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5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地籍测绘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地籍测绘
1地籍测绘
1.1地籍测绘基本精度要求(P104)[掌握]: 1.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要求
(1)四等网或e级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 1/45000。
(2)四等网或e级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2.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1)解析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下表
表5 解析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2)图解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精度要求见下表 图解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3.地籍图的精度要求
地籍图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见下表 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要求表
1.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P105)[熟悉]: 1.地籍首级平面控制测量
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等级分为三、四等或d、e级和一、二级。
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建立,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也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施测。
已有的国家二、三、四等三角点和国家b、c、d、e级gps点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已有的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和一、二级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
根据调查区域已有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情况,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方法加密二级以上的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也可采用光电测距导线等方法加密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加密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点时,应联测三个以上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点。2.地籍图根平面控制测量(1)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2)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3)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地籍图根控制网点。1.3界址点测量(P105)[熟悉]: 1.界址点测量方法
(1)解析法。解析法指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极坐标法、直角坐标法(正交法)、截距法(内外分点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gps测量方法等,可根据界址点的观测环境选用不同的方法。(2)图解法。
采用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的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在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2.日常地籍测绘中的界址点测量
(1)界址点的检查。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进行日常地籍测绘,在增设新界址点前,应利用原有宗地草图测绘数据及界址点坐标,检查原界标是否移动或丢失。检查结果不满足精度要求的,如果对原测量数据有把握肯定是明显错误的,或经分析这是由于原测量精度低造成的,则以新测量数据为准。(2)界址点编号
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点号,在地籍子区内的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3)界址点恢复
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采用放样方法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4)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界址测量
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时,可预先准备好放样数据,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设立界标;在分割双方及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现场先设置界标,然后解析测量界标的坐标。
1.4地籍图测绘(P106)[熟悉]:
地籍图是用来说明和反映地籍调查区域内各宗地的分布、境界、位置和面积的,经过土地登记具有法律效力的专业地图,是地籍的基础资料之一。地籍图是制作宗地图的基础图件。1.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的内容包括行政区划要素、地籍要素、地形要素、数学要素和图廓要素。地籍要素包括地籍区界线、地籍子区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界址点、图斑界线、地籍区号、地籍子区号、宗地号(含土地权属类型代码和宗地顺序号)、地类代码、土地权利人名称、坐落地址等。2.地籍图的测绘方法
测绘地籍图的方法有全野外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成图和编绘法成图等。3.宗地图制作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的附图,是以宗地为单位根据实地调查的地籍数据编绘而成。宗地图与地籍图上的内容必须统一。宗地图的内容:
①宗地所在图幅号、宗地代码;②宗地权利人名称、宗地面积及地类号;③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界址线、界址边长;④宗地内的图斑界线、建筑物、构筑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⑤邻宗地的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线;⑥相邻宗地权利人、道路、街巷名称;⑦指北方向和比例尺;⑧宗地图的制图者、制图日期、审核者、审核日期。1.5面积量算与汇总(P106)[掌握]:
面积量算是指水平投影面积量算或椭球面面积量算。
水平投影面积的量算与汇总按照td/t 1001-2012《地籍调查规程》标准执行,椭球面面积的量算与汇总按照td/t 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标准执行。1.面积量算的项目
(1)县级行政区面积、乡级行政区面积、行政村面积、(2)地籍区面积、地籍子区面积、(3)宗地面积、地类图斑面积、(4)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2.面积量算方法
(1)解析法。解析法是根据直接在实地量测得到的有关数据,通过计算求得土地面积的一种方法。解析法面积量算包括坐标解析法和几何图形计算法。这是目前地籍测绘普遍采取的方法。
(2)图解法。在一定比例尺的图上(地形图、地籍图或土地利用现状图),采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和方法,量算地块的图上面积,然后换算成实地面积的方法称为图解法。
凡是直接在图上测算面积(无论采用何种工具和方法),均属于图解法面积量算。3.宗地面积计算与变更
(1)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坐标法或几何要素法计算宗地面积。
(2)面积变更采取高精度代替低精度的原则,即用高精度的面积值取代低精度的面积值;原面积计算有误的,在确认重新量算的面积值正确后,须以新面积值取代原面积值。
(3)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如原界址点坐标或界址点间距满足精度要求,则保持原宗地面积不变。
(4)变更前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用变更后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取代原宗地面积。
(5)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两次面积量算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的,保持原宗地面积不变;两次面积差值超限的,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
(6)对宗地进行分割,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的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的,将差值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如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4.面积汇总统计
面积量算完成之后,要对面积量算的有关资料加以整理、汇总。面积计算与汇总的结果均以表格的形式提供,报表的类型包括:(1)界址点成果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坐标。输出范围为宗地、地籍子区。
(2)宗地面积计算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坐标、边长,以及宗地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输出范围为宗地、地籍子区。
(3)宗地面积汇总表。内容包括地籍号、地类代码、面积。输出范围为地籍子区、地籍区。
(4)地类面积统计表。内容包括输出范围内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的各类面积及汇总结果。
输出范围为地籍子区、地籍区、区(县)、市。面积统计汇总是在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建库工作的基础上,以县级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各级数据汇总,数据汇总分为地市级汇总、省级汇总、全国汇总。
通过汇总获得市(地)级、省级和国家级不重不漏的各级行政区域面积和各土地分类面积。
1.6地籍总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P107)[掌握]:
地籍总调查成果实行三级检查、一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度,三检即:
(1)作业员的自检、(2)作业队(组)的互检、(3)作业单位的专检
(4)一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验收。1.地籍总调查成果的内容
(1)地籍总调查成果包括文字、图件、簿册和数据等。
(2)文字资料包括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3)图件资料包括地籍工作底图、地籍图、宗地图等;(4)簿册资料包括地籍调查外业记录手簿、地籍控制测量原始记录与平差资料、地籍测量原始记录、地籍调查表册、各级质量控制检查记录资料等;2.检查验收的内容 6条
土地权属调查检查验收的内容有:(1)地籍区、地籍子区的划分是否正确。(2)权源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合法。
(3)权属调查确认的权利人、权属性质、用途、年限等信息与权源材料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4)指界手续和材料是否齐备,界址点位和界址线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实地有无设立界标。
(5)地籍调查表填写内容是否齐全、规范、准确,与地籍图上注记的内容是否一致,有无错漏。
(6)宗地草图与实地是否相符,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四邻关系是否清楚、正确,注记是否清晰合理。地籍控制测量检查验收的内容有:
(1)坐标系统的选择是否符合要求。
(2)控制网点布设是否合理,埋石是否符合要求。(3)起算数据是否正确、可靠。
(4)施测方法是否正确,各项误差有无超限。(5)各种观测记录手簿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范。(6)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规定。(7)资料是否齐全。
界址测量与地籍图测绘检查验收的内容有:10条
(1)地籍、地形要素有无错漏;图上表示的各种地籍要素与地籍调查结果是否一致。
(2)观测记录及数据是否齐全、规范。(3)界址点成果表有无错漏。
(4)界址点、界址边和地物点精度是否符合规定。(5)地籍图精度是否符合规定。(6)图幅编号、坐标注记是否正确。
(7)宗地号编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重、漏。(8)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
(9)房屋及地类号、结构、层数、坐落地址等有无错漏。
(10)图廓整饰及图幅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地籍索引图的绘制是否正确;面积量算方法及结果、分类面积汇总是否正确等。3.检查
(1)自检。自检比例为100%。
(2)互检。互检的检查比例,内业为100%,外业可根据内业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但实际操作的检查比例不得低于30%,巡视检查比例不得低于70%。
(3)专检。专检的检查比例,内业为100%,外业实际操作的检查比例不低于20%,巡视检查比例不低于40%;专检除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外,还应检查全检记录、技术方案的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工作报告等是否符合要求。4.验收
(1)验收组先进行成果抽检和质量评定。内业随机抽检5%~10%,外业实际操作的抽检比例视内业抽检情况决定,但不得低于5%,根据抽检情况进行质量评定。
如果问题较多或较严重,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要求作业单位整改后再申请验收。(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评定为不合格,不予验收,退回整改后再申请验收:
①作业中有伪造成果行为的;②实地界址点设定不正确比例超过5%的;③控制网点布局严重不合理,或起算数据有错误,或控制测量主要精度指标达不到要求的;④界址点点位中误差或间距中误差超限或误差大于2倍中误差的个数超过5%的;⑤面积量算错误的宗地数超过5%的。
(3)验收组应出具验收报告和存在问题的书面处理意见。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数据准确、结论可靠 验收报告一份交被检单位,一份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存档。
案例样题
背景:我国某县为了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工作。本次地籍调查工作以“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为原则,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已有成果,以大比例尺地籍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清农村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地类)等,按照统一的宗地编码模式,形成完善的地籍调查成果,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提供依据。
同时,做好日常地籍调查及变更登记,保持地籍成果的现势性。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日常土地权属调查;二是日常地籍测量。本案例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日常地籍测量工作。
该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要求采用解析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并计算宗地面积。使用勘丈法等其他方法已发证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在日常地籍测量时,采用解析法重新测量并计算宗地面积。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该地籍调查区总面积约734km2。全测区的地形类别分为平地和丘陵地两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平地,主要位于测区南部,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80%;丘陵主要集中在测区的北部,其面积约占整个测区面积的20%。测区内建成区面积约为86 km2,主要分布在平坦地区,建成区内以多层建筑楼房为主,房屋密集;其农村居民地以一、二层建筑为主。2.主要技术依据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现有测绘成果资料
(1)该地区各级行政界线资料。
(2)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3)该地区最新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
(4)年度变更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统计台账。(5)该地区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档案、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6)该地区城镇地籍调查的调查档案。(7)各个时期的土地登记发证资料。(8)其他相关资料。5.比例尺及分幅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宗地图和地籍图比例尺不小于1∶2000。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日常地籍测量
地籍图采用1∶500比例尺,图形分幅为50cm×50 cm 矩形分幅。[问题] 1.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 2.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 3.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参考答案] 1.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1)界址点的检查。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进行日常地籍测绘。
界址点的检查方法一般有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或邻近地物点的距离、解析法检查界址点坐标两种。
检查结果满足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的,保留原测量数据。
(2)界址点编号。日常地籍调查时,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点号,在地籍子区内的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3)界址点恢复。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采用放样方法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4)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界址测量。
2.日常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 日常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有:界址点坐标册变更、地籍图及宗地图变更、宗地面积变更、面积汇总表及统计表变更等。
3.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地籍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
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地籍测绘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基本地籍图测绘、宗地图编制、宗地面积量算与汇总、成果质量检查和成果整理与提交共七项工作。
日常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
(1)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首级控制测量及其加密、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项主要工作。
(2)界址点测量,包括界址点位置的确认和野外界址点测量两项主要工作。(3)基本地籍图测绘,包括基本地籍图测绘和基本地籍图的编制两项主要工作。(4)宗地图编制。宗地图一般用32开、16开、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裁切获取,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1∶1000、1∶2000等。
(5)宗地面积量算与汇总。
(6)成果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检查、基本地籍图检查、界址点检查、宗地图检查以及面积计算检查。(7)成果整理与提交。①技术设计书;②地籍平面控制成果 ③基本地籍图;④宗地图;⑤界址点成果表;⑥宗地面积计算成果和面积汇总表;⑦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2.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内容(P111)[熟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采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技术路线与内外业相结合的技术方法进行。其工作内容包括:(1)资料准备、(2)正射影像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3)外业实地核实测量、(4)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5)成果整理与提交等。
2.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基本要求(P111)[熟悉]: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基本条件
在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是以完成被调查区域的土地权属调查工作为前提的,因此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工作,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条件。2.对航空摄影的要求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中,不同比例尺dom与摄影比例尺的对应关系表
表5.2.1 不同比例尺dom与摄影比例尺对应关系
4.对调查数据精度的要求(1)以明显地物为界线的,界线与同名地物在dom上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2)不以明显地物为界线的,界线与同名地物在dom上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0mm。
2.3资料准备(P112)[掌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资料准备工作,主要需要准备的专业资料如下:(1)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3)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4)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5)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6)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7)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等。2.4正射影像数据制作(P112)[掌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采用的基本工作底图一般以dom为主。相关比例尺的要求:
(1)农村:比例尺以1∶1万为主,(2)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以1∶5万为主,(3)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采用1∶2000或1∶5000,(4)城镇土地调查1∶500。2.5内业解译判读(P112)[掌握]:
内业解译判读:根据dom影像纹理、空间和色彩特征对影像上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信息进行判读、判译和判绘,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内业原图。
土地利用现状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 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和内业解译判读主要有以下3项(地类线状图斑)基本技术要求 1.地类判别基本原则(1)地类判定应在该区域土地权属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
(2)地类唯一性,即不允许同一图斑同一时点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地类。(3)空间垂直交叉重叠的,应只能按某一层地类认定。(4)平面交叉分布,按主要地类认定。2.线状地物调查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
线状地物宽度不小于图上2mm的,按图斑调查;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现状地物,并要求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精确至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量测宽度。3.图斑调查
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现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
最小上图图斑面积指城镇村(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mm2,耕地、园地为图上6 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一般为图上15 mm2。
零星地物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零星地物一般可不调查。2.6外业实地核实测量(P113)[掌握]:
外业实地核实测量:4项工作
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地类核实确认数据整理。1.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
图斑范围核实确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内业完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原图,对内业判读的各个图斑的范围进行核实和确认。其中:
内业已认定、直接标绘上图的图斑界线,需经外业核实确认;内业不能够确定的图斑界线,需经外业实地调绘上图。2.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
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就是在外业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实地与dom影像不一致的地方,确定为新增或变化地物,并对其进行补测和判绘。对新增变化地物的补测可采用gps、全站仪等全野外测绘的方法进行实地补测,补测的原始数据需保存,补测的内容应做好记录。
对新增变化地物的判绘是根据相关地物的位置关系,确定新增及变化地物的图上位置,并判绘上图。
补测和判绘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限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0mm。3.地类核实确认
地类核实确认就是对所有经外业核实或补测判绘后的图斑进行地类调绘,4.数据整理
外业调查结束后,调查底图应完整标绘全部调查信息,主要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及其界线、线状地物及宽度、补测地物及补测图斑以及编号和注记等。
2.7内业编辑(P113)[熟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内业编辑工作包括四项工作: 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图幅整饰 1.数据编辑
数据编辑的要求就是确保数字化采集的各类地物和图斑的精度符合要求;所有线状地物和面状要素的边界线要连续;面状要素的面要封闭,不允许有重叠和裂缝;各要素图层编码符合要求。2.图形编辑
图形编辑的要求就是要使所有线状地物、面状要素的线型、符号填充、颜色表达等符合要求;各种注记的字体、大小、颜色等满足相关规范要求。3.数据接边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不同图幅之间的图形应严格进行全要素图形与属性数据的接边。当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0.6mm,不明显地物接边误差小于图上2.0mm时,直接按照影像接边,否则到实地核实后再接边。4.图幅整饰
图幅整饰要求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相关规定进行图幅图廓整饰,形成最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成果图 2.8面积计算(P114)[掌握]: 1.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计算
根据图斑的拐点坐标,采用坐标解析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斑面积,图斑地类面积按下式计算
图斑地类面积=图斑面积-(实测线状地物面积+田坎面积+应该扣除的其他面积)
2.线状地物面积计算
线状地物面积=线状地物长度×外业测量的宽度 3.田坎面积计算
实测的田坎面积的计算方法同线状地物面积计算
按系数扣除的田坎面积=田坎系数×(耕地图斑面积-图斑内实测的线状地物面积)
2.9数据成果检查(P114)[了解]: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数据成果检查内容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与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检查等。1.空间参考系
空间参考系主要涉及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地图投影共三个方面。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是否符合要求。采用的地图投影各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成果图分幅是否正确。2.精度与完整性检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精度与完整性检查的主要内容有:采集、补测的线状地物和图斑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相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成果数据的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各个要素是否齐全无错漏。3.逻辑一致性检查
逻辑一致性检查主要内容有:数据的组织存储、数据格式、数据文件完整和数据文件命名是否符合要求,线的连续、面的封闭是否满足要求,空间拓扑关系、各个要素图层是否符合要求等。4.表征质量检查
(1)注记检查。权属单位、行政区域、具有方位作用的主要地理名称是否标注。
(2)图幅整饰检查。内容包括图幅比例尺、图幅编号、内外图廓及经纬度注记、公里坐标格网、影像日期、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及分带、接图表、调查人及日期、检查人及日期等是否齐全完整。5.附件质量检查
附件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元数据、原始调查图件及土地调查记录手簿、新增地物补测原始记录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检验)报告、技术总结等。2.10成果整理与提交(P115)[了解]:(1)技术设计书。(2)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3)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5)原始调查图件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6)新增地物补测原始记录数据。(7)元数据文件。
(8)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检验报告。
案例样题
土地调查工作主要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土地权属调查;二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目前,该地区土地权属调查工作现已基本结束,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1.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2.主要技术依据 3.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现有成果资料
(1)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
(2)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3)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成果。(4)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5)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6)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问题] 1.制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
2.根据案例,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参考答案]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整体工作主要包括 资料准备、正射影像数据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 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 共八个环节,其流程如图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八个环节:(1)资料准备
需要的资料包括:①县级以上行政界线资料;②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③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资料;④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⑤该地区以前所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⑥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⑦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等。(2)正射影像数据制作
该环节是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准备工作底图。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的基本工作底图一般以dom为主。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万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1∶2000或1∶5000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1∶500比例尺。(3)内业解译判读
内业解译判读是指根据dom影像纹理、空间和色彩特征对影像上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信息进行判读、判译和判绘,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内业原图。(4)外业实地核实测量
主要工作包括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地类核实确认和数据整理。(5)内业编辑
主要包括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和图幅整饰。(6)面积计算
主要是完成各种图斑与图斑地类面积的计算工作。(7)数据成果检查
数据成果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与完整性、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等检查。(8)成果整理与提交
须提交的主要成果包括 ① 技术设计书;② 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③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⑤原始调查图件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⑥新增地物补测原始记录数据;⑦元数据文件;⑧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检验报告。
第二篇:注册测绘师培训地籍测绘
地籍测绘
第一章
地籍测绘概述
1.1 地籍概念
地籍:记载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及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表现形式:将基本情况的属性用文件、数据、图件和表册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1.2 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政府为了取得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地籍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的社会调查工作。
分类:初始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的基本任务:
1、查清每块宗地或地块的坐落、位置、所有者、权属、权源、地号、地类、等级、面积、使用者、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
2、进行必要的地形要素测绘,为后续的地籍测绘等工作提供权属界线和界址点位置;
3、便于测制地籍图,为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簿册和进行地籍管理提供依据。
地籍调查原则和要求
原则:这一调查工作应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有国家承认的测量单位及有关部门来组织实施。必要时可以组成联合调查组,以利于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确保调查成果的合法性、可靠性。
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地籍测绘规范》或《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进行。
目前,地籍调查分为
土地权属调查
城 镇 地 籍 调 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地籍测量
地籍测绘
土地权属调查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农 村 居 民 地 地 籍
内容包括:
(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在国家等级控制或城市等级控制等基本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为施测地籍图和界址点做好准备;
(2)地籍要素调查: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查清每块宗地或地块的土地权属(所有者)、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等级、建筑物状况等;
(3)地籍要素测量:地籍调查确认的界址点、线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建筑物和永久性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界线;
(4)地籍图绘制:利用地籍要素外业测量的成果数据,根据国标或行标规范和图式的要求内业编绘地籍图,并形成宗地图;
(5)面积量算:在地籍图上 进行宗地和土地利用分类的水平面积的量算。
1.3 地籍测绘
地籍测绘:为了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每块土地的位置、面积大小,查清类型、利用状况,记录其价值和权属,建立土地档案或地籍信息系统,为政府部门实施土地管理工作和合理使用土地等决策提供服务。
比例尺:城镇为1:500或1:1000
农村居民点为1:1000或1:2000
农村地区为1:5000或:10000
与普通测绘的比较:
相同点:测量方法基本相同,从控制到碎部。
地籍测绘
不同点:
1、政府行为、法定行为;
2、精度有特殊要求。
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7.5cm 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误差不超过±10cm、±15cm
•城镇地籍调查地籍测量
主要包括的七个环节:
1、地籍控制测量;
2、基本地籍图测绘;
3、界址点测量;
4、宗地图绘制;
5、宗地面积量算;
6、质量检查;
7、成果整理和提交。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主要包括的八个环节:
1、资料准备;
2、正射影像数据制作;
3、内业解译判读;
4、外业实地核实测量;
5、内业数据编辑;
6、面积计算;
7、数据成果检查;
8、成果整理和提交。
第二章
地籍控制测量
2.1 首级控制网
地籍控制测量工作是地籍要素测绘的基础,结合测区具体情况,按控制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观测、数据处理、成果整理等的测量工序进行。
地籍控制测量主要是平面位置的测量。
2.1.1 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1.布设原则
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时,要和国家控制网联测并建立联系,充分考虑投影变形值,点的密度、标志设置、精 3
地籍测绘
度等级符合规范要求。
2.平面控制点等级
平面控制点分为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
基本控制点包括一、二、三、四等控制点
地籍控制点包括一、二级控制点
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依次选择坐标系统:高斯正形投影统一3°带、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假定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2.1.2 地籍控制网的施测与平差计算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目前主要采用GPS定位技术和导线测量技术。各等级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见下表。
GPS观测要求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平均边长及精度要求
2.2 地籍加密控制
对于控制网来说,加密控制网与首级控制网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密控制网是附属于首级控制网的局部控制网,其布设和施测不需像首级控制网既要考虑全面要求又要兼顾实用需求,而只需考虑有针对性地需求。加密控制网可根据工作的需要分批分期的局部布设,满足区域要求。
2.3 地籍图根控制
图根控制测量是测图的根据。对于建立了加密控制网的测区,只是起到了传递国家控制测量的要求,仅仅依靠这些等级控制点来进行地籍图或者界址点的测量,其密度还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进行图根 4
地籍测绘
控制测量。
2.3.1 地籍图根控制的布设
图根控制可采用附合导线、结点导线网、GPS测量方法施测。
强调:不宜布设支导线。在受地形限制附合导线无法贯通的地区,可布设不多于一条边的支导线。
2.3.2 地籍图根点的要求
为确保界址点、主要地物点的测定精度,施测一、二类界址点应布设一级图根导线,施测特殊困难地区的二类界址点可布设二级图根导线,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规定。
一级图根点标志应采用固定标志,易于使用和查找。
2.3.3 GPS图根控制测量
1.GPS图根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
图根GPS可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模式施测。
布设应有非同步观测基线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每一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不超过10条。
GPS图根点测量的观测时间:一般双频测量型GPS接收机不少于5分钟;单频测量型GPS接收机不少于10分钟。
2.GPS—RTK图根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
GPS—RTK基准站至少应连测3个高级控制点,对GPS基准站坐标系统进行有效检核。
进行GPS—RTK测量时,对每个图根控制点均应独立测定2次,点位互差不应大于±5cm,符合限差要求后取中数作为图根点坐标测量的成果。
3.1 一般规定
3.1.1 组织领导
地籍要素调查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
3.1.2 调查内容
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地块权属、土地利用类别、土地等级、建筑物状况等。
地籍测绘
•概念区分:
宗地是权属概念,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由界址点和界址线构成,例如一个学校的全部面积。
地块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局部的,宗地是由许多地块组成的,例如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场等就是地块。
图斑则是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地块的类型的,是商服用地或是工业用地,又或是农地等等。
3.1.3调查的基本要求
调查前应收集:
1、有关测绘资料;
2、土地权源材料;
3、地籍档案;
4、其他。
每块宗地调查内容如下:
①地块编号和地块坐落地址;
②地块权属人姓名及住址、身份证号; ③地块所在图幅及四邻地块号; ④产权性质;
⑤土地利用类别和土地等级; ⑥地块面积和公有共用面积; ⑦房屋栋号、层数和建筑结构; ⑧界址点、线有关记录; ⑨调查中其他问题的记录。地籍调查表格式如下图所示:
3.2 地籍编号
地籍编号按省、市、区(县)、街道、街坊、宗地六级编号。
街道是以市行政建制区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乡)的行政辖区为基础划定;
街坊是根据实际情况将街道再划分为若干个调查区;
宗地是根据权属和土地用途划分的调查单元。
地籍测绘
• 编号方法:
省、市、区(县)的代码采用GB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规定的代码;
街道、街坊、宗地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编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3 城镇权属调查
3.3.1 调查内容
权属是指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权属。
权属调查包括:宗地权属性质、权属主名称、坐落和四至,以及行政区域界线和地理名称。
3.3.2 界址点、线的调查
界址点、线调查是依据有关条件关系和法律文件,在实际对宗地界址点、线进行判识。
3.4 土地利用类别调查
主要是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按照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采用一、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 个,二级类 57 个
调查时注记至二级类
3.5 测量草图绘制
3.5.1 测量草图
地籍测量草图是地块和建筑物位置关系的实地记录,是权属调查最直观和重要的现场资料。在进行地籍要素调查时,应根据需要现场绘制地籍调查草图。另外,地籍测量草图在数字测图中,也作为内业编辑的依据和参考。
3.5.2 测量草图的内容
(1)界址点、界址线以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2)行政区域界线和地籍区、地籍子区的界线,以
及其他权属界线;
地籍测绘
(3)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4)各类控制网点及点号;
(5)地籍区、地籍子区与块地的编号、名称;(6)土地利用现状及类别;
(7)道路和水域;
(8)有关地理名称,门牌号,四至关系;(9)测量观测手簿中所有未记录的测定参数;(10)为检较而量测的勘丈线长和界址点间距;(11)测量草图符号的必要说明;
(12)测绘比例尺、精度等级、指北方向线;(13)测量日期和作业员签名等。
第四章
地籍要素测量 4.1 地籍要素的对象
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对象包括
(1)界址点、线以及重要的界标设施
(2)区域界线
(3)建筑物和重要的构筑物
(4)地类界等
4.2 城镇地籍调查地籍要素测量
4.2.1地形要素测量
地形要素是指地籍图中表示地形的要素,地形要素测量则是指主要地形要素的测量,包括地物、地貌、名称注记及境界等。地形要素测量的方法、精度要求与地形图测量的方法、精度要求相同。
4.2.2 界址点测量
1、界址点的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实地位置作出明确标志或埋
地籍测绘
设永久性标志。
2、界址线就是权属界线,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线。
3、界址精度
4、界址测量方法
1)解析法
利用全站仪、GPS接收机,实地采集界址点坐标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城镇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方法。
2)图解法
图解法是以已测得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地籍图为基础,在图上确定界址点的位置,通过图解量算来确定界址点的坐标。
4.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针对农村土地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进行,采用1:5000或1:10000的DOM作为调查工作底图,一般采用航空摄影测量的技术路线和内外业相结合的技术方法。
1、正射影像数据制作:各种比例尺
农村土地调查采用的工作底图比例尺1:1万
城乡结合部采用的工作底图比例尺1:2000或1:5000
城镇土地调查采用的工作底图比例尺1:500或1:1000
2、内业解译判读: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
1)现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田坎等。
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的,按照图斑表示。
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
2)城镇及工矿用地图上4mm2为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地籍测绘
耕地、园地图上6mm2为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林地、草地图上15mm2为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3、外业实地核实:图斑范围、新增地物、地类
1)内业已认定直接标绘上图的图斑界线,需经外业核实确认;内业不能确定的图斑界线,需经外业实地调绘上图。
2)新增地物补测可采用仪器测量、判绘等方法
3)地类核实确认是对所有图斑进行地类的调绘
4、内业数据编辑:
数据编辑的要求是确保数字化采集的各类地物和图斑的精度符合要求,线要连续,面要闭合,图层编码符合要求;
图形编辑的要求是线型、符号填充、颜色表达等符合要求,注记满足要求;
接边及整饰
小结:
介绍了地籍要素的对象
分城镇地籍要素测量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介绍了具体的要素测量方法。
第五章
地籍图绘制
5.1 地籍图
5.1.1 地籍图的内容
地籍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有地籍要素,必要的地形要素以及各种必要的注记。
地籍样图如下图所示:
5.1.2 地籍图的种类
城镇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农村居民地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等。
地籍测绘
5.2 地籍图成图方法
现有的地形图测绘方法都可以用于地籍图的测制。目前测制地籍图多采用数字测量方法,包括:
内外业一体化成图
数字摄影测量成图
5.3 宗地图及其施测
5.3.1 宗地图
区别:宗地图是以地块为单位,分幅地籍图是以
地图标准分幅为单位。
相同:宗地图与地籍图上的内容必须统一。
宗地图的内容包括:
(1)所在图幅号、地籍区(街道)号、街坊号、宗地号、界址点号、利用分类号、土地等级、房屋栋号;
(2)本宗地用地面积值和反算的界址边长;
(3)邻宗地的宗地号及相邻宗地间的界址分隔示意线;
(4)紧靠宗地的地理名称;
(5)宗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
(6)本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线、地形地物的现状、界址点坐标表、权利人名称、用地性质、用地面积、测图日期、测点(放桩)日期、制图日期;
(7)指北方向和比例尺;
(8)为保证宗地图的正确性,宗地图要有检查审核,宗地图的制作者、审核者均要在图上签名。
宗地图样例见下图:
5.3.2 宗地图的作用:
(1)宗地图是土地证上的附图,它通过具有法律手续的土地登记过程的认可;
地籍测绘
(2)宗地图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
(3)在变更地籍测绘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检核与修改,较快的完成了地块的分割与合并等工作,直观的反应了宗地变更的相互关系,也便于日常地籍管理。
5.3.3 宗地图的施测
方法:宗地图是一般是在分幅地籍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要求:编绘宗地图时,应做到界址线走向清楚,坐标正确无误,面积准确,四至关系明确,各项注记正确齐全。
比例尺:可根据宗地大小选定,以能清楚地表示宗地情况为原则。
规格:根据宗地的大小选取,一般为32开、16开、8开等。
小结:
1、地籍图的表示内容、种类及成图方法。
2、宗地图的内容、施测方法和作用。
第六章
面积量算与统计汇总
6.1 地籍面积
地籍测量中的面积量算主要是指一种多层次的水平面积测算。包括:
各宗地或地块的面积量算
各种土地利用分类的面积量算
6.1.1 面积的量算
总体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逐级汇总,按面积成比例平差。
城镇地籍调查:
方法:在地籍图上量取,或者根据界址点或地物
点的坐标(或有关的边、角几何要素)计
算求得。
计算单位:平方米,计算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
地籍测绘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面积计算:
1、图斑面积及图斑地类面积;
2、线状地物面积;
3、田坎面积。
6.1.2 面积平差
实际作业中,由于测量误差等原因,量算出来的各块面积之和与控制面积不等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当其在限差以内时可以通过平差配赋得到最终结果。
6.2 统计汇总
6.2.1 城镇土地统计
按照行政等级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权属性质等统计。
6.2.2 农村土地统计
按照行政等级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权属性质、基本农田等统计。
6.2.3 专项统计
小结:
1、地籍面积的概念
2、面积量算、面积平差及统计汇总的方式
第七章
地籍测绘成果管理
7.1 地籍测绘成果内容
在地籍测量中使用过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以及测量完成的控制点、界址点、面积、地籍图等和相应的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工作报告、检查报告、监理报告、验收报告、协议书等都应归入地籍测绘成果,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文档。
7.1.1 控制点及界址点
用于布设和加密地籍控制网的起始控制点、完成的地籍控制网的各等级控制点(包括图根点)及点之记、各类界址点成果均应归 13
地籍测绘
入地籍测绘成果,还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成果如:原始观测手簿、计算平差资料、控制点成果表等。
7.1.2 地籍图及宗地图等
完成的各类图件,包括:标准正射影像图、基本(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以及街道关系结合图、街坊关系结合图等均属于测绘成果,归入地籍图册。
7.1.3 地籍簿册
地籍簿册是按地块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综合反映汇总的表册。如申请表、地籍调查表、各种权源材料、登记卡、归户卡等及各种记录、汇总表等。
7.1.4 地籍数据库的建立
地籍数据库包含纸质档案扫描录入、地籍测绘成果录入及属性编辑。
建立地籍数据库,便于查询和检索、分析、统计、输出等。
7.2 变更地籍调查
变更地籍调查及测量是指在完成了初始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之后,为了适应日常地籍测量工作的需要,使地籍数据能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置、界线、数量、质量及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通过变更地籍调查和测量,可不断完善地籍的内容,使其具有良好的现势性。
小结:
介绍了地籍测绘成果的内容,包括控制、地籍图、宗地图、界址成果、地籍簿册等,介绍了变更地籍调查。
第三篇:地籍测绘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2011即将结束,我来测绘队也半年有余了,由于我从事测绘工作时间较短,对个个方面的业务工作比较生疏,迄今为止对测绘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这都是在各位领导的关怀下,在全科人员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的。现将全年的学习、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要对自己明确认识,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在思想上和纪律上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类测绘业务和测绘技术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同事做好各项工作。增加工作积极性,杜绝纪律松散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二、积极工作,总结成果
2011年在同事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测绘队共测宗地259宗,面积126593481.1平方米。其中上半年测宗地124宗,面积7923803.5平方米。下半年测宗地135宗,面积4735544.6宗,面积4735544.6宗。和同事互相学习尽力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
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学习测绘工作,通过努力,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牢记工作职责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三、深刻分析,计划工作
铭记在工作中失误,努力改正并能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要在工作中发现主要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并努力探索出工作中的客观规律。所以需要我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测绘工作的逐渐增加,可以预料我们的工作量将逐步繁重,要求也将更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要更高更广。为此,我将更加勤奋的工作,刻苦的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各种工作技能,为服务群众出一份力。
这是我一年的工作总结,谢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还有不足之处请求各位领导、位同事多提宝贵意见。
xxx
xxxx年xx月
第四篇: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一、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参加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
(一)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6年。
(二)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4年。
(三)取得含测绘类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测绘类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3年。
(四)取得测绘类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2年。
(五)取得测绘类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1年。
(六)取得其他理学类或者工学类专业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从事测绘业务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二、免试部分科目条件
对符合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并于2005年12月31日前评聘为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免试《测绘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测绘案例分析》2个科目的考试。
三、报考条件中涉及测绘业务工作时间期限的,均计算到报考当年的年底。
四、因有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已按有关规定处理,尚在停考期内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该项考试。
第五篇:2011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试卷
2011全国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试卷
测绘案例分析
第一题(18分)
某市的基础控制网,因受城市建设,自然环境、认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标志不断破坏,减少。为了博阿正基础控制网的功能,该市决定对基础控制网进行维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控制点的普查、补测、观测、计算及成果的坐标转换等。
已有资料情况
该市基础控制网的观测数据及成果:联测国家高等级三角点5个,基本均匀覆盖整个城市区域,各三角点均有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城市及周边地区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数据及精确坐标;城市及周边地区近期布设的国家GPS点及成果。
控制网测量精度指标要求
控制网采用三等GPS网,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等级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5
1/80 000
≤10 三等 外业资料的检验
使用随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解算,对同步环闭合数、独立闭合环闭合差、重复基线较差进行检核,各项指标应满足精度要求:
A.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B.独立闭合坐标闭合差 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
C.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 应满足规范要求
项目实施中,测得某一基线长度约10 公里,重复基线的长度较差95.5毫米,某一由6条边(平均边长约5公里)组成的独立闭合环,其X、Y、Z坐标分量的闭合差分别为60.4毫米、160.3毫米、90.5毫米。
GPS控制网平差解算
A.三维无约束平差
B.三维约束平差
坐标转换
该市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了城市独立坐标系,该独立坐标系使用中央子午线为东经×××°××′×ד,任意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通过平差与严密换算获得城市基础控制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成果后,利用联测的5个高等级三角点成果,采用平面二维四参数转换模型,获得了该基础控制网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成果。
问题: 计算该重复基线长度较差的最大允许值,并判定其是否超限。计算该独立闭合环坐标与坐标分量闭合差的限差值,并判定闭合差是否超限。
简述该项目GPS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简述该项目1980西安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转换关系建立方法及步骤。
(上述计算:计算过程保留小数点后二位,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第二题(12分)
某化工厂全部建设完成后,某测绘单位承担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厂区面积1.5平方公里。
项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主要包括《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土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地形图图幅按矩形分幅,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
在测区首级控制完成后,按三个作业组测图进行了测区划分,作业组按野外全要素进行了外业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测区接边等工作,最终提交的成果资料包括:①测图控制点展点图、水准路线图、埋石点点之记;②地形图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等各种数据文件;③输出的地形图;④产品检查报告等内容。
问题: 计算该厂区面积折合满幅1:500地形图图幅数量。
简述测区划分的原则。补充完善提交的成果资料中所缺少的内容。
第三题(18分)
某测绘项目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1:2000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
测区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长约60公里,测区内陆地最低点高程为20米,最高点高程为200米。
原始影像采用真彩色胶片航空摄影获取,摄影像机型号为RC—30,像幅为230mm×230mm,焦距为152mm,摄影比例尺为1:8000,航片的航向重叠度为65%,旁向重叠度为35%,影像扫描分辨率为20。
航摄公司完成测区摄影后,向项目承担单位提交了下列资料:
① 测区航摄底片、晒印的像片;
② 成果质量检查记录;
③ 各种登记表和提交资料清单;
项目承担单位认为航摄公司提交的资料不全,要求航摄公司补齐有关资料。
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整个测区外业控制点布设,测量及验收工作后,进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业加密,平面坐标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在野外调绘工作完成后,进行内业立体测量,然后对立体测图书局成果进行了点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和附件质量等方面的质量检查。
问题: 航摄公司应补交哪些资料? 以框图形式表示本项目立体测图的工作流程。
简述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内页加密的主要工作流程。该项目立体测图数据成果检查内容是否全面,若不全面,予以补全。
第四题(18分)
某测绘单位为某省编制一幅综合经济挂图。该省东西方向宽约400公里,南北方向长约550公里。
挂图采用数字制图技术进行编绘,地理地图要素需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种基本资料或数据进行编绘,按照中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编绘要求表示要素和进行制图综合,包括要素取舍、分类合并及图形概括等,制作形成符合四色印刷的印前数据,印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挂图内容正确,要素的详细程度适中,各要素制图综合及图层关系处理合理,叠置顺序无误,地图设色、符号及注记配置和地图整饰美观。
具体要求
① 挂图比例尺为1:60万,选用等角圆锥地图投影,幅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开(1024mm×787mm)或对开(787mm×546mm);
② 挂图的地理底图应表示主要基础地理要素,包括县级(含)以上境界、铁路、乡级(含)以上公路、乡镇(含)以上居民地,以及主要河流、湖泊、大型水库等;
③ 专题要素表示全省各县(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构成等。
④ 境界、公路及居民地名称的现势性应达到2009年底。
⑤ 需公开出版发行,同时提交印前数据。
收集的资料
① 2007年更新生产的公开版1:25万地图数据,内容与1:25万地形图基本一致;
② 全省行政区划简册,资料截止2009年底;
③ 2010年发布的经济统计数据,含各县(市)人口数,生产总值,以及各县(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值,资料截止2009年底;
④ 全省旅游交通图,比例尺1:90万,2010年初出版。
问题: 说明该挂图选择的幅面尺寸及理由;说明编图中如何使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简述如何编绘居民地和水系等地理底图要素;简述如何用饼图和柱状图方法表示专题要素,以及如何配置符号;
第五题(18分)
某市拟建设市政设施管理与更新信息系统,项目内容包括建设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
已有数据
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由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地图服务,包括全市0.5米彩色正射影像,以及1:500,、1:2000地形图数据等,采用城市独立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
② 市政设施数据
道路和桥梁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存储,以多边形表示道路和桥梁的路面范围,同时采集道路和桥梁的中心线;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号、宽度、路面材料、名称等。
路灯要素:利用GPS采集道路和桥梁沿线路路灯的定位点数据,为WGS-84坐标系;属性信息包括其分类编码,所在道路和桥梁的编号及名称,按照片区存储;其他路灯暂不采集。
燃气管线、燃气井要素:根据1:500地形图按图幅采集,燃气管线的属性信息包括分类编号、管径、管材等;燃气井采集点位及类型等属性。
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要素的采集和存储参照燃气设施数据方式进行。
全市市政设施数据库要求
对数据进行分层组织,具有相同几何特征的道路、桥梁、路灯、燃气、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要素划分为相同层;全市范围连续无缝,要素对象应进行接边和保持唯一;数据库坐标系与1:500地图数据一致,利用WGS84与城市独立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对路灯数据进行转换;入库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包括内业数据检查和野外抽查核实。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系统开发
包括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库管理与服务2个子系统,在互联网环境中运行,并可调用已在运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在掌上电脑(PDA)上开发,利用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连接,要求利用携带的GPS实地采集更新市政设施数据,并自动转换到城市独立坐标系;通视可调用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图和影像数据服务为背景,实地调绘对市政设施数据进行更新。
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建库、管理、更新、以及对外数据目录发布,信息查询、数据编辑处理、数据提取、地图服务等。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网络地图服务和有关功能服务接口。
问题: 设计该市政设施数据库的要素分层方案。简述将采集的市政设施数据整理入库的主要工作步骤及内容
设计数据采集更新子系统的主要功能。简述检查数据质量时,如何将位置偏离道路5米的路灯点检查显示出来
第六题(18分)
某市某区按照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规定和要求,完成了全区域的土地调查项目,调查范围涉及区政府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园区的调查面积约36平方公里。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1:500地籍测绘、宗地图测绘、面积计算、城镇地籍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等。
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成立了验收组,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验收,在验收城镇地籍成果时,对数据库、元数据、地籍图、宗地图、统计表格、文字报告进行了检查;在验收地籍调查成果时,内业抽取50%,外业抽取5%进行了检查,其中地籍控制内业检查了①平面坐标系统选择是否合理,长度变形是否超限;②观测记录是否齐全、规范;③高程基准选择是否正确,高程施测精度是否满足相关技术设计;④资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规范等。在细部测量外业检查时,验收组实地采集了10个地物特征点进行检查并评定了精度。
问题: 简述在城镇地籍数据库验收中,地籍图和宗地图检查的内容。
补充完善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内业检查的内容。细部测量外业检查的方法和内容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说明正确的方法和内容。
第七题(18分)
某测绘单位承担大厦建设过程中的变形监测任务。该大厦位于城市的中部,设计楼层80层(含地下4层),楼高约360米,总建筑面积约250000平方米,为该地区地标性建筑物。
已有资料:
① 建筑物总平面图、施工设计图及相关说明文档。
② 施工首级GPS控制网资料(城市独立坐标系)。
③ 周边地区一、二等水准点资料(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④ 其他相关资料;
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
①0.5秒级全站仪 1台套;
②双频GPS接收机 5台套;
③精度为1/10万的激光垂准仪 1台套;
④ 型水准仪 1台套;
⑤50米钢卷尺 1个
测绘单位按规范要求在建筑物基坑周边外埋设了两个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四个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为钢管标;水平位移监测基点为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中两个建于周边10层楼的楼顶,两个在地面上。
变形监测的内容包括基坑支护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基坑回弹基础沉降监测及主体工程倾斜测量、基坑周边50米范围内建筑物得沉降监测等。
变形监测要求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以图和表行驶表达的成果。
问题: 为测定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的高程,应布设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点,基准点布设的位置和数量要求以及垂直位移监测的等级要求。
在投入的主要测量设备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用于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工作的稳定性的设备,并说明观测时的注意事项。简述变形监测成果中图和表的主要内容。
1~5 CDABB 6~10 AADAC 11~15 CAABC 16~20 DDCCB
21~25 DBBCB 26~30 CCAAD 31~35 DDBAC 36~40 DCCCB
41~45 DBCBB 46~50 ABDBD 51~55 DDACB 56~60 ADBBC
61~65 BAACB 66~70 AABCB 71~75 CCABB 76~80 BDDCB
ABCD 82 ACE 83ABC 84ABE 85ABCE 86ABD 87CDE 88ACD 89AB
90BC 91ABC 92ACD 93CDE 94ABCE 95ABC 96BCE 97ACD 98ABCD
99ACD 100BCD
第一部分:测绘综合能力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使用N台(N>3)GPS接收机进行同步观测所获得的GPS边中,独立的GPS边的数量是()。
A.N B.N-1 C.N(N+1)/2 D.N(N-1)/2
2、我国现行的大地原点、水准原点分别位于()。
A.北京、浙江坎门 B.北京、山东青岛 C.山西泾阳、浙江坎门 D.陕西泾阳、山东青岛
3、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中,A、B级GPS观测应采用()定位模式。
A.静态相对 B.快速静态相对 C.准动态相对 D.绝对
4、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点数不得少于()个点。
A.1 B.2 C.3 D.4)
5、地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常高为该点沿()的距离。
A.垂线至似大地水准面 B.法线至似大地水准面 C.垂线至大地水准面 D.法线至大地水准面
6、GPS的大地高H、正常高h和高程异常ζ三者之间正确的关系是()。
A.ζ=H-h B.ζ
7、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随GPS接收机配备的商用软件只能用于()。
A.C级及以下各级GPS网基线解算 B.A级GPS网基线预处理 C.B级GPS网基线静处理 D.A级GPS网基线处理
8、水准测量时,应使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其目的是减弱()的误差影响。
A.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仪器数轴 B.十字丝横丝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C.标尺分划误差 D.仪器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
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单一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是()。
A.按距离成比例反号分配 B.按距离成比例同号分配 C.按测段平均反号分配 D.按测段平均同号分配
10、一、二等水准路线跨越江、河,当视线长度大于()M时,应根据视线长度和仪器设备等情况,选用规范的相应方法进行跨河水准测量。
A.50 B.100 C.150 D.200
11、加密重力测量测线中,当仪器静放3小时以上时,必须在()读数,按静态零漂计算。
A.静放前 B.静放后 C.静放中 D.静放前后
12、相对重力测量是测定两点的()。
A.重力差值 B.重力平均值 C.重力绝对值 D.重力加速度
13、工矿区1:500比例尺竣工图测绘中,主要建筑物细部点坐标中误差不应超过()M。
A.±0.05 B.±0.07 C.0.10 D.±0.14
14、陀螺经纬仪测定的方位角是()。
A.坐标方位角 B.磁北方位角 C.施工控制网坐标系方位角 D.真北方位角
15、建筑物沉降观测中,基准点数至少应有()个。
A.1 B.2 C.3 D.4
16、某平坦地区1:2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确定为1M,全站仪测图时,除应选择一个图根点作为测站定向点外,尚应施测另一个图根点作为测站检核,检核点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M。
17、在水准测量中,若后视点读数小于前视点读数,则()
A.后视点比前视点低 B.后视点比前视点高 C.后视点、前视点等高 D.后视点、前视点的高程取决于仪器高度
18、如图,由两个已知水准点1、2测定未知点P的高程,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见表,其中Hi为高程,hi为高差,ni为测站数。P点的高程值应为()M。
A.36.00 B.36.04 C.36.07 D.36.10
19、为满足测量成果的一测多用,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工程测量应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
A.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 B.独立 C.国家统一3度带高斯正形投影 D.抵偿投影面的3度带高斯正形投影
20、市政工程施工设计阶段需要的地形图比例尺一般为()。
A.1:100~1:200 B.1:500~1:1000 C.1:2000~1:5000 D.1:10000
21、某丘陵地区1:1000地形测图基本等高距确定为1M,那么,图根控制点的高程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中误差不应超过()M。
A.±0.10 B.±0.15 C.±0.20 D.±0.25
22、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时,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mm。
A.±0.1 B.±0.2 C.±0.3 D.±0.5
23、测图控制网的平面精度应根据()来确定。
A.控制网测量方法 B.测图比例尺 C.测绘内容的详细程度 D.控制网网形
24、地形测图时,图根水准测量起算点的精度不应低于()的精度。
A.等外水准点 B.一级导线点 C.四等水准点 D.三等水准点
25、在施工放样中,若设计允许的总误差为△,允许测量工作的误差为△1,允许施工产生的误差为△2,且△2=△12+△22,按“等影响原则”,则有△1=()
A.1/2△ B.1/√2△ C.1/3△ D.1/√3△
26、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一条长度为6KM的隧道工程相对施工,其中线在贯通面上的高程贯通误差不应大于()mm。
A.50 B.60 C.70 D.80
27、如图,利用小角法测定观测点P与基准线AB间的水准位移△,已知P点距A点的距离S为40m,测角中误差为±5”,在不考虑距离测量中误差影响的情况下,△的测定精度为()mm。(提示:△=α.S/p,此处p取200000)
A.±0.5 B.±1.0 C.±1.5 D.±2.0
28、大坝变形测量中,视准线法可以用来测定坝体的()。
A.垂直位移 B.绕度 C.主体倾斜 D.水平位移
2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规定,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均以()地形图为基础,按经差和纬差划分图幅()。
A.1:1000000 B.1:500000 C.1:100000 D.1:10000
30、航空摄影测量中,因地面有一定高度的目标物体或地形自然起伏所引起的航摄像片上的像点位移称为航摄像片的()。
A.倾斜误差 B.辐射误差 C.畸变误差 D.投影差
31、按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一幅图内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用基本等高距不能描述地貌特征时,应加绘()。
A.计曲线 B.等值线 C.首曲线 D.间曲线
32、按现行《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数字地形图产品标记内容的顺序为()。
A.分类代码、分幅编号、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 B.产品名称、分类代码、分幅编号、使用标准号 C.分幅编号、分类代码、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 D.使用标准号、产品名称、分幅编号、分类代码
33、基于胶片的航测内业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内定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的转换。
A.像片坐标到地面坐标 B.扫描仪坐标到地面坐标 C.像平面坐标到像空间坐标 D.扫描仪坐标到像片坐标
34、解析法相对定向中,一个像对所求的相对定向元素共有()个。
A.4 B.5 C.6 D.7
35、城区航空摄影时,为减小航摄像片上地物的投影差,应尽量选择()焦距摄影机。
A.短 B.中等 C.长 D.可变
36、航测法成图的外业主要工作是()和像片测绘。
A.地形测量 B.像片坐标测量 C.地物高度测量 D.地面控制点坐标
37、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中,机载GPS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用来测定()的初值。
A.外方位线元素 B.内定向参数 C.外方位角元素 D.地面控制点坐标
38、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下列航测数字化生产环节中,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是()。
A.摄影内定向 B.DOM的生产 C.DLG的生产 D.空中三角测量
39、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主要优点是()。
A.可以自动确定多种传感器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B.可以充分发挥各种传感器影像自身的特点 C.可以提高影像匹配的速度 D.可以自动发现地物的变化规律
40、推扫式线阵列传感器的成像特点是()。
A.每一条航线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B.每一条扫描行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C.每一个像元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D.每一幅影像对应着一组外方位元素
41、基于共线方程所制作的数字正射影像上仍然存在投影差的主要原因是()。
A.计算所使用的共线方程不严密 B.地面上的建筑物太多 C.计算所使用的DEM没有考虑地面目标的高度 D.地形的起伏太大
42、对航空摄影机进行检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精确获得摄影机()的值。
A.内方位角 B.变焦范围 C.外方位线元素 D.外方位角元素
43、数字航空摄影中,地面采样间隔(GSD)表示()。
A.时间分辨率 B.光谱分辨率 C.空间分辨率 D.辐射分辨率
44、对平坦地区航空摄影而言,若航空重叠虑为60%,旁向重叠度为30%,那么,航摄像片所能达到的最大重叠像片数为()张。
A.4 B.6 C.8 D.9
45、在设计地图投影方式时,呈圆形轮廓的区域宜采用()投影。
A.圆柱 B.圆锥 C.方位 D.多圆锥
46、地图缩编时,多采用舍弃、移位和压盖等手段来处理要素间的争位性矛盾。下列关于处理争位性矛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街区中的有方位意义的河流可以采用压盖街区的办法完整的绘出河流符号 B.当人工物体与自然物体发生位置矛盾时,一般移动自然物体 C.连续表示的国界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均不允许移位,周围地物相对关系要与子相适应 D.居民点与河流、交通线相切、相割、相离的关系,一般要保持与实地相适应
47、在专题地图表示方法中,能较好地反映制图区域某些点呈周期性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的方法是()。
A.等值线法 B.定位图表法 C.质底法 D.范围法
48、下列关于制图综合物体选取顺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高等级到低等级 C.从大到小 D.从数量到质量
49、国家基本比例尺1:25000、1:50000和1:100000地图编绘中,图廓边长与
理论值之差不大于()mm。
A.±0.15 B.±0.20 C.±0.25 D.±0.30
50、地图图幅设计中,某图幅确定使用地理坐标网,应选择()作为本图幅的中央经线。
A.图幅中最小的整数位经线 B.靠近图幅中间位置的整数位经线 C.靠近图幅东边位置的整数位经线 D.公里网线
51、下列比例尺地形图中,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分带法的是()。
A.1:2000 B.1:5000 C.1:10000 D.1:50000
52、在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若某点经度为114 33’45”,纬度为39 22’30”,其所在1:100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是()。
A.J49 B.H49 C.J50 D.H50
53、与矢量数据相比,栅格数据的特点是()。
A.数据结构简单 B.能够提供有效的拓扑关系 C.数据存储所占空间小 D.图形与属性数据联动
54、图形输出设备可分为矢量型和栅格型两类。下列各组输出设备中,全部为栅格型的是()。
A.喷墨式绘图仪、笔式绘图仪、激光照排机、点阵式打印机 B.激光照排机、喷墨绘图仪、静电绘图仪、笔式绘图仪 C.点阵式打印机、激光照排机、笔式绘图仪、静电绘图仪 D.静电绘图仪、点阵式打印机、喷墨绘图仪、激光照排机
55、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中,当地物符号化后出现压盖时,应进行符号位移,位移后符号间保持的间距值一般不小于()mm。
A.0.1 B.0.2 C.0.3 D.0.4
56、标准的实体-关系(E-R)图中,分别用方框和椭圆表示()。
A.联系、属性 B.属性、实体类型 C.实体类型、属性 D.联系、实体类型
57、GIS软件测试四个基本步骤的先后顺序是()。
A.系统测试、确定测试、联合测试、模块测试 B.模块测试、确定测试、联合测试、系统测试 C.系统测试、联合测试、确定测试、模块测试 D.模块测试、联合测试、确定测试、系统测试
58、GIS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下列关于需求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求分析报告要获得用户认可 B.系统需求是用户提出的要求 C.用户可以不参与需求分析过程 D.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需求分析
59、下列内容中,属性数据字典不描述的是()。
A.数据元素与数据结构 B.数据存储与处理 C.数据流 D.拓扑关系
60、下列方法中,可用于矢量空间数据压缩的是()。
A.行程编码和四叉数编码 B.利用算法删除线状要素上的部分点 C.建立图元之间的拓扑关系 D.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存储
61、商住楼中住宅与商业共同使用的共有建筑面积,按住宅与商业的()比例分摊给住宅和商业。
A.房屋价值 B.建筑面积 C.土地面积 D.土地价值
62、地籍图上一类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cm。
A.±5 B.±7.5 C.±10 D.±15
63、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等。
A.地籍档案建立 B.地籍图测绘 C.界址点测定 D.宗地图测绘
64、地籍测量坐标系统应优先选用()坐标系。
A.独立 B.任意 C.国家 D.地方
65、当一幅地籍图内变更面积超过()时,应对该图幅进行更新测量。
A.1/4 B.1/3 C.1/2 D.2/3
66、现行界线测绘应采用的坐标系统与高程基准是()。
A.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B.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C.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D.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
67、界线测绘的内容包括界线测绘准备、()、边界点测定、边界线及相关地形要素调绘、边界协议书附图制作与印刷、边界点位置和边界走向说明的编写。
A.界桩埋设和测定 B.边界地形图测绘 C.边界线情况图编制 D.边界主张线图标绘
68、按现行《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边界协议书附图中界桩点的最大展点误差不应超过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图上()mm。
A.±0.1 B.±0.2 C.±0.3 D.±0.4
69、边界协议书附图的内容应包括边界线、界桩点及相关的地形要素、名称、注记等,各要素应()表示。
A.系统 B.简要 C.详尽 D.突出
70、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房屋的建筑面积由()组成。
A.套内建筑面积和套内墙体面积 B.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得到的共有建筑面积 C.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得到的共有建筑面积 D.套内建筑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和套内墙体面积
71、房屋建筑结构可分为砖木结构、混合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其他结构。
A.砖混结构 B.土木结构 C.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D.石结构
72、房地产变更测量分为()测量两类。
A.现状变更和权属变更 B.面积变更和结构变更 C.权界变更和权属变更 D.面积变更和权属变更
73、按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房屋层高()M以下不计算建筑面积。
A.2.2 B.2.4 C.2.6 D.2.8
74、现行《房产测量规范》未做出测量精度要求规定的房产测量对象是()。
A.房产界址点 B.房角点 C.房屋面积 D.房屋边长
75、现行海道测量时用的高程系统是()。
A.理论深度基准面 B.当地平均海面 C.吴淞零点 D.1985国家高程基准
76、干出礁高度从()起算。
A.理论深度基准面 B.当地平均海面 C.平均大潮低潮面 D.理论大潮高潮面
77、海图上的潮信资料有平均高潮间隙、平均低潮间隙、大潮升、小潮升和()。
A.平均海面 B.最高潮位 C.最低潮位 D.涨潮历时
78、海图内容的三大要素是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
A.水部要素 B.陆部要素 C.勘航要素 D.辅助要素
79、人工观测水位时水尺设置的要求是()。
A.水尺零点不低于平均海面 B.水尺零点低于最低潮面 C.水尺零点不高于平均海面 D.水尺零点高于最高潮面
80、目前海道测量平面控制常用的测量方法是()。
A.三角测量 B.三边测量 C.导线测量 D.GPS测量
二多项选择(共2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81.GPS控制网技术设计的一般内容包括()
A.控制网应用范围 B分级布网方案
C测站方向通视 D坐标系统与起算数据
82.目前“2000国家GPS控制网”是由()组成
A国家测绘局布设的GPSA B缓网
B总参测绘局布设的GPS一二级网
C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
D中国大陆环境构造监测网
E国家天文大地网
83.下列测量方法中,可用于建立国家一二等高程控制网的方法包括()
A三角高程测量 B水准测量
CGPS水准测量 D地形控制网测量
E重力测量
84.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变性测量过程中必须立即报告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的情况包括()
A变形量达到预警或接近允许值 B变形量出现异常变化
C少数变形观测点遭到破坏 D工程或地表的裂缝迅速扩大
E数据处理结果不符合技术方案要求
85.线路定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地形图测绘 B中线测量 C纵断面测量
D横断面测量 E土方测量
86.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影响因素有()等
A边长误差 B垂直折光误差 C水平折光误差
D垂直角误差 E水平角误差
87.下列测量方法中,可用于测定工程建筑物垂直位移的有()
A水准测量 B极坐标测量 C垂线法
D三角高程测量 E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88.按现行《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中地形的类别包括()
A平地 B极高山地 C丘陵地
D山地 E高山地
89.在航空摄影生产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可通过空中撒播机测量环节计算得到的参数包括()
A航摄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B加密点的地面坐标
C外业控制点的坐标 D地物投影点差的大小
E地面目标物体的高度
90.机载定位与定向系统(POS)的组成部分包括()
A CCD B GPS C IMU D LIDAR E lnSAR 91.按现行《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地形图更新方式依据地形要素变化情况,比例尺大小,资料情况等因素可分为()等
A重测 B修测 C重采样
D修编 E联测
92.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包括()
A专题地图 B栅格地图 C矢量地图
D统计图表 E实体--关系图
93.电子地图的设计应重点从()等方面来考虑
A界面设计 B比例尺设计 C符号设计
D色彩设计 E图层设计
94.下列关于数据库系统说法,正确的有()
A数据库系统可减少数据冗余
B数据库系统避免了一切数据冗余
C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管理更安全
D数据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E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
95.数据字典是开展GIS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作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等
A空间数据库名称,层名 B关联属性项,关联字段
C拓扑关系,属性表 D要素类型,操作限制规则
E需求分析,统计表
96.界制点坐标测定可采用的方法包括()
A图解法 B极坐标法 C交会法
D正交法 E GPS定位法
97.《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边界协议书附图集》要求表示的内容包括()
A图例 B边界地形图 C边界主张线图
D编制说明 E界桩登记表
98.房产权属所有人对其所有的房产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E地役权
99.测量水深可采用的仪器设备包括()
A测深杆 B记载激光测深系统 C旁侧声纳
D多波束测深系统 E磁力仪
100.利用单波束回声测深仪进行水深测量时,对主测深线与等深线应保持的方向要求包括()
A 0 B 30度 C 45度 D 60度 E 90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