收集素材,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承”与“创”的关系。文秘工作人员首先应当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精通各项业务,扎实而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做到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坚持文字起草上“出新”。大到工作报告,小到会议通知,都应加强行文的思想创新、体裁创新和内容创新,力争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坚持工作方式上“求新”。对所负责的工作经常作全面性、前瞻性的思考,对具体的事务要善于出新点子、新办法,特别善于灵活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在服务领域上“拓新”。要努力克服文秘服务的被动局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力求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为单位领导干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是“助”与“换”的关系。贯彻领导意图是文秘人员工作的基本准则。作为文秘人员,应当努力适应领导要求,在当好参谋助手上下功夫。工作中,既要能够准确处理公文,认真办理事务,又要能够围绕中心工作,及时调查研究和搜集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既要能够从小处着手当好领导的“手脚”和“耳目”,又要能够从大处着眼当好领导的“外脑”和“智囊”。但服务领导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参”到点子上,“助”到关键处,力求经常性地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要细心及时捕捉领导的思维亮点,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要努力接近领导的思路,力争思想上与领导接轨,才能扮演好领导满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