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这一册课本的第一部分,在基础知识、思想感情、思维训练、结构安排等各方面都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编选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三篇讲读课文和《珍珠泉》一篇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妙,迷人,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一篇描写了春天里从南方赶来的可爱的大自然的精灵燕子;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细致地描绘和渲染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第三篇文章作者叶圣陶用第一人称细腻、生动地描写了夏日的荷花;最后一篇课文作者描写了家乡美丽的、能引起人无限遐想的珍珠泉。语文园地中包含“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五个部分,全方位、逐步地巩固课文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扩展学生视野。单元总体目标
1、按照课后要求认识、会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会简单运用出现的生词。
2、正确、熟练、用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和意义,有重点地背诵。
3、理解课文重点,发现、摘抄、体味描写精彩的语句。
4、能简单的总结、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描写作出积极合理的想象,适当地补充阅读,扩充视野,体会大自然的美妙。
5、观察家乡和身边的景物,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并简单地进行写作,早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想象、勤于记录的习惯。单元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和主旨。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部分。
3、仔细观察身边的景物,用自己的话形象地介绍给别人,进行初步的写作练习。
4、培养善于观察、生动形象地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并将观察和想象结果形成文字。课时
共12课时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备课模板 第一单元
年
级
三
学
科
语文
章(组)
四
学习内容
《启迪心智》
单元内容
分
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四组成。四篇课文分别是精读课文《古诗二首》《瀑布》《春天的小雨滴滴滴》和略读课文《山雀》。
本单元课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记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充满了新奇、生动的想象。这些想象带着作者自己的感受,让自然万物显得那些可爱可亲。
单元学情
分
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本学期可以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本单元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目标
1.会认42个字,会写38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书诗歌的节奏和感情,背诵诗歌和部分课文段落。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笔下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4.感受作者对事物的细致描写,了解作者如何把一些日常生活经历具体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的感情表达清楚。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学习如何将玩游戏的过程说清楚、写清楚,说写结合,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生字、词的读写。
3.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习作
学习时数
11课时
课时分配
课
题
课时
1、《古诗二首》
2、《瀑布》
3、《春天的小鱼滴滴滴》
4、*《山雀》
百花园一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合备课[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合备课
一、教材位置
(一)人文专题的位置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燕子、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 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从内容上说,这组文章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有名家散文经典、古诗,不同的形式也蕴含着共同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准确、优美。在呈现文本的同时,教材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
1、在设问导读环节应精炼问题,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有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2、要注意资源拓展。关于春天,有很多美文、美诗、美画、美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拓展。对本单元出现的郑振铎、叶 圣陶等文学家老师应该做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3、注重读写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导学案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就是对训练点的补充和强化,而教材解读又是确定训练点的根本所在。
二、教材特点
(一)思想内容方面 《燕子》
这篇课文选自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形态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优美姿态。正因为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时而轻掠、时而戏水,时而停歇在电线杆上组成正待演奏的乐谱,都使春色更添生趣,将燕子和春天融合起来描写,燕子在春天里活动,春天借燕子而添色,两者相得益彰,让读者获得优美感受。
《古诗两首》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与本组教材主题非常吻合。《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荷花》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作者以观察的顺序为线索叙写,文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看荷花。“我”闻到清香,来到荷花池边,直接描写荷花。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第二部分(第四、五自然段),想荷花。借助“一大幅活的画”的想象,转入对荷花动态的描绘。从想象的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作者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珍珠泉》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选编的目的是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积累优美语句。
二、整合分析
相同点:
1、四篇课文无一例外的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2、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3、课文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了不同事物的特点。
不同点:
1、题材不同。《燕子》是散文、《古诗两首》是古诗、《荷花》写景抒情《珍珠泉》
2、选取的代表事物不同。
(二)表达特点 1.《燕子》
(1)课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春天,并搜集有关图片或诗歌。(2)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体验燕子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来观察燕子的,是怎样用准确的语句写出燕子的特点,写出自己对燕子喜爱之情的。(3)要写的生字较多,重点是“燕、稻、聚、漾、演”。(4)抄写结合,注重积累。
2.《古诗二首》 要学习诗人对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情;学习诗人是怎样抓住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来观察和表达柳树、春日的特点的,是如何展开想象的。(1)《咏柳》 ①课前让学生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②结合插图,展开想象。③抓住后两句,学习古诗。(2)《春日》 ①讲解“寻芳”“万紫千红”。②结合《咏柳》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③古诗拓展。
3.《荷花》 要感受荷花清新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体验作者热爱荷花的深情;学习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丰富想象的;学习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这美丽的荷花图中的。写的字较多,重点是摆好字的结构及“佛”的笔顺和读音。结合“小练笔”,写写自己心中的花。
4.《珍珠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1)课前了解有关“泉水”的知识,可以搜集图片、文字资料。(2)让孩子们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3)在此基础上,老师总结怎样观察景物和写作景物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展开想象。(4)用好资料袋,丰富学生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5.拓展阅读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默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梳理文章结构,总结作者观察的顺序,体会作者如何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5.体会文章描写中丰富的想象,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事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感受的。
【教学难点】(对应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分析)状物的片段练习,重在指导写好重点段,观察要仔细,着重抓特点:描写(叙述)清楚、有顺序;想象合理又方法;感情表达到位。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自主预习单、集中识字卡、单元过关作业 2.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热情,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课时安排】
第1课时
单元导读课 第2课时
预习过关课 第3课时
集中识字课
第4课时
1+1整合品析课
《燕子》+《古诗两首》
第5课时
1+1整合品析课
《荷花》+《珍珠泉》
第6、7课时
拓展阅读课 第8课时
单元整理课 第9课时
习作指导课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了解单元学习目标,明确单元主题,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出示“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1.师:本单元美好的大自然为主要学习内容,共设计了四篇课文,分别是?这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
有的描绘了春天的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燕子》 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古诗两首》 有的描写了绽放的荷花:《荷花》 有的介绍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珍珠泉》
2.一起来看一下,这一单元我们要学习些什么呢?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目标一,解决生字词,积累优美句段;
目标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目标三,留心观察家乡景物,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习作目标)
二、自主预习
1.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第一单元介绍了哪些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出示自主预习单,请同学们先根据要求完成“通读关”。2.交流展示:预习单第一部分“通读关”
3.小结:孩子们读书都非常认真,也很仔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
第二课时
预习过关课
教学目标
1.读熟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
2.结合自主预习单,交流汇报预习情况,进一步了解单元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完成自主预习单
(一)字词关。1.可以小组分工完成。2.交流展示:
(1)出示字词,小组轮流读。(2)指名解释词语。(3)做选择读音练习。
(二)内容关。
1.再读课文,完成预习单上的填空。2.交流展示:(1)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轮流发言。(3)师做适当纠正或补充。
(三)积累关。记录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1.指名朗读自己记录的优美词句,要用标准普通话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记录下你喜欢的优美句子,书写工整。
二、总结。
第三课时
集中识字课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字,会写33个字,识写36个词语。2.对重点字、难点词进行指导。教学过程
一、学情检查
出示集中识字卡,这是本单元所有的生字新词,请大家看着反面的第一部分“我会认”,自己尝试认一认,圈出自己不会认的生字。
记住这些“拦路虎”,在接下来我们的学习中,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些字,努力地攻克它们,好吗?
二、集中识字
1.出示本单元所有要求认识的生字,带拼音自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2.词语认读。给生字找了朋友,帮助同学们认读,谁来尝试一下?指名认读。
小组长领读。3.生字分类识记。(1)形声字识记。
增
谱
沾
演
咏
滨
剪
紫
胀
翩
仿
裳
掠
挨
莲
蓬
荡
漾
俊
俏
妆
碧
(2)形近字、音近字辨析
拂
佛
符
圈
倦
蹈
稻
(3)难记字攻克。聚
赞
绦
泗
裁
偶 4.本单元要求识写的词语认读。
5.学习语文园地上“我的发现”、“读读背背” 交流发现,认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聚、燕、蓬及部分上下结构的字。聚:下半部分不要写成“水” 燕:上面不是“草字头”
蓬: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比例要适中。2.书写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做识字卡反面的巩固练习。2.做课本园地一的“我会填”。
第四课时
整合品析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的、由近及远的观察和表达方法。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背诵优美词句和古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和《古诗两首》。
二、品读《燕子》
(一)复习回顾。
在前面的预习中,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二)感情朗读描写春天的语段(第2段)1.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自由读。
2.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出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体现春天的柔美多姿)。
3.借助图片,指导背诵。
(三)学习作者对燕子的描写
师:在作者的眼中,燕子是最可爱的,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1.朗读1、3、4小节,找出优美句子,品读赏析,并理清文章脉络:(1)第1段: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外形的?指名读。圈一圈,哪几个部分合起来凑成了小燕子?(学生交流后板书:羽毛、翅膀、尾巴)再读,体会活泼机灵。
(2)第3段,感受飞行的燕子之美。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拨”斜、掠、沾”等关键字的妙用。
小结照应上文:这就是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机。
(3)感受停歇的燕子之美:联系五线谱,理解课文奇妙的比喻。
质疑“几痕电线”:(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课文最后说”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梳理文章脉络:
燕子的外形活泼机灵——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飞行时的各种状态——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2.描写顺序:作者对燕子的观察细致,语言优美,由近及远地描绘了活泼灵动的小燕子,从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到来的欢欣热爱。
三、总结
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春天里的植物也有着美丽的身姿,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四、略读《古诗两首》 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 “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以读代讲,读出意境。
(四)背诵古诗
(五)学习《春日》 用以上方法学习《春日》
第五课时
整合品析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体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品读《荷花》
自由读课文2、3、4段,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交流重点句:
1.(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色彩丰富)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
(注意与图的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朗读)
(2)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3)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2.师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听着人家的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1)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3)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的重要内容)
三、略读《珍珠泉》
1.用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珍珠泉》。2.交流展示美读。
(1)文章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2)交流朗读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言。3.总结、扩展。
这两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美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之美呢?那是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同学们,写景一定要抒情,才能把景物写活写丰满。
四、小练笔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种花,仔细观察,抓住花的特点,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感情融于美景之中。
第六七课时
拓展阅读课
阅读目标
1.培养边读边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积累好词佳句,体会关键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再次感受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通过成果展示和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展示、表达和交流能力,变得更加自信。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阅读内容:《一碗水》《庐山的云雾》《西湖名堤》
出示阅读要求:
1.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简单批注。
2.思考这几篇文章分别写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读完之后我们来交流。题目
作者 主要景物
景物特点
写作顺序
二、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把这几篇课文内出现的生字注上音出示到屏幕上。
三、交流汇报
1.积累,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展示给大家。2.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3.交流这几篇文章分别写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总结
第八课时
单元整理课
复习目标
梳理单元重难点,积累内化,提升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了第一单元,我们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谁来说说第一组中有哪几篇课文组成?快速浏览本组课文,在这几篇课文中我们能看到:
(活泼可爱的)的小燕子
(光彩夺目)的春天
(千姿百态的)的荷花
(神
奇)的珍珠泉
作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师: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概括的真好。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单元知识结构。
二、复习生字词
1.找出集中识字卡,运用反面的“我会认”,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尤其是原来圈画出的不会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学再学会。
2.复习听写中,错误最多的是这样几个字: 倦
漾
莲
3.复习词语:掌握好了生字,我们再来复习词语。(1)动静(写出几个带反义词的词语)
(2)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三、展示积累
(一)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很多优美的句段或诗篇,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A.重点段:(出示)《燕子》第二段,做相关阅读理解题。B.《古诗两首》填空。
四、单元过关检测
1.出示单元过关检测题,当堂检测。2.评改,订正,补偿。
第九课时
习作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
3.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表达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丰富素材
师: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明确要求,小组交流。
①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②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③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④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⑤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写一处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体会一下,要注意什么问题。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示片断一]:
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学生读片断,并说说这段话是按什么观察的?
师: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二)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3.带着自己的感情写。⑴师述:情和景交融起来,写出来的习作才能打动人心。好的习作要有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即使你写的是落叶也会给人美感。片断欣赏。
4.在学生的评议后,教师适当地总结出片断的写作方法。观察:(仔细观察景物的特点)顺序:(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感情:(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学生思考,习作
学生自由读题,想想这次习作要写什么?(写自己的家乡或其它地方的景物)注意写作顺序,突出景物特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家乡的景物
教材分析:这次的习作安排是写家乡景物,教学时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如果学生想写其他地方的景物也可以。同时注意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习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有顺序、有重点地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一个内容写好了再写另一个内容,做到条理清楚。教学难点: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教学准备:上好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关注家乡的景物,会介绍家乡的景物。课件。范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上次的口语交际课大家都热情地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家乡的景物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2.这次习作的要求是(课件出示提示:)能写出景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有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出示片断一]: 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学生读片断,并说说这段话是按什么观察的? 师:世上景物千差万别,观察景物的顺序不会是固定不变的。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观察,要根椐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的角度。
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出示片段二)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家乡的芦苇塘尤其迷人。夕阳向大地洒下金辉,整个苇塘披上了一层金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些鸟本来就很漂亮,此时就更漂亮了,那羽毛闪闪发光,明亮耀眼。那翠绿的芦苇像用碧玉装饰成的,闪射金光,苇塘变成金色的了。这时,塘中又显得那么静。没有鸟叫,没有芦苇的碰撞声,也没有青蛙的叫声。芦苇好像很疲倦了,耷拉着头,弯着腰,鸟儿也缩着头躲在苇丛中。这一切构成了恬静的苇塘。
3.带着自己的感情写。
(出示片段三)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村头的荷塘很美。荷叶有的像倒扣着的草帽;有的探出水面,站在水中,像个上岗的哨兵,守候在荷花的身旁;有的漂在水面上,像一个碧绿的瓷盘,为荷花收集着雨露。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随着清风摇荡。秋天的池塘真好像是一幅无与伦比的风景画。站在远处,看到荷花如同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站在水中,偶尔被风一吹,荷花左右摇动,又像少女在翩翩起舞。深深地吸一口气,就会闻到一种淡淡的清香。来到荷花跟前,看到的却又是另一种情景,闻到的香味则更加浓郁。
三、聚焦小河,具体导写 现在,也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家乡的美景,抒发爱乡的情怀,把我们家乡的小河介绍给更多的伙伴们吧!别忘了,先想好题目,然后想清楚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什么特点写。注意写出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哟。
1、整理思路: 家乡的(小河)写作的顺序(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景物的特点:春天 河边的草地、垂柳 桃树 小燕子 夏天 河边绿树成荫 小朋友们在河里尽情地游泳,嬉戏 秋天 河里的鱼虾更肥了 冬天 小河结冰了
2、学生按季节一段一段地写下来,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
学。第二课时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
1.朗读自己的片断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2.同桌互相修改,相互启发。3.小组评选最佳,推荐一个参加全班交流。
二、加上头尾,成文成篇 介绍几种开头结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习作的情况加上“头尾”。
三、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再次出示习作要求
1.挑选佳作两三篇,集体会诊,评议优点,指出不足。2.对照评议出的毛病,修改自己的习作。注意借鉴别人的好方法好词语。
四、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开头、结尾、句子、想象等等,越多越好。2.班级展览最佳。举办“美在家乡”习作展览。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在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想象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3、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4、燕子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5、古诗两首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6、荷花 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教学时间安排:本单元教学可用13---14课时
1.《 燕子》
2课时 2.《古诗两诗》 2课时
3.《荷花》
3课时 4.《珍珠泉》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第二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作文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组教材编排了四篇文章。《翠鸟》和《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和《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含义深刻的话语,使人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感悟,读起来耐人寻味。
二、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本组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用对比、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与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5、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6、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翠鸟外形特点和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4、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五、课时安排:
5.《翠鸟》
3课时
6.《燕子专列》
3课时
7.《路旁的橡树》 1课时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专题组织材料:包括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买椟还珠》;真实故事:《画杨桃》传说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以及语文园地四。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
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道理发人深省。这些无不吸引着孩子阅读兴趣。孩子们会为那个丢了羊的人感到惋惜,会为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不禁发笑,笑他的脑袋瓜和他的啤酒肚一样中看不中用。孩子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更羸,还会实事求是,静下心来想想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另外,《课标》对中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根据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学生思维的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确定本专题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加强整合,学法灵活,阅读广泛,练笔多多。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生字,会写生字,会正确书写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收到科学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2、体会文章内容。领悟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卡片
录音机
五、课时安排:
本组教学用12——14课时
第四单元
一、教材简析: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一单元教材,就是围绕儿童丰富多彩的同年生活这一专题展开的。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为精读课文,《绝招》为略读课文。《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要珍惜时间,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性和怎样珍惜时间。时间往往就在我们身旁。看电视的时候,时间顺着精彩的节目一分一秒过去;和别人说悄悄话的时候,时间带上这些小秘密轻悄悄过去;玩耍时,便从嬉闹的身影旁过去,我觉察他有匆匆流去;想把他挽留时,却不知他早已一去不回头;无聊而发呆时,时间把珍贵的一刻留给我们,我们却不懂得珍惜,他无奈地叹息,又从我的双眼前过去了……看,时间来去就是如此匆匆,关键看我们自己的把握,有限的时间往往可以无限把握。人在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也许那几小步就成了人生起步的奠基,受益无穷。所以,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和时间赛跑吧。《检阅》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对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争吵》围绕课文“我”和克莱帝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绝招》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此外,在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分别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同学交流自己学本领的经过,这样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二、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几个不同侧面的故事中,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应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另一方面,还要会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在这一组课文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几个不同侧面的故事,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得到生活的启示;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实际分享童年生活的体验.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本单元课文,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5、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6、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7、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8、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9、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中蕴含的启示。
2、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3、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5、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6、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7、练习写学本领的过程,要把内容写得比较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五、课时安排 本组课文教学12课时
13.《和时间赛跑》
2课时
14.《检阅》
2课时 15.《争吵》
2课时 16.《绝招》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5课时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以“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先后安排了《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帐单》四篇课文,前三篇是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还有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的每项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将围绕着该专题展开,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专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这份人间真情。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中有所涉及,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一、二年级都有几篇课文是讲爱的内容,到了四年级也有关于爱的专题,可见,编者十分重视人文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本册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课文围绕“爱与真情”,配以综合性实践活动,并将该活动穿插于单元教学之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体会、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爱;第三篇课文后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都是围绕这一活动展开的。可以说,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台”让“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景再现,“习作”则是“综合性学习”后的真情实感的表露。
二、学生分析
这组课文每一篇都是感人的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深深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友爱的博大与真诚。学生也会真情流露,畅所欲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42个字,正确读写4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感受人间真情,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2、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4、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
5、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教学可用12---14课时 17《可贵的沉默》
2课时 18《他是我的朋友》
2课时
19《七颗钻石》
2课时 20*《妈妈的帐单》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4课时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其中《太阳》《月球之谜》写的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组四篇课文是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是采用举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知识;《月球之谜》则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若干不解之谜讲出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通过叙述“我”的一次上网经历来介绍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果园机器人》中机器人的特性则是随果园生产的需要一步步体现出来。
二、单元整体设计: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要,拥有一定的相关资料不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另外,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课文的学习到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无不需要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创造的说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掌握要求掌握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5、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6、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7、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8、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5、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6、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写下来。
五、课时安排 21《太阳》
2课时
22《月球之谜》
2课时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课时
24《果园机器人》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3课时
第七单元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 4篇课文,其中25、26、27课为精读课文,28课为略读课文。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例如:25课《太阳是大家的》是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26课《一面五星红旗》27课《卖木雕的少年》是叙事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新闻报道,内容是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情。《语文园地》中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五方面内容。其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因此,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作好交际准备;习作是自由作文;“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词语;日积月累包括“读读记记”“读读背背”;趣味语文是“说‘言'”。
(二)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而“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概念,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本组教学的重点应落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上。2、4篇课文与语文园地的知识要互相渗透,在教学中要加强整合意识,注意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
3、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将本单元的专题作为本组所有课文的中心思想,而要注意挖掘每一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4、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写作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写一篇自由作文:写景、记事、写物、写人、展开想象编故事都可以。
6、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宽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与各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7、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3、体会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单元教学结构
25课《太阳是大家的》
2课时 26课《一面五星红旗》
3课时 27课《卖木雕的少年》
3课时
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1课时
第九课时:了解介绍阿尔及利亚--自读研讨--汇报交流--点拨指导
第十课时:口语交际--分组交流(按类分组)
语文园地七第十一课时:习作指导(自由作文)
第十二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第八单元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淘教案网 taojiaoan.com]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单元总体目标
1、能正确的认读本单元的生字,做到正确书写生字,积累生动的语言。
2、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丰富的想象。
3、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想象,识记生字,积累生动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建议
教学在教学时,要适当地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前者蕴含着一个节日,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中隔着“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乞巧意思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嫦娥》一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建议把学古诗和阅读神话故事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意境和情境,在有关的情境中理解事情,表达感情。
《西门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西门豹治邺的事迹,表现在三个方面:调查→除害→开渠。如果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可分为:故事发生(邺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大胆提问,以问题的探究来把握课文内容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进行角色表演。课文第二部分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适宜进行角色表演。
《女娲补天》:抓住夸张的想象力,抓住想象的大胆和神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的情感也附着在他(她)的身上。一方面是神奇、夸张的想象,一方面是表达造福人类,让世界更美好的思想感情。体会神奇、夸张的想象力。
《夸父追日》: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体现略读的要求,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工具书解决。初读课文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对照原文,可以看出课文出色的改写。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了。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
四.单元教学时间
古诗两首…… …… …… …… ……2课时 西门豹…… …… …… …… ……2课时
女娲补天… …… …… …… ……2课时
夸父追日…… …… …… …… ……1课时
语文园地八 …… …… …… …… ……3-4课时
第五篇:第一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推荐)
主备人 程晓琳 林悦梅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六)》,《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习作1》以及《练习1》组成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有两个主题,“自主预习复习”和“认真完成作业”,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内外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尽情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除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
《习作1》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4幅图和一篇习作例文《脱棉衣》。第二部分针对例文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力求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例文中受到启发。第三部分是习作练习,由习作要求和两组图组成。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组图,任选一组写一篇作文,也可以自己找几幅连贯的图写。
《练习1》共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突出了字词句学习的综合性以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与融合。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在寒假里孩子们走亲戚,拿红包,吃好吃的,一定都玩得比较痛快。开学后第一个星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从愉快的寒假逐渐过渡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介绍景色为主,有雄伟的长城和运河,有美丽的南沙群岛,有神奇的庐山。由于许多学生从未出过远门,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神奇的景色,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搜集图片,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上课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课上,还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过了一个寒假,许多学生已经忘记如何感情朗读,开学后应该加强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知道朗读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1.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搜集长城和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和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了解民族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练习4。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学后讨论.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11指名读, 生评议.12齐读.五、布臵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课前布臵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教后感: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再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历史久远,了解甚少,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而我班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识字教学、启发想象、语言实践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彼此衔接,自然流畅。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1.长城和运河
一、看拼音,写词语。
qí jì qū zhé pǔ xiě lián mián qǐ fú()()()()
jià shǐ shī piān bù xiǔ wàn lǐ chánɡ chénɡ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
()的诗篇()的景象()的绸带()的长城()的运河()的祖先
三、多音字组词。
dōu()xínɡ()qū()都 行 曲
dū()hánɡ()qǔ()
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东起,嘉峪关,像 在大地。、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像 在大地。
3、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分别谱写了 的、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六、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收集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1.长城和运河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奇迹 曲折 谱写 连绵起伏 驾驶 诗篇 不朽 万里长城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略)
三、多音字组词。
dōu(都有)xínɡ(行走)qū(弯曲)都 行 曲
dū(都市)hánɡ(行业)qǔ(曲调)
四、请写出三个形容万里长城的四字词语。雄关万里 孤城绝塞 固若金汤 鬼斧神工、举世闻名、连绵起伏 飞舞盘旋 起伏奔腾 太空遥见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海关 西到 巨龙穿行
2、首都北京 天堂杭州 绸带飘落
3、不朽 动人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璧”等词语。
4、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默读边思考,初步理解一个自然段中地几层意思。
3、学习生字词。教学挂图或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欣赏课件画面。
2、配乐解说: 宽广无限的大海真美啊,浪花飞溅,蔚为壮观。一派“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的迷人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3、指导读题: 美丽的/南沙群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结合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2、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齐读这三个句子。
3、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生字
1、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新词及其所在的主要句子。浩瀚 海域 岛屿 辽阔
繁衍 心旷神怡 星罗棋布 海龟(2)查字典,说说带点字词的意思。
星罗棋布 心旷神怡 繁衍 碧波 浩淼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教后感:充分的预习为学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前布臵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安排学生通过查字典、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我强调过要学会查生活中的“无字词典”。因此,课堂上对于词语的理解部分他们完成得比较好,他们能准确说出词语意思。比如,当我问到“星罗棋布”一词是什么意思时,学生很好地解释了词典中的意思,并且能用天上的星星,以及棋盘上布的子来解释,令我比较满为理解课文内容就扫清了障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南沙,热爱祖国辽阔海疆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我们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些什么?
2、这节课请同学们放慢脚步,边读边想象,细细欣赏那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
二、精读感悟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岛屿多)(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师小结。
(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
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师小结。
4、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
生自学第2自然段。思考: 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不竭”的意思。
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师生朗读,体会总分写法。小结: 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5、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那金色的沙滩, 黝黑的礁石, 雪白的浪花, 翠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 试着画下来。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评点学生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结合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清澈明亮”, “蓝玉”,“五彩缤纷”, “心旷神怡”, “碧波浩淼”,“充满魅力”等词语的意思。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词句。
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练习试背第3自然段。
三、仿段练习
1、课文的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2、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四、布臵作业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根据课文写几句歌唱南沙群岛的歌词,老师为你们谱曲。让我们一同讴歌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
3、摘抄课文中的妙句佳句。
教后感:结合阅读教学,将练习整合到朗读中。
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比如说鱼虾色彩斑谰、浪涛涌动如挥舞的花束,这一切是多么的绚丽迷人。这样的美不仅要写出来,更要读出来。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借助书本上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感悟:“一片蓝天”是什么样的、“一块翡翠”又是多么美丽,体会天湛蓝如玉,海碧绿澄澈这样美丽的景色;再从“翡翠与蓝玉合璧”体会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五彩缤纷”等词想象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心旷神怡”一词感受作者所感受到的快乐;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浪着用自己的双手去描绘这样的美景,然后自由读、同学之间比赛读、看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真切感受真切地抒发出来。在这样的阅读后,我因势利导,结合《补充习题》中的填空:“这一段中,作者把天比作,把海比作。从中我体会到了水天相连,蔚为壮观的景象;从中我想象到了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的有趣情景;从“洁白”、“一团团,一簇簇”、“挥着花束”等词语中体会到了。
这样不仅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同时把题目放到课堂上完成,也不会占用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
2.美丽的南沙群岛
一、看拼音,写词语。
liáo kuò dǎo yǔ kuàng chǎn xīng luó qí bù
()()()()
zhuàng guān hǎi guī bǎo kù shuǐ tiān xiāng lián()()()()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的南沙群岛()的海水()胜地()的海洋生物()的浪花()南沙()的矿产资源()的胜地()岛屿
三、在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加“ ”。
1、这是(一片 一个)(富饶 富裕 丰富)的土地,风景优美,物产(富饶 富裕 丰富),人们辛勤劳动,生活(富饶 富裕 丰富)。
2、南沙群岛留下了我们祖先(繁衍生息 生息繁衍)的烟火。
四、阅读训练。
《美丽的南沙群岛 》片段
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天水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 龙虾 燕 海龟五彩缤纷 令人心旷神怡 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 旅游胜地。
1.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给第4句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俯看()仿佛()将来()挥舞()
4.照样子再写几个词。
一簇簇、一团团、()()()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美丽的南沙群岛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辽阔 岛屿 矿产 星罗棋布 壮观 海龟 宝库 水天相连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略)
三、、在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加“ ”。
1、一片 富饶 丰富 富裕
2、生息繁衍
四、阅读训练。
1、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2、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
3、俯看(俯视)仿佛(似乎)将来(未来)挥舞(舞动)
4、一片片 一束束 一丛丛 一堆堆 一群群
5、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
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
3.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3、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 2.简介“庐山”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庐山最神奇的就要数庐山的云雾了,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神奇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1)出示词语
变幻无常 增添 千姿百态 笼罩 系在 遮挡 一泻千里 流连往返 幽谷 游览 弥漫 天幕 瞬息万变 马蹄(2)指名读,齐读
3.自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幽谷:幽深的山谷 弥漫:充满,布满
瞬息万变:短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流连往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瀑布: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溪流:从山里流出来的小股水流
变幻无常:形容变化速度非常快,没有规律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一泻千里:指江河水流迅速,也用来形容文章奔放 千姿百态:形容形状非常多
4.全文共有几自然段?开火车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5.讨论交流
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第三自然段:写庐山云雾变化得快。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云雾流连忘返。.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什么特点?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布臵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后感:今天教第一课时,我本来把任务定位最在朗读课文上,后来在早读课重新审查教案时,我又作了临时变动,决定把课文分开,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学。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学起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而且把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反过来随着学生对文本思考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在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品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些什么? 2.导读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有
,有,有,那,更给。
3.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4.此时此刻,仿佛你已经升上了云端,驾起了云雾,在天上行走,进入了仙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寻找“腾云驾雾”的感觉。
5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
2.自读第二小节,这段话写了云雾有什么特点?找出中心句,用“ ”画出。
3.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来进行描写的?(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运用了比喻、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云雾的不同姿态)是啊,庐山云雾真美!
4.小结:作者为了说明庐山云雾的特点,先总写“云雾千姿百态”而后再从“山头、半山、山谷、山峰”四个不同地点的云雾进行具体地描写,我们称这种构段方式为“总----分”关系。
5.有感情地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 6.讨论学法: 出示: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景象——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三)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四)检查自学情况,讨论交流。
庐山的云雾一会儿时间就千变万化,一会儿一个样,“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刚刚还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瞬间就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赞美了庐山的云雾变化之快。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五)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为什么庐山会让人流连忘返呢?(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诵 2.练习背诵
四、布臵作业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3、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登山路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
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3.庐山的云雾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 shān pù bù biàn huàn wú chánɡ yí xiè qiān lǐ()()()()
lǒnɡ zhào sì hū qiān zī bǎi tài liú lián wànɡ fǎn()()()()
二、多音字组词。
sì()xì()似 系
shì()jì()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云雾()的色彩()的感觉()的轻烟()的庐山()的天幕()的白马()的大海
四、按要求写词语。
1、“似乎”的近义词有:、、2、照样子写词语。
千(姿)百(态)千()百()千()百()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云雾弥漫山谷,它是 ;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
六、你知道有哪些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名句,请背一背,并写下来。
3.庐山的云雾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庐山 瀑布 变幻无常 一泻千里 笼罩 似乎 千姿百态 流连忘返
二、多音字组词。
sì(似乎)xì(关系)似 系
shì(似的)jì(系上)
三、填上合适的词语。(略)
四、按要求写词语。
1、仿佛、宛如、好像、犹如
2、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锤百炼 千回百转 千疮百孔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茫茫的大海 巨大的天幕
六、你知道有哪些与庐山有关的诗词名句,请背一背,并写下来。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练习1 教学要求: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书写时注意写好捺画,并巩固笔顺规则。3.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诗《夏日田园杂兴》。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一是让学生想说,二是让学生会说。5.练习两个笔画及含有这两个笔画(横撇、撇点)的字。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的基础上背诵简称歌,理解带有简称的句子。
2.启发学生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3.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大致体会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洽。
一、熟记并背诵简称歌。
1.出示中国地图。
帮助学生对中国地图有一个整体认识,即中国地图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
2.接着,借助地图了解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
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内蒙古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3.了解有关内容
直辖市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城市,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是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地方。
4.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简称。5.熟记并背诵简称歌。6.找朋友游戏。
巩固对简称与省、市、自治区名称之间对应关系的了解。
1.出示句子。启发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刚才的学习,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内容现在理解了?
2.交流。
3.巩固对简称所代表的含义的认识,初步知晓我国几大地方戏的名称。
小结:恰当地运用简称能使语言表述更简洁。4.运用简称的词句。(留心观察、记录简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如:黔驴技穷、湘江、滇池、京沪铁路等。
教后感:简称歌学生能熟练的读背,但要说出对应的全称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写好钢笔字(“遮、越、处”三个字)注意写好捺画;进行读读背背。
一、写好钢笔字
1.看看写的字。(“返、越、处”三个字)要注意什么? 2.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字的捺画的不同走势。正确把握三个字的捺画起笔走势。“返”字一捺走势平缓;“越”字一捺比“遮”陡;“处”字一捺更陡。4.知道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5.注意写字姿势。
二、读读背背。
1.熟记8个成语。
(1)结合第一单元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加以理解。风云变换: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2)指导记忆。
2.背诵《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介绍:范成大写了一组《夏日田园杂兴》,今天学习《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2)引导学生看图,并借助图画读读古诗。(大致体会诗的意思与表现的情趣)
(3)小结:全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农家昼耕也织的忙碌景象和儿童不会帮助织布,却在树下学种瓜的有趣情景。4)指导学生熟读背诵。
(5)搜集其他《夏日田园杂兴》进行积累诵读。
教后感:学习8个成语时,我结合第3课《庐山的云雾》进行理解,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效果还不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让学生想说、让学生会说)进行口语交际;指导连写毛笔字。
一、口语交际
聊聊春节
1.设问导入:今年的春节,你是怎么过的?你知道过春节时,咱们这儿有什么习俗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春节。
2.出示题目:聊聊春节
3.借助插图(贴春联、全家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龙灯、吃年夜饭、给老人拜年……)勾起回忆。
4.交流本地春节的习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5.自由练说、同桌练说、全班交流。
6.指名说。
教后感:让学生说说寒假里的收获,孩子们兴奋不已,七嘴八舌,一下说了许多,有些习俗我都是第一次听说呢。
练习1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ín zú pǔ xiě jià shǐ lián mián qǐ fú
()()()()
chuànɡ zào liáo kuò dǎo yǔ xīnɡ luó qí bù
()()
()()
二、比一比,组词。
驾()
嘉()
礁()
朽()架()
佳()
瞧()
杭()浩()
豪()
漫()
折()洁()
毫()
慢()
拆()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1、老师反复叮嘱我们:课间活动要注意安全。()、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明。
()
3、过去的城隍庙街道十分狭窄,如今可大变样了啦!()
4、开发大西北会使每一个黄土高坡上的人告别贫穷。()
四、在原句上修改。
1、植树节那天,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植树活动。
2、我们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汽车在宽阔笔直的公路上奔跑着。
4、他一个人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南沙是祖国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她拥有_______________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矿产资源,贮存了_________________的海洋动力。
2、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后流入东海。全长6211千米。
青指()滇指()渝指()鄂指()湘指()赣指()皖指()沪指()
3、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七)。
练习1 作业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民族 谱写 驾驶 连绵起伏 创造 辽阔 岛屿 星罗棋布
二、比一比,组词。(略)
三、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安全(危险)光明(黑暗)狭窄(宽阔)贫穷(富裕)
四、在原句上修改。(略)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蓝色宝库 难以计数 极为丰富 用之不竭
2、青海 云南 重庆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上海
3、(略)
习作1(大)
习作目标:
1、看例图,读例文,了解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习作要点提示”,初步懂得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
3、根据“习作要求”,完成看多幅图作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取个名字吗?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图简洁说说图的意思。(1)妈妈给儿子穿上棉衣。(2)一棵小树在寒风中发抖。(3)两个小朋友为小树捆稻草。(4)小树也穿上了棉衣。
4.师生共同观察第二幅图上的景物,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3)想象两个小朋友的对话。(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5.阅读全文。
6.教师小结: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二、观察画面,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分别观察这两组图,说说每组三幅图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2.观察组图中第一幅图: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组图中第二幅图:他们做了什么,想象他们可能会说什么,适当描述人物的表情。
4.观察组图中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同样结合人物的表情、动作来写,合理想象人物的语言。)
三、积累词汇,理解运用
自言自语 姹紫嫣红 兴奋不已 优美典雅
得意洋洋 耷拉脑袋 抓耳挠腮 目不转睛
灵机一动 夜以继日 身心投入 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 悄无声息 喜上眉梢 无言以对
(1)指名读
(2)师生共同理解
(3)指名说说这些词的意思或用法
(4)齐读
四、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同桌先看图口述
2.指名连起来完整地说
3.师生点评
4.学生练写,师指导。
五、指导誉写
教后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看图方法,步骤。教学中确立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充图上没有画出的环境和行动,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分段,按图分段。
第二课时
一、教师再次叙述三幅图的内容。
二、学生练习看图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板书学生不会写的字。
三、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1、文稿写好后,同桌同学相互读稿,提出修改的地方。
2、选两名学生的习作点评。
3、修改文稿。
四、指导誊写。
五、批改记录:
第三课时
一、评讲内容。
1、如何根据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2、多幅图作文,怎么样把图与图之间进行连贯。
3、评价等的作文。
4、强调双引号的用法。
5、订正错别字。
二、评讲过程。
重点:评析优作和双引号的用法。
习作1(小)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并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连
2、初步学会选材,从丰富多采的寒假生活中选取一件自己最想写又最有内容可写的事情。
3、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语句通顺连贯、有条理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作前准备
1、自读训练提示
2、明确要求
二、学习例文
1、阅读 一篇写事的范文
2、这篇习作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 ?
3、你觉得文章的“经过”部分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三、课堂指导
1、交流寒假生活,讲一讲每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什么事。(事情的经过暂不要求展开)
2、确定材料,编列提纲
(1)思考:你觉得哪一件事最想写,又取有内容可写?(2)把确定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3)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评析提纲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析个别学生习作
六、修改抄写。
教后感:寒假生活丰富多彩,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放鞭炮、打羽毛球、让座-----稍加指导,一篇篇作文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