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时间:2019-05-13 22:4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第一篇: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

第8单:库仑定律

【教学结构】

本章教材的特点:

⒈ 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接受、理解比较困难。

⒉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多,关系复杂,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⒊ 与力学、运动学知识联系多,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高。

一、正、负电荷,电荷守恒

⒈ 同性电荷互相推斥,异性电荷互相吸引。⒉ 中和: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⒊ ⒊ 物体带电: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过程。(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

带正电: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

带负电:物体得到一些电子带负电。

⒋ ⒋ 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库仑定律,本章教材重点内容之一。

⒈ 实验:学生动手做摩擦起电实验;演示实验:同性电荷相推斥,异性电荷相吸引。(注意学生的感性知识)

Q1Q2FK2r ⒉ ⒉

(1)(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点电荷:带电体大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理解为带电体只为一点,电荷集中于该点,r即为两个带电体之间距离。当带电体大小与它们距离相比不可忽略时,电荷不能视为集中一点,r不能确定,不适用库仑定律。

(2)(2)K:静电力恒量。重要的物理常数K=9.0×109Nm2/C2,其大小是用实验方法确定的。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Q、r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F:N、Q:C、r:m。

(3)(3)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计算时,点电荷电量用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判断方向即可。

(4)(4)库仑力也称为静电力,它具有力的共性。它与高一时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并列的。它具有力的一切性质,它是矢量,合成分解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与其它的力平衡,使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加速度。

(5)(5)FKQ1Q2r2,F是Q1与Q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是Q1对Q2的作用力,也是Q2对Q1的作用力的大小,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能理解为Q1Q2,受的力也不等。

【解题点要】

例一:真空中有甲、乙两个点电荷,相距为r,它们间的静电力为F。若甲 的电量变为原来的2倍,乙的电量变为原来的1/3,距离变为2r,则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变为()

A.A.3F/8

B.F/6

C.8F/3 D.2F/3 解析:根据题目给出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符合库仑定律条件。

FKQ1Q2'Q甲2Q甲2r 当

'Q乙1Q3乙r'2r时

12Q甲Q乙1QQ1甲乙3'FKkF66 4r2r2答案应选:B 应注意,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与两个点电荷电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

点荷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解答问题时,要考虑三个量的变化。

例二:如图1所示,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L,在顶点A、B处有等量异性点电荷QA,QB,QA=+Q,QB=-Q,求在顶点C处的点电荷QC所受的静电力。

解析:分析QC受几个力,确定各力大小和方向。因QB的存在QA对QC的作用力,还遵守库仑定律吗?

QC题目中没有交待电性,解答时就需考虑两种情况,即QC为正电,QC为负电。图1

图2

当QC为正电时,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QA、QB对QC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都不因其它电荷的存在而改变,仍然遵守库仑定律的规律。

QA对QC作用力:FAKQAQCL2,同性电荷相斥。

QBQCFBKL2,异性电荷相吸。QB对QC作用力:∵QA=QB=Q

∴FA=FB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QC受的力F1即为FA、FB的合力,根据几何知识可知,图3

QQCK2L,方向为平行AB连线向右。QC受力的大小,F1=FA=FB=F2KQQCL2方向平行AB连线向左。当QC为负电时,如图3所示。从本题解答可知:(1)静电力合成分解时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2)题中不交待电性时,需根据题给的条件判断其电性,若不能判断电性,应按两种情况处理。(3)求静电力时要计算其大小还要回答力的方向。

图4

例三:如图4所示,把质量为0.2克的带电小球A用丝线吊起,若将带电量为4×10-8C的小球B靠近它,当两小球在同一高度时且相距3cm,丝线与坚直方向夹角为45,此时小球B受到库仑力F=___________。小球A带的电量qA=____________。

图5

解析:丝线为什么能与竖直方向成45角,此时小球处于什么状态,根据题给的条件,可知小球A处于平衡状态,分析小球A受力情况如图5所示。mg:小球A的重力。T:丝线的张力。F:小球B对小球A的静电力。三个力的合力为零。-3-3F=mgtg45=0.2×10×10×1=2×10N。

qAqBFKr2 题中小球A,B都视为点电荷,它们之间相互吸引,其作用力大小KqAqBr2mgtg45qA2103(3102)29.01094108∴

0.5108C

小球B受到库仑力与小球A受到库仑力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小球B受到的库仑力大小为2×10-3N。小球A与小球B相互吸引,B带正电,小球A带负电,所以

qA=-0.5×10-8C

本题在解答过程中,物体的平衡条件成为关键内容,因此分析物体的受力,对力进行分解合成就成了必须的步骤。其次,小球A带电量为qA=-0.5×10-8C中的负号在答案中不是可缺少的内容,必须重视。

例四:相距为L的点电荷A、B的带电量分为+4Q和-Q,要引进第三个点电荷C,使三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都能处于平衡状态,试求C电荷的电量和放置的位置?

图6

解析:如图6所示,首先分析点电荷C可能放置的位置,三个点电荷都处于平衡,彼此之间作用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C只能在AB决定的直线上,不能在直线之外。而可能的区域有3个,1.AB连线上,A与B带异性电荷互相吸引,C电荷必须与A、B均产生推斥力,这不可能,因为无论C带什么电都不能对AB均产生推斥力。2.在AB连线的延长线A的左侧,C带负电时对A产生吸引力与B对A作用力方向相反可能A处于平衡,C对B的作用力为推斥力与A对B作用力方向相反,也可能使B平衡,但离A近,A带电荷又多,不能同时使A、B处于平衡。3.放B的右侧能满足A、B同时处于平衡,C同时也平衡。

设:点电荷C置于B的右侧且距离B为x,带电荷为q,则

K4Qq4QQK(Lx)2L2 A处于平衡

KQq4QQKx2L2

B处于平衡

解方程:q=4Q,x=L 本题的解答过程,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库仑定律,物体的平衡条件。同时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余思考】

⒈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⒉ 要使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变为原来的2,可有哪些办法。

【同步练习】

⒈ 真空中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电荷,若其中一个点电荷增加了1/2,但仍然保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则另一点电荷的电量一定减少了()

A.1/5

B.1/4

C.1/3

D.1/2 ⒉ 已知点电荷A的电量是B点电荷的2倍,则A对B作用力大小跟B对A作用力大小的比值为()

A.2:1

B.1:2

C.1:1

D.不一定

图7

⒊ 如图7所示,用两根绝缘细线挂着两个质量相同的不带电的小球A和B,此时,上、下细线受的力分别为TA、TB,如果使A带正电,B带负电,上、下细线受力分别为TA,TB,则()

A.TA< TA

B.TB> TB C.TA=TA

D.TB

⒌ 两个质量都是m的小球,都用细线拴在同一点,两细线长度相等,两球都带上正电荷,但甲球电量比乙球多,平衡时两细线分别与竖直方向夹角为Q1和Q2,则二者相比,Q1_____Q2。

⒍ 两个点电荷,它们带有同种性质的电荷,所带电量之比为2:5,质量之比为1:2,置于真空中,相距为L,同时释放后,它们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_,经过t秒后,它们动量之比为________,它们动能之比为________。

[参照答案]

⒈ C

⒉ C

⒊ BC

1⒋ 排斥、8、5

⒌ = ⒍ 2:1;1:1;2:1

第二篇:库仑定律教案

库仑定律

教学目标: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学会用库仑定理解题,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定性与定量的描述力与距离和电量的关系,库伦定理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库仑定理的适用条件,探究力与电量和距离关系的实验。教师: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一种新的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并对这一条件进行了认识,就是物体必须带有电荷。电荷的种类有哪些?起电方式?它们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规律?请同学们一起回顾以上所涉及到的知识。学生:回答

1、探究库仑定理

老师:我们研究一种性质的力,除了研究产生的条件,有时更关心的是它的大小,那么它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复习了相关知识,我们看几张图片更直观的了解带电体相互作用的性质。看到第一张图片我们可以想到语文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呀?怒发冲冠对不对?只不过这里冲冠的原因是因为受到静电的作用,由于人与带电体都带上了同种电荷,在斥力的作用下,使人的头发竖起来了!我们再来看下一张图片,这是带电的塑料勺子,当靠近细流时,因为同种电荷相吸,使水流的方向发生偏转。我们看一下视频。……神奇吧,静电居然有这样的魔力。那想想,改变水流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力

老师:嗯,非常正确。看了以上两张图,结合你们现有的知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两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同学:猜想电量、大小、形状,两电荷间的距离……探究实验好像就只针对电荷量与距离,没有考虑其他因素若他们猜想与质量有关 老师:同学们的猜想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其实实验已经以证明,当两个点电荷相距较远时,改变它的质量或体积都不会改变他们之间作用力的大小。那与距离以及电荷量对他们的作用力有何关系呢?

我们看一个动画(FLASH)。注意课本将这个内容的目的大家要认真观察,注意老师是怎么演示的!这是带电的固定小球A,金属小球通过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先后悬挂于P1、P2、P3位置,为了方便我们比较不同位置的偏转角度的大小关系,我们将小球在不同位置的三种状态呈现在同一张图上。同学们观察,此时三个位置的偏转角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依次变小。

老师:嗯,对!那我们现在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可以知道,F= 说明了偏转角度越大,它受到的力越(大)。那造成这个小球在不同位置受力大小不同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因为他们距带电体的距离不同。

老师:嗯,那是不是说明距离越小,力就越大。现在当老师将带电体靠近金属小球时,大家注意,偏转角度如何变化?学生:越来越小 老师:嗯,对,根据这个式子,说明力也是越来越(小)的!现在我们有一次说明了距离越小力越大,距离越大力越小!

老师:现在我们控制距离不变而去改变带电体的电量,看看会有什么现象?(改变小球电量)同学们,小球是不是在原来的偏转角下变得更(大)了。

老师:同学们,我们同样可以得到随着电荷量的增大力也会变得更大!

老师:我们定性地得出了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它们的电量。但是怎样得到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刚开始也不是很快明白的。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物理规律探索的过程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很多物理学家不断地做实验,然后总结归纳,最后才走到成功的!同样库仑定理的发现亦如此!对库仑定理有贡献的首先是富兰克林。他做了一个空罐实验,有一个带电的金属桶,当以用细线悬挂的金属软木球靠近在金属外表面,会受到引力作用。但若将软木球放在桶内,不管软木球置于何处,都不受到电的吸引作用。当时,富兰克林百思不得其解。大约过了十年,富兰克林写信告诉他英国的朋友普利斯特里。普利斯特里核实了富兰克林的实验,并以非凡的洞察力领悟到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电力反平方定律,因为当软木球放在很深的带电金属桶内时,没有电力作用在这个球上,这个事实是与没有万有引力作用于物质球壳内部的质点上这个事实相类似的。由于万有引力服从反平方定律,也许电力也服从反平方定律。

在上述实验事实和推测的启发下,库仑通过实验定量的测出电荷间作用力与距离、电荷量的关系,并最终得到库仑定律。

从库仑定律的发现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类比推理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不是先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利用类比推理进行合理猜想,单靠具体实验数据的积累,不知何年才能得到严格的库仑定律表达式。那同学们此时应该会问:库仑当年是如何定量的得出力与距离和电荷量的关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年库仑做实验的装置——库仑扭秤。这个装置与当年卡文迪许测量引力常量的装置十分类似。

2、库仑的实验(学生自学,观看相关实验教学视频)

老师:首先我们来介绍库仑扭秤装置。纽秤的结构如图。在细银丝下悬挂一根绝缘棒,棒的一端是一个带电的小球A,另一端是一个不带电的球B,B与A所受的重力平衡,现在从容器正上方放入一固定小球C。为了研究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先使A、C各带同种电荷,这时秤杆会因A端受力而偏转。此时银丝就会产生一个扭转力矩。那么悬丝的扭力矩等于施于小球A上电力的力矩。根据力矩平衡原理,可以知道在此距离下A、C之间的作用力。这就是扭秤装置的原理。那现在如果老师让同学们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个实验,你们又该如何得出力与距离以及电荷量的关系呢?设计实验,首先要确定的是用什么研究方法!那有多个变量影响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是不是与我们之前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是(控制变量法)。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思考一下。大家应该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就是可以的。现在我们给出一种方案,大家在看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与自己的设计进行对比。如果有更好的,下课后和老师同学分享。这个视频中的实验在库困扭秤的基础上,对装置进行了改进,用杠杆平衡的方法,最终也定量的测出了力与距离、半径的关系。(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实验装置。这是微量天平,这是滑道,滑道的右侧有一标尺,有两个完全相等的带电小球,一个装在微量天平的右侧,另一个装在滑道上,他可以在滑道上上下移动来改变两球的距离,距离的大小从标尺上读出。微量天平的左侧有一游码,可以左右移动,来维持衡量的水平。这个实验员操作是相当规范的,他将绝缘小球通过与人体接触,是之不带电。再让它和与它相同的小球相碰,从而使带电小球的电量减半。)看了这个视频,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先保持电量不变,改变两球之间的距离r,得出力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然后控制距离不变,改变两球的带电量,得出力与电量的乘积成反比。而库仑当年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3、分析库仑定律内容 老师:阅读教材,库仑定律的内容是怎样叙述的。大家一起来阅读一遍。根据库仑定理内容,我们得出了其表达式。我们要明确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意义。K值是静电力常量,大小为……请问K常量有没有单位?如果有,又给如何得出它的单位?通过表达式得出。我们来看一下应用库仑定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电荷具有正负,但在计算力的大小时,为了避免出错,我们一般只带电荷的绝对值进行计算。至于力的方向,就直接通过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来判断。

从库仑定律内容的表述中,我们看到该定理成立是有条件的。请你们画出库仑定理的条件。学生:阅读并画关键词。

老师:你们画出的关键词汇有哪些?***,你起来回答一下。学生:真空、静止、点电荷。

老师:嗯,也善于把握定理的条件。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真空: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是在真空,为什么其他介质不行呢?因为放在任何一个介质,在电荷的作用下都会被极化,产生的极化电荷会对我们带电物质的作用力产生影响。同学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k值,前面K的大小是在真空中的大小,对于其他介质,比如玻璃,K值就已经不是那么大了。所以不能用真空中的库仑定律公式来求其他介质中的静电力。现在观察库仑扭秤装置,他将带电体放在圆柱体的容器中,我们应该发现,库仑已经注意到减小空气方面的影响。前面看的那个视频,实验是在空气中做的。所以在空气中,高中阶段我们依然使用库仑定律的近似处理。

静止:当同学们深入学习就会明白,如果带电体具有相对运动,那运动的电荷会产生磁场,那他不仅会受到电场力,还会受到磁场力,所以库仑定律不再使用。

点电荷:这个请同学们自己来分析,怎样的带电体可以看做点电荷?点电荷类似力学中的质点,那怎样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呢? 学生:当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是就可以看成质点。

老师:同样的道理,通过类比,我们知道在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时,如果带电体自身的大小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以至带电体自身的大小、形状及电荷分布状况对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影响甚小,相对来说可把带电体看作一带电的点,叫做点电荷。也就是说,点电荷和质点一样也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分析了库伦定理的的适用条件,应该对该定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任何规律的成立,都有其成立的特定条件。所以,在以后使用这些规律分析问题时,千万要注意:所研究问题是否与所使用规律的条件相符。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带点的小球不断靠近,力会不会变得无穷大呢?若学生说不会,那我应该问为什么呢?因为此时已经不能再看做点电荷了……对,也就是说不满足库伦定理的适用条件,所以不能再用表达式计算库仑力的大小。问题提问方式,不要自己不断解释(当他们的大小与两者间的距离相比不能忽略时,是不是此时就不满足库伦定理的适用条件了,因为此时在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带点球体上的电荷分布,电荷不再均匀分布在带电体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电荷就不能看成是集中在球心的点电荷。所以不能用公式计算力的大小。)删掉这段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检验同学们掌握的情况……()通过这道例题,同学们在应用库仑定律时应该会小心很多。同学们,普利斯特利从空罐实验的现象,受到了万有引力平方反 比定理的启发,进而猜想到库仑力的影响因素。物理学家们在探究的过程就一直认为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有相似之处。而自然规律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它们两者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你们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公式、适用范围、影响力大小的因素、不同点)我们一起比较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及对比。这样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任何有质量的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那想想电荷间是不是既受到万有引力也受到静电力呢?那在研究微观带点力的相互作用力时,是否两者都要算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左边的一组同学算万有引力,右边的同学算库仑力。告诉老师你们计算的结果。万有引力的大小?库仑力的大小?那我们将这两个力比一下,得出了库仑力比万有引力大得多!所以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电子、质子、离子、原子核等等)的相互作用时,由于微观粒子间的万有引力远小于库仑力,通常可以忽略微观粒子间的万有引力。

库仑定律内容中描述的是两个点电荷,那如果换成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点电荷,库仑定律是否还适用?那又如何求力的大小呢?我们知道,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三个或三个以上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可以先分别求出各个点电荷的作用力大小,利用平行四边行法则进行矢量合成,就可以所受到的合力了。那我们来看书本上的一个例题。

第三篇:选修8第5单元教案

Unit 5 Meeting your ancestors(The First Period)Teaching content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Unit 5 Teaching aims: 1.Enable students to read all of y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2.Enable all students to use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correctly ,especially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3.Be able to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in this unit.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 Teach all students to read and use these words and phrases correctl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 Finish all exercises about words in Unit 5 correctly.Teaching tolls: The recorder Teaching process: Step 1.Class organization 1.Greeting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2.Tell the studen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eriod –to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5 Step 2.New words teaching 1.Play the tape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nd repeat after the tape.2.Help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with the help of English phonetics.3.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use som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by listening to and translating some sentences.Step 3.Practise consolidation 1.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 sentences on page 40,ex 1, 2and 3,try to complete them with the words right forms learned in Unit 5.2.Check the students’answers and help them master the words learned in this lesson.Step 4.Homework 1.Read and rememb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and try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about words in this unit ,page 79,ex1and 2.2.Preview the passage on page 37 to 39.(The Secondand and Third Period)Teaching content:Warming up,Reading Teaching aims:

1.Target language: Key words and phrases: archaeology, tentative, accuracy, excavate, interrupt, ornament, assume, regardless, sharpen, cut up, scrape, ample, primitive, preserve, bead, botany, botanical, analysis, specific, seashell, specifically 2.Ability aims 1).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give opinion and describe objects 2)Enable the Ss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people and Peking man and learn how Peking man lived their lives 3)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d knowledge and learn to describe people and practice giving opinion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1.Help the student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and learn something about primitive people’lives.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Understand the text about the lives of our ancestors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archaeology.Teaching aids: The media Teaching process: Step 1.Lead in and warming up By talking about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1.Ask them the four Great Ancient Civilizations.2.Ask them to give some account of each great civilization, for example, speaking China, they can talk about China’s brilliant civilization, like four great inventions(papermaking, printing, gunpowder, compass)3.Ask Ss to identify each picture in this part.4.Ask them to have a discussion to complete the task listed in Activity 2(to complete the table), What is it made of? What’s its use? And today’s alternatives? Step 2 Pre-reading 1.Ask Ss to assume what Peking man might have done and use thousands of years ago.2.Then by showing the following pictures to show whether their assumptions are right or wrong.Modern people Peking man Accuracy Places of living Modern architecture, which is huge, like boxes with flat roofs, sharp corners and glass walls Caves Very accurate Furniture Beautiful furniture with lots of ornaments mostly made of wood or other special materials Natural furniture made of stone or wood Accurate Entertainment Watching TV, surfing the Internet and traveling Enjoy the nature or family get-together Inaccurate Food A good variety of cooked food, which tastes delicious Natural food, such as nuts and fruits Accurate Clothing Clothes made form special material, such as cotton and wood Clothes made form animal skins Accurate Step III Reading

1.Play the tape once, and ask the 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about Zhoukoudian Caves 2.Skimming What is the text about? Andfind out the the main idea of the dialogue: An archeologist is showing a group of students from England around the Zhoukoudian Caves and telling them something bout the caves.3.Scanning Ask them to read puickly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Ask them to write down the three ways in which the life of early people differs from modern ones.Homes: Peking man lived in Zhoukoudian Caves of rocks and trees.Tools: They used needle that was made of bone sharpened stone tools and scraper made by stones.Dress: They wore clothes form animal skins and they also wore necklace made from seashells or animal teeth.4.Careful reading Ask the student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gain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text completely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and words that they can’t understand.Step IV Post-reading

1.Ask Ss to fill in the chart on the life and habits of Peking man on page 39 and compare it with the list they made in the pre-reading.What differences are there? And then to clarify Ss’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text.Ckeck the students’answers.2.Difficult sentences explanation.1).It a great pleasure to meet you students from England,who are interested in archaeology.2).You must be aware that it’s here that we found evidence of some of the earliest people who lived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3).We have been excavating here for mang years and...4).We have been excavating layers of ash almost six metres thick,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might have kept the fire burning all winter.Step V Homework

Writ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The fourth and fifth period)Teaching content: Extebsive reading 1.The feast :18,000 BC 2.A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the 20 century Teaching aims : 1.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se two passages.2.Let students learn something about world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3.Develop th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Let studens know some great world famous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2.Have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2.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rimitive people’s lives and anci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Teaching process : Step 1.revosion 1.Help students revi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is unit.2.Revise the passage learned in this unit to consolidate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last period.Step 2.Extensive reading.thTell students that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two passages to knoe some further about primitive people’s lives and a world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1.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FEAST :18,000BC on page 43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try to fillin the chart on page 42 about the possible work dixis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primitive societies then check their answers.2.Ask student to scan the passage again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en they work co-operatively and when they do tasks alone? 2).Who does the most dangerous tasks ? 3).Where the danger comes from ? 4).Whether the tasks are shared between men and women ? 3.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on page 82 quickly,and try to complete the chart on page 83 about A GREA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20 CENTURARY.4.Scan the passage again ,trying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1).How did they know whose tomb it was ? 2).Why do you think they thought these things came from another civilization ? 3)Why did Carter get excited when he noticed the dooor to the tomb was still fatened ?(check students’ answer orally)Step 3.Home work.Ask students to write a famous world archaeological

THdiscovery themselves after searching information on the line.

第四篇:第8单元学案

必修三

第22课

一、选择题

1.右图是奥运圣火采集仪式。现代奥运会火炬接力最早的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传说普罗米修斯冒险盗来天火,造福人类。而英国作家雪莱就以一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享誉文坛。这部巨著反映了()A.时人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B.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C.作者较多使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D.作者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2.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30年,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主要反映了()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资产阶级的不满

B.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D.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该作品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以离奇的情节和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和光明,鞭挞了丑、恶与黑暗,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是()A.《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C.《安娜·卡列尼娜》

B.《巴黎圣母院》 D.《人间喜剧》

4.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C.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5.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作品《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中写道:“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三层诅咒——我们织,我们织!”这应属于哪一文学流派()A.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D.荒诞主义

6.“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巴尔扎克要完成的是()A.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B.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部完整的历史

C.揭示人与人着急教案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揭露资本主义政府的腐败堕落

7.右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是()A.揭露社会问题

B.表现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C.鼓吹暴力革命 D.崇尚理性主义

8.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部作品,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他的代表作是()A.《人间喜剧》

C.《约翰·克里斯朵夫》

B.《安娜·卡列尼娜》 D.《苹果车》

9.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是被公认的()A.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C.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D.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10.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巴黎圣母院》

材料二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材料三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内容是哪国哪位作家的代表作?它所代表的文学流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说明恩格斯为什么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它体现了什么文学流派的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文学流派有哪些,并各列举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必修三

第23课

一、选择题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新古典主义美术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A.强调个性 C.注重感情表现

B.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D.重视光与色的作用

2.关于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之间不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前者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后者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 ②前者强调理性,后者强调情感表现 ③前者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后者则不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

A.①②③均正确

C.①正确,②③不正确

B.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D.②正确,①③不正确

3.下列哪一作品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刻同情()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播种者》

B.《自由引导人民》 D.《拾穗者》

4.有一幅作品,有下列特点:笔法凌乱,画面上晨雾浓浓、海水呈淡紫色、水波熠熠、天空暗红、水中的小舟在薄雾中有若隐若现之感。这幅作品属于()A.新古典主义美术

C.现实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D.印象画派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后期印象画派与前期印象画派相比,在艺术创作上()①关注光和色的作用 ②强烈主张抒发个性 ③形式夸张,色彩明快 ④线条粗犷,富有装饰韵味

A.①②③

C.①③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A.达·芬奇

C.塞尚

B.莫奈 D.毕加索

7.20世纪40年代一段时间里,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法国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

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名画的复制品(见右图)。一位德军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所说的“杰作”是指()A.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B.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军轰炸法国城市巴黎郊区格尔尼卡的罪行 C.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德军轰炸法国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D.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德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8.塞尚的画强调立体感,被表现的物体故意变形,但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他这种艺术风格影响了哪一艺术形式()A.新古典主义美术

C.现实主义美术

B.浪漫主义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9.假设20世纪的某一天,你在展览厅参观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从作品中你能明显感受到()①时代的快节奏 ②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 ③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④用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同时出现,同时消亡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要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了解相关的艺术家 B.要了解一件艺术品,必须了解一群艺术家 C.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出现是由当时的时代决定的 D.什么样的艺术品决定了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

一、图二的作者分别是谁?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美术流派?(2)图

一、图二反映的美术派别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什么不同?

(3)图

一、图二的艺术表现方式有何差异?

必修三

第24课

一、选择题

1. “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的什么地方,这首歌,就是他们无形的身份证!”“这首歌”就是《蓝色的多瑙河》,它的作者是()A.约翰·施特劳斯

C.威尔第B.柴可夫斯基 D.普莱斯利

2.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是()A.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C.比才《卡门》

B.威尔第《茶花女》 D.柴可夫斯基《天鹅湖》

3.下列艺术成就中属于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是()①交响乐 ②歌剧 ③京剧 ④流行音乐 A.①②③

C.①③

B.①③④ D.①②

4.“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当代世界音乐生活的一件盛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新年的第一天观看或收听。中国中央电视台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历史也有20多年了。这一文化盛况说明()①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艺术 ②维也纳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居于主导地位 ③音乐艺术走向大众化 ④电视艺术的发展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全球性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电影是当今世界比较年轻的艺术,宣告了电影时代到来的人物是()A.贝尔巴

C.爱迪生

B.莱特兄弟 D.卢米埃尔兄弟

6.(2011·大连高二检测)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下列有关影视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电影的发明者是美国人格里菲斯 C.一战前电视已大规模普及和应用

B.卓别林是默片时代的国际巨星 D.二战后彩色电影和立体声电影问世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哪些国家的电视艺术发展最为迅速()A.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

B.英国和德国 D.英国和美国

8.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观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说明()A.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

C.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D.电视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

9.英文电视一词television,是由希腊文tele(从远处、远的)和拉丁文vision(看)组成的,它的意思是远距离传送可视画面。电视出现的条件是()A.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0.1911年,意大利诗人里乔托·卡努杜发表的一篇论著中第一次宣称有种艺术是继建筑、音乐、美术、戏剧、诗歌、舞蹈这六种艺术后的一种新兴艺术,它把所有这些艺术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形式。这里的“一种新兴艺术”是指()A.电视

C.广播

二、非选择题

11.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它还是游走在心海的精灵。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独特,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更是一部鲜活的史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贝多芬,德意志著名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很是同情,在作品《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中都有表现,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并且他创作的唯一歌剧《菲岱里奥》被公认为爱情与自由的象征。

《英雄交响曲》创作前许多重大事件发生:1789年标志着封建制

B.电影 D.电话

堡垒的巴士底监狱陷落;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标志着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个音乐体裁的领域。

材料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创作于1939年3月。其第七部是“保卫黄河”:

(朗诵词)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作品表现了在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其重要的贡献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说明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英雄交响曲》和《黄河大合唱》各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这两部优秀交响乐的共同点是什么?

第五篇:《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库仑定律》教案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实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实验可行性讨论>.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数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了近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启示二:实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库仑扭称实验的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本堂小结>(略)

<课外拓展>

1.课本第8页的“科学漫步”栏目,介绍的是静电力的应用。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应用吗?

2.万有引力与库仑定律有相似的数学表达式,这似乎在预示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课后请同学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统一场理论。

下载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8单元:库仑定律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库仑定律》教案(5篇材料)

    《静电力库仑定律》教案 莆田十中吴珍发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定律......

    库仑定律电子教案

    库仑定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知道电荷以及单位; 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 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二)......

    库仑定律教案、练习题

    静电场 第二节 库仑定律 第一部分知识精讲 1、点电荷: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的带电体。(当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

    电荷_库仑定律教案

    电荷 库仑定律教案 云南民族大学 庞京京 要点:1.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使正负电荷分开。2.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元电荷、点电荷、静电力常量,掌握库仑定律含义、公式表......

    第二节库仑定律教案

    优质课评选 《库仑定律》教案 第2节 库仑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演示实验,定性了解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电荷量的多少及电荷之间距离大小的关系。 2.明确点电荷......

    预备级B第8单元教案

    预备B Unit 8 What’s in the pizza? ---Anna 一. 教学内容 1. 单词:carrots, peas, onions, beans, potatoes, tomatoes, sausages, pizza. 2. 句子:I like to eat a pizza w......

    一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8单元

    和乐--为人以和 为学以乐 第八单元 课文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观察”这个主题编排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3篇课文,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语文园......

    第8单元粮食知多少

    第8单元粮食知多少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于学校浪费情况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身边浪费粮食的现象。 2、 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爱惜粮食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爱惜粮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