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1

时间:2019-05-13 21:3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1》。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1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 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 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 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 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 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 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 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 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

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注音版

lísāo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注音】

chánɡtàixīyǐyǎntìxī

āimínshēnɡzhīduōjiān

兮,哀

。yúsuīhǎoxiūhùyǐjījīxī

jiǎncháosuìãrxītì

兮,謇

。jìtìyúyǐhuìrǎnɡxī

yîushēnzhīyǐlǎnchǎi

兮,又

。yìyúxīnzhīsuǒshànxī

suījiǔsǐqíyïuwâihuǐ

兮,虽

其犹

。yuànlínɡxiūzhīhàodànɡxī

zhōnɡbùcháfūmínxīn

兮,终

。zhînɡnǚjíyúzhīãmãixī

yáozhuïwâiyúyǐshànyín

兮,谣

。ɡùshísúzhīɡōnɡqiǎoxī

miǎnɡuījuãrɡǎicuî

兮,偭

。bâishãnɡmîyǐzhuīqǔxī

jìnɡzhōurïnɡyǐwãidù

兮,竞

周容

。dùnyùyìyútuïchìxī

wúdúqiïnɡkùnhūcǐshíyě

兮,吾

。nínɡkâsǐyǐliúwánɡxī

yúbùrěnwâicǐtàiyě

兮,余

。zhìniǎozhībùqúnxī

zìqiánshìãrɡùrán

兮,自

然。

hãfānɡhuánzhīnãnɡzhōuxī

fūshúyìdàoãrxiānɡān

周兮,夫

? qūxīnãryìzhìxī

rěnyïuãrrǎnɡɡîu

兮,忍

诟。

fúqīnɡbáiyǐsǐzhíxī

ɡùqiánshânɡzhīsuǒhîu

兮,固

厚。

huǐxiānɡdàozhībùcháxī

yánzhùhūwújiānɡfǎn

兮,延

。huízhânchēyǐfùlùxī

jíxínɡmízhīwâiyuǎn

兮,及

。bùyúmǎyūlánɡāoxī

chíjiāoqiūqiěyānzhǐxī

兮,驰

。jìnbùrùyǐlíyïuxī

tuìjiānɡfùxiūwúchūfú

兮,退

。zhìjìhãyǐwãiyīxī

jífúrïnɡyǐwãishɑnɡ

兮,集

。bùwúzhīqíyìyǐxī

ɡǒuyúqínɡqíxìnfānɡ

其亦

兮,苟

其信

。ɡāoyúɡuànzhījíjíxī

chánɡyúpâizhīlùlí

兮,长

。fānɡyǔzãqízárïuxī

wãizhāozhìqíyïuwâikuī

其杂

兮,唯

其犹

。hūfǎnɡùyǐyïumùxī

jiānɡwǎnɡɡuānhūsìhuānɡ

兮,将

。pâibīnfēnqífánshìxī

fānɡfēifēiqímízhānɡ

其繁

兮,芳

其弥

。mínshēnɡɡâyǒusuǒlâxī

yúdúhǎoxiūyǐwãichánɡ

兮,余

。suītǐjiěwúyïuwâibiànxī

qǐyúxīnzhīkěchãnɡ

兮,岂

惩。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离骚学案

离骚

【知识链接】

1.题解:《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文学史上,常以“风”(代表《诗经》),“骚”(代表《楚辞》)并称,成为我国传统诗歌两大源头。

“离骚”就是“罹忧”。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来源:学|科|网]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把《诗经》中语言淳朴、形式整齐的四言诗,变为词藻华美、句式灵活变幻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作者: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有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屈原主要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其代表作。

【预习检查】

1.读准读音,认准字形

修姱()

羁()謇()

谇()

揽茝()

诼()偭()

溘()

诟()

椒()

岌()

()

昭()

弥()

朕()

规矩

()

蕙纕()

侘傺()[来源:学科网]

2.解释词义

太息()

修姱()

鞿羁()

揽茝()

灵修()

绳墨()

周容()

侘傺()

方圜()

3.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5.古今异义词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偭规矩而改错()

6.翻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7.默写课文语句。

⑴诗人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⑵诗人指斥那些奸佞小人追随邪曲、歪曲真理的诗句是:。

⑶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死不渝的两组诗句是:

⑷写诗人裁剪服饰的诗句是:。

【达标训练】

一、按课文内容作答

㈠用原文诗句回答

1.第一层哪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哪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

“绳墨”“规矩”比喻准绳、准则。“鸷鸟之不群”“何方圜之能周”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蛾眉”等比喻。

2.对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夸张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为了自己的追求,“无悔”的向善之心。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而且凸显了诗人的美德。

㈢选择题

1.下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朕(zhèn)蕙纕(xiǎng)

鞿羁(jí)

B.揽茝(chǎi)谣诼(zhú)芰(jì)荷

C.偭(miǎn)忳(tún)郁邑

溘(kè)死

D.岌岌(jí)攘诟(hòu)兰皋(gāo)

2.下列词语(或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謇朝谇:在清早

灵修:君心

穷困:生活困苦

B.工巧:投机取巧

改错:改正错误

溘死:突然死去

C.相道:选择道路

朕车:

我的车马

及行迷:趁着

D.离尤:远离忧愁

长余佩:使…加长

杂糅:混淆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延伫乎吾将反

B.忍尤而攘诟

C.进不入以离尤兮

D.何方圜之能周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    [来源:学.科.网Z.X.X.K]

C.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5.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

B.①既替余以蕙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茝

C.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竞周容以为度

D.①宁溘死以流亡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C.《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D.屈原《离骚》一诗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7.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前七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句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C.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D.课文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主人公形象。他主张美政,忧国忧民,追求真理,但面对强大的统治阶级,也表现了愚忠而软弱的一面。

8.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B.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等,但是由于“兮”字的存在,对仗不是很工整。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D.《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9.翻译下列句子:

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⑵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⑶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来源:Z&xx&k.Com]

译文:。

【提升训练】

一、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方正:

穷:

信:

约:

微:

廉:

迩: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离骚”的含意是

。屈原用“离骚”为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编写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讨伐

C.屈平既绌

绌:通“黜”,被罢官

D.竟死於秦而归葬

竟:最终

2.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选出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A.及时相遣归

B.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

C.父母者,人之本也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阅读以上选文,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并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怀王的宠妃郑袖,让她在怀王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B.怀王决定放走张仪,在朝廷做官的屈原劝谏他放了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C.张仪欺骗楚国使者秦国允许割让的土地是六里而不是六百里,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D.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不听屈原进谏,而听从子兰建议去到秦国,却被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最终死在秦国并埋葬在那里。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⑵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⑶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拓展阅读】

行动的哲学

蒙田

随着有益的思考越来越充实和坚定,它们也就越来越会成为精神的羁绊和沉重的负担。罪恶、死亡、贫穷、疾病是一些重大而又会使人陷入痛苦的主题。我们必须具有一个既知道如何承受和战胜这些苦难,又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坚守信仰的心灵才能够面对它们,还必须常常启迪和锻炼我们的心灵去研究它们,但对一个普通的人来说,则只能够轻松而又有节制地去思考这些问题,如果过分地紧张,那么心灵就会变得惊慌失措。

在我年轻的时候常常需要别人的提醒和激励才能够安心地工作,据说年轻人活泼的性情和充满活力的身体不适合进行公务上严肃而富有哲理的思考。然而现在我却是处于另一种心态下。人到了暮年,身体的条件给我提出了太多的警告和劝诫,使我越来越清醒和理智。我从过分的活泼堕入了过分的庄重,而后者其实比前者更加有害。因此眼下我想要让自己稍稍地放纵一些,有时会任由精神像年轻人的顽皮思想那样游逛,使大脑和身体都得到休息。从今以后,我将会变得沉着、稳重、成熟。

时间每天都在教训我要冷静、要节制。这年老的身躯对于任何越轨的行为都是躲避且唯恐不及的。现在又轮到躯体来改造精神、统治精神了,而且所采取的方式将会更加粗暴、更加专横。不管我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它无时无刻不让我想到教训、死亡、忍耐、忏悔。现在我避免自己只是一味地节制,就像过去避免自己一味地追求快意一样。因为节制总是在拖我的后腿,简直让我到了迟钝麻木的地步。而我,从各个意义上来讲,都要做自我的主人。明智也会过分,而且也会像狂热一样需要调整。为了不让自己逐渐干涸,也不让自己越来越谨小慎微,不让肉体的病痛缠绕着精神,我常常会在病痛留给我的间隙中,缓缓地把目光从我面前那浓云密布、孕育着暴风雨的天空中移开;我注视着这片天空时丝毫没有惊恐,但是却并非是毫不费力的。我兴致盎然地徜徉在对逝去青春的回忆中。

童年时应该朝前看,而老年时则应该朝后看,这不就是雅尼斯那两张面孔的含意吗?岁月可以把我带走,但是我却要让它倒着流!只要我的眼睛还能够辨认出那逝去的美好花季,我就会不时地把目光转向那段时光。虽然青春已经从我的血液和血管中逃遁了,但是至少我还不愿意把它的形象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柏拉图要求老人们去观看年轻人的操练、舞蹈和游戏,以便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再一次享受到自己的肢体已经失去的灵活和健美,并且在温馨的回忆中重温那灿烂年华的潇洒韵致和欢声笑语。他还要求老人们把胜利的荣誉颁发给最能够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得到愉快和欢乐的人。过去我把那些沉重的、阴晦的日子作为不平常的日子都记了下来,但是它们很快就会成为我的平常日子;而那些美好的、晴朗的日子倒成了不平常的日子。如果哪一天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感到悲伤,那么我便会像得到了一次恩惠似的受宠若惊。我可以在幻想和梦境中来愉悦自己,想办法来转移暮年境遇所带来的忧烦。但是,我还应该寻求梦幻以外的良药,即便那是对抗自然规律的一种人为的无力斗争。延长老年时的种种不适或者是让其提早到来,其实是一种最愚笨的行为,可惜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在这样做。我愿意推迟走向老年的时间,而且不愿意未老先衰。即使是遇到最微不足道的娱乐机会,我都会把它紧紧地抓住。我虽然听说过几种既谨慎正派又能够带来强烈快意的娱乐方式,但是它们对我的作用不大,不足以引起我对它们的兴趣。我并不是要求那些娱乐方式要如何的崇高、豪华、盛大,其实我更喜欢那些温馨、简便、唾手可得的娱乐方式。我们远离大自然而投身到人群之中,但是人群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的向导。

我的哲学就是行动的哲学,是一种遵从自然习惯和现实习惯的哲学,而不是幻想的哲学。快意是一种容易得到满足的美好感觉,它本身就已经够丰富的了,没有必要再加上名声的光彩。它倒是更喜欢默默无闻。一个年轻人如果把兴趣放在挑选酒和调料的口味上,那么就应该受到鞭笞。过去我是最不精于此道的,也最不屑于学这些,然而现在我也在学了。我为此感到十分的羞惭,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更叫我感到羞惭和恼怒的是促使我学习这些东西的客观原因——现在我们这些老年人只有幻想和闲荡了,而年轻人则要去追求名望和成功。青年人正走向社会,走向声誉,而老年人则已经是过来人了。

《离骚》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7.⑴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⑵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⑷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达标训练】

㈠1.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2.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

㈡1.比喻君子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比喻诗人自我高洁的品格。

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㈢1.C(A

xiāng

B

zhuó

D

gòu)

2.C(A穷困:困厄

B改错:改变做法

D离尤:遭受指责)

3.B(A“反”通“返”,返回C“离”通“罹”,遭受D“圜”通“圆”)

4.C(A浩荡:恣情,放纵;B改错:改变措施; D缤纷:繁多)

5.C(ABD中均为连词“而”;C①为连词“而”,②为介词“把”)

6.C(解说:“《楚辞》与《诗经》”应为“《诗经》与《楚辞》”)

7.D“愚忠而软弱”错

8.B“不工整”错

9.见课本

【提升训练】

一、1.端直方正的人;

困窘、困厄;

诚信;

简要;

深微,微妙;

廉洁;

2.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罹忧(遭遇忧患);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见参考译文划线句子。

【参考译文】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蜕壳那样摆脱芜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二、1.B

2.D

3.C

4.见译文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必修2指导教案:离骚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离 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它的内容和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修姱(kuā)羁(jī jī)謇謇(jiǎn)...侘傺(chà chì)溘死(kâ)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ï)方圜(yuán)...攘诟(gîu)鸷鸟(zhì)延伫(zhù)...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ïu)....兰皋(gāo)可惩(chãng)好修姱(hào)...相(xiàng)谇(suì)偭(miǎn)忳(tún)....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五、文学常识

1.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在流放期间,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的诗章。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2.“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六、名篇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长声叹息止不住泪流满面,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剖析: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和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剖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节选内容每两句一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自述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作者回顾自己从政遭遇的艰难,写了自己与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表明了自己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血泪凝结成的生命挽歌

——浅析《离骚》中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强大、富裕的道路。

大家知道,儒家高扬道德大旗,主张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不仅把“修能”(修饰才能)作为圣人的目标,而且具有浓厚的以圣人自诩的倾向。他在诗中借香草喻内在的美德,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所有的这些都刻画出高洁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试图以道德理想促成“美政”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扬道德理性来整治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他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中的圣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于是,对楚王的怨愤和对“党人”的鄙弃萦绕于怀,诗人最终遭谗见废,导致“美政”理想的幻灭,“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令人深思。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昏庸的君王面前,在奸邪的“党人”面前,既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楚国,且又不愿离开自己的祖国(“忍而不能舍也”),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去殉他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

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对,就是这句话。我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

【有学生举手。】 师:很好。这位同学,请。

【学生朗读1至3段。】

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

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有心事的意思。

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

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

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比较好啊?

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

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段?

【学生朗读第四段。】

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 生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生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 生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

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

生2:(犹豫)„„说不好。

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生:(议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

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 生:„„

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

【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

【投影。】例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日》)

例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 克家《春鸟》)

例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

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师:大家看懂了没有?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是怎样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

生:例1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

生:例2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

生:例3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繁多。

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

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

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些句子。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

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

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

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

起来。

师:你很有想象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7 .

生:比喻,以动写静。

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 生:(一时反应不过来)„„

师:请坐。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

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花也开得动起来了。

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

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动”还是“静”呢?

生:应该是突出“静”。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塘。

【板书:月色下的荷塘。】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对象。

【生默读思考。】-

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 生:主要写了月光。

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

生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

生1:泻。

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 生1:“静静地”,很安静。

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

生1:一个月夜。

生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

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

生:(议论)正面和侧面。

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

【板书:荷塘上的月色。】

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

效果。【生自由朗读。】

[知识拓展]

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

【投影。】

(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

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

【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

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叠声词。

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 生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生2:有很强的修饰作用,比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令人想到了“脉脉含情”.这样写似乎水也有感情了。

师:太好了!

生3:我认为这些词还可以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准确。比如“田田“‘密密”这些词就写出了叶子的多;“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静静”表现了流水很慢、很舒缓的样子。

生4:这一句.“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这个“淡淡”不仅写了云,而且也写出了月光不是非常明亮的那种,有点模糊。

师:(追问一句)你的这个发现很重要。不只这一句,还有一句的叠词使用也营造出这种

意味——

生4: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一句。

师:对。大家看,这两句,一句写天上的月,一句写——

生:(七嘴八舌)荷塘上的雾、水中的花„„

师:(笑)好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啊!(学生会意地笑)是这样吗?

生:(笑答)不全是的。

师:水中望月好像是没有的,但雾里看花是确定无疑了。(生又笑)好的,薄薄的青雾使叶子和花像什么?淡淡的云又使天上的月怎么样?

生:“笼着青纱的梦”“所以不能朗照”。师:正像古人诗中所言“烟笼寒水月笼纱”,这样的环境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什么词比较合适呢?

生:(齐答)朦胧。

师:太好了!看来我们对于叠声词在这里的作用体会得比较深刻。下面我们再看这样一

些例子。

【投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生l:“溶溶”似乎写出了月光洒满在院子里的情景,“淡淡”写出了一种微风拂面的感觉。好像很舒畅。

生2:李清照的那首里好像是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样子,心情也不好。

师:对于李清照的这十四个字,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至于晏殊的这一句,其实不是一种舒畅的心情,此时要表达的是一种惆怅。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惆怅之情如这院中的月光、塘上的轻风,吹也吹不走,拂也拂不去。我们注意到,这里的叠词和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一样,都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的效果。今后在阅读时,无论是在散文中还是在诗词里,我们都可以去感悟其丰富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阅读这一部分文字,一个个画面清晰地映现在我们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流水脉脉,月色溶溶。这里有诗,这里有画,这里更有情。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不过,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开篇所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流露出的那种不安的情感是否就在这月色下、这荷塘上消融了呢?作者的心绪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课下再次学习这篇文章,来寻找一个答案。

下课![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

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点评习作。

[推进新课]

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出家门,领略了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那朦胧素淡的意境。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景与作者心中的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大家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

生l:“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意思似乎是表达要摆脱掉什么的意思,所以他说要独自一个人呆着。

师:(笑)是这个意思。看来你也有过相似的体验吧?(众生笑)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人与人的心情有时本来就是相通的嘛!不过,这时作者为什么要一个人呆一会儿呢?

生2:作者在第6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说明作者此时内心有些失落,与这里的热闹无缘。

师:是不是更显得孤独了? 生2:是的。.

师:说得不错。那么说这就与前文景物描写中流露出的一种喜悦之情不同了?

生2:是的。这里作者的情绪有一些回落。

师:很好。你的回答提示了我们这样一点:作者的情绪不是一路向更加高兴的方向发展 的。大家可以沿着这种变化看下去,作者的情绪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3:还是在写作者情绪的回落。

师:把你的依据说说看。

生3:因为下文有这样一句话“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都有一种怅惘、失落的意思。

师:很好!的确,这两处内容都是此时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出自内心情绪的另外一种流露,也就是说,喜悦是一方面,哀愁也是一方面。大家想一想,作者写喜悦是借了对荷塘、对月色的描写来表现的,那么写哀愁呢?还是借助景物描写吗?

【学生讨论。】

生:不是借助景物了,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想”。

师:这种想缘何而来?

生:由眼前的荷塘想到了《采莲赋》。

师:《采莲赋》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少女们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采莲。

师:这样的场景作者是怎么概括的?

生:“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师:也就是说《采莲赋》里的人——

生:很快乐。

师:不错。作者在写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句之前,是不是也突出了一种热闹?

生:是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也是热闹的。

师:那么这里反复写到的热闹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恰恰形成了一个——

生:对比。

师:很好。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作者在开篇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怎么说的?

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可见,作者带着一种寻求释放、寻求宁静的心而来,但结果却还是未得解脱。大家是否也这样认为? 【学生议论。】

生1:是的。尽管作者把荷塘和月色写得很美,但这种美反过来却更加显现出他心里 的愁。

生2:文章的结尾也有这种意味。作者写到“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似乎又回到了作者刚出门时的情景,好像没有什么改变。

师:怎么会没有改变呢?开头不是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吗?

生:那也是表现出环境的静。

师:不错。看来这种环境上的“静”是贯穿全文的了,蝉声与蛙声的热闹,《采莲赋》里采莲场景的热闹都与这个“静”形成了一种对比衬托的关系。同时,这也恰好反衬出了作者内心的——

生:(齐答)不平静。

师:好的。刚才大家的理解里出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烦闷、孤独、喜悦、失落、颇不宁静等等。看来作者的心情的确是不平静的了,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作者内心为什么“颇不宁静”呢?

【学生议论。】

生1:我看到资料上说,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表达了作者对******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迷茫。生2:或许是一种思乡之情。因为文中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师:是吗?朱自清是哪里人? 生2:绍兴人。

师:看来你看书真的是很仔细。很好。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

生:„„

师:刚才大家所发表的见解都表明了我们对作品进行了探究,这是很好的阅读习惯。是 的,关于朱自清先生此时的“颇不宁静”,人们做出过很多解释,有人认为是源于对******

“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诸种见解,不一而足。不过,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自然也有着和我们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情感,在这里,无论他的烦闷到底是什么,他的“颇不宁静”到底缘何而来,这些似乎都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在文中读出了这种心境,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生:我想到了“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学生点头赞成。】

师:是的,不仅荷花象征着高洁,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大家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纷纷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笑)大家的积累还不错嘛!那我们是不是认为明月仅代表着思乡?

生:应该是的吧?

师:不完全是,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两首诗。

【投影。】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 夕 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学生静默着,沉思着。】

[课堂小结]

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

[布置作业] 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

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骚(节选)高中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

    5.《离骚》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惟草木之零落兮B.帝高阳之苗裔兮C.朝搴阰之木兰兮D.及前王之踵武2.......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案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

    精品教案--人教必修1 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案例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离骚》 教案6

    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离骚》教案6 第1课时 一、屈原及《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过程与方法:......

    5.《离骚》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习题练习三(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谣诼(zhuó)离骚(sāo)岌(jí)岌可危B.方圜(yuán)蛾(é)眉朝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