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4 01:2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度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度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第一篇:2014年度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14年度大宗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一、国内蔬菜生产及贸易概况

(一)国内蔬菜生产

根据农业部蔬菜生产信息监测网对各省市上报的数据统计分析,2014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约3.19亿亩,比2013年约增加1.9%;总产量约7.58亿吨,比2013年约增加3.1%,蔬菜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蔬菜市场价格全年保持低位运行,根据农业部580个县定点监测的数据分析,2014年4月到12月产地蔬菜价格比2013年平均低8.2%,仅年初和12月份出现同比略高,全年鲜菜市场价格有九个月较2013年同期有明显下降。

(二)国内蔬菜贸易

1.贸易总额。2014年我国蔬菜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其中,蔬菜出口额达到125.0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额为5.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贸易顺差119.9亿美元,同比增长7.3%。

2.贸易结构及流向。2014年我国鲜冷冻蔬菜出口额达到52.6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42%;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额达到45.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36%;干蔬菜出口额达到27.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22%。主要出口的蔬菜品种是大蒜、干香菇、番茄酱罐头、生姜、洋葱等,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市场、东盟市场、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和俄罗斯市场。

二、国际蔬菜生产及贸易概况

(一)国际蔬菜生产

据FAO数据估算,2013年世界蔬菜收获面积约为5823万公顷,较2012年增长约2.3%;总产量约为11.35亿吨,较2012年增长约2.3%。蔬菜产量排名前五的国家仍为中国、印度、美国、土耳其和伊朗,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约51.13%、10.65%、3.01%、2.49%和2.08%;蔬菜收获面积排名前五的国家为中国、印度、尼日利亚、土耳其和美国,分别占全球收获总面积的约41.69%、14.85%、3.25%、1.91%和1.80%。

(二)国际蔬菜贸易

1.贸易总量。据联合国统计署数据,2013年世界蔬菜进出口贸易总量约为1.7亿

欧美国家开始重视嫁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近年由于禁止使用溴甲烷土壤消毒方法,对嫁接砧木品种选择、砧穗亲和性、嫁接方法等研究逐渐增多。Mohamed等以西瓜品种为接穗,南瓜品种为砧木,分别通过舌接、插接、侧接方法进行嫁接,发现与插接法和侧接法相比,舌接法显著提高了株高、侧茎数、雄花数、单株果实重。Miceli等用野生茄子为砧木,进行砧木断根、顶端45°斜切方法与接穗贴接,有效解决了砧木发芽不齐、生长缓慢导致嫁接时间不匹配问题,同时断根嫁接苗定植后缓苗时间缩短。

栽培营养液自动灌溉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通过构建实时监测的植物生理模型和远程介导的传感装置实现营养液供给自动化,进而完成植物终端的实时监控。

重视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土壤理化性质、施肥、连作等都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对有机番茄农场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指示脂肪酸甲酯的冗余分析(RDA)可解释29.3%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高强度蔬菜种植条件下施用高量堆肥比低量堆肥和不施肥,0—10 cm土壤革兰氏阳性菌、放线菌、真菌18:1ω9和丛枝菌根真菌的标记磷脂脂肪酸单体(PLFAS)数量显著增加。耶鲁农场田间试验表明,施用牛粪较施用化肥土壤含有更多的β-内酰胺耐受细菌。连作黄瓜根际土壤的活跃细菌群落丰度受种植茬数显著影响。

菜田氮素损失阻控研究仍为重点。结合开放通路红外光谱逆分散技术和反向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模型开展的菜地氮排放研究认为OP-FTIR/WindTrax可以量化菜田土壤气体氮损失;露地黄瓜-白菜轮作体系中使用DCD(双氰胺硝化抑制剂)可减少N2O的排放量,露地花椰菜种植中使用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硝化抑制剂)可减少N2O的排放量;蔬菜作物使用硝化抑制剂(DCD、DMPP)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露地菜田(卷心菜、菠菜)上使用DCD可以抑制土壤NH4+-N转化为NO3--N;种植10年的温室中采用还原土壤消毒法(淹水条件),可提高土壤对NH4+-N的生物固定,NO3--N的累积量减少,NO和N2O的排放量降低;露地叶菜类蔬菜土壤N2O的排放量比果菜类土壤高,湿润的夏季土壤N2O的挥发量减少。

有机肥高效施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提高温室番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脱氢酶活性,实现增产目的。露地花椰菜种植中发现,与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相比,单施有机肥或化肥处理均减产;全部施用有机肥会导致蔬菜减产,但可增加果实干物质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塑料大棚蔬菜土壤施用堆肥和木屑显著增加土壤脱氢酶、磷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碳固定;露地莴苣种植中施用蔬菜废弃物堆制

防控研究,计划2015年进行大田释放试验。已在构思将该技术用于对斜纹夜蛾等其它重要蔬菜害虫遗传防治的研究。

(五)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

脉冲强光(激光)杀菌技术被广泛应用。该技术是最新一代冷杀菌技术,无污染、杀菌快(纳秒级)、能效高,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包材杀菌,并开始在蔬菜表面减菌进行应用研究。

可降解塑料技术的研发标志果蔬加工业废弃物利用进入新阶段。欧盟利用果菜汁加工业排放的大量废水,研发出廉价、符合欧盟绿色标准的可降解塑料技术及生产工艺。

四、国内蔬菜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

种业创新受到国家的重视。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的通知》(农种发(2014)4号)。要求建立和完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发科研人员育种创新活力,保护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规范种业科研成果交易,提高成果转化率,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袁隆平、傅廷栋、谢华安等十余名院士专家向政府建议,将包括蔬菜在内的八大农作物杂种优势育种列为国家重点科技专项,得到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农业部正组织相关专家撰写项目建议书。科技部已将包括蔬菜等七大主要农作物育种列为“十三五”的重点科技专项,组织专家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并征求意见。

育种目标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优质、丰产、多抗目标之外,增加了多样化、小型化、耐贮运、适于机械化生产等育种目标。近年来,开展正规育种研究的蔬菜已达30余种,且同一种蔬菜出现不同的类型。如大白菜,就有适于不同季节栽培、熟性、栽培方式、包球方式等几十种类型。小型化趋势明显,小型白菜-娃娃菜、迷你黄瓜、樱桃番茄、小型园球甘蓝广受市场欢迎。为适应农村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立,育成推广一批耐裂、耐贮运的番茄、辣椒、甘蓝等品种。适于机械化收获的干椒、加工番茄品种已育成并推广。

分子育种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国内科研教学单位分子标记研究愈来愈向实用化发展,开发出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分子标记,如番茄中开发出抗TY病毒、叶霉病等20余种常用标记,黄瓜开发出苦味、抗黑星病、枯萎病等十余个常用标记,大白菜开发出抗根肿病、紫色分子等标记,甘蓝开发出抗枯萎病、显性雄性不育、无蜡粉亮绿性状等

润栽培对作物吸收量较大的养分离子具有较好的保留作用;把干燥的绿薄荷和鼠尾草等芳香植物按不同比例添加到土壤中,可改善土壤性状量。通过开发基于 Zigbee 无线传输的温室作物信息采集系统与灌溉执行终端,构建了温室智能灌溉远程控制平台。多地高山蔬菜生产中开始尝试大众菜和精细菜合理搭配生产模式,形成多套栽培茬口及模式、生态栽培技术;开展高山野生阳荷笋软化栽培和营养成分研究。

克服连作障碍技术不断发展。筛选出多种蔬菜作物病害的拮抗菌株;发现大蒜、积肥和含微生物菌剂的生物有机肥、生物炭及部分作物残茬等植物源活性物质可抑制病原菌。深化研究轮作、间套作、伴生、填闲等作物多样性种植体系技术在克服连作障碍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土壤肥料研究主要集中在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动态变化、土壤氮/磷损失阻控等方面。土壤重金属修复生物原位钝化技术(BISIPC)取得突破;改良剂与能源植物联合、土壤生物与植物联合、乳酸菌将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门发展方向之一;采用各种堆肥技术和手段对粪肥中抗生素残留的去除的应用前景广阔;重金属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累积、迁移规律的研究获突破;菜田土壤Cd污染控制研究引起重视;沸石与羟基磷灰石组配改良剂能有效降低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的含量及蔬菜可食部分吸收量。发现包括大棚菜地微生物群落整体代谢活性、多样性和均匀度,设施菜地细菌和nirK型反硝化细菌、氨氧化细菌丰度,连作黄瓜或番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氮比例和细菌优势菌群、真菌优势菌群数量等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规律,以及秸秆还田、沼渣基施、硝态氮肥比例的、铵态氮肥比例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菜田土壤氮、磷损失阻控研究方面,发现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地区的N2O排放、土壤水分、温度、降雨量与硝态氮淋失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对产量、果实品质等的影响。

(三)设施蔬菜技术

设施及设备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进展。将日光温室北墙处设置黑色集热幕墙、水蓄热的主动蓄放热系统与地源热泵相结合的“组装式太阳能双效温室”,可滑动的日光温室岩棉彩钢板保温系统,低成本的水循环蓄热系统“日光温室水帘系统”、“日光温室水墙系统”,利用北墙弧形集热幕、水循环蓄热系统代替后墙集热和蓄热作用的、高保温性的三折式新型日光温室,低成本、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屋架组合管网太阳能集热日光温室”等增温效果明显,部分还具有防雨、防雪、防风、防火能力。室外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集热、带竖向空气通道的太阳能相变墙体蓄热的日光温室试验取得进

唾管分布的细胞,首次证明这些细胞对病毒的特异性传播非常关键,这为定位烟粉虱体内与传毒相关的蛋白、研发干扰烟粉虱传毒的技术奠定了基础,成果发表在病毒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上。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发现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的卫星编码的致病蛋白βC1直接与烟草、拟南芥体内茉莉酸代谢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MYC2互作,从而阻碍了茉莉酸代谢途径对下游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压抑了植物的抗虫性,同时证明MYC2是植物中病毒侵染的一个保守位点。论文发表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Plant Cell》上。

重要病原菌效应因子研究进展显著。基于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解析了辣椒疫霉、大豆疫霉、致病疫霉等多个卵菌种菌基因组中含若干效应蛋白,它们隶属胞质效应蛋白或质外体效应蛋白。目前已克隆了卵菌的多个效应基因,探索了其侵染机制,并开展了效应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找到了宿主体内多个与效应蛋白互作的靶标分子(如PI3P、MAPKKKε等),解析了几个效应蛋白三维结构(如AVR3a4、PexRD2等),尝试基于三维结构,深入研究其转运宿主细胞机制及致病机制。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控制与综合解决方案示范效果显著。据农业部统计,2014年在全国31个省区组织开展蔬菜等10种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工作,建立示范区538个,示范面积920万亩,辐射带动7160万亩。从试点效果看,一是集成一批技术模式,二是农药减量控害显著,三是节本增效显著,四是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农业部力争到2020年全国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覆盖率达30%以上。

(五)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

应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综合控制的方法,对蔬菜进行采前及采后处理,在延缓蔬菜采后衰老,维持品质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利用热处理、间歇变温处理提高番茄、青椒的品质及采后耐冷性;高压电场能够有效抑制黄瓜、番茄采后的衰老;微波处理可以提高蒲菜、慈姑贮藏期生理及品质;外源一氧化氮熏蒸处理提高芥兰、番茄的采后品质;茶树精油、薰衣草精油、玫瑰果精油控制果蔬采后病害;利用绿光、红光、蓝光LED灯照射能够抑制青花菜采后黄化;乙醇新型固体缓释剂处理番茄可以提高番茄品质;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利用反射和半透射高光谱图像、核磁共振技术等,应用于番茄的早期冷害无损检测。

国产化、高效节能加工装备得到推广。国产化鲜切蔬菜自动计量包装装备开始推广,应用效果良好;随着多省市限制20吨以下锅炉的使用,中小型热泵干燥装备在宁夏等地开始应用,标志高效节能方式开始在脱水蔬菜产业中应用。

第二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保证蔬菜总量的供应均衡,发挥蔬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主导作用,增加菜农收入。在结合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下,展开了此次调研活动。主要以参观考察典型,总结相关经验,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力求蔬菜产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争取使我县蔬菜发展更加提升一个档次。

调研宗旨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城区蔬菜稳定供应为目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蔬菜布局区域化,蔬菜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蔬菜产业企业化四大工作重点,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我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在巩固完善上一年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按照县政府要求黄梅镇即周边乡镇,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其中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产量增加1.3万吨,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60元。

2、每个乡镇新建一个100亩连片的蔬菜基地有,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蔬菜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3、依托小池(国际)物流港蔬菜批发大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抓好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5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探索新模式,培育一批重点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大户,引导大户发展订单生产和规模生产,创建自己的品牌。调研内容

主要以走访调查、下乡考察以及数据汇报的方式开展此次的调研活动,现结合调查情况和数据说明总结如下:

1、黄梅镇在程白马村新流转蔬菜基地500亩(其中50亩设施)及育良与现代经典合作社加强设施建设300亩,黄梅镇将许铺和苗咀村新增400亩蔬菜基地(程白马村,成立千禾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露地蔬菜,其中有40亩大棚西瓜,新增蔬菜基地已部分完成,预计今年底达到预期目标)。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当地菜农有较大的积极性,结合我县蔬菜产业政策与方针,蔬菜产业发展前景相当不错,在全县具有典型性。

2、独山镇在高岭村新建500亩基地(其中设施100亩,水生蔬菜200亩)。将新增100亩蔬菜基地(独山高岭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白参),发展现状非常良好,但因其地域面积、蔬菜种植农户分散、经济条件受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以稳定现有基础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再将重点转移,进入产业化发展。

3、杉木乡流转土地500亩,已新增100蔬菜基地,完成了预期计划。下新镇流转土地500亩(其中水生蔬菜400亩)。下新镇将新增400亩水生蔬菜基地,已基本达到三至四季度的计划目标。发展情况稳定,在种植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在已有种植经验上不断总结和摸索,引进先进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大河镇新流转土地500亩(戢畈村150亩,赵畈200亩),今年下半年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赵畈村,广文冲村各流转土地100亩)。苦竹乡流转土地800亩(其中高山菜基地600亩),苦竹乡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11月份完成预期计划。以上两个乡镇具有一定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潜力,目前正大力倡导和推广蔬菜产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快速成长。在种植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改进,今年下半年计划已基本完成,共待下一步发展。

5、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几个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黄梅镇蔬菜基地建设情况在前面已作描述)为全县重点发展对象,相对于黄梅镇周边其它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孔垅、小池、分路、蔡山、刘佐、新开等六个乡镇有一定的蔬菜发展基础。在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另外设施蔬菜大棚骨架由传统的竹架大棚部分变为钢架大棚,灌溉方式普遍采用喷灌,管理模式得到一定改进。蔬菜基地面积并未有太大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萝卜、胡萝卜、番茄、辣椒、红茄、苦瓜、冬瓜、豇豆、苋菜、西葫芦等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目前部分规划已在进行中,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6、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由于地势、交通等综合因素限制,蔬菜基地建设未有大规模发展,在已单独农户蔬菜种植为基础的模式下,建设了部分蔬菜基地。在经过详细调查以及科学考察后,进一步规划已完成,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发展,针对性的统筹规划将会在今后起建设性作用。建设规划

1、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小规模农户“模式,发展”外销+内保“的市场空间,形成”时鲜+加工“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的经济比重。

2、依托小池、分路、孔垄、新开、蔡山、刘佐等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建成县级外销蔬菜商品规划区。依托黄梅镇、下新、杉木、大河、独山、苦竹等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新建城区内供蔬菜规划区5000亩,以本地蔬菜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辣椒、番茄、瓜果类、根茎类、水生菜、姜、葱、蒜等常规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满足本县人们需求。将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列为常规蔬菜规划区,在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基地,发展常规蔬菜品种的种植,五祖镇重点开发高山蔬菜的种植。

3、突出区域特色,调整蔬菜生产区域、品种布局,将五祖、苦竹、柳林、大河等乡镇的山区作为雨花菜、野竹笋等野生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培育重点野生菜生产专业大户,发展绿色蔬菜品牌。

4、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施、设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农产品超市、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方案措施

1、以土地流转承包促规模效应

发展农业产业土地流转是瓶颈。各乡镇要把发展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农业的土地流转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采取转包、转让、置换、出租、股份等合作方式,规划好一个百亩以上钢构大棚或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2、以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发展

主要解决规划区内的通路、通电、通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发展现代节级、环保、循环型蔬菜生产能力。

3、以项目资金投入促规划实施

县政府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新增蔬菜大户和规模蔬菜基地,发展大棚建设和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等设施(亩平1200元、且钢构大棚连片50亩以上),共安排补贴资金150万元。

4、以蔬菜产品物流促产业增效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辟小农户蔬菜绿色通道直销区的同时。在批发物流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和蔬菜冷藏系统、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电子交易系统,实现蔬菜销售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物流化。

5、以优质技术服务促品牌建设 一是县农业局成立一支技术服务队伍,负责蔬菜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服务。

二是编制一套技术推广资料,结合我县气候、土壤、季节、病虫害等因素,适时编制生产技术资料,指导菜农的生产。

三是上好系列技术课程。依托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和有关农民培训项目,聘请和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蔬菜种植户传经授道、解惑答疑,提高农民蔬菜种植技术。

四是重点培育野生菜、地方菜等蔬菜体系的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县蔬菜资源优势,增强蔬菜产业后劲。

6、以目标管理考核促持续发展

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奖励基金3万元)。评选3个蔬菜生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重点考核乡镇完成目标任务面积、产量、新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情况,以统计表数据为准,分别给予1.5万、1万、0.5万元的奖励)。

第三篇:2013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2013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文章来源:曹兵海 作者:体系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4-02-25 浏览次数:428 2013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2014年2月25日发布)

一、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际牛肉产量

2013年全球牛肉增产92.7万吨,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5848.5万吨。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170.2)、巴西(960.0)、欧盟(27国,769.0)、中国(563.7)、印度(375.0)、阿根廷(280.0)、澳大利亚(227.0)、墨西哥(177.5)、巴基斯坦(157.5)、俄罗斯(140.0)、加拿大(101.5)。

2、国际牛肉消费量

2013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682.0万吨,与2012年持平。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163.8)、巴西(786.0)、欧盟(27国,778.0)、中国(600.7)、阿根廷(262.0)、俄罗斯(239.2)、印度(210.0)、墨西哥(179.5)、巴基斯坦(152.7)、日本(127.5)、加拿大(101.8)。

3、国际牛肉贸易量

2013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1607.8万吨,其中出口890.3万吨,进口717.5万吨。与2012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增加130.6万吨,出口量增加75.7万吨,进口量增加54.9万吨。

2013年牛肉出口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巴西(180.0)、印度(165.0)、澳大利亚(153.0)、美国(111.5)、新西兰(54.7)、乌拉圭(38.0)、加拿大(32.0)、巴拉圭(30.0)、欧盟(27国,26.0)、墨西哥(20.5)、阿根廷(18.0)。

牛肉进口量超过20万吨的国家(地区、盟)是(万吨):美国(102.4)、俄罗斯(100.0)、中国(40.0)、日本(76.7)、香港(45.0)、韩国(37.0)、欧盟(27国,35.0)、墨西哥(22.5)、加拿大(32.0)、委内瑞拉(22.5)、埃及(21.5)。(USDA「World Markets and Trade」(In selected countries),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 2013年屠宰肉牛约2200万头,胴体产量约571.1万吨,净肉产量约479.7万吨。杂交牛胴体重平均302.5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260.0 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173.6 kg,全国平均胴体重245.4 kg/头。肉牛产值约3382.1亿元。2013年屠宰牦牛约243万头,胴体重平均122.2 kg/头,胴体产量约29.7万吨,净肉产量24.9万吨,牦牛产值约168.5亿元。(肉牛牦牛体系测算)

2、国内牛肉贸易

2013年,牛肉进出口贸易量合计299563.9吨,比2012年增加225959.2吨,进出口贸易额合计13.12亿美元,贸易赤字12.24亿美元。2013年牛肉净进口量(287861.0吨)是2012年(49204.1吨)的5.9倍,比2012年增加了238656.9万吨。

2013年进口牛肉293712.4吨,进口额126791.67万美元,进口均价4316.86美元/吨。其中,冷鲜带骨牛肉2959.8吨、1523.19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8257.7吨、5208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57784.5吨、16487.88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224710.4吨、103572.60万美元。

2013年出口牛肉5551.5吨,出口额4414.27万美元,出口均价7951.54美元/吨。其中,冷鲜带骨牛肉0.7吨、0.90万美元,冷鲜去骨牛肉485.6吨、371.31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1.7吨、0.72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5363.4吨、4041.33万美元。

2013年进口牛肉的省(市)共19个,年进口量合计(吨)超过1000吨的有13个,分别是天津(91738.8)、辽宁(78011.4)、上海(46926.5)、江苏(17598.1)、北京(14726.4)、山东(10157.2)、广东(9402.3)、黑龙江(5153.9)、吉林(5141.2)、安徽(2347.8)、内蒙古(2241.6)、福建(1721.1)、浙江(1177.9)。

2013年出口牛肉的省(市)共8个,年出口量合计(吨)超过100吨的有6个,分别是湖南(3721.0)、吉林(1195.2)、辽宁(409.7)、内蒙古(193.6)、河北(147.5)、重庆(100.0)。(据中国海关综合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CPS),不断扩充饲草料营养成分数据库和完善回归预测模型,饲养标准研究持续推进。蒸汽压片、膨化、青贮、秸秆汽爆等饲草料加工贮藏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香蕉茎叶、甘蔗稍、柠条、木薯渣等区域性非粮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营养调控对肉质、健康、环保的影响,降低氮、磷、温室气体排放等研究逐渐开展,推动了肉牛全混合日粮(TMR)、专用精补料及添加剂需求量持续增加。由此支撑了肉牛、牦牛放牧补饲、短距离易地育肥、低成本规模化围栏肥育技术由北向南推广。母牛和犊牛营养研究不断深入,饲养管理不断规范,以及架子牛涨价,促进了本地母牛、引进优质母牛自繁自育体系建立,带动了犊牛定向培育、高附加值犊牛培育技术应用、形成了牧区、农区不同生产模式,扩大了奶公犊和淘汰奶牛育肥生产。产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肉牛高档肥育、高附加值西餐红肉生产、普通育肥等肉质差异化生产的发展。牦牛放牧补饲、早期断奶补饲、季节性规模化饲养错峰出栏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牦牛养殖模式改变和养殖效益的提高。(据:2013 年中国反刍动物营养需要与饲料资源研讨会论文集等)(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王之盛)

3、疾病控制领域

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制定了《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规定其中普通牛种进行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所有奶牛和种公牛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对边境地区牛、羊进行A型口蹄疫强制免疫。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动物疫病净化评估认证工作,制定了《规模化牛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技术方案》(试行)。全国大部分省市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各地中长期(2013-2020)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兽用处方药品种目录(第一批)》发布。牛口蹄疫O型、亚1型及A型三价灭活疫苗、牛口蹄疫O型、亚1型二价灭活疫苗及牛结核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等新产品获批新兽药证书,防治呼吸道疾病中药复方口服液已通过第二次审评。《牛奶中左旋咪唑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等132项标准已经由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定通过,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牛结核干扰素γ检测方法已报批国家标准。开展了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流产衣原体、牦牛结核及牦牛布氏杆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牛羊焦虫病综合防控技术”和“肉牛运输应激综合症药物防治技术”等作为片区农业适用品种和技术推荐材料建议在流行地区推广。完成了牛支原体弱毒疫苗的安全性研究,构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双基因病毒并申报了转基因安全评价生产性试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统减毒疫苗获得了临床试验批文。牛羊肠毒血症的D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的制备方法、牛口蹄疫O型ASIA I型肽疫苗的多肽及其制备方法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研制牛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及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抗体检测技术。建立牛环形泰勒虫悬浮培养细胞系,并以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蛋白TlSP为基础,开发了检测泰勒虫通用间接ELISA方法。(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 郭爱珍)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完成了夏南牛、西杂牛和牦牛主要分割肉加工特性评定。对安格斯牛×秦川牛、安格斯牛×河西黄牛、鲁西黄牛×利木赞牛 3种杂交肉牛牛肝的营养成分及食用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牛肝氨基酸评分高于或接近FAO提出的标准模式。研究了HiOx-MAP、CO-MAP、真空包装等对冷却牛肉不同部位肉牛肉色度、总还原能力、高铁肌红蛋白还原能力、NADH含量对肉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冷却牛肉的CO气调包装技术。研发了新型重组酱牛肉加工工艺,优化了浓缩牛骨真空冻干汤料的真空冻干工艺。评价了乳酸、乙酰丙酸及醋酸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效果及后续耐酸性的影响。(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 罗欣)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国内肉牛养殖仍以敞篷式牛舍为主,对于牛舍环境控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丁露雨等人研究显示,采用喷雾联合悬挂式风机的处理舍空气温度平均可降低2.1℃,降低3.2℃的体感温度,有效缓解热应激;锦江黄牛日增质量可提高0.19 kg/d,提高率为27.5%。针对夏季热应激,付戴波等人在饲料中添加中药复方可提高热应激条件下肉牛对养分的消化率,改善肉牛生产性能。高玉红等人检测了河北省不同地区6种有代表性建筑类型的肉牛舍内外空气中的细菌含量,结果表明夏冬两季不同建筑类型的牛舍内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舍外,冬季密闭式牛舍内细菌数量是舍外的2.6~9.6倍,且1.2 m高的细菌数量也显著高于0.6 m。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在密闭牛舍屋顶或侧墙上部设计通风口,保证冬季牛舍的合理通风。

在废弃物处理利用方面,国内在减少牛场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处理对牛粪厌氧发酵沼气产生量、土地对粪便养分的承载力以及施于农田后各养分转化规律等方面仍为研究热点。在牛粪作为有机肥生产中,对抗生素降解、病原菌消灭以及在生物反应器中利用牛粪微生物对有机溶剂进行生物降解方面有了进一步研究。同时对发酵温度、原料配比、接种物的种类和数量及牛粪固体物堆肥技术等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设施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 刘继军)

6、产业经济领域

2013,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饲养管理与技术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养殖与发展模式、市场流通、经济效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市(县)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结合各地肉牛生产实际情况,对肉牛养殖最优规模及技术的分析;在养殖与发展模式方面,侧重于对肉牛养殖业及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及趋势探讨、以及不同肉牛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在牛肉市场流通领域,关于牛肉价格变化的原因及趋势判断以及牛肉供求失衡的研究成果较多;在肉牛产业经济效益方面,侧重于不同饲喂、管理模式、养殖方式下,肉牛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提高肉牛生产效益的综合措施,以及肉牛产业链利益分配调查和改进空间的分析;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对高档牛肉、无公害牛肉的质量标准、生产要点、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牛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探讨了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可追溯体系的应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张越杰)

第四篇:2015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资料

2015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一、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际牛肉生产量

2015年全球牛肉总产量(折算胴体基础)为5843.3万吨,较2014年减产131.3万吨。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巴西、欧盟(27国)、中国、印度、阿根廷、澳大利亚、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罗斯和加拿大。

2、国际牛肉消费量

2015年全球牛肉消费量为5646.6万吨,较2014年减少了124.2万吨。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巴西、欧盟(27国)、中国、阿根廷、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和日本。

3、国际牛肉贸易量

2015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为1716.0万吨,其中,出口960.1万吨,进口755.9万吨。与2014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减少了73.0万吨,出口量减少了38.9万吨,进口量减少了34.1万吨。

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内牛肉生产力水平与产量

2015年全国肉牛屠宰量约为2100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545万吨,牛肉产量约为460万吨。杂交牛胴体重平均为305.7 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263.0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174.2kg,全国平均胴体重246.5kg/头。2015年牦牛屠宰量约300万头,牦牛胴体重平均为123.0kg/头,胴体产量约为40万吨,牛肉产量接近30万吨(根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

2、国内牛肉贸易量

2015年牛肉进出口总贸易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约47.9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17.5万吨,牛肉进出口总贸易额为23.65亿美元。2015年牛肉净进口量47.4万吨,是2014年29.7万吨的1.6倍。全国共有25个省(市)自治区进口牛肉,1月至11月份共有13个省(市)区进口牛肉量超过1000吨,它们分别是天津142593.3吨、上海83684.0吨、辽宁38952.5吨、北京33641.7吨、江苏31278.8吨、山东25186.9吨、广东23710.0吨、福建16309.0吨、浙江5435.2吨、黑龙江3221.2吨、安徽1635.7吨、河北1599.8吨、重庆1015.5吨。2015年共有6个省(市)区出口牛肉,其中,1月至11月份统计,有3个省(市)区的牛肉出口量超过100吨,它们是湖南3368吨、辽宁702.8吨和吉林199.7吨。

三、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肉牛育种的领先位置,且市场化肉牛育种体系始终支撑着产业需求。2015年该领域取得明显进步的是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部分国家联合育种是一个发展趋势。如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动物遗传育种部(AGBU)负责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肉牛多品种遗传评估。根据中国肉牛市场需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多个国家对中国肉牛种业市场的推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北美和欧洲多国仍在极力推动向我国开放活牛出口市场。胚胎生物技术作为优秀种公母牛扩繁手段仍在广泛应用,胚胎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交换仍然是全球肉牛良种基因传播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2、饲料营养领域

不断完善构建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快速评定模型和大数据库,加强了对饲料组合效应的评定,优化建立了肉牛能量分配模型等预测模型。肉牛产业发达国家更加重视肉牛饲养成本的控制和低成本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瘤胃健康和环境减排仍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通过改变日粮配制和粗饲料的加工质量降低育肥期肉牛瘤胃酸中毒风险,研究不同日粮结构和瘤胃调控剂对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发酵模式的影响,重视微量营养素对母牛围产期和犊牛的营养,并研究通过氢营养途径和非氢营养途径减少甲烷排放的调控技术。采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改进饲养管理制度,保护动物福利与减少肉牛的应激反应,充分发掘肉牛的遗传生长潜力。通过上述技术集成,形成了围产期母牛、犊牛、青年牛和育肥牛等分阶段精细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肉牛生产水平,改善牛肉品质。

3、疾病控制领域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仍是肉牛最主要疫病,美国已上市了多价疫苗(针对4-5种病毒和1-2种细菌)用于该病预防,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影响牛体对该病的易感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统计的重大疫情主要包括:疯牛病、O型口蹄疫、南非1型(SAT 1型)口蹄疫、南非2型(SAT2型)口蹄疫、蓝舌病4型、蓝舌病1型、炭疽、狂犬病和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兽医流行病学在牛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病原体传播轨迹追溯、疫病传播模型等方面的应用增多。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仍以快速、高通量为特征。同时,利用组学技术挖掘出一些新型免疫标识和诊断靶标,发现了溶血曼氏杆菌、嗜睡杆菌、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病原体免疫原性蛋白。以猩猩腺病毒为活载体构建了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重组疫苗。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将荧光光谱、近红外反射光谱应用于预测分级、脂肪酸组成以及黑切牛肉判别,利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预测肉牛胴体瘦肉产量、脂肪含量以及分割肉产量。牛肉品质控制中,通过脉冲电场处理,排酸温湿度控制、包装材料选择等方式改善热牛肉嫩度仍然是牛肉嫩度改善方面的研究重点。低压电刺激有助于宰后肌肉成熟期间热休克蛋白浓度的提高。通过乳酸、辛酸等抑制微生物繁殖,延长货架期。使用抗菌剂干预无骨切块牛肉用以评估货架期及对感官特征的影响。针叶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被认为是用来延缓牛肉馅饼颜色和脂质氧化的有效方法。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酶和磷脂酶对于牛肉风味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学者关注。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国外主要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及饲养条件下对肉牛生产的影响,并对肉牛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评估。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依旧是处理与利用牛粪的主要技术手段。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被用来评价堆肥的腐熟效果。在厌氧发酵方面,美国有学者探究了温度、流速、PH值、不同底物浓度等因素对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影响,以及不同厌氧反应形式对底物结构转变的影响。突尼斯的专家学者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做了相关研究。

6、产业经济领域

2015国际牛肉供给方面的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肉牛饲养与牛肉生产方面的实证研究。例如,评估饲料和肉牛改良方案对企业经济贡献的全面方法、传统和新型生产系统的经济分析、使用仿真建模和系统分析探索创新肉牛生产的现代化模式。国际牛肉消费和进出口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税调整对肉牛产业的影响、切割和热处理对牛肉消费观念的影响等。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企业战略,基于系统生命周期评估肉牛生产部门环境与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各国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2015年顺利完成了我国肉牛业主导品种及主要杂交群体分布及存栏量调查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该调查首次摸清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和主要杂交群体的数量和遗传背景,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系统深入并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调研工作,为主产区肉牛生产、牛群改良提供了翔实科学的数据资料,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实施方案》得到进一步推进,筛选出了11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并已投入使用,完成了肉牛育种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扩大充实了肉牛育种数据库。肉牛全基因组选择的参考群体屠宰测定数量进一步扩大。国内持续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批进口母牛及胚胎。国内联合育种趋势明显,首次成立了由全国15家种公牛站组成的肉牛后裔测定联盟,联盟已经注册并开始工作,制定了2016年肉牛后裔测定计划和方案,这将有力促进我国肉牛种公牛选择的准确度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2、饲料营养领域

加强了对区域性非粮饲料资源营养价值和风险危害因子的评定,注重基础大数据的挖掘积累。重视地方牛种、外血杂交牛、淘汰乳用牛育肥的营养需要差异,发掘地方牛种的生长潜力和生产优质牛肉潜力,研发形成了肉牛差异化育肥的产业化技术。注重低成本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和粗饲料间的营养组合增效研发工作,注重母牛的营养和高附加值犊牛的培育和研发。研发母牛适度限饲技术和低成本饲养技术,推动肉牛专用商品饲料的推广和全混合日粮(TMR)饲喂制度的建立,促进肉牛饲养标准化建设。重视肉牛养殖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日粮配制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降低氮、磷以及甲烷等排放。在牧区重点对牦牛放牧和舍饲采食行为学差异进行了研究,重视营养调控对牦牛消化道发育和肉质改善的研究,以及对牦牛僵牛后期补偿生长影响的研究,促进了放牧牦牛冷、暖季有效补饲技术和半农半牧区牦牛舍饲错峰出栏生产模式的推广。

3、疾病控制领域

农业部统计的牛重大疫情有口蹄疫(A型)和布鲁氏菌病。牛呼吸疾病综合症(BRDC)仍是肉牛流行最严重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牛支原体肺炎,其次为关节炎。放牧牛梨形虫病常发。随着母牛规模化养殖的增多,犊牛腹泻病危害将加大。牛血清中发现人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俗称蜱咬病)抗体。发布了3个疾病(动物炭疽、片形吸虫病和动物衣原体病)诊断技术行业标准,修订了2个疫苗(Ⅱ号炭疽芽孢疫苗和布氏菌病活疫苗A19株)国家标准。在新技术和产品研发上,与牛病相关的防控产品有26个在本获新兽药注册证书。治疗牛呼吸道疾病纯中药制剂“菌毒清”申报了新兽药证书,并已通过国家兽药评审委员会评审和新药复核。完成了牛结核IFN-g检测试剂盒《新兽药注册资料申报补充资料》的上报,牛支原体弱毒疫苗申报了新兽药注册临床试验。同时,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标记疫苗株等多种牛用疫苗和牛病检测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研究提出商业化本地黄牛胴体分割技术规程。对不同类型牛肉分级分割差异化评价分析,实现了牛肉的精细分割增值技术,肉牛牦牛胴体品质特征与脂肪沉积预测模型与判定技术,涮烤牛肉热剔骨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研究了肌内结缔组织中成熟交联和蛋白多糖与结缔组织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组织蛋白酶在牛肉宰后成熟嫩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制出天然嫩化剂,开发了嫩化牛肉制品,通过酸、碱、高压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改善牛肉嫩度的研究仍在进行。新型剔骨吊挂排酸技术替代传统胴体吊挂排酸可在保持传统工艺诸多优点的同时降低能耗并提升肉品质。添加琥珀酸盐可降低牛肉贮藏过程中脂质氧化程度、维持线粒体正常的呼吸作用,保护牛肉色泽稳定性。研发嫩化调理牦牛排及货架期预测。异地育肥牦牛胴体与分割肉质量测定与菜肴开发,研发形成了酱卤、肉糜牦牛肉菜肴生产技术。开发了一种含氧气量较低的气调包装技术,保证了肉色并延长了冷却牛肉货架期。发现两段式冷却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牛肉色泽。

5、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主要针对极端天气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肉牛舍内环境控制与调节开展了研究。现有研究发现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湿气候对肉牛的生理指标和牛肉品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合理的降温系统如上置冷风管通风模式、喷雾通风系统在牛舍中的应用能有效缓解肉牛的热应激,提高肉牛生产性能和投入产出比。环境自动控制系统在肉牛舍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保证牛舍保温性能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舍内湿度和污染物浓度。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对粪便清除与利用的相关工艺及设施设备等均有所研究。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被引入到该领域,例如,利用光谱学技术分析堆肥过程中有机物质的特性,元素分析和高效液相联合检测有机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等。

6、产业经济领域

2015年国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牛肉市场、进出口贸易、扶持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在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主要针对全国、不同省(市)区以及不同市(县)的资源禀赋,研究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模式、适宜的养殖规模与养殖技术;牛肉市场方面的研究主要对牛肉价格变化的原因、趋势判断以及牛肉供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不同地区消费者牛肉购买意愿和行为研究也在逐渐深入;牛肉贸易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对进口牛肉量以及国内肉牛产业的影响;在扶持政策方面,从全国和地区的角度分析相关政策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该领域研究正不断深入。(曹兵海/张越杰撰写,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罗欣、刘继军、张越杰供稿)

第五篇: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全市蔬菜产业工作总结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蔬菜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蔬菜产业,深入推进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着力提升蔬菜种植业科技水平,不断强化各项服务措施,全市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市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较去年增加了2万亩,总产65万吨,产值30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蔬菜规划的各项任务。蔬菜品种多样,形成了以蒜苔、豇豆、花菜、白萝卜等露地蔬菜为主的大面积大宗产品和以“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迷你南瓜”等为特色的高产高效栽培产品。另外,我市今年水生蔬菜面积达5000亩,西甜瓜面积6万亩,食用菌5000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开展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状况调研。一是对全市50家蔬菜种植大户开展生产销售调查,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和核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及市场销售等难题;二是开展各乡镇产业化调研,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形成《枝江市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枝江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二)抓基地建设,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着力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2017年市蔬菜办积极争取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34万元支持明新、美合、袁华兴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高产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常年开展农残检测,建生产档案,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二是强力支持萝卜产业发展。枝江萝卜产业已进入发展盛期,2017年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种植区域从七星台鸭子口、石套子蔬菜产业园区域向上扩展到沿长江一线都有种植,年总产量达到18万吨。三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槟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正在不断跟进。

(三)抓品牌创建,培育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依托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截止目前蔬菜产业先后获得5个无公害、绿色食品识标以及荣获“七星台祘薹”、“董市甜瓜”等两个地理标志称号,使得我市蔬菜快步、健康进入市场,直供武汉、长沙、广东、北京等城市大超市、大型宾馆,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抓质量标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安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保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编写《无公害食品·蔬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印刷5000份发放给种植大户。二是加强菜园投入品管理,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蔬菜板块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建,全市蔬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40%。三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指导,实行蔬菜食品认证稳中求进,七星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百里洲和董市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各2万亩。

(五)抓科技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做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进村入户指导工作,定期针对30个蔬菜种植专业户进行上门技术指导,并以蔬菜种植专业户为核心带动小户菜农学习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5个。二是集中办班开展培训,全年举办20期培训班,完成了1200人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与省农科院协作举办试验示范样板,7月初在七星台镇成功召开了西甜瓜优质品种示范现场会,11月初举办了萝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现场会。四是全年我办技术人员下乡10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及时传达蔬菜销售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品牌建设落后。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努力,在三品一标建设上虽有了新的大突破,登记了七星台祘薹、董市甜瓜等地理标志,但全市分区域显示品种特色不突出,品牌亮点少。设施蔬菜品种对外依赖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不相符。一是生产基地电、路、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突出。被宜昌市纳入城郊蔬菜基地的七星台鸭子口、明新蔬菜基地,主干道狭窄,道路拥堵,运输条件恶劣;灌溉设施缺乏,农民需打井灌溉因田间无生产用电线路而无法满足。二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菜农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蔬菜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生产需要。除蔬菜办外,各镇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经营方式与市场营销不相符。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居绝对主体地位,农民把田头当市场的多,出去找市场的少;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虽有较大增加,但能带动产销协调发展的还不多。

(四)蔬菜技术推广经费没有保障。目前,承担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在市蔬菜办,蔬菜办人员工资有保障,但是指导蔬菜生产、技术攻关、产业调研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等方面经费缺口大。

四、2018年工作打算

(一)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镇实际情况,按照“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在七星台、董市等城郊蔬菜基地发展萝卜、菜心、辣椒、豇豆、甜瓜等蔬菜瓜果,对百里洲重点发展标准化无害化蔬菜生产基地,其他各乡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构建全市蔬菜信息共享网络,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

(二)搞好产业服务。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将蔬菜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把蔬菜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积极争取省、市蔬菜基地建设资金,为枝江蔬菜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两减一增”施肥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培养科技种菜带头人,助推蔬菜产业发

展。

下载★2014年度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度蔬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发展指南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一般分为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县政协七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 “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

    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5篇范文)

    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产业调研组,从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后到太和、香龙、码头、小沔等14个镇街和加工企业进行......

    关于蔬菜产业社会实践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蔬菜产业社会实践报告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蔬菜产业社会实践......

    寿光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初步整理)

    寿光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初步整理)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蔬菜集散中心。本次调研围绕寿光市蔬菜产业集......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水塘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水塘镇是全省12个生态示范镇之一, 2010年,水塘镇把无公害蔬菜种植作为该镇今后三年内发展的产业来抓,以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现对无公害蔬菜产业......

    县蔬菜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近年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产业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