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标置设员人及施设育教殊特
特殊教育设施及人员设置标准
第 1 条
本标准依特殊教育法(以下简称本法)第十七条第四项规定订定之。
第 2 条
特殊教育设施之设置,应符合个别化、社区化、无障碍、融合及现代化原则。
第 3 条
本标准适用于公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班)及特殊幼稚园(班)。但艺术才能资赋优异特殊教育班,依艺术教育法相关法令之规定办理。
公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稚园之设立,本标准未规定者,依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与幼稚园设立之相关法令规定办理。
第 4 条
身心障碍特殊教育学校得同时设置幼稚部、国小部、国中部及高职部等学部;实施多学部之学校,应以向上延伸设立高职部为原则。
前项设置多学部学校,其设置标准,本标准未规定者,依其最高教育阶段之学校设立相关法令规定办理。
第 5 条
身心障碍特殊教育学校之校地面积,依下列规定:
一学生人数在六十人以下之学校,其校地可开发使用面积,至少应有一千二百平方公尺。
二学生人数逾六十人之学校,每增加一名学生,应增加十五平方公尺之校地面积。
三学校所在社区公共设施可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使用,且能提出同意使用证明文件,并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者,其校地面积标准,得酌
减该公共设施可提供使用面积之二分之一。但酌减面积不得超过校地
面积之五分之一。
资赋优异特殊教育学校之校地面积,依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设立标准之规定。
特殊幼稚园之园地面积应按儿童人数计,平均每一儿童所占土地面积,室内为二平方公尺、室
外为四平方公尺以上。
第 6 条
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稚园之校(园)舍及设备,除应合于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或幼稚园之规定外,其属身心障碍之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稚园,并应依教育阶段、障碍类别及程度之实际需要,设置复健治疗、生活及学习所需特殊设备。
第 7 条
身心障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稚园,每班人数规定如下:
一学前教育阶段:每班以不超过十人为原则。
二国民小学教育阶段:每班以不超过十二人为原则。
三国民中学以上教育阶段:每班以不超过十五人为原则。
资赋优异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稚园,每班学生人数不得超过三十人。
第 8 条
特殊教育学校设各处、室及处、室以下设组之规定如下:
一教务处:设教学、注册、设备、图书、出版等组。
二训导处:设训育、生活教育、体育、卫生、住宿等组。
三总务处:设文书、事务、出纳等组。
四实习辅导处:设实习、就业辅导等组。
五研究发展处:设资讯、研究、推广、辅具等组。
六辅导室:设辅导、复健等组。
前项处、室或组之设置,得由各校视实际需要,整合其功能并调整其名称,其最高设置标准如下:
一六班以下:设二处及二组。
二七班至十二班:设三处(室)及九组。
三十三班至二十四班:设四处(室)及十二组。
四二十五班以上:设五处(室)及十五组。
人事及会计单位依有关法令规定设置之。
特殊幼稚园之行政组织,依第一项及第二项第一款之规定。
第一项及前项各行政组织之设置及掌理事项,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定之。
第 9 条
特殊教育学校员额编制如下:
一、校长:一人。
二、主任、组长:各处、室置主任一人,由教师兼任;各组置组长一人,除总务处各组组长专任外,其余组长由教师兼任。但复健组组长得由专任之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兼任。
三、秘书:设二十五班以上或三学部之学校,置秘书一人,由教师兼任。
四、教师:学前教育及国民小学教育阶段,每班置教师二人;国民中学及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每班置教师三人。
五、导师:每班一人,由教师兼任之。
六、教师助理员:学校身心障碍学生人数,每二十人置一人,未满二十人以二十人计。
七、住宿生管理员:设有学生宿舍之身心障碍特殊教育学校,置住宿生管理员四人,其住宿学生人数超过四十人者,依下列规定增置之:
(一)国民小学教育阶段(含幼稚部):每增加十人,增置一人。但增加之学生均为以听觉及语言障碍为主者,每增加二十人,增置一人。
(二)国民中学教育阶段:每增加十五人,增置一人。但增加之学生均为以听觉及语言障碍为主者,每增加二十五人,增置一人。
(三)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每增加二十人,增置一人。但增加之学生均为以听觉及语言障碍为主者,每增加三十人,增置一人。
八、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依学生需要置下列各类专任人员四人至九人,第四目所列人员并得依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及助理人员遴用办法规定聘用:
(一)医师:以具有专科医师资格者为限。
(二)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临床心理师及语言治疗等其他治疗人员。
(三)社会工作师。
(四)职业辅导、定向行动专业人员。
九、护理师或护士、营养师:除依学校卫生法规定设置外,十五班以上或设有二校区者,并得增置护理师或护士一人。
十、干事、助理员、管理员、书记:按同等级学校一般标准配置。
十一、技士、技佐:设有职业类科之学校,视职业类科之实际需要,配置技士或技佐一人至三人。
十二、工友、技工、司机:
(一)工友:学生以听觉障碍为主之学校,每四班置工友一人。学生以视觉障碍、智能障碍及肢体障碍为主之学校,十二班以下置工友六人,十三班以上,每四班增置一人。设有学生宿舍者,住宿学生人数在二百人以下,增置四人,超过二百人者,每满一百人增置一人。
(二)技工、司机:视实际需要配置。
十三、运动教练:为专门从事运动团队之训练或比赛指导之工作,得置运动教练。
第 10 条
学校特殊教育班之办理方式如下:
一自足式特教班。
二分散式资源班。
三身心障碍巡回辅导班。
前项特殊教育班之班舍及设备,准用第六条之规定。
第 11 条
前条第一项第一款之自足式特教班,每班学生人数准用第七条之规定。
前条第一项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分散式资源班及身心障碍巡回辅导班,每班学生人数依该管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之规定。
第 12 条
身心障碍特殊教育班员额编制,由该管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视实际需要准用第九条第四款至第六款及第八款之规定。
资赋优异特殊教育班员额编制,由该管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视实际需要准用第九条第四款及第五款之规定,并得聘请兼任之特约指导教师。
第 13 条
少年监狱、少年辅育院、社会福利机构及医疗机构依本法第十六条第二项设立特殊教育班,其设施及人员设置之标准,依该管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之规定。
第 14 条
本标准施行前设立之特殊教育学校(班)、特殊幼稚园(班),未符合本标准者,视实际状况逐年调整之。
第 15 条
本标准自发布日施行。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省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省人民政府定期将监测、预报情况予以公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执法监督体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时,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件,并佩带执法标志。
第二篇:教 案 设 计 评 比 标 准
教 案 设 计 评 比 标 准
一、完整性:
教案要求有首页、副页,各项教学信息完整,格式规范,能体现教学活动全过程,合理选用教学器材,有对课堂讲授情况的总结和反思,有对学生课后的要求及作业的布置,而且作业量适中,难以程度恰当(10分)
二、正确规范性:
教案中所反映的知识点正确无误,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恰到好处。知识点的展示过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相符。(15分)
三、清晰性:
教案所反映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容量适当,过程严密。课题的引入承上启下,能引发学生兴趣。教案文字整齐,图文并茂。时间分配合理。(15分)
四、创新性:
教师应在教案的格式设计上富有创新,使其更具合理性、实用性。并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较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5分)
五、课堂互动:
课堂内容安排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案中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充分考虑与预设。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给学生充分参与互动和有效学习的机会,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15分)
六、重点突出:
教案的教学容量适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四十五分钟的课程,内容安排恰如其分,课堂教学有效度高。同时有利于向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10分)
七、内容充实:
教案中有相关课外知识的拓展,向教材补充了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学习所得。(10分)
八、文本表达力强:
语言准确,切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案的表述清楚,详略得当。(10分)
西 校 区
第三篇:教 育 现 代 化 建 设 十 六 项 指 标
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在园人数与4-6岁年龄组人口数之比)达90%以上。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
三、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
四、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9周岁人口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比例)达50%以上。
五、每个乡镇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
六、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健全;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外来务工农民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
七、幼儿园均建成省标准幼儿园,其中60%建成“江苏省优质幼儿园”。
八、小学初中的办学条件均达到省标准化建设要求,初步建立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义务教育体系。
九、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省优标准。
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政府及有关部门按教育规律和实施素质教育相关规定管理学校;各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十一、在岗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60%,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5%,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以上。
十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教育城域网与辖区内大部分学校实现光纤连通,网上资源丰富、利用率高;中心小学、初级和高级中学校校建有校园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十三、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学生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十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城乡学校的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十五、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法律法规普遍得到贯彻落实,办学许可、教育教学管理、招生收费等行为符合规定。
十六、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完备。政府建立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检查、维修的制度。校园周边环境无污染,无不健康、不安定因素。有健全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